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与策略研究

上传人:黑** 文档编号:55548712 上传时间:2022-02-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与策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幼儿园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与策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幼儿园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与策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中指出:教育孩子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所谓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分享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在分享过程中,幼儿的情感、品德、口语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都会得到发展。本文主要以宝鸡市麟游县城关幼儿园小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针对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了幼儿分享行为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培养其分享行为的策略建议,以期为幼儿的成长提供理论支持和帮助。关键词:小班幼儿;分享行为;人格培养分享行为的培养亦是如此。分享教育的本意是教育幼儿学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关心他人,分享的定义中也指出个体是自愿与他人分享,并能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强化作用一定程度上会能帮助幼儿养成分享的行为习惯,但是这种强化并不是随意的,需要在尊重幼儿内心体验和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过分强调分享反而易偏离分享教育的本质导致“伪分享”行为,使幼儿无法真正体会到分享带来的喜悦。4-6岁幼儿由于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对分享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主要是停留在表面的分享行为,通过成人的强化作用,认为只要有分享的行为就可以得到成人的喜爱和认可,所以这一阶段许多幼儿出现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发展不一致的状况。这就要求成人在运用强化训练时要尊重幼儿的需求,适度的表扬和鼓励幼儿的分享行为,不要当作一种形式,否则幼儿会慢慢学会“看脸色做事,难以形成自己的内在标准。当幼儿不愿意分享时可能因为怕别人弄坏自己的物品,担心给别人自己就没有了,成人可以慢慢引导幼儿告诉他别人会爱惜,或者用别的物品和幼儿交换,逐渐消除幼儿心中的顾虑和担心,让幼儿自愿的做出分享行为。幼儿在面对不同的分享物时其分享行为出现的差异需要成人了解幼儿之所以这样的背后原因,既要适时的引导强化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也要顾虑幼儿内心的需求和情感,避免过分强调分享这一行为而忽略分享教育的本质和意义。对幼儿的分享教育并不是强调幼儿在任何时间面对任何物品都要与他人分享,成人要掌握分享教育的尺度,学会在尊重幼儿的需求和情感中,教育幼儿既要合理分享也要学会拒绝分享。分享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融入社会的工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面对幼儿目前分享意识和行为上存在的一些瑕疵不要过分焦虑,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通过移情训练、榜样示范的影响,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分享环境,扩大幼儿交往的范围,帮助幼儿掌握分享的技巧,科学的强化分享意识和行为,帮助幼儿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和渴望,从而将分享的品质内化,为其人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3.5家园互动许多幼儿在幼儿园表现很好,也乐于与他人分享,但一回到家中又做回了曾经的“小皇帝”或“小公主”。而家长与教师都致力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共同目标。因此,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必须时时保持联系,及时相互沟通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的表现。只有实现家园合作,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才有利于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和巩固。父母对孩子的品质和习惯有着深刻影响,需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幼儿园要向家长宣传幼儿形成分享品质的重要性,介绍孩子学会分享的一些方法,帮助孩子如何巩固良好的分享行为。在家长接送幼儿时,教师应该多和家长交流与沟通,如果发现某些幼儿在园和在家分享行为表现不一致时,要从家园两方面来寻找原因,针对幼儿的现状在教育上适当进行调整,以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促进幼儿健康的人际交往。