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业的可持续发展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7153491 上传时间:2021-12-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印刷业的可持续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印刷业的可持续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印刷业的可持续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印刷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印刷业正处于一个矛盾交织的时期: 一方面是印刷企业的快速增长, 一方面是不少印 刷企业经济效益持续下滑, 员工的收入面对社会公共费用的增长不升反降; 一方面是每年化 费大量外汇引进品牌印刷设备, 一方面是设备开工率不足, 血拼式的工价竞争让印刷企业难 以为继; 一方面是国外同行衷情于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 纷纷进入大陆开厂, 一方面是中国 政府鼓励受到挤压的中国企业去承揽海外印刷品;一方面是国内印机行业难有能力生产高 速、精密的印刷设备,一方面是印包机行业雄心勃勃愿意包揽国内印刷企业对印机的需求。 诸如此类的一连串矛盾, 逼着我们去思考, 刚刚步入快速发展、 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日渐增大 的中国印刷业如何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如何才能维持良好的经营环境以确保公平竞争?下面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见诸于文字,以求得指正。一、影响我国印刷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存问题诚如, 气候环境对人的健康至关重要一样, 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 样重要。那么,中国印刷企业目前所处的外部环境有何许令人关注的问题呢?这些问题的存在如何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呢 ?1 、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营造一个供求关系基本匹配的市场环境是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 这几年与印刷业高速发 展相对应的是印刷企业的急剧膨胀, 生产能力的增长远大于市场需求的增长, 结果供求失衡, 印刷工价下滑, 设备开工率下降,除印钞、烟印等相对垄断的印刷企业外, 印刷工人的整体 收入水平不高。上述观点有以下数据为证:中国印刷 2006 年第四期载成都市新闻出版局马良乾的文章,列数全国印刷产业园 区建设中情况,仅文中所列的重庆、昆明、长沙、北京、沈阳、上海等省市已建或在建的印 刷园区,占地总面积已在万亩以上, 而北京酿建的通州区包装印刷产业示范区更是鹤立鸡群, 一家即圈地 10 平方公里 (15万亩 )。同期刊物杨方明先生纂写的进口设备政策变化一文中,以平张纸胶印机为例,从 2001 至 2004 年,引进数量逐年递增, 四年间累计引进总量达到 3415 台,这些设备形成的生产能 力令人瞩目。2005 年由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书刊委员会对全国 126 家书刊印刷企业的统计 资料汇编显示,人均月收入在 2000 元以上的企业 29 家,占采样企业数的 238,人均月 收入在 1000至 2000元的企业 71家,占 58 2,人均月收入低于 1000 元的有 22家,占 18,而这些收入还包含着工人超时加班的报酬。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正式公布的 2005 年上岗职工的月平均收入为 2235 元,参加该项统计的 10家上海市书刊印刷企业仅 3 家达到 该基本数,其余 7 家均低于市平均工资,估计各地的情况也大致如此。2 、政策上的差异加剧了印刷业的低价竞争在强调政企分开的同时, 各级地方政府对招商引资工作充满着热情, 因为引进新办企业 可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个人也可以论功行赏。正因为此,为吸引企业落户,不同地区、不 同的工业园区自定了不少优惠政策、奖励措施,什么税务包干、代征税、返税奖励等等、等 等,应有尽有。