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上传人:清**** 文档编号:46431782 上传时间:2021-12-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不畏艰险矢志不渝愚公精神感天动地寓理于趣含意于事艺术魅力浑然天成愚公移山教学设计【课前预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我设计了如下预习作业: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主要著作等基本情况。2查阅工具书,读通字、词、句、段。3自读课文三遍,了解故事大意。【相关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积累文言词语。2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3能够复述故事情节,学习课文的写作手法,分析文中愚公、智叟人物形象。4熟读课文背诵相关的语段,感受愚公的英雄气概,从而树立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愚公精神。【评价任务】1复述课文,诵读课文。2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能翻译重点文言句子。3理清故事情节,能抓住重要句子分析形象。4理解课文的寓意和现实意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走进愚公移山文本。1. 赏名画,导新课。一体机播放徐悲鸿的油画愚公移山,学生欣赏。交流这幅画的内容。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列子2.识作者,解文体。一体机出示作者作品。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名寇,又名御寇)著,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二、 理解愚公移山内容。1.听录音,正字音。 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含词、句)。 正音:万仞()箕畚()孀妻()匮乏()始龀()2. 读课文,划停顿。一体机出示课文停顿,学生根据停顿朗读课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学生根据划分停顿朗读课文。3释词语,疏文意。学生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年且九十 惩山北之塞 指通豫南 投诸渤海之尾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而山不加增 一厝朔东 汉之阴 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指通豫南通,意为。始一反焉通,意为。汝之不惠通,意为。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意为。一厝朔东通,意为 。翻译下列句子。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吾与汝毕力平险。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甚矣,汝之不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帝感其诚。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特殊句式:倒装句: 甚矣,汝之不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何苦而不平?被动句:帝感其诚。省略句: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指名逐段疏通文意。4.学生速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 课文写了哪些人? 明确:有愚公、智史、愚公妻、子孙、京城氏遗男。 哪些人响应愚公的号召,参加了移山的行动? 明确:愚公、荷担者三夫(三个子孙)、遗男。 移山的工作做起来顺不顺利?遇到哪些困难?请学生从书中找有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 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 “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小结:由此看来,要搬走两座大山,确实困难重重。越是困难的处境,越能显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课文所写的这些人物对待移山的态度如何,各自表现了怎样的精神面貌。 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段(一人扮愚公,一人扮愚公妻,一人扮智空,一人读 叙述做文字,“杂曰”由全班齐读。要求把握好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 5从指导朗读人手,理解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 愚公妻和智良说的话差不多,能不能用同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明确:不能,因为他们对待“移山”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 可以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总之,愚公真是“献疑”,智更是“笑而止之”,一“疑”“笑”,态度截然不同。“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指名朗读第4段。 讨论: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明确: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结尾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作业:熟读课文,背诵相关的语段。第二课时三、认识愚公人物形象。 学生速读课文,理解愚公这一艺术形象。 一体机出示问题一:愚公“年且九十”,只剩“残年余力”,却要带领老老小小五个人,移走两座“高万切”的大山,这是不是真的很笨?智史的一番话是否讲得有道理?请结合课文分析。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愚公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山北之墓,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这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的“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可见愚公对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臾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真”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匾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增高”。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类比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此 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像这样可敬的老人,谁还相信他是“笨老头妮? 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条件无法变更,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实质上是“鼠目寸光”,他的一番话反映他逃避困难的思想,是不足取的。四、 传承愚公移山精神1.“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今天的我们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 讨论后明确:“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发扬这种精神,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干下去,才能取得成功。 愚公精神的本质就是无私奉献、奋斗不止。不管是在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还是危难中的抗震救灾,还是中国改革开发三十年,处处都闪烁着这种精神。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我国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愚公移山精神更加重要。学习愚公移山精神,就是要学愚公他“胸怀长远、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主动挖山”的精神。愚公移山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出门节约路程,而是想着自己的子子孙孙都挖下去,最终实现为一方老百姓找出路,谋发展的宏图伟志。总结:愚公移山这则寓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2.由愚公移山的故事,你能联想到哪些成语或格言?锲而不舍、矢志不渝、众志成城、持之以恒、事在人为等等。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张载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五 归纳艺术特色。这则寓言在写作上,有哪些艺术特色? 1.对比突出愚公形象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为了突出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强调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确,就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与“山不加增”对比。为了表现移山时不畏艰险的气概,激励人们去掌握这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的家庭,“始齔”的助手,与“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对比。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为了说明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显示这一哲理思想所产生的威力,就以智叟的一开始的“笑而止之”与被驳后的“亡以应”对比等。在对比中逐步完成愚公艺术形象的塑造。2.情节曲折巧妙多姿 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挥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就该是行动起来一起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不能解决。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该是苦战不休,不料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凸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同时深化了作品主题思想。在一个仅有三百余字的简单的故事里,将较多的矛盾集中起来描写,能够收到戏剧性的艺术效果,2.由愚公移山的故事,你能联想到哪些成语或格言?锲而不舍、矢志不渝、众志成城、持之以恒、事在人为等等。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张载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列子山之高大 子孙无穷匮 智叟笑而止之 愚公不愚 突出形象 对比 年老力薄 山却不加增 智叟无言以对 智叟不智 揭示寓意 【教学反思】:亮点:这是一篇主读课文,教学这一课,我围绕课文内容制定四个目标,为完成目标逐一制定相关的活动,课堂上学生读、说、听、写有序进行。教学这一课重在朗读,积累文言词语。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这篇文章时,我觉得应该强调个性化解读。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不足之处:在讲课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过渡太生硬,不够自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老师指导还有欠缺。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使用建议:大部分学生对列子及列子了解太少,课前让学生上网查找其相关生平和作品成就,有助于本文的学习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