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常识第七册教学总目标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63117736 上传时间:2022-03-17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3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常识第七册教学总目标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自然常识第七册教学总目标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自然常识第七册教学总目标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常识第七册教学总目标课题教学目标1怎样认识 事物一一推 理1 初步知道什么是推理方法。2 初步学会根据现象,运用推理方法来推测事物,得到结论。3 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脑筋,勤思维。2、地壳1. 使学生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二层。2. 使学生初步知道地壳是不断运动着的, 构成地壳表面的地层也 在不断地变化着。3. 使学生初步知道地壳深处存在着炽热的岩浆,温度很高,人们 利用地热为人类服务。4. 使学生初步知道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人们可以根据震前的 预兆,预测地震,减轻灾害。5. 使学生初步知道火山喷发是地下岩浆冲出地表所造成的一种自 然现象。6. 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推测来解暗箱的科学方法,知道科学家就是 用这个方法认识地球内部构造的。7.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观察与实验的方法认识花岗岩、大理岩和石 灰岩等常见的岩石。8. 让学生通过收集岩石,制作岩石标本,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学 习自然事物的兴趣;培养热爱自然,主动探索自然的科学态度。3、海洋1. 使学生初步知道海洋面积很大,占地球表面的 7/1002. 初步知道海水有潮汐变化。潮汐有巨大的能量,可以加以利用。3. 初步了解海底是崎岖不平的,光线暗,压力大。但海底有矿产 资源。4. 初步知道海洋中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了解海洋生物的一些 特征。5,初步了解海洋中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4、食盐1. 初步了解食盐的用途,和海水制盐的方法。2. 初步认识食盐晶体,了解食盐晶体的制取方法3. 认识水能溶解物质,初步了解溶液等概念。4. 初步学习过滤、结晶等实验操作方法。5. 通过实验方法初步认识清水与盐水的不同性质。女口:重量不同; 浮力不同;导电能力不同。6.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5、淀粉1. 知道淀粉是一种没有气味和味道的白色粉末,手捻有滑爽的感 觉。它不溶于水。淀粉液加热成糊状。2. 知道淀粉遇碘变成蓝紫色。3. 初步知道植物体中含淀粉。4. 知道叶片中含淀粉。5. 叶片中淀粉的产生与光照有关。6. 学会利用淀粉的特性,推理判断物体是否含淀粉。6、种子的萌 发1 初步知道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的种子,它们一般都有种皮和 胚。2 知道植物种子浸水后,体积会增大,重量会增加。3 初步知道种子萌发需要温度等外界条件。4知道植物的种子可以用来繁殖后代,其中有些种子可以食用。5 初步学会用推理方法,分析种子萌发诸因素,推测种子萌发所 必要的外界条件。6.培养学生在析因实验中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推理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尊重别人。7、野兽1. 初步知道野兽栖息在不同的地方,大多数的野兽过着群居的生 活。2、知道食早动物和食肉动物在身体构造及机能方面的差别。3 知道家畜是由野兽驯养而来的。4初步知道人类驯养家畜的历史以及家畜驯养的意义。5.初步学会用推理的方法认识身体的构造和机能与习性相适应的 关系。8加热和传 热1、知道酒精灯的构造。2. 知道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3初步知道固体是靠传导传热的。4知道物体传热的本领有大小,金属是热的良导体。5知道水是热的不良导体;靠对流方式传热。6知道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靠对流方式传热。7. 初步知道热还能通过辐射传播,辐射热的吸收与物体表面颜色 有关。8. 初步学会正确使用酒精灯。9 用实验、观察等方法研究物体的传热方式。9、热胀冷缩1. 初步知道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1) 知道液态的水一般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 知道气态的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知道固态的铜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 初步知道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3. 运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温度计,培 养学生动手能力。4. 初步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5. 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10、电和磁1. 运用实验和推理的方法找出暗盒内哪两个接头是相连的,并能 检测简单的电路故障。2. 初步知道一节电池、两只电珠的不同连接方法。3. 初步知道两节电池、一只电珠的不同连接方法。4. 初步知道电会产生磁,通电线圈的磁性大小与圈数多少、电流 大小有关。