3.6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幼儿的分享行为即会受到积极的影响,也会受到消极地影响。因此,我们要创建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使得幼儿的行为与习惯受到社会正面影响的熏陶,促进幼儿分享行为与分享观念的发展。曾有人提出“5+2=0”的教育公式,意思是在幼儿学习五天养成的良好习惯,周末放假两天,再到学校来,那些之前养成的好习惯都还给了老师,还要重新开始。这样的公式讽刺了社会环境对幼儿教育的危害,由此可见,营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有道德,懂分享的社会氛围对幼儿分享行为的产生与分享观念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另外,这个阶段的幼儿容易受到社会媒体的影响。网络,电视,手机无不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然而现在的幼儿世界也都受到这些媒体的影响。一些负面的新闻与消息在幼儿不知情的情况下渗透在他们的生活中,他们由于年龄原因无法选择性判断好与坏,从而他们将会全盘吸收,在不知不觉中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与意识中。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健康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净化网络环境,还幼儿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同时,还可以通过媒体的方式让幼儿学着分享,制作一些关于分享的宣传片,幼儿通过观看分享的宣传片而提高自身分享行为与分享观念。4结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首先要考虑幼儿自身的心理成熟因素,还需要考虑来自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幼儿能够快乐成长,作为学校要让教师成为一个引路人,帮助幼儿在分享行为产生之时能够积极的进行强化并且进一步的改善。参考文献1 杨淑萍,杨俊平.幼儿分享意识、分享行为发展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830-835.2 杨淑萍,李德显.幼儿分享意识与行为的代际比较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8:17-19.3 唐梅.幼儿分享意识及行为培养初探J.大众科技,2014,09:131-132.4 张树俊.论幼儿分享局限与分享教育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1:93-95.5 田莹莹.论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J.成功(教育),2015,08:206-207.6 张树俊.影响幼儿分享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3:53-56.7 嵇勇,刘晶波.幼儿分享教育的价值与实践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4,12:52-57.8 徐微,雷冬玲.农村35岁幼儿分享行为的观察研究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12:79-83.摘要I引言11调查内容11.1调查对象和方法11.2调查过程22调查结果22.1幼儿分享行为现状22.1.1幼儿分享行为多发生于区域自主活动22.1.2幼儿分享内容以食物和情感为主32.1.3幼儿分享动机以内部动机为主32.1.4幼儿分享行为发生频率较低32.2幼儿分享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42.2.1教学环境未能形成分享观念42.2.2家长未能引导幼儿同伴交往分享行为42.2.3教学方法不当阻碍幼儿分享行为发展42.2.4社会、家庭环境缺乏技能训练53促进幼儿分享的策略53.1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鼓励幼儿的分享行为53.2配合幼儿园教育,实现家园共育63.3为幼儿提供分享机会,建立分享的规则63.4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把握分享教育的尺度73.5家园互动83.6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94结语9参考文献10引言分享作为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巳有的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中,合作行为及助人行为的研究较多,但分享观念研究的较少。本研究从幼儿的分享观念入手,研究幼儿分享行为及分享观念在亲社会行为中的意义与作用,丰富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研究。同时通过访谈幼儿了解幼儿的分享观念,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幼儿的世界,对幼儿的认识论和世界观进行研究,丰富幼儿认识论和世界观的理论。首先,尽管我国开放了二胎政策,但现阶段我国多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幼儿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独占物品,不喜欢分享、不懂得谦让、不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在学前关键期强调幼儿分享观念培养的重要性,有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其次,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有助于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及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幼儿在游戏或生活中与其他幼儿分享,不仅能促进同伴之间的交流使同伴关系得以稳固,同时也能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本研究对培养幼儿分享观念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教育建议,研究结果可以指导幼儿教师的教学实践,同时幼儿教师进行相关活动或游戏时可以借鉴本研究的研究过程及教育建议。