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全册)

上传人:guoxi****anyue 文档编号:58509524 上传时间:2022-02-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全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完整word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全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完整word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全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平行四边形是几何图形中,学生即将认识一个新朋友,怎样学生学会简单辨认平行四边形呢?通过复习长方形,对长方形特征的复习,再拉一拉,让学生观察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再给这种新图形命名,我认 为还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接着让量一量书上的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然后,学 生示范围一围,画一画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知。其次,对比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得出不稳定性。最后通过 观察例举,猜一猜巩固认知。不足之处:因为我担心学生不能备好学具,于是一手操办。学具准备不充分,在课堂上学生只能通过观察, 利用对长方形旧知的迁移,认识平行四边形及其特点。围一围的操作范围小,马上进入画一画环节。发现绝大 多数学生就开始画长方形,并没有把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区分开来。于是“没有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成了学生 画图的要求,但是在要求之后,部分学生都排除了水平画法和垂直画法,都在方格纸上画倾斜的平行四边形,这样难度大幅度增加了。疑惑:这是在哪里出了岔子了?幸好在说你是怎么画的?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怎样简 便的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时鼓励能正确得画出倾斜的平行四边形。但是,又多占据了一些课堂时间。总缺 乏课堂练习。重新设计应该注意的地方: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围平行四边形的活动中,在学生画平行四边形之前,应让学生说 说画时应注意的地方,同时在学生画时出现不规则的地方让学生展开讨论。预设出学生画时可能出现的错误, 先画两条与方格重合的现,再画两条斜边。画完后总结最佳画法:先把直边画对了,斜边再连线就可以了。测量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和分米。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 .园)。” 为了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敢于放手让他们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 地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1 1 分米和 1 1 毫米有多长,弓 I I 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粉笔、铅笔,让学生先估计一 下它们的长短,然后实际测量一下,看谁估计得准确。接下来我拿出1010 厘米长的硬纸条,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 1 1 分米”的概念。认识了“ 1 1 分米”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 边“1 1 分米”长的东西。孩子参与测量活动的热情特别高,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通过今天的这节课,我还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自始至终,学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学生的兴致很浓。在一节课中,比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经历、体验、感受”,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单纯知识的学习重要得多,“知识易忘,能力永存”;“学生”应当在教师心目中占第一位,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当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 我想,“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 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和计算,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的含义,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 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同时加强学生观察、猜测、想像、操作等活动, 让学生在“做数学”(摆五辨花、探索规律)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知道具体情境中的“余数表示 什么”,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从表内除法的 引入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算理,都安排了符合逻辑的活动和思考空间,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和 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能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从整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学的还不错,但在“发现余 数比除数小”这个规律时,我是指名学生板书连续的算式,原先是想这样会缩短时间,由于学生在板书过程中 没有把各数对齐,使学生没能很快的观察出这个规律,反而花的时间更多,如果由老帅自己来板书可能效果会 更好。秒的认识 教学反思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正确区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时间单位:时、分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为学生今后 进一步学习时间计算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FFKJ.Net时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精神,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 .课件. .园),感觉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点: 教学方法:1 1、 设疑激情: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 心态。在导入时我利用新年到,大家欢天喜地,喜迎午夜新年到了的场景,通过学生们的倒记时导入新课,在旧知和生活经验的影响下,由学生自己引出“秒”,学生初步感受到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揭示课题“秒的认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来。2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在教学中,我通过七个环节:认识秒针和1 1 秒、体验 1 1 秒的长短、1 1 秒的价值、教学1 1 分=60=60 秒、体验 1 1 分的长短、小结。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感知,激励学生再课堂上认真思考,同时 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生通过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放手, 才有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学生真正会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索秒针的走动情况;组织 学生体验 1 1 秒与 6060 秒,观察分针走动情况, 让学生知道 1 1 分=60=60 秒;通过集体活动、合作活动、小组活动形式, 多角度感受秒的持续时间。3 3、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 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中,我让学生欣赏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更深刻地感受秒 这一时间单位应用的广泛性。