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词二首》教案01

上传人:岁*** 文档编号:56388741 上传时间:2022-02-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泽东词二首》教案0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毛泽东词二首》教案0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毛泽东词二首》教案0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毛泽东词二首 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词的体裁知识。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词义。3、学习以精练的语言表达感情的写作特点。(二)、能力训练目标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2、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3、培养理解和鉴赏诗词的兴趣和能力。(三)、情感目标1、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2、引导学生欣赏词作的语言美,熟读成诵,领会词作情景交融的崇高美。二、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词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难点: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2、教学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对照比较,引发讨论;图表教学,鉴赏评价。3、教学时数:2课时。 4、预习内容与要求要求学生课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并把字面的意思读懂,在课堂欣赏时不应该再有文字障碍。 5、教学环境(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媒体网络教室 6、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片、资料图片、MP3课文配乐朗读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培养教材意识和单元意识 本课题是高一语文上册第一课,学生刚从初中阶段步入高中课程的学习,需要对高中语文教材进行简单的说明。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欣赏、品味诗词,进而能对诗词作出正确的评价。这一课的教学也不例外。首先,请学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本册书共有几个单元,都有些什么内容?2、第一单元的学习要点是什么?3、第一课的内容是什么?(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 自古文人多悲秋。如: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等等这些诗句,都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悲伤与感伤之情。那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心田,欣赏两首毛泽东的古典诗词(板书课题)。首先,我们来看几幅图片(资料图)。这堂课,我们先来欣赏沁园春长沙(板书标题)。 2、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1)、放教学录音:要求学生听清生字字音和朗读的语气及感情。 (2)、下面,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词,在朗读的时候注意“看”、“忆”两个字是领字,读的时候要稍作停顿,以突出他们的作用。(3)、正音:舸(g) 怅(chng)遒(qi) 遏()寥(lio) 廓(ku)(4)、学生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3、介绍词的有关知识 词,又叫“曲词”或“曲子词”,最早兴起于唐,盛行于宋,句式不齐,所以也称为“长短句”。早期的词是配乐的,后来也和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了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是词乐曲调的名称,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和格律。词牌之下是词的题目,词的题目可以用,也可以不用。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而词牌是词格式的名称。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词又可以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才是词的标题。毛泽东在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了诗词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只有两首。一首是初中我们学习过的雪,一首就是今天学习的长沙。4、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长沙,是湖南省省会,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1)、介绍写作背景 长沙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但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陈独秀因看不到革命的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而毛泽东认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在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着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2)、学生默读,圈出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3)、理清思路,引发讨论 、上片的“看”字统领了哪些句子?描绘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体会到怎样的意境?作者抓住哪些典型的景物(意象)来描绘这幅画面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看”字统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共七句。这种格式称为“扇面对”。上片描写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通过对寒秋、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这宇宙中的万物在秋天里生机勃勃舒展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命运的关注,对革命形式的深切感受。讨论提示:山红、水绿、鸟飞、鱼跃、霜天,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见初中课本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词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远近相间,动静结合,组合有序,对照分明。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的特征。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万山:山之多;层林:林之密;红遍:红之广;尽染:染之透;漫江:水之盛; 碧透:水之清;争游: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 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所有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为我们描绘了广阔万里、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了词人宽广的情怀。、看到这幅绚丽壮美的画面,作者想到了什么?(后三句)明确:“怅”、“问”直抒胸臆。一个“怅”字,写出了词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问”字引出设问,“谁主沉浮”,是本词的词眼。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那种萧条、感伤的“悲秋”情调,为什么?明确:作者笔下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使人感到大地的博大。深沉的思索自然引起了词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究竟是些怎样的人和事呢?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下阕的“恰”字统领至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恰”字统领至“粪土当年万户侯”。在这七句中,“携”、“侣”、“同学”,表明了人物关系的亲密与团结。“峥嵘”、“稠”,表明了时代的特点,在艰难的时世中,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了任务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粪土”形容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这七句是词人对年轻时的革命战友和革命活动的追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最后三句的意思,在词中的作用?