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陆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47146159 上传时间:2021-12-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陆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安陆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安陆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陆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安政办发200645 号文件发布)“十一五” 期间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我们面对国际经济、 科技一体化的形势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 科学制定我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断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对我市顺利完成 “十一五”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目标, 实现经济高质快速的增长, 加快推进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一、安陆市科技发展的基本态势(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进一步确立“十五” 期间, 通过贯彻实施 科学技术进步法 、科学技术普及法和“科教兴市”主体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各项科技事业蓬勃开展, 建立了组织领导体系, 健全了管理服务体系, 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营造了“科教兴市”的浓郁氛围。 “十五”期间,我市跨入全国科技先进县(市) 、全国科普示范县(市)的先进行列。科学技术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二)高新技术发展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有生力量技术产业的培育,培植了 7 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使粮油机械、铝制品、医药食品、纺织服装等一大批产业逐步形成壮大。 特别是粮油机械产业, 特色鲜明, 已发展到 28 家,形成总产值达6 亿元、销售收入达4 亿元的产业集群。通过培育新兴产业和提升(改造)支柱(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大幅度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有生力量。(三)农业科技创新有了新的拓展“十五”期间,加大了水稻、畜禽、林果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全市共组织引进国内外优良新品种 34 个, 特别是从荷兰引进 “托佩克种猪” ,使安陆市形成了“优质种猪”繁育基地;从中国农业大学引进的“节粮小型褐壳蛋鸡” ,使安陆市形成了“小型蛋鸡”繁育基地;从湖北省农业厅“中香米业”引进的“鄂香1 号”水稻优质新品种,使安陆市成为农业部命名的“优质水稻种植示范基地” ;引进“无籽西瓜延秋栽培技术” ,使安陆市接官乡种植地膜西瓜形成特色产业, 被湖北省西甜瓜协会评为 “西瓜之乡” 。 这些优良品种和栽培技术的引进使安陆市形成了优质稻、 银杏、优质猪、蛋禽、特色蔬菜、金银花、速生杨、生态渔业、食用菌九大农业特色基地。使安陆市成为名、特、优新品种的辐射源,带动和促进了周边地区农业的发展。“十五”期间项目建设成绩显著32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9 个,省级项目 22 个,地级项目 1 个。国家级项目中国家火炬计划 4 个,国家星火计划 2 个,国家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1 个,国家新产品计划 2 个。省级项目中省级攻关计划 6 个,星火计划 4 个,新产品计划3 个,成果推广计划2 个,高新技术产业化计划 5 个,省级科学条件支持 1 个,省级科技兴贸计划 1 个。争取拨款115 万元;贴息贷款补助费86 万元。从总体上看,我市“十五”科技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省内外先进县市相比, 我市科技创新的动力还不足, 科技实力还不强, 高新技术产业化进展还不快, 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高新技术企业块头不大, 高新技术产品和产业占整个经济的比重较小, 产业化程度较低, 对全市经济结构优化、 产业升级和市场扩张的主导作用不强; 二是科技人才匮乏, 对人才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当一部分企业处于科技人才后继乏人、 技术工人青黄不接的状况, 尤其是优秀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或两者兼有的创业型人才严重匮乏; 三是科技体制改革进展缓慢, 科技网络体系不够健全,科技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低, 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不强, 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还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管理服务体系; 四是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科技经费总量不大, 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提取比例较低, 融资渠道狭窄, 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贷款难度很大。二、 “十一五”规划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1) “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十一五” 科技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为方针,以融入武汉城市圈为契机, 以培育安陆市城郊经济圈为重点, 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目标,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 加大科技兴农力度, 加强我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努力做好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科技工作, 形成我市以知识经济为先导、 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新格局。(2) “十一五”规划总体目标通过“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在“十一五”期末,使安陆市成为科技信息畅通、 科技服务发达、 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健全、 高新技术产业主导作用日益增强、科技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日趋成熟的县市。具体目标如下:1 、针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开发,攻克一批技术难题,部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乃至国际先进水平。2、围绕我市农业四大产业,九大特色基地,引进示范推广 20 30个新品种及新技术,认定30 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产品和 30 个标志产品生产基地,其中形成57 个规模大、效益高的农业品牌产品。3 、 引进高新技术产品,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十一五”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总值达到 15.68 亿元,年递增 19%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9.43%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 7.17 亿元,年递增 25%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8.88% ,占全市生产总值的 25.6%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年增长20% 以上;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3家, 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 3 家; 高新技术生产企业达到 30 家,开发和生产高新技术产品达50 种。以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 重点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粮机产业; 用生物、 纳米等技术提升医药、食品产业,推进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高新化。