练习中,我加入了我们生活中的例子。如:阅读短文小宇的一天帮助学生理 解,实际是综合考察了学生对时间单位的应用能力。4 4、交流评价: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 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 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学生学习方法:1 1、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钟面,认识秒针与分针、时针的区别;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走动,抽象出1 1 分=60=60 秒。2 2、活动实践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体验秒。为了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会用各种方式估测活动的时间,集体活动时我用钟表记时,来看看学生6060 秒能做些什么事情,加强学生对1 1 分=60=60 秒的认识,从而感知 6060 秒。3 3、独立思考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把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方法教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机会。如:教学中,认识秒针和1 1 秒、体验 1 1 秒的长短、1 1 秒的价值、教学 1 1 分=60=60 秒、体验 1 1 分的长短、小结,每一次的教学活动都给学生留出时间想一想,然后再与同桌学生交流,最后把自己的 想法和建议说出来。4 4、指导学生倾听的方法:我的做法是:课堂上提问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几个人。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 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 的想法。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学生往往认为自己的就是正确的,就是最好的,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总想辩解。这时,我就会对学生说:“比一比,看谁最懂得尊敬别人,能安静地听完别人的发言。”这样不仅使急于辩解的同学静下来听,更促进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具体,说完整。同时,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意见都是正确的。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 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当在课堂上意见有分歧的时候,我们常常常会留 给学生们讨论的时间和空间,有时候会用“大家想不想听听老师的想法”来平息他们之间没有结果的争论。这 时候学生往往听得最认真。从整个教学设计来看,我能做到: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到的,我决不设计包办代替。努力设计到让 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地思维。四边形教学反思:1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会自觉自愿的参与到学习 中去,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我在教学四边形时,出示“喜羊羊开店”的情境,这样的导入设计, 对于学生来说很有趣,有效地吸引学生倾听,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其中,真正意义上作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也就自然愿意倾听了。课堂中我始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童话世界出发,选择身边感兴趣的事情,提 出相关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习兴趣。2 2、这节课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测及自主探索,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FFKJ.Net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能性教学反思上可能性这课之后,有个孩子天真地说了一句:“老师,我觉得今天的课不像数学课?令我哭笑不得,但更让我深思:数学课要“生活味”,更要“数学味”. .可能性是数学课程标准新增加领域”概率与统计 中的内容课前, ,我对三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对区分 可能性”知识的感知还是比较丰富的,只是有些零散、杂 乱,大都建立在经验上,带有缺陷,数学化的程度较低. .因而,本节课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整合,把认识”随机现象”和 可能性大小 同时纳入到第一课时进行教学 ,并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贯 穿全过程,创设生动、直观、有趣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 猜想一实验一统计一验证一推理 ,给学生提供充分 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让他们的数学思考得到更好的发展品味浓浓的数学味. .数学广角一一搭配教学反思一、 活用教材,内容生活化数学广角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中的主情境是“配衣服”,后来,在教导主任和年级组成员的共同商讨下,把例题与习题交换,觉得这样更符合孩子的生活实际。这样,把例题、做一做、课后练 习题整理成一个情境串,学生从开始到结束,把知识不知不觉地体现,学得自然新鲜。内容取材于生活,如衣 服的搭配、早餐的搭配、电话号码的选择、寻找生活中“0 0”在前面的数字排列,寓教于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得轻松有趣。二、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早餐的搭配、衣服的搭配、电话号码是学生身边经常接触到的,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 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三、 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摆一摆”、“连一连”、“写一写”、“画一画”、“猜一猜”等数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 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总之,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搭配的思想方法。然而,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的 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问题:首先就是目标的把握,还是有点没拿准,比如,要不要引导学生计算一共有几种搭配的方法。当初在研讨的过 程中,我们与主任内容来于斐- -斐_ _课- -件_ _园 FFKJ.NetFFKJ.Net也探讨过这个问题,如果要学生掌握算法的话,那么就 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再总结算法。但是这样在时间安排上就得调整,难度也会提高,估计一部分学生会 有困难。其次,在教学例 1 1 的时候,虽然我一直在有意识地强调要先确定一种事物,但实践中,孩子还是没有很好地建 立起这个有序的思考过程,所以在做题的过程中,仍有学生不按顺序搭配,出现遗漏和重复的现象。造成这个 后果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因为公开课,特别是操作课,课堂气氛很热烈,优生会抢着演示、发言,有意注意差 一些的孩子就成了观众和听众。我班的刘宇桐同学就是,当我说到:“?为她准备了丰富的早餐? ?“时,他也不听我下面的要求了,就东张西望地找。所以,让学生踏实地上好一节课,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 1 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 1 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 1 1 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 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复习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接着让学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 学生根据平均体重 2525 千克,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 1 吨,问: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 1 1 吨了吗?