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研究报告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46375301 上传时间:2021-12-1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联网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物联网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物联网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录第一章 物联网概述3第一节 物联网的定义3第二节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3第三节 物联网核心技术4一、RFID技术4二、WSN技术4第四节 M2M4第二章 物联网应用领域5第一节 应用概述5第二节 电力电网6一、概述6二、减少停电现象6三、智能电表6第三节 医疗系统7一、概述7二、整合的医疗平台7三、电子健康档案系统7第四节 城市设施8一、概述8二、实时城市管理8三、整合的公共服务8第五节 交通管理8一、概述8二、实时交通信息9三、交通收费9第六节 物流供应链9一、概述9二、供应链网络优化10三、提供供应链可视性10第七节 通信行业10第三章 物联网遇到的问题与挑战11第一节 通用标准问题11一、技术标准问题11二、协议标准问题11第二节 安全问题11一、业务认证机制12二、加密机制12第三节 技术问题13一、IP地址问题13二、识别率问题13三、云计算问题13第四节 其他问题14一、成本问题14第四章 物联网的未来前景14第五章 涉及物联网的相关证券公司15一、新大陆(000997)15二、远望谷(002161)16三、东信和平(002017)16四、华工科技(000988)16五、长电科技(600584)17六、同方股份(600100)17七、大唐电信(600198)17八、上海贝岭(600171)18九、蓝天信息(000948)18十、航天信息(600271)19十一、厦门信达(000701)19附:中国物联网的发展20第一章 物联网概述第一节 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从技术上理解,物联网理解是指物体通过智能感应装置,经过传输网络,到达指定的信息处理中心,最终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自动化信息交互与处理的智能网络。从应用上理解,物联网是指把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连接到一个网络中,形成“物联网”,然后“物联网”又与先有的互联网结合,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达到更加精细和生动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第二节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物联网应该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二是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三是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在业界,物联网大致被公认为有三个层次,底层是用来感知数据的感知层,第二层是数据传输的网络层,最上面则是内容应用层。感知层是物联网的皮肤和五官识别物体,采集信息。感知层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传感器、终端、传感器网络等,主要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与人体结构中皮肤和五官的作用相似。网络层是物联网的神经中枢和大脑信息传递和处理。网络层包括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网络、网络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智能处理中心等。网络层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传递和处理,类似于人体结构中的神经中枢和大脑。应用层是物联网的“社会分工”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广泛智能化。应用层是物联网与行业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行业智能化,这类似于人的社会分工,最终构成人类社会。第三节 物联网核心技术物联网核心技术包括射频识别(RFID)装置、WSN网络、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Internet与移动网络,网络服务,行业应用软件。在这些技术中,又以底层嵌入式设备芯片开发最为关键,引领整个行业的上游发展。一、RFID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只有两个基本器件,该系统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系统由一个询问器(或阅读器)和很多应答器(或标签)组成。