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七年级下册胸中之竹胸中之竹猜猜看:未出土时先有节; 纵凌云处也无心 !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清郑板桥作者介绍郑板桥(16931765),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寒微,幼丧母,由后母抚养。康熙时秀才,雍正时举人,乾隆时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请赈得罪上司而被罢官。郑板桥为政清廉,有才干,关心人民疾苦。去官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擅画兰、竹、松、菊、石等,尤以兰、竹著称。其画通过题跋诗文,表现出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具有新意。论画主张对所绘对象作直接观察,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联系和区别,反映了艺术的创作过程。其书法在行、隶之间;为文主张“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作主子文章,不可作奴才文章”。有郑板桥集。扬州八怪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扬州一批书画家的简称 扬州八怪主要是指郑燮、罗聘、黄慎、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鱓(shn)、汪士慎这八位 八怪”是句扬州俚语(民间的,通俗的),指日常生活中稍稍越出常规又无伤大雅的人或事。用“八怪”来称呼清代中叶活动于扬州的一批书画家是后来的事。这些书画家在艺术上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这种个性的张扬更多地意味着对于传统绘画、书法的背离与反叛。郑板桥的“六分半书”(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金冬心的“漆书”(写隶书古朴,楷书自创一格,号称“漆书”,笔画横粗竖细,撇飘逸而捺厚重,字体多呈长方形,头重脚轻,甚为好看 )、汪巢林的“繁枝梅花”,罗两峰的“鬼趣图”等等,在当时人看来总是有点“怪”。对于看惯了正统书画的扬州人,一方面对旁门左道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另一方面又因为心理定式,而不能不站在传统的立场上对他们加以嘲讽。“扬州八怪”由此得名 解 题 题跋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体,指的是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后的文字。写在画幅上的叫题画。题画或文或诗,一般比较简短。从内容上看,有的叙写作画缘由,有的点拨墨情画意,有的借题寄意写志,涉笔相当宽泛自由,然均追求画面与题词相互补充之用和相映成趣之妙。 据载,有一次郑板桥画了一幅墨竹图,非常满意,同时又觉意犹未尽,遂握笔题画,成此名文。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翻译课文 在江边的私塾教书,每逢清爽的秋天,早晨常起来欣赏竹子。这时,白茫茫的烟雾、太阳的影子、露水的白气,都在疏枝与密叶之间飘浮流动。于是,胸中情致勃动,就有了作画的冲动。其实,这时在脑海里映现的竹子,已经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了,于是赶快取砚磨墨,展开画纸,乘兴落笔,尽情挥毫,迅即呵成了一幅图画。这时,笔下所画出来的竹子又不是脑海里映现的竹子了。总而言之,立意要在下笔之先确定,这是不变的法则;而情趣却在技法之外,则全凭个人的运化之功了。难道仅仅作画是这样吗? 实词 1.遂:于是,副词。 2.画意:作画的兴致。意,兴致,意图,意思。 3. 胸中之竹:酝酿中的竹的审美意象。 4.眼中之竹:观察中的竹的自然物象。 5.相:本指容貌,此处指竹子的形貌。 6.手中之竹:画幅上竹的艺术形象。 7.意:审美意象。 实词 8.笔:运笔作画,创作实践。 9.定则:一般法则,此处指从事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则。 10.化机:造化(自然)的生机,本文指超出一般法则之外的、充满灵感与妙 的艺术构思,堪与造化媲美。 11.独: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12.云:如此,这样,代词。 13.乎:语气词。 14.哉:语气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吗”。 思 考 1、作者在清秋的早晨,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你根据文中的描写,再加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2、文中引发了作者作画的愿望和冲动的句子是那一句? 3、从凝神构思到挥笔落墨,画竹过程中可分为哪几个阶段?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1)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先是观察,晨起看竹,得“眼中之竹”;次是画意勃勃,有绘画的欲望和思路,生“胸中之竹”;最后是落笔作画,成“手中之竹”。 (2)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眼、心、手的作用,竹子发生了多次“变相”:由现实之象,到心中之象,再到画幅之象。在叙写中点明:胸中竹不同于眼中竹,手中竹又不同于胸中竹。表明艺术创作源于生活、精于生活的道理。思 考 从凝神构思到挥笔落墨,画竹过程中可分为哪几个阶段?思 考4、作者由画竹的经验总结出了怎样的创作原则?