至于招来的外资, 国家本身就有不少免税政策, 而且所得税率低于内资企业, 外企轻易获得 了内资企业所没有的高积累。 上几年国家规定的投资额度内引进固定资产免征关税与增值税 更是让内资企业羡慕, 单凭这条, 这些外资或合资企业就硬是构建起了企业的设备优势。 个 别以外资名义进入内地的内资企业更是充分运用两栖优势, 时而以外资面目出现, 时而以内 资面目出现,怎样获利怎样做。于是乎,一国之内出现了不同的政策,不同性质的企业,其 经营成本不一、 纳税水准不一、 盈利水平不一、留利水平同样不一,在公平的市场面前营造 了一个并不公平的市场环境,这些刚进入市场的新贵拥有了内资企业所不具有的生产手段、 获利能力。 在具备了这些优势之后, 为了从别人口中抢食,他们既有能力、 又有需要以低工 价参与市场竞争,其实际结果是出现令人可怕的混乱局面。2006 年第 5 期印刷经理人杂志载有该刊副主编丁冰茜对全国轮转机市场的情况调 查,文中称,轮转机印刷工价在有些地区已经从去年的每色令 10 元以上降至 710 元,最 低的甚至跌到匪夷所思的 45 元。如此组织生产不仅企业无利可图,而且严重扰乱了国内 印刷市场。平张印刷机的低价竞争状况大体与轮转印刷机相同,据称每色令 20 元、甚至 16 元已经是很普遍的情况。 高投入的印刷行业如此竞争企业又如何承受得了, 整个行业又如何 进一步向前发展。3 、地方壁垒为公平竞争设置了障碍市场经济崇尚的是开放、透明, 企业之间开展竞争强调的是公平、 公正,但步入市场经 济环境还不久的中国客观上存在着地方保护, 影响着企业间的公平竞争, 也为商业贿赂的存 在提供了温床。 比如兄弟省市的图书,特别是教材、教辅类图书, 要进入当地市场常被以属 地化印刷作为前提; 教材印刷, 对参与投标的省份事前做出选择, 人为地排除竞争对手;带 有垄断性质的专业出版单位 ( 如地图出版社 )把越来越多的印刷业务留置于自己开办的印刷 工厂,表面看仅仅是肥水不落外人田, 实质上是利用垄断地位为本单位及职工谋取额外收入。 所有这一切,显然都无助于印刷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也决无公平可言。影响印刷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存问题还可以举出许多,诸如: 缺乏社会诚信、 企业间的三角债、司法机构执行难、中小企业借贷无门等等、等等,但首当其冲的还是这几年的无序 发展导致的产能大于需求,加之行业协会缺乏相应的制约力、企业经营者又缺乏自律意识, 以至天下大乱,一片混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自然无从谈起,维持生存成了第一需要。我们的政府官员正应该从这一波的发展中总结经验与教训, 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宏观信息 的把握与指导上, 应该更多一些前瞻意识, 万勿等到木已成舟再来做调整, 无论如何整合产 能过剩毕竟已经铸就, 在调整中国家及企业的损失都在所难免, 当然最遭殃的还是那些凭付 出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一线员工。二、印刷企业迫切需要可持续发展印刷业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很大程度上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对印刷业的判断偏差, 只 知其一,而不知其另一。 不少领导凭借当时的认识,将这一行业定位为都市型工业,较多看 到印刷业发展对城市经济的拉动, 而较少看到印刷业受网络发展等其它因素的牵制; 较多拿 国外的人均占有数据和我们做比较, 就此感到发展空间很大, 而没有看到我国国情同它国国 情之间的差异; 较多看到我国的印刷业会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较少注意印刷业的发展 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所谓都市型工业系指投资金额不算巨大、 劳动力使用密集、 无三废污染, 适宜在城市发展的 工业。于是乎,发展印刷在一段时间里成为共同的追求。 以上海市为例, 浦东新区、 闵行区、 闸北区、 普陀区、 青浦区纷纷将印刷业作为区域经济重点发展的领域, 开辟印刷工业园区的 此起彼伏,外商也纷至沓来。可这几年的发展证明当初对印刷业的认识有所偏差。你说印刷业投资额不算巨大, 这是历史, 现在的印刷企业要么走规模化之路、 要么走特 色化之路,设备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售价也越来越大,购买一台四色胶印机动辄数百万、 乃至数千万。进入 2005 年中国印刷企业百强排行榜的单位哪一家资产总额不在亿元之上?