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工作汇报资料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46610629 上传时间:2021-12-1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工作汇报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工作汇报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工作汇报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工作情况的报告 2003年8月27日在荆州市第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玉华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代表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的工作情况,请予审议。一、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所做的主要工作1993年至1997年经省政府验收,我市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基本达到国家和省政府规定的标准,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了巩固“普九”成果,我们提出了“普九”的“班子不散、措施不减、投入不降、工作不松”的口号,继续把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巩固和提高“普九”成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大宣传工作的力度,形成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良好氛围。自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全市将每年的9月定为义务教育宣传月,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积极组织开展义务教育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途径,采取发表电视讲话、刊登文章、编印资料、出动宣传车、刷写标语、举办专刊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湖北省义务教育实施办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每年春秋两季开学前夕,市教育局都制发文件,就宣传义务教育法、动员学生入学作出安排。各地将义务教育宣传内容制成录音带在本地广播电台、乡镇广播站定期播放,并派机关干部分片包干,深入乡镇、村组宣传义务教育法。通过多年的广泛宣传,义务教育的法律法规深入人心。(二)调整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促进义务教育的稳步协调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精神,为了进一步理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关系,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近两年来,我市重点抓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完善工作。由以乡镇管理为主调整为以县级管理为主,教育投入由以农民负担为主调整为以政府投入为主。2002年6月,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部署了全市农村义务教育体制调整工作,并与各县市区长签订了基础教育目标管理责任书。会后,我们加大了对体制调整工作的检查督办力度,在全市建立了体制调整和教师工资发放情况月报制度,并几次在县市区委书记会、县市区长会上通报各地贯彻落实情况。各县市区积极行动,制定了推进本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解决民办教师问题、撤销乡镇教育管理机构、化解债务等方面的配套性文件,并认真加以实施。去年下半年,市委组织部、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联合对县(市、区)落实基础教育工作责任制的情况进行了初评。到2002年底,全市教育经费全部收归县级统一管理,教师工资实行县级统一发放,教师队伍收归县级教育部门管理;115个乡镇教育管理机构全部撤销,精简乡镇教育管理人员773人。(三)以防辍控流为重点,巩固和提高普及程度。普及程度是“普九”的核心指标。我市各级党委、政府一直十分关心和重视适龄少年儿童的入学工作,把防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流失作为“普九”工作的重点来抓。1997年完成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后,针对洪涝灾害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中小学生入学的实际情况,我市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通知入学制度,实行防辍控流政府和教育部门“双线责任制”,通过开展“千名教师访万户”活动,扶困助学行动,努力提高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和巩固率,使全市小学、初中的入学率分别保持在99.8%和97%以上。荆州区自2000年以来,连续四年开展“资助贫困生入学爱心行动”,共募集资金105万元,资助贫困生1766人次;动员社会各界结对帮困和定向资助1300人次,资助金额26万元;各镇、街道办事处筹资资助贫困生3200人次。“爱心行动”使6200多名濒临辍学的学生重返校园。其他县市区也采取了相应的爱心救助行动。今年春季,全市小学、初中应入学人数分别为589789人和303852人,实际入学分别为588609人和296863人,入学率分别达到99.8%和97.7%;资助贫困学生27392人,减免书杂费567万元。(四)调整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特点和出生人口变动情况,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意见,确定了“小学联村办学,初中适当集中”、“小村靠大村,平房靠楼房,边远靠中心,无路靠有路”的调整原则。几年来,各地对全市的学校布局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全市小学由1997年的2589所减至1724所,减少了865所;乡镇初中由1997年的310所减至247所,减少63所。全市有行政村2927个,只有村级小学1567所;今年暑期各地还在调整,村办小学将不足1500所,平均达到两个村办一所小学。通过布局调整,既合理利用了教育资源,形成了规模效益,有利于提高质量,又节省了教师编制,有利于减轻群众负担。(五)大力实施危房改造工程,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提高“普九”水平。一是大力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按照“分类规划、分期实施”原则,市教育局于2001年制定了全市中小学危房改造规划,纳入改造的危房面积为39万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5.72%。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全市共争取到上级危房改造资金1362万元,自筹资金3948万元,完成了19.3万平方米的危房改造任务,占应改造面积的45%。二是多种渠道增加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两年来,通过向外争取,政府投入,社会投资,学校挖潜,多种渠道投资31641.4 万元,兴建了一批教学楼、实验楼和师生生活用房, 新建校舍 61.83万平方米 。三是以信息网络建设为突破口,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2000年市教育局召开了全市巩固“普九”成果、启动教育现代化工作会议,部署了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实施“校校通”工程等工作。