1调查内容本文运用现场观察法获得真实而客观的资料,并对第一手资料进行量化统计和案例分析,研究幼儿分享行为现状,并通过对幼儿分享行为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以期获得关于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游戏实践指导。1.1调查对象和方法在调查对象上,本调查就选取宝鸡市麟游县城关幼儿园的小班幼儿和老师为研究对象。共60人,其中男孩32名,女孩28名。这样研究的结果就更具有合理性。(1) 文献法:对幼儿分享行为的理论研究采用查阅文献的办法。采用的技术路线是图书馆借阅有价值的书籍,并通过中国知网查阅已有的研究成果。(2) 观察法:选取宝鸡市麟游县城关幼儿园,通过实地观摩的方法来了解幼儿分享行为现状,总结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分享行为的现状,给予合理的建议。1.2调查过程本调查的研究流程叙述如下:(1)研究者透过文献的初步探讨,并与指导教授讨论后决定研究题目。(2)针对研究题目及研究动机确定研究目的及研究问题。(3)依据研究题目,以“幼儿分享行为”关键字在中国知网、万方线上图书馆中搜寻,做进一步的文献搜集及阅读。(4)根据研究目的及问题拟定幼儿分享行为调查研究计划,包括决定研究方法、参与者的界定、设计研究流程与框架、资料收集与分析、研究的限制。(5)在决定研究计划后,访问宝鸡市麟游县城关幼儿园主任、主班主任及副班主任,询问幼儿分享的大致情况,并找出要研究的班级同时着手邀请访谈对象的工作。(6)为符合本研究的主题与需求,研究这以先前所收集宝鸡市麟游县城关幼儿园的相关文献与理论基础,在针对研究目的及问题与框架拟定访谈大纲。(7)在取得校方的同意后,开始正式进入收集资料的工作。以先前已拟定好的访谈大纲多次访问个案本身,以了解幼儿对于分享的认识。(8)将收集到的访谈录音内容、相关文件资料加以编码,并逐字打成稿,以方便整理资料。(9)将所收集到的资料以类别分析的方式进行资料分析。(10)经过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及分析资料后,根据访谈内容及资料分析的结果探究研究问题。调查结果2.1幼儿分享行为现状2.1.1幼儿分享行为多发生于区域自主活动在观察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在幼儿园不同活动类型中的统计结果来看,这个阶段的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分享行为大部分发生在区域活动和生活活动中,其比例为56%和31%,教育活动只占了 13%o通过对本科毕业有4年教龄的杨老师采访可知,杨老师说:“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的选择和活动,教师只是适当地引导,对于幼儿的活动控制较少,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地交流讨论,分享玩具、情感和物品等。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大部分发生在区域自主活动中,在教学活动中很少出现幼儿的分享行为,原因主要有:第一,在区域自主活动中,幼儿教师对活动的控制和指导程度较低,并且区域活动属于低结构化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自由探索性高;第二,区域活动投放的材料多,幼儿可以自由地选择和开展活动,在区域自主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地分享自己的食品,玩具和情感等。2.1.2幼儿分享内容以食物和情感为主通过对幼儿分享内容的观察,幼儿最愿意分享的是情感和食物,不愿意分享的是玩具,其中情感和食物的比例总共达84%;且幼儿分享内容存在性别差异:幼儿女孩的分享分内容多样,有食物、情感和玩具,比例分别为40%、30%和25%,而男孩的分享内容多为食物,比例为62%。幼儿的分享内容多为食物和情感,较少地与他人分享玩具,原因在于分享食物和情感能满足幼儿的需要。通过观察,幼儿在分享食物时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分享活动中,因为幼儿教师提供了足够分享的食物;在分享玩具时,幼儿教师投放的数量和种类较少,喜欢同一个玩具的幼儿人数较多,不能满足幼儿需要,所以幼儿都不愿意分享手中的玩具。2.1.3幼儿分享动机以内部动机为主通过对幼儿分享行为的观察,整体分享行为的动机多来源于内部动机,是以内部动机为主的主动分享型,内部分享动机的比例占总观察次数的67%,分享类型为主动性,其比例为51%,这说明幼儿自身的分享意识较高。幼儿的分享动机大多属于主动性内部动机,这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关,在这个年龄段的幼儿会逐渐“去自我中心”,能够把自己的物品分享给其他人。通过对小班的幼儿关于是否愿意与同伴分享的问题进行访谈,大部分幼儿都会愿意与同伴分享。龙龙说:我愿意和我的小伙伴分享我的东西,因为这样他也会把她的东西分享给我。红红说:我会把我的食物分享给我的好朋友,这样我们就会一直是好朋友,她就会喜欢我。2.1.4幼儿分享行为发生频率较低通过观察可知,幼儿分享行为的发生频率较低。在观察的幼儿中,大多数幼儿的分享行为发生频率较低,其比例为87%,且不同性别的幼儿分享行为发生次数存在差异,表现为表幼儿女孩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高于男孩,在观察的50次幼儿分享行为中,女孩分享的次数比例为66%,而男孩的分享次数只有34%o幼儿分享行为发生频率较低,且男孩发生的频率低于女孩,与男女幼儿的性格关系有关。