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资料:第十四章消化管

上传人:努力****83 文档编号:53959624 上传时间:2022-02-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资料:第十四章消化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资料:第十四章消化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资料:第十四章消化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四章 消化管一、概述消化系统组成:消化管、消化腺功能:消化、吸收,内分泌,免疫二、消化管的一般结构管壁分四层: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外膜(内外)1、黏膜1)上皮:消化管两端(口腔、咽、食管及肛门)为复层扁平上皮;余为单层柱状上皮 2)固有层:疏松结缔组织,含丰富的血管、淋巴管、腺体、淋巴组织 绒毛:上皮+固有层向官腔突起3)黏膜肌层:薄层平滑肌,收缩使黏膜活动2、黏膜下层 疏松结缔组织:含较大血管、淋巴管、腺体、黏膜下神经丛 皱襞:黏膜与部分黏膜下层共同突入管腔形成的皱褶3、肌层 大多为内环外纵行走,含肌间神经丛 骨骼肌:咽、食管上段、肛门 平滑肌:食管中下段、胃、肠4、外膜 纤维膜:薄层结缔组织 浆膜:间皮+薄层结缔组织三、食管 纵行皱襞1、 黏膜:非角化复层扁平上皮2:、粘膜下层:有食管腺3、 肌层:食管上1/3为骨骼肌,中1/3为骨骼肌和平滑肌混合组成,下1/3为平滑肌。4、 外膜:为纤维膜 四、胃1、黏膜纵行皱襞、胃小凹、胃小区胃小凹:胃粘膜表面还有许多小凹,是上皮凹陷入固有层所形成,称胃小凹,胃腺开口于胃小凹的底部。1) 上皮:单层柱状,无杯状细胞,若出现此细胞,则为胃的肠上皮化生,是胃癌的前期表现.主要是表面黏液细胞:光镜:核位于细胞基部,顶部胞质在HE染色标本上着色浅呈透明状电镜:顶部细胞质内有高电子密度的粘原颗粒,细胞分泌的粘液不被盐酸溶解。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功能:分泌不可溶性粘液,含高浓度磷酸氢根,保护上皮胃的上皮细胞不断更新,约35天更换一次,由胃小凹底部的干细胞分裂补充2) 固有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有分散的平滑肌纤维(粘膜肌)、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等,有时还可见孤立淋巴小结。固有层内主要是大量紧密排列的胃腺。分为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 a)胃底腺(泌酸腺)l 分布:胃底及胃体l 结构:为分支管状腺。通常将每一个腺分为峡、颈及底部 峡部:与胃小凹的移行部 颈部;短而细 底部:长,底部可达粘膜肌层l 胃底腺由壁细胞、主细胞、颈粘液细胞、内分泌细胞和干细胞组成。A、壁细胞:又称盐酸细胞 光镜 壁细胞在腺的颈部和体部较多 细胞较大,呈圆形或锥体形,胞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有的可见双核,胞质嗜酸性。电镜 细胞内分泌小管:游离面的细胞膜向细胞质内深陷,形成分支小管,小管表面有许多细长的微绒毛 微管泡系统:许多滑面内质网,是分泌小管膜的储备形式 丰富的线粒体 少量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 壁细胞能合成和分泌盐酸,构成胃液的重要成分 它可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变为胃蛋白酶 杀菌 促进胃肠内分泌细胞和胰腺的分泌作用。 人的壁细胞还能分泌抗恶性贫血的内因子,促进回肠吸收维生素B12。 静止期壁细胞和分泌期壁细胞的主要区别部位:微管泡、线粒体、细胞内分泌小管(微绒毛)B、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LM: 主细胞多位于腺的底部细胞呈柱状,胞核圆形,靠近细胞基部。胞质嗜碱性,顶部充满酶原颗粒。EM; 粗面内质网集中在细胞基部核上区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核上区有酶原颗粒功能: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经盐酸激活成为胃蛋白酶,可水解蛋白质。(婴儿的主细胞还分泌凝乳酶,使乳汁凝固,利于被蛋白酶分解)C、颈粘液细胞 颈粘液细胞位于腺颈部,数量较少 细胞呈楔形或烧瓶状,胞核扁圆,位于细胞基部,胞质内有粘原颗粒 此细胞分泌可溶性的粘液D、干细胞 分布:胃小凹深部至胃腺颈部。 