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的思想特色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46375609 上传时间:2021-12-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骆驼祥子》的思想特色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骆驼祥子》的思想特色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骆驼祥子》的思想特色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骆驼祥子的思想特色研究【摘要】被我国现代文学史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集戏剧家、文学家以及小说家荣誉于一身。其代表作骆驼祥子作为老舍小说创作的高峰之作而得到世界文学界的广泛认可,也成为其城市贫民悲剧的典型代表。作品的主人公祥子代表了充满两极变化的传统男性语义,他是集女性执掌着,色欲、人格道德和原始欲望为一体的矛盾的综合体。他所传达出的文化基因中更是蕴含着无法改变的情欲和变态心理。他的人格完全反向转化,他认为“劣胜优败”,认为是在吃人,实则是在吃己。本文从形而上的角度,对人类人性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关键词】骆驼祥子;思想;心理骆驼祥子描述的是一位农民由农村到城市、由纯朴善良到腐蚀堕落的心酸。故事依照祥子初到城市作为人力车夫的行踪而展开,围绕一开始祥子的生活目标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铺设故事情节,三起三落,逐步深化。起初,祥子以为凭借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现实的残酷沉重地打击了他的努力和幻想,面对命运,他终究屈服于现实,最终走向堕落。本文在详细品味作品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老舍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中所蕴涵的对时代背景的启蒙。对于该部作品,就其象征性而言,骆驼祥子隐含了一个人一步步堕落的隐形结构,面对命运的压迫,祥子由一开始的搏斗到受阮明及虎妞的诱惑之后的日渐堕落;就其显性层面来讲,作品对祥子与阮明之间的关系以及虎妞的形象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析;而从人性真实和民间形态的角度来看,虎妞所代表的不朽魅力和艺术典型得以充分体现和发挥。从结构的角度来看,骆驼祥子的后半部不能说是没有遗憾的,因老舍自身作为市民阶层的局限性,虽然尖锐地批判了市民本身,但他却无法在对祥子冲击政治之网的精神上给予更好的表达和提升。一、身体的自足与异化孤身一人的祥子因农村生活的破产被迫远离家乡转战城市,面对全新的城市生活,他满怀希翼,决心通过拉人力车这项几乎依靠力气而不需要任何技巧的工作来维持生计。天生的强健体魄给了祥子与生俱来的优势,也使他相信自己可以凭借辛勤工作来获得自己想要的高等的生活。他相信自己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车夫,并为此而倍感满足,甚至想想都觉得很高兴、很幸福。可以看出,祥子对自己的身体有着十足的自信,他坚信自己假以时日就可以依靠自己的强健体魄来实现成为一名高等车夫的目标,他觉得他的这个想法是必然能达到的,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虚无的梦想。也就是说,祥子在一开始就做好了依靠自己的体力实现生活理想的准备。并且,从小说中可以看出,祥子十分自傲于自己的身体:他看着那高等车夫,想象着怎样才能将自己鉄扇面似的腰和直硬的背显现出来,自我感觉着自己的肩膀多么有力而又宽阔。但祥子只是一个由农村初到城市的农民,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中,他除了自己的身体可以说一无所有。他也只能依靠出卖自己的身体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就可以说,当他决定以身体来换取理想时,他的身体甚至生命就不再是他自己的了,也就是说,他用来出卖的身体以及生命从那一刻开始就同他是相对立、相敌对的了。因此说,祥子对自身身体的自足以及出卖体力的异化色彩从其一开始劳动就充分体现出来了。在其劳动的过程中,祥子完全无法体会到其想象中因身体展示而获得的满足感,祥子完全被自己的劳动对象所奴役,丝毫体验不到自己作为身体的主人所该有的成就。祥子这种身体的自足与完整从一开始就已经被完全粉碎,他的身体不属于他自己,异化色彩充分展现。从祥子初到城市时对自己身体的骄傲到出卖身体自足异化之间的冲突,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祥子理想的悲剧结局,同时也宣告了祥子的悲剧命运。祥子由一名纯朴而善良的乡间农民,带着自己对生活的向往来到城市。祥子知道自己身体这唯一财产的可贵性,也知道自己要如何依靠身体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他很会保护自己的身体,他拒绝像其他车夫那样因酒色而影响自己的身体,他坚信认为身体是自己与生俱来的,是能够由自己来把控的。然而,他与虎妞的性关系却猛烈的冲击了他的这一信念。虽然从一开始祥子并没有看上刘四爷的女儿虎妞,但他终于还是没能抵抗住虎妞的诱惑。尽管在整个事件都不是祥子主动愿意的,但他面对陷进仍是没能停住脚步。祥子也因此而思考自己身体中所拥有的不被自己知道和控制的方面。祥子的这种矛盾心理充分体现了他对自己性行为所持有的不明朗态度。他自己也无法明白自己对虎妞的赤裸身体是排斥还是吸引,他对自己身体的行为不再明确,更没有清晰的思路来把控自己的行为。祥子的这种行为代表的是在全新的环境中年青男子的普遍行为。对身体的出卖和滥用,或许在落后的农业生产环境中难以被接收,但是在遭受资本主义侵蚀的城市文化中却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祥子并没有因为身染性病而受到周围车夫的歧视和冷落,车夫们很热心地向他推荐治疗性病的方法。车夫们的这种生活并非说明他们就愿意走向的堕落和腐蚀,而是因所从事的工作以及生活的压迫决定了他们无法承担家庭的重担,只能选择这种生活方式。处于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家的悲剧命运注定了国民的悲剧命运。