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名师大讲堂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章基础知识 第8节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正常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一、基本知识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比喻要符合两个条件: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两者有相似点。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组成。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类型。 (1)明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类的关系,说甲(本体)像(喻词)乙(喻体)。常用下面的比喻词:像、好像、比如、仿佛、宛如、好比、比方说、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一样等。 例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解析:描写对象是月光,后面以流水的动态特点来描绘月光照射,即本体是“月光”,喻体是“流水”,二者构成比喻。本体与喻体相似点:流动感。也可以说,借流水写月光的动态特征,以动写静,以实写虚,使月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形象。 (2)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如:何等动人的一页又一页篇章!这是人类思维的花朵。(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解析:把人类的创造说成是人类思维的花朵,形象生动。 (3)借喻又叫隐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以喻体直接代替本体,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例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 解析: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4)比喻除了上面三种常用类型,平时还用到博喻。博喻就是用不止一个喻体去说明和描述本体。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解析: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美人,从不同角度描述了荷花的晶莹迷人之美。 比喻的作用有两个方面:(1)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2)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表述,使说理形象、生动、透辟。 (5)非比喻的几种情况。 像我这样的人不多,为何还要让我难过。(同类相比) 这次例句的提供,有很多同学都很尽心,像(表示举例) 班主任像是碰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疑断猜测) 我似乎看到了胜利女神那迷人的微笑。(表示想象) 2.借代 (1)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称呼来代替。其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2)借代的种类 特征代本体。【例】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材料代本体。【例】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青铜是古代制作镜子的材料) 标志代本体。【例】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人名代著作。【例】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绰号代本人。【例】“芦柴棒”,去烧火! 专名代泛称。【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具体代抽象。【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部分代整体。【例】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用结果代替原因。【例】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 品牌代实物。【例】我还没说话,他就递过来一支大中华。 (3)借代的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3.比拟 比拟是指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式,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前者是把物当作人,后者是把人当作物。 (1)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解析:把各种树竞争开花比拟成人的竞争,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语言形象。 (2)拟物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如: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解析:把人当潮水来写。 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如: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解析:把火山喷发当野兽的咆哮来写,以物写物,角度新颖。 4.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序等故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法。一般有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等,其作用主要是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加深印象。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如: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如: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运用夸张要注意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如“燕山雪花大如席”就是合理的,而“一个南瓜如地球”则脱离实际,是不合理的。 5.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一般分正对、反对、串对(也叫流水对,其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对偶能鲜明地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反映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形式整齐,结构匀称,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便于传诵。 6.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短语之间、分句之间均可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排比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辞格,运用排比能够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排比多用于说理或抒情。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来叙事,可以把事情叙述得周密详尽;用来状物,可以把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而且可以收到节奏和谐、情绪激昂、语气通畅的效果,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量。 7.设问和反问 (1)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的修辞方式。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目的是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2)反问是指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例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常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二者虽然都是无疑而问,但在作用上,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反问是为了强化语气,使感情色彩更加鲜明;在内容上,设问一般是有问有答,或有问不答,本身不表肯定或否定,答案在问句之外,反问一般是寓答于问,答案包含在问句之内,本身明确表示了肯定否定的内容,不需要做回答。 