4 、抓好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十一五”期间,加强安陆科技网建设; 成立安陆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创建科技信息平台; 建立粮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蛋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进产学研合作项目;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 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 集聚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 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 初步形成功能配套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5 、推动人口、资源、环境产业和服务业的技术创新,强化科学技术 普及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6 、全社会科技投入比重明显增长。 “十一五”末,企业R&D 经费投入占全社会R&D 经费投入的比例超过50% ;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 2% 以上, 市级科技三项费用和科学事业费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 1.4% 以上。三、重点任务和主要工作根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我市科技工作将围绕构建繁荣文明和谐安陆这一主线, 把握重大科技攻关及高新技术产业化、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两个重点, 突出科技富民、 科技强市、 科技自身发展三个层面, 重点抓好 “五项重大科技工程”即:高新技术产业培植工程、农业科技先导工程、技术创新源头工程、粮机科技城建设工程、科技服务体系及信息传播工程。(一)高新技术产业培植工程1 、培植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合我市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 继续推进粮油机械、 铝制品、 医药食品、 纺织服装等产业的产业化规模, 着力扶持一批重点企业, 使其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十一五”期间,拟选择20 家左右具有成长性和一定带动作用的企业进行重点服务, 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 提升创新能力。支持午时药业、永祥粮机、爱仕达电器、华通电缆 4 家规模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和外向型发展的能力, 使之做强做大, 并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户。支持永祥粮机、 碧山粮机、 中科铜箔、 午时药业 4 家骨干企业,支持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支持神丹健康食品、禾丰米业、欣华禽业、科达生物、长生树 5家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选择天星粮机、天明粮机、新景化工、华鑫化工 4 家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跟踪服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选择测土配方施肥、奥贝球铁、稻草栽培香菇 3 项科技成果,通过孵化培育,促进转化,催生吉田化工、东方红粮机、微生物研究所快生快长。2 、应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质量监控技术、新能源和节能技术、 新材料技术、 生物技术和环保技术等共性技术, 加大对机械、 食品、医药、 农业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 加快传统工业现代化、 现代工业信息化。 初步实现重大成套技术装备、 关键材料与关键零部件的自主设计制造;积极发展绿色制造,形成高效、节能、环保和可循环的新型工艺,开发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 大幅度提高产品档次、 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提升 工业整体技术水平。支持午时药业走中药现代化之路, 重点进行传统中药剂型改造, 把中 药冻干粉针的开发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争取每年开发 1 2个新品种。 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提高银杏叶提取物纯度, 继续研究和开发银杏针剂、银杏口服液等银杏产品。 “十一五”期间,采用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管理企业,建立公司财务、销售、生产、人事及物资、仓储、运输等信息管理系统。支持永祥粮机采用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改造和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水平,建立产品信息及过程管理平台,实现产品、工艺、成本等信息的计算与汇总的计算机化。3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新建、 扩建、 改建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逐步淘汰污染严重、高耗材、 耗能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装备; 推广和采用无公害、 废弃物回收处理循环利用的先进工艺、 技术设备, 提高资源的利用和再利用效率,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二)农业科技先导工程4 、实施农业科技示范,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以高新技术带动农业技术升级, 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围绕我市农业四大产业,九大特色基地,按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要求, 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特色明显、示范带动作用强的蔬菜、果品、粮 食、 畜禽等各类高科技示范园区和主要畜禽水产品种的品种繁育基地, 形成引、育、繁、推有机结合的良性循环运行机制。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重点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 产后减损和绿色供应链产业化, 突出抓好鲜活农产品保鲜,物流配送及相应的冷链运输系统及绿色储运系统技术;开发冻干品、保鲜品、快餐食品、休闲食品等系列产品;发展以健康食品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流通业。5 、推广八大农村技术,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开展信息农业技术应用与研究,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 实施良种良法配套示范、重大病虫监控示范、测土配方施肥示范、节约型农技推广示范、标准技术推广示范等,重点推广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高产栽培、平衡施肥、 病虫害防治监测、 畜牧水产健康养殖和疫病控制、 沼气和太阳能综合开发、机械耕作等技术。6 、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壮大一批特色支柱产业。“十一五” 期间, 培育、 壮大一批具有较强区域带动性的特色支柱产业, 以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为产业龙头, 建立全国 “蛋品技术研究中心” 。以欣华禽业为载体, 争取列入科技部、 财政部启动 “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 。通过计划的实施, “十一五”末,我市畜禽产业的养殖规模达到6500 万只,并辐射到周边20 个县市,农民增加收入500 万元。加大食用菌栽培技术的研究力度, 调整菌种结构, 发展适销对路的珍稀菌和草腐菌, 建立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 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产、 加工 技术和设备,创办一批食用菌烘干、保鲜、食品、药品等加工生产企业,形成产业化。 2010 年,全市食用菌种植户发展到 1.5 万户,人平栽培食用菌收入达到 2000 元,食用菌加工企业达10 家,加工企业的总产值达4000 万元,食用菌总产值达1.1 亿元。4、实施星火富民计划,建立一支适应农村新形势的科技服务队伍。推行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 把农村科技资源整合导入农村, 激活农村科技要素,促进农村科技进步和农业经济发展。积极扶持“农户 + 技术协会 + 基地 + 龙头企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依托企业,联系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新型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十一五”期间,建设一个禽业专家大院、建成神丹食品、禾丰米业、吉田化工、科达生物、太白银红五个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 成立禽业、 畜牧等八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一个省级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一个省级农村信息化基地;建设一所国家级的“星火学校” ;一个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形成浩浩荡荡的农村科技服务大军,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三)粮机科技城建设工程。