在这种大环境下,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被迫发生改变,就连自己的身体都充满了异化的色彩,成为了出卖的对象而与自己相对立。忠实于自己,也就是对自我独特性的忠实,也就是对自己所具有独特性的表现和发挥。正如郝德尔所说,每个人的存在方式都是独特的,都是在按照自己的尺度生活,依照着某种特定的我的方式作为人而存在。我不要按照别人的生活方式去生活,我的生活方式要遵从于我内心深入的召唤。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方式更强调了忠实于自己的重要。我的生活将会因忠实于自己而变得有精彩,否则将毫无意义可言。当然,忠实于自己,也必然会让我失去某些东西,但我认为这正证明了人之所以为人。这种生为人的观点对人的思想极具蛊惑力,我要实现身体与精神的结合,促使自己为自己而活,就应该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就应该忠实于自己。然而,在现实中,外界的种种欺骗与诱惑以及自我定位的不客观、不到位很容易的就能将自己与自己的内在天性切断,而不能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因此,社会中的人往往会因为一些内在的或外在的态度或压力而背弃自己内在的天性以及自己内心的召唤,进而丧失自我的独特性,失去忠实于自己的本能。祥子在初到城市从事车夫职业时是忠实于自己独特天性的,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愿意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寻求自己的生活模式。这种模式并非客观存在的,他需要与自己的天性相结合来发现和挖掘。但他在依从自己的内心寻求这种模式的过程中,却因自身的道德缺陷而导致他逐渐偏离最初的生活理想,最终走向道德的堕落和心灵的腐蚀。事实上,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如果他能始终听从自己的内心,保持个人主义的纯粹性和完整性,那么,外在的现实也注定了他最终的灭亡。正如小马儿的祖父所说,想依靠干苦力混出个样子来,那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他背弃了自己的天性,放弃了自己的道德理想,自甘堕落,随波逐流,那他只能是日益落败下去,因此,可以说,他是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自己的,这正是他悲剧的根源所在。祥子的悲剧就是由它直接导致的,虽然祥子在残酷的现实中对这种独白性个人主义的危险性得以充分认识,但他却已经丧失了校正和改变他的能力和勇气,从而失去了最后的自求机会,生生走向堕落。 在这部作品中,还有一个悲剧人物,那就是虎妞,从本质上来讲,也是承认诉求而造成的悲剧。虎妞的一生,都没有得到她想要的身份认同,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分析,虎妞要求得到认同,得到承认,这与祥子的诉求是有本质区别的。祥子作为一个个人主义者,他想摆脱命运的束缚,寻求更高等级的社会的认同,他的行为不乏盲目的悲壮,而在男权制社会中,虎妞作为一个女性,她想改变自己处于劣势的社会地位,想为自己的存在寻找合法性,她追寻承认的过程更是充满绝望和辛酸。他们唯一相同的结果就是都没有得到承认,这也造就了他们同样悲剧的命运。最为悲剧的是,虎妞终其一生,都没有获得认同,这让她一生的处境都非常窘迫,或许可以说,虎妞一生都没有确定自己到底是什么,到底是谁?她在父亲刘四的眼中,根本就不是什么女儿,而是一个物件,对刘四自己有用的物件,因此,刘四不愿虎妞嫁人,不想失去这个工具。虎妞的命运是什么,似乎从来都是不是他要考虑的问题,虎妞从根本上没有选择的权利,甚至算不上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当虎妞决定要嫁给祥子的时候,刘四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他开始千方百计阻止虎妞个体独立性的发展。刘四希望虎妞永远做他的工具,永远不要出嫁,当他发现这个愿望已经破灭时,他就置虎妞于不顾,变卖家产,远走高飞。但是其他男性看来,虎妞又过于强势,以至于将她和母老虎、母夜叉等形象联系起来。她与男性心目中的标准女性一点的不符,在祥子的眼中,她就更差了,简直就是个四不像,好像是新的,又满是旧观念,像个姑娘,更像个爷们,既是人,但是更像一头凶猛的野兽,总之是千奇百怪。虎妞就在这样的像与不像中逐渐迷失了自己。她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不敢奢望从男性哪里获得任何东西和认可。同时,虎妞的性格更像一个男人,所以女性也不认同她。就连得到她帮助的小福子都不是完全认同她。虎妞还失去了一个证明自己是个真正女人的机会,她难产而死,无法成为一个母亲,也就无法被承认是一个合格的女性。因此,虎妞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不同于任何人的另类存在,这也是造成她悲剧的根本原因。结论: 语言的艺术性和生活性是骆驼祥子最大特点。作品体现了作者平实而简单的思想以及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活体验,正因如此,才得以塑造了这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鲁迅先生的语言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在作品中用非常凝练贴切的语言精心刻画出每个人物的思想变化,再结合语境以及人物性格,成就了一篇篇传世经典名作。这部作品还有着高度的讽刺艺术。鲁迅先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用非常精炼而适当的语言,缔造了非凡的艺术效果。因此,他的作品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着无可比拟的艺术价值。参考文献:1 张弘. 鲁迅小说全集Z.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3.2 傅德岷. 包晓玲. 鲁迅诗文鉴赏辞典Z. 武汉: 长江出版社,2006.3 崔明芬. 老舍文化之桥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4 黄海学术研究集粹委员会. 精神分析理论与中国文学Z.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