一套完整的RFID系统, 是由阅读器(Reader)与电子标签(TAG)也就是所谓的应答器(Transponder)及应用软件系统三个部份所组成, 其工作原理是Reader 发射一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给Transponder, 用以驱动 Transponder电路将内部的数据送出,此时 Reader 便依序接收解读数据, 送给应用程序做相应的处理。二、WSN技术WSN是wireless sensor network的简称,即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就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被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传感器、感知对象和观察者构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三个要素。第四节 M2M物联网现阶段最主要的表现形式:M2M。M2M是机器到机器的无线数据传输,有时也包括人对机器和机器对人的数据传输。有多种技术支持M2M网络中的终端之间的传输协议,目前主要有CDMA 、GPRS、IEEE802.11a/b/g WLAN等等。M2M是一种理念,也是所有增强机器设备通信和网络能力的技术的总称。M2M(Machine to Machine)作为实现机器与机器之间的无线通信手段,为制造业的信息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例如:在电力设备中安装可监测配电网运行参数的模块,实现配电系统的实时监测、控制和管理维护;在石油设备中安装可以采集油井工作情况信息的模块,远程对油井设备进行调节和控制,及时准确了解油井设备工作情况;在汽车上配装采集车载信息终端、远程监控系统等,实现车辆运行状态监控等。M2M应用市场正在全球范围快速增长,随着包括通信设备、管理软件等相关技术的深化,M2M产品成本的下降,M2M业务将逐渐走向成熟。目前,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已经实现安全监测、机械服务、维修业务、自动售货机、公共交通系统、车队管理、工业流程自动化、电动机械、城市信息化等领域的应用。 欧洲著名的行业咨询机构IDATE的报告显示,2006年,全球范围内M2M市场容量已经达到200亿欧元,而到2010年,市场容量将达到2200亿欧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9%。第二章 物联网应用领域第一节 应用概述在国家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大背景下,物联网将是工业乃至更多行业信息化过程中一个比较现实的突破口。一旦物联网大规模普及,无数的物品需要加装更加小巧智能的传感器,用于动物、植物、机器等物品的传感器与电子标签及配套的接口装置数量将大大超过目前的手机数量。按照目前对物联网的需求,在近年内就需要按亿计的传感器和电子标签。专家预计,2011年,内嵌芯片、传感器、无线射频的“智能物件”将超过1万亿个,物联网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这将大大推进信息技术元件的生产,给市场带来巨大商机。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第二节 电力电网一、概述自200l 年以来,中国每年的能源消耗量一直以12的平均速度增长,也就是说能源消耗量增长速率高于GDP 增长速度。由于电网系统效率低下,发电和输电过程中浪费非常严重。现在,我们可以利用高科技对事物有更透彻的感知和度量,不管是安装在室内的计量器还是发电厂里的涡轮。所有这些感知和度量支持我们更好的收集信息和数据,透过先进的分析工具产生智能洞察,再以此实时地做出更好的决策。仪表管理技术的进步使个人和企业可以选择使用能源的方式和时间,这就为使用风能和太阳能等利于环保的能源奠定了基础。对于电力提供商而一言,智慧的电力意味着更高的电力的可靠性和电力质量,更短的停电恢复时问,进而实现更高生产率和对电力潜在障碍的防护,从而更精确地预测需替换的资产设备及支出。二、减少停电现象通过在智慧的电力中安装先进分析和优化引擎,电力提供商可以突破“传统”网络的瓶颈,而直接转向能够主动管理电力故障的“智能”电网。对电力故障的营理计划不仅考虑到了电网中复杂的拓扑结构和资源限制,还能够识别同类型发电设备,这样,电力提供商就可以有效地安排停电检测维修任务的优先顺序。如此一来,停电时间和频率可减少约30%,停电导致的收入损失也将减少,而电网的可靠性和客户的满意度也将得到提高。三、智能电表在智慧的电力设施的支持下,智能电表可以重新定义电力提供商和客户的关系。通过安装内容丰富且读取方便的设备,用户可了解在任何时刻的电力费用,并目用户还可以随时获取一天中任意时刻的用电价格(查看前后的记录),这样电力提供商就为用户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用户可以根据了解到的信息改变其用电模式。智能电表不仅可以测量用电量,它还是电网上的传感器,可以协助检测波动和停电。它还能储存和关联信息,支持电力提供商完成远程开启或关闭服务,也能远程支持使用后支付或提前支付等付费方式的转换。总而言之,智能电表可大幅度减小系统的峰值负荷,转换电力操作模式,也能重新定义客户体验。第三节 医疗系统一、概述由于缺乏资金和管理不当,中国医疗保健体系覆盖率很低,39 的农村居民和36 的城市居民无法承受专业的医疗治疗。而且,由于一直以来有限的政府投资主要针对的是规模更大、等级更高的城市医院、农村地区医院的床位严重短缺。资金较少的医院于是将其核心竞争力从临床治疗转向创收活动,而这反过来极大地影响了对患者护理的质量。