5. 知道电磁铁的构造及电磁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6. 初步知道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主要因素。1、怎样认识事物推理一、教学内容1 根据小车在磁铁作用下的运动情况,推测小车里藏了什么;2. 从罩在杯子里的蜡烛火焰熄灭,而且每次熄灭的时间大致相同的情况,进行推测;3在杯子相同,蜡烛不同的条件下,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推测和验证;4. 在杯子不同,蜡烛相同的条件下,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推测和验证;5. 日常生活中运用推理方法的实例;6. 推理游戏。二、教学要求1. 初步知道什么是推理方法。2. 初步学会根据现象,运用推理方法来推测事物,得到结论。3. 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脑筋,勤思维。三、重点难点本单元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运用推理方法来认识事物.教学难点是推理猜人的游戏活动.四、课时划分本单元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 初步知道什么是推理方法。2. 初步学会根据现象,运用推理方法来推测事物,得到结论。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磁性小车的 推测1、教师可以用实验导入的方法引 入实验一:教师出示一辆内臧 磁铁的小车和一块条形磁铁, 让学生看清用磁铁的一端靠近 小车,演示在磁铁作用下小车 的运动情况.然后用磁铁的另 一端继续演示。2、小车的内部是看不到的,也是 个“暗箱”.根据它和磁铁的相 互作用,通过推测可以推翻里 面藏了什么.学生虽然没有推 测这个概念,但他们会思维, 会不自觉地用推测方法来认识 的.3、到底推测的结论是否正确,拆 开小车,一看就能知道。取后, 教师明确告诉学生,这个问题 的答案是根据已知的一般情况 和当前观察到的实际情况推测 的。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就是 推测,推测是认识事物常用的 一种方法。结束后让学生想一想,看 到什么现象,你认为产生 这两种不同现象的原因 是什么?小车里面可能藏 着什么,为什么? 有些学生会根据磁铁能 吸铁制物体的性质,认为 小车里可能藏的是回形 针,就像“磁铁游戏”中 的小鸭游水那样.但 是.仔细想一想,如果藏 的是回形针,那怎么会后 退呢?玩过磁铁的学生, 有可能会想起两块磁铁 会发生相吸或相斥的情 况,从这一般情况和当前 情况则可推测小车里藏 了磁铁的结论。二、蜡烛实验1、蜡烛实验2、教师对实验一和实验二中所用 的推理进行比较,说明它们的 不同处在于推测时的进程不 同。实验一用的推测是从一般 情况推到个别的实际情况;实 验二用的推测是从个别的实际 情况推到一般情况。猜测第一个问题,学 生各抒己见,说出三种可 能情况,然后实验。学生 根据实验结果,推测这个 结果产生的原因。引导学 生对罩和不罩玻璃杯时 观察到的情况进行比较, 学生会发现杯内空气少 可能是烛火燃烧一会儿 再熄火的原因。第二个问题预测结 果时,引导学生根据第一 个问题的答案和同样大 小的杯子里空气多少一 样的两个前提,推测烛火 每次熄灭的时间大致相 同的结论。连续试验,让 学生根据每次试验结果 进行归纳,证实推测是否 止确。讨论第三个问题时, 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分 析前面推测的结论,归纳 出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 可能与杯子里空气多少 有关的结论。这就对燃烧 现象有进一步的认识。三、蜡烛实验1、教师承接上页的教学,指出蜡 烛燃烧时间的长短可能与杯子 里的空气多少有关,那么还可 能与什么情况有关呢?2、教师可以出示本页三组实验的 材料,提出如果杯子相同,蜡 烛不同,蜡烛燃烧的时间会不 会一样?学生观察、比较蜡烛的不 同,发现第1组蜡烛的颜 色不同;第2组蜡烛的粗 细不同,烛心的粗细是一 样的;第3组蜡烛的多少 不同。学生演绎推测,根据上页 结论和当前情况,推测每 组蜡烛燃烧的时间会不 会一样?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归纳 推测,得出在杯子相同情 况下,蜡烛燃烧时间的长 短只与蜡烛的多少有关。第2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什么是推理方法。2初步学会根据现象,运用推理方法来推测事物,得到结论。3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脑筋,勤思维。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蜡烛实验1、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 的学习情况,复习学习过程中 得到的结论,以及两种推测方 法的不同处:一是由一般情况 和当前情况推测结论;二是由 多个情况经过分析推测结论。2、提出问题,如杯子不同、蜡烛 相同,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将 会怎样?杯子可以用大小不同 的烧杯代替,如500毫升的、 250毫升的、125毫升的三种。3、教师说明,通过这一节课的想 一想、试一试,证实前节课提 出的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可能 与杯子里空气的多少有关这个 推测,是正确的。学生测出中等杯子里蜡 烛燃烧的时间后,推测另 外两只杯子里蜡烛燃烧 的时间大约是多少。接着 做实验验证结论。二、解释生活实 例1、学生容易理解的可以详讲;不 易理解的,可以略讲。如我国 的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 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有一 套针对疾病症状的治疗方法, 这就是一般的医学常识。中医 师根据这些知识,结合诊断过 程中观察到的病人的脉搏、舌 苔、眼神、皮肤颜色和说话的 语气等实际情况,运用推理的 方法,就能推测病情病因。修 理工人修理电视机时也是这 样,他们以各种电视机故障的 特征和现象与当前用仪器测得 的实际情况为根据,推测故障 的部位和损坏的零件,然后修 理。