2002年5月,荆州教育信息中心正式建成,构建了一个联通全国、辐射全市的教育网络平台。县(市、区)二级节点建设正在抓紧进行,公安县信息中心建设工程已经完成。同时,全市已有60多所学校建成了校园网,建立了学校主页,并开发了一批教育软件和教学课件,用于教学和教研,促进了“普九”水平的提高。(六)实施“名师工程”,深化人事改革,为义务教育建设高素质的干部教师队伍。一是大力实施“名师工程”。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培养造就一支骨干教师队伍,从1998年开始在全市实施教师培养“十、百、千”计划,即在全市范围内,每三年一次,每次评选10名教育专家、100名明星教师、1000名骨干教师,并与国家“园丁工程”接轨。到目前为止,已先后进行了两轮评选,共评选出教育专家3名、明星教师100名、骨干教师1040名。为扩大“名师工程”影响,在市中心城区塔桥路建成了“名师一条街”,将64名优秀教师的大幅照片挂出,受到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二是大力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已完成新一轮的教师专业课、公共课培训任务。去年,全市有38000多名教师参加各类业务培训。三是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各地组织师德报告团进行巡回演讲;组织对照“三讲”,开展师德自查、自纠的师德整改活动;组织了读“师德修养十讲”,培养高尚师德的系列活动。今年市教育局又推出了教师诚信公约“十要十不准”,评选表彰全市“十佳班主任”。四是进一步推行公开招录教职工、民主选举校长、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教职工全员聘任的办法,精减学校富余人员,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初步形成了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去年共精简教师11260人。去年以来,各地将城镇学校超编的3150名公办教师轮流派到村级学校任教,既解决了村级学校教师缺编问题,又加强了村级学校的教师力量,有利于村级学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五是通过“三个一批”(招转一批、退养一批、辞退一批)的办法,一次性解决了民办教师问题,其中招转865人,退养 317人,辞退4738人。(七)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普九”质量。一是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坚持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试、划片就近升学制度。二是开展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市中小学开始实施新教学大纲,共有674所小学开设了英语课,开课面达34.5%;全市有493所小学、初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开课面达24.6%。为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去年秋季,在沙市、荆州两区启动了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实验规模达到同年级学生数的10%和15%。同时,各地各学校还积极开发一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是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针对过去德育工作存在的内容不实、考评不硬等问题,市教育局制定了荆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市中小学实施班会教育、团队教育和学科渗透德育三个序列,形成了学校德育工作、学生思想品德和教职工德育工作三个评价指标体系。全市先后建立起各类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100个,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325个,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基地75个,社区教育组织320个。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去年,全市在青少年中开展了公民道德建设主题教育活动,4万多名中小学生参加了各项竞赛,并在全省青少年公民道德建设主题教育活动竞赛中获得了演讲和知识竞赛两个二等奖。去年暑假市教育局组织200多名师生赴延安开展了“寻访延安精神夏令营”活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对此进行了报道。我市还应邀参加了全国延安精神进校园、进课堂座谈会。今年3月,全市召开了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了近几年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四是加强教育科研,推进教改实验。多年来,我市始终坚持“科研兴教”的方针,用科研促教育创新,用科研促教学改革,用科研促学校管理,通过科学规划、培养队伍、制度建设和成果评比,推动了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的蓬勃开展。目前,全市中小学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科研课题,有103所国家、省、市级教育科研实验学校,承担了187项国家级和省、市级科研课题,去年有51项科研成果获奖。去年5月,中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以我市为现场,召开了“全国教育现代化区域发展模式与实验研究开题会”,推广了我市的教育科研工作成果。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实施义务教育法以来,我市的“普九”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突出的困难与问题。(一)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率偏高。近几年来,由于受自然灾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和有的学校乱收费等因素的影响,全市农村初中学生辍学比较严重。虽然全市降低了收费标准,整治了部分学校乱收费,采取劝学控流、助困控流、依法控流等措施,使初中学生辍学率逐年下降,但个别地方仍然偏高。2002年初中学生辍学率为2.94%,但个别地方达到13.9%。今年7月在市人大组织的执法检查中,检查组抽查了松滋、洪湖的几所乡镇学校,年辍学率在10%左右。(二)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长期以来,教育投入问题一直是制约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尽管市县两级财政尽可能地增加了对教育的投入,但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矛盾仍然没有缓解。一是教师工资缺口大。2002年,多数县市教职工的四项工资基本发齐,但少数地方仍然留有缺口(公安县应发9960万元,实发7636万元,缺口2324万元;监利县应发9910万元,实发8205万元,缺口1705万元);有的县市执行的是老四项工资的标准。全市第五项工资应发18616万元,实发11001万元,缺口7615万元。二是学校公用经费入不敷出。由于财政困难,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公用经费来源只有向学生收取杂费这一渠道。按省定公用经费标准,小学年生均130元、初中300元进行测算,小学公用经费需要8775.9万元,实际可收5400.6万元,缺口3375.3万元。初中需要9146.8万元,实际可收5305.1 万元,缺口3841.7万元。如果按实际支出测算,公用经费缺口更大。因公用经费严重不足,许多学校难以正常运转。三是税费改革后学校收费标准和项目变更,义务教育经费的筹措更为困难。