然而,中国一直都在竭尽全力发展一个现代化的医疗体系。发展和完善21 世纪的医疗体系,必须采取智慧的方法进行信息共享管理。实时信息共享可以降低药品库存和成本并提高效率。有了综合准确的信息,医生就能参考患者之前的病历和治疗记录,增加对病人情况的了解,从而提高诊断质量和服务质量。智慧的医疗能够促成一种可以共享资源、服务及经验的新服务模型,能够推动各医院之间的服务共享和灵活转账,能够形成一种新的管理系统,使开支和流程更加透明化。二、整合的医疗平台整合的医疗保健平台根据需要通过医院的各系统收集并存储患者信息,并将相关信息添加到患者的电子医疗档案,所有授权和整合的医院都可以访问。这样资源和患者能够有效地在各个医院之间流动,通过各医院之间适当的管理系统,政策,转诊系统等。这个平台满足一个有效的多层次医疗网络对信息分享的需要。三、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电子健康档案系统通过可靠的门户网站集中进行病历整合和共享,这样各种治疗活动就可以不受医院行政界限而形成一种整合的视角。有了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医院可以准确顺畅地将患者转到其他门诊或其他医院,患者可随时了解自己的病情,医生可以通过参考患者完整的病史为其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第四节 城市设施一、概述当前,中国大多数城市在IT 基础架构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城市管理低效和公共服务的落后是阻碍中国城市发展的两人系统挑战。由于缺乏内部整合和协作,不同的政府机构和职能部门在流程及数据管理上相对分散并且重复严重,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处理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时响应缓慢、效率低但成本很高。全球自然环境和政局不断变化,人们对安全问题也更加关注。为了更好的满足市民不断提升的需求,必须建立一个山新工具新技术支持的涵盖政府、市民和商业组织的新城市生态系统。在智能且互联技术的支持下,政府可以实时收集并分析城市各领域的数据,以便快速制定决策并采取适当的行动。市民可以远程工作、购物、学习和进行交易,从而令生活变得更加便利、灵活和自主。企业可充分利川集成数据管理所支持的跨政府职能部门的“一站式服务”,快速通过企业建立,企业运营所需的政府流程。他们还可以通过公司内部以及业务合作伙伴之间的互联互通更有效地管理产品开发、制造、物流和配送。二、实时城市管理实时城市管理设立一个城市监控报告中心,将城市划分为多个网格,这样系统能够快速收集每个网格中所有类型的信息,城市监控中心依据事件的紧急程度上报或指派相关职能部门(如火警,警察局,医院)采取适当的行动,这样政府就可实时监督并及时响应城市事件。三、整合的公共服务新的公共服务系统将不同职能部门(如民政、社保、警察局、税务等)中原本孤立的数据和流程整合到一个集成平台,并创建一个统一流程来集中管理系统和数据,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和高效的一站式服务。第五节 交通管理一、概述解决交通拥堵的传统方式是增加容量。但在当今的环境中,我们需要其他解决办法。将智能技术运用到道路和汽车中无疑是可以实现的例如,增设路边传感器、射频标一记和全球定位系统。这可改变人们固有的思维和习惯,还可以丰富驾驶者的经验,而不再仅仅关心出行时间及路线选择。同时,它还可以改进汽车、道路以及公共交通,使之更具便利性。新的交通系统可以是乘坐公共交通的人可以通过手机查看下一班的市郊火车或地铁上有多少空座位。集成服务和信息对未来的公共交通至关重要。例如,为均衡供求,未来的交通系统将可以定位乘客位置,并为他们提供所需的智慧的交通工具。许多交通规划者己经开始努力促成多个系统的集成,并在各种交通类型、多个城市甚至国家或地区之间整合费用和服务。智慧的交通系统可以缩短人们的空间距离,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旅程时间和加速突发事件交通工具的响应速度,也可保护环境(如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噪音污染、延长资产生命周期、保护古迹景点住宅)。二、实时交通信息智慧的道路是减少交通拥堵的关键,但我们仍不了解行人、车辆、货物和商品在市内的具体移动状况。因此,获取数据是重要的第一步。通过随处都安置的传感器,我们可以实时获取路况信息,帮助监控和控制交通流量。人们可以获取实时的交通信息,并据此调整路线,从而避免拥堵。未来,我们将能建成自动化的高速公路,实现车辆与网络相连,从而指引车辆更改路线或优化行程。三、交通收费通过RFID 技术以及利用激光、照相机和系统技术等的先进自由车流路边系统来无缝地检测、标识车辆并收取费用。第六节 物流供应链一、概述中国物流成本所占GDP 百分比一直都高于发达国家,这反映出供应链运营效率低下的体制性问题。法规、基础设施和运营等三大瓶颈是中国供应链低效的深层原因,这不仅削弱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也会妨碍内部货物流以及国内需求的扩大。智慧的供应链将促使物理网络和数字网络融合,将先进的传感器、软件及相关知识整合到系统中。智慧的供应链的价值在于我们可以从各种数据中抽取有价值的信息,包括基于地理空间或位置的信息、关于产品属性的信息、产品流程条件、供应链关键业绩指标等;同时也可以提升数据传输的速度。