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七年级下册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背诵、默写这首诗歌。3.注意朗读诗歌的节奏和韵律。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生词反馈1.易错字怆然(chung)涕下(t)生词反馈2.词语释义前:过去。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指燕昭王。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然:悲伤的样子。涕:眼泪。 作家作品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登幽州台歌是中国唐代诗人陈子昂所作的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创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课文理解(一)自读诗句,理解诗意。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待上课时解决。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4.全班交流。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二)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 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解 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时时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赏析内容课文理解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赏析内容课文理解3.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动,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对无限的时空,不免产生一种孤寂悲凉之感,再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便产生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赏析内容课文理解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 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这首诗看起来比较消极,但其实较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赏析内容课文理解 5.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赏析内容 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