“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遏”,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阻挡住了;一种认为 “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后一种理解,这三句的意思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船只也难以前行,但我们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这句以设问结尾,实际是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勇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5、学生齐声朗读全词,要求读正字音,读出感情。(三)、小结纵观其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造像写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游人;借景抒情,让我们看到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战士。(四)、布置作业1、整理笔记,思考课后练习一、二题。2、反复吟诵这首词,体会其中的非凡气势。3、自读采桑子重阳,品味其中的语言,分析它与沁园春长沙的共同点。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1、 抓住主要意象把握词的内容。2、 把握词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二)、回顾上文,鉴赏沁园春长沙 1、背诵沁园春长沙。 2、沁园春长沙鉴赏要点。 、写壮景,抒豪情。、对比手法的运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三)、直接导入新课下面,我们来学习毛主席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板书标题)。(四)、作业检查 请两位同学分别谈谈读了毛泽东采桑子重阳后的感受。 教师总结:采桑子重阳和沁园春长沙同样反映了毛泽东的非凡气势。这种非凡气势是借助“战地”、“分外香”、“劲”、“胜似”、“寥廓”、“万里”等词语体现出来的。(五)、放录音,感受意境,体会文意。(六)、题解采桑子,词牌名,本为古乐采桑曲,又名丑妞儿、罗敷媚、醉梦迷、伴登临。重阳,是这首词的题目。重阳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过节时,有赏菊、饮菊花酒、登高赋诗和插茱萸等习俗。一九二九年的重阳节是阳历的十月十一日,已进入寒秋时节,呈现出“寥廓江天万里霜”的壮丽景象。(七)、教师结合注释,介绍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一九二九年十月,这一年的秋天,毛泽东和朱德抓住军阀重开战的有利时机,率领红军转战赣、粤、闽三省边界,在福建省西部汀江一带,歼灭当地军阀,攻克了上杭,发展了红军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所以词中说“战地黄花分外香”。当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这年10月11日,毛泽东来到上杭,这时的闽西山区,黄色的野花竞相开放。毛泽东面对怒放的野菊花吟出这首词。本词以重阳为题,艺术地反映了主人公当时的心情,表现了作者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本词是一曲战地的秋景颂歌。历代的文人一触及“秋”,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慨。毛主席的词一反悲秋的传统情调,而是赞美秋天的壮美景色,把秋写得无比可爱,给人以极大的鼓舞。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的风光,词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词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全词营造了极为壮阔的意境,因此,在诵读时,要注意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雄健豪迈的气势。(八)集体诵读,理清思路。1、分析上片上片以对人生的感悟开始,“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前一句从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天若有情天易老”转化而来。意思是人因有情而容易老,天因无情而难老。慨叹人生本就短暂,再加上世事的蹉跎,难免生出无穷感慨。后句带出重阳入题,寒来暑往,自然界却不会因为人事的变化而改变它的规律,年年的重阳节都会如期而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重阳节是赏花的日子,看到上杭野外盛开的菊花,想到这里刚刚是充满硝烟的战场,词人不禁感慨“战地黄花分外香”,连经历过战争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加芬芳。从这里可以看出,词人虽然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但是他仍然怀着欣悦的心情来品位此地的佳境,红四军的胜利仍然极大地鼓舞了他。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情趣、哲理于此,形成了生机涣然的诗景,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又显示了作者的豪迈情怀。2、分析下片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从四季的变化写起,斗转星移,四时更替,又是一年秋风起。“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但强劲的秋风,萧条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词人的豪迈情怀、战斗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为什么“胜似春光”?这里可以使人想起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寥廓江天万里霜”七个字刻画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词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九)、本词的鉴赏要点1、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这首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词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宇宙、人类的高度抒发了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酿词用字都十分大气,如“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就包含了绚丽多彩的画景。 2、重叠的句法。这首词的上下片的二三句,“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都似叠非叠,有反复又有递进,既断读却又连转,风调韵致都极为秀美,句法则为创格。于此等处,似不着力,却见出含英咀华的功夫。(十)、总结,扩展。 1、总结:毛泽东的这两首词都是写秋的,但都一反古人悲秋的传统,一扫衰败萧瑟的气氛,以壮阔绚丽的意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2、扩展:回忆或查找几首写秋的古诗词,思考完成课后练习四。明确:毛泽东的这首浪淘沙北戴河描绘的是滂沱的雨景,浩淼壮阔的海景的主旨句是最后一句,表达的是对革命胜利、中国人民翻身做主的感慨。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翻滋味在心头。明确:此词上片就环境烘托气氛,下片只用了一个比喻,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均可解脱的愁苦,是所谓的“亡国之音”。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明确:诗中很朴实地抒写了对兄弟们的怀念。全诗主客相契,情景交融,“每逢佳节倍思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写出了人们共通的感情。唐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明确:这首诗是大历二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十一)、布置作业1、课外阅读本蝶恋花答李淑一,比较这首词与毛泽东词二首风格上的不同。2、课外练习(随堂练习)一、阅读毛泽东、陆游同题词卜算子咏梅,完成下列题目:毛泽东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等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陆游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1、毛词原稿有“梅也不争春”,后改“梅”为“俏”,这一改好在哪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隐去“梅”字,使全词处处写梅而字字无梅,收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改“俏”字以后,两个俏字相连,使上下片衔接更紧凑,音韵更和谐。 用“俏”字体现梅花比其它花卉更美丽、娇艳。 用“俏”字突出梅花谦逊自处的高尚品格。2、陆词中的“群芳”指什么?毛词中的梅花象征什么?3比较“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和“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分析两句各自表现的主题思想。4有人认为毛词中“己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最有意境;有人认为“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最有意境。谈谈你的看法。二、(2003年全国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以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很需要赏析。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