河南畜牧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上传人:细水****9 文档编号:64021055 上传时间:2022-03-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畜牧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河南畜牧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河南畜牧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河南畜牧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河南是人口大省,粮食生产大省,也是畜牧大省,畜牧业综合产值位居全国第一位。去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把中原经济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省政府出台的河南省现代畜牧产业发展规划为我省畜牧业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但河南人均资源少,发展畜牧业存在粮畜争地、人畜争粮的矛盾,畜禽养殖添加物和排泄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如何正确处理生态环境治理与畜牧业发展的关系,坚持在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建设中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畜牧之路,是摆在畜牧管理部门和畜牧工作者面前一个非常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一、我省畜牧业发展现状据统计,2010年全省畜牧业产值达到1805.9亿元,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国畜牧业产值20825.7亿元的8.67%。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638.4万吨、388.6万吨、307.9万吨,分别位居全国第三位、第一位、第四位。全省肉牛存栏1010.2万头、出栏551.9万头,均居全国第一位;生猪存栏4547万头、出栏5390.5万头,分别居全国第二位和第三位;家禽存栏62104万只、出栏85101.7万只,分别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三位;羊存栏1895.4万只、出栏2114.7万只,分别居全国第四位和第五位。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猪场达1257个,其中出栏万头以上的460个;出栏10万只以上的肉鸡场446个,存栏5万只以上的蛋鸡场227个,存栏500头以上的奶牛场239个,生猪、肉鸡、蛋鸡、奶牛规模饲养比重分别达到65%、96%、70%和80%。畜牧大省强省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提升,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为保障全国畜产品市场供应、维护国家食物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畜牧业现代化、集约化程度愈来愈高,饲养密度及饲养量急剧增加,畜禽饲养及活体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和废弃物,对人类、其他生物、自然界以及畜禽自身生活环境的污染总是愈来愈突出。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畜牧业已变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污染源。可以说,1头家畜就是一个污染源,一个畜禽养殖场就是一个环境污染物生产场。经科学测算,1头猪的日排泄粪尿按6kg计,则是人排粪尿量的5倍,年产粪尿约达2.5t;养殖1头牛产生并排放的废水超过20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1头牛1年向空气中释放甲烷6070升,是其他反刍动物的23倍,全省100万头奶牛每年排6000多吨甲烷。目前全省大型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标准化治污设施达到零排放的很少,大部分养殖场的畜禽粪污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已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随着畜牧业的发展,污染问题如果不能科学处理将会更加严重。由此可见,养殖污染问题能否得到有效处理,如何在合理发展规模化生态养殖、调整养殖结构与布局的同时治理养殖污染,已成为制约我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且也是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都应高度重视的问题。二、畜牧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贡献和危害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畜牧业发展也不例外。如果我们能够对养殖场进行科学规划设计,有效控制养殖场粪污排放,并对添加物和排泄物进行合理科学的处理,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还可以优化生态环境。因此,在分析畜牧业产生污染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发展畜牧业对环境保护的一面。既不能因其污染的一面而停止发展,也不能因其有利的一面随意发展,要趋利避害,通过应用科学技术,制定规章制度引导畜牧业向好的方向发展。(一)畜牧业对环境保护的贡献1、解决了秸秆出路,减少了污染和资源浪费。我省每年在生产1千多亿斤粮食的同时,还生产出7000多万吨的农作物秸秆。秸秆作为一种生物资源,其存贮的能量与生产的粮食大致相当。