2002年秋季,中小学收费取消了2个项目,降低了5项标准,每年减少教育经费约3亿元。四是财政转移支付用于乡镇教育和危房改造的部分经费,由于抵扣乡镇债务而部分被挪用。五是学校债务沉重。据统计,全市学校债务5.51亿元,其中“普九”债务2.97亿元 。学校正常运转非常困难,乡镇财政难以维持,“普九”债务根本无力偿还。六是危房改造资金需求大,难以筹措。全市尚有C级危房91726平方米,D级危房97093平方米,改造这些危房还需资金7606.43万元。农村税费改革后,学校危房改造资金的筹措更加困难。(三)教师队伍管理的有关政策得不到落实。一是教师编制过紧,影响学校正常运转。为减轻财政压力,部分县市在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时,没有按湖北省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的标准执行,而是按从紧的原则进行定编,有的低于省定标准10%以上。一次性解决民办教师问题后,由于教师编制较紧,加之公办教师难以及时得到补充,一些地方的学校教学组织困难,难以开齐课程。多数村级小学是一人一班,有的只能复式教学。教师整天在学校,不能外出学习、不能生病、不能请假,否则学校无法正常上课。二是教育部门对教职工队伍管理的权限得不到落实。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履行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教育行政部门在履行这些管理职能时,往往受制于相关部门,没有自主权。(四)教育的发展环境不够宽松,影响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一是部门收费层出不穷。有关部门到学校以检查工作为由收取管理费、罚款的现象呈上升趋势,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学校苦不堪言。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全市教育承担的各种社会摊派达1400万元以上。二是由于“普九”债务沉重,学校债务难以化解,债主讨债封堵校门的事件时有发生。三是校园周边环境亟待从根本上予以整治。一方面,校园周边地区的网吧、游戏机室及其他娱乐场所虽经整治有所减少,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的校外管理仍然受到干扰。另一方面,校外“擂肥”、学生遭抢致伤事件多次发生,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社会安定。三、今后工作的思路虽然我市实施义务教育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但巩固提高“普九”成果仍然是我市今后重中之重的工作。我们将继续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贯彻力度,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精神,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指导下,结合我市的实际,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大力巩固和提高普及程度。要继续做好义务教育法的宣传教育工作,广泛动员适龄少年儿童依法入学。要强化各级政府的责任,采取各种措施控流防辍。要规范办学行为,克服乱办班、乱收费现象,为适龄少年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就学环境。(二)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要求各级政府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积极开展以人事制度改革、投入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义务教育综合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积极引进民办教育机制,通过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国有民办等形式,推动义务教育的发展,努力建立起一套政策到位、运行良好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三)加强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和当地政府加大对中小学危房改造的投入力度,并实行危房改造资金的封闭运行、专款专用。要加强对危房改造的监管,坚持中小学危房改造月报制度,及时掌握危房改造的进度和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努力消除安全隐患。(四)切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根据国家课程改革的要求,今年秋季,全市将全面启动新课程改革,因此,全市所有小学、初中教师都要接受新课程培训。我们将科学安排,精心组织,对全市所有小学、初中教师进行一轮适应新课程教学的培训,以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各位主任、各位委员:我受县政府的委托,向县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做关于我县贯彻实施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有关情况的报告,请予审议。一、我县教育工作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目前,我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46所,其中小学273所(国办小学5所、乡镇中心小学及完小119所、村办小学149所)、中学49所(高中7所、国办初中1所、乡镇初中41所)、职教中心1所、成教中心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特教中心1所、乡镇成人学校20所。全县中小学共有在校生147687人( 含在园幼儿11700人) ,其中高中12000人(含职中2300人),初中50340人(含特教80人),小学73647人。在编教职工7923人。全县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8.44% ,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78.12% ,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50.25%。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为99.99% 和99.9%,初中生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为99%和96.3%。多年来,我县坚持把发展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工程,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努力使基础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我县以迎接“普九”复查为契机,大力推进“普九”完善工程,我县在办学条件、教育装备现代化、教师队伍素质、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又有了长足的进步。1998年,我县被省政府评为“普九”工作先进县。在巩固“普九”成果的同时,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自1998年以来,全县共新建中心幼儿园19所,独立幼儿园59所。目前,全县在园(班)幼儿达11700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53.4%。高中阶段教育不断发展,高中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办学条件逐年改善。目前,我县高中在校生人数和办学规模均居全市前列。普通高中工作连续三年被市政府命名为“高中工作先进县”,县职教中心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县成教中心被市评为继续教育先进单位。