智慧的供应链可以满足21 世纪的需求,它可以提高效率(如动态供求均衡、预测事件检测和解决、旨在降低库存的库存水平和产品位置高度可视性)、降低风险(例如,降低污染和召回事件的发生频率及其影响、减少产品责任保金、减少伪劣消费产品),也能减少供应链的环境保护压力(如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二、供应链网络优化智慧的供应链通过使用强大的分析和模拟引擎来优化从原材料至成品的供应链网络。这可以帮助企业确定生产设备的位置,优化采购地点,亦能帮助制定库存分配战略。使用后,公司可以通过优化的网络设计来实现真正无缝的端到端供应链,这样就能提高控制力,同时还能减少资产、降低成木(交通运输、存储和库存成木)、减少碳排放,也能改善客户服务(备货时间、按时交付、加速上市)。三、提供供应链可视性供应链的每个成员都应当能够追溯产品生产者以及产品成分、包装、来源等特征,也应当能够向前追踪产品成分、包装和产品的的每一项活动,这变得越来越重要。要设计一个具有对整个价位链可追溯性的供应链,公司必须创建流程和基础架构来收集、集成、分析和传递关于产品来源和特征的可靠信息,这应当贯穿于供应链的各个阶段(从农场到餐桌)。它将不!司的技术解决方案整合起来,使物理供应链(商品的运动轨迹)和信息供应链(数据的收集、存储、组织、分析和访问控制)能够相互集成。有了这样的供应链可视性,公司就能保护和推广品牌、主动地吸引其他股东并降低安全事故的影响。第七节 通信行业在“2009 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中国移动展出了手机支付,这就是典型的物联网概念应用。手机支付实际上主要是手机SIM 卡的更换,由普通SIM 卡更换为RFID -SIM 卡,而不需要对手机进行更换。用户在消费时,只需要将手机从接收器上轻轻一扫,就可以方便进行各种购物,以及获得详细的费用清单。中国电信一直在推介自己的全球眼技术,其实就是远程监控的物联网应用。比如上海海关都采用中国电信的远程监控系统,通过画而可以对货物进行通关检查,也减少人力。中国联通日前在上海推出了公交卡手机,通过刷手机可以实现公交车票支付,这些都是典型的应用。第三章 物联网遇到的问题与挑战第一节 通用标准问题一、技术标准问题世界各国存在不同的标准。目前针对RFID 在物流的应用存在两种编码体系:一是日本泛在ID 中心提出的UID编码体系,支持的企业与公司已达352家。另一阵营由美国的EPC(电子产品代码)环球协会提出,是由美国IBM 公司、微软、AUTOID Lab 等进行技术研究支持,同时拥有沃尔玛、Tesco等100多家美国与欧洲的流通企业支持的EPC电子产品编码标准。但统一的ISO 国际标准还没有出台,因此目前的技术还不能保证所有的标签与阅读器实现兼容。目前国际上,对物联网的监管及技术标准,主要存在以下争议:(1)目前全球已经达成共识,所有物联网的中物体都将拥有一个全球唯一的识别码。但是,目前国际上有多个识别码的技术制定组织及所制定的多个技术标准。为形成统一的物品识别码上,还需要各国更多的合作。(2)各国及地区组织都致力于确保政府对物联网的控制权,以确保物联网时代信息的交换不会触犯各国或各地区组合的法律。这将为物联网时代的信息交换设置障碍。 二、协议标准问题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在物联网核心层面是基于TCP/IP,但在接入层面,协议类别五花八门,GPRS/CDMA、短信、传感器、有线等多种通道,物联网需要一个统一的协议栈。第二节 安全问题传统的网络中,网络层的安全和业务层的安全是相互独立的,而物联网的特殊安全问题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物联网是在现有移动网络基础上集成了感知网络和应用平台带来的。因此,移动网络中的大部分机制仍然可以适用于物联网并能够提供一定的安全性,如认证机制、加密机制等。但还是需要根据物联网的特征对安全机制进行调整和补充。一、业务认证机制传统的认证是区分不同层次的,网络层的认证就负责网络层的身份鉴别,业务层的认证就负责业务层的身份鉴别,两者独立存在。但是在物联网中,大多数情况下,机器都是拥有专门的用途,因此其业务应用与网络通信紧紧地绑在一起。由于网络层的认证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其业务层的认证机制就不再是必需的,而是可以根据业务由谁来提供和业务的安全敏感程度来设计。例如,当物联网的业务由运营商提供时,那么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层认证的结果而不需要进行业务层的认证;当物联网的业务由第三方提供也无法从网络运营商处获得密钥等安全参数时,它就可以发起独立的业务认证而不用考虑网络层的认证;或者当业务是敏感业务如金融类业务时,一般业务提供者会不信任网络层的安全级别,而使用更高级别的安全保护,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做业务层的认证;而当业务是普通业务时,如气温采集业务等,业务提供者认为网络认证已经足够,那么就不再需要业务层的认证。二、加密机制传统的网络层加密机制是逐跳加密,即信息在发送过程中,虽然在传输过程中是加密的,但是需要不断地在每个经过的节点上解密和加密,即在每个节点上都是明文的。而传统的业务层加密机制则是端到端的,即信息只在发送端和接收端才是明文,而在传输的过程和转发节点上都是密文。由于物联网中网络连接和业务使用紧密结合,那么就面临到底使用逐跳加密还是端到端加密的选择。对于逐跳加密来说,它可以只对有必要受保护的链接进行加密,并且由于逐跳加密在网络层进行,所以可以适用于所有业务,即不同的业务可以在统一的物联网业务平台上实施安全管理,从而做到安全机制对业务的透明。这就保证了逐跳加密的低时延、高效率、低成本、可扩展性好的特点。但是,因为逐跳加密需要在各传送节点上对数据进行解密,所以各节点都有可能解读被加密消息的明文,因此逐跳加密对传输路径中的各传送节点的可信任度要求很高。