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上传人:精****料 文档编号:47145787 上传时间:2021-12-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南洲四小:曾金凤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新词,正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意思:“脊梁、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莞尔一笑、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 、感受文章中的德国风景和德意志民族的美好品质,体会含义深刻、表达精妙、平实的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教学重点、难点:感受文章中的德国风景和德意志民族的美好品质,体会含义深刻、表达精妙、平实的语句。教学过程:1、 谈话导入,了解背景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叫做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还记得吗?这篇访谈录中的大树是谁?(季羡林)。1、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教给我们读书要做到三个“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这就是他一生读书学习的真切体会。季羡林去了两次德国,第一次是1935年9月,在哥廷根大学学习,因二战爆发而呆了整整10年。第二次则是1980年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廷根市。在哥廷根生活的十年,德国人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十五年之后,当他故地重游,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篇文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2、齐读课题。(强调: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再读。师:初次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感受?预设:自己的花为什么是让别人看的呢?师:提得真好,老师在课题后加上一个问号。二、图文结合,感受风情师:昨天老师已经布置了课前预习,现在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读)课文中的注音字我们都会读了吗?咱们用小组开火车的形式认一认这些生字吧!(学生认读)同学们,在这一课当中有七个要求我们会写的字,曾老师提醒大家,特别注意脊梁的脊字。看!规范的写法是先上后下,上面又是先两边,后中间,下面要写的窄一点,看清楚了吗?请把这个字在课后生字的旁边工工整整地写两个吧!(老师范字,学生练写)一个让季老先生去了两次的国家,一个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小镇,带着之前提出的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教师出示哥廷根小镇图片)现在请你们快速浏览全文,用横线画出描述刚才你所看到情景的一段话。(学生思考,圈画句子)预设:课文描述刚才看到情景的一段话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得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师:那么从这段课文描述中你读懂了什么,自由读一读?自由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什么?(花多,花美,花的奇特)体会花的多和奇特。(任何,家家户户,种在窗子前,花的海洋,应接不暇)体会花的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师:五彩缤纷的花的海洋,五彩斑斓的花的世界,一个窗连着一个窗,一条街连着一条街,似乎是连绵不断的(花山、花墙)让人好像走进了山间小道。这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呀!师:如果你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心情怎样?(愉快、轻松、舒畅)你能带着愉快、轻松的心情读读这段话吗?(指导朗读:读得轻一点,慢一点,重要的词语记得读重点儿。配乐朗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读吧!三、整体感知,梳理全文师:这篇文章中描写德国人养花的语段还有两处,请你找出来。预设:一处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另一处是:“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们的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师:文章中有三处对德国人养花情景的描写我们自然就会想,这些描写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比较前两处。预设:第一处是写自己养花给别人看,第二处是写在街上看别人的花。这两处从相反的角度去描写的。师:看看第三处描写在强调什么?预设:第三处写德国人养花的习惯几十年都没改变。师:如果老师要把这三处描写从时间上分为两组,该怎么分?预设:前两处是第一次去德国在哥廷根小镇上看到的,最后一处是第二次去德国看到的。师:真好,那么作者赞美德国人的句子有几处呢?预设:第一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第二处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师:全文一共有三处描写,有两处赞美。这些描写与赞美之间有直接的关系。先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赞美的是谁?又是从哪两处描写引发的?“奇特的民族” 赞美的是谁?从哪个描写引发的?预设:“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赞美的是哥廷根小镇的居民,(师补充:人口只有四万)是从前两处描写引发的。“奇特的民族” 赞美的是德意志民族,从第三处描写德国人养花习惯几十年未变引发的。师:从赞美哥廷根小镇的居民到赞美整个德意志民族,这两处赞美的关系应该是?(递进)全文三处描写,两处赞美,它们之间的关系清楚了。那么只有这三处描写和两处赞美是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不是)第一段起什么作用?(开头,总领全文)最后一句话起什么作用?(结尾,引发读者进一步思考。)我们再看二三四自然段的开头:“四五十年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今天我又到了德国”,这三个句子都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师:全文各部分有序地组合在一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谋篇布局”。这样文章样式积累多了,你写文章也就会布局谋篇了。四、抓住疑难,引导研读1.研读第二自然。师:文章有三次描写写出德国人怎样养花,而有一处对话写出德国人为什么这样做,你找到了吗?