预报天气情况,是根据当 前的风力、云层、气温和以往 相同情况时的天气变化推测 的。挑选西瓜是根据经验从瓜 的颜色、敲击时发出的声音, 推测西瓜的生熟。2、小结:这些实例都是运用演绎 推测。它的前提是已有的经验 和当前观察到的实际情况相结学生根据日常经验 讲讲运用推测方法的实 例学生观察教材第5页 的插图,根据图画来讲述 推测方法的运用。合。一般的知识经验多数是运 用归纳推测得到的。三、练习1、推理填空2、教师归纳时应该说明,这类游 戏关键在于比较,找出各行组 成图形的相同之处,据此就能 找出应填的图形。这幅图第一、 第二行都有红色的花、绿色的 叶、黄色的果实,第三行也应 该如此,所以应该填入缺少的 是红色的花。3、推理猜人学生明确游戏的内容和 要求,然后让他们想一 想,推测一个合适的图形 填入,并说出理由。学生初步了解游戏的方 法和规则,再讨论猜人的 关键是什么,冋题的设计是猜人的关 键,设计得好,能以最少 的冋题猜出被猜同学是 谁。做游戏2、地壳一、教学内容1用解暗箱的方法探测盒里装的东西(黄沙)。(1) 先用掂一掂、闻一闻、听一听、摇一摇的观察方法探测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2) 再用磁铁、探棒等工具进行实验探测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2. 地球的内部构造概况。(1) 地球的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2) 地壳的表面是一层层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地层(3) 地壳的深处存在着炽热的岩浆,温度很高。(4) 地震与火山喷发是常见的自然现象。3. 用观察的方法认识岩石。4. 用实验的方法认识岩石。5. 收集岩石,制作岩石标本。二、教学要求1. 使学生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层。2. 使学生初步知道地壳是不断运动着的,构成地壳表面的地层也在不断地变化着;3. 使学生初步知道地壳深处存在着炽热的岩浆,温度很高,人们利用地热为人类服务4. 使学生初步知道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人们可以根据震前的预兆,预测地震,减 轻灾害。5 .使学生初步知道火山喷发是地下岩浆冲出地表所造成的一种自然现象。6. 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推测来解暗箱的科学方法,知道科学家就是用这个方法认识地球 内部构造的。7.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观察与实验的方法认识花岗岩、大理岩和石灰岩等常见的岩石。8. 让学生通过收集岩石,制作岩石标本,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学习自然事物的兴趣; 培养热爱自然,主动探索自然的科学态度。三、重点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用推理解暗箱的科学方法认识地球内部构造与地壳的 概况。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认识地层的变化与原因。四、课时划分1本单元教学时间:4课时2. 课时划分建议第I课时:学习用推理来解暗箱的科学方法;地球内部的构造。(第8页到第10页)第2课时:地层及地层的运动;地热的利用。(第11页到第13页)第3课时:火山喷发现象;地震的形成与预测。(第14页到第19页)第4课时:岩石的认识与岩石标本制作。(第20页到第22页)第1课时教学目标:1. 用解暗箱的方法探测盒里装的东西(黄沙)。(1)先用掂一掂、闻一闻、听一听、摇一摇的观察方法探测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2)再用磁铁、探棒等工具进行实验探测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2. 地球的内部构造概况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解“暗箱” 法1、教师出示(内装铁屑或黄沙)盒 子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知 道盒子里装的东西?”。2、教师排除学生所提出的打开盒 子直接看一看;倒出盒子里的 东西;手指伸进去触摸等方法。 教师告诉学生人类在探索自然 奥秘时,有些事物往往像只盒 子,似一只“暗箱”,封闭着, 但又是不能打开,无法打开的, 如地球的内部有什么。科学家 用观察与实验等科学方法去“解开暗箱”,探测自然界中一 个又一个的奥秘。3、教师先启发引导每个学生试着 用“掂一掂”、“闻一闻”、“听 一听”、“摇一摇”等观察方法 对“暗箱”作各种试验,考察 其反应(相应的输出)的现象。4、教师出示部分工具如磁铁、竹 针,启发学生借助工具用实验 的方法进一步去解“暗箱”。用 竹针伸进盒内探测物体的大 小、松紧、软硬;用磁铁从盒 子外面试试盒内物品有无磁性 等相应的反应。5、在学生初步学会用推理的方法 来解“暗箱”的基础上,教师 要告诉学生科学家就是用解暗 箱的科学方法来探索地球内部 构造的。学生议论出各种各样的 方法。每个学生试着用“掂一 掂”、“闻一闻”、“听一 听”、“摇一摇”等观察方 法对“暗箱”作各种试验 并做出归纳:盒子里的东 西比较重,没有任何气 味,自己不会发出声音, 但摇一摇会左右滚动,而 且有沙沙的滚动声。引导 学生推测盒内装的东西: 不是整体一块的东西,是 散装的颗粒状东西;可能 是铁屑可能是木屑,也可 能是黄沙。学生分析、综合观察实验 后盒子内物体所有的“输 出的信息”,推测盒子里 装的是铁屑或黄沙。二、地球内部构 造学生看挂图1、教师告诉学生科学家运用推理 的方法解开了 “地球内部构造” 这只“暗箱”。科学家通过对地 球发生的地震、火山喷发、地 下温泉、开矿钻探等地球内部 现象的输出信息进行推测,初 步探明了地球内部分成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2、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教 师可以用熟鸡蛋作比喻:蛋壳 比作地壳;蛋白比作地幔;蛋 黄比作地核。3、简单介绍三个圈层的简单情 况。如每层厚度不同;地球内 部有压力,越到深处,压在上 面的东西越多,压力当然越大; 地球内部是热的,所以地下冒 出温泉;矿工下矿冬天不穿棉 衣,地壳内部每深100米,温 度上升3C。