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仅“十一五”期间,全省青贮秸秆1.4亿吨,氨化微贮秸秆3700万吨,按6公斤青贮玉米或4公斤氨化微贮秸秆相当于1公斤饲料粮计算,节约了饲料粮3511万吨;每吨秸秆价格以60元计算,增加种植户收入114亿元。通过,秸秆养畜,过腹还田,有利于建立起“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农业循环系统,促进农牧有机结合,实现农业良性循环。同时,奶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优质牧草业发展,也有利于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净化空气和美化环境。2、解决了粮食出路,相对减少了工业污染。粮食出路除口粮外,主要有两个:一是作为工业原料,生产乙醇、味精等。二是作饲料,发展畜牧业。无论生产何种产品,粮食作为化工原料,不可避免地大量消耗水资源,产生废水、废渣、废气,对环境的污染要大于畜牧业。由于生产工艺不同,酿酒耗水、耗电及“三废”排放的数据差距很大,制酒过程中原料与水的比例一般是120,而畜牧业料水比为123,消耗同样的粮食,制酒远远高于养殖业用水。以粮食为原料的化工厂、酒厂污染环境,尤其是污染水源的报道屡见不鲜。养殖业作为农业生产的延伸,已经延续了成千上万年。在自然界,种植业与养殖业是互相依存的生物链,在人类历史上,养殖业的时间远远早于种植业。离开养殖业,生态平衡将无从谈起。3、提供了有机肥料,减少了化肥使用与污染。畜牧业的发展,为提供大量的优质有机肥料提供了可能。畜牧业提供的有机肥中的养分占有机肥料总量的63%-72%。畜禽粪便中带有动物消化道分泌的各种活性酶以及微生物产生的各种酶,经过科学处理以后,能够大大提高土壤的酶活性,有利于提高土壤的吸收性能、缓冲性能和抗逆性能,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胶体,把土壤颗粒胶结起来,变成稳定的团粒结构,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和透气性能,还可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对改善农产品品质,保持其营养风味具有特殊作用。因此,发展畜牧业,为农业提供充足的有机肥料,对保证土壤的质量,保证农产品安全,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种植业发达地区,畜禽粪便是一个宝。据调查,在有机蔬菜种植大县河南省扶沟县,有专门的畜禽粪便交易市场,每立方达到80元甚至更高,周边地区也能达到每立方17元,一个千头猪场每天可产一方粪,对猪场来说也是一项不小的收入。(二)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1、水质下降。水对于土地而言,也是一种有限资源,是限制生产增加的另一个因素。牲畜需要大量的水,会增加当地资源的承受能力。而且多数集约化养殖场的粪污未经处理,随意排放,使粪便中的氮磷及其他有毒有害成分,随污水或雨水进入地表水,进而通过土壤进入地下水。屠宰废物处理不当,也会造成水污染。不可食用的动物残余和肥料残留物会使地表水富营养化,而杀虫剂和其它化学物质会渗入地下水。粪污中的有机质进入水体后,使水体变色、发黑,加速了底泥沉积,有机质分解的养分可能引起大量的藻类和杂草疯长,有机质的氧化能迅速消耗水中的氧,使水体溶解氧降低,引起部分水生生物死亡;此外,用有机质含量高的畜禽粪水灌溉稻田,易使禾苗疯长、倒伏,还会使稻谷晚熟或绝收;用于鱼塘或注入江河,会导致低等植物(如藻类)大量繁殖,威胁鱼类生长。2、空气质量下降。牲畜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释放的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会对全球气候变暖产生作用。牲畜正常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总计每年达到28亿吨。排出后的畜禽粪尿常混合在一起,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其中的含氮物质迅速降解,产生大量挥发性脂肪酸和氨。另外,在粪尿中还发现了80多种含氮化合物,其中二氧化氮、乙硫醇、甲硫醇、硫化氢等是产生恶臭的重要原因,这些有害气体散布到空气中,使空气的污浊度升高,降低了空气质量,严重时可对人的眼睛、皮肤等器官产生不良影响或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如NH3刺激性强、对鼻咽喉都有强烈的刺激,会使人畜流眼泪,通过肺进入血液会破坏血红蛋白、使幼畜禽产生昏迷、麻痹,甚至中毒死亡;H2S是最具危害性的粪便气体,对畜禽及人的眼、呼吸道影响大;CO2的危害是代替空气的中O2,使其中的CO2含量增多、使人畜昏迷致死;另外,畜禽粪便中散发的CH4、CO2和N2O气体还是造成地球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据报道,CH4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增温贡献大约为15%,而且在这15%的比率中,畜禽养殖业所排放的CH4量最大。3、影响畜产品安全。过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和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污,会导致畜禽生产环境的恶化,一方面直接影响畜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导致畜禽应激和疫病的发生。粪便中的各种有机物、NH3、磷、固体浮游物,病原性微生物和维生素等,无论对地表水还是地下水均有严重污染,以致危及人体健康,尤其是饮水源中硝酸盐的存在,会转化成致癌物。对渔业的危害也是非常严重的,粪便中氮、磷进入水体后,致使水体富营养化,引起低等浮游生物、藻类大量繁殖,而这些藻类又是鱼类难以消化利用的生物群体,在水体中大量繁殖后又大量死亡,产生一些毒素和消耗大量氧气,使得养殖鱼类中毒和缺氧而死亡。为防治疾病和净化环境而使用的各类药物使用量加大,使畜产品中的激素和药物残留问题日趋严重。另外高剂量的铜、锌等矿物质元素使用亦可带来污染。如近几年流行在猪饲料中添加高剂量的硫酸铜250400mg/kg或锌2000mg/kg,虽可提高猪的饲料利用率,促进猪的生长发育,但也显著地增加铜和锌的排出量,造成对人畜健康的危害和环境污染。