总的看,几年来,我县教育工作在全市排位逐年前移,与乐亭、迁安、丰南等先进县区的差距逐渐缩小。二、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情况1、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为满足我县教育发展的需要,县政府在财政资金异常紧张的情况下,本着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采取政府出资、施工单位垫资、组织社会各界捐资、争取上级扶持和向银行贷款等多种方式,广泛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99年以来,国办中小学及县直单位先后完成了一批重点工程建设。主要有:投资5600万元的一中迁建一期工程,投资180万元的亮甲店中学教学楼工程(2300平方米),投资170万元的一幼教学楼工程(2000平方米),投资260万元的职中图书电教楼工程(2930平方米),投资100万元的林南仓中学实验楼(1560平方米)建设工程,投资350万元的教师进修学校迁建工程,投资65万元的彩中宿舍楼、桥中实验楼续建工程,沽中投资103万元征地12亩。三年多来彩中、仓中、桥中、一幼等学校还投资70万元修缮了校舍。正在建设的工程有:投资120万元的三中宿舍楼(2300平方米)、投资120万元的成教中心教学楼(1660平方米)、投资350万元的二中宿舍楼(5300平方米)建设工程。另外投资970万元的实验小学迁建一期工程(8100平方米)、投资1300万元的一中学生宿舍楼(12000平方米)和投资100万元的林南仓中学教学楼(1900平方米)建设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已经或即将破土动工。今年秋季谋划实施的有:投资600万元的一中教学楼、餐厅及附属工程,投资130万元的二中教学楼工程(2100平方米),投资150万元的职中教学楼工程(2300平方米),投资140万元的仓中宿舍楼工程(2400平方米)。三年来,各乡镇还多方筹措资金,用于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投资达1752万元,新建校舍24500平方米,改扩建校舍13042平方米,维修校舍85520平方米,主要工程有:窝洛沽镇投资108万元为镇中建2200平方米教学楼一栋,投资57万元为窝洛镇中心小学翻建校舍1680平方米;玉田镇投资50万元为镇中、林东、马头山三所中学建校舍1480平方米;林西镇投资50万元改造北霍庄中心小学校舍940平方米;鸦鸿桥镇投资60万元新建校舍1520平方米,改造、维修校舍820平方米;杨家套乡投资50万元翻建校舍1360平方米,维修校舍940平方米;散水头镇钱家沟小学投资50万元整体迁建,建校舍800平方米。正在建设的工程有:石臼窝一中、二中合并,投资120万元建2000平方米的教学楼工程;林西中学投资55万元建1000平方米的教学楼工程。渠河头中学投资200万元建3000平方米的教学楼工程、散水头中学投资120万元建2000平方米的教学楼工程及郭屯中学与葫芦寺中学合并项目正在运作之中。同时,狠抓了校舍建设、加大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旧校舍改造力度,努力撤并规模过小的农村小学,近三年共撤并学校193所,农村小学由99年前的461所减少到目前的268所,使农村小学的布局和规模逐步趋于合理,现有的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加强了校园环境建设,全县有18所学校被唐山市教育局命名为“校园环境建设示范学校”。2、教育普及程度逐步提高。为控制在校生流失,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我县狠抓了学生控流、辍返工作。县政府转发了教育局关于控制初中生流失、加强辍返工作的安排意见,将此项工作纳入了政府行为,从根本上保证了控制初中生流失工作的顺利开展。县教育局把初中生年巩固率纳入校长目标考核,明确了各校的初中生巩固率保底指标。各乡镇及学校抽调人员,深入学生家庭宣传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有针对性地做辍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适时下发了劝学通知书,使绝大多数辍学生又重返校园就读。在此基础上,我县进一步加强了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通过开展法律讲座、严惩扰乱校园秩序人员、清理校外游戏场所等措施,有效净化了育人环境;进一步加强了学校内部管理,规范教师行为,融洽师生关系,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并对后进生实施重点帮教,对贫困生实施救助,有效控制了学生流失。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几年来,我县初中生巩固率逐年提高,今年中考报名人数达11500多人,进入全市前三名,初中在校生巩固率已接近省“普九”标准,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均已达省“普九”标准。3、学校内部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一是教育系统内部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目标管理机制。每学年,教育局都要对乡镇教育办及中、小学校进行目标考核,通过规范科学的管理提高办学水平。2001年,我县顺利通过了市薄弱初中改造验收,至此,全县初中彻底消灭了薄弱学校,被评为初中工作先进单位;2000年,我县高中通过了市普通高中学校升级升类验收,全县高中整体管理工作又上升到一个新水平。二是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具体工作中,我县坚持“五育并重,德育为首”的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坚持“两全、两开”,不断推进素质教育。2001年底,为适应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成立了玉田县中小学德育研究领导小组,积极开展德育研究;为提高全县教师的师德水平,适时开展了师德教育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以教科研为先导,全县中小学开展了以“主体性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为重点的教育科研活动,课堂教学改革得以深入开展;在城内及周边乡镇小学三年级开设了英语课,并计划今年暑假后在全县小学三年级全面开设;认真执行上级减负规定,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基本杜绝了体罚、变相体罚和乱收费、乱征订现象;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的选拔考试,小学生全部划片就近升入初中学校,初中不再设重点学校,禁止学生择校;高中针对“3+x ”的高考模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全县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县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各校都建立起了音美活动小组,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科技活动。通过上述工作的落实,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我县教育教学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高。2001年中考,县一中的录取分数线居全市前列。2001年高考,全县二批本科以上上线910人,上线率为35.5% ,居全市十县第五位,一般本科以上上线1305人,上线率为50.95% ,创我县高考最好成绩。4 、干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教师队伍,重点抓了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不断深化用人制度改革。1997年在唐山市率先实施了教职工聘任制、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自1999 年开始,对919名新分配的毕业生实行了合同制管理,对全县20个乡镇教育办的中小学视导员实行了公开招聘,教育局也先后两次从基层单位公开招聘机关工作人员20余名。