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上传人:1505****484 文档编号:47157302 上传时间:2021-12-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下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下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课改”的精神,以新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围绕区发展中心的工作要点和学校的工作总目标,探索有效教学的新模式,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二、班级及学情分析二、学情分析本学期我仍担任七年级(1)、(2)两个个班级的历史与社会课任老师。这两个班级的成绩在整个年级段中属于中等,去年期末成绩分别位列全年级段第3和第4名。其中2班成绩相对较好,班课堂纪律也比较有序,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较1班都要优秀,但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自我的要求不高,课后的知识落实大多没有做。1班的课堂较为散漫,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较多。初一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地理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三、教材总体(章节)分析 本册教科书总共为四个单元,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概述中国地理的总体特征,说明各地在自然环境和发展程度上的差异,并表达区域联系的意义及优势无补、相互合作的道理。 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第五单元的基础上,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为基本格局,在四大地理区域内,选择既能体现区域总体特征又能反映各自独特自然与人文特色的地区,来展现我国不同区域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围绕生活的变化,继续让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认识生活的世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追溯我们的文明生活是如何而来的,探讨“历史中的生活”。四、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更清晰明了的了解。同时通过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使学生知道我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地球。五、各章重难点 第五单元重点:(1)中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和优势;中国主要的行政区划(2)中国地形、气候的基本特征,长江黄河的基本概况(3)中国南北方、东西部的差异 难点:掌握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以及他们的位置情况;能够从各种图表资料中总结分析。 第六单元重点:掌握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的差异。难点:养成人地和谐的观念,能够说明不同地区的人文特色与该地区自然环境特征之间的联系。第七单元重点:让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认识生活的变化。难点:让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认识生活的变化。第八单元重点:掌握人类早期文明诞生的概况难点:掌握人类早期文明诞生的概况六、各章具体教学方法及措施1、要反复学习新课标,深入理解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加大探索创新的力度,尽快摸索出一条既适应新形势要求又切合我校教学条件和教学对象实际的教育教学的新路子。2、要加强与同科教师的合作,共同开展好教学科研工作。 3、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深入分析学生情况,确定好教学环节的重点难点,科学安排教学过程。 4、强化综合探究活动的安排,强调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社会性,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日常生活,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处理资料完整的能力。5、组织管理好学生,注意培养学习活动的积极分子,利用积极分子带动全班学生,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6、强化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7、落实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课堂实践中处理好学生自学与教师教学的关系,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内容,又能提高学习能力。七、课时安排表各章节具体教学内容 教学课时数安排第五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一课 国土与人民4课时第二课 山川秀美4课时第三课 地域差异显著2课时综合探究五 认识宝岛台湾1课时复习、评价2课时机动1课时合计14课时第六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一课 北方地区3课时第二课 南方地区4课时第三课 西北地区3课时第四课 青藏地区2课时综合探究六 如何开展社会调查1课时复习、评价2课时合计15课时第七单元 生活的变化第一课 规则的变化1课时第二课 传媒的变化1课时第三课 生活的故事1课时综合探究七 区域的变化1课时机动1课时合计5课时第八单元 文明探源第一课 原始先民的家园2课时第二课 早期文明区域2课时第三课 中华文明探源2课时综合探究八 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1课时复习、评价2课时机动1课时合计10课时本学期:上课19周(每周3节假期除外),其中新授课35课时,复习3课时,评价4课时,机动4课时,合计46课时。期中复习2课时,期末复习4课时,总计52课时。八、教学进度表周次起讫日期教学内容(章节或单元)课时执行情况12.10-2.16预备周22.17-2.23第一课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332.24-3.2第一课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二课 山川秀美343.3-3.9第二课 山川秀美地域差异显著353.10-3.16地域差异显著综合探究五 认识宝岛台湾复习363.17-3.23评价北方地区373.24-3.30北方地区南方地区383.31-4.6南方地区机动394.7-4.13复习评价2104.14-4.20期中复习2114.21-4.27期中考试西北地区3124.28-5.4西北地区2135.5-5.11青藏地区综合探究七 区域的变化3145.12-5.18复习 评价 机动3155.19-5.25规则的变化传媒的变化生活的故事3165.26-6.1综合探究七 区域的变化机动原始先民的家园2176.2-6.8原始先民的家园早期文明区域3186.9-6.15中华文明探源综合探究八 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3196.16-6.22复习 评价 期末复习 3206.23-6.29期末复习2总计(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每周每班3节)52课时【精品文档】第 - 4 -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