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师范学院2013年教学工作质量年度报告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63121790 上传时间:2022-03-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06.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廊坊师范学院2013年教学工作质量年度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廊坊师范学院2013年教学工作质量年度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廊坊师范学院2013年教学工作质量年度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廊坊师范学院2013年教学工作质量年度报告第一部分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1.1本科教育基本情况培养目标: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达到专业形成、首岗胜任并有发展潜力的要求。服务面向:立足廊坊,面向河北,服务基层,服务基础教育。本科专业设置: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1个,涵盖文、史、理、工、教育、艺术、经、管、法九大门类。2013年新增3个本科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共计37个。2013年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927人,其中本科生12559人,占全日制在校生66.2%。近年来,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招生,从省内本科录取情况看,录取最低分超省控线差值较去年有大幅提高。本科整体生源稳定,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反映了我校本科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从省外情况看:今年我院本科在天津、内蒙、浙江、河南、海南五省文理科均一志愿满额,一志愿率100%。学校2013年的生源质量虽然总体较高,但各专业间存在显著不平衡。有些专业生源数量充足,录取分数高,比如财务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财务会计类(理工)、初等教育等,一专业志愿率达到100%;而有些专业报考数量不足,录取分数低,报考一志愿率很低,比如社会工作、心理学等。表明我校专业设置中仍有部分专业还不适应社会需求。第二部分 师资与教学条件 2.1 师资队伍2.1.1 师资培养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培养、引进、稳定、提高”的基本方针,完善人才培养、培训与引进制度,积极引进学科建设急需的具有较高学术造诣、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博士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省以上重点学科带头人。推进教师培训常态化、制度化。2013年有计划的派出 60名教师进修硕士、博士学位,引进18名高层次人才,参加岗前培训、能力培训的教师80余人次。2.1.2 师资队伍数量、结构专任教师906名,其中具有硕士、博士543名,占59.3%,中青年教师711名,占76.5%,生师比为21.2:1。专任教师年龄结构比例情况:35周岁以下407人占45%,36-45周岁304人占34%,46周岁及以上120人,占13%,56周岁及以上75人,占8%。专任教师职称结构:教授93名,占专任教师的11%,副教授259名,占专任教师的31%,讲师376名,占专任教师的44%,初级81名,占专任教师的,10%,其他35名, 占专任教师的4%。专任教师学缘结构:本校10人,外校(境内)687人,外校(境外)18人,外聘教师21人。2.1.3 教学情况2013年广大教师自觉遵守教学纪律,学校教学秩序良好,未有教学事故报告。学校教师数量能够满足教学需要,授课率99.05%。2013年本科课程门数1556门、开课总门次2305门次,其中选修课572门次。教授承担本科课程541门次。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紧紧围绕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学科专业发展规划,按照“一体两翼”的学科专业布局思想,重新修订了2013级本专科培养方案,并组织了2013年新增本科专业的申报工作。汉语言文学、生物科学、化学等三个专业被省评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进一步加强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组织对2010年校级精品课程验收、2011年校级精品课程中期检查工作,组织了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录像、申报工作和校级重点建设专业的申报。许振东教授负责的中学语文设计被评为教师教育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管理学院申报的“经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中心。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校级教改课题2013年立项36项。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组织聘请2013级师范专业学生的校外导师聘任工作,对2010级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模块课程进行了改革,重新修订了学科教学法教学大纲,组织了2013年校级优秀教学成果申报评选,2013年2项教学成果获省厅教学成果奖。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完善了实习工作方案,加强了对实习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学校集中组织了对省内2013届毕业生实习工作进行的检查,共抽查了61个实习点。 组织了2013年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申报工作,省级立项20项,校级立项11项。 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教师技能等各类竞赛,多名学生获奖。 学校按照“三三三”监控体系制度,在学期初、学期中、期末对学院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实施了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和管理人员评教的制度,全面推进了学校、二级学院、系部的教学督导工作。召开二级学院师生座谈会,全面了解教学日常运转和存在的问题,加快学生信息反馈处理时速,及时把意见反馈给相关部门,按时间节段进行处理。2.2 教学条件2.2.1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013年学校固定资产总值43687.92万元,其中教学、科研设备资产10042.42万元,生均教学、科研设备值0.803万元,2013年新增3098.76万元。2.2.2 图书资料建设2013年学校纸介图书137万册,纸介期刊1332份、1332种,电子图书102万册,电子期刊8000种,数据库10个,阅览室座位数1594个。