让学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 1 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部分教材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出关于吨的话题抓住学生“童心”激发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情绪高昂,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加到学 习的过程中。围绕“能同时过桥吗”在解决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吨和千克的关系。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回头解决一下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建立 1 1 吨的质量观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还可以说说其他的例子,如学生说钢铁的重量,汽车的载重量都以吨为单位等等。也 学生想想 1 1 吨大米有多少(每袋 2525 千克),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物体的体积来建立1 1 吨的质量观念。学生在认识了吨之后,利用新知帮助小动物过桥,学生显得尤其兴奋,也体验到帮助他人的乐趣。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中,笔者力图使计算教学从传授知识转向引起学生学 习动机的学生实践模式。从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自主提供新知识的探索材料到让学生尝试解答新知识、自己交 流归纳算理、总结计算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1 1、较好地把握了计算教学的目标。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在注重知识技能的目标的同时,更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在价值目 标取向上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算法,会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 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倡导算法的多样化,同时考虑到后继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2 2、重组教材,渗透系统论思想。布鲁纳在其教育过程中曾经指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的寿命。”教材把进位乘法分为一次进位、隔位进位、连续进位三课时编写,考虑到这几块内容有着共同的知识基础,也有共同的重点一一解决进位问题。因此在具体把 握教材时,笔者把这前两部分内容(不进位与进位)统一起来,合并在一堂课内进行教学,希望通过这样的安 排,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进位与不进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使学生构建的知识形成“链”,而不是堆砌的“知识山”,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认识事物可以从整体入手,再去认识整体中 的各个部分。教学实践证明,教材的重新组合,不仅能达到预定教学目的,而且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 主动建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1212X3 3、1818X3 3 为研究重点,通过尝试、讨论、交流,使学生初步掌握笔算乘法的原理。再让经过有针对性地练习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进位乘法的算理算法。整节课与原教材相比,虽 然内容增加了,但学生照样学得很轻松。3 3、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要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FFKJ.Net创新精神,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思想。 因为知识的内化,必须是学生个体针对问题对现有材料和已有知识加以分析,展开思维,才产生迁移的过程。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于不同的个体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本堂课在让学 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如何解答一个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式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勇于说说自己探索的过程和 得出的结论,共同分析讨论思维的正误。同时鼓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提倡多样化的数学学习 方式。在计算一个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时,允许学生既可从高位乘起,也可从低位乘起,让学生在遇 到实际问题(即进位)时,自己领悟哪一种计算顺序更简便。教师努力做到尊重学生,民主教学,认真倾听他 们之间不同的意见,给他们发表自己想法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在无恐惧的情景下自我检查、反省、逐步体验 成功,增强自信心。4 4、存在的问题。课堂教学的情境的设计历来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都会精心设计情境,将旧知与新旧,巩固 与运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本课的设计在情境的设计上没有花过多的时间,呈现的方式也 缺乏变化,这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是缺乏趣味性的,计算的应用性也难以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秒的认识教学反思: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作保证。“以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实效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积极 创设有利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全心全意的,创造性地给他们 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创设充分展示创造思维的机会和舞台。在学生借助自己的钟表体验 1 1 秒时,我让学生听、看自己的钟表1 1 秒钟是怎么表示的,然后全班交流,通过这个有趣的过程,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了1 1 秒钟的时间,接下来设计一个动作表示1 1 秒,更强化了 1 1 秒钟的时间观念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有趣的活动中,但这个活动始终为教学目标服务,兴趣是最好的老 师,所以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真正的发展。测量复习课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复习课。复习课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没意思、无新意,学生也对复习 旧知识不太感兴趣,但就这一节课,我个人认为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1 1课堂“活而不乱”。平时教学中我与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一一在课堂上发言要有序,即使有不同的意 见也要等到别人说完了再说,不在课堂上说与课堂无关的话题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真切地感受到学 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我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 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想要的真正的课堂。2 2学生真正“动” 了起来,思维“活”了起来。这节课中我力求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操作”中明方法,在“悟”中见真知。虽然是复习课,但我希望给学生新的感觉、新的收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 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认识也进一步提高。例如,对单位的认识,有的学生还局限于抽象思维来理解,通过复习 交流,认识得到提高。让学生真正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定的理解,能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 当中。