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大与小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46748916 上传时间:2021-12-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的大与小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城市的大与小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城市的大与小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题回放】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甲:2005年我读了舒马赫写的名为小的是美好的经济学著作。作者对建立“特大城市”持批评态度,认为城市规模最合适的人口上限为50万人左右;城市规模大了会造成病态发展,带来许多麻烦的难题。我同意他的看法,小巧玲珑,多么美妙!乙:不久前我读了外国人写的中国人的“大”情结,说中国人什么都“好大”,对城市、对建筑规模追求在太空中能看到,对商场的规模追求能写进吉尼斯纪录。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大有什么不好?大气磅礴,多有气派!【审题立意】1、甲、乙两种观点都可以作为角度,也可以把两种观点进行比较,作为一个新的角度。要立足于对材料的分析:(1)对“甲”的一段话的分析:观点:甲同意舒马赫的观点,对建立“特大城市”持批评态度。理由:“城市规模大了会造成病态发展,带来许多麻烦的难题”。结论(解决方案):舒马赫认为“城市规模最合适的人口上限为50万人左右”。甲还说(小城市)小巧玲珑,多么美妙!材料甲的结构:观点+理由+解决方案【具体分析】A 、对观点赞同,对建立“特大城市”持批评态度。同意其理由(“城市规模大了会造成病态发展,带来许多麻烦的难题”),由此展开进行阐述。例如城市病态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资源分配不均衡,交通布局不合理带来不便,流动人口过大造成超负荷,环境保护太差,市民生存压力过大生活成本过高做大,但没有做实做强。B、 同意观点,但不同意解决方案。例如城市片面求大,带来病态发展,但解决方案不应是限制人口上限,理由是不符合中国当下的国情。又如城市片面求大,带来病态发展,但解决方案不应是片面发展所谓“小巧玲珑”的小城市,没有对症下药,而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C、 反对其观点,对建立“特大城市”持支持态度。城市规模大了给中国带来的好处:集中优势资源 (2)对“乙”的一段话的分析:观点:外国人在书中批评中国人有病态的“大”情结,反对。理由:认为大有大的好大气磅礴,多有气派!具体分析:A 、反对的观点与理由,“大气磅礴,多有气派”只是外壳外形,缺乏内在内涵的“大”并不好。B 、对中国的大情结进行辩证分析。2、文体比较适合的是从材料出发,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写成议论文。3、如果写议论文,实质上是要从材料的城市建设、建筑规模出发,论述大与小的关系。无论是个人规划、城市建设,还是国家发展,都要从实际出发,都要遵循客观规律,该大则大,该小则小,大要大得适当,小要小得合理;大与小也应根据客观需要及时地进行调整,让其在动态中保平衡,就像气球,要大还是小,完全根据需要,但太大肯定不行,因为太大会爆炸。为求论述的严密,最好能运用一些哲学原理,并举出恰当的事例,或相关的数据。4、深入思考:“大”与“小”是一对矛盾,是个对立统一的关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大”与“小”又是相辅相成的。所谓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大可以无限大,小可以无限小,都不能穷尽。问题看来不在于“大”或“小”,而在于“什么样的大”和“什么样的小”,以及“怎样由小变大”或“怎样由大变小”。问题还在于:为什么要“大”?为什么要“小”? 【存在的问题】1、四平八稳,缺乏主次,没有详略,没有重点。2、不在一个范畴上讨论,一会讲城市规模的大,一会讲人生目标的大,一会又讲城市生活的小,一会又讲精神内涵的大。看似谈大小,其实是鸡同鸭讲,驴头对马嘴。3、字迹太差,给阅卷老师带来极大的不便。当老师的精力集中在了认字的时候,他又怎么会有愉悦的心情欣赏你的文章呢?!徐嘉雯其实,当把城市的问题抛到面前时,“大”与“小”不过是一个过程(补充解释:城市发展的过程)。