2013年新增纸介图书5.7万册,文献购置费510万元 ,图书流通量(本次),电子资源访问量10余万次。2.2.3 教学用房学校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平方米,其中教室67760平方米,图书馆16287平方米,实验室和实习场所55300平方米,专用科研用房560平方米,体育馆10608平方米,会堂2000平方米,行政用房16343平方米。教室344间,其中多媒体教室129间,外语教学计算机机房9间。教室座位数15343个,其中外语教学计算机机房504个,多媒体教室14893个。2.2.4 教学经费2013年学校教育总经费4136.25万元,教学经费总额2908.22万元,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888.55万元,教育经费支出724.11 万元,其中,教学日常改革支出216.74万元,教学改革支出46.88万元,专业建设支出44.91万元,实践教学支出231.22万元(其中:实验经费支出124.69万元,实习经费支出64.68万元),其他教学专项39.81万元,学生活动经费支出39.73万元,教师培训进修专项支出40万元。第三部分 教学建设与改革3.1 专业建设。学校“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一是紧贴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努力形成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坚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发挥强势学科专业的带头作用,集中精力实现多层次办学目标;三是推进以教师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局面的构建。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1个,涵盖文、史、理、工、教育、艺术、经、管、法九大门类。为突出重点,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共计17个,2013年新增校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校级重点发展学科 7个,在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基础上,大力推进高层次质量工程项目,新增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教育实践基地1个,省级经管 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为保证专业建设质量,学校加强对质量工程项目投入。2013年校级重点建设专业拨款23万元,校级重点发展学科拨款42万元,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1给予配套经费60万元。学校非常重视新增专业建设,2013年新增专业建设启动费6万元。加强新专业的教学质量监控,通过采取“培养、引进”方式,充实师资队伍,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学方案、教学大纲等教学基本文件,有效促进了新增专业教学质量的迅速提升。3.2 课程建设学校遵循“突出重点、分级建设、注重改革、体现特色、质量为上、学生为本”的课程建设思路,有效推进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一是加强了精品课建设,2012-2013学年新增校级精品课程8门。2013年投入16余万元用于精品课程建设(不含设备、房屋投入)。建成校级精品课47门,省级精品课4门,初步建立了精品课程体系,并设立了专门网站。二是确立了优质课比赛和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制度,部分专业推行了以老带新制度、导师制度和集体备课制度。2013年学校制定了课程管理实施办法,每门课程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对负责人的聘任、职责,任课教师的职责以及教务处、各教学单位职责和课程质量管理做了详细的规定,有力的保证了课程的建设质量。大力推进“人人上公开课、门门建试题库”工程,2013年集中购买示范性题库133套,自建题库40多套,在建题库已经覆盖多数基础课与专业课。同时,大学英语、两课、计算机以及建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部分课程,实现了无纸化考试。在多媒体教学方面,学校多媒体教学已基本普及,多媒体授课率90以上%。在教材方面,严把教材质量关,对公共课、学科基础科要求选用国家、省规划教材,优秀教材。同时,启动了教材选用论证制度,要求各教学单位选用教材必须经过论证才能使用,严格禁止教师个人随意指定教材,对自编教材的使用需经过学校组织论证通过方可使用。大力推进公共课教学改革,教育类课程改革已基本完成,构建了“4+3”主课程体系、“三三四”总培养机制和“教导学做研”新教学模式,实行了“双导师制”,搭建了教师职业能力训练平台,广大学生受益。积极推进思政课和公体课改革,目前正在试验阶段。学校鼓励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手段,加强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2012-2013学年我校校级教改立项56项,省级教改项目5项;2013年校级优秀教学成果13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3.3 实践教学3.3.1 大力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是决定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因此也被列为我校四大教学改革之一。一是学校投资了4760万元建设了生物、化学、物电三个实验教学中心,新建、改建、扩建了社发、建工、经济、管理、体育等实验室和场馆,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二是申请了1000万元中央财政支持项目,建设了生物、化学、物理、教师职业能力等实验教学平台,2013年申请了600万元用于其他实验建设,资金已经到位。三是改进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了“四模块”(基本实验教学模块,校内实践教学模块,综合仿真实验模块,校外实践教学模块)实践教学框架,推行半年集中实习,建立校外实习基地127个,与三河市、固安县、衡水枣强教育局等整建制签订“顶岗实习”协议;管理学院与荣盛集团开展合作培养项目,建工学院与中太集团实行资源共享,并获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称号;生命科学学院和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实施了实验体系综合改革,经济、管理、社发、数信、物电、建工等完善了实验教学结构,论证综合性、设计性实验164项,确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1项,获批省级项目20项。按照实验大纲要求,本科实验开出率100% ,建立了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3.3.2 实习。根据培养方案,教务处修订了教育实习管理办法专业实习管理办法等实习管理文件。各二级学院组织落实。实习实施全程监控,教学督导、教务处负责检查。本科专业的毕业实习全部实行顶岗实习,实习时间为1个学期,安排在第八学期,实践教学得到了明显加强。