通过对幼儿教师的访谈可知,大部分幼儿教师认为女孩的性格较男孩子要温柔和温顺,会比较听话懂事,所以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把东西与同伴分享。对幼儿李老师进行访谈,李老师说:在玩玩具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两个男孩子在争抢玩具,而且在老师引导后,有些小朋友还是不愿意进行分享,但是同样争抢玩具时,如果是两个女孩子,在引导后大部分都愿意和同伴分享,有时候还会让两个小朋友的关系更亲密。2.2幼儿分享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2.2.1教学环境未能形成分享观念观察发现,两家不同班级的同龄的孩子的分享行为体现是完全不同的,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来看,其中一家的教学环境温馨、阳光、积极向上,在小班班级的教室里面,还专门设立了分享角与光荣榜等建设,而在校园的操场里也有很多能够集体做游戏的场地,另一家幼儿园的教学环境虽然也是温馨、积极的,但是却缺乏了这些能够在无形之中引导幼儿形成分享意识的建设和共同参加集体活动的场地。由此可以看出,简单的教学环境的改变就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分享行为。2.2.2家长未能引导幼儿同伴交往分享行为除了教学环境对幼儿的分享行为发展有影响之外,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对他们的分享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幼儿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相互的分享行为。如果两个相同年纪的幼儿是好朋友,经常交流,一起游戏,但是其中一个幼儿具有分享意识而另一个幼儿还未形成分享意识,同时还未出现独占等自私的心理。那么通过他们两个的交往,其中没有形成分享意识的儿童必定会逐渐出现一些分享行为。相反的,如果一个己经有自私的意识和心理出现的幼儿经常参加集体活动,也经常与同伴们之间交流的话,那么他的自私心理大有可能被改变,并且逐步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学会分享。2.2.3教学方法不当阻碍幼儿分享行为发展其实,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最大的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因为教师是幼儿在幼儿园时期学习知识、常识的主要授教人,也是幼儿的直接管理人。幼儿能否形成良好的分享行为主要靠教师的教导与耐心的培养。老师在幼儿心中,就是学习的榜样,就是模仿的依据和参照,因此,教师应该时刻关心幼儿的动向、及时更新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去教导孩子们、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积极健康的行为,以身作则地引领他们养成分享行为。224社会、家庭环境缺乏技能训练除了在幼儿园这个环境里幼儿会接触到的人和事物以外,社会以及家庭这个大环境对儿童分享心理的发展也是极具影响力的。因为当幼儿重返家庭,他们受到的“待遇又是不同的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会加倍疼惜这个开始上学的小宝贝,但他们殊不知,这样的溺爱、宠爱会稳固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想要学会分享,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想要幼儿学会分享行为并形成长久的分享行为,家长应该与幼儿园教师联合,形成合力,才会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3促进幼儿分享的策略3.1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鼓励幼儿的分享行为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在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家长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分享观念、榜样作用对幼儿的分享行为的形成和培养有重要影响。首先,父母要确立民主的教养方式。在民主的教养方式下,幼儿能够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父母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是慈爱的、诚恳的,父母支持幼儿的正当要求,与幼儿的关系融洽,在这样的方式下教育出的孩子同伴关系融洽、学习和交流比较主动,会关心和宽容他人,自身的主动性、独立性、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能力都发展的较好,在活动中更具有亲社会行为的表现。而专制和溺爱的教养方式则不利于幼儿的发展,不利于与同伴良好互动关系的形成,比较容易形成孤僻、畏惧的性格,排斥与同伴的交往或“自我中心”严重,清高孤傲、自命不凡、自私自利,当自己的意愿得不到满足时,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无法做出亲社会行为。其次,父母要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确立分享观念,塑造分享行为榜样。家庭氛围是家庭成员共同营造出的气氛。已有研究表明,当幼儿生活在和谐、民主、互敬互爱的家庭氛围中时,幼儿容易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亲社会行为,幼儿的自我意识、移情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是,家庭氛围是懒散的、暴力的,家庭成员有不良的性格和行为,幼儿就容易感到焦虑、不安、紧张,甚至产生反社会行为。家庭氛围是一种隐性的环境,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方向、进程和水平,无形中干预着幼儿的社会交往意愿和能力。