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政治经济学原理》选择题部分

上传人:靓*** 文档编号:57348954 上传时间:2022-02-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6.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政治经济学原理》选择题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原理》选择题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原理》选择题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考政治经济学原理选择题部分1.1 .经济学的出现是在(B)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1.2 .经济学最初是指(AA.对奴隶制的家庭管理B.时国民经的管理C.对社会经的管理D.对商品经济的管理1.3 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出现在(B)A16世纪初B17世纪初C18世纪初D19世纪初1.4 .政治经济学最初研究的内容是(C)A.家庭管理经济B.庄园经济C.国民经济D.商品经济1.5 .我国现在将政治经济学作为(AA.理论经济学科B.应用经济学科C.管理经学科D.技术经济学科1.6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D)A古典政治经济学B庸俗政治经济学C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D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1.7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是(B)A.劳动价值论Bo剩余价值学说C.空想社会主义D.阶级矛盾1.8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D)A.原始社会经济B.奴隶社会经济C.封建主义经济D.资本主义经济1.9 .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B)A.家庭关系B.生产关系C.政治关系D.宗教关系1.10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是(C)A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B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C在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同时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D.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毫无差异1.11 .下列各项中属于与历史发展规律相悖的经济思想的是(C)a.古典政?a经济学b.庸俗政?a经济学c.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D.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1.1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AA.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紧密统一B.只具有阶级性而不具备科学性C.只具备科学性而不具备阶级性D.既无阶级立场又无科学性2.1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C)A.社会生产力B.生产关系C.物质资料生产D.生产工具2.2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D)A.认识自然B.改造自然C.生产力D.物质资料生产2.3 .下列属于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取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社会经济活动的是(A)A.物质资料生产B.消费C.交换D.分配2.4 .下列属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于其他一切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AA.物质资料生产B.消费C.交换D.分配2.5 .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和因素是(B)A.生产资料B.生产要素C.生产力D.生产工具2.6 .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也就是把人的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的物件是(B)A.劳动者的劳动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劳动工具2.7 .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是(AA.生产工具B.劳动者C.劳动对象D.劳动方法2.8 .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是(AA生产资料B.生产要素C.生产力D.生产工具2.9 .表明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并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的是(C)A.生产资料B.生产要素C.生产力D.生产工具2.10 .生产力体现的是(B)A.生产过程中动物与自然的关系B.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C.交换过程中动物与自然的关系D.交换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2.11 .在生产力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起着最根本的作用的是(AA人的因素B.物的因素C.劳动白因素D.资本的因素2.12 .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AA.生产资料B.生产工具C.劳动资料D.劳动对象2.13 .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的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的是(B)A.生产资料B.生产工具C.劳动资料D.劳动对象2.14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A.科学技术的应用B.劳动者水平的提高C.劳动工具的改进D.劳动对象的发展2.15 .生产力的性质取决于(AA.劳动资料的性质B.生产资料的性质C.劳动对象的质量D.劳动者的素质2.16 .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生产效率或能力是(C)A.劳动能力B.劳动效率C.劳动生产率D.劳动速度2.17 .劳动生产率与生产力(AA.成正比B.成反比C.不相关D.无法判断2.18 .人类最早出现的和最简单的分工是(D)A社会分工以性别分工C.年龄分工D.自然分工2.19 许多劳动者共同参加同一生产过程,或分别参加彼此有密切联系的不同生产过程,相互紧密配合,进行协同劳动是(B)A.分工B.协作C.劳动D.分配2.20 .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D)A.血缘关系B.政治关系C.宗教关系D.生产关系2.21 .社会生产关系又称(D)A.行政关系B.政治关系C.宗教关系D.经济关系2.22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是(D)A.行政关系B.政治关系C.宗教关系D.生产关系2.23 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从而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的是(B)A生产资料B.生产资料所有制C.生产工具D.生产力2.24 .社会的生产方式是(C)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D.生产资料2.25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C)A.对立的B.统一的C.对立统一的D.不相关的2.26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最根本的方面是(A)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D.