3.3.3 课程设计(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以高级职称为主,严把质量关,加强毕业论文抄袭现象的的审查和论文指导、评阅、答辩环节的检查,论文题目更新率达到35%以上,学生答辩率100%。第四部分 教学质量体系建设4.1 教学中心地位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党委常委会和院长办公会多次研究布置教学相关工作,2013年学校对参加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等工作进行具体研究部署,确立了工作思路和方法。学校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建设,明确学校主要领导是学校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坚持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和联系二级学院制度。为总结近年来教学工作成绩与经验,进一步推进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3年11月,学校召开了教学工作会议。会议对学校教学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客观的总结与回顾,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进行了科学研究和展望,在教学观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提出了新思路和新举措。会上,对教学系、教研室设置方案、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教学质量工作标准、合格课程建设实施办法等文件进行了修订。2013年教师节,学校对校级教学名师、优质课大赛获奖教师、教学成果获奖教师、省模范教师、省优秀教师、省“三育人”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4.2 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1、学校“三三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完善,并形成了常态化管理手段。学校推进两级管理体制的实施,教学管理机构健全。学院设有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定期研究部署教学工作,每学期召开教学专题研究会议4次以上,确保了教学工作和学生学士学位授予资格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学管理规范建设是多层面、全方位、整体化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断推进教学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调动教、学、管等各方面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优化教学局面的必然要求。加强教学规范建设,继续完善教学工作质量标准,通过规定管理者、教师、学生、服务人员的工作规范,把优化服务质量作为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各级教学管理人员以人为本,爱岗敬业,积极为教学一线服务,在教学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重视考试管理,严把质量关。公共课程考试实行A、B、C三套试卷,专业课考试实行A、B两套试卷,经教研室审核,系主任、主管教学院长审定后,送教务处统一抽题印制与留档;考试过程中,监考老师严格履行监考职责,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认真填写考场记录。由教学督导委员会评定,教学管理人员组成两个巡视组,对考试环节进行检查、督导。2、强化质量监控强化“三三三”监控制度。即学校、二级学院、系部三级监控,期初、期中、期末三期监控,同行、学生、管理人员三方监控。学校修订了廊坊师范学院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教学信息员制度、督导制度、听课制度、三级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制度等学校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与教师荣誉、教师年终考核、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挂钩,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强化教学督导制度,建立三级教学督导制度,学校和各教学单位和系部分别建立教学督导机构,学校督导委员会负责对全校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各教学单位督导委员会对本单位的日常教学工作进行督导检查。两级教学督导委员会,制定学年工作计划,明确工作任务,确定工作重点。第五部分 学生学习效果5.1 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围绕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能力,2013年修订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落实基础扎实、知识宽广、素质高、能力强的要求;专业大类设置柔性模块,适时分流培养;严格控制总学时,增加选修课比例,强化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实践环节,全部实行半年实习,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外语、计算机以及人文科学等综合素质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3届本科生普通话测试通过率97%。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如全国数学建模竞赛获得省一等奖1项,省二等奖4项;华北五省移动终端电子大赛获得二等奖3项;第一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河北省高等学校第一届英语写作大赛获得二等奖2项,“世纪之星”英语演讲大赛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在全国GMC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学生教师职业能力大赛、电子设计竞赛、计算机竞赛、音乐美术展演、体育比赛等活动中屡创佳绩。5.2 综合素质为培养、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加强全校文化素质课建设,鼓励高职称教师开设全校公选课程,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社团活动活跃,学校依托大学生暑期“三下乡”、 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将文明辐射“进社区”,树德练能不断深入。加强文化素质课程建设,大学生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是第一课堂教育。学校开设了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艺术体育类三大类文化素质课程,2013年学校文化素质课程103门,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求。