第2课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初步知道地壳是不断运动着的,构成地壳表面的地层也在不断地变化着。2.使学生初步知道地壳深处存在着炽热的岩浆,温度很高。人们利用地热为人类服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地层、地热 利用1、教师在复习上课时地球内部构 造的基础上,讲述地冗是地球 最外层,地壳到底是怎样的?2、教师出示11页上的彩图或地 层构造挂图让学生观看,然后 告诉学生地壳的构造是一层层 的,表面往往是土壤层,下面 是一层层的岩石层,统称匕们 地层。3、教师告诉学生地壳深处的温度 是很高的,而且越深温度越高, 约每深100米,温度上升3 C。 原因是在地壳的深处存在着是 熔成浆状的岩石,叫做岩浆。 如果岩浆喷出地表,便是火山 喷发。4、教师再请学生观察第12页上 的三幅彩图。教师可以举些我学生观察第11页下面的 彩图,引导学生以矿工冬 天在矿井下工作不必穿 棉衣为例,推测地壳深处 的温度。集体议论人们是如何利 用地下热的。国利用地热的例子,开拓学生 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 兴趣。二、地壳运动1、教师出示褶皱地层、断层的挂 图或放映投影片,提出思考题:“为什么原水平的地层会产生 这样的弯曲与断裂?”2、教师引导学生做地层变化的模 拟实验。该实验可利用废纸(海 绵条)切成长条叠成,旁边涂上 不同颜色代表土壤层和岩石 层,要求学生将握长条的两手 从两边向中间挤压,这样就可 模拟地层发生褶曲,形成褶皱 地层。如果从两边加强挤压的 力量,可以得出地层会产生断 裂而形成断层。3、教师提示学生回忆上堂课讲的 内谷,然后告诉学生:地球内 部温度很高,岩浆有时会喷出 地表,形成火山喷发、地震等。 使地壳某些地方发生升降或水 平挤压活动;阳光、空气、水、 生物的作用(第5册“石块、沙、 粘土”已学过)也会使地壳表面 的岩石遭受破坏,但变化的速 度是非常缓慢的。现在的地层 都疋长期来地冗不断运动而形 成的。学生观看本页描述地层 变化的彩图。学生思考、议论。学生实验。学生往往会产生“两边的 挤压力来自何方?”的疑 问。第3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知道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人们可以根据震前的预兆,预测地震,减 轻灾害。2 使学生初步知道火山喷发是地下岩浆冲出地表所造成的一种自然现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对火山、地 震的初步认识1、教师复习上一课时内容并引入 地壳运动中有火山和地震运 动,那是怎么一回事的内容2、教师告诉学生:火山与地震都 是自然现象,是常见的自然现 象,虽然它们都会给人类带来 很大的灾害,但人类并不因此 惧怕它的发生,而在研究它、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议 论学生观察本页上的彩 图或放映有关录像。探索它,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 功。如人们已经发现火山喷发 的火山灰是一种很好的天然肥 料;尼加拉瓜已在莫莫通博火 山建立了火山热能发电站;人 类对地震的研究也有不断的进 展,尤其是对地震的预报。二、火山1、出示录象。学生观看录像,了解火山 爆发是由于地下的岩浆 冲出地表所形成的。般 是先有大量的气体自裂 隙中冒出,在上空形成烟 柱;然后有大量的岩石碎 块和熔岩物质从火山口 喷上天空,火山周围被夹 杂着大量灰尘、碎石的烟 云所笼罩。由于火山的喷 发形成大量水蒸气上升, 好像沸腾粘稠的铁水样 的岩浆向四周散涌而去, 能映红天空、辉煌夺目、 尤如喷火,直至岩浆没有 能力冲出地表时,喷发停 止或暂时停止。火山喷发 是地壳深处岩浆的作用, 因而火山喷发可以产生 在陆地上,也可以发生在 海底。三、地震的成因1、教师一一出示本页的三幅示意 图。2、介绍地壳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当地层断裂、岩块沿断层移动 就发生地震。这种与地层的断 裂变化有关的地震叫做构造地 震,它是地球上规模最大、数 目最多的一类地震。在火山爆 发时,灼热的岩浆从地壳内部 喷出地表,产生巨的冲力,引 起岩石错动,使火山周围产生 震动,形成火山地震。在石灰 岩地区,地下石灰岩被地下水 溶蚀,形成地下洞穴,有的洞 顶发生陷落,引起地面震动, 这是陷落地震。学生回忆上几页的教学 内容。四、地震的预报学生观察书上彩图或放 映录像。相互议论得出:井水的水 位突然上升或下降,发生 冒泡、变浑、变色、变味 等;动物异常情况,如牛 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 乱咬乱跑、鸭不下水、鸡 飞上树、冬天蛇出洞、老 鼠搬家现象都可能是地 震的预兆。1、教师向学生介绍测量地震的仪 器时,可以告诉学生经过长期 的研究,科学家制造出精密的 测量仪器,这仪器根据地震产 生地形变动、磁异常、电异常 等微小的变化就能预测地震的 发生。2、告诉学生我国研究地震现象有 着悠久的历史和重大的贡献, 早在1700年前就记载了大量的 关于地震的资料;3000年的历 史资料中,就有近万件地震情 况的记录;公元132年东汉时 期科学家张衡造出世界上第一 台地震仪一一地动仪,它的出 现比现代地震仪早了 1000多 年。3、教师拿出地动仪挂图讲解:它 用青铜铸造,形状像个大酒樽; 顶上有凸起的盖子,周围有 8 只龙头,对准8个方向,每条 龙的嘴里含一颗小铜球;对着 龙嘴有8只铜蛤蟆,昂着头, 张着嘴,蹲在地上。哪里发生 地震,对准那个方向的龙嘴会 张开,嘴里的铜球就落到铜蛤 蟆的嘴里。第4课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观察与实验的方法认识花岗岩、大理岩和石灰岩等常见的岩石。2让学生通过收集岩石,制作岩石标本,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学习自然事物的兴趣; 培养热爱自然,主动探索自然的科学态度。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岩石的初步 认识1、告诉学生这些石头,在科学上 叫做岩石。岩石是人类祖先与 大自然作斗争中最原始的工 具。自然界中岩石有七八百种, 今天我们要认识、区别的岩石, 只是最常见的几种。2、组织学生交流研究结果。3、教师把岩石颜色与光泽的不同 总结出来,让学生知道岩石有 黑、白、灰、红、绿等不同颜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石 块,从哪里采集来的?