建立“粮机工程技术中心” ,强化对现代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消化 吸收与推广应用,着力解决粮机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 提升我市粮机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设计制造能力和竞争能力。在米机的研究和开发上,主要是: 1 、研究数控米机。 2 、研究整体生产工艺的自动化、在线质量检测、数据采集、集中监控管理等技术。加强大米加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实现生产车间集中监控。 3 、研究性能与大中型大米加工企业相配套的大型碾米成套设备。 组成完善的、 技术含量高的成套精米生产线。改变高档精米抛光机必须依赖国外技术的现状。在油机的研究和开发上主要是: 1 、制油设备的大型化、自动化。 2 、研制特殊油料的加工设备。 3 、研制饲料用粉末油料的加工设备。 4 、菜籽低温冷榨关键设备及工艺的推广应用。大力实施火炬计划、 高新技术产业化计划, 把我市建成国家级的火炬计划粮机产业特色基地。进一步推广应用机械产品现代设计技术,机械产品可靠性制造技术、精密机械加工技术、 数控加工技术; 将永祥粮机列为示范企业, 应用推广CAP 、 CAPP 和 PDM ,形成不同集成度的制造业信息化应用企业,全面提升粮机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水平,把安陆市建成全国的粮机科技城。(四)技术创新源头工程。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 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拥 有量, 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 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有效保护企业的创新权益。引进、嫁接、培植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一批新兴技术 领域,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 企业采取一切有效方式,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的产学研合作;鼓励 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组建合资公司,共建研发机构,联合科技攻关, 共同实施。“十一五”期间,实现每个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一个企业技术中 心,引进和转化一项以上高新技术成果, 实施一项以上国家专利,开发一 项以上国家、省重点新产品,联姻一所科研单位的五个一目标;“十一五” 期间,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拳头工业产品;“十一五”期间,要增加市级财政对科技研发的投入,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培育安陆市科技 创业园,建成我市高新技术示范试验基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信息化、 商品化、国际化。(五)科技服务体系及信息传播工程。大力培育科技中介机构,强化服务功能,形成一大批专业从事 科技信息、科技咨询、科技服务、技术交易、高新企业培育、引进国外智 力、无形资产评估和保护等服务工作的中介组织。成立安陆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引导和推动我市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创业活动,全面促进我市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加强安陆科技网建设,充实网页内容,把安陆科技网站建设对 外宣传、对内沟通的一个窗口。创建科技信息平台,通过湖北省互联网建立省科技信息网安陆市节点,以此为支持形成安陆市科技信息港, 实行一站式管理和发布,实 现数据接口统一,查询方式统一和信息资源共享。建立面向全国的网上信 息系统,宣传安陆市名优特产品,提供网络购销服务;推广智能化农业专 家系统,推介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十一五”期间,全市实现“科技信 息网络乡乡通”。四、主要措施和支撑环境(一)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教兴市”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是实现全市 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目标的一项重大举措。为此,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科 教兴市”组织体系、科技支撑体系、检查监督和考核体系,为“科教兴市” 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确保“科教兴市”战略的顺利实施,推动 科技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二)完善落实人才政策,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按照高科技发展要求,制定重用人才、激励人才、吸引人才的优惠政 策,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 环境。在全市形成重用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培养和造 就一批高科技人才和科技企业家。(三)建立稳固的投资机制,增加对科技的投入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的重要基础条件, 是实施 “十一五” 科技规划目标的物质保证。 必须解决科技投入渠道单一、 投入总量过小的问题, 逐步建立财政、银行、企业、社会等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确保科技三项费 (基础研究、 中间试验、 新产品试制经费) 达到财政支出的 1.1 ,并逐年有所增长,到 2010 年达到 1.4 。落实科技发展基金,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企业要逐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 帮助有条件的高技术企业通过市场融资,加速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四)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水平把技术创新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 树立全民创新意识, 建立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企业在引进先进适用技术的基础上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真正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五)大力开展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 逐步将科普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依法治理;充分发挥各级科协、 各类学术团体和工会、 共青团、 妇女组织在科普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坚持“以人为本” 、 “素质为本”的方针,实施“科学素质工程”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着力提高广大产业工人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能力,广大农民运用先进适用技术的能力,广大青少年的观察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各级领导干部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能力。加强对科普事业的投入,抓好科普重点基 地建设,充分发挥现有科普专用设施的“窗口” 、“示范”作用。加强专业 科普队伍建设,办好一批科普团体,增强科普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成 立“专家学者科技报告团”、“专家学者科普服务团”,深入基层、广泛开 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型体制和 机制 放开搞活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机构,鼓 励这些机构多途径、多形式进入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推行民营化经营 方式,促进他们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发挥作用。 鼓励引导科研机构与大中型企业、企业集团、乡镇企业联合进 行技术开发,鼓励支持科研机构走科工贸、科农贸一体化路子。 继续坚持“放开、搞活、扶植、引导”的基本方针,加强技术市场建设,健全技术商品流通体系,鼓励支持各种形式的技术交易活动, 加强技术市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切实保护知识产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