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及个性倾向性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46370690 上传时间:2021-12-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及个性倾向性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及个性倾向性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及个性倾向性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 个性与个性倾向性(5学时)一、章节名称及学时分配节 次名 称学时分配第一节个性的概述1学时第二节需要2学时第三节动机1学时第四节兴趣1学时二、授课类别:理论课三、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个性的概念和一般特征2、理解需要的概念,了解需要的种类,掌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3、理解动机的概念,了解动机的分类4、理解兴趣的概念及功能、品质四、教学重、难点:需要概念、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动机概念、动机的功能、兴趣功能 兴趣品质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法六、教学组织与设计1、概述部分由教师讲解,着重讲清楚个性的特征;2、用实验与实例讲解马斯洛的需要层序理论;3、动机和兴趣主要采用以自学为主的方式。七、教学内容:第一节 个性的概述(1学时)一、个性的概念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是一个人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二、个性的基本特征1、个性的稳定性个性不是指一时表现的心理现象,而是指人在较长时期的社会实践中,由于适应或改变客观世界经常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因而个性心理都是比较稳定的。比如一个人处事总是很谨慎小心,循规蹈矩,处事稳重,偶尔间也会表现轻率马虎的举动,在这里谨慎稳重是他的个性特征,而不是说马虎轻率是他的个性特征。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不论是如何稳定的个性,在一定社会的影响和教育下,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具有不同程度的可塑性,在青少年时代这种可塑性更大。2、个性的独特性由于人的个性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因而人的个性面貌总是千差万别,独具风格,就是再类似的个性也都表现出某些个体的色彩,所以个性具有独特性。3、个性的社会性人既包括自然的生物特性,也包括社会的本质特性,而后者是主要的。因为人的个性是作为具有自然生理特征的人在参加到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因而决定个性发展方向的不是抽象的生物因素,而是现实的社会因素。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个性“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还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共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人的一切个性形成和发展都受一定社会生活所制约,具有明显的社会制约性。三、个性的心理结构个性的心理结构是多水平、多层次、多侧面、十分复杂的有机统一的体系。它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三个因素构成。1、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它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个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和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在个性倾向性的诸因素中,世界观居最高层次,决定着一个人总的思想倾向:需要是基础,对其它成分起调节作用。就人的整个心理现象而言,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最高调节者,也是个性的积极性源泉。它直接制约着个性心理特征,又影响人的心理过程,从而使心理现象在每个人具体身上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比较稳定的特征,它表明一个人的比较典型舶心理活动和行为。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性格和气质,是个性中的特征结构。其在心理过程中形成而后又反过来影响心理过程。例如,人的观察力得到发展,它可以提高知觉过程的质量。一个人有好记性,可以促使记忆过程的进行,从而获得良好的记忆效果。个性心理的两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进行活动的。人总是凭着他最稳定而强有力的个性心理特征去实现一定的目的、需要,而人在这个变革现实,实现预期目的的过程中,自我意识调节作用是不可少的。有时调节自己的需要,以符合社会的需要;有时需要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目的的需要。四、个性与因材施教了解和掌握人的个性心理,在教育实践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既是教育的结果,也是教育的前提条件。因此,只有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因材施教。这里的“材”就是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并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是教育教学时因材施教的主要依据。这样做不但能提高教育效果,而且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任何教育影响的效果都以它落在什么样的心理基础大为转移。所以,了解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进行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不但能提高教育质量,而且可以防止和消除教育教学上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不良影响。由于了解学生个性在教育实践中有这样重要的意义,所以历代教育家都非常重视研究这一问题。孔子就是因材施教的专家。他经常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有一次他的弟子仲由和冉求一同去问孔子问题。冉求问:我要明白一个道理是否马上照着做?孔子回答:不行,你要回家与父兄商量一下再做。