为 什么喜欢这块石块,它有 什么特点?学生用观察的方法去研 究大家带来的岩石与教 师提供的岩石,比较它们 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和不相同的地方。也可以 让学生用分类方法,自定色,并知道有的岩石像金属、 玻璃、瓷碗、油漆一样有光泽, 而有的无光泽。4、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岩石的硬 度,启发学生用铁钉或指甲测 试,让学生用刻划的实验方法 比较岩石的软硬并分类。第三 步教师指导学生在岩石上滴盐 酸,观察其反应,并把岩石分 类。5、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认识 岩石的方法。标准把岩石分类。 学生交流研究结果。 学生实验。二、认识花岗岩、 石灰岩、大理岩1、教师出示三块岩石,告诉学生 匕们分别是花冈岩、石灰岩、 大理岩(可以编号)。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实验, 并填写书上的格。通过讨论、小结得出:花岗岩灰白色或肉 红色,没有光泽,硬,滴稀盐 酸后没有气泡;石灰岩灰色或 灰白色,没有光泽,较软,滴 稀盐酸有气泡;大理岩白色或 黑色,有光泽,中等硬度,滴 稀盐酸有气泡。3、教师简单地向学生介绍这三种 岩石的成因,也可以出示玄武 岩、流纹岩(均属岩浆岩,成因 类似花岗岩);沙岩、化石、页 岩(均属沉积岩,成因同石灰 岩)麻岩、板岩(均属变质岩, 成因同大理岩)的标本,以开拓 学生眼界。4、教师告诉学生,研究岩石是认 识地球与其他星球奥秘的重要 手段。人类登上月球首先带回 来的就是月球上的岩石。研究 这些岩石,可以了解月球的表 面情况。因此研究需要收集岩 石;填写好标本卡;制作标本 盒,再分类收藏。5、教师发下制作材料,分组制作。学生按编号找到实验桌 上三种岩石。学生实验。学生区分各自带来的岩 石,填卡装入标本盒。3、海洋、教学内容1. 海洋的面积很大。2. 海水的潮汐变化。3. 海底的情况。4. 海洋中的动物。5. 海洋中的植物。6. 海洋中动物与植物的关系。二、教学要求1. 使学生初步知道海洋面积很大,占地球表面的 7/10。2. 初步知道海水有潮汐变化。潮汐有巨大的能量,可以加以利用。3. 初步了解海底是崎岖不平的,光线暗,压力大。但海底有矿产资源。4. 初步知道海洋中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了解海洋生物的一些特征。5,初步了解海洋中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三、重点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海洋的自然概况。四、课时划分1, 本单元教学时间:3课时2. 课时划分建议:第1课时:海洋面积很大;海水的潮汐现象;海底的情况。 (第23页到第26页)第2课时:海洋中的动物。(第27页到第32页)第3课时:海洋中的植物;海洋中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第33页到第35页)第1课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初步知道海洋面积很大,占地球表面的 7/10。2. 初步知道海水有潮汐变化。潮汐有巨大的能量,可以加以利用。3. 初步了解海底是崎岖不平的,光线暗,压力大。但海底有矿产资源。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1、教师复习“地壳”一单元引入, 问:“地球内部构造怎样?”2、问:“地壳表面情况怎样?” (有 陆海、海洋)揭示课题,今 天我们学习有关海洋方面的知 识。学生答:地球内部分地 壳、地幔、地核三层。二、海洋的概况1、出示地球仪或东西两半球图。2、小结:在地球上海洋面积很大,学生在上面找一找哪些 地方是陆地?哪些地方是它有36200万平方千米,占地 球总面积的7/10。海洋?比一比地球上海洋 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三、潮汐的变化1、教师提出问题:“潮汐的涨落 是具有很大能量的,人们可以 加以利用吗?2、讲述利用潮汐发电的例子。3、教师可以介绍利用潮汐行船。在沿海的河流中,涨潮时河水 流向上游,落潮时河水流向下 游。由于潮汐发生是有规律的, 因此在沿海的河流中行船只要 依照潮汐规律,涨潮时从下游 向上游航行,退潮时从上游向 下游航行,就能省时省力学生讨论,提出利用潮汐 的方案或事例。看书本插图。四、海底的情况学生想象一下海底的情况:如海底的地形,海底的光 线,海底的压力学生看书本插图,讲述海 底的情况。第2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海洋中有丰富的动物资源,了解海洋生物的一些特征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深海鱼1、教师揭示学习的内容:研究海 洋中的动物。2、接着问:“海洋中什么动物最 多?”3、当学生认识深海鱼的一些特点 以后,就让他们思考为什么深 海鱼有这些特点?4、教师引出问题:淡水鱼和海水 鱼有什么不同?5、可以让学生观看色彩绚丽的海 水鱼类录像片。鱼。学生观察书本上的插图。 找一找深海鱼的特别地 方。学生认识深海鱼的这些 特点是由于深海里光线 暗、压力大的环境条件造 成的。让学生观察书本中的插 图(认识海水鱼大多比淡 水鱼颜色美丽)。二、我国的海洋 鱼类资源1、教师以讲述法介绍我国的鱼类 资源。首先指出我国的海岸线 长,海域辽阔,鱼类资源丰富。 再利用书本插图介绍我国的一 些主要鱼类资源。教材中所列 的这些海洋动物,学生能见到 的并不多,但是学生通过电视 或其他途径了解这些动物的知识却是不少的。因此,教学时, 可以通过观察图片或录像片让 学生自己说说这些动物的情 况。如:“它们是用什么呼吸 的?”“怎样繁殖后代的?”“它 们与鱼有什么不同?”三、贝类、珊瑚、 水母1、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把家中收集 的贝壳带到学校来陈列,供大 家欣赏。教学时教师也可把它 们当作教具,丰富教学的内容。2、有关贝类的生活情况,教师可 提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如:“它们生活在哪里?”“它们的 外壳有什么作用?3、教师让学生观察图片或水母和 珊瑚的标本,然后告诉学生这 些也是海中的动物。4、接着介绍水母是飘浮在海水中 的动物。它们通体透明,游泳 本领很差,靠吞食水中浮游生 物为生。很多水母能释放毒刺 来防御敌害。水母种类很多, 海蜇是其中一种。海蜇加工后 可以食用。