从城市到逆城市化(概念界定不清)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过程。当人们渴望高度发达的城市时,城市化的进程就会加快(补充解释:城市的规模也会变大)。当人们面临一系列因城市化而导致的病态发展与环境问题时,我们就渴望乡村般的慢节奏惬意的生活(质疑:与小有何关系?),因而产生了逆城市化。但是城市的建设难道仅仅在于城市规模的大小吗?显然并非这样。(又全盘否定了,那么到底想写什么呢?)罗茜我认为城市规模的大小并无绝对,关键是要把我好大小的平衡。对于一座城市,要大的不单单是城市规模、建筑规模或者商场规模,更在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和环境。(大)宏伟的建筑、宽阔的广场、绚烂的灯火固然大气,但这不及城市的日常细节所体现的城市文化与人文精神。(小)(以上对大与小的界定是什么?大与小分别站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以上海为例,石库门的热闹、卖花阿婆篮中白兰花的幽香以及早晨小商铺卖的油条大饼的香气远比那些冰冷高大的建筑更有温情,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特点与文化。(事例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卢泽昌相反,我们应将大与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的城市更美好。所以我们要放眼大,着眼小。当然,只“放眼大”,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着眼小。所谓着眼小,就是细致入微,从每一个细节着手,为市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让人居住在这个城市中感到温馨。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城市上海不妨看看以前的上海。还记得石库门中,或是在一条弄堂中,几乎每户邻里间都认识,那时的生活虽然艰苦,却充满了人情味,这不正是小处吗?事实上,“小”可以让人产生亲切感,当生活在“大”城市的“小”空间中时,人们便会感到亲切,温暖,于是这座城市便会让人乐于居住。(首先,所举材料不能证明大与小这对关系;其次,文章结尾处提到的小与上文中提到的小不是一个层面上的含义界定。)聂黎元城市,作为人们居住地和国家的基本单位,在我看来,是不能单纯的从规模大小来评价的。大城市气势磅礴,能够作为一个国家的代表与名片,吸引外国友人的眼球;而小城市,小巧玲珑,易于管理的特点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因此,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好,小城市有小城市的妙。但从两种城市不同的特性中,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更好的融合,构建更加美好的城市。怎样融合才能使我们拥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呢?我认为首先是精神内涵与居住环境的扩大。其次才应该是城市规模的适度发展。(这是材料中所提到的小吗?)这样大与小有机的结合或许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这个观点的出现很唐突,值得商榷)都晓迪“大”的追求若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那就好比我们以不断加速往车毁人亡的路线上行驶。就算你把博物馆造得在太空中都能看到,又如何呢?不过是一具美丽的棺木罢了。因为你对于博物馆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意义的认识是缺失偏颇的。敦煌石窟中,震惊世界的藏经阁只有三平方米,却存放着五万多卷经书,任何人只要提起,都会由衷感叹其中灿烂的佛教文化,却不曾有人计较僧侣以斗室藏之。反观我们,可知离开了文化的支撑,再大的博物馆也是虚妄,不过就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却爬满了虱子。【范文】追求大境界(66)高三(8)班 马礼梦“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古人对人的眼界、视点不断寻求突破,可见中国自古便有对大境界的追求。中国人“好大”并没有错,凡事追求大气和大手笔是这个民族根深蒂固的“大”情结所致。然而对于“大”的追求不能只停留在规模之大,这更应在人格的塑造、民族的思想境界中有所显现,从而书写大气磅礴的人生。