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2.27 .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D)A.生产资料B.生产关系C.生产工具D.生产力2.28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的是(D)A.经济本质B.经济现象C.经济过程D.经济规律2.29 .在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是(C)A.主要经济规律B.重要经济规律C.基本经济规律D.首要经济规律3.1 .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是(C)A社会生产B.物质资料生产C.社会再生产D.社会重复生产3.2 .超过原有生产规模的再生产是(B)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C.外延再生产D.内涵再生产3.3 .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A)A、基础和出发点B.发展C.改进D.提高3.4 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较低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为主的是(C)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C外延扩大再生产D.内涵扩大再生产3.5 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就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的社会再生产是(D)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C.外延扩大再生产D.内涵扩大再生产3.6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部门之间、各个环节之间、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的数量表现和对比,就是(D)A.综合f匕例B.部门之间的比例C.部门内部的比例D.国民经济比例关系3.7 .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总称是(A)A.产业B.部门C.地区D.国民收人3.8 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及其分部门之间的组合构成状况,以及它们在社会生产总体中所占的比重是(C)A.国民经济比例B.产业部门C.产业结构D.产业比例3.9 .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实质上是(D)A.生产力发展的反映B.消费生活资料的反映C.物质资料消费的反映D.把社会总劳动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的反映3.10 .通过加工生产方法,主要生产出消费资料的是(B)A.农业B.轻工业C.重工业D.种植业3.11 .第一产业是指(A)A.农业B.制造业C.建筑业D.工业3.12 .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是(C)A.停滞不前B.由高级向低级退化C.由低级向高级演进D.没有任何变化3.13 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是(A)A经济发展B经济增长C经济过热D经济形势3.14 .经济增长速度是(B)A.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资本发展变化的速率B.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劳务发展变化的速率C.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技术发展变化的速率D.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能源发展变化的速率3.15 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分部门和行业的所有企业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C)A全部消费资料的总和B.全部生产资料的总和C.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D.全部农业资料的总和3.16 .国民收入等于(B)A.社会总产品一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消费资料B.社会总产品一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C.社会总产品一消费过程中消耗的消费资料D.社会总产品一消费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3.17 国际上通常使用的反映一国经济增长水平和经济活动总成果的重要综合性经济指标是(C)A社会总产值B国民收人C、国民生产总值D?国内生给值3.18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原则是(B)A.国籍B.国土C.正式居住权D.外交3.19 单纯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方式是(A)A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B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C渐进型经济增长方式D爆破型经济增长方式3.20 .下列属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是(D)A.扩大生产场地B.添加原有技术水平的机器设备C.增多劳动力投人D.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3.21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时期中,主要是依靠(A)A.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B.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C.渐进型经济增长方式D.爆破型经济增长方式3.22 .人类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是(A)A.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B.逐步由集约型向粗放型转变C.保持不变D.无法确定3.23 .对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具有综合性和重大影响的比例关系是(A)A综合性比例B.、部门之间的比例C.部门内部的比例D.地区之间的比例3.24 .要想实现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B)A.无须关注国民经济比例关系B.必须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协调与平衡C.允许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失衡长期存在D.保证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失调3.25 .被称为第1部类的是(B)A.消费资料部类B.生产资料部类C.物质资料部类D.交换资料部类4.1 .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的发展,大体上是从(D)A自然经济发展到产品交换经济,再发展到商品经济B.商品经济发展到自然经济,再发展到产品交换经济C.产品交换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再发展到自然经济D,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再发展到产品交换经济4.2 .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是(A)A.自然经济B.商品经济C.市场经济D.产品交换经济4.3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是在(D)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4.4 .自然经济的生产目的是(B)A.交换B.自给自足C.按需分配D.依情况来定4.5 .商品经济是(B)A.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的经济B.