珊瑚也是动物,它 们生活在海中岩石上。平时见 到的珊瑚只是它们留下的骨 胳。珊瑚的种类很多,大多有 奇形怪状的骨胳。欣赏。 回答。四、海洋动物的 重要性1、学生了解海洋中有许许多多形 态各异的动物以后,可以让他 们讨论:海洋动物对人类有什 么用处?人类应该怎样合理利 用海洋动物资源?2、教师作适当的归纳,让学生知 道:海洋动物是人类宝贵的自 然资源,它给人类提供丰富的 食物、工业原料等。但是,目 前人类对海洋动物资源的开发 利用还很少。由于人类对海洋 的污染和盲目的滥捕,海洋动 物资源面临逐步减少的危险。 所以,保护海洋动物,合理利 用海洋动物资源越来越重要。讨论,学生充分发表见 解。第3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海洋中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了解海洋生物的一些特征2.初步了解海洋中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海洋藻类1、教师提出问题:“海洋中有哪 些植物?”2、教师介绍这些澡类植物时主要 是介绍它们的名称和形态特 征。藻类没有真正的根、茎、叶,全身都能吸收海水中的养 料。大多数澡类生长在浅海或 海水上层(阳光能照到的水 域)。最后介绍这些海藻的用 处:食用或作工业原料。3、。教师要指出小型藻类很小, 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小型 藻类种类多,数量也多;海水 上层漂浮着大量小型藻类。4、引导学生认识到藻类为海洋动 物提供丰富的食物。学生看书本中的插图。 学生观察书本中的插图, 认识小型藻类。学生想想:海中这么多藻 类植物,对海洋这个自然 环境有什么作用呢?二、海洋中动植 物的关系1、教师提出问题:海洋中的植物 与动物之间有什么关系?2、经过讨论,教师帮助归纳出动 物与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 系。学生看书本中的插图,讨 论:海洋中的植物为动物 提供什么?海洋中的动物 又为植物提供什么?海洋 中如果没有植物,动物能 生存吗?4、食盐一、教学内容1. 食盐的用途。2. 海水制盐。3. 制取食盐晶体。4. 清水和盐水的区别。二、教学要求1. 初步了解食盐的用途,和海水制盐的方法。2. 初步认识食盐晶体,了解食盐晶体的制取方法。3. 认识水能溶解物质,初步了解溶液等概念。4. 初步学习过滤、结晶等实验操作方法。5通过实验方法初步认识清水与盐水的不同性质。如:重量不同;浮力不同;导电能力不同。6.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三、重点难点本单元教学重点是食盐晶体的制取过程和清水、食盐水的区别方法。难点是食盐 晶体的制取。四、课时划分1. 本单元教学时间:2课时2. 课时划分建议第1课时:食盐的用途,海水制盐,食盐晶体的制取。(教材第36页到第39页)第2课时:区别清水和盐水。(教材第40页到第42页)第1课时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食盐的用途,和海水制盐的方法。2. 初步认识食盐晶体,了解食盐晶体的制取方法。3. 认识水能溶解物质,初步了解溶液等概念。4. 初步学习过滤、结晶等实验操作方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步认识食盐1、教师可以用讨论的方法,先让 学生讨论盐有哪些用处?2、问:食盐从哪里来?学生各自发表意见。学生看书本插图,归纳食 盐的用途。取自海水。二、制取食盐晶 体1、教师先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食 盐的颗粒2、教师应该告诉学生这种形状是 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人工做出 来的。并指出在自然界中有一 部分物质也会自然形成很有规 贝U的形状,这些都叫晶体。3、教师提出制取食盐晶体的实 验。每步实验教师要作示范, 实验时要多加巡视指导,注意 安全。过滤后一定要确认食盐 没有被分离出来,加热后食盐 结晶出来,一定要让学生了解 这就是食盐晶体。学生观察到食盐颗粒都 是正方体的。制取盐的晶体实验可以 分小组进行,可以按书本 分三步实验。5、淀粉一、教学内容1. 应用感官观察、认识淀粉。2. 通过实验方法认识淀粉的性质淀粉不溶于水,加热淀粉液成糊状,遇碘变成蓝 紫色。3利用淀粉的特性,使白纸上显出蓝紫色的字迹。4用碘液检验植物体中和其他物质中是否含淀粉。5叶片中含淀粉。6叶片中产生淀粉与阳光的照射有关。二、教学要求1知道淀粉是一种没有气味和味道的白色粉末,手捻有滑爽的感觉。它不溶于水,淀 粉液加热成糊状。2知道淀粉遇碘变成蓝紫色。3初步知道植物体中含淀粉。4知道叶片中含淀粉。5叶片中淀粉的产生与光照有关。 6学会利用淀粉的特性,推理判断物体是否含淀粉。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淀粉的一些性质和淀粉遇碘变蓝紫色的特性以及叶片中淀粉的产生与光 照有关。难点是在检验植物的叶片是否有淀粉过程中,叶片浸在酒精中的隔水加热和 光照下叶片中淀粉的产生。四、课时划分1本单元教学时间: 2 课时2课时划分建议第 1 课时:淀粉的某些性质;淀粉遇碘变成蓝紫色的特性;利用淀粉的特性使白纸上 显字。(第 43页到第 46页)第 2 课时:用碘液推测物体中是否含淀粉,叶片中是否含淀粉。叶片中的淀粉产生与 阳光照射有关。 (第 47 页到第 50页)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淀粉是一种没有气味和味道的白色粉末,手捻有滑爽的感觉。它不溶于水,淀 粉液加热成糊状。2 知道淀粉遇碘变成蓝紫色。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感官认识淀 粉1、教师出示一些淀粉,告诉学生, 这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淀 粉”。我们现在来研究淀粉的性 质。怎样认识淀粉的性质?2、学生观察以后,以小组形式汇 报。教师小结:淀粉是一种没 有气味,没有味道的白色粉末, 用手捻有滑爽的感觉。学生想想看,提示他们回 忆学过的认识事物的方 法。通过议论得出,要认 识淀粉的性质,先用感官 直接观察,再用实验方法 进一步认识它。学生分小组活动。二、实验方法认 识淀粉1、教师具体指导。按课本上图示 的要求,先用小匙取淀粉倒入盛清 水的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然后 静置片刻,使淀粉沉淀。教师让学 生针对这一现象,判断淀粉是否溶 解于水。