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后感_0

上传人:lis****210 文档编号:60905107 上传时间:2022-03-0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7.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看见》读后感_0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看见》读后感_0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看见》读后感_0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看见读后感提到柴静,很多人的印象都是,敢进入非典现场女记 者,没错,这的确是她丰功伟绩中很重要的一环。不过我第 一次知道她,并不是非典,那距离我们这个年纪过于遥远, 关于违法工厂污染的纪录片,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她在纪 录片里说,她不忍让自己的孩子每天戴着口罩生活,无论是 作为一位母亲,还是一位记者,她都履行了自己的责任。一 位敢做,敢说,敢担的“记者”。书中提到她初入央视的一段,才知道这样一位记者开 始的时候也只是一个心高气傲的小姑娘,之后经历的一切, 成就了柴静。我们这一代对非典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概念,偶尔听 长辈提一嘴,也不当回事儿,柴静对它的记录,却让我有一 种压抑感,通过文字都是如此,何况身处其境呢。读到满屋 子躺着的痛苦的非典患者,读到柴静进入那扇门后强烈的想 出去的心理,读到那 29个被遗忘的患者,读到被不幸感染 的工作人员,虽一切已经过去,我才明白,那次灾难所带来 的痛苦与挣扎。活着,比什么都好。进入“新闻调查”应该是柴静的一个转折,从此,无 论在哪,从事什么工作,她,本质里,永远是一名记者。调查性报道,意在于调查,揭露,需要揭露的事情, 往往深藏其下,可想而知,任务的困难性,采访对象的不配 合,在此前提下,记者需要做的,便是给予社会一个真相。我想,记者该是最了解社会一个群体。他们总要去接 触一般人所接触不到的人与事,甚至比当事人了解的还要透 彻。五个小学生集体服毒自杀,原因是情感纠纷,就算是 如今看来也让人觉得荒唐,偏偏这就是事实。不可否认的是,现实生活中,童年并不是像电视剧中 那样天真,回忆起来,那时候也会有许多烦恼,甚至有些所 谓的情情爱爱。很多东西,一旦接触了,就会形成自己的观 点,思维,无论年龄,之后的价值观形成,也是经历所造成 的影响,各不相同。十一二的年纪,有喜欢的人,有三人成虎的小团体, 甚至一些匪夷所思的想法,可是,这都是如今社会所不认同 的东西,这个年纪,出于一种变相的保护,也不会有人告诉 你该怎么处理这些事情。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场悲剧?对同性恋采访的那一段,是全文中我最为揪心一个事 件,大概是本身对他们就有了解。张北川教授有一段话“我 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 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越是思想传统的人,越是符合 这段描述,至少在国内,这仍是现状。随着思想的开放,社 交平台的流行,这个话题相对以前似乎没有那么禁忌了,可 是,打压程度却随之愈发严厉。这是好是坏?提到家暴,像李阳这种高知识分子, 都认为理所应当, 何况是在农村,明知如此,却无能为力,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改变,谈何容易。但是,要变。“采访,不用来评判,只用来了解 ;不用来改造世界, 只用来认识世界。”这本书教会我的,是做新闻人的态度。要有对人性, 对观念,甚至是法律的度量,“新闻人就是要去人多的地 方”,矛盾聚集的地方。如果开始,我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 对传媒行业的热衷,那么现在,更多的是对成为一名新闻人 的期待,去了解社会,感受他人所不能感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