而对于端到端的加密方式来说,它可以根据业务类型选择不同的安全策略,从而为高安全要求的业务提供高安全等级的保护。不过端到端的加密不能对消息的目的地址进行保护,因为每一个消息所经过的节点都要以此目的地址来确定如何传输消息。这就导致端到端加密方式不能掩盖被传输消息的源点与终点,并容易受到对通信业务进行分析而发起的恶意攻击。另外从国家政策角度来说,端到端的加密也无法满足国家合法监听政策的需求。由这些分析可知,对一些安全要求不是很高的业务,在网络能够提供逐跳加密保护的前提下,业务层端到端的加密需求就显得并不重要。但是对于高安全需求的业务,端到端的加密仍然是其首选。因而,由于不同物联网业务对安全级别的要求不同,可以将业务层端到端安全作为可选项。第三节 技术问题一、IP地址问题每个物品都需要在物联网中被寻址,就需要一个地址。物联网需要更多的IP地址,IPv4资源即将耗尽,那就需要IPv6来支撑。IPv4向IPv6过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物联网一旦使用IPv6地址,就必然会存在与IPv4的兼容性问题。二、识别率问题识别率有待提高:根据机构Auto-ID Center 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即使贴上双重电子标签,仍有3%无法判读。高频识别信号不易穿透液体与金属,是目前射频识别技术的一个技术攻坚点。技术的不成熟使RFID 的实施与应用更为困难。三、云计算问题以云计算为代表的分布式网络信息处理技术正是为了解决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巨量数据存储与处理需求,而在物联网规模发展后产生的数据量将会远远超过互联网的数据量,海量的数据的存储与计算处理需要云计算技术的应用。(1)规模化是云计算服务物联网的前提条件。物联网的规模足够大之后,才有可能和云计算结合起来,比如行业应用:智能电网、地震台网监测等等需要云计算。云计算中心对接入网络的终端的普适性,最终解决了物联网的M2M应用的广泛性,而物联网所能体现的优势阶段,在其所具备有相当的规模之后。(2)实用技术是云计算服务物联网的实现条件。第一点是IT虚拟化技术,这也是云计算的基础,只有实现了IT虚拟化,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和IT服务能力的按需提供,这其中关键技术就涉及到服务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和存储虚拟化,当然如果能够将服务器、网络和存储进行融合,让服务器与网络之间,网络与存储之间也能够达到资源共享的虚拟化,这将会在计算能力的有效利用,服务能力的错峰处理和绿色节电环保等方面更具有吸引力。第二点是如何对物联网,云计算平台的管理、控制与应用,从而让其更好地实现可靠、安全、连续的服务。第四点是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各种业务与应用,只有通过合适的业务模式和实用的实际服务才能让物联网和云计算更好为人类服务,才能形成一个有效、良性的价值链体系和业务生态系统,从而推动整个信息产业、IT及各行各业能够良性地可持续发展。第四节 其他问题一、成本问题一个解读器成本大约为1000美元甚至更多,而且大多数只能读取单一频率芯片中的信息,因此公司将需要购买许多解读器以覆盖他们运营的各个领域。因此,目前来看RFID的信息系统与阅读器等硬件设施也是一项庞大的投资,再加上计算机,局域网、应用软件、系统集成等费用,让众从企业望而却步。EPC标签的高成本成为这一技术大规模推广的一个最大障碍,因此EPC标签能在单品追踪中发挥作用的关键之一就是大幅度降低标签的成本,为达到以上目的,现已采取了以下措施:缩小芯片、开发新型天线和寻找硅的替代品。第四章 物联网的未来前景尽管物联网现在还存在着的一些问题,但我们依然认为,应用的发展是伴随着技术的成熟而逐渐应用到各个方面的,并不是应用在等待技术完全成熟以后才会开始。例如,目前关于耗能和成本高昂的问题,在某些特别的领域,例如物流的应用、电网的应用等,物联网所带来的方便将远远多于它的问题,因此在某些领域,物联网将率先展开应用,同时,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会逐渐拓展开来,拓展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拿RFID标签的成本来说,不同环境下的使用成本是不一样的。有特殊要求的比如在高温、金属、液体等,环境下应用,或是要求大容量等价格就会高一些。标准、技术和应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有了自己的技术,才需要制定标准,有了标准才能推广应用,其中哪一项没有发展起来,另外两项都会受到影响。目前在应用的同时,技术在发展,标准也在同步跟进。条形码的普及花了30 年时间,RFID 要完全达到条形码的应用程度,至少也需要30年(目前已经过去了10年,即也还再需要20年左右)。在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一开始会是条形码、RFID 的高频和超高频技术的混用,然后再逐步普遍采用。在开始阶段,没有技术能力和资金实力的中、小企业,在尚未明确看到实施效果的情况下,没必要一次性作过多投入。因此,今后可能会出现提供RFID 设备租赁和服务托管,以及系统集成等新的服务模式。物联网可能是续互联网、无线互联网和绿色革命之后全球重大的科技革命,也是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历史大趋势之一。