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校鼓励教师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手段上实施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2013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立项31项,省级20项。我校学生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稳步提高,本科非英语专业毕业生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累计通过率49%,六级考试累计通过率 42%。大学生都参加了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为100%。2013届毕业生的毕业率为99.7 %;学士学位授予率为96.7 %。5.3 社会声誉5.3.1 本科生就业情况2013年本科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2638人,初次就业率85.5%。5.3.2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学校采取调查问卷的方法,发放问卷138分,收回合格问卷103份,回收率75%,其中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很满意的占70.77%,较满意的占23.8%,一般的占6.2%。从调查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比较满意,认为我校毕业生踏实肯干,吃苦耐劳,有诚信。5.3.3 毕业生成就2013年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毕业生工作后取得的成绩满意度进行了抽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回收250,回收率100%,经过统计分析,很满意的占11.2%,满意的占40.8%,一般的占42.4%,不满意的占5.69%。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40.8%满意,说明毕业生能从日常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但是有42.4%的人表现为一般满意,表明在成就感方面就业满意度还有很大增长空间。第六部分特色发展学校大力推进公共课改革进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已形成具有我校教学特色的改革之一,构建了“大小班、两类课、网学网考”的教学模式,使外语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教育类课程改革实施并不断完善,教育类课程改革在培养目标,改革思路、人才培养模式等形成了我校公共课改革又一大特色。主要表现在:1、新理念、新目标学校确定了以“应用型本科建设为主旨的教学思路,以培养专业形成、首岗胜任、并有发展潜力的基础教育教师”为己任。实现由培养“专业准备型”教师,向培养“专业形成型”教师转变,实现毕业、就业、执业零距离。2、新课程体系、新教学内容、新课标、新教材“4+3”课程体系与“高精深透新”、“实际实用实效”内容模式(如下图)。其核心是“课程模式”和“内容模式”的确立,即理论课“新四门”体系、“高精深透新”内容以及“专题化、报告式”教学,以及实践课“新三习”体系、“实际实用实效”内容以及“项目化、导师制”教学,使教育类课程形成了多课程、精内容、长学时、重能力的课程特色,并配套编写了1百多万字的新课标、新教材。高精深透新实际实用实效“4+3”主课程体系心理学观摩见习实验练习顶岗实习“新四门” 与“三习” 同步教育学学科教学法教育理论拓展课3、新机制、新资源、新方法“综合改革”与“合作培养”。既覆盖全部教育类课程打造了一个“功能性教育包”(如下图),构建课程与功能一体、目标与内容一体、过程与方法一体的教学系统;又形成了“三三四”新培养机制,其核心是“机制模式”与“资源模式”的确立,实现了七个对接机制,即高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指导与学习、教学与研究、培养与应用、上学与就业对接。共同推进省级教学团队、双导师人才库、教师职业能力训练中心与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对接,确保备课、说课、讲课、评课、课件制作、教育技术练习、师生教研活动和训练。教务处学科组组长师范生政府教育机构师范院校理论教学型导师实践教学型导师小组合作教学双师学科组中小学教育类课程做学教做学教导研做学做中学结构教学做结构教导学做研结构4、新教师、新模式、新理论“理论同步联系实际”与“教导学做研”五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此创新产生于“双导师小组合作教学”,这在理论上突破了杜威的“做中学”、陶行知的“教学做”和一般意义上的“理论联系实际”,构成了双师指导、多体互动、学练并举、感悟并进、教研相长相统一的教学原理,以及体验性、同步性、生成性的教学策略。进而使培养过程由“封闭教学”转变为“开放教学”,由“单主体教学”转变为“多体互动教学”,由“单师培养”转变为“双师培养”,由“学后练”转变为“学练同步”(如下图)。做学教做学教导研做学做中学结构教学做结构教导学做研结构改革方案实施4年多,覆盖近7000师范生,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大多数学生在教学认知和教学实施能力,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反思和自我发展能力,人际交往和协调沟通能力,行动研究和教育创新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提升。第七部分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一年来的教学工作在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7.1 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师资队伍尚未完全适应办学需要,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名师和教学领军人物偏少,缺乏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具有较强实践背景和实践能力的教师短缺,从根本上制约着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和办学特色的形成。7.2 教学条件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教学设备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向社会延伸的功能和利用外来资源差距较大,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7.3 教学改革与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基层教学改革氛围不够浓厚,教学改革紧迫感不强,内涵建设与改革还比较薄弱。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及社会竞争力存在较大差距,高层次的教改和研究有待突破。7.4 学生就业需要进一步推进和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仍不乐观,在职业规划,就业创业教育指导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师资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