“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wn)尔一笑,说:正是这样!”(男女同学分角色对读这句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家里面养花的同学请举手?(我们喜欢花,我们也养花,但我们没有做到家家户都养,我们大多数的花是种在室内供自己观赏。)与此截然不同的是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养花,他们的花都种在临街窗子的外面,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惊奇。女房东的“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 (微笑,淡淡的笑) 这么令季先生吃惊的奇丽景象,女房东却只是“莞尔一笑”,这笑里包含着什么呢? (女房东觉得这没有什么,本来就是这样的。) 是啊,对于他们来说,太平常了,本来就是这样的,那是德国人长期以来的习惯和风俗啊。所以她莞尔一笑地说:“正是这样!”(师生)这一问一答写出了谁和谁在养花问题上的区别?预设:季羡林和女房东的区别。中国人和德国人的区别。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区别。师:这个发现很重要,揭示的问题很深刻,而作者的表达只用了31个字,通过一件那么小的事,一问一答就写出来,看上去写得那么平易。这是高手!写文章不是越华美越好、字数越多越好。这句话不仅重要也写得好,是文眼。2. 研读第三自然段。师:我们再来看看作者第一次发出赞叹的那句话“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师:耐人寻味的是意思是(值得思考的,发人深思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是我种花给别人看,别人种花也给我看,这有什么可寻味的?预设:他们在生活中为别人着想,这种品质对作者来说是耐人寻味的。师:这个“人人”指的是谁?(哥廷根小镇上所有的居民)每家每户都包括,有例外没有?(没有)怎么证明没有例外?你在文中找到证据没有?预设:课文里面“家家户户”一词连续出现三次,第一次在第一处描写,第二处在第二次描写,第三处在第三处描写,说明没有例外。师:三次出现同一个词语并非偶然而是作者有意这样用词,去强调这四万人没有例外,并且这四万人中有些人彼此认识,有些人根本不认识却能做到“我为人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耐人寻味吗?(耐人寻味)。我们再看,他们把花摆在临街窗子的外面,是不是政府颁布命令让大家这样?(不是)是自发的,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生在这个环境里,也就这样做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耐人寻味吗?(耐人寻味)。我们这种思考,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那么文章的中的哪句话具体体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师:这句话不是实际的描写,也不是对德国人养花的赞美,夹在描写和赞美之间,它干什么用的?预设:我觉得这句话是连接上面描写和底下赞美的话。我认为是连接上面第一处和第二处描写。师:(出示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你看,如果我们把这段话删除的话,你读前两处描写,然后直接读到这处赞美,会有什么感觉?自己读。用你的直觉去理解。(很突然,觉得连不上)所以,写文章不光要让自己清楚,更要为读者着想,要让读者读的时候感觉很顺畅。所以写文章也要“我为人人”。五、深层探究,理性思考师:现在我们把文章从上至下、从内到外贯通起来看,你觉得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预设:他为了赞扬德国人的那种精神。(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师:这里就不只是赞美哥廷根的居民,而是整个德意志民族(德国的全称叫做德意志联邦德国,类比中国)。注意:“奇特”的词性,它是不是一个褒义词?(不是,是个中性词。)这句话在文章里有赞美的意味,但是单独拿出来赞美的意味就不浓厚了。既然是赞美为什么不用一个褒义词?如果是你写,你可能会用什么词语?(美好、和谐、高尚、可敬)美好、和谐、高尚、可敬,这些词语都符合文中描绘的情景,但作者怎么没用,而选了一个词语“奇特”?这是什么?(出示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图片二战期间,纳粹屠杀了六百万犹太人)他们还迫害吉普赛人,入侵苏联后屠杀莫斯科市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这些事情,作者都清楚。他们对自己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而对其他的民族不是这样。所以他在赞美这个民族的时候,用高尚、和谐、美好、可敬这些词吗?(没有)(出示图片: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遇难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1970年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在华沙遇难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默哀,对在二战中遭德国纳粹杀害的150万波兰犹太人表示谢罪。反思罪行,诚恳道歉。这与有的国家刻意掩盖侵略历史的行为相比,形成鲜明对比。师:你看,“奇特的民族”这句话,当赞美的对象成为整个民族的时候,这个民族做的所有事情都出现在作者的脑海里,通过综合判断,选用“奇特”一词,代表了作者的观点,同时,这句话在这篇文章中仍旧是对他们养花行为和精神境界的赞美。你再读读这句话(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此时,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要在课题后加上另一个标点符号,是什么?(感叹号)六、拓展延伸,结束全文师:季羡慕林不愧是语言大师,课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都很有特点,开头总领全文,结尾引发思考。三次描写,两次赞叹,抒情、描写相结合,语言平实,含义深刻。你在文章里面看不懂的时候,就要跳到文外去看。你具备的知识越是丰富,你的理解也就越深刻。这是读书的方法,也是读书的能力。曾老师想用季羡林所说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授课:“做一个好人其实很简单,只要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多一些就行了。”季羡林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考虑别人比自己多一些的好人。课后请同学们查找并阅读有关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尤其是重返哥廷根一文,去寻找那个美丽的梦!背诵第三自然段。抄写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7、 板书设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奇丽奇特花团锦簇人人为我姹紫嫣红我为人人三处描写,两次赞叹语言平实,含义深刻八、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