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复习提纲(共7页)

上传人:4**** 文档编号:46608857 上传时间:2021-12-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史复习提纲(共7页)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经济史复习提纲(共7页)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经济史复习提纲(共7页)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经济成长历程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3) 二、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1、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时间)(工具:汉犁壁三翻唐筒曲)2、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三、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课本5、28、46、83页)1出现时间:2、出现的原因 3、概念含义: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生产,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4、特点:(1)自给自足(封闭保守)(2)落后性(规模狭小、简单分工、近代阻碍发展)(3)脆弱性(在天灾、战乱、苛政影响下容易破产)5、发展:(1)明清时期,成为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2)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解体的含义 ) (3)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私变公)四、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商周时期:井田制(性质: ) (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 )3、战国-明清:土地私有制(君主、地主、自耕农)4、土地兼并现象:原因:土地私有(根本),土地买卖;影响:影响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 解决:均田制(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不准买卖)五、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1、青铜时代:是指从 到  2、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 和钢的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奇迹3、汉代:人们开始用 煤 作燃料冶铁,中国是世界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4、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 冶铁,明朝流行开来5、汉代:丝绸远销欧洲,获“ 丝国 ”称号 6、唐代:丝织业出现 技艺 7、宋元以来:棉花种植由边疆向内地传播,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8、元代:黄道婆全面推广先进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松江在元明时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9、明代后期:棉布 已取代 丝麻毛 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10、制瓷业:汉青、南白、元彩、唐独立、宋瓷都、明清出口六、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方式1、家庭手工业:出现时间:春秋时期特点:与农业结合,副业;产品供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 2、官营手工业:时间:西周时期。从 西周 到 明朝前期 ,一直据最主要地位特点:官府统一管理(工商食官);产品满足官府需要,不进入市场 ;3、私营手工业时间:春秋战国时期,明中叶 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特点:生产商品,进入市场(获取利润);出现雇佣关系(明中叶后)七、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1、货币:货币产生(商)-纸币(宋元)-白银(明)2、商人:职业商人(商)-私商(春秋战国)-外商(隋唐)-区域性商帮(明清)3、市场:商业都会(春秋战国)-夜市(宋)-商业市镇(明清)4、明清时期商业发展表现(5)(商人、商品、货币、市场、劳力、课本21页)5、唐宋城市的比较?(布局、管理、职能、课本22页)八、中国古代商业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重本抑末)(课本23页)1、出现时间 2、原因: 矛盾3、影响 :有利于农业发展;明清时阻碍资萌发展;是造成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九、中国古代商业政策二:明清海禁政策(广州?)1、原因:根源: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明: (24页小字) 清: (28页)2、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侵略;给航海业和对外贸易沉重打击;落后十、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1、出现时间: 地区: 行业: 2、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3、特点:手工工场、雇佣关系(机户、机工、“计日受值”、劳动力商品化)4、地位影响:只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不占主导地位,发展缓慢但代表了中国经济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势,是积极进步的5、缓慢发展的原因(课本28页):封建制度的阻碍(1)经济: (2)国家政策: (3)购买力(市场):官府沉重剥削,农民购买力低下(4)资本:商人、工场主投资土地剥削 “衣租食税”,影响工业再生产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与对中国的冲击一、新航路的开辟(15-16世纪初)1、原因: 经济根源 。社会根源 2、影响:对世界:(全球化)(1) (2) 对欧洲:商业革命、资发(原始积累)、殖民扩张二、两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中-19世纪上,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1、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政治前提: 直接原因(市场) 2、蒸汽时代成就(轻工业为主)(1)主要发明:棉纺-冶金-采矿-交通运输业,连锁反应 蒸汽机(作用:提供动力、城市化、环境污染)火车、汽轮(美)(2)主要新兴工业部门:棉纺织业、铁路运输业、机器制造业3、电气时代成就:(重工业主导)(二工的主要特点:科学技术紧密结合) (1)主要成就(4):电力、内燃机、化学工业、钢铁工业 。(2)新兴工业部门:石油、化学、电力、电器、汽车工业(石化电汽)4、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组织:工场工厂-大企业(垄断组织) 2)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生产力:巨大发展4)生产关系:产生新的阶级:无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经济联系:欧美工业国主导)1、初步形成:时间:15-16世纪初 原因:新航路开辟(34页)2、扩展:时间:16-18世纪 原因:欧洲早期的殖民和海外贸易(38页)3、最终形成: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原因:两次工业革命推动(43页)最终形成方式: 最终形成标志: 四、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发生了怎样的变动? 五、洋务运动-中国近代企业产生(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时间: 2、原因目的:清内忧外患,利用西方技术来维护其封建统治(自强、求富)。3、内容:(举办军工、民工、海军、学堂留学生) 主要企业: 4、影响:引进、培养、刺激、抵制、标志中国近代工业(使用机器生产)起步。 六、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1、产生:时间 原因2: 、 主要企业 、 、 (集中在沿海地区?)2、初步发展:时间 (48页) 原因3: 、 、 (主因?)表现:轻工业,纺织业为主。3、黄金时期: 时间 (50页)原因5: 、 、 、 (主因?)表现:纺织业面粉、卷烟业迅速发展,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也获发展。