4、影响人类健康。一是由于畜禽粪污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病菌等,大量畜禽粪便不经过无害化处理,随意堆放在农田边的空地和道路两旁,极大地污染周边环境,又容易导致一些人畜共患病的传播,现代集约化、规模化畜禽生产,由于饲养密度高、大量微生物在单位体积内积聚,使微生物与动物反复作用,促使病原体变异,毒性增强,“禽流感”和 “非典”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一场空前的灾难,我们都应该引以为戒。二是畜产品中残留的药物有兽药、人药、消毒药、农药及其它化学物质,目前最突出的是使用违禁的盐酸克仑特罗(-兴奋剂的一种)的残留问题。此外,抗生素和激素的滥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超量使用也会造成药物残留。药物残留对人类的潜在威胁表现为:过敏和变态反应、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作用、细菌交替感染等。粪便中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随污水排放,使环境中的病原种类增多。三是畜禽粪便作为有机肥施入农田,有助于作物生长,但长期使用,将可能导致磷、铜、锌及其它微量元素、药物在土壤中的富积,从而导致对作物产生毒害作用,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使作物减产。更为严重的是,一旦土壤受到污染,这些有害物在农产品中的含量会有大幅度提高,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内,产生危害。三、主要制约因素及产生原因分析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畜产品消费需求量日益加大,推动我省畜牧业不断转型升级,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畜牧业区域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还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改变,局部地区畜禽养殖总量增加与环境容量、土地种植消纳的矛盾仍然突出;畜禽养殖排泄物仍然是环境的污染源之一;部分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与养殖规模不匹配、治理设施后续管理不到位;畜牧业发展理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畜牧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与现代畜牧业发展不相适应;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完善;这些问题制约了畜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一)规模养殖快速发展我省畜牧业原来规模小,仅作为一种家庭副业来经营,所以污染影响不大,近来畜牧业逐渐转为集约化,规模较大,一些养殖企业只关注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并不热心并不重视。据估算,一个万头猪场每年要排放3万吨粪尿,其中粪1.26万吨,尿1.74万吨,全年将向猪场周围排放107吨氮(相当于375吨尿素)和31吨磷(相当于375吨过磷酸钙),按最高水平施肥量计算,至少需要1300公顷-4000公顷农田。如此大量的粪尿排放量单纯依靠土壤等自然生态消化是不可能的,所产生的大量粪尿等排泄物如不及时处理,随时都能对人类和畜禽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二)生态发展基础薄弱河南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总量少,可用畜牧用地少,对生态畜牧业发展是一个很大的制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地市对畜牧业禁养区和限养区的规划与管理日趋严格,对养殖场分布及养殖密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空间将更趋狭小。另一方面畜牧场地选择不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蛋、奶、肉等畜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多,为了便于畜产品的产、供、销一条龙的配套,使畜牧业由农区、牧区逐渐向城镇郊区转移,造成农牧脱节,家畜粪肥不能及时施用于农田而造成污染。加之养殖场饲养管理方式落后,生产水平低下,在畜禽良繁、动物防疫、无害化处理设施等方面普遍存在设施简陋、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也制约着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三)技术难题有待破解制约生态畜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技术难题,如养殖场排泄物处理工程技术水平不高、处理效果不理想;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等生态养殖模式成本过高;发酵床零排放生态养殖模式尚存在原料紧缺和防暑降温等技术难题;病死畜的无害化处理技术落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甚至阻碍了我省生态循环畜牧业的建设进程。(四)投入品使用不规范由于规模化、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使用抗生素、维生素、激素、金属微量元素已成为畜禽防病治病、保健促长的需要,由于很多养殖户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对重金属等添加剂超量使用造成土壤环境污染认识不足,在饲养过程中大量或超量使用兽药或违禁药物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畜产品的药物残留及环境污染。兽药的残留,通过人们摄食转移到人体内,影响人们的健康。