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C.目前只是一种科学的推论D.是通过产品的直接交换来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4.6 .产品交换经济的根本目的是(A)A.直接满足全社会成员的按需分配需要B.直接满足生产者本人和本经济单位内部的需要C.保值D.增值4.7 .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条件是(C)A.产业革命B.科技革命C.社会分工D.国际贸易4.8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D)A.生产资料公有制B.生产力的发展C.社会分工Dk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4.9 .商品是(B)A.用来分配的劳动产品B.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C.用来消费的劳动产品D.是用来交换的自然产品4.10 .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C)A.价值B.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D.价值量4.11 .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是(B)A.价值B.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D.价值量4.12 .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A)A.价值B.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D.价值量4.13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B)A.表现形式B.基础或内容C.结果D.前提4.14 .价值的表现形式是(B)A剩余价值B.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D.价值量4.15 .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是(A)A.价值B.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D.剩余价值4.16 .商品是(C)A.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日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彳1的矛盾统一体C.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D.价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4.17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唯一的解决方法是(A)A.商品交换B.商品生产C.商品消费D.商品分配4.18 .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C)A.剩余价值B.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D.价值量4.19 .生产者要得到商品的价值,必须(A)A.让渡其使用价值B.支付价值C.保护使用价值D.转让价值4.20 .商品的M因素决定于(D)A.价值白属性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D.劳动二重性4.21 .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是(A)A.具体劳动B.抽象劳动C.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4.22 .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形成价值的实体的劳动是(B)A.具体劳动B.抽象劳动C.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4.23 .抽象劳动生产(D)A.乘IJ余价值B.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D.价值4.24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C)A.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B.两次劳动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D.都属于历史范畴4.25 .价值形成的唯一源泉是(B)A.物化劳动B.活劳动C.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4.26 .在生产过程中新加人到劳动对象中的抽象劳动是(B)A.物化劳动B.活劳动C.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4.27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C)A.劳动时间B.闲暇时间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平均时间4.28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C)A.必要时间B.闲暇时间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平均时间4.29 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是(D)A物化劳动B活劳动C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4.30 .决定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的是(D)A.自然条件B.生理条件C.经济条件D.社会条件4.31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的尺度是(C)A物化劳动B.活劳动C.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4.32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B)A.成正比B.成反比C.不成比例D.无法判断4.33 .商品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C)A.政治关系B.社会关系C.经济关系D.外交关系4.34 .价值表现的关系是(B)A.商品消费者之间的B.商品生产者之间的C.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D.商品生产者和管理者之间的4.35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C)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B.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4.36 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作为社会总劳动的有机构成部分的劳动是(B)A私人劳动B社会劳动C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4.37 .一只绵羊=2把石斧,则该等式中左端的商品“羊”是(B)A.等价形式B.相对价值形式C.等彳物D.货币4.38 .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则该价值形式是(B)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4.39 .某商店橱窗上展示的手表其价目表标明价格为每件2000元,则货币执行的职能是(A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4.40 纸币发行量如果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产生(C)A物价下降B物价不变C通货膨胀D通货紧缩4.41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D)A价格决定价值B价值决定价格C价值围绕价格上下波动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4.42 当某种商品的供给量超过需求量,即供过于求时(B)A价格等于价值B价格小于价值C价格高于价值D价格与价值无任何关系5.1 .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实行的资源配置方式是(D)A.