中国的城市,建筑的规模都很大,高楼林立,气势如虹。而在这些“大手笔”下,“小细节”则经不住细看。城市的角落中,废水被随意倾倒于地下排水口,油污味把城市的容颜日益消磨。路边马路牙子则被铺得参差不齐,施工粗糙,好像能见到工人急切、不耐的神色,只想图个交差,胡乱应付了事。这些细微之处,可一窥如今人们公共意识的缺乏。相较于中国,新加坡的城市虽小,却是一尘不染,洁净得令人赞叹。它的马路牙子被铺得平滑整洁,可见劳工在工作中不仅注重工作效率,还有对美感的追求。这些劳工肯定对于自己的工作非常满意,且很有成就感,才会把这点小事当做崇高的事业去做。他们对人生的追求,是有一份大境界在。他们看到的不仅是自我认真完成工作与否的个人得失,且有一种期望自己的工作可以使他人愉悦享受的公共意识。这已脱离了“小我”,逐步向“大我”转换。“大我”也正是中国人在追求“大手笔”中所忽视的地方。中国只往往千方百计让物质上的规模大一点,再大一点,却忘了要配衬得起这种“大”情结,必须使公民有精神上的大情结。不久前“五四”期间,在北京大学留学的日本人加藤嘉一对于北大给予了“刺耳”的批评。他认为北大学子大部分不能成为精英。成为精英有两个条件,一为“潜能”,二为“公共意识”。北大人“潜能”都不成问题,而“公共意识”则很少有。学子们只关心自己今后的出路,前程,就业等问题,却很少有人想“我”能够用自己的才识为社会做点什么。在北大,没有人去指责那些想要出国放弃国籍的人,唯一一个对此发出质疑的人却是加藤嘉一。然而绝不止一所北大。现今年轻人或许迫于生存压力,极少关注除自身以外的事。于自己的利益之外,很少有人还会替社会思考,更没有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需求结合起来的意识。被局限于“小我”之中不可自拔的年轻人,没有对大境界的追求的新一代,是无法使整个民族看到希望的。我不反对中国人“好大”,但我认为这种“大”不能仅仅停留在城市大手笔的规划中,而是要深入人心,铭刻在每一个公民的心里。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是自我,而是我能为这个“特大城市”做些什么。只有这样,这座城市才会真正变得大气磅礴。追求精神之大(66)高三(8)班 吕玥中国人的“大”情结似乎古已有之。阿房宫北构而西折,在一宫之间却气候不齐,这怕是古时大的典范。如今更不用说,广州塔,上海中心直冲云霄,城市规模越来越大,楼也越造越高。却就是在这大城市之中,高楼大厦之间,人的心却越来越小。中国人的“大”情结不能只局限在对于外在形式的追求,而更应当追求精神之大,心胸之大。大有什么不好?长城大得令人叹为观止,绵延不绝,便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言壮语;故宫大得气势恢宏,处处透着皇家威严,令人肃然起敬;莫高石窟大,一百多洞窟无一不透着千年文化绚烂。这是中国文化之大气磅礴,久经历史的洗礼而不褪色。古有竹林七贤不畏强暴,坚守节操,这是精神之大。司马迁受宫刑,却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家经典,这是精神之大;文天祥九死一生,“留取丹青照汗青”的豪迈壮志,这又怎不体现出精神之大呢?可见中国人的“大”情结从古以来便不止于外在形式之大,对内心世界精神追求也有“好大”情结。在城市化规模空前巨大的宋朝却也是宋词鼎盛时期,有豪放词人的忧国忧民,家国天下的大胸怀,如苏子瞻,如辛弃疾;也有婉约词人的儿女情长,如李清照,如柳耆卿。不仅有城市之大,亦有文化之大,精神之大。反观当下,城市规模变大却没有再来文化之大。学术抄袭之风屡见不鲜,学历造假等令人不齿的事件也频有发生,更有肖传国买凶打人事件令人震惊。人心变小了,都向“钱”看了。再难见如国学大师季羡林那样沉醉于国学研究,也少有人像钱学森那样放弃优厚待遇,学成归国报效祖国。更逞论文化之大,精神之大,哪还有当年“踏破贺兰山缺”的气势?中国人的大不能再只有对于物质财富追求之大,对于城市规模的追求之大,而更要看重精神之大,追求心胸博大。当流行歌曲都在哼唱爱情苦痛,故作小儿女姿态,“神”曲泛滥,而又会有谁曾想到“丹青卷,书岐黄,锦绣一册翰墨香”?又有谁还记得“文为圣,儒宗皇,春秋百家自登场”?当懵懂的孩子们学唱着忐忑时,还会有谁想起“昔我往,杨柳垂;今我来,雪霏霏;问故人,可记当年高歌唱采薇”?大有什么不好?大气磅礴,多有气派!而这“大”不能仅仅是城市之大,而更要追求精神之大! 城市的大?国民的大!(67)高三(8)班 陈默川在地大物博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好大喜功的人们。大是商人们的通行证。纵览四处可见的广告,无非是那样几个一成不变的形容词“好”“快”“大”。每一商品似是都是珠峰之巅,追求极致。但中国产品的质量和技术,世人皆知。