再让学生把淀粉水用滤纸 过滤,观察滤纸上留下的白色淀 粉,让学生判断淀粉是否溶解于 水。滤下的清水放在一旁,以便用 碘液进一步检验。接着指导学生进 行第二个实验,将一小匙淀粉倒入 盛清水的烧杯里,搅拌并加热,观 察它发生的变化。待其冷却后,让 学生用手指捻摸,然后讲讲感觉。学生分小组做淀粉能否 溶于水的实验。通过上述两个实验,让学 生说说观察到的现象,得 出淀粉不溶于水,淀粉水 加热后变糊状,手摸感到 有粘性。三、淀粉遇碘变 成蓝紫色1、教师出示碘液。2、教师先后在干淀粉和盛有淀粉 糊的试管里滴一小滴碘液,让 学生观察。3、教师再在盛有糖水和盐水的试 管里各滴入一滴碘液4、教师将淀粉水过滤后下待用的 清水取出来,把碘液滴入清水 中,摇晃后让学生观察5、教师出示一张白纸让学生看, 随后取干净的毛笔蘸淀粉糊在 白纸上写字,让学生看到潮湿 的字。然后烘干纸片,再取出 碘液,用脱脂棉蘸碘液涂抹白 纸片上写字处,使白纸显出蓝 紫色的字。学生通过观察,了解碘液 是棕黄色、有酒味的液 体。学生观察其变化,讨论, 知道淀粉遇碘液会变成 蓝紫色的特性。还可以根 据这一特性来检验淀粉 的存在学生清楚地看到,清水并 不变色,说明清水中没有 淀粉,进一步表明淀粉不 溶于水。在上述感官观察 和实验基础上,学生归纳 并作出小结。学生分组按教师示范的 步骤进行实验。学生试一 试以后,让他们议论得出:白纸上显示蓝紫色字 是利用淀粉遇碘液会变 蓝紫色这一特性,加深学 生对淀粉这一显著特性 的认识。第2课时 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植物体中含淀粉。2知道叶片中含淀粉。3叶片中淀粉的产生与光照有关。4学会利用淀粉的特性,推理判断物体是否含淀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植物中含有 淀粉1、教师复习提问淀粉遇碘变色的 特性。2、出示马铃薯块茎。由于马铃薯 块茎表面有一层表皮,把碘液 滴于表皮上,表皮不变色。教 师指导学生,用刀将马铃薯块 茎切成溥片,把碘液滴在溥片 上,观察它的变化。3、教师出示面粉、食盐、萝卜、 滑石粉、菱、苹果等物体,让 学生回答有没有办法知道这些 物体是否有淀粉。接着教师指 导学生用碘液检验4、教师再介绍些有关淀粉的知 识,如淀粉的用途。学生议论,提出自己检验 马铃薯块茎是否含淀粉 的方法。学生一定会讲出 可以用碘液检验。学生通过这一现象,推测 马铃薯块茎里含淀粉。学生按实验的结果,把这 些物体分成两类:一类是 “有淀粉”的物体;一类 是“没有淀粉”的物体二、叶片中含有 淀粉1、教学时,从植物块茎、根、果 实和种子中含淀粉的结论中, 进一步迁移,“那么植物的叶 片中有没有淀粉?我们可以用 什么办法来辨别?”2、教师就把碘液滴在叶片上,让 学生看有什么变化。由于叶片 是绿色的,而且叶面上有保护 层,所以叶的颜色变化不显著, 看不清楚。3、教师告诉学生要看清楚叶色的 变化,可以先把叶片上的绿色 退去,怎么退呢?教师演示,边 做边讲述,可以把叶片放在酒 精里,隔水加热。告诉学生“退 色”就是将绿叶里绿色的东西学生讲用碘液来检验。 学生推测叶片中含淀粉。 学生发现叶片被遮盖的 部分没有变蓝紫色,而其 余没有遮盖部分变成蓝 紫色。说明不见光的部分 没有变色是没有淀粉,其 余部分有淀粉。也就说明 叶片中的淀粉要在阳光 照射下才会形成。溶解在酒精里(这种绿色的东 西就是叶绿素)。待绿色退掉以 后,把叶片从酒精里取出洗净, 滴上碘液,叶片上立即出现蓝 紫色。4、教师启发学生想一想,叶片中 淀粉的产生与什么有关系 ?再 来试一试阳光与叶片中的淀粉 有什么关系。5、教师按课本上实验要求介绍实 验步骤:用黑纸剪取两只五角 星,用回形针把五角星的纸片 夹在叶片的两面,上下对准, 使叶片被夹部分见不到阳光, 并让这盆植物放在阳光下晒上 半天。然后教师取出另一盆事 先准备并给它晒了半天太阳的 植物(有几片叶片同样也遮有 黑纸),这时教师摘下叶片,取 下遮盖的黑纸,让学生看,叶 片上有没有什么变化。接着用 酒精处理,再滴上碘液,让学 生观察。6教师归纳小结:叶片里淀粉的 产生与阳光的照射有关。植物 的生长离不开阳光,是因为叶 片产生的淀粉,由茎输送到植 物体的各部分,供植物生长的 需要。6、种子的萌发一、教学内容1植物的种子有哪些不同与相同点?(1) 各种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都各不相同(2) 种子浸水后体积会增大,重量会增加。(3) 种子一般都有种皮和胚。2 种子是怎样萌发的?(1) 用实验的方法,观察不同条件下种子的变化。(2) 观察大豆种子的萌发过程。3种子有什么用途?(1) 种子能繁殖后代。(2) 有些植物种子可以食用。二、教学要求1初步知道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的种子,它们般都有种皮和胚。2 知道植物种子浸水后,体积会增大,重量会增加。3 初步知道种子萌发需要温度等外界条件。4知道植物的种子可以用来繁殖后代,其中有些种子可以食用。5初步学会用推理方法,分析种子萌发诸因素,推测种子萌发所必要的外界条件。6.培养学生在析因实验中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推理中敢于发表自己的 见解和尊重别人。三、重点难点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验的方法知道种子的构造、种子萌发的外 界条件,知道种子的萌发与水分、空气和温度有关。将种子处于不同的环境,放在不 同的位置,控制条件,通过实验来测定种子萌发与温度、空气、水分的关系,追溯产 生这一结果的原因。难点是理解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实验的设计思想和实验结果的 分析。四、课时划分1. 本单元教学时间:2课时2. 课时划分建议:第1课时:植物的种子有哪些不同?用实验和测量方法观察浸水后大豆种子的变化。剥 开浸泡后的种子,观察它的种皮和胚。(第51页到第53页)第2课时:种子是怎样萌发的?种子有什么用途?(第54页到第56页)第1课时教学目标:1. 初步知道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的种子,它们一般都有种皮和胚2. 知道植物种子浸水后,体积会增大,重量会增加。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种子的不同占八、1、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在豕 的周围可以看到哪些植物,校 园中栽培哪些植物,并结合自 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这些植物 是哪里来的。