市场B.指导f计划C.宏观调控D.指令性计划5.2 .指令性计划的信息传递方式是(B)A.横向流通B.自上而下的C.自下而上的D.停滞的5.3 .在市场配置资源方式下,资源配置的决策者是(C)A.国家B.中央计划机关C基层经济单位D.个人5.4 .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C)A.计划经济B.自然经济C.商品经济D.产品交换经济5.5 .市场经济下,市场的主体是(B)A.国家B.企业C.个人D.事业单位5.6 .市场机制的核心是(A)A.价格机制B.供求机制C.竞争机制D.调节机制5.7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式(A)A.不具有独立白社会性质B.具有独立的社会性质C.市场经济不能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中D.政府是资源配置的主体5.8 .市场调节,是指(D)A.价格机制的调节B.计划机制的调节C.竞争机制的调节D.市场机制的调节5.9 .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和领域是(C)A.国家B.城市C.市场D.交易所5.10 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是(C)A市场结构B市场机制C市场体系D市场调节5.11 .市场体系中最早发育成熟,是基础市场的是(A)A.商品市场B.生产要素市场C.劳动力市场D.技术市场5.12 .商品市场包括(A)A.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品市场B.劳动力市场C.技术市场D.房地产市场5.13 .生产要素中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结合的媒介是(B)A.金融市场B.劳动力市场C.技术市场D.房地产市场5.14 .劳动力市场进行交易的内容是(B)A劳动力的所fJ权B.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C.劳动力D.劳动力的技能5.15 .最基本的市场秩序是(D)A.价格机制B.供求均衡C.国家调控得当D.公平竞争5.16 .处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从事商品销售的专业化经营机构是(B)A消费者组织B.市场流通组织C.市场中介组织D.市场管理组织6.1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是(C)A雇佣劳动剥削资本的制度B生产资料公有制C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D资本维护雇佣劳动的制度6.2 .资本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是(C)A.剥削消费者B.剥削工人C.剥削农民一D.剥削手工业者6.3 .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C)A.商品B.等彳物C.货币D.金银6.4 资本流通形式是指(B)AWGW;BGWG;CGGW;DWWG6.5 .资本的总公式是(B)A.G-W-G;B.G-W-G;C、GW-G;DGW-G6.6 .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A)A.资本B,货币C.财富D.金银6.7 .资本总公式中的价值增值发生在(C)A、C-W阶段的货币以W-G阶段C.Gw阶段的商品上D.以上任何阶段卜均可6.8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B)A.生产资料私有制B.劳动力成为商品C.社会分工D.剩余劳动力的出现6.9 .剩余价值的源泉是(D)A.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B.雇佣工人的一切劳动C.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D.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6.10 .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是(B)A.使用价值B.剩余价值C.超额剩余价值D.交换价值6.11 .根据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A)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B.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C.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D.生产资本和消费资本6.12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的资本是(A)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固定资产D.流动资产6.13 .可变资本以(B)A.生产资料形式存在B.劳动力形式存在C.生活资料形式存在D.消费资料形式存在6.14 .产生剩余价值的是(B)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固定资产D.流动资产6.15 一个工作日为8小时,必要劳动时间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4小时,如果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工作日延长到10小时,则该生产是(B)A.相对剩余价值生产B.绝对剩余价值生产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D.无法判断6.16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D)A.劳动生产率降低B.劳动生产率提高C.劳动强度提高D.工作时间延长6.17 .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C)A相对剩余价值B.绝对剩余价值C.超额剩余价值D.无法判断6.18 .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是(B)A.机器B.技术C.资本D.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6.19 .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A)A.剩余价值B.使用价值C.价值D.超额剩余价值6.20 .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是(B)A.价值理论B.剩余价值说C.劳动价值说D.政治经济学6.21 资本主义工资是( A) A 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佣工人的劳动6.22 按工产的产品数量或所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是(6.23 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时所得到的货币工资是(6.24 在名义工资不变的条件下,如果物价上涨,则实际工资(6.25 在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过程中, 工资水平的变动趋势,变D.无法判断B劳动的价值或价格C工人剩余劳动的价值或价格D雇B) A.计时工资B.计件工资C.加班工资D.正常工资C) A.计时工资B.计件工资C.名义工资D.实际工资B)A.提高B.下降C.不变D.无法判断总的来说名义工资呈现的趋势是(A)A上升B下降C不6.26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D)A.资本扩大B.资本扩充C.资本改良D.资本积累6.27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A)A.剩余价值丑使用价值C.价值D.超额剩余价值6.28 .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DA资本的有机构成B.资本的物质构成C.资本的比例构成D.资本的技术构成6.29 .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是(D)A.资本扩大B.资本积累C.资本积聚D.资本集中6.30 .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从而产生(B)A.就业B.相对过剩人口C.相对人口短缺D.相对劳动力需求增大6.31 .那些没有固定社会职业,只能进行家内劳动即从工厂接受某些工作而在自己家里操作完成的人是(C)A.流动的过剩人口B.潜在的过剩人口C.停滞形式的过剩人口D.“结构性失业”6.32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D)A.