我觉得学生们还真的不简单,当他们自己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且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我感到震 惊,巧填单位和等量代换及互化问题一直是我们教学的重难点,可这些三年级的学生竟然自己解决了,我觉得 学生的思维真的“活”了。3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真实的,课堂因“我”而精彩。所以,在课堂上,我努力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研究者、发现者、欣赏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寻找数学、研究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在“算法多样化”“归类整理活动”中我看到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算法的多样性。我觉得每个学生在数学面前都是自信的,他们 已经认识到数学是精彩的,他们每一个人的存在都使课堂更加精彩。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还应当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多给他们上台展示的机会。另外,趣味 性还可以设计的更浓厚些! !一堂课过去了,但是还是有些东西值得我去回味和反思。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真正提 高;只有这样,我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也只有这样,我才能更清楚地看到真实的自我!回首过去, 展望明天。我已经踏上了 “星光”这一艘巨轮,随时准备扬帆起航,乘风破浪,冲向胜利的终点。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有余数的除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在建立余数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凸显有余数的除法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有余数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课的教学我是以 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开展的。小组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 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能主动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但部分差生还不能理解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 师需加强指导。秒的认识教学反思。秒的认识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时间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 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学中我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 际情境中,体会分和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万以内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 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几节课下来,我就有点发愁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 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 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整个单元上完,经过考查,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 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 2 至 4 4 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题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光课本和导与练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 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一二年级不布置书写作业,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 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入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 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 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 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 同也不会察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 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 们还马马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 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1 1 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十位计算时得减去退掉的1 1”等等。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教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可 矛盾的是:时间哪儿找?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 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一直在担心,因为米、分米、厘米、毫米可以让学生用手比划,学生也可以用眼睛去看。那 千米怎么办呢?学生既不能用手比划,也不能用眼睛来看。苦于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所以就一直拖着没有上。 最后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我决定在上这节课时注意做到以下两点:1 1、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我们的教学楼到校门口一个来回刚好100100 米的距离,我就让每一个学生从教学楼走到校门口再走回来,体验 100100米有多远,再想象一千米就是走1010 个 100100 米那么远。学生听说要走路,高兴的都举起了小手,生怕老师把自己遗忘,当得知每个人都要体验时,有学生条件反射性的一跃而起,看到学生们笑容灿烂的面孔,我知道我这样 安排是正确的。学生只有对这件事真正的感兴趣了,才会用心的去学习它。走路这个环节取得了成功,学生把 自己走的步数记下,很快的就算出了10001000 米要走多少步。从而建立起 1 1 千米的长度观念。2 2、用“抢做小老师”的游戏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这节课在学生明白了“ 1 1 千米=1000=1000 米”这个单位换算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为了不让学生机械地做题,我们 全班一起来做“抢做小老师”的游戏。(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如果有错误的地方,其他同学就可以主动来抢改。) 一经公布,下面立刻沸腾起来,每个人都想做小老师来给别人修改错误,被点到做题的学生也憋着一股劲,我 就是不让你们来改错。这样一来,课堂就很活跃,学生也在游戏中巩固了“1 1 千米=1000=1000 米”这个单位换算。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难点也基 本克服了。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从作业情况来看,正确率也是可以的。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内容的过渡等等存在许多不足。在这方面我将会进一步的加强与提高。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今年送完一届毕业生后,我又从三年级教起。学生人数1919 人,比上学期六年级的 4444 人少了一半有余,自己感觉“轻车熟路”。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才认识到自己的感觉是错误的。在和学生共同探讨认识了“什么是物体的周长后”,我出示了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开始了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们开始分组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也很投入。