2、教师结合第6册“植物的生活” 中的有关内容,如种向日葵要 先将种子播种到土壤里。由此 引出本单元学习的课题“种子 的萌发”。3、教师提出“你所知道的、熟悉 的植物种子有哪些?”4、教师将这些种子一一展示在学 生面前:西瓜籽、向日葵籽、学生可能会想到有的是 买来的,有的是扦插繁殖 而来的,有的是用种子繁 殖而来的。学生说出熟悉的种子。 学生观察、比较各种植物 的种子在形状、大小、颜 色上有什么不同,有哪些 显著的特征。学生说说除了教材上的 10种植物种子外,你还认 识一些什么样的种子?蚕豆、黄豆(大豆)、花生、稻 谷(水稻)、桃等,然后再出示 学生不太熟悉的或没有想到 的:绿豆、小麦、玉米、械树 子等,向学生介绍这些种子的 名称。把准备好的一定数量的 种子,发给每个小组。5、教师对教材所提供的10种植物 种子比较、归纳。同时结合学 过的第4册教材“植物的根、 茎、叶”单元,指导学生认识 植物的种子一般都是在植物的 果实中。如花生果,就是植物 的果实,而里面的花生是种子。 类似的有蚕豆、绿豆等。也有 一些平时我们习惯上叫做种子 的,如小麦、玉米、葵花籽, 实际上它们是果实。由于它们 结构特殊,也可叫做种子。二、大豆种子浸 泡后的变化1、教师引导学生“已知道植物的 种子在颜色、大小、形状上都 不同,那么我们将种子浸入水 中,看看它们又会有什么变 化? ”教师将已经观察过的花 生、玉米、小麦、水稻等右干 种子浸入水中(留一部分干种 子)。(教师可以说明,由于浸 泡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 让这些种子先浸着)2、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测 量实验中种子大小变化的具体 程度。3、教师归纳:通过测量知道种子 的变化。引出种子浸泡后体积 变大。既然浸泡后种子体积会 变大,那么重量有没有变化呢? 如何来测量种子的重量?4、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想法的同学生们观察教师事先准 备好的材料(10多粒已浸 泡数小时的大豆种子,10 多粒没有浸泡的大豆种 子)。学生分小组比较它们有 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 出:种子浸水后变大、变 胖,外形发生很大的变 化。学生拿出方格纸,在格子 上排6颗没浸泡的大豆种 子,再在下面排上浸泡后 的6颗大豆种子。从种子 所占的格数来比较浸泡 与没浸泡大豆种子在大 小上的变化,具体程度用 格数来表示。时,提醒学生除此之外用平衡 尺也可以来比较种子的重量。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用平衡尺比 较种子的重量。5、学生操作后,教师用天平演示 一遍,在操作上可以变化,如 取相同数量的浸泡前后的种子 分别放在2只烧杯中。天平一 端的盘子上放没有浸泡的大豆 种子的烧杯,另一端的盘子上 放浸泡过的大豆种子的烧杯, 看一看哪一端重。在没浸泡的 大豆种子的烧杯中再放入干的 大豆种子,直至天平两端平衡, 然后数一数干的大豆种子比浸 泡过的大豆种子多几颗,再次 说明种子浸泡后重量的增加。学生可能会提出可以用 弹簧秤来称。在学生操作前,请学生先 考虑实验的过程,注意因 为是对比实验,比较大豆 种子浸泡前后重量的变 化,在比较时要取相同数 量的大豆种子测量。比较实验。通过两组对比实验,使学 生知道种子浸水后体积 变大,重量增加。三、种子的内部 结构1、学生剥好大豆种子以后,教师 也可以再准备几颗浸泡后的蚕 豆、花生等种子,组织几位学 生剥一剥,将观察的结果告诉 同学们。2、教师归纳:种子一般外面都包 有种皮,里面有胚。3、这时,教师将事前准备的一些 已发芽的大豆或蚕豆的种子, 让学生观察幼牙是从种子的哪 部分变化来的。这部分就是种 子的胚,胚是所有种子共同的 结构,也是重要的结构。胚能 长成幼田,幼田能成为一棵植 株,这就是为什么一粒种子能 长成一棵幼苗的原因。这也说 明种子是有生命的。4、教师把本课开始时浸入水中的 各类种子拿出来,让学生观察 它们浸入水后的变化,并对整 节课作全面小结,使学生对种学生把浸胖种子剥开来 看一看,再找一找匕们在 结构上的共同点。通过剥开发胖的种子看 一看,让学生了解种子的 基本构造。学生剥开了大 豆种子最外层的皮(种 皮),再剥开两片豆瓣, 可以看到中间有小芽芽。子有整体的认识。(在组织学 生观察时,引导学生注意浸泡 后种皮、整粒种子的软硬度, 为下一课种子发芽条件的学习 埋下伏笔。)第2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种子萌发需要温度等外界条件。2知道植物的种子可以用来繁殖后代,其中有些种子可以食用。3初步学会用推理方法,分析种子萌发诸因素,推测种子萌发所必要的外界条件。4. 培养学生在析因实验中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推理中敢于发表自己的 见解和尊重别人。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种子萌发的 条件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通过 实验观察和比较知道种子一般 都有种皮和胚。那么要让一粒 种子发芽,我们要给丁匕什么 条件?”2、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取出一只盛 有水的烧杯,将一颗大豆种子 放入水中(浸没)。教师请学生 推测这样种子能发芽吗?3、教师拿出上节课学生测量过的 仍浸泡在水中的种子,让学生 观察(没有发芽),再拿出上节 课观察过的干种子(也没有发 芽),那么到底怎样的条件才能 使种子发芽?教师提示,如果使 种子既得到空气又得到水分, 能不能发芽?4、教师将事先做好的实验拿出来(一只烧杯盛有半杯水,3粒大 豆种子处于二个不同的位置)5、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得 出完全浸入水中的种子缺少空 气不能发芽;完全放入空气中 的种子缺少水分,也不能发芽。 那么就可以推测种子发芽不仅学生会说给种子水分。 可能大部分学生会说能 发芽。让学生推测讨论。学生观察并对照自己刚 才的推测。学生进一步推测种子明 发还需要适宜的温度。需要水分,还需要空气。6教师问:“如果将得到水分、空 气的种子放在0C以下的冰箱 或40 C以上高温的地方,它 又会怎样?”7、教师出示大豆种子萌发图,让 学生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使 学生对种子发芽有整体的认 识。三、种子的用途1、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