你说印刷厂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也是历史,在凭借单色机、低速机印刷的年代,毫 无疑问,印刷属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印刷已经发生质的变化,对产品质量起保障作用的、 导致印刷产能大幅提升的首当其冲的是设备。 以我所在的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为例, 在同 一片生产场地,历史上使用工人最多的时候达 1800人,现在才 300 多人,产量却是 1998 年改制前的 5 倍,人少了,生产效率反而高了,靠的就是设备的更新改造。你说印刷企业无三废污染 ?这也是历史,印刷已经被明确定为非绿色工业,当然印刷厂 的废水 (冲版废液 ) 、废气 (热固型印刷生产中排出的废气 ) 、噪声对环境的污染尚不算是大户, 但应该承认确有污染。 任何产业都需要可持续发展, 印刷工业当然也需要可持续发展, 因为, 只有可持续发展, 才会有更多的投资回报, 才会有产业的缅延继续, 才会有产业的提高升级。 既然印刷产业要做到可持续发展, 我们就应该认识这个产业的一些新特点, 这些新特点决定 了印刷企业要做到可持续发展所应该具备的内外环境。这些新特点至少有以下几点:其一, 投资金额不断增大。 高速、高质的印刷机其购买价格昂贵, 加上国家现行的税收 政策, 同步征收关税与增值税, 大大提高了购置成本, 也降低了国内企业承揽海外印刷业务 的竞争力。再则,鉴于发改委与海关对印刷行业的了解甚少,在确定减、免税目的时候,不 少目录的确定与国内现状不符,不利于行业的正常发展。其二, 忙闲不匀导致闲置生产能力不断增大。 生产的不均衡性是加工服务业的特征, 但 生产周期的愈益短暂迫使印刷企业要增加设备的突击性产能, 与此相对应, 产能放空的时间 同步增加,设备利用率不足,这一状况增加了企业的折旧成本。其三, 工人中的外来人口比重逐渐增大。 这既是企业为了应对不均衡生产的需要, 也是 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的需要。 外来人员增加带来的问题是工人的流动性相对较大, 企业对这 些富有流动性的工人的培训热情下降, 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有所下降。 其四, 生产工艺的 创新要求不断增大。求新、求变是市场的要求,为此,出版商、广告商不断地从国外产品中 得到启发, 要求仿制,这也逼着印刷企业加大技术开发的力度。就在近几年,不少工艺被广 泛应用:封面拉页、局部 UV局部透视轧切、硫酸纸作环衬、法式软面精装、图书塑封、 期刊套袋, 等等、等等, 不一而足, 这就鞭策着企业要力口大对技术开发的投入以吸引客户。这四个新特点告诉我们,开办印刷企业不可能搞短期行为,而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因为投资巨大, 所以回收周期相对较长; 因为是服务型企业, 供求关系严重不匀, 印刷企业 需要有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 因为培训与工艺创新需要前期投入, 所以企业要有长期作战的 思想准备,舍得投入,也应该从投入中获得回报。一个良性发展的企业, 应该经常主动分析市场的变化, 胸有成竹地应对变化, 但是处于 非理性发展环境中的印刷企业不少都在为维持生计而苦苦挣扎, 在工价雪崩的一波又一波灭 顶之灾中左冲右突,已经很难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从长计议企业工作。滚动的设备技术改造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高关税、 低工价一来, 技改资金的 来源跨塌了,持续进行的技术改造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企业的经营者很清楚地知道, 他承担的责任是资产的保值增值, 这是投资方聘用经营者管理企业的目的。 技改是为了让企 业保持活力, 让设备紧跟市场发展的需要, 在技改不能保证盈利的情况下, 技改就成了“烫 山芋”。你看: 设备的技术含量在不断提高, 设备的售价也日趋昂贵, 设备的高效与不当竞 争却导致工价下跌, 让企业效益滑坡, 这是企业不得不承认和去应对的现实。 这一情况告诉 我们,唯有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力, 唯有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准, 唯有全行业协商一致, 向上游企业讨得一个合理的基础工价, 印刷企业才有可能维持。 一味地打价格战, 只图一家 企业的眼前生存,其结果必然是竭泽而渔,使行业的发展进入停滞状态。印刷行业在“九 五”、 “十五”期间掀起的技改浪潮在“十一五”期间是否会出现回落、 消退, 这是一个令 人担心的问题。一个良性发展的企业, 还应该加强对员工队伍的培训, 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基础。 