另外有害物质通过畜禽的排泄,造成土壤和水源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威胁。(五)政策法规执行不力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一直是畜牧部门的政策目标, 各级畜牧部门将畜牧业发展作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行, 由于环境保护不是其核心职能, 因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在其政策目标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环境保护部门一直主要治理城市生活和工业的污染问题,对于农村和城郊快速发展起来的养殖业形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缺乏相应的职能和手段,加之受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及部门间沟通衔接不及时, 对畜牧业生产企业没有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等制度,对畜禽养殖污染的环境管理没有被纳入水污染、大气污染、固废污染防治重点。虽然国家环保总局于2001 年颁布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规范, 对畜禽养殖污染作出了相关规定,但是作为部门规章,其法律效力不够,减弱了监督管理力度。因此, 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与环境管理相当薄弱。(六)防污教育引导缺失虽然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在贯彻执行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等法律规章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但对养殖业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仍然不够广泛、深入,加之多数养殖业主环保意识不强,政策和政府引导力量偏弱,疏于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 导致大多数养殖场主养成了重生产轻治污的理念, 使治污措施不能贯穿到每个生产环节; 许多养殖场不了解治污知识和治污处理技术, 不能从规划布局、饲料饲养、排放治理相结合等根本问题上注意解决畜禽粪污的污染, 程度不同地存在放任自流的问题。(七)治污设施投入不足现阶段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通行做法是修建沼气池, 据测算,建造一个50立方米地下池型沼气池一般需资金2-4万,100立方米4 -7万元, 可见修建沼气池的前期投入较大, 又难以给养殖业主带来直接经济效益, 导致养殖业主不愿投入资金治理污染。中小养殖场户规模小,经济实力有限,仅靠自身投入很难做到污染物达标排放,他们大多没有修建化粪池和沼气池,畜禽粪便只经过畜粪池便直接排除;而一些大中型养殖即使有前期资金他们也不愿意多投入,采取 “小马拉大车”的办法,不按标准配套建设治污设施,导致污染物排放量与治污设施处理能力不配套, 治污效果差, 达不到治污标准。而且一旦沼气池投入使用,每年还需要支付一笔运行维护费用。据测算,一般来讲,畜禽养殖场进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水平不会超过其总固定资产规模的10%,年度投资不应超过年度总产值的20%,运行费用的支付能力不超过其纯利的10%。 可见缺乏一些必要的排污、治污设施,导致了污染物对农田的无限制排放,使得土壤的生态功能丧失,河流沟渠水体变黑发臭,严重危及养殖场周围地下水水体的质量和居民的健康, 也影响了养殖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四、环境保护应采取的主要措施(一)倡导生态理念,促进养殖观念更新畜牧业能否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畜牧业发展的认识。要用动物生态营养学的理论指导畜牧生产,把环境动物产品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动物在生存条件构成的多维环境中,对各营养要素的动态需求,在精确量化的基础上,用计算机模拟物质流、能量流和经济流的动态转化、平衡及调控模式,以求用尽可能少的饲料资源,在尽可能短的周期内,生产出尽可能多而优的畜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达到或维持尽可能最佳的生态平衡。要强化广大养殖场户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激发他们建设生态环保畜牧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广大市民、畜牧从业人员真正认识到发展生态畜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保证菜篮子安全、实现畜牧业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须要广泛宣传和普及生态循环畜牧业的基本知识,努力营造建设生态畜牧的良好氛围,着力提高畜牧业主体的环保意识和生态理念,充分发挥畜牧业主体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推进生态循环畜牧业的发展。(二)应用现代技术,减少有害物质排放1、采取动物营养性环保措施。主要通过营养调控降低畜禽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排出量。一是合理配制饲料,准确测定畜禽营养需要量和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准确地配制出符合不同生产阶段和目的的畜禽饲料,以减少养分的过得供给并降低养分的排泄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二是加强环保生物型饲料的研究应用,在饲料中应用生物活性物质,可有效地提高饲料的品质及养分的利用率,降低猪、禽排泄物中氮和磷的含量,减少排泄物的数量。