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规划和防灾减灾

上传人:ail****e3 文档编号:51449038 上传时间:2022-0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园规划和防灾减灾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公园规划和防灾减灾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公园规划和防灾减灾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公园规划设计综合性公园的分类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综合公园(G11份为:全市性公园(G111)、区域fi公园(G112)两类,由于各城市的性质、规模、用地条件、 历史沿革等具体情况不同,综合公园的规模和分布差异较大。综合性公园活动 内容多,各种设施会占去较大的园地面积,为确保公园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绿 化景观,公园规模一般不宜小于 10hm2。全市性公园为全市居民服务的市级公共绿地。面积较大,活动内容和设施 最完善的绿地。其用地面积随全市居民总数的多少而不同,一般在100hm2。在中、小城市设12处。其服务半径约23km,步行约3050分钟可达,乘公 共汽车约1020分钟可达。区域性公园在大城市中,为一个行政区的居民服务。其用地属全市性公共 绿地的一部分,其面积依据行政区的居民的人数而定,园内有较丰富的内容的 设施。一般在区内可设12处。服务半径约11. 5km。步行约1525分钟可达,乘公共汽车约1015 分钟。2、昆明城市绿地规划要在居住区相对集体的区域设置居住公园及小游园,结合水系。河道及重 要景观廊道设置带状公园,并按照 步行五分钟,500米达绿地”的原则布置小游 园和街旁绿地。新建居住区应严格按规范控制绿化指标,绿地率不低于45%,小区及游园人均1平米,服务半径200米的标准安排。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园林景观路应配置观赏价值高,有地方 特色的植物,以凸显地方特色景观。在环滇边通过恢复天然湿地,建设人工湿地,营造人工防护林带建设湖滨 生态湿地地区,形成中心城中药的景观绿地。3.公共厕所的相间距离或服务范围主要繁华街道公共厕所之间的距离宜为 300500m,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 街道宜小于300m, 一般街道公厕之间的距离约 7501000m为宜;居民区的公 共厕所服务范围:未改造的老居民区为 100150m,新建居民区为300500m (宜建在本区商业网点附近)。4. 防灾公园体系规划5. 1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应当在绿化带建设的基础上,完善连接大公园、河 流、农田等开敞空间的避难网络系统,着重规划好城市滨水地区的减灾绿带和 市区中的一、二级避灾据点与避难通道,建立起城市的避灾体系。(1) 一级避灾据点灾害发生时居民紧急避难的场所。应按照城区的人口密度和避难场所的合 理服务范围,均匀地分布于市区内;常由散点式小型绿地和小区的公共设施组 成(如小学、社区活动中心、小区公园等)。为保证一级避灾据点的安全性和可达 性,必须保证其与地质危险地带和洪水淹没地带的距离在500m以上,并至少有两条以上避难通道连接。(2)二级避灾据点震灾后发生的避难、救援、恢复建设等活动的基地,往往是灾后相当时期 内避难居民的生活场所,可利用规模较大的城市公园、体育场馆和文化教育设 施组成。(3)避难通道利用城市次干道及支路将一级、二级避灾据点连成网络,形成避灾体系。 同时,为防止城市居民避灾地、城市自身救灾和对外联系等发生;中突,避难 通道应尽量不占用城市主干道。为保证灾害发生后避难道路的通畅和避灾据点 的可达性,沿路的建筑应后退道路红线 510m,高层建筑后退红线的距离还要 加大。(4)救灾通道灾害发生时城市与外界的交通联系,也是城市自身救灾的主要线路。主要 救灾通道的红线两侧,应规划宽度 10-30m不等的绿化带,保证发生灾害时道 路通畅。4. 2防灾公园布局原则(1)综合防灾、统筹规划原则除了防灾公园以外,广场、体育场、操场、停车场、学校、人防工程、寺 庙、空地等都可以选作避难场所。配置防灾公园应当考虑对城市多种灾害的综 合防灾,配合其他各类避难场所统筹规划,平洋地震带,长年湿热多雨,地 震、台风频发,自然环境条件极为敏感。1996年台湾 内政部营建署”总结公园绿地功能,指出功能性绿地系统包括 生态绿地系统、防灾绿地系统;景观绿地系统和游憩绿地系统。防灾绿地系统 主要包括防灾路径、防灾空间、防火绿道和缓:中绿地等。并指出城市公园广 大的绿地空间具有阻隔噪声、防尘等促进环境卫生的功能,并且可作为防空、 避灾的紧急避难场所。台湾“9 21地震唤起了台湾各界对防灾相关领域的重视。强化城市防灾体 系的建构随着灾后重建展开,根据城市遭受地震灾害所可能产生的避难行为与 救灾作用,制定了都市防灾规划。在都市计划防灾空间六大系统中,公园是重 要的避难空间和物资空间。