再看国内电影圈中的名导们,近几年无一不是大手笔、大场面、大制作,大都有着高额的票房,但似是很少得到专业影评人的首肯和赞扬。不由得让人想起老谋子过去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又如前两年“小小”的疯狂的石头,纵使投入不高,却是具有开创性的,投入了心血的。大是官员们的功绩簿。各地官员宅邸自是不用多说,连县政府也建成了白宫的模样,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还有什么不可能?或许,在我们所听不到的地方存在着这样的对话:“去年咱乡创收X万,那叫个飞跃!”“你这不行!俺们乡去年收入XX万,翻你几十倍了吧!”“今年咱要开个庆功大会,摆他个五十桌,全乡人都来看看。”“五百桌才够哩!那才叫个大场面!”官员们还喜欢拍脑袋,脑袋一拍这就多了片游乐场,大手一挥那儿又添了一条高铁。这就是眼下的中国,多少人在奔向“大”字的路上。与此同时,大城市中的年轻人在灯红酒绿间调笑,在玻璃镜子前吐得精疲力竭才抬起头照照镜子问问自己是谁。二三流城市中的年轻人们则前仆后继地奔向大城市,为了他们心目中的大城市,大梦想。大城市是一座围城。中国人缘何喜大?是因为自卑。中国人的近代史充满着被侵略,被殖民,被征服。5000年的文明在刀剑枪炮之下显得落后不堪。转而如今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走上一条没有前人,没有经验可鉴的中国特色道路。文化似是断了带,不安、自卑、惶恐涌上心头。邓爷爷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样的路的确正确,但在这过程中却充满了煎熬、矛盾和不满。在这发展的关头,在这“大城市向左,小城市向右”的路口,我愿意向右拐。墨西哥城,美国纽约都正是大城市发展的典型“烂心书”。城市中心由于交通不便环境脏乱拥挤不堪而成为了贫民窟,城外则成为了富人们的别墅区。也只能希望中国的有识之士能做明智之举,少走这样“逆城市化”过度发展大城市的弯路。在城市的高楼大厦背后理应耸立着精神之城。莫要在城市长宽高成倍增长之时,人类只能躲在被窝中哭泣。只愿吾之老之将至之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妻子友人,共享田野风光。大城市?于我如浮云!以小自立(63)高三(2) 经历城市规模是大还是小?这对加速城市发展和结构转型的中国来说无疑值得一再追问。我想,做任何事之前都可先退回一步,只因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才主导了人类行为的发展。面对这个议题,我想说,以小自立。中国人的大情结可说古已有之。既有“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大气高洁,又有兵戈铁马气吞山河之势,可见豪放大气是古已有之。到了现代,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发展迅速,追求“大”也是客观因素和发展阶段的大势所趋。但是,越是理所当然越要清醒慎行,城市发展挑战的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不可为客观因素而妄下定论。不知有没有发现,任何的伟大都寓于平凡之中,任何的全境也都来自于对每一个细节的精益求精。在城市建设中,台湾的全台垃圾分类只有在恰当的规模中才可以顺利施行;瑞典的绿色自行车计划也只有在小型城镇中广泛推行并大获成功。追求大规模本无可厚非,单想想经济学家的忠告,大规模无法配合面面俱到,失去了对小处的把握和掌控,何以控制全局呢?换一个可感的角度,在做人做事中,习惯都是在每日的坚持中养成的,成功也都是常积于忽微。人们都是以小见大,从小至大。古就有先立己,再治家,后平天下的绝妙之笔。若然我们的思维方式总是从大入手,试问,无小何来大?这无疑是本末倒置的。为文写作时,为何要以小窥大?钱钟书先生为何为书取名管锥编?其实说得都是一样的道理,追求大所带来的,大多是盲目和粗浅,无法像管锥,窥地深,刺得准。冯骥才说,只有来到维也纳,你才知道神圣的音乐是怎样寓于平凡之中,而正是这样的平凡才造就了神圣的音乐之都。在人生的路中,每一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我们不妨放下那些求快求大的浮躁之心,尽力做好每一小处,要知道,大即是由小处的聚合而来,在此二元对立中,最智慧的不是取其大者,而是取其小者。“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以小自立,或许才可以换来人生全境,从平凡的小处探出成功的大路。“大”而精,“小”而博(60)高三(2)班 吴雯烨 中国人拥有“大”情结,那是否能在追求规模庞大时,更注重质量的精巧优良呢?