人员流动性的加大、 人员配置的相对紧凑、 师傅缺乏带教徒弟的热情, 使企业在人力培训上 的投入也变得吝啬, 这里所说的吝啬不是指缺乏相关资金, 而是担心企业成为培养新人的基 地,最终让竞争对手得益。 不少规模化的印刷企业都有设施齐全的教室, 这些教室很有可能 较多地用于新工人进厂时做基础教育,平时用于员工学习培训的机率有限。换一个角度看, 技工队伍中也存在着二种情况: 要么是重实际操作, 不在意职级认定; 要么是刚毕业的技校 生,中级工比重日益提高, 但实际操作能力令人不敢恭维。 一个没有人力资源储备的企业同 样是无法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言以蔽之, 印刷企业要有基本的生存环境, 印刷企业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设想, 急 功近利、 浮躁决不应成为企业家的品质。 在印刷企业基本生存环境的营造上, 政府部门难辞 其责,行业协会同样难辞其责。 似乎各级行业协会的工作都应该从办展挣钱转变到既要挣钱、 又应为营造行业发展良好环境而努力的重心上来。三、积极营建印刷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外环境作为服务业的印刷企业与各行各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因此印刷行业需要可持续发展。 为 了营造印刷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当前至少应该在企业内外做以下几方面的努力:1 、控制印刷业的投资规模,对海外印刷企业在国内开设新工厂做出谨慎选择。印刷业的现状是供给大于需求, 对此业内人士已没有太多的争议。 有人说, 一般印刷过 剩,精细印刷依然供不应求。非也, 国内并不缺乏能承接精细印刷产品的工厂,只是在地区 之间存在差异,何况精细印刷产品的总量,全年并不很多。如果说我国的印刷依然与国际印刷强国比存在差距, 这个差距主要表现在产品开发上, 我国 的印刷企业还是被动应对顾客要求的多, 模仿国外已有产品的多, 属国内首推的印刷、 装帧 新产品、 新工艺显得太少太少。 这一状况是应该引起行业内的精英企业予以足够重视并努力 去加强的。既然是能力大于需求,理所当然要筑高门槛, 减缓发展速度。 ,在中国历史上一哄而起 的教训实在太多, 待到问题成堆后再着手解决问题的事例也实在太多, 化了冤枉钱买来的教 训我们应该牢牢吸取,而不能一犯再犯同类错误。这几年进入中国的外资印刷企业扩张速度很快, 与内资企业比, 数量虽不多, 但所占的 业务比重很大。 当代中国的印刷业, 由于大量采用进口高端生产设备, 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 的印刷品差距并不大, 正因为此, 中国印刷产品在欧美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 而且还有扩张 的趋势。 如果说依然存在一定差距, 这个差距在于设备的自动化程度、 使用原辅材料的档次 与操作工人的生产责任心。 不少国外同行在交流中总提一个问题: 为什么你们一面积极引进 外资, 拱手让出国内市场, 一面又让自己的企业去争取你们并不熟悉与擅长的海外市场。对此,我们无言以对,这是否与我国现行的政绩观有关?我们的政府真的应该从维护民族工业发展的角度出发, 改变政府机构热衷于招商引资, 干不属政府应该干的事, 及赋予外资企业 超国民待遇的做法,立足于把公共服务工作做得更好,把统计工作做得更好。2 、正确判定行业发展现状, 从国情出发, 确定有助于推动中国印刷业发展的关税税目。技改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这几年中国印刷业的快速发展与技改关系紧密, 与国 家为扶植印刷确定的免征关税与增值税的政策有关。 但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我国, 鉴于 发改委、海关总署对行业情况的了解不充分,税目变化太多、太快。一忽儿是“放”,进口 设备的引进汹涌澎渤; 一忽儿是“查”, 作为专项行动倒溯追查, 却不从自身角度检查工作 中不足;一忽儿又是“堵”,不分国产设备的实际生产水平, 一味杜绝进口,所有这一切做 得都有违常理。 从行业可持续发展出发, 政策应该有连续性, 一段时期内不应多变, 即便变, 也应该听取各方意见, 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再变。 把引进商用轮转印刷机的时速从 4 万提高 至 6 万、7 万就没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即一方面是国内至今尚无企业有能力制作出如此高 速、高精度的产品, 需要依靠引进弥补空白, 另一方面国内市场的现状又没有必要引进时速 过高的先进设备,为此化费更多的资金与外汇。