三是消除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抗营养作用,提高饲料养分的利用率,减少氮和磷的排出量。四是采用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方式,提高其生产效率,减少对营养物质的采食和粪便的排泄。2、对畜禽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一是采用多种技术对畜禽粪便进行处理,如低温风道式连续干燥、高温快速干燥、太阳能塑料大棚干燥、热喷干燥、微波辐射干燥、发酵干燥等。这样,可提高畜禽粪便作为农业肥料的利用效率,并可杀灭病原菌,既增加了养殖业的收入,又减少了农业污染。二是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自然、生态和社会等条件的差异,制订畜禽粪便管理政策,控制粪便的产生、播撒和处置。三是在农业中采取污染者付费,能有效地减少粪便不恰当处理和贮存给农业造成的污染,可用于对饲料、过剩粪便、粪便贮存和运输等诸方面的管理,获得的资金用于资助粪便加工处理厂和粪便库的建设。(三)加大科技投入,研究推广适用技术1、建立完善相应组织机构。建议由畜牧部门牵头,科技和环保等部门参与,成立专门污染治理研究管理机构。环保、能源、土肥、畜牧等部门应结合各自职能做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工作。广泛开展污染治理技术交流合作,加强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与创新,通过科研攻关、人才引进、交流合作、技能培训,尽快建立一支与污染治理相适应,由高层次科研人员、技术推广服务人员和具有熟练操作技能人员组成的人才队伍,为畜禽污染治理提供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持。2、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通过技术示范、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快污染治理技术推广的利用步伐,把低氮饲料生产使用、污水低成本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先进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尽快改变水冲粪、水泡粪等湿法清粪工艺,大力推行干法清粪工艺。切实搞好污染治理的技术服务,针对畜禽养殖污染全程控制和重点治理的实际需要,组织开展污染治理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的系列化服务,逐步实现畜牧业污染治理在工程设计、建设、维护、管理等环节的产业化和规范化。3、重点研究开发新技术。要组织科研、教学、生产、推广等各个方面的力量,深入开展养殖布局、场舍建设、饲料生产、饲喂方式、粪污处理、机械设备、有机肥加工使用、农牧结合等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重点研究推广节地、节水、节料、节药和节能技术;研究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畜牧业生态养殖技术;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广农牧结合,提升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逐步建立不同作物、不同农时的农牧结合的科学耕作制度与操作规范;要根据农作物在不同农时对肥料的需求及土壤地力情况,科学施肥,努力做到既推进农牧结合,又节约肥料资源,既改善土壤地力,又保护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提高生态环境治理和畜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四)科学规划布局,实现畜牧业协调发展根据河南省现代畜牧产业规划和河南省十二五畜牧产业发展规划,结合粮食核心区、五大畜禽优势集聚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研究制定河南省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规划,以种植业和周边环境的承载能力为基础,按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合理划定宜养区、限养区、禁养区,指导各地畜牧业建设。环保建设应与养殖场建设同步,对不能达到环保标准的养殖企业坚决不建或叫停。各地畜牧部门根据我省畜产品的消费需求,提出畜产品必需的战略储备量;环保部门根据相关环保法律和规划制定我省生态畜牧发展的环保要求等,制定我省处理畜禽粪尿的技术标准和规程;国土部门结合我省可利用的土地面积,规划预留畜牧业发展用地,鼓励合理利用荒山、荒地等发展畜禽养殖,有效突破畜牧业的用地瓶颈,拓展畜牧业发展空间。要按照畜禽排泄量和外部消纳量相配套的原则,提升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牧业和种植业、渔业、农村能源等产业的有机结合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促进农产品提质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五)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公共卫生安全1、严格养殖场建设审批制度。推行畜禽饲养场建设审批制度,畜禽规模养殖场在建场前要经当地政府、畜牧兽医和环保部门进行审批,凡环保措施不合要求的一律不审批。严格执行畜禽养殖业环境准入制度。各地要按照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分级管理权限规定,严格执行新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户)环境影响评价的“三同时”制度。未批先建且已建成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处理,并在落实污染防治措施、完成限期治理任务及相关环保要求的前提下,依法补办相关审批手续。各级环保部门要认真落实畜禽养殖场排污许可证制度。