从长期角度来看,任何变革都会带来某些产业的兴盛和另一些产业的衰落;因此关注物联网发展的趋势及其影响,一方面是在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是要避免自己的投资在物联网发展过程遭受损失。从横向的应用领域来看,短期看好基于手机增值服务的智能交通和智能金融中的部分基础应用,中期看好“智能物流”、“智能建筑”和“智能电网”的发展,长期看好“智能家居”和“智能医疗”的发展。从纵向的产业链角度来看,短期看好拥有技术壁垒和先发优势的“硬件”提供商,中长期看好能提供独特行业应用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在短期(1-2年)之内,从物联网中受益较大的主要是二维码、RFID厂商和SIM卡企业。因为国内二维码技术已经达到国际水平,RFID的技术突破可能最快,从需求量上看标签也是最大的,在物联网导入期,二维码、RFID厂商可以享受较好成长性。对SIM卡企业,由于RFID-SIM卡潜在需求大,且运营商推动手机支付的意愿较为强烈。在中期(2-5年)之内,从物联网中受益较大的主要是系统集成企业。在物联网导入期,应用多处于垂直行业应用,对系统集成的要求并不特别高,RFID厂商可以兼顾,在物联网成长期,由于涉及技术和界面开始增多,专业的系统集成企业需求会突增。在长期(5年以上)之内,从物联网中收益较大的主要是物联网运营企业。物联网运营商将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导入期和成长期的前期,由于下游需求应用较为分散,物联网运营企业的竞争力也难以辨别,投资风险较大,而在5年左右的时间后,子行业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也可见端倪,投资风险降低。第五章 涉及物联网的相关证券公司一、新大陆(000997)新大陆的主营业务包含信息识别、电子支付和行业IT运营支撑三大板块。公司在信息识别领域目前已经达到国际先进、国内绝对领先的水平。公司是目前国际上拥有二维码核心技术的六家制造商之一(另五家分别是美国Symbol、HHP、Metrologic、Intermec 和日本 Token)。在农业部动物及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领域的端末设备方面,公司市场份额达70%以上。在与中国移动形成联盟的二维码电子回执业务的商业模式,属国内首创,其业务正在全国范围内迅猛发展。公司在电子支付领域,公司位于POS机供应商三甲。在IT运营支撑领域,在福建省内电信行业和高速公路行业处于垄断地位,并已成功拓展到外省。二、远望谷(002161)远望谷是国内领先的RFID产品和解决方案供应商,1993年起就致力于RFID技术和产品研发,借助中国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开创了国内RFID产品规模化应用的先河。公司在铁路、烟草、军事行业的RFID产品具有技术领先和市场先入优势,并为图书及档案管理、资产追踪、物流及供应链、机动车辆、服装、畜牧业等多个领域提供了高性能的RFID产品方案。三、东信和平(002017)东信和平主营为智能卡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集中在SIM卡、身份识别卡和金融卡。未来收益高单价的RF-SIM卡和金融卡的EMV迁移。公司在中国移动SIM卡领域市场占有率最高,新进入印度市场。公司的SIM卡产品在中国移动的市场份额约为21%-22%,排名第一;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SIM卡领域市场占有率也在10%-15%左右。特别的是,公司的移动支付RF-SIM卡目前市场占有率约为70%-80%,RF-SIM卡目前只有东信和平和复旦微电子两个供应商,产品单价在100元以上,是普通SIM卡单价的十几二十倍,在中国移动大力推行移动支付的背景下,公司收入增长前景乐观。公司新成立印度子公司,有望享受印度移动通信高速发展成果。金融卡业务快速发展,EMV卡迁移上技术有优势。公司的金融卡业务近三年增长率均高于50%,且长期从事的芯片卡领域,公司在EMV卡上有技术优势,将受益于金融卡EMV迁移。四、华工科技(000988)华工科技已确定四大主业,分别为:激光设备、光器件、敏感元器件和信息安全与防伪等四大业务。公司RFID项目已中标国家工信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招标项目。该项目由华工图像牵头,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通过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全息电子标签产品和RFID药品防伪追溯系统,建设血液制品RFID防伪追溯应用示范工程,从而推动RFID药品防伪追溯系统及防伪电子标签产品的产业化。公司热敏传感器是国内绝对龙头。公司热敏传感器主要用于空调,格力、美的是公司主要客户,并已开始供货海尔。公司在技术、性价比和规模上具有优势,在国内尚无竞争对手。公司产品在空调领域市场占有率较高,未来将陆续进行新应用领域新产品开发,比如汽车电子、厨房电器产品(涉及到温度敏感的领域都是公司产品下游)等。公司的热敏传感器未来有望在智能产品物联网感知层上取得较大市场份额。五、长电科技(600584)长电科技主营业务产品包括集成电路封装和分立器件,是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封装企业,其集成电路、分立器件总量和各项技经指标在国内内资企业中均排名第一。公司在近期将受益RF-SIM卡封装的技术储备,中长期将受益物联网信息终端广泛需求而带动的芯片封装需求。六、同方股份(600100)同方股本是国内上市公司中涉及物联网产业链最全的公司,有RFID标签、智能建筑、物联网软件平台。