退一万步说, 引进太过高速的印刷设备,面 对印量小的产品, 造成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损失只会增加, 这样制定政策的目的真令人有点百 思不得其解。 现在的政府官员相当一部分属于出校门进机关, 很少基层实践经验, 也缺乏对 行业的深刻了解, 工作中对领导负责的多, 要为国家掌好经济大权非得改变脱离实际的现状 不可。3 、利益分配与税赋比例的确定要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竞争剧烈的印刷企业不仅利润微薄,而且税赋沉重。以我所在的企业为例, 2005 年上 交国家的税金总额是企业实际留利的23l 倍。毫无疑问,企业与公民均有纳税的义务,但一些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税赋机制应该着手改变,而不应该顺其自然、愈演愈烈。书刊印刷企业与出版社、 新华书店同属新闻出版总署, 较早步入市场的印刷企业面临的 竞争最为激烈, 员工收入也相对最低, 与署属系统的其他行业比, 政策上却继续在向后改制 的单位倾斜例如,出版社长期来享受的是 13的增值税,为获取进项税差价,国际通行的印厂备料的 做法长期来在国内得不到推广, 结果,出版社不化钱在印厂储纸, 印厂还负有赔偿纸张变质、 损耗的责任, 这一切岂不令人啼笑皆非。 现在出版社改制为企业性质, 一方面改制后的出版 社利用供大于求的生产现状, 拼命向处于下游的印厂转嫁成本, 另一方面国家又给了出版社 五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等众多的优惠政策, 保留了他们的既得利益, 这岂不进一步扩大了书 刊印刷厂与出版社之间的差距 ?为什么书刊印刷厂早就呼吁的修改所得税率的要求始终得不 到有关方面的尊重与回应, 难道非要等到企业职工增资的呼声有可能导致不良后果时再来着 手解决问题 ?产业工人的收入处于社会最低层的状况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4 、企业要有应对市场变化的应急机制。市场的节奏在力口快, 市场的变化也在加大, 以不变应万变的传统思维是行不通的, 企 业必须要有应对市场变化的应急机制。 这个机制至少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经理人对市场 的关注与敏锐反应; 企业要有自己的战略规划, 并根据市场的变化适当做出调整; 准确判断 形势, 下决心调整产品结构与投资方向, 避免泥潭深陷; 了解市场的新要求,不断开发新产 品:制定恰当的价格策略,做本企业能做的工作; 在决策上既要积极又要稳健,既不能因一 时出现的变化自乱阵脚, 又不能对已经出现的变化无动于衷。 总之, 经理人在应对繁忙的日 常工作的同时, 更多的应该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 应该积极参与业内交流, 捕捉信息, 恰当 应对,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辟波斩浪,不断前进。5 、企业要关注行业的技术进步。有人称:天灾、 战争是不可抗力,因为它非一个企业所能抵御,技术进步同样是不可抗 力,因为技术进步也非一个企业所能抵御,这是完全正确的。 试想,照排替代铅排有谁能抵 御,企业淘汰铅排是早晚的事。 CTP技术取代传统菲林、晒版,数码打样取代传统打样,网 络信息传播一定程度上替代纸媒体, 个性化的数码印刷比传统批量印刷更受人青昧, 如此等 等,所有这些都将对印刷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变, 同样是早晚的事。只有时刻关注印刷业的 技术进步, 让企业的发展与国际上的技术进步同步, 企业才有生命力, 才可能保证企业的可 持续发展。落在时代车轮后面的企业要想获取利润只能是难而又难。6 、企业要注重人才培养工作。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企业除了从社会引进人才以外, 应该注重人才的自 我培养, 因为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相对较高, 对企业的情况比较了解。 一个单纯注重成本控 制,而不注重人才培养的企业是很难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的追求, 可持续发展让企业保持青春活力、 适应市场变化。 我们期望政府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 外部环境, 同时我们也希望经过自身的努力, 营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部氛围, 以求走在行 业发展的前列,成为既有资历又有能力的印刷企业排头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