细胞有自我复制能力,能分化为胃的表面粘液细胞及胃腺各种细胞E、内分泌细胞 分类:D细胞和ECL细胞 ECL细胞:分泌组胺强烈促进邻近的壁细胞分泌盐酸 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 壁细胞 ECL细胞b)贲门腺 分布于贲门部 粘液腺 c)幽门腺 分布于幽门部 胃小凹较深 组成 粘液腺G细胞:产生胃泌素 刺激壁细胞分泌盐酸 促进胃肠粘膜细胞增殖受D细胞抑制3)黏膜肌层:内环外纵l 胃粘膜的自我保护机制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组成:不可溶性的粘液凝胶、HCO3- 厚度:0.25-0.5mm 意义:将上皮与胃蛋白酶隔离、高浓度HCO3-抑制酶的活性 异常:胃溃疡 胃上皮细胞的快速更新和修复2、黏膜下层3、肌层:厚,分内斜、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环行肌在贲门和幽门部增厚,分别形成贲门括约肌和幽门括约肌。4、外膜:浆膜五、小肠小肠的皱襞. 绒毛 . 小肠腺. 神经丛1、黏膜1)上皮:单层柱状,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少量内分泌细胞组成 a)吸收细胞 LM:最多,高柱状,核椭圆形,于基部;纹状缘EM:微绒毛细胞衣:细胞膜内的镶嵌蛋白的胞外部分,有多种酶,如双糖酶、肽酶和ATP酶等;胰蛋白酶、胰淀粉酶等,是消化吸收的重要部位有丰富的SER,形成乳糜颗粒参与脂肪吸收和转运顶部有紧密连接,封闭细胞间隙,起屏障作用,阻止大分子物质进入深部组织功能:参与消化吸收;参与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IgA)的释放过程;分泌肠激活酶,可激活胰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胰蛋白酶 b)杯状细胞:分泌黏液 c)内分泌细胞:又称嗜银细胞分类: I细胞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CCK-PZ S细胞产生促胰液素分布:十二指肠和空肠功能:促进了碱性的胆汁和胰液中和胃酸;为胰酶的消化作用提供碱性环境2) 固有层:小肠腺: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潘氏细胞、干细胞组成潘氏细胞 位置:三五成群位于肠腺底部LM锥体形,胞核卵圆形,在细胞底部,顶部含嗜酸性颗粒,基部胞质嗜碱性EMRER,Golgi,酶原颗粒功能:分泌溶菌酶,防御素。小肠的特征性细胞干细胞:位置:肠腺底部形态:数量少,不规则柱状。功能:补充肠腺细胞和绒毛顶部经常脱落的上皮细胞中央乳糜管:腔大,内皮间隙宽,无基膜,通透性大有孔毛细血管:有利氨基酸和单糖吸收入血与免疫有关的纵行平滑肌:有利于营养物质吸收及淋巴和血液运行 十二指肠腺2、黏膜下层 回肠集合淋巴小结 空肠无特殊结构3、肌层:内环外纵平滑肌,有肌间神经丛4、外膜:浆膜(除十二指肠中段)小肠各段的特征 杯状细胞:从十二指肠到回肠末端逐渐增多 粘膜下层腺体:十二指肠有十二指肠腺,为复管泡状粘液腺,导管开口与绒毛之间或肠腺底部。分泌粘液有保护粘膜免受胃液、肠液的侵蚀和消化功能。 固有层和粘膜下层集合淋巴组织:回肠有丰富的集合淋巴小结,此处粘膜绒毛少而短。此部位易受伤寒杆菌侵犯引起溃疡,严重时并发肠穿孔六、大肠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一) 盲肠、结肠、直肠半月形皱襞1、黏膜1)上皮:单层柱状上皮,无绒毛2)固有层:结肠腺排列紧密,有很多杯状细胞,无潘氏细胞2、黏膜下层3、肌层:结肠带:由外纵肌纤维局部增厚形成4、外膜功能: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分泌粘液,润滑粪便(二)阑尾 管壁结构类似结肠 管腔狭窄 肠腺短而稀,杯状细胞减少。 粘膜肌层不完整:粘膜肌层被丰富的淋巴组织冲得支离破碎(三)肛管八、胃肠内分泌细胞 数量庞大,散在分布于胃肠的上皮和腺体内 又称基底颗粒细胞或嗜银细胞: 光镜银染可见内分泌细胞基底部胞质有许多嗜银颗粒; 电镜下可见不同内分泌细胞的分泌颗粒大小、形状和电子密度不同。 根据内分泌细胞的游离面是否到达腔面分为闭合型和开放型两种开放型:游离面有微绒毛伸入肠腔,可感受腔内食物或消化液的刺激而分泌激素闭合型:顶部被相邻细胞所覆盖,可感受局部微环境改变的刺激而释放激素九、消化管分泌性免疫系统 消化管的保护机制: 胃酸、消化酶以及潘氏细胞分泌的溶菌酶和防御素 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如紧密连接 免疫功能(分泌性免疫系统); 分泌性免疫系统: 分布: 粘膜淋巴小结(咽、回肠、阑尾发达) 固有层中的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间质DC 上皮的淋巴细胞、郎格汉斯细胞功能:可抑制细菌繁殖或杀灭细菌、中和病毒、降低抗原物质与上皮细胞的粘着和进入。呼吸道和泌尿道也有类似的分泌性免疫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