竞争机制的引入,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二是加强了干部教师的业务培训。根据我县的师资队伍实际,按照“立足当前,兼顾长远,解决急需,注重实效”的师资培训思路,认真组织干部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1998年以来,先后举办干部培训班4期,全县284名小学、初中校长参加了校长岗位培训,其中270人参加了校长提高班培训,并全部取得了合格证书。2001年,我县有2名教师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6名教师参加了省级骨干教师培训,15名教师参加了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教师学历达标率逐年提高。5、教育装备现代化工程有较大进展。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县委、县政府适时启动了以多媒体视听设备为重点的教育装备现代化工程,把教育装备现代化列入了2001年向全县人民承诺的“十件大事”之一,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教育装备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责任目标,制订了奖惩措施,有力地推进了教育装备现代化进程。自1999年以来,全县教育装备现代化的投资约2300 万元,共装备微机室64个、语音室58个、多功能教室112个,购置校长办公系统225套、教师办公微机403 台,中小学计算机总数达到2556 台;建立计算机校园网5个、多媒体教学网2个。通过近三年的努力,我县的教育装备现代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全市排位由后几名升至中游水平。在加大装备力度的同时,我县对所有中小学校长进行了微机培训,并培训了60名微机专职教师,为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做了必要准备。目前,全县所有高中、23所初中和13所小学开设了微机课,有80多名教师能自制教学课件,为实现2005 年在全县中小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打下了坚实基础。6、教育经费的征收、管理及使用比较规范。按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坚持以县级投入为主,乡镇村队合理分担,依法落实各级政府的办学主体责任。2001年,全县教育总投入为13993.2万元,其中县财政预算内拨款9171.8万元;城市教育费附加按“三税”的3.5%计征,征收总额为215万元;农村教育费附加按玉政199739号文件规定标准减少10%,征收总额为1871万元,其中乡镇留用835万元,缴县1036万元;捐集资383.2 万元;学杂费等收入2352.2 万元。县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首先保证了教师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征收的农村教育附加费主要用于民办教师的工资和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加强了对学校经费的收支管理,国办中小学及县直单位的经费由县财政管理,安排预算支出;乡镇中小学的经费由乡镇教育办管理,保证了各校资金用于正常的公用支出。全县没有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现象。中小学收费是直接关系到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为此,县政府把加强学校收费管理、制止乱收费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来抓,做到思想上位,工作到位,常抓不懈。具体做法是:规范基层收费行为,完善收费程序,实行“一证一卡四统一”制度;坚持中小学用书由县教育局审批制度;实行公开承诺;加强收费的常规检查,加大对乱收费案件的查处力度。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使我县中小学的收费行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三、“两法”贯彻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打算在贯彻落实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推进我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制约我县教育工作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教育需求的增加与教育投入的不足这一矛盾更加突出。近年来,我县县、乡两级财政受基金会兑付的影响,一直比较紧张,加之近几年村队投入减少,社会集资更加困难,使教育经费的来源更显不足,特别是公用经费近两年呈下降趋势,2000年全县教育公用经费投入为341.6万元,2001年减少到170.4 万元。而我县校舍建设、危旧校舍维修改造和教育装备现代化任务艰巨,资金投入巨大。我县现有危旧校舍70000平方米,需改造资金1450 万元,其中危险校舍11000平方米,需改造资金200万元。按照我省制定的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划要求,2 0 0 3 年全省初中学校要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2005 年小学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而就我县目前的教育装备现代化的进展情况看,全县初中只有计算机教室23个,尚缺19个;全县124所完小以上小学,仅有计算机教室13个,即使考虑近两三年内撤并一些小学,也至少要装备计算机教室100多个。按市教育局规划要求,年内40的中心小学要配备计算机教室,这样,今年我县小学需要装备计算机教室44个。要确保全县如期开设信息技术课,仅设备投资就需1800 万元。另外,各校建多功能教室和购置教师办公微机等还需资金760万元。2、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是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手段滞后,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二是教师编制不足。目前,我县小学生源锐减,初中正值高锋,高中从今年开始也进入高峰期。小学教师相对超编,但初、高中教师严重不足,即使暑假后将小学超编教师全部拔高到初中使用,同时,初中尽量扩大班容量减少班数,以压缩初中教师的需求量,乡镇中小学仍然缺编381人,高中缺编120 人,系统县直单位的职中、三中、国小缺编20人,暑假后教育系统合计缺编521人。3、学校布局调整发展不平衡。自1995年以来,我县根据小学生源不断减少的趋势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开始对农村小学布局进行调整,但由于一些村队干部或群众出于局部利益考虑,加之个别乡镇缺少应有的力度,至今依然没有完成调整任务。调整后出现的校舍不足和老化问题没能得到有效解决,不足百人的小分校和教学点在个别乡镇还依然存在,制约了教育资源的合理调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今后几年,我县初、高中仍处于入学高峰期,虽然我县每年都要投入资金扩建校舍,但仍难以满足生源增加的需要,全县初中班容量普遍过大,平均班容量为58.9人(省“普九”复查标准的最高限额为初中每班50 人)。城内学校由于县城人口增加,也导致班容量偏大,实小平均班容量达80多人(省“普九”复查标准的最高限额为小学每班45人)。4、素质教育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当前,受社会就业、用人制度及教育自身基础以及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学生在校时间长、课业负担重,部分教师改革意识不强、教学效果不理想,小学、初中的非主要学科授课质量不高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今后打算1、建立健全教育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投入。