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B.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7.1 .购买阶段,资本在数量上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在形态上却发生了变化,这就是(A)A.由货币资本形态转化为生产资本形态B.由生产资本形态转化为商品资本形态C、由商品资本形态转化为生产资本形态D.由商品资本形态转化为货币资本形态7.2 .在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出剩余价值的阶段是(A)A.生产B.分配C.购买D.销售7.3 .在产业资本循环中处于决定性的阶段是(A)A.生产B.分配C.购买D.销售7.4 .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阶段是(D)A生产B.分配C.购买D.销售7.5 产业资本顺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D)A.资本周转B.资本增殖C.社会扩大再生产D.资本循环7.6 .产业资本循环过程,是(C)A.流通过程和交换过程的统一B.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C.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D.流通过程和消费过程的统一7.7 .GW-P-WG是指(B)A.生产资本循环B,货币资本循环C.商品资本循环D.垄断资本循环7.8 .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是(A)A.资本周转B.资本增殖C.社会扩大再生产D.资本循环7.9 .资本的周转时间=(A)A.生产时间十流通时间B.消费时间十流通时间C.生产时间十消费时间D.生产时间十交换时间7.10 某个企业资本周转一次需要3个月,那么这个企业在一年之内的资本周转次数是(D)A1次B2次C3次D4次7.11 .资本的周转速度和周转时间(D)A.成正比B,成反比C.无法确定D.毫不相关7.12 从资本周转的角度来考察资本的构成,生产资本分为(D)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C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D.产业资本和非产业资本7.13 .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B)A.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B.资本的职能形式C.资本的周转速度D.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7.14 .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引起的价值贬值而造成的损耗是(C)A.有形损耗B.物质损耗C.无形损耗D.全部损耗7.15 假定某生产企业的全部预付资本为10000元,其中固定资本为8000元,流动资本为2000元。在固定资本中,厂房价值为3000元,可使用30年,每年周转的价值是100元;机器价值为4000元,可使用10年,每年周转价值是400元;小工具价值1000元,可使用5年,每年周转的价值是200元而流动资产每年周转5次。则该企业预付资本年周转次数为(B)A1.5次B107次C5次Dl次7.16 .可变资本年周转的次数越多,一年之内带来的剩余价值量就(AA越多B.越少C.不变D.无法判断7.17 .年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是(B)A剩余价值率B.年剩余价值率C.资本有机构成D.平均利润率7.18 .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D)A.个人消费B.生活消费C.国民收人D.社会总产品7.19 从社会总产品出发考察社会资本运动,核心问题是(D)A社会总产品的交换问题B社会总产品的生产问题C社会总产品的分配问题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或补偿问题7.20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AA.I(v+m)=no;B.I(c+v+nj)=Ic+no;C.n(c+v+mj)=I(v+m)+n(v+m);D.I(v+mj)nc7.21 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优先增长的是(A)A生产资料生产B消费资料生产C不变资本价值D.可变资本价值7.22 .根据列宁的说法,下列生产中增长最慢的是(C)A.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B.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C,消费资料生产D.无法判断7.2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C)A生产相对短缺的危机B生产绝对短缺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7.2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根源在于(C)A.资本主义私有制B.无产阶级革命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D.资本主义的腐朽性7.25 .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是(A)A.危机B.萧条C.复苏D.高涨8.1 .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是(C)A.商品资本B.借贷资本C.生产成本D.工业资本8.2 .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取得的形态是(B)A.超额剩余价值B.利润C.资本D.平均利润8.3 .利润的本质是(B)A,超额剩余价值B.剩余价值C.资本D.全部预付资本8.4 .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是(C)A.剩余价值率B.年剩余价值率C.利北率D.资本有机构成8.5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相比,利润率(A)A较小B.较大C.相等D.无法判断8.6 .就整个生产部门而言,利润率同资本有机构成(B)A.成正比B.成反方向C.无关D.无法判断关系8.7 .部门之间竞争会导致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于(B)A.相等B,平土化C.差别扩大D.无差别8.8 .平均利润率=(C)A.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不变资本B.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可变资本C.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D.社会超额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8.9 .生产价格=(B)A.生产成本-平均利润B.生产成本中均利润C.生产成本+利润D.生产成本-利润8.10 .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是(B)A.利润B.超额利润C.剩余价值D.超额剩余价值8.11 .商业资本是从下列哪种资本中分离出来的(A)A.产业资本B.农业资本C.借贷资本D,工业资本8.12 .商业利润的来源是(B)A.流通领域中的纯粹商品买卖B.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C.产业工人在流通领域创造的价值D.销售人员创造的价值8.13 .产业资本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具体途径是(C)A直接转移B.捐赠C.价格差额D.利润分配8.14 下列费用中能增加商业流通中商品的价值的是(B)A商店的设备费B生产性流通费用C纯粹性流通费用D店员工资8.15 .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是(C)A.产业资本B.商业资本C.借贷资本D.工业资本8.16 .利息的来源是(B)A.超额剩余价值B.剩余价值C.资本D.全部预付资本8.17 .在一般情况下,利息率(C)A.高于平均利润率B.等于平均利润率C.低于平均利润率D.以上均可8.18 .利息率的界限是(C)A.小于0;B.大于0;C.0到平均利润率之间;D.0到剩余价值率之间8.19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平均利润率提高,利息率(A)A.提高B,降低C、不变Dk无法判断,8.20 .在每次借贷行为中,利息率都是(A)A.预先确定的B.不定的C.