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纷纷举起。我让小组选 代表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 8+4+8+4=248+4+8+4=24 (厘米)!”“ 8+4+8+4=248+4+8+4=24 (厘米)!”没有出现我的预设效果。我只好进一步鼓励说:“谁有更好的方法?”“ 8+8+4+4=248+8+4+4=24 (厘米)!”课代表王凡站起来发言。我心里有点失望,可是还鼓励说:“不错!谁还有更好的方法! ”没有同学再举手了。我说:“汇报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计算的?”“我测量了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两条长加两条宽。就得到了它的周长。”几乎每个同学都如是说。看来学生自己不会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我只好硬往公式上引:我说:“长方形两条,那么 8+88+8 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 8 8X2 2。宽用乘法算式表示为 4 4X2 2。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表示:长方形的周 长= =长X2+2+宽X2 2。”接下来是课堂练习,我出示了四个长方形让学生计算周长。全班1919 人,用我的公式方法计算的仅有 2 2 人!其他同学全是用加法做的。这堂课上我完全陷入了沉思:以往自己是怎样教的?好像是先告诉学生公式,再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讨知识, 如果硬让他们死记公式是背离新课改要求的。也许让学生先记公式再学计算周长,就学习成绩而言可能会高点,可是长此以往,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他们的思维永远被禁锢在老师的讲解之下。对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难道学生自己得出的长方形周长= =长+ +长+ +宽+ +宽,不是更直观、更明白的公式吗?!既然学生心里没有公式,教师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强加于他们,只要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 就要鼓励,新课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课本上不是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注明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吗?今 天他们自己总结出最好记、最好用的计算方法,不久的将来他们在数学上会有颇丰的收获!四边形教学反思我所执教的这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四边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认识四边形。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使学生直观的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 角的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涂一涂、找一找、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FFKJ.Net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于教师适时的评价,进一 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 .园)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1 1、课前准备(游戏:复习图形知识)2 2、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观察主题图)3 3、涂一涂(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初步感知四边形)4 4、总结四边形特点(4 4 条直边,4 4 个角)5 5、反馈练习(快速抢答)6 6、找一找(找生活中的四边形)7 7、分一分(根据四边形边和角的特点分类) &巩固练习(走四边形的迷宫、画四边形) 本节课中我做的比较好的有以下三点:一、 力求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本节课中,我由光明小学校园场景图引入,既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他们 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在学生对四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我又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通过学生找生活中的四边 形,进一步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二、 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点明今天研究四边形之后,我设计了涂一涂的环节,先让学生把心目中的四边形涂上颜色。学生们兴致勃勃 的动起手来,虽然这时候他们并不十分清楚什么是四边形,只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在涂。涂完之后再交流为 什么有的不涂?接着在老师的引导之下,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探索逐步概括出了四边形的特点。在认识了四边形之后,我安排的教学环节是将四边形分分类。学生独立分类之后再和其他同学交流为什么这么分。在这里,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展开了,出现了许多情况。书中例2 2 展示了两种分类方法,教学参考给出了三种,而学生们互相启发、勇于探索,出现了四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有按角分的,也有按边分的。而且每种理 由表述的都比较清楚。这说明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为孩子们打开了思维的大门。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 分析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注意倾听的好习惯。三、针对不同的学生和回答给予多元的评价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不仅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 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是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 不同的发展。在本节课中,我尽量对每位同学的回答都有一个恰当的评价,例如:你的反应真快!你的思维真敏捷。这次回 答比上一次的有很大的进步。你的声音真响亮。你回答对了,如果能把话说完整就更好了。你的回答对大家进 一步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等等。本节课中,我感觉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在认识了四边形之后,如果能给学生准备一些小棒,让学生亲自去摆一摆四边形,或者准备一些钉子板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围一围,就更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四边形有4 4 条直边和 4 4 个角的理解。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我上了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属下位学习,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 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 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 余数,得出结论。这节课刚开始时是小组平均分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分完所给的小棒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 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 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 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 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 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对比教案来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中用的时间过多,致 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如:数手指的游戏、有趣的思考题等很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均由于时间的 关系没有进行,比较遗憾。