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医院评审之医疗管理

上传人:z**** 文档编号:52703243 上传时间:2022-02-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甲医院评审之医疗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二甲医院评审之医疗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二甲医院评审之医疗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急诊科医疗管理一、急诊科医疗管理(一)急诊医护人员全部经过急诊专业培训, 能够胜任急诊工作, 考核达到“急诊医师、护理人员技术和技能要求” ,有考核记录。急诊 监护室固定医师与护理人员均经专业培训,技能考核合格。有年度的 培训计划并组织落实。(二)有统一规范的急诊 (含抢救) 服务流程。 有明确的各部门、 各科室职责分工与服务时限要求。急诊抢救工作由主治医师及以上人 员主持与负责。(三)有首诊负责制度,医务人员能熟知并执行。急诊患者、留 观患者、抢救患者均有完整的符合规范的急诊病历,记录急诊救治的 全过程。有急诊病历质量评价的记录,评价结果纳入医师、护理人员 个人的技能评价。有急诊与挂钩合作基层医疗机构建立的急诊转接服 务机制。转送急危重症患者均有完善的病情与资料交接,保障患者得 到连贯抢救。(四)重大突发事件医疗抢救由院级领导负责指挥协调。有关职 能部门职责明确,负责协调急诊科日常管理。有紧急情况下各科室、 部门的协调与协作流程。相关管理人员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履职要 求。(五)有急诊检诊、分诊制度并落实。有急诊留观患者的管理制 度与流程。有对急诊留观时间原则上不超过 72 小时的要求。(六)有急诊抢救患者优先住院的制度与机制。(七)定期与不定期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流向情况进行分析,有相关制度。有措施保证急诊抢救患者经处置后需住院治疗的患者能够及 时收入相应的病房。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知晓相关要求。(八)有与医院功能任务相适应的急诊服务流程(急诊f医技检查f住院f手术f介入)与规范。明确界定急诊科、临床科室、各医 技科室与药房等科室职责与配合的流程。实施急诊分区救治,有患者 分诊体系,能够按照患者的主诉和生命体征进行分诊,分区救治。(九)医院对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 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服 务时限有明文规定,并且在技术、设施方面提供支持。急诊服务体系 中相关部门(包括急诊科、各专业科室、各医技检查科室、药剂科以 及挂号与收费等)责任明确,各司其职,确保患者能够获得连贯、及 时、有效的救治。有培训与教育,措施落实到位。主管部门管理人员 知晓履职要求。急诊服务流程体系相关责任部门人员知晓履职要求。(十)有保证相关人员及时参加急诊抢救和会诊的相关制度。其 他科室接到急诊科会诊申请后,应当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急诊会诊。医 院有急诊抢救和会诊的相关制度。有明确的会诊时限规定。相关科室与人员均能知晓与遵循。(十一) 有各种抢救设备操作常规随设备存放,方便查询。经培 训后,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正确使用急诊科内的各种抢救设备。医护 人员具备高级心肺复苏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急诊医师具 备独立抢救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能力,熟练掌握高级心肺复苏、气管 插管、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电复律、呼吸机使用、血液净化和创 伤急救等技能。急诊护理人员除具备常用的护理技能外,还应具有配 合医师完成上述操作的能力。(十二)由科主任、护士长与质量控制小组负责医疗质量和安全 管理,并有工作记录。有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 操作规程,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急诊科所有员工熟悉并遵守规章制度, 履行岗位职责。(十三)医院对急诊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科室能开展定期 评价活动,解读评价结果,有持续改进效果的记录。有相关工作统计 指标。二、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一)有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及相配套制度、考核 标准、考核办法、质量指标、持续改进措施。(二)有医疗质量关键环节(如危急重患者管理、围手术期管理、 输血与药物管理、有创诊疗操作等)管理标准与措施。有重点部门(急 诊室、手术室、血液透析室、内窥镜室、导管室、重症病房、产房、新生儿病房等)的管理标准与措施。有主管职能部门监管。(三)医院制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范及相关标准,且符合本 院实际。有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规章制度,并有明确的核心制度。(四)落实各项医疗质量管理制度,重点是核心制度。有医院及 科室的培训,医务人员掌握并遵循本岗位相关制度。有主管职能部门 监管。(五)有各专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 对医务人员 进行培训,使医务人员掌握并严格遵循本专业岗位相关规范和指南开 展医疗工作。有各专业、各岗位“三基”培训及考核制度。有根据不 同层次及专业的卫生技术人员的“三基”培训内容、要求、重点和培 训计划。有与培训相适宜的技能培训设施、设备及经费保障。有指定 部门或专职人员负责实施。(六)有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包括医疗风险识别、评估、分析、 处理和监控等内容。针对主要风险制定相应的制度、流程、预案或规 范,严格落实,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发生不良事件,相关人员主动 报告,无隐瞒和漏报。根据情况医院对员工做医疗风险事件的预警通 告。(七)医院及科室将实施“患者安全目标”作为推动患者安全管 理的基本任务。 为实施“患者安全目标” 提供所需的人力与物力资源。 组织“患者安全目标”相关制度的员工培训与考核。员工对患者安全 目标的知晓率90%(八)有防范医疗风险的相关教育与培训, 其中包括患者安全典 型案例的分析。有针对共性及各科室专业特点制定相关教育与培训的 课程内容。有针对医疗风险防范的工作制度、流程、规范、预案等进 行培训的计划并实施。九) 医院领导与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接受全面质量管理培训与教 育。医院领导与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掌握一种及以上管理常用技术工具。 科室质量管理小组人员,接受质量管理培训,具有相关质量管理技能。(十)根据年度质量与安全管理目标,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开展 院、科两级的质量与安全教育和培训,有记录。