可以协商的D.国家规定的8.21 .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是(C)A.支付B.承兑C.信用D.贴现8.22 .银行信用的对象是(B)A.商品资本B,货币资本C.生产资本D.产业资本8.23 .商业信用的债权人是(B)A.银彳T家B.职能资本家C.货币资本家D.消费者8.24 假定有一张票面额为100元的股票,一年领取10元股息,而当年的存款利息率是5,则这张股票价格为(D)A、110元;B90元;C20元;D200元8.25 .资本主义租金和地租(B)A.是一致的B.是不同的C.地租包含租金D,地租包含固定资产折旧8.26 .形成级差地租的条件是(A)A.土地有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不同B.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C.土地私有权的垄断D、以上都包括8.27 .级差地租是(D)A、价值B.使用价值C.剩余价值D.超额利润8.28 .股份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C)A.董事会B.监事会C.股东会D.职工代表大会8.29 .商业店员的工资相当于他在(A)A.必要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B.剩余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C.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剩余价值D.全部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8.30 .假定某产业资本家,依靠借贷资本100万元经营产业,平均利润率为18%,年利息率为10%,该产业资本家获得的企业利润为(A)A.8万元B.10万元C.18万元D.20万元8.31 .当资本主义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赶上或超过社会平均有机构成时,绝对地租来自(D)A.社会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B.农业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C.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D.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和克扣农业工人的一部分工资8.32 .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属于(B)A.级差地租一级形态B.级差地租二级形态C.级差地租三级形态D.级差地租四级形态8.33 .某块土地一年能收人地租1000元,当银行存款年利息率为5%时,则该地的土地价格为(C)A.50元B.1000元C.20000元D.2000元8.34 .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B)Ac+v;B.v十m;C.c十m;DC十v十m8.35 .在与生产领域有直接联系的各个阶级、阶层及其成员中进行的国民收入分配是(A)A.初次分配B.再分配C.消费D.交换9.1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D)A生产分散B.资本分散C.垄断D.生产和资本的集中9.2 .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A)A.垄断B.帝国主义C.资本主义D.社会主义9.3 .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A)A.垄断B.生产资料私有制C.资本主义D.社会主义9.4 .要受所订协议的约束,但各企业在生产上、商业上和法律上仍然保持独立的垄断组织是(A)A.卡牛I尔B.辛迪加C.托拉斯D.康采恩9.5 .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是(C)A.垄断组织B.参与制C.垄断利润D.平均利润9.6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变成为垄断资本主义是在(C)A.17世纪末18世纪初B.18世纪末19世纪初C.19世纪末20世纪初D.20世纪末21世纪初9.7 .实现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C)A.垄断组织B.国家干预C.制定垄断价格D.剥削9.8 .垄断组织在购买生产资料时规定的有利于它的价格是(B)A.垄断高价B.垄断低价C.自由价格D.保护价格9.9 .垄断资本在经济上政治上进行统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B)A.制定垄断价格B.获取高额垄断利润C.掌握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D.协调垄断组织之间的矛盾9.10 、资本主义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购买产品、加工订货属于资产阶级国家(C)A.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B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C.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D.与私人垄断资本溶合为一体9.11 .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溶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的一种资本形式是(D)A.产业资本B.生产资本C.借贷资本D.金融资本9.12 .掌握着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是指(B)A.金鬲家B.金融寡头C.卡牛|尔D.辛迪加9.13 .金融寡头实现其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B)A.控制经营权B.参与制C.股份制D.直接投资9.14 .垄断资本主义最本质的、有决定意义的经济特征,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是(B)A.自由竞争B.垄断C.不完全竞争D.寡头9.15 .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是(D)A.帝国主义B.法西斯C.垄断资本主义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9.1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是国家(D)A.直接掌握垄断资本B.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C.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D.与私人垄断资本溶合为一体22.19 .保税区内中外企业进口的设备、原材料、转口货物、加工出口产品,都(D)A.征收进口税B.兔征进口税C.征收关税D.免征关税22.20 .保税区是一种(D)A.开放性的对外开放区域B.专业性的对外开放区域C.选择性的对外开放区域D.封闭性综合性的对外开放区域多项选择题1.1 .马克思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区分为(AB)A.古典政治经济学B.庸俗政治经济学C.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D.大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E.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1.2 、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DE)A.亚当?斯密B.李嘉图C.萨伊D.酉斯蒙第E.普鲁东1.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ABD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B.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C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D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E.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人滞涨时期1.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的理论来源是(AD)A.古典政治经济学B.庸俗政治经济学C.