因此,这次的教学活动,是给我敲了一个很及时的警钟,鞭策我在今后的备课乃至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 斐课. .件园)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朴实地搞好教学工作,是 自我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进一步。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认识“平行四边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按照新课改的理念, 我在教学这一知识时,重点调整了师生之间的课堂角色,当好向导,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操作、发现、归纳、表 达,整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生动活泼,充满童趣。在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 .园)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参与面广,热情高,而 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 .课件. .园),我认为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1 1、 在自主活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喜欢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他们了解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给学生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当学生通过 动手动脑,在探索中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产生一种直觉而又朦胧的感性认识时,我引导学生说一说他 们的发现,把自己的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提问引导“拉一拉、看一看,这个长方形框架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发现了长方形框架的形状、角、名称都有了变化。这些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则是他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知 识经验,在独立操作、独立观察、测量、思考以及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的“新发现”,这就是他们的创造。教学到这里,我接着引导他们去验证,对“全新发现”作出积极的评价。通过说一说,让学生不仅深刻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而且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欲望,通过大胆尝试、探索, 感受数学的乐趣,激起学习的热情。2 2、 在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拥有自信本节课的教学,我力图通过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在此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知识的自信心。在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 斐课. .件园)中,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探索和发现获得的,而不是我教给他们的。我先让学生“拉一拉一一看一看一一说一说” 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然后以一句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有这样的特征呢?”为学生创设了继 续探索的空间,接着,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去发现平行四边形边角的关系,通过“画一画、剪一 剪”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理解。纵观这堂课,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成就感和自信心得到 良好的培养。让学生快乐地学数学, 自信地学数学,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的光荣使命!也是一项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教学 任务!我应该为此继续努力!时、分、秒教学反思在第三册数学教材中,第六单元时、分、秒是一个难点。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钟面的基础知识,会认钟面 上的时间,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及求经过时间等等。对于缺乏知识经验的二年级孩子来说,学习起来的确有 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例如在认识钟面的时候,通过实物展示和课件的操作,让学生数出钟面上有1212 个大格和 6060 个小格,时针和分针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又向他们介绍了秒针。时针走一大格是1 1 时,走一圈是 1212 时;分针走一小格是 1 1 分,走一大格是 5 5 分,走一圈是 6060 分,也就是 1 1 时;秒针走一小格是 1 1 秒,走一大格是 5 5 秒, 走一圈是 6 60 0秒,也就是 1 1 分以上概念在一边拿钟面进行实际操作一边提问时,孩子们尚能回答,可是让他们 在独立做的时候,就很容易混淆。在教学求经过时间时,则感觉更加困难。例如求从1111 点-4-4 点经过了几时,答案就五花八门。有的孩子用1111减 4 4,有的在钟面上数,却数成了从4 4 到 1111 的格数,而且在数格的时候,他们往往数的不是几个格,而是几个数字。还有诸如“ 2 2: 45-345-3 : 2020 经过了()分”这样的题目,也是比较难理解的。我给孩子们讲了几种方法, 第一种是最直观的方法,在钟面上数格子;还可以先算2 2: 4545 到 3 3: 0000 是 1515 分,再算 3 3: 0000 到 3 3: 2020 是 2020 分,合起来是 3535 分;另外还可以把这样的题目当作减法来做,用后面的数减前面的数,2020 减 4545 不够减,拿出一个小时当作 6060 分,和 2020 合在一起是 8080 分,再减 4545 就可以得到 3535 分。对于这几种方法,我没有要求孩子们全部 掌握,而是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或可以理解的方法。对于一些理解能力稍弱的孩子,他们能在钟面上把经过的 时间数出来,我也觉得他们挺棒的。经过一段时间不断地讲解、练习及个别指导,取得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大部分同学对以上知识都能基本掌握, 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比以前有了提高。但是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能不能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还是这些知识对 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的确过于难了,仍然是让我们感到比较困惑的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中,笔者力图使计算教学从传授知识转向引起学生学 习动机的学生实践模式。从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自主提供新知识的探索材料到让学生尝试解答新知识、自己交 流归纳算理、总结计算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1 1、较好地把握了计算教学的目标。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在注重知识技能的目标的同时,更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在价值目 标取向上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算法,会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 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倡导算法的多样化,同时考虑到后继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2 2、重组教材,渗透系统论思想。布鲁纳在其教育过程中曾经指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的寿命。”教材把进位乘法分为一次进位、隔位进位、连续进位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FFKJ.Net 三课时编写,考虑到这几块内容有着共同的知识基础,也有共同的重点一 解决进位问题。