目前,同方股份在能源环境、楼宇自控、光电照明、水处理、市政热网、轨道交通等 M2M应用领域都处于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同方旗下北京亚仕同方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RFID电子标签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制造型企业,巨资引进全球最顶尖的RFID全自动生产线,全面采用国外先进生产工艺,其纸质RFID电子标签相关产品的年产量超过2亿张。可提供的产品包括RFID电子标签成品、RFID票证成品、RFID纸质及PVCInlay等。七、大唐电信(600198)大唐在物联网、电子阅读、手机支付、增值业务、EMV卡迁移等领域均有涉足或已是领军企业,可以说是上市通信设备商中最具全面竞争力的企业之一。从业务方向来看,公司的产品涉及微电子、各类终端、软件与增值用服务。公司为3G电信智能卡的主要供应商,在中国移动市场份额超过40%。未来将发展用户端应用,包括各类移动终端、增值服务等。目前在无线上网卡、电子阅读器、行业增值服务等领域均具先发优势。其中,TD外置数据卡,市场占有率达到40%,内置数据卡横块绑定的笔记本厂商达13家。公司为中移动订制电子阅读器产品,该项采购已于09年4季度启动,预计未来三年总需求将达接近200万台。公司通过收购上海优思进入手机主板与方案设计,成为国内唯一拥有CDMA、GSM和TD-SCDMA三大平台的主板和整机方案设计服务供应商。我们预期公司卡类业务未来2-3年将有较大扩张空间,并带来公司整体利润的大幅攀升。八、上海贝岭(600171)上海贝岭从2003年开始涉足RFID芯片研发和制造,进入之初就是看准RFID在物流领域的广阔发展前景,所以在产品定义时就首先对准13.56MHz的高频标签市场。经过近6年的磨砺,除了13.56MHz系列产品已经成熟外,又开始了900MHzRFID芯片的研发并取得了初步成果,预计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就会推出相应产品,目前已经推出系列标签产品:图书馆RFID产品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在今年初,上海贝岭被评选为“中国RFID行业十大最有影响力的企业”。“以系统带动芯片,推进上海RFID产业链发展”,这是上海贝岭对自己本身业务的一个愿景。上海贝岭具有自主RFID设计、制造能力,在国内首家推出了HF智能标签并成熟商用;贝岭UHF芯片MPW已经成功;上海贝岭子公司阿法迪公司专注与RFID中间件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已经成功的运用与多个图书馆和仓库物流的成功案例。九、蓝天信息(000948)金融电子设备市场空间巨大。目前国内从事自助金融电子设备制造业务的有10余家企业,核心部件都需要进口,产品毛利率相差无几。全球平均每百万人拥有自助金融电子设备约204 台,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每百万人拥有自助金融电子设备高达500台以上,而我国每百万人只拥有55.8台,银行服务网点及方式严重不足,空间巨大。公司的全国布局已见雏形。公司布局以北为核心,北的定位是管理研发销售中心、上海的定位是服务/运营中心、广州的定位是非金融业务的开拓、深圳及昆明作为产品生产基地,覆盖全国的69个办事处和客户服务网点,6大区域公司,4大专业公司,2大技术研发中心。公司除了注册地在昆明以外,其核心业务及关键人才都在以北、上海、广州等IT 发展好的地区,发展现状及前景都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IT 公司。受益于自身规模的扩大带来的高速发展。公司经过5年的开拓,全国布局完成,在银行中的地位也得以确认,到了展翅腾飞的时候了。公司最具竞争优势的是其存折打印机产品。南天是目前国内第一、全球第二大的专业存折打印机厂商,总安装量已超过60 万台、市场份额超过60%;南天PR 系列产品标准已经成为中国专业存折打印机事实上的国家标准。移动支付进入全国推广阶段。中国移动的移动支付经过湖南省的试点已经取得成功,因此进入了全国的推广阶段,目前公司是移动三家选型商中唯一一家上市公司,预计2010-2011年每年的业绩增厚超过1毛钱。公司现在中标贵州省的pos 机铺设业务,中国移动的选型确定以后,分省移动次第开始了采购,公司中标的贵州移动的移动支付网点铺设,初步预计在1万个左右的话,合同总金额预计在2000万-3000万之间。十、航天信息(600271)借助金税渠道加强销售显示成果。税控收款机是“金税”工程三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企业端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和营业税发票。目前各地的国税局和地税局已经纷纷开展税控收款机的招标工作,由于07 年仅有部分地区完成招标,各地的税控收款机推广工作还没有正式开始,因此入围企业获得的收入较少,08 年批量采购开始形成,对入围企业的业绩带动作用非常明显,航天信息作为龙头企业,将极大地受益于此。提高产品自主设计能力提高毛利率。公司目前拥有增值税用户有196万户(07年底),每年新增加用户30-35万户,考虑企业消亡因素,每年净增加16万户左右,目前公司增值税卡及附件销售价格约为1400元左右,毛利率能够达到50%以上,公司目前已经自行开发完成核心控制芯片,应用后产品毛利率将提升到50%以上,相比去年大幅增加了9个以上的百分点,将对公司的收入带来有力的推动作用。RFID业务稳健发展。