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D.空想社会主义E.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BCDE A.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教条,是凝固不变的教义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处于不断发展之中D.马克思主E 我们应该在坚持中发展, 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1.5 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说法正确的是(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教条,不是凝固不变的教义义政治经济学提出了一些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想学1.6 .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ABCDA.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R分配关系C.消费关系H交换关系E.政治关系1.7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ADA.相统一又有差异B.无差异C.相矛盾D.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E.都是研究政治利益关系1.8 .政治经济学(BC)A.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无须进行调节和调整B.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范围也需要有所拓宽C.需要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现象、新变化与新特点D.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没有改变,因而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无须拓宽研究范围E.应转入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2.1 .下列关于物质资料生产说法正确的是(ABCDEA.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B.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C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取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社会经济活动D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于其他一切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E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2.2 人们为了实现物质资料的生产而进行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简单的生产要素是(ABC)A劳动者的劳动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劳动工具E.劳动目的2.3 .下列属于劳动对象的是,(ABCDEA.原材料B.开采中的石油C.采伐中的原始森林D.建房用的砖瓦E.冶炼用的矿石2.4 .社会生产力(ABDA.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B.表明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并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C.由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构成D.由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构成E.它是一成不变的2.5 .生产工具是(ABDEA.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因素B.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性质的主要标志C.生产力中起着主导作用的因素D.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E.生产力发展状况的集中表现2.6 .生产力状况包括(AQA.生产力性质B.生产力的质量C.生产力水平D.生产力白高低“E.生产力的构成2.7 .劳动生产率的表示方法有(AB)A.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白产品数量来表示B.以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C.单位劳动时间D.单位劳动产品数量E.以上均可2.8 .下列关于劳动生产率说法正确的是(AB)A.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B.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C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低D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低E.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2.9 .在人类古代社会,出现了三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大分工是(ABBA.畜牧部落和其他原始部落之间的分工B.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C.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D.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分工E.产生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层2.10 .社会分工如果从生产领域的空间范围来划分,可分为(AB。A、生产单位内部分工B.国家内部分工C.国际分工D.第一次社会分工E.第二次社会分工2.11 .社会再生产过程或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ABCDA生产B.分配C.交换D.消费E.储蓄2.12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ABCDEA.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B.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和发生作用C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D.决定着从一种旧的生产关系向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过渡E.决定着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2.13 .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经济制度是(ABCDEA.原始公社经济制度B.奴隶制经济制度C.封建主义经济制度D.资本主义经济制度E.社会主义经济制度2.14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表明(ABCDEA.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B.经济规律的作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C.人们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D.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它的要求办事E.任何经济规律的作用都是客观的3.1 .社会生产(ABCDA.任何社会生产过程,都不是孤立的和静止的一次生产过程B.每个生产过程都是上一个生产过程的重复和更新C每个生产过程都是相互连续和联结不断的D社会生产总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进行的E生产过程是孤立的静止的过程3.2 .