因此在具体把握教材时,笔者把这前两部分内容(不进位与进位)统一起来,合并在一堂课 内进行教学,希望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进位与不进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使学生构建的知识形成“链”,而不是堆砌的“知识山”,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认识事物可以从整体入手,再去认识整体中的各个部分。教学实践证明,教材的重新组合,不仅能达到预定教学目的,而 且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以 1212X3 3、1818X3 3 为研究重点,通过尝试、讨论、交流,使学生初步掌握笔算乘法的原理。再让经过有针对性地练习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进位乘法的算理算 法。整节课与原教材相比,虽然内容增加了,但学生照样学得很轻松。3 3、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要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FFKJ.Net创新精神,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思想。 因为知识的内化,必须是学生个体针对问题对现有材料和已有知识加以分析,展开思维,才产生迁移的过程。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于不同的个体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本堂课在让学 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如何解答一个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式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勇于说说自己探索的过程和 得出的结论,共同分析讨论思维的正误。同时鼓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提倡多样化的数学学习 方式。在计算一个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时,允许学生既可从高位乘起,也可从低位乘起,让学生在遇 到实际问题(即进位)时,自己领悟哪一种计算顺序更简便。教师努力做到尊重学生,民主教学,认真倾听他 们之间不同的意见,给他们发表自己想法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在无恐惧的情景下自我检查、反省、逐步体验 成功,增强自信心。4 4、存在的问题。课堂教学的情境的设计历来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都会精心设计情境,将旧知与新旧,巩固 与运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本课的设计在情境的设计上没有花过多的时间,呈现的方式也 缺乏变化,这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是缺乏趣味性的,计算的应用性也难以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教学反思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主要是解决笔算过程中从哪一位乘起、怎么进位和竖式的书写格式问题。这部分 内容是学生学习笔算乘法的开始,是在学生会做表内乘法,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加两步混合运 算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例题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个位与十位的积都要进位、十位积加进上来的数又要进位,也就是连续两次进位的题目。在进位乘法中,进位叠加的乘法难度最大,学生 既要记住进上来的数,又要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稍有疏忽,就会产生错误。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 在课中安排了口算, 在板演题中又要求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先算个位再算十位,教学例题和试一试时又在黑板上把过程板书出来,让学生了解到笔算乘法其实可以拆分成一个表内乘法算式和一到两个乘加算式来 进行计算,再通过口答进行强化,化难为易,一步步进行突破。从学生的当堂作业上来看,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学生都能熟练说出算理,笔算正确率也较高。练习中还准备了挑战题,但因为是家常课,所以处理为机动,待 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后,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展。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一、 教学设计:做到“目中有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应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既需要心中有教材,更需要目中有学生。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设计,我关注了学习者的“初 始状态”,对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都以适合学生的“初始状态”为原则。上课伊始,我以学生喜欢看西游记的故事导入:唐僧师傅给悟空和八戒分月饼,怎样分才让悟空和八戒没意见,引出“平均分” 。4 4 个月饼好分,2 2 个月饼也好分,1 1 个月饼怎样分呢?每人分得多少呢?用手势表示。在学生“山穷水尽”时,点燃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思维。二、 教学方法:做到:“朴实有效”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我进行了多次的试讲,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很多的宝贵意见。在认识二分之一时, 我利用了月饼实物图片在黑板上进行了现场操作,加上老师的体态语和手势语以及有效的提问,让学生初步理 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二分之一”,并说“二分之一”的含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 “二分之一”的含义。学生由“不会”到“会”的效果非常明显。我认为课件取代了教师的演示,课件 取代了学生的操作,这样的课堂不一定高效。三、 教师的主导性: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教师在课堂中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唯一的主宰者,而更多地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共同学习的角色。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不是由原来的“保姆式”变成“放羊式”。我认为教师还是要适时地点拨、 讲解和有效的提问,因为教师有组织、调控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停步不前时,我们教师该 出手时要出手。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扎实有效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苦练数学教学基本功。用朴实的教学,在真实的课堂中,一样能开出鲜艳的“花朵”。可能性教学反思 本节课作得较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数学概念我在教学中重组教材,从大家感兴趣的“猜球”游戏入手,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等数学概念。一下子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致。使“可能性”等抽象的数学概念易于被学生接受。(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明白了“可能性”的几种情况以及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事实。通过合作与交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三)、课堂气氛和谐,学生心情愉快。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游戏中自主合作学习,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又是他们的合作者,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心情愉快,愿学、乐学,尝到成功的快乐,建立了自信心。本节课尚需改进的方面:初次体验“猜球”和再次体验“摸球”这两环节因为小组合作和师生互动,学生热情高涨导致活动时间过长,从而使整节课在时间的把握上有点头重脚轻,第一个环节小组合作意义不大可以和第二环节合并改为师生互动,作为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几种情况,不是教学重难点,时间安排上还可以紧凑些、如果能把更多时间 放在了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大小这两个环节将会更为科学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