冉求接着问:我要明白一个道理是否可以马上去照着做?孔子回答说:可以,你明白一个道理马上可以去做,不要迟疑。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在一旁疑惑不解地问孔子:“两个人之间问同样的问题,老师为何回答不一样?”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说:冉求这个学生胆小怕事,遇事总往后退,故我促他一下,鼓励他大胆去做。仲由这个学生,大胆敢干,但做事粗心,所以我缓他一下,让他回家跟父兄商量后再做。这一进一退的做法,就是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因材施教的范例。第二节 需 要(2学时)一、需要的涵义(一)需要的概念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对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事物的内在要求。(二)需要的特点1、对象性需要总是有自己的对象的,或是物质的东西,如衣、食、住等,或是精神的东西,如文化娱乐生活等。需要的对象于内容极其复杂、丰富、多样,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2、社会性因为需要是由人的生活条件决定的,所以需要总是随着满足需要的对象范围的不断扩大,和随之而来的满足需要的方式的不断改进而发展变化着。古人衣、食、住的对象不同于今人,他们满足需要对象的方法也不同于今人。人类的需要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3、动力性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人的积极性的主要源泉。需要一旦出现,行为的力量,推动人从事各种活动,以满足需要。需要越强烈、越迫切,其产生的动力越大。需要越丰富多样,其活动领域也就越宽阔。(三)需要的种类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1、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2、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指对物质对象的需要,如空气、阳光、食物、水、服装、家具、书籍等的需要。物质需要既包括生理需要,又包括社会需要。人的物质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进步。精神需要是指人对社会精神及其产品的需要。这是人类特有的需要,如交际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创造的需要、美的需要、道德的需要等。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是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美国的心理学家。他通过对各种人物的观察和对人物传记的研究,把人类行为的动力从理论上加以系统的整理,在1943年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人的需要由五个层次构成。1、生理需要与有机体生存有直接的关系,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包括饮食、性、排泄和睡眠的需要。这些需要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强烈的。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人的生存和延续。2、安全需要在生理需要获得一定满足后,安全需要成为主要需要。这是自存的需要,包括身体的健康、人身安全、职业稳定、收入有保障、财产保险、年老后的生活保障等。4、社交需要也称归属和爱的需要。希望从属一定的群体,成为群体的一员,希望给予他人爱和得到他人的爱。这类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人会感到孤独、空虚。5、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是指个体对胜任、自信、成就、独立自主等的需求。受到他人的尊重是指个体需要他人的肯定、赞赏。尊重需要的满足,会使人产生自信心;反之,这些需要受挫则会产生自卑、脆弱、无信心等心理状态。6、自我实现需要这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成就需要与自我理想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一个人自我进步的愿望,表现为个人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对社会作出一些自己觉得有意义、有价值的贡献,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自我实现的含义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必须成为那样的人。”马斯洛认为这些需要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是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他认为,需要具有层次性,需要的满足是由低层向高层不断发展的,只有低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才会有动力促使高一级需要的产生和发展。生理需要是其他各种需要的基础,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需要发展的顶峰。第三节 动 机(1学时)一、动机的涵义动机是激励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需要的表现形式。人的一切有意识的活动都是在动机的驱使下进行的。例如,喝水是由于机体内有渴的感觉而引起的;见到熟人要打招呼是出于礼节的要求等等。这些活动的原因,在心理学上我们称它为动机。二、动机的功能1、始发功能人们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总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有动机才能唤起活动,它对活动起着启动作用,动机乃是引起活动的原动力。2、调节功能动机使行动有一定的方向,它象指南针和方向盘一样,指引着活动的方向,使行动朝预定的目标进行。3、强化功能动机对行动起着维持和强化作用,强化活动达到目的。动机的性质和强度不同,对行动的激励作用也不同,一般地说,高尚的动机比低级的动机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动机强比动机弱具有更多的激励作用。三、动机的种类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现根据不同的标准作如下分类:1、根据需要的种类来划分,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2、根据动机的社会意义来划分,把动机分为正确的高尚的动机和低下的错误的动机。3、根据各种动机所起的作用来划分,把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主导动机对活动起着推动支配作用,辅助动机起着次要的辅助性作用。例如,一个三好学生,努力学习的主导动机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将来报效祖国。