在“金卡工程”方面,据了解,公司开发的智能IC卡收费读写机具产品已经覆盖全国70%的高速公路路网,此外,公司还承担了为北京奥运会定制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项目,为RFID 卡的应用推广创造了新的契机。目前,航天信息已成为国内智能卡主要企业和国家发改委RFID产业化示范基地,承担着国家二代身份证Inlay 和手机SIM 卡的定点生产任务,而其近期推出的RFID 一卡通系统解决方案,将实现一卡多能,改善现实生活中人员证件、特种资产控制、消费、车辆等管理环节不关联的情况, 从而极大的拓宽自身RFID 业务的应用范围。十一、厦门信达(000701)厦门信达专注于射频识别(RFID)电子标签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和推广,拥有多项完全自主的射频识别知识产权专利,涵盖电子标签、RFID读写设备、RFID天线以及RFID应用系统等。是整个物联网行业的上游产业,因此未来存在较大的机会。公司投资建设的国内第一条片式铝电解电容器生产线,列入国家计委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作为国家军用铝电解电容器主要生产企业,信达电子还承担着大量国家重点工程和国防装备所需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装配工作。子公司信达网络设计、开发的大型信息平台中国指南网站以实用的商业、旅游信息,商业数据库和信息增值服务为业务,还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多种语言的搜索引擎,作为两市唯一一家搜索引擎股。产业结构优化,国内铝电解电容器经营形势日益严峻,公司铝电解电容器的盈利水平持续下滑,为优化公司产业结构,公司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重点转向光电子领域,将控股子公司江西信达电子以2800万元整体资产出售;同时以合计10,063,916.20元受让厦门三安电子有限公司2.16的股权及因吸收合并所致其他净资产项目(不含股本)增加额10%部分,做大做强光电子。附:中国物联网的发展2004全球产品电子代码管理中心授权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为国内代表机构,负责在中国推广EPC与物联网技术。4月,北京建立了第一个EPC与物联网概念演示中心。2005国家烟草专卖局的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实现用RFID出库扫描,商业企业到货扫描。许多制造业也开始在自动化物流系统中尝试应用RFID技术。2009-8-7温总理在无锡调研时,对微纳传感器研发中心予以高度关注,提出了把“感知中国”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江苏省委省政府接到指示后认真落实总理的要求,热情拥抱“物联网”,突出抓好平台建设和应用示范工作。无锡市则做出部署:举全市之力,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把无锡建成传感网信息技术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2009-8-24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访台期间解释了物联网概念。2009-9-11“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成立大会暨感知中国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传感网发展相关政策。2009-9-14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 2009-9-21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1 日和22 日召开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听取经济、科技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传感网/物联网即是其中重要内容.2009-11-3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温家宝总理再次提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 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2009-11-13国务院批复同意关于支持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情况的报告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以下简称无锡传感网中心),是国内目前研究物联网的核心单位之一。作为“感知中国”的中心,无锡市2009年9月与北京邮电大学就传感网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签署合作协议,涉及光通信、无线通信、计算机控制、多媒体、网络、软件、电子、自动化等技术领域,包括应用技术研究、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广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