(2)均衡布局原则即就近避难原则,为了使市民在发生灾害时能够迅速到达防灾公园,防灾 公园应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城区。公园设置标准必须还要考虑与人口密度相对应 的合理分布。(3)通达性原则为使灾害发生时避难人员可以顺利抵达并进入防灾公园进行避难活动,防 灾公园的布局要灵活,要利于疏散,居民到达或进入防灾公园的路线要通畅。(4)可操作性原则防灾公园的布局要与户外开敞空间相结合、与人防工程相结合,利用作为 防灾公园的场地以及连接上述场地的道路现状,划定防灾公园用地和与之配套 的应急疏散通道。(5)平灾结合”原则将有一定规模的已定防灾公园建成具备两种功能的综合体:一是平时履行 休闲、娱乐和健身等功能;二是配备救灾所需设施和设备,在发生地震、火灾 等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能够发挥避难场所的作用 ”。/(6)步行原则居民到防灾公园避难一般步行而至。因为严重灾害发生后,防灾公园用地 比较紧张,内部一般不设停车场,较多的私人汽车进入其中将绐公园管理带来 困难。而且,地震灾害发生后,城市道路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坏,且道路上人 多、车多,避难路线甚至城市道路一般都很拥堵,乘坐私人汽车避难有可能消 耗更多的时间,冒更大的风险。5. 3各级防灾公园的服务半径与规模(1)服务半径防灾公园服务范围的确定要考虑灾害发生规律、避难疏散的时序与救援活 动,宜以周围或临近的居民委员会和单位划界,这样便于防灾公园的管理与有 组织疏散。还应考虑河流、铁路等的分割以及避难疏散道路的安全状况。中心防灾公园应满足步行0. 51h之内到达的要求,服务半径 23km 以内。固定防灾公园要求以步行510min内到达为宜,服务半径500m。紧急防灾公园发生灾害后的第一阶段中人的自发避难是在较短的时间内 进行的,能够步行到自己熟悉的社区周边的安全场所,然后再进行有组织地疏 散转移等。因此在社区周边步行 3min的距离内应该均匀设置紧急防灾公园,服 务半径为300500m。(2)规模防灾公园的规模与火流的性状有关,一般把大火按性状划分为3个阶段四周被火包围;两边被火包围;一边被火包围。(1)中心防灾公园场地面积一般应达到 50hm2左右或大于50hm2,即使公园 四周发生严重大火,位于公园中心避难区的避难人群依然安全。(2)固定防灾公园场地面积一般在1050hm2之间,若总面积为25hm2,公 园两边发生严重火灾,避难者受到火灾威胁时,向无火灾的两边转移,仍有安 全保障;若总面积为10hm2,公园一边发生严重火灾,避难者也有安全保障。(3)紧急防灾公园场地面积一般不小于 1hm2,考虑至少容纳500人。各级防灾公园用地可以各自连成一片,也可以由毗邻的多片用地构成。从防止次生灾害的角度考虑,作为固定避难疏散场所的防灾公园,宜选择短边300m以上,面积10hm2以上的区域。如果公园的面积不够 10hm2,和周边的 公共设施及其他设施共用一体也可以。但公园的总有效面积必须满足避难疏散的需求。6. 避难空间规划防灾公园的避难空间规划是指从防灾减灾的角度合理利用公园的土地,以 配置防火林带、应急避难疏散区、地下人防空间以及确保避难路线为中心,实 现各个空间的防灾功能互补,有效利用公园内的各种空间资源。为确保居民安 全避难,还必须充分考虑居民从社区到防灾公园的避难道路以及与其他道路和 设施的关系。6.1 防救灾通道规划寻求避难场所是灾害发生后人的第一反应,道路空间为这种行为提供了首 要保证,在应急时城市干道和防灾公园内的主环路可作为疏散人群和应急物资 供应的通道。因此,防灾公园的道路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居民住宅到紧急防灾 公园再到固定防灾公园的避难疏散道路;另一种是固定防灾公园或中心防灾公 园内部的避难疏散道路与消防通道。合理的路网设计将直接关系到灾害发生后 的逃生路线是否通畅,因此兼作避难疏散通道的道路宽度、密度等指标应满足避难区域内的人群在避难时,能绕过最少障碍,以最快速度到达此区域内的防 灾公园。5. 1. 1周边避难道路周边避难道路是从居民住宅到紧急防灾公园再到固定防灾公园的避难疏散 道路,道路系统在对应灾害发生的时序上,是第一个开始运作的防灾空间系 统,灾民自发性避难行动也是依靠道路完成的。另外,道路系统与其他防灾空 间系统息息相关,各空间系统功能的发挥都需要借助道路的正常运作。道路系 统能否在灾后发挥必要的防灾功能,直接影响避难与救灾的成效,也直接影响 灾害伤亡的可能程度。6. 1. 2出入口设置依出入口所连接周边避难道路的属性,将公园出入口分为输送救援出入 口、消防出入口、服务性出入口以及紧急避难出入口4个层级。7. )输送、救援出入口连接输送、救援通道,作为受灾地区救援人员及车辆 运送物资、器材到公园内的出入口;8. )消防出入口连接消防通道,可作为消防车辆进出公园投入灭火行动的出 入口;(3)服务性出入口作为垃圾车进出公园之出入口;,9. )紧急避难出入口连接紧急避难道路,作为避难人员紧急进出公园的无障 碍出入口。6. 2应急避难疏散区规划(1)空间选择公园内避难空间的选取及设置,就其人员避难需求及安全性来说,以公园 中建筑物以外的户外或半户外开放空间较为适宜,因为公园中的建筑物在地震 发生时,其建筑本身的耐震强度难以抵挡地震的威胁,而灾后建筑结构损坏度 更无法立即评估是否适宜继续作为避难收容场所使用。因此大部分人员在遇到 震灾时都会选择逃离建筑物而到户外开放空间来避难以及灾后短期生活。