舒马赫拥有“小”情结,那是否能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呢?只有做到“大而精,小而博”,才能使每样事物发挥极致。每个人都会有所追求的“大”事物,如最普通的大房子,大公司,抑或是一个远大的理想。理想远大固然好,但是是否能让大理想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有所成就?卡梅隆的铁达尼号让世人传颂至今,可在这之后,他却止步了一段时间,直到十年后又一部力作阿凡达隆重上映,再一次使全球轰动。他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大”名气在这十年间创作出无数作品,可他并没有,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一部大作品背后,需要用十年的时间来获得最完美的呈现,否则,即使自己称其为一部大作,也不能承受众人的审视和挑剔,最终成为一部劣作。那么,它的“小而博”又体现在哪里呢?小小的数量,十年来只有一部作品,就获得了全世界的瞩目,难道还不“博”吗?卡梅隆的确很聪明,十年来,他吊尽了众人的胃口,最后便来了一次看似小却威力无穷的一击。中国人“好大”。为什么“好大”?追求气派?追求气势磅礴?我想,是虚荣心在作梗。“大”有什么好,建筑规模大了,却让它成为了布景,一个摆设,只会是浪费土地资源,加重攀比心的不良风气,最终破坏了整个国家的发展,这真的好吗?秦始皇的下场,应是所有人都牢记的教训。当然,我们可以转“大”为“小”,在“大”中求精,在“小”中求博。小小的一个事物,并不是就不能展现它的风采,只要你倾注全力于其中,像卡梅隆那样,运用耐心和执着,这样一来,你所努力的目标就会像一颗小小的夜明珠,即使在黑夜中,它也足够可以照亮整个世界。拥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并非不可取,只是请不要让它“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我们要专攻于内,否则只是一张“空头支票”。舒马赫追求的是“小而精”,而我较偏爱的是卡梅隆的“大而精,小而博”,当然,我最想做到的还是“小而博”。我想成为一颗小小的夜明珠,在黑夜里绽放出最绚烂的光芒!合适的才是最好的(60)高三(2)班 袁慧琳有人认为,小巧玲珑才最美妙;有人却认为,大气磅礴,才有气派。一样事物,究竟是大些好还是小些好,这似乎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其实不然,任何事物必然有最适合其发展的形态。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一味地追求大,或者一味地追求小,都是片面的,太过绝对了。在古代,中国有一样扭曲的习俗强迫妇女裹小脚。原本只是某位皇帝喜欢他善舞妃子的“三寸金莲”,后来竟发展成为了一种病态的社会价值取向,好像一个女人拥有一双大脚就多么罪不可恕一样。这样不正的观点导致生出女儿得家庭从小就用不缠住女孩们的脚,用外力强行改变其生长方式,以便能长成符合“大众审美”的小脚,女孩们自然是疼得哇哇大哭,可为了她们的将来,父母们也只能狠心如此。这种历经多年的习俗给古代妇女带来了莫大的痛苦,这样的小巧玲珑还美妙吗?而的确,中国人有些“大”情结。自从知道了吉尼斯记录这样东西,我们好像一下子找到了生活“追求”,似乎每年不刷新一些记录是天理不容的事。年年中秋,我们有“大”月饼,回回都刷新了吉尼斯记录;每逢庆典,我们有“大”场面,动不动就在参与人数上作文章;就连本应高雅艺术的歌剧似乎都变了味道,君不见阿依达来到中国后,室外音乐会的好些个“最”就易主了吗?表面看上去似乎不错,可这正是我们还沉浸在“天朝大国”的幻想中的证明,那些人力、物力的浪费无法估量,这样的大气磅礴还气派吗?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我们不应该为月饼的体积而努力,而应为月饼的口感而加油;我们不应该在场面上作文章,而因在质量上下功夫;我们不应该附庸风雅却流于形式,而应脚踏实地追求艺术。我们只有找到最适合我们的路,才能精益求精,把祖国变得更加强大。诚然,这条路并不好找。以前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现在是只有中国才能救社会会主义。苏联已经解体,我们没有任何参考对象,我们只能在黑暗中挣扎着摸索出那条最适合中国的路。好在,黎明的黑暗并不会持续太久,只要我们牢记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追求实际,不铺张浪费,我们一定能迎来希望的曙光。无论任何的时候都请记住,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