同时,父母正确的分享观念和意识以及分享行为榜样的树立也很重要。父母要认识到良好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对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对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培养的严峻性和紧迫性。通过做游戏、讲儿歌、家庭情景表演等幼儿乐于接受方式,发掘幼儿的潜能,激发幼儿的分享意识,引导幼儿的分享行为。父母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要以身作则,时时刻刻在幼儿面前树立好分享的榜样。在幼儿作出分享行为或表达出分享意愿后,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通过奖励的方式如给予幼儿糖果、玩具或者给予拥抱和肯定、赞美性的言语,帮助幼儿分享行为的内化。3.2配合幼儿园教育,实现家园共育家园共育是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途径。幼儿园或家庭中幼儿产生的分享行为是短暂的,当幼儿在教师或家长面前产生分享意识和行为萌芽的时候,二者要及时沟通,互相合作,一同强化幼儿的分享观念和行为。幼儿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度过,家长要及时了解幼儿园和班级中开展的分享活动,通过和老师的沟通交流,了解自己孩子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分享行为的发生情况,并配合教师完成在家庭中需要幼儿进行分享的任务。家长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家园联系本”等资源,教师不能形式化地在课本上布置任务,家长也不能盲目地在课本上签字,教师要认真总结幼儿的在园表现并针对地给予一定的教育建议,同时家长要仔细阅读和了解幼儿在园的发展情况,把方便家园联系的各种资源合理利用起来。当幼儿的分享行为或分享观念表现出家、园发展不一致时,要及时和教师了解情况,寻找原因,在分析后制定方案,通过家园配合,对幼儿的行为表现和思想观念进行纠正和引导。家长要虚心听取和接受教师给予家长的培养建议,结合幼儿的自身特点,与教师一同配合,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3.3为幼儿提供分享机会,建立分享的规则处于道德他律阶段的幼儿很容易接受成人的教育和引导,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开展分享日活动,创设分享角,教授分享课等,多种方式为幼儿提供分享实践的机会。教师积极与家长沟通幼儿园的各项活动,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可才能保证教育的统一性。分享日作为幼儿园经常开展的活动,教师要求幼儿可以从家里带自己喜欢的食品、玩具、书籍等,分享日活动中难免发生各种摩擦,需要教师抓住机会积极引导、鼓励强化和教授技巧,因为幼儿对教师的分享行为很是重视,所以教师可以准备自己的分享礼物,教师的分享行为也可以教育幼儿学会分享。幼儿园中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区域活动,分享区可以作为班级的常设区域,观察中发现许多幼儿即使在不是分享日的时候也会带礼物来园和大家分享,这样分享区就可以作为他们的基地,特别是对于缺乏分享技巧和自我的幼儿,教师经常提醒这些幼儿分享的“善举”,分享区的设置不仅仅用来分享物品,幼儿的情感、经验都是可以分享的礼物,幼儿可以尝试邀请同伴倾听自己觉得有趣的事,观看旅游的照片,品尝自己的生日蛋糕等等。另外,班级中经常创设有其它区域活动如建构区、美工区、表演区等,对区域材料的投放教师可以多次完成,材料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幼儿提供分享的机会。如果要使幼儿的分享行为能够时常出现,我们需要和幼儿建立一些分享规则,为他们提供较多的分享机会。为幼儿建立分享规则时,我们主要可以从下面几方面来考虑。首先是要做到平等分享。我们经常会发现幼儿之间一些不平等的分享行为。比如“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不想给你玩我的玩具;他是我的好朋友,我想给他玩”。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家长和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来感受他人的心理和需要,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进而在幼儿之间建立平等分享的规则。其次,要做到轮流分享。轮流分享指在不同的时间内,幼儿之间轮换使用分享物。中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低,教师应该引导幼儿遵守“先来后到”的原则,后来的幼儿可以通过与先来的同伴协商,轮流使用某分享物。轮流分享制度的建立,能够帮助幼儿解决分享中出现的问题,即使在分享物数量比较少的情况下,幼儿也能顺利实现分享,这样也能培养幼儿守秩序好习惯。再次要做到共同分享。共同分享是指在相同的时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幼儿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互相协调与配合,和谐融洽地分享玩具、食物或情感等其他事物。例如在玩七巧板时,几个幼儿自愿地组合在一起商量,拼搭出一个图形,共同分享七巧板的乐趣。3.4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把握分享教育的尺度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这也要求成人在发展幼儿社会性的过程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避免掴苗助长,对于幼儿分享意识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