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中华文化的传承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54601679 上传时间:2022-02-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中华文化的传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中华文化的传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中华文化的传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中华文化的传承科技信息0高校讲台O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07年第32期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中华文化的传承付玲玲(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山东临沂276005)【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一直与中国文化共依共存.但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着对语文学科工具性过分强调,却忽视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倾向,由此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新课标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目标应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它将在造就现代社会需要的一代新人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华文化;新课标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不仅是一种传递信息的符号.而且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民族文化.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过分强调汉语工具性的一面,而忽视了对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的培养.众所周知,语言作为工具而言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从语言的性质上来说,它是思维的工具,交际的工具,是传递信息的工具;二是从学科特点上看,它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实际情况则是,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在第二个层面上对语文教学工具性的特征过分夸大,使语文教学走向了一个严重的误区,由此而导致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陌生感与隔膜,语文学科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无力等一系列问题,且已然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中学语文教学面临的挑战如上所述,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语言工具性的片面认识使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一直将双基训练作为重头戏来抓.教师让学生们去研究那些连专家都说不清楚的语言知识,用名词术语吓唬学生,用繁琐的试题为难学生,把学生变成了语言知识的研究员,试题机.这种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远离了语文学科建设的初衷.远离了语文自身内在的魅力.更远离了语文这一特殊学科所负载的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同时,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和弱势民族的文化,常常会受到文化帝国主义的强大冲击.外国文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文化入侵可谓无孔不入.像肯德鸡,麦当劳,好莱坞等等,都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影视,生活方式的外在形式,而是一种强势文化四处扩散的具体表象,这种渗透是悄无声息的,是一种可怕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接受者来说是一种不自觉的接受,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而言.本质上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愿意本民族的年轻一代背离自身传统的文化,而去接受一个异族文化,世界上由此而引发的争端恰好说明了这一点.再有,现在的中学外语教育对母语教育的冲击也很大.许多中小学校都把外语教育放在非常高的位置,甚至有忽视母语教育的倾向.这种文化接受是自觉的,对于全球化的大趋势来讲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对于国家的长远利益,对于母语的教学来说无疑是一种悲剧.残酷的现实已经证明了,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他们的母语水平正在不知不觉中下降,由于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被动的英语学习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最为痛苦的事情.外部大环境已然不容乐观.内在环境又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中学语文教学面临严重的挑战.如果我们再不警醒,不去着力夯实民族文化的基石,中华民族的前景着实令人担忧.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实施,它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目标应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标志着语文教学改革向更深的层面迈进了一大步,它将在保卫中华民族文化,造就现代社会需要的一代新人的过程中发挥出极为重要的作用二,中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血肉关系新课标中对语文学科有这样的阐述: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这种对语文教学的全新论述,对语文教学与中华文化关系的着重强调,让我们得以从文化这个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语文学科以及语文教学正是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语文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一直与中国文化共依共存,语文是中华文化传播的极为重要的载体.中华2l2民族在几千年漫长发展历程中所创造的睿智的哲学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化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等.都在语文学科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体现.它就像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教科书,可以对青少年产生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和深刻的道德影响力.于漪老师曾说过,教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忽略了这一点,语文教学就会在有意无意之间降格为技能技巧的操作.在这个对民族文化体认的过程中.学生无疑能够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语文学科教学立人的任务圆满完成的同时,素质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也在无形中得以实现.三,文化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重新设计前面已经论及,语文教学是根植于本民族文化底座上的一种文化行为,它与传统的文化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等诸多方面.都应该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烙印,渗透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具体而言,教学目的应当反映文化意识.以熏陶本民族的文化精神,提供本民族的语言知识为已任;教学内容上应注重文化特征:教学方法应当映现民族传统,反映一种社会的认同意识,一种共同的文化心理.这样使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通过认真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自始至终灌注中华文化的精神,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知识传播,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感以阅读训练为例.有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的阅读量受网络,影视等各种新媒介的冲击,呈逐年下降趋势.在这种大背景之下,语文教师更应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领略到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高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深厚的文化.归根结底.阅读是一种极度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以个人身份从文学作品中获取信息的独立的心智活动,阅读中的体味和思考,伴随着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刘勰曾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人情.因此,教师更要善于引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学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语句进入学生的审美视野时.单纯的语言的意境美已经可以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进而增强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强烈情感.如果教师再加深引导力度,让学生走进庄子,领略庄子超逸的精神境界;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受苏轼豁达宽广的胸襟;走进边城,感悟沈从文湘西世界的美好人性当学生触摸这一个个伟大的灵魂.领略其字里行间的至真至美,当下的学生和时空相隔的作者,文本进行着精神层面的沟通交流,品尝阅读乐趣,接受情感熏陶,获取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他们才会真正地贴近中国文化跳动的脉搏.真正领略到语文教学的真谛.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个人的情感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中国文化有一个传统,那就是文以载道.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这个道应该指向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母语教育绝不是识多少字,背多少词,做多少练习,写几篇文章,而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民族情结的感染.当语文学科文化载体的特质被广泛重视的时候,语文教学过程也就成为了透视民族祖先生命活动和心理发展历程,领略民族语言文化个性魅力的过程,语文教学使人民具有对自己文化的信心,从而成为文明的伸张者0的目标才会最终实现,中华文化的真正振兴腾飞亦有赖于此.责任编辑:志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