而辅助动机是学习好可以受到老师表扬、同学赞扬,可以获得奖学金。4、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宋划分,把动机分为长远动机和短暂动机。第四节 兴 趣(1学时)一、兴趣的涵义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兴趣对活动的作用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第二,对正在进行活动的推动作用:第三,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二、兴趣的种类人的兴趣是各种各样的。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加以分类,其主要有:1、根据兴趣的内容,可以把兴趣划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2、根据兴趣的倾向性,可以把兴趣划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例如,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结果的兴趣。例如,对通过学习取得职业的兴趣,对工作后的报酬的兴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对于学习都是必要的,因为缺乏直接兴趣,学习会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没有间接兴趣就难以把学习坚持下去,这两种兴趣的有机结合,是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必要条件。3、根据兴趣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兴趣分为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短暂兴趣是和某种活动紧密联系的兴趣,它产生于活动中,并随着某种活动的结束而消失。稳定的兴趣具有稳定性,它不会因活动结束而消失。三、兴趣的品质1、兴趣的广阔性兴趣的广阔性是指兴趣的范围大小。2、兴趣的倾向性是指兴趣所指向的具体内容和对象。3、兴趣的稳定性指兴趣的稳定程度。4、兴趣的效能性指兴趣对活动产生的效果大小的品质。凡是能促使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工作,并产生明显效果的都是积极的有效能的兴趣。相反,兴趣只停留在口头或文字上,只具有一定的企图和愿望,不能推动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不产生任何效果,则是消极的无效能的兴趣。只有产生实际效果的兴趣才是有价值的。(四)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兴趣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具有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拉扎若斯(A-L-Lasarus)研究表明: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与智力高的学生的成绩相比,显出更占优势。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与智力相比,在某种程度上兴趣更为重要。研究是在高中的语文课上进行的,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为智能组,学生的平均智商为120,但对阅读和写作不感兴趣;一组为兴趣组,学生平均智商为107,但喜欢阅读和写作。两组在学期结束时进行同样的澜0验,结果兴趣组的总成绩优于智能组。兴趣组平均每人阅读20.7本课外书,写论文14.8篇,智能组平均每人阅读课外书5.5本,写3.2篇论文。可见,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努力求知,勤奋钻研,乐而不倦,专心致志地学习。老师要爱惜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兴趣,并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着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之前应该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事情和环境容易产生兴趣:1、对过去经历过并获得成功结果的事情易发生兴趣。任何一件获得成功的事都能产生满足感并伴随愉快的情感体验,继而更关心这类事物的发展,并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因此,对学生学习上成功的结果应利用各种机会予以承认,使学生得到愉快的体验。2、对抱有成功希望的事情容易发生兴趣。动机作用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其强度往往取决于对成功结果的期望。在学习活动中制定力所能及的、可以实现的目标是很重要的。3、对符合本人能力水平的活动容易产生兴趣。学生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在同一活动中,常因能力上的差异而造成不同的成败结果,致使学生学习兴趣的程度不一。学生对适合能力水平的活动期望大,获得成功结果的可能性就多,因此,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课题,有助于发展学习兴趣。4、新颖的、能引起好奇和注意的事物易引起兴趣。学生对事物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意愿。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年级水平和特点,教材内容过浅,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教材内容过深,会减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材的内容要不断更新和改革,用现代科学的最新知识充实原有的教材。作业:1、用“需要的层次说”分析自己的需要状态2、如何培养自己的个性?参考文献:1、张世富的心理学教学指导。人民出版社出版。2、乔建华主编:现代心理学概论,天马图书有限公司3、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心: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课后分析: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的真正内涵,对个性的社会性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并能用于改善自己对个性的认识,在学生的邮件中可以看到学生在思考自己个性的优劣与完善的方向,因此,本章讲解的内容并不多,但启发学生的思考是本章教学的成功之处。我准备收集更多名著中典型人物,和学生一起分析他们的个性特征,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9 / 9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