(2)避难面积和安全后退距离应急避难疏散区是确保避难者安全所、救援活动和应急避难生活的场所。应急避难疏散区的有效面积要根据避难对象的人均避难面积(12m2,尽量在2m2以上)来设定,同时也要考虑公园的规模。疏散区的安全后退距离有必要根 据本地常年的风向和风速、周边环境的火灾危险度等因素弹性而慎重地探讨。其中设置的动力管线和救援的动力管线不能交错。5对于我国防灾公园规划的优化建议如今,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1%,城市发展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但我国 城市遭受灾害威胁的形势十分严峻。为此,我们应借鉴日本丰富的防灾经验, 结合城市公园的功能,增设城市防灾公园,平灾结合,建设灾害发生时的避难 场所。5. 1健全城市防灾公园的相关法律规范完备的设计规范是防灾公园规划和建设的指导。虽然我国已经先后颁布了 一系列有关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对促进我国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保护公 民生命财产安全、调整防灾减灾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等提供了法律保障,但从 总体上来看,我国的防灾减灾立法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对于防灾公园的规 划建设更是没有日本城市公园法、防灾公园计划和设计指导方针等具 有针对性的规范。当前,建设部应该尽快组织编制类似日本防灾公园规划 这样的防灾避难绿地系统规划及有关城市防灾公园的专项法律。而北京市地震 局正在编写城市防灾公园避难设施方面的具体规范,其他城市也应相应地制定 有关防灾公园等紧急避难所的法规。5. 2构建具有合理层级结构的城市防灾公园体系在日本 防灾公园”体系中,有暂时避难的临近公园,也有避灾、救灾及灾 后重建的广域公园,还有宽度10m以上的绿色避难通道。大小不同,布局合理 的防灾公园在防灾、避灾、救灾及灾后重建过程中承担不同的任务、发挥不同 的作用,形成一个层级结构合理、相互联系紧密的防灾公园体系。我国的城市防灾公园体系建设,已经开展得较好的是北京市(图7)。目前已建和在建的27个避难公园里中心防灾公园、固定防灾公园、临时防灾公园均 有,但是在布局上还不够合理,如 50hm2以上的中心防灾公园有两个,分别布置在城市的北部和东部,而且主要的防灾公园都集中在三环以内,防灾公园的 体系不平衡,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改善。5. 3加强绿地内避难救援设施的建设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城市防灾公园是城市居民避难、救灾活动的中心,避 难设施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如应急水装置、能源与照明设施、消防治安设 施、情报通讯设施等避难基础设施及应急指挥中心、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应急 直升机停机坪、应急卫生防疫用房等其他救援设施等。根据防灾公园的不同类 型确定需要布置的避难设施。公园的普通设施也要考虑防灾避难的需要,进行人性化设计。如普通公园 常常采用的固定式围墙,要改以植栽或低跨栏,增加公园的可即性。对于植物 的选择和配置也要注意考虑植物的防火功能,设置植物防火隔离带等。5. 4进行综合防灾规划,平灾结合各类灾害的防治措施与支持条件,具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对各类灾害的专 项防灾规划要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统一规划与设计。每个城市防灾公园都应该根 据具体情况,针对城市容易发生的各种灾害,对城市绿地空间资源进行整体统 一的规划与设计,制定一个综合的防灾公园系统规划。主要应包括生态环境安 全规划、防洪安全规划、抗震规划、恶劣气候田间规划、消防规划和备灾及救 援能力规划等。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防灾公园所承载的其他功能如商业、 休闲、交通、娱乐等,这样才能提高城市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真正做到平灾 结合。现阶段,我国主要是利用普通公园改造、开辟防灾公园,在公园改造的总 体规划基础上,根据公园的文化定位和服务功能,通过对公园的老旧建筑、设 施、道路、管网的重新翻修、布线,再结合 2002年颁布的公园管理条例来 明确公园防险避灾的功能。普通公园的一些设施,如景观设施、休闲设施、运 动场所、教育设施、管理设施、餐饮设施、停车场等,加以改造利用,均可发 挥防灾救灾的功能。普通公园内一般都有面积较大的可利用自由空间以及不同 规模的林带、草坪、水池、水流和其他可用于防灾减灾的资源,充分利用这些 资源可以明显减少建设投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