向环境排放畜禽养殖污水的规模化养殖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申领排污许可证。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快落实畜禽养殖场(小区)备案制度,并及时掌握年存栏生猪100头以下养殖场(户)的名称、养殖地址、治理方式等情况,督促落实畜禽排泄物综合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措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必须按一场一档要求建立养殖档案,明确生产状况、排泄物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状况。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制度。各级畜牧部门会同环保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规定,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范围,经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及时向社会公告。2、要建立健全企业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引导畜禽养殖、加工和经营单位建立健全企业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畜禽养殖档案及标识制度,逐步建立畜产品从产地环境、投入品、饲养过程、排泄物治理到市场销售的全程监控系统和质量可追溯体系。要科学制定和推行畜牧技术标准规范。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制定畜牧技术标准规范,在规模养殖场全面推行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规程,不断提高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要建立新型产业经营组织。积极扶持畜禽养殖、饲料生产、畜产品加工于一体的大型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通过机制创新,建基地、创品牌,向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使更多的经营者走向联合,实行专业化生产、规范化养殖、生态化管理,不断提高畜牧生产组织化程度。引导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种养联合,有计划、有组织地扩大利用有机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3、加大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力度。对国家公布的违法兽药饲料生产企业及其产品进行重点监管。坚持实施兽药饲料产品质量抽检结果通报制度,将严重违规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企业列入黑名单,加大公开曝光力度,强化社会监督作用,提高农民维权意识。加强畜产品质量监测,加大假劣兽药饲料案件、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打击非法使用“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等对环境和人体具有极大威胁的禁用药品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行为,确保畜产品安全。严格按照用药规程用药,控制畜禽用药,限制某些抗生素及药物的滥用,保证畜产品的安全,减少对人畜环境的污染。建立畜产品生产的无公害化、标准化生产体系;配套建设有检测资质的畜产品检测站,负责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工作;建立畜产品生产的质量可追溯系统和健全的生产档案管理系统。4、建立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制度。要按照同区域“控量减污”的原则,根据畜禽养殖场资源化利用水平和土地消纳能力、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等情况,合理控制养殖过载区域畜禽养殖总量。水环境质量不能达到功能区要求,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指标超标且畜禽养殖过载的区域,当地政府要制定畜禽养殖总量逐年削减目标,不断提高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并积极采用新型生态养殖模式,加快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对未能完成年度削减任务的地区,暂停该区域内新增水污染物排放的畜牧业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新建、扩建、改建的猪(牛)规模化养殖场(户、小区),应削减一定比例的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指标优先支持本区域内有条件发展的生态养殖场(小区)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配套建设生态化牧场。(六)总结推广成熟经验,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解决畜牧业污染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各地要创新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机制和发展模式,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采用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方式,优先应用“就地结合、就地利用”的“零排放”模式,实现养殖排泄物全部资源化利用,促进畜牧业与种植业、农村生态建设协调发展。