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课堂同步作业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494895****12427 文档编号:59391691 上传时间:2022-03-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课堂同步作业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课堂同步作业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课堂同步作业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22.孟子三章基础闯关全练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米粟(s) 空乏其身(kng) 寡助(gu)B公孙衍(yn) 丈夫之冠(gun) 妾妇(qi)C富贵不能淫( yn) 畎亩(qun) 胶鬲(g)D傅说(yu) 百里奚(x) 法家拂士(b)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1)七里之郭( ) (2)委而去之( )(3)多助之至( ) (4)父命之( )(5)与民由之( ) (6)威武不能屈( )(7)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8)人恒过( )(9)而后作( ) (10)入则无法家拂士(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 )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B必先苦其心志C人恒过,然后能改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亲戚畔之 B曾益其所不能C威武不能屈 D入则无法家拂士5填空。孟子,名_,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_时期_家,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能力提升全练1下列各项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一怒而诸侯惧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立天下之正位 父命之D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2根据提示默写。(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三要素的句子是:_,_。(2)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大丈夫的理解,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要“_,_,_”的观点。(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经受磨炼的好处,最后得出了“_,_。”的中心论点。3.下面是孟子中关于治国的语录,阅读后用一个词语概括孟子的治国思想。材料一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材料二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材料三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的治国思想:_。三年模拟全练(2019安徽宿州铁路中学期末,15-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1)必敬必戒 戒:_(2)与民由之 由:_(3)贫贱不能移 移:_(4)劳其筋骨 劳:_(5)衡于虑 衡: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译文:_(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文:_3.甲文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_。乙文中孟子论证“死于安乐”的句子是“_,_,_”,与上文论证“生于忧患”形成_(写作手法)。4.读了上面的选文,你得到哪些启示?答:_五年中考全练(2018四川南充中考改编,22-2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1)苦其心志 苦:_(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_(3)至于鄙 鄙:_(4)卒得反国 卒:_2.下列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喟然叹曰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B被服以立 以我酌油知之C故宋昭公亡而能悟 温故而知新D所以动心忍性 吾知所以亡矣3.请翻译下列句子。(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文:_(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译文:_4.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答:_核心素养全练综合性学习。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源流追踪(1)“仁”为会意字,甲骨文写作“”,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_;“(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仁”义则引申为:_。(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 (郑燮墨竹图题诗)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答:_“仁”行世间(3)在9月28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答:_22孟子三章1.B冠gun。2答案 (1)外城 (2)放弃 (3)极点 (4)教导、训诲 (5)遵从 (6)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7)选拔、任用 (8)常常 (9)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0)指在国内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平时学习中应加强积累。3D应划分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C A“畔”,同“叛”,背叛。B“曾”,同“增”,增加。D“拂”,同“弼”,辅佐。5答案 轲 战国 思想 儒家解析 巧记妙背积累文学常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注意避免错别字,如“轲”不要误写为“柯”。能力提升全练1.B A表顺承表并列。B代词,这。C助词,的代词,指男子。D同“弼”,辅佐违背。2答案 (1)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2)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易写错的字,如“淫”等。3答案 仁政(或:施仁政、民贵君轻、以民为本)解析 综合来看,这三则材料都是强调君主要“仁”,即施行仁政。三年模拟全练1答案 (1)谨慎 (2)遵从 (3)使动摇 (4)使劳累 (5)同“横”,梗塞、不顺解析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的能力。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衡”是通假字,“戒”是古今异义词。2答案 (1)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才叫作大丈夫。(2)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往往会灭亡。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答题时,可以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词语必须翻译到位,如“淫”“入”“恒”等。3答案 排比 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对比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甲文语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仁、礼、义”的角度,阐述了大丈夫应该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乙文中孟子站在国家的角度论证了“死于安乐”,与上文论证“生于忧患”形成鲜明的对比,运用的是对比论证的方法。据此作答即可。4答案 一个人应意志坚定,不能向邪恶势力低头;不能贪图享受。解析 本题考查拓展探究能力。答题时,可以结合文章内容,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谈启示。五年中考全练1答案 (1)使痛苦 (2)同“横”,梗塞、不顺 (3)边境(边远的地方) (4)最终(终于,最后)解析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的能力。第(1)题的“苦”是使动用法,不要误译为形容词;第(2)题的“衡”是通假字;第(3)题的“鄙”是古今异义词,不能理解为“低俗”“下流”等现代义;第(4)题的“卒”是多义词,有“死亡”和“最后”的意思,这里取后者之意。2.C A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指示代词,这样,那样。B连词,用在状语与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介词,凭借。C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D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手段、方法、东西等)”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3答案 (1)从脸色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2)朝内朝外都不能使我听到我的过失,因此到了这个地步!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将重点词语落实到位,如:第(1)句中,“征”,表现,征验;“喻”,了解,明白。第(2)句中,“闻”,使听到;“是以”,因此。4答案 “谄谀者众”;无“法家拂士”。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甲文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和乙文中“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就是本题答案。参考译文乙 宋昭公亡国后出逃,到达了边境,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百人,施政做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从妃子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长得英俊!朝内朝外都不能使我听到我的过失,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昭公看来,做君王的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逃出了国家后能够醒悟,最后得以返回国家。核心素养全练答案 (1)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 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2)(示例)a爱亲人 b爱他人 c爱民众 d爱万物(或a亲亲 b仁民 c爱物;或a血缘之爱 b人际之爱 c物我之爱)(3)(示例)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或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闻逸事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等)。解析 (1)本题考查根据字形推测字义的能力。“二”由平行的两横组成,意思为“平等”,加上前面站着的“人”,能看出这个字的本义是“人人平等”。“(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的“仁”用的是引申义,“仁爱”“博爱”。(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写出了对亲人的爱。表现了孔子对他人的关爱。表现了郑燮对百姓的关心。表现了对万物的爱。写出了对亲人、民众与万物的爱。(3)本题考查为活动提倡议的能力。倡议要与“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有关,符合中学生实际,具有可行性,有积极意义。参考译文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马厩失火了。孔子退朝后问:“有没有伤到人?”却不问马匹的损失。在书斋躺着,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君子对于禽兽,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着它们死去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