8.反复 反复的定义:反复是有意的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个意思或抒发某种感情的修辞格。 反复的种类: (1)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间隔。 例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如: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重复运用的词语或句子中间间隔其他词语或句子。此外,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也可以交错使用。 反复的作用:反复具有突出思想感情,增强节奏感的效果。恰当的运用反复可以抒发强烈深沉的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运用修辞注意事项 1运用比喻的注意事项: (1)本体和喻体是异类事物,具有相似点。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如“天山的夏天如秋天似的凉爽”就不是比喻;使用“像”字的句子也不全是比喻句,如“像他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能不喜欢呢?” (2)比喻的目的在于形象生动,所以喻体的选择除了与本体有相似性外,还要注意通俗易懂。本体和喻体离得越远,比喻越容易出错。 (3)词的比喻义不是比喻。修辞中的比喻是临时的,只在具体语境中才有意义。比喻义是通过词的基本义的比喻,用法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是词本身固有的。 (4)比喻要贴切。运用比喻时必须对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点作认真的分析概括,否则,只能制造不伦不类的语言垃圾。 (5)要注意感情色彩。选用的喻体往往在褒贬义上是约定俗成的,不能褒贬失当。如“今晚我们在公园狂欢,十万人像蚂蚁一样挤成一团”,因感情色彩不得体,使比喻失去光彩。 2比拟与比喻不同: (1)分清两者的关键:明确概念。 比喻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类似的地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 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描写。 比喻是打比方,凭借本事物和喻事物的相似点联系起来。 比拟是描写,是凭人的联想和想象直接把本事物当拟事物来写。 例如:鸟儿歌唱,花儿欢笑。 解析:“鸟”和“花”本来不会像人那样“歌唱”和“欢笑”,但是人可以想象它们会歌唱、会欢笑。 比拟没有联系词,就直接来描写。 (2)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 比喻的本体喻体一定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 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一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比喻的本体、喻体往往是名词、名词性短语或主谓短语,比拟则大都由动词、动词性短语体现;看是否有喻词。 例如“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解析:有“像”这个比喻词,就是比喻,而“春天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没有喻词,就是比拟;比拟是直接把甲当作乙来写,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而比喻的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喻体却必须出现。 3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分析: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有相似点和不同点: 相似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这是构成借代的基础,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 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解析:“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 例如:“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 解析:“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4运用排比应注意的问题: (1)用来构成排比的内容不能重复,不能互相包含,如下面这个句子就不妥:“四年来,这个青年不计报酬,不比待遇,不讲条件,一心一意做好本职工作。”“报酬”“待遇”都是指工资福利,而“条件”又包含前二者,这样排比是不成立的。 (2)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以免华而不实,失之于烂。 (3)排比与对偶不同。排比由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对偶仅限于两项(上下联)。构成对偶的两项要字数相等,构成排比的各项,字数可以相等,也可不相等。对偶的上下联以不出现相同字眼者居多,排比的各项常常有意出现一些相同的词语。 5运用反复要注意的问题: 反复和重复不同,重复是语言的啰嗦,是一种语病。运用反复切忌为反复而反复,必须具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感情,要从表达的实际需要出发决定是否运用。 运用对偶应注意的问题。构成对偶句的两项在内容上应有联系,或相近,或相反;形式上有如下特点: (1)结构相同或相近; (2)对应位置的词性相同或大致相同; (3)对联及韵文中的对偶句还要求上句句尾为仄声,下句句尾为平声。 三、修辞的综合运用 1.兼用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种辞格。 例如: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反对党八股)比喻、引用兼用。 2.联用一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 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科学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后拟人联用。 3.套用一个语句,从总的来看用了某种辞格,而分解开来看,其中又包含着其它辞格。 例如: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泰山极顶)排比中套用反问、比喻、拟人、夸张。 (2008年广东卷)右边是一幅剪纸画。请以其中一个人物的身份写一段文字,表现画面“情深”的意蕴。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方法。_【解析】看图说话对于学生形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又不断被重视起来。因为语言究其本质,是传达说话者对于其所见所闻所想的描述和理解,而其所见,绝不应仅仅是文字本身。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考查能力,是高考语文考试的题中应有之义。本题可从小孩的角度也可从妇女(或妈妈)的角度,只要围绕“情深”书写,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鲜明生动即可。【答案】 (1)您用三尺教鞭为我们指点人生道路的迷津,您在五尺讲台为我们展现大千世界的奥秘,您用七彩粉笔为我们描绘知识王国的地图。谢谢您,老师!(2)我仰着头,凝视着您山花灿烂的笑靥;我踮起脚,聆听着您山泉叮咚的话语;我捧着书,思索着您醍醐灌顶的讲解。谢谢您,老师!(3)您温暖的眼神像一阵春风,轻轻鼓励着我;您谆谆的教诲像一场细雨,默默滋润着我;您高大的身影像一把大伞,时时保护着我。谢谢您,妈妈! (2009年重庆卷)大型电视记录片再说长江称重庆为“水火山城”。请分别用1530字解读“水”与“火”的寓意。“水”的寓意:_“火”的寓意:_【解析】本题立意新颖,选材日常生活,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我们都知道“山城”就是重庆,但加上“水火”两字来修饰,以此来设考点,令人赞赏。这突出重庆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特点与当地人文特征,虚实相生,妙不可言。【答案】 “水”的寓意: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山环水绕,所以称山城;四季水分充足,优势得天独厚。“火”的寓意:夏天似火炉,是“四大火炉”之一,重庆人爱吃火锅,脾气火爆,性格豪爽。 (2009年山东卷)请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不超过55字。_【解析】 答题时要做到两点:说明画面内容;揭示寓意。这两者有相关性,画面没说明清楚,寓意就无从谈起,首先要准确说明,再揭示画面的内涵。【答案】画面内容:一位家庭主妇,正在全神贯注地调整水龙头的流量,使水像短线的珠子一样滴入水壶。寓意:在“水情”如此严峻的情况下,有不少人却在用水上大做文章,利用水龙头“滴漏”时不走水表的办法取水,以此“揩油”,损公肥私,有损社会公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