将农村费改税前应征收的教育费附加收齐上交县财政统一管理,作为教育专项资金,全部用于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危房改造和学校布局调整,余额补充学校公用经费不足。费改税后,取消教育集资和教育费附加,教育管理体制由“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改为由县级政府举办,并管理农村义务教育。按照“财政多投、社会多筹、教育专用”(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的原则,教育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保证专款专用,并多渠道吸纳和利用社会资金与资源,积极争取上级的转移支付资金,努力做到“四个确保”,即保教师工资,保学校危房改造,保公用经费的正常运转,保教育发展的资金需求,使“费改税后的教育投入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2、将教育目标纳入县政府对乡镇政府的目标考核之中。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支持。费改税后,要进一步明确乡镇党委、政府在发展本地教育中的职责,使各乡镇在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控辍保学、提高普及程度、学校布局调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切实负起责任。县政府将把以上教育目标纳入对乡镇目标考核工作之中,定期考核,落实奖惩。3、加快布局调整步伐,确保师资队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将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与校舍建设和危旧校舍维修、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调配教育资源,将调整撤并下来的小学校建成幼儿园,或拍卖变现后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继续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逐步建立起教师队伍的能出能入的管理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同时,继续采取到省内外重点师范院校招聘本科生与择优选聘当年专科毕业生相结合的方法,及时补充教师,确保教学需要。4、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中央、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为根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继续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要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完善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暂行办法;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积极探索符合教育规律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建立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运行机制,坚持依法治教,促进我县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平山区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工作情况汇报由广琴平山区是本溪市中心城区,土地面积176.7平方公里,总人口36万,下辖八个办事处,一个乡镇。区内共有中小学29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中学10所(农村中学1所);小学18所(农村小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一所,业余体校一所,青少年宫1所。全区共有教职工2510名,在校学生24945名,其中,中学8452名,小学16493名。多年来,平山区委、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政策法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工作,以优质、诚信、和谐办学为理念,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精深发展、特色发展,全力打造“优质教育、精品教育、前沿教育、公平教育、开放教育”五大教育品牌,保障我区教育事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2006年我们把握机遇,不懈进取,如期、优质、圆满的完成了“双高普九”工作任务,平山区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省“双高普九”评估检查团在反馈意见中这样评价:平山教育已成为辽东地区的一面旗帜,是镶嵌在辽东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平山教育继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又一里程碑,平山区已朝着教育现代化目标大步迈进。平山区教育的发展水平、质量表明,区政府在落实义务教育法,依法推进义务教育发展这一极其重大工作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将平山区贯彻实施新义务教育法情况汇报如下:一、统一认识,加大宣传,把学习新义务教育法引向深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从2006年9月1日起正式开始实施,这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新义务教育法为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法制保障,体现了近年来义务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体现了对义务教育重大问题的正确把握,体现了国家对义务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切实贯彻落实新义务教育法,必将开创义务教育发展的新局面,推动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就。为此,区政府加强对学习、宣传新义务教育法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周密安排,依托各种载体,针对各个层面,深入学习新义务教育法,收到良好效果。1、加强领导干部的学习,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水平 。领导干部是贯彻实施新义务教育法的关键因素,为此,区人大主要领导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学习、宣传义务教育法工作,督促政府相关部门加大义务教育法学习、宣传、贯彻力度,并深入各部门检查义务教育法学习、宣传、贯彻情况。区政府组织全体干部认真学习新义务教育法,建立领导干部学法制度。主管教育区长为政府部门相关人员作义务教育法专题讲座,明确各部门在落实义务教育法工作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义务。利用内部刊物平山之声宣讲义务教育法相关知识及新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完善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和学校领导新义务教育法培训制度。各部门利用中心组学习、政治学习时间,强化对新义务教育法的学习;通过书籍、网络等加强自身对新义务教育法学习;还聘请法律专家到我区专项解读新义务教育法。各校也结合实际,定期组织领导学习。2、强化教职员工学习,提高依法执教水平。