你这样理解? 最后总结说:“意在笔先”是“定则”,“趣在法外”是“化机”。“意在笔先”是艺术创作的必然规律。在这里,“意在笔先”是必须先有“胸中之竹”然后才能有“手中之竹”的意思,故而作者称之为“定则”。“趣在法外”是艺术创作的特有规律。这里的“趣”,指的是渗透、展现在画面中的审美情趣。“趣在法外”的大致意思是说,艺术创造虽有一定的理,但没有固定的法,审美情趣的有无、大小、浓淡、雅俗,不是由法框定的,全凭作者心灵的妙运,即在深切领悟创作规律后的巧妙运化,故而作者称之为“化机”,而“化机”的大小,则取决于作者的智能和才养,即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5、胸中之竹中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又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可是郑板桥在另一则题画中又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两者之间是否矛盾? 思 考 不矛盾。胸有成竹,并不是胸有定竹。虽有成竹,也只是初步的构思,是一片朦胧不甚明晰的印象,及至下笔一画,可能又会有灵感出现或问题来临,这时必须随机应变,不能固执成局。先有成竹,后无成竹是境界的提升;后无成竹,必须从先有成竹的熟练而来。所以说都是一个道理。 6、作者在结尾说:“独画云乎哉!”看来,作者的意图并不止于就事论事,而是要借题发挥。请结合你的切身经历或者读书积累,说说你对郑板桥这一创作原则的理解。思 考本文有怎样的艺术特点 (1)寓理于生动的形象描绘之中。 (2)将理融化在亲切微妙的情致之中。 (3)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思维拓展 胸中之竹中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又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可是郑板桥在另一则题画中又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两者之间是否矛盾? 不矛盾。胸有成竹,并不是胸有定竹。虽有成竹,也只是初步的构思,是一片朦胧不甚明晰的印象,及至下笔一画,可能又会有灵感出现或问题来临,这时必须随机应变,不能固执成局。先有成竹,后无成竹是境界的提升;后无成竹,必须从先有成竹的熟练而来。所以说都是一个道理。 拓展延伸 郑板桥既是书画家又是文学家, 胸中之竹就是他的题画之作。 本文在章法上很有特点:先就画竹之事稍事渲染这是本文的主体,接着以“总之”归纳“定则”与“化机”的不同这是就事论事,最后拓展题旨(独画云乎哉)这是触类旁通。 这样的章法对你的作文构思有何启迪? 胸中之竹借画竹论艺,它的章法是写感悟类作文常用的好方法。它启迪我们写作此类文章,构思时就要掌握两个要点,一是“借题”,二是“发挥”。借题一定要借其精髓、内涵;发挥一定要发己之创新见解、深刻见解或具有普遍意义的见解。 拓展延伸总 结 郑板桥画竹,画了一辈子,他有继承,更有创造,他勇于探索,也善于总结。他的画竹题记里面就记载了丰富的经验和精辟的见解。同时,他的画竹题记又往往是优美的小品散文,短短数语,写得那么清新自然,活泼生动,有记事,有抒情,也有议论。他的人品、画风、生活情趣、艺术主张都包含在其中,文笔简净,含意深闳。他的画竹既然早已在艺林中享有盛名,那么他的题记,也应该被我们看做是文坛上的一朵艳丽的小花。郑板桥的故事 “难得糊涂”本是清代著名文士郑板桥先生手书的一条横幅上的四个字,如今已成为一句几乎家喻户晓的成语。板桥先生在这四个大字后面写有一行小字,是对这四个字的一段绝妙的解释:“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郑板桥吟诗赶小偷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文思敏捷,才华横溢.传说他曾经吟诗赶走了小偷. 有一天夜里,天寒月黑,外面下着蒙蒙细雨.郑板桥还没有入睡,这时,一个小偷溜进了他的屋子,郑板桥假装熟睡,任他偷.但是不感到不甘心,于是略加思索,轻轻吟出两句即兴诗: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小偷一听,趴在地上不敢出声,继而又听到两句:腹内读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这话倒不假,因为,当时郑板桥刚被罢官,两袖清风,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偷. 小偷赶忙转身出门,听里面传出: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心想,那就爬墙吧,正欲上墙又听见: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然有一盆兰花,于是细心避开,不料脚刚落地,又听到屋里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夜深赶豪门. 就这样,郑板桥巧吟嘲讽的诗句,把小偷送出了院子.郑板桥戏弄刻薄鬼 清朝的时候,扬州有一个富翁,开了一家酒肉店,他为富不仁,贪得无厌,常常在酒中加水,出售的肉缺斤少两,人们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刻薄鬼.一天,刻薄鬼为了招揽生意,请来大书画家郑板桥,给他写一副对联.郑板桥当场一挥而就,写完后就念给刻薄鬼听,上联是:肥猪长成象,老鼠头头死.下联是:美酒都称好,陈醋坛坛酸.横额是:人多,疾少,财富.刻薄鬼十分高兴.第二天,刻薄鬼叫家人把对联贴在大门口,并当众大吹大擂,正当他得意忘形的时候,郑板桥也来了,他把对联念了一遍,一字也没改,意思却完全相反.众人听后哄堂大笑,拍手叫好.刻薄鬼恼羞成怒,逃进屋去.郑板桥第二次是这样念的:上联读成:肥猪长成象(像)老鼠,头头死.下联读成:美酒都称好陈醋,坛坛酸.横额读成:人多疾,少财富.祝同学们学习进步!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