有医疗质量控制、安 全管理信息数据库,为质量管理提供依据。有指定的部门负责收集和 处理相关信息,信息数据集中归口管理,方便管理人员调阅使用。三、医疗技术管理(一)医疗技术服务项目符合医院执业许可证中诊疗科目范围要 求,与功能任务相适应。有指定部门负责医疗技术管理工作,有统一 的审批、管理流程。(二)医学伦理管理委员会承担医疗技术伦理审核工作,重点是器官移植、三类医疗技术以及新技术、新项目的审核。有医学伦理审 核的回避程序。伦理委员会讨论情况记载入相关的病历。(三)有医疗技术管理制度。落实一、二、三类医疗技术管理, 实行分级分类管理,重点是二、三类技术和高风险技术。一类技术经 过医院审核批准,二、三类技术经医院审核后报送相应的技术审核机 构审核和相关部门批准。每年向批准该项医疗技术的卫生行政部门提 交二、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报告。不应用未经批准或已经废止 和淘汰的技术。(四)有医疗技术风险处置与损害处置预案。有可能影响到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条件(如技术力量、设备和设施)变异时,有中止实施诊疗技术的相关规定。(五)有新技术、新项目准入管理制度,包括立项、论证、审批 等管理程序。申请诊疗新技术准入,应有保障患者安全措施和风险处 置预案。(六)有临床科研项目中使用医疗技术的相关管理制度与审批程 序。临床科研项目中使用医疗技术应有充分的可行性与安全性论证、保障患者安全的措施和风险处置预案。临床科研项目中使用医疗技术 应有医学伦理审批。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签署知情同意 书。(七)对实施手术、介入、麻醉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 员实行“授权”制,定期进行技术能力与质量绩效的评价。(八)有实施手术、麻醉、介入、腔镜诊疗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 卫生技术人员实行授权的管理制度与审批程序。有需要授权许可的高 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的目录。(九)有诊疗技术资格许可授权考评组织。 有资格许可授权诊疗 项目的考评与复评标准。申请资格许可授权,应通过考评认定,根据 分级管理原则,经过主管部门审核批准。有复评和取消、降低操作权利的相关规定。(重点)五、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一)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及科室临床路 径实施小组并履行相应的职责。有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 制度,并组织落实。将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纳入规范临床 诊疗行为、加强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二)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实施科室和实施病种目录,有临床 路径文本和单病种质量管理标准。有对入径患者履行知情同意的相关 制度与程序。对相关的科室人员实施“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 教育、培训与考核,包括患者的知情同意。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相关 临床路径工作流程。(三)有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信息平台。 对临床路径与单 病种质量管理实时监测。有对执行“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的 病例进行监测的相关规定与程序,至少满足本标准第七章有关监测指 标要求。对执行“临床路径”的病例,有将平均住院日、诊疗效果、 30 日内再住院率、再手术率、并发症与合并症等指标列入监测范围的 规定与程序。(四)对执行临床路径管理相关的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满意度调 查。对实施“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的病种进行疗效、费用及 成本进行卫生经济学分析评估。 . 对实施病种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 管理”的依从性进行监控。有单病种质量指标信息台账。专人负责上 报单病种质量信息。(五)由科主任、护士长等相关人员组成质量管理小组,负责医 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有工作计划与工作记录。有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 相关文件(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 。科 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质量管理小组或由专人 负责,开展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并有工作记录。六) 有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相关制度,至少应有:1、核心制度、岗位职责及继续教育制度。2、诊疗规范与操作常规,相关适应症、禁忌症以及诊疗报告规 范。3、应急预案,包括处置流程与措施。4、仪器管理、使用、维修制度。5、医院感染管理、安全防护管理等相关制度。六、病历(案)管理与持续改进(一)设置病案科。 配置病案管理人员满足工作需要, 形成梯队, 非相关专业的人员 50%。有从事医疗或管理高级职称的人员负责病案 科(室)。配设计算机系统等相应的设施、设备。(二)有病案工作制度和人员岗位职责。有病案工作流程。工作 人员知晓本岗位职责和履职要求,熟悉病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 规章。(三)医师要按照规范书写门诊、急诊、住院患者病历。保存每 一位来院就诊患者的基本信息。住院患者的姓名索引:( 1)患者个人的基本信息。( 2)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或年龄) 。应尽可能使 用二代身份证采集身份证号、 住址甚至照片信息。 还应当包括联系人、 电话、住院科室等详细信息。(四)对门、急诊患者至少保存包括患者姓名、就诊日期、科别 等基本信息。为急诊留观患者建立病历。急诊病房的病历按照住院病 历规定执行。建立医师工作站,有处方及检查化验报告等查询功能。(五)每一位住院患者有姓名索引系统,内容至少包括姓名、性 别、出生日期(或年龄) 、身份证号。有唯一识别病案资料的病案号。 有为患者及时调取病案具体时间规定,保证患者就诊时对所需病案的 可及性。(六)病案首页上, 各级医师签字符合病案首页填写相关要求, 体现三级医师负责制。病案首页诊断填写完整,主要诊断的正确率达 到 100%。(七)病程记录及时、 完整、 准确,符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相关人员知晓岗位职责。(八)保持病案的可获得性。有方法(如病案示踪系统)控制每 份病案的去向,病案如果没有其他替代品,如:影像、缩影,病案则 不能打包存放或远距离存放 (委托存放)。有 3 年病案存放的发展空间 对未归的病案有催还的实际记录。对病案使用期限和使用范围有明确的规定。患者出院后,住院病历在7个工作日之内回归病案科达9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