区教育局按照区政府的要求,组织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将学习、宣传义务教育法纳入教育局相关科室工作计划。通过问卷答题、知识竞赛、师资培训、专题讲座、考核考试等多种形式,推动教职员工学习新义务教育法,明确新义务教育法内容,掌握新义务教育法内涵,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不断增强依法执教能力和水平。3、加强对家长、学生宣传,增强家长、学生法律意识。为使新义务教育法深入每一个家庭,让家长、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切实享有和履行新义务教育法所赋予的权利、义务,我区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及学校宣传窗口对家长、学生进行新义务教育法宣传。以家长学校为依托,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讲座及法律专家报告等多种形式,使家长了解新义务教育法的精髓。以课堂为主渠道,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建立健全规范化、制度化的新义务教育法宣传体系。举办了学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主题队会评选等活动;聘请执法部门人员为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宣传新义务教育法,把宣传新义务教育法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与学校管理相结合,与学校艺术教育相结合,与学科教学的渗透相结合,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在学生中形成了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宣传氛围。二、建章立制,有效保证义务教育优质发展 为推进义务教育健康、和谐、优质发展,我区在新义务教育法规定的范围内,强化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有机结合,依法建立健全适应义务教育发展要求,具有发展性、人文性的运行机制。政府建立并实行义务教育问责制、经费保障制、定期督导评估制、均衡发展监测制、过程结果激励制等。各校依法制定了学校行政、教育教学、安全保卫等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教育资金使用管理,建立相关审计制度。每年年初,区审计局对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教育经费的预算、决算实行审计。各校成立审核小组,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实行审核、公示制度。财政和教育部门建立了管理考核评估制度,积极配合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定期检查,审计部门每学期都对专户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并将审计报告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全区无一例挤占、挪用现象发生,有效保证了资金使用发放工作的透明、公开。这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为平山区义务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三、依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全面提高办学水平1、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平山区政府充分发挥在教育经费投入上的主体作用,切实履行责任,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保证了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障了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20032006年教育经费投入及增长情况一览表年度项目预算内教育经费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比例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教师工资小学初中小学初中普通教师工资200311:714762181229374按时足额发放200412:5117822922285670按时足额发放200526:2524553506309634按时足额发放200623:1935444908329675按时足额发放2、建立农村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区人大对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给予高度重视,将落实“两免三补”政策作为工作重点,深入相关部门检查、督促资金安排拨付情况。区政府按本溪市关于“两免三补”及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切实履行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项目、按比例分担责任。区财政部门根据区政府的部署,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足额安排资金,确保“两免三补”政策贯彻到位,遵循分项目、按比例承担责任的原则,承担本地区“两免三补”及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实际需求与市以上补助数额的差额部分,将补助数额列入当年预算。同时,按照国家关于农村中小学校预算编制办法的要求,科学编制收支预算,将公用经费按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一费制”标准足额安排,及时拨付资金,做好结算。区教育行政部门分年度提供农村中小学生的发展现状的基础数据,科学分析预测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的变化情况,指派专人深入学校调查了解“两免三补”和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有关政策落实情况,并对日常管理工作进行培训和指导,对学校上报情况严格审核,全面监督。2002年,在推进“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实现了教师工资统筹,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国家标准实现了按时足额发放。多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学校校舍维修工作,建立了以区政府投入为主体,乡镇投入为辅助的农村小学校舍建设、维修的长效机制,农村中小学校舍已于五年前完成了农村学校楼房化建设,并一直处于正常使用状态。2006年,我区启动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现已完成了学校建设用地以及规划设计、资金落实等前期筹备工作,预计今年年底完成教学楼主体工程。建成后,区政府将依法给予寄宿生实行“两免三补”政策。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已对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机制进行了前期探索,确保农村教育的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大幅度提升。3、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适龄儿童家庭经济负担。我区将治理教育乱收费、规范办学行为作为一项政治性工作来抓,作为一项落实义务教育法的重要举措予以全面落实,切实保障居民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权益。年初都与学校签订治理教育乱收费目标责任状,对全年的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和安排。