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内容包括(AB)A物质资料再生产B.生产关系再生产C.生产力再生产D.生产资料再生产E.劳动工具再生产3.3 社会再生产按照它的规模来划分,可分为(AB)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C创新再生产D外延再生产E内涵再生产3.4 .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DE)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C.创新再生产D.外延扩大再生产E.内涵扩大再生产3.5 一个国家的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按其最终用途来看,可分为(ABA.生产资料B.消费资料,C.第一产业D.第二产业E.第三产业3.6 .下列属于传统产业的是(ABCA.农业B.手工业C.钢铁D.原子能E.电子3.7 .第二产业包括(CD)A.农业B.服务业C.建筑业D.工业E.金融业3.8 .当前国际上通常使用的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有(CDA.社会总产值增长率B.国民收人增长率C.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D.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E.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增长率3.9 .依据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作用的方式不同,相应地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AB)A.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B.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C.渐进型经济增长方式D.爆破型经济增长方式E.休克型经济增长方式20.1 .下列关于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说法正确的是(ABCDEA.社会主义制度下,两者从根本上说是统一的B.两者之间互为条件、互相依存C.微观经济效益是宏观经济效益的基础D.宏观经济效益是提高微观经济效益的前提和总目标E.两者的实质是国民经济全局与局部的关系20.2 社会主义产业结构具有与其他社会不同的特点,这反映在(AD)A社会主义产业结构是比较完整的产业结构B社会主义产业结构是比较松散的产业结构C.社会主义产业结构是比较零散的产业结构D.社会主义产业结构要求成为能够经常保持合理状态的产业结构E.社会主义产业结构要求成为能够经常保持最优状态的产业结构20.3 .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是(ABCA.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B.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C.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D.坚持以农业化带动工业化E.坚持以工业化促进服务化20.4 .下列关于信息化和工业化说法正确的是(ACDEA.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B.工业化是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C.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并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现实需求D.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E.工业化的发展会不断推动和加速信息化的发展20.5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ABCDEA有利于用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B.能够节约劳动耗费,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质量高、数量多的产品C.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D.可以避免完全重复其他国家技术发展走过的老路E、有利于加速我国产业结构现代化的进程20.6 .我国目前第三产业(ABCDEA、相当落后,数量不足R结构不合理C.行业之间不协调D.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低E.服务领域狭小,服务水平不高20.7 、要促进全国地区经济布局的合理化与协调发并,应(ABCDEA.东部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B.大力振兴东北工业C.加快中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D.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E.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21.1 .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包括(ABCDEA.农业现代化B.工业现代化C.服务业现代化D.科学技术现代化E.国防的现代化21.2 .可持续发展要求(ACE)A.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B.无须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但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C.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D.可以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E.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稳定的发展21.3 .经济发展战略包括(ABCDEA.指导思想B.战略目标C.战略重点D.发展阶段E.发展对策21.4 .与一般的经济计划相比,经济发展战略具有的特点是(ABCA.全局性B.长期性C.根本性D.局部性E.短期性21.5 .制定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是正确制定(AB。A.战略目标B.战略阶段C.战略重点D.发展对策E.指导思想21.6 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包括(AE)A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B到21世纪中叶,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C.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D.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E.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21.7 .我国目前的小康是(ABDA.处于小康社会的初始阶段B.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C.是高水平的。全面的、发展平衡的小康D.是一个主要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和生存需要的小康E.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全面实现的小康22.1 .对外经济关系是包括(ABCDEA.对外贸易B.技术交流C.利用外资D.对外经济援助E.对外投资22.2 .我国对外贸易的目的是通过国际间的商品交换(ABCDA开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B.增强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C.促进社会主义建设D.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E维护世界和平22.3 .我国需要大力开拓的国外新市场包括(ABCD)A.独联体国家B.东欧地区C.拉丁美洲D.大洋洲E、美国、日本、欧洲22.4 .我国发展对外贸易(ABOD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市场营销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