4、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根源:民族工业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评价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2)、它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动的重要经济前提,也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一、创新: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一)、建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背景:内忧外患(国内战争爆发,列强武装干涉)内容:余粮征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 、强制劳动评价:积极:最大限度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斗争胜利消极:许多措施超出战时需要的限度,挫伤群众积极性。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1921背景:经济困难、政治危机内容:固定的粮食税;中小企业和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允许自由贸易意义:经济恢复、政权巩固、找到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特点: 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30年代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建立过程: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内容:(1)单一公有制,(2)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指令性计划经济评价:积极:基本实现工业化;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弊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民、地方和企业积极性不高(二)、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1、为什么改革? 2、三夫怎样改革?赫:(农业)物质利益、玉米运动勃:(工业)运用价值规律戈: 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加速发展战略(重工业)3、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4、三夫改革的教训和启示: 二、调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自由干预减少干预)(一)、30年代的调整:罗斯福新政1、大萧条(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原因:基本矛盾(根本)、供需矛盾、股市投机 影响:经济: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政治:社会动荡,法西斯抬头,资本主义面临严重政治危机国际:各国转嫁危机,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国际关系恶化2、罗斯福新政(实践)内容:整顿、调整、调节、社会救济、以工代赈(中心措施?)(围绕调整供需矛盾,缓和社会矛盾方向思考把握其内容)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评价:(对美国)经济恢复,矛盾缓和,但评价:1)(对美国)经济恢复、矛盾缓和、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对资本主义)2)(对资本主义)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3、凯恩斯主义(理论)英国经济学家,主张国家应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二)、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1、主要内容(4)国家干预经济(主要方式有: )人民资本主义(实质是 )经营者革命(影响 )福利国家的出现(实质 )2、调整的作用: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三)、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再调整1、原因:1973年后,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滞涨”现象2、主要内容: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过渡时期(1949-1956)1、1949-195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2、1953-1956: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一化三改、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意义: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公私合营、三改的意义: (三改的实质是: )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成就与曲折(1956-1976)1、成就:1956,中共八大的召开,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国情)2、失误: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会化运动实质:“左”倾错误;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影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破坏,人民生产积极性严重挫伤,出现三年严重困难时期教训: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必须尊重客观经济发展规律。3、调整:1960年,“ ”八字方针(正确探索)结果:1962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人民生活有所改善。4、曲折:十年文革(19661976年) 实质:“左”倾错误; 教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三、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改革开放(1978-)一)、改革方针制定: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二)改革的内容:(86页)1、农村改革:1)实行家庭 特征是: 作用: 2)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的发展 2、城市国企改革:时间: 中心环节 目标 作用 (87页) 3、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十四大制定,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三)对外开放:1、开放历程:1980经济特区(点)-1984沿海经济开放城市(线)-沿海经济开发区(面)-1992开发浦东(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2001加入WTO(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制度化)2、开放格局: 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05页)1、一个中心:美国(美元)2、两大体系: 、 3、三大支柱: 4、影响(三化):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二、经济区域化:一)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欧共体到欧盟)1、原因:(107页)(历史、现实、教训) 2、过程: 1952:开始:煤钢共同体;1967,欧共体成立;1968,关税同盟建成,实施共同农业政策;1991,欧洲联盟条约(马约)通过;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经济政治组织)2002,使用欧元3、影响:对欧洲: 、 对世界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单一的经济组织三)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论坛性经济组织,APEC方式(多样灵活自主自愿)三、经济全球化的趋势1、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115页)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两极格局的结束、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2、表现:国际贸易的增加、世界市场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3、问题:(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2)世界经济的投机性和风险性 (3)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4、展望:(1)对待全球化的态度: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2)从长远来看: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要建立起新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对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全球化历程: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二战后资本世界经济体系建立,经济区域化的发展-90年代速度大大加快)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