坚持依法治教、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责任状要求,认真履行职责,保证各项重点工作顺利实施。完善“一费制”收费办法,有效规范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收费行为。在春秋两季的收费工作中,我们都根据本溪市中小学生收费公告的内容,对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进行认真研究,召开收费工作会议,对收费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按照政策,全部免除了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城市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中小学生和进城务工子女免除学杂费,对城市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和农村持有农村社会救济证的困难家庭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仅2006年,享受“两免一补”的学生达4546人,金额为178万元。4、加强监督和管理,收费行为进一步规范。在教材征订工作中,明确教材及教辅材料的征订范围和征订渠道,全区无一例规定项目以外的收费。我区一直坚持均衡化发展,无重点校、重点班,无考试选拔新生现象,学生均按照居住地房票、户口簿就近入学。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按暂住地的相关手续和城市学生享受同等政策,无需多交任何费用。在贯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基础上,为了保障贫困家庭学生和残疾学生能和其他学生同样平等享受义务教育,我区实施“一帮一”爱心工程,开展“千名教师帮扶万名特困生”行动。建立爱心助学基金会,以学校为单位开展捐赠学习用品等系列帮扶活动。将帮扶贫困生工作成效和保障残疾生入学纳入年度教育目标责任状考核体系,使全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均达100%。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有效地解决了“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全区没有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四、以“双高普九”为契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一直是平山区政府所着力追求的教育发展目标。2003年,按省“两类新三片”规划要求,我区全面启动“双高普九”工作。区政府将“双高普九”作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难得机遇,作为整体性实现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有利契机。平山区自“两类新三片”规划启动以来,科学决策、统筹规划、周密组织、挖掘潜力,动员社会力量,整合全区资源,全面推进“双高普九”工作,并于2006年顺利通过省验收。1、优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确保办学条件整体提升。区政府全面强化政府行为,切实履行职责,积极推进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至2006年,全区共撤并中小学12所,是学校布局趋于合理,优质教育资源得到科学配置。按照相同的标准以及学校发展现状和规模,统一配备教育资源,加大薄弱学校校舍改造力度。“双高普九”期间,全区共投入4649.63万元,实现了办学条件同步提升。全区新建、翻建学校4所,维修、改造学校28所。拥有多媒体大厅32个,每校一个;多媒体教室49个,教学微机3735台,所有学校的生机比均达到9.2:1,校校通接通率100%,农村中小学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全面实施,教育资源库13393G,学籍电子化覆盖率100%,各专用室全部更新改造,装备水平均达到国家I类标准。2、加大交流力度,校际师资均衡发展。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方面。我区实行新毕业生到边远学校及农村学校任教制度,在边远学校任教教师工资自然向上浮动一级,没有边远学校任教经历的教师无晋级中高资格。优质毕业生分配向薄弱学校倾斜,实行校长任期制,校长、骨干教师对口交流制。近二年,我区校长交流率达到53.68%,教师年交流率达到12%。不断加强薄弱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提升专业化程度,缩小校际差距,促进教师资源均衡发展。3、建立监测制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不断缩小全区学校间的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我区建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制度,定期对全区各中小学进行全面检测和分析,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五、依法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新义务教育法将素质教育纳入法律范畴,为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法,依法推进素质教育,区政府提出了全面实施质量立教战略。按照这一指示要求,平山区教育管理者,以强化质量管理为手段,全面落实质量立教战略。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拓展德育领域,创新德育方法,构建德育模式,在德育特色工作中作了创新性的尝试。创建了阳光教育、绿色教育、新生活教育、和谐教育、平等教育等特色教育模式,第三十一中学的生命教育、第十三中学的阳光教育等均在省市产生广泛的影响。各校也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平等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德育工作实效性、针对性、主动性明显增强。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教研为手段,不断深化推进课程改革,举办了形式新颖、富有实效的课程改革研讨、交流、观摩等一系列活动。积极改革教研和备课方式,校际间在教研员指导下,定期进行集体合作教研和备课,发挥出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积极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成立教育评价研究小组,与课改理念相适应的教育评价体系初步形成。改革小学考试制度,将学业水平、个性特长、行为习惯、心理素质、家务劳动、写字等技能素质纳入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同时,在教育质量管理上构建了独到而实用、科学而规范的质量监控体系,全程监控、强化分析、注重诊断、寻求对策。全区层层将教育质量纳入对教育工作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从上至下的监督,保证了全区教育质量稳步上升,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升学率98.6%,其余初中毕业生全部接受9+1教育。我区艺术教育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以活动为载体,不断拓宽艺术领域,艺术形式不断创新,艺术教育成果显著。平山区曾两度被评为省艺术教育示范县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大课间活动,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中小学分别为98.75%、97.49%。为促进学校公共卫生教育工作的开展,我区开展了卫生宣传月活动,提高了学生公共卫生知识知晓率,防病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六病防治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