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畜禽养殖标准化建设“百千万工程”,积极推广“长葛经验”和“雏鹰模式”,全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建设有了很大进步,在生态养殖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可喜成绩,探索出几种比较成熟的生态养殖模式。在养殖小区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建设上要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的原则,建立健全规范的动物防疫、饲料供给和环保设施,实现安全生产、清洁生产等操作规程。要在发展中提升养殖水平,引导规模养殖不断向集约化、标准化、工厂化方向发展,促进规模养殖的升级,逐步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要积极探索 “畜沼果(菜),牧沼鱼果、牧菌沼果”结合等立体农业新型模式。对于畜禽粪便超过周边承载量的中大型规模养殖场和专业生产区,要尽量在异地配套相应承载利用能力的种植业基地,着力培育畜禽肥水、沼液综合利用的中介服务组织,推动畜禽排泄物的异地资源化利用。对于平原、丘陵地带的中小规模散养密集地区,要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办法,畜禽粪便收集后发酵处理,养殖户一户或联户建立沼气池,沼液、沼渣收集后作肥料就地还田。要积极引导散养密集区异地兴建生态小区或规模场,实现人畜分离,改善村庄环境;对于资金、技术实力比较雄厚的大型养殖场,要积极提倡配套一定面积的综合性农、林、渔业生产区域,实现生态立体养殖和区域资源合理化利用。(七)完善体制机制,保障生态畜牧发展1、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考评机制。建立健全党委政府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养殖企业全力配合的工作推进机制,努力将发展生态畜牧业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把责任制落实到市县、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企业;同时,按照我省畜牧产业规划和当前畜牧产业的布局,采取分类考核评价办法,并根据考核结果优劣,实施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奖励或处罚,突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2、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保护,谁受益”、“谁改善,谁利益”、“谁贡献大、谁多得益”的原则,建立健全法制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加大力度,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完善对循环经济基础和节能减排的奖励补助机制,如对执行政府决定,认真履行环境保护措施,真正达到达标排放、为生态畜牧作出贡献的养殖场给予一定的奖励。3、完善政策扶持措施。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原则,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标准化规模养殖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和保险服务;要抓好国家有关发展生态畜牧、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资源节约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加大对发展循环畜牧、节能减排和节地节水项目和企业的政策扶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对畜牧业污染的治理。对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治理工程项目在用地、税收、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和补贴。要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监测,将畜禽生产环境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加大畜禽生产环境治理力度。像对待城市和工业污染一样监督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科学掌握畜牧业环境污染情况,为畜牧业的生态保护提供依据。4、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对畜牧业污染治理的投入争取社会各界对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治理资金的投入。对积极采取措施主动开展污染治理的养殖场,给予适当的奖励补助。积极拓宽治污资金筹资渠道,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国外资金投向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治理。逐步建立以养殖场投入为主导、政府扶持为导向、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由此可见,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不矛盾,只要措施得当,科学谋划,既使畜产废弃物等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做到“无污染、零排放”,又能有效地防止畜牧场受到已存在的环境污染的影响,提供人类生活水平,实现畜牧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并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其它学术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