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博士群体研究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46369392 上传时间:2021-12-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25.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0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博士群体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30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博士群体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30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博士群体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0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博士群体研究摘要目前,全国共有七所高等学校具有比较教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分别为: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以及华南师范大学。30年来,我国培养比较教育博士近500名左右,对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本文基于万方数据库的文献数据,采用了文献计量方法统计了我国三十年来比较教育学博士论文的信息,对比较教育学博士群体进行了分析,从毕业生人数、培养高校及毕业学生数、比较教育博士生导师状况、比较教育博士生论文选题分析这4个方面进行研究,最终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要加强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扩大招生数量;加大博士点的培育,扩大博士生导师遴选;提升比较教育研究的科学性,促进学科建设的建议。关键词:30年来;比较教育;博士群体;文献计量法Research on Doctoral Group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Past 30 YearsAbstractAt present, there are seve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China that are qualified to confer doctors degree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namel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Southwest university,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university),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In the past 30 years, China has cultivated nearly 500 doctors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making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of a database of ten thousand data, using the bibliometrics method to statistic the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in thirty years in our country, analyses the Dr Comparative education group, the number of graduates, train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graduate students, the condition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doctoral tutor, comparative education doctoral thesis topic selection analysis of these four aspects are studied,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s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doctoral candidate, enlarge enrollment;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doctoral programs and expand the selection of doctoral supervisors; Suggestions on promoting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omoting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Key words: 30 years; comparative education; doctoral group; Bibliometrics目录30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博士群体研究IResearch on Doctoral Group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Past 30 YearsII目录III第一章 绪论1第二章 研究背景32.1研究队伍不断壮大32.2研究机构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不断42.3人才培养机构不断增多4第三章 研究情况分析53.1对象选取和数据信息来源53.2数据结果与分析93.2.1 毕业生人数93.2.2培养高校及毕业学生数103.3比较教育博士生导师状况113.4 比较教育博士生论文选题分析14第四章 建议164.1加强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扩大招生数量164.3提升比较教育研究的科学性,促进学科建设174.4加强课程建设,提升培养质量18参考文献19致谢21第一章 绪论比较方法在当今学术研究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较生物化学、比较语言学、比较心理学、比较教育学、比较医学等都是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科学。比较教育学这门科学是本世纪以来从教育学中分离出来的最年轻的科学。18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和方法出发,比较教育学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世界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教育,全面运用相关的新科学和新技术。探讨其经济、政治、哲学和传统民族特征的影响,在研究教育的一些共同特征,发展规律和总趋势的基础上,进行科学预测,从而根据自身民族特点等具体条件,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最佳效果,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民文化科学服务水平。19对大多数学者来说,比较教育是在以专业化和科学化为发展方向为基础的研究。比较教育在没有成为教育的一个分支之前,教师培训机构和大学采用了教育研究。因此,人们普遍认为比较教育始于1899年,当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师范学院,师范学院就开设了部分比较教育课程。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CIES)成立于1956年,旨在通过对教育理念、体系和实践的国际研究,促进“跨文化理解、学术研究、学术成就和社会发展”。学位制度是当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一种高层次人才培养制度,是关于各种学位的构成,各级学位代表的学力以及学位授予资格的系统规定,11931年4月,国民政府颁布学位授予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学位制度的正式法立法。2新中国成立之后,少量高等院校也培养研究生,但不授予学位,建国初至“文革”前夕,上海逐渐注意培养研究生,但发展仍较缓慢。1956年研究生有805人,1965年为559人,至1965年高校累计培养研究生2262人。3由于种种原因,学位制度没有建立起来,为此学位制度起步较晚。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第13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博士学位为最高一级,条例规定本条例1981年1月1日起实施。1981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学位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10个学科门类授予学位(1984年2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又增设了军事学门类)。五年来共招收博士生5100余人。其中1981年122名,1983年251名,1983年304名,1984年1962名。预计1985年招收博士生的总数将超过2000名。从1982年3月授予第一个理学博士学位1985年底,全国大约有50个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共受博士近300人4第二章 研究背景通过中国知网查询“比较教育”发现国外有关比较教育的第一篇论文是1931年7月15日发表在皮博迪教育杂志上的为何进行比较教育?,其作者是M. J. Demiashkevich ,该文中表明:比较教育的一般性非强制性效用、公民或政治价值以及科学教育价值证明了比较教育的主张是正当的。通过中国知网查“比较教育”发现国内有关比较与教育的第一篇论文是1962年6月30日的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杂志中发表的欧洲比较教育学会,文中介绍了在伦敦成立了一个新的教育研究会欧洲比较教育学会,其目的是要促进这一学科的发展,并使这一学科发挥它的作用。其后,1979年8月29日,王承绪先生在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四期发表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现状看我国比较教育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对关于比较教育学科的性质和设置课程的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诠释,从此开启了对这一学科的研究。2.1研究队伍不断壮大1989年5月12日,东北师范大学梁忠义教授在高等师范教育研究发表了比较教育四十年,文中回顾了召开比较教育研究会的状况,第一次会议于1978年7月在北京举行,与会者50多人,递交论文二十多篇;第二次会议于1979年在上海举行,与会者80多人,提出交论文70多篇,在这次会议上成立了全国外国教育研究会(1982年改成比较教育研究会);第三次会议于1981年5月在保定举行,与会者120多人,递交论文142篇;第四次会议于1983年7月在长春召开,与会者160多人,提交论文和资料195篇;第五次会议于1986年9月在武汉举行,与会者160多人递交论文120多篇。1999年1月,顾明远在外国教育动态发表了比较教育回顾与展望,提出了要加强教育比较教育队伍的建设。1990年11月20日27日至30日,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第六届全国年会在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1个省市的共130名代表。2018年10月26日至29日。比较教育第19届年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98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期刊出版机构的600多名专家学者和学生位临本本次年会。2.2研究机构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不断吴文侃于1988年5月在教育评论发表了对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历史回顾,提出60年代首批成立的外国教育研究机构,现在已经扩大了规模,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外国教育研究室已经扩大为外国教育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教育研究室扩大为比较教育研究所等。扩大研究的队伍,同时建立了一些新的研究机构,也提到不但招硕士,而且招博士。同时不断地扩大了学术交流,金戈在1983年12月27日的外国教育资料中强调,要加强学术交流,推动比较教育研究及人才的培养;冯亦在1984年1月16日外国教育动态中讲述,1983年10月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著名比较教育学专家埃德蒙金教授到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进行访问和讲学;1983年9月,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斯德哥尔摩大学国际教育研究所所长托尔期腾胡森教授应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刘佛年教授邀请前来华东师范大学访问讲学。2.3人才培养机构不断增多1984年,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浙江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通过了比较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审批,顾明远先生、王承绪先生率先成为我国比较教育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到2002年,我国已有比较教育硕士学位授予点30个、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5培养博士的硕士,博士的机构不断扩大,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九日金世柏在外国中小学教育发表了中国的比较教育提到“自一九七九年以来全国已有七所大学陆续招收比较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一九八四年仅北京师大、华东师大和河北大学三所招收的比较教育研究生就有三十一名之多。”比较教育是上世纪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一门最年轻的科学学科。在我国也发展较晚,尤其博士层次的人才培养更晚。因此,对比较教育博士毕业生群体的研究能够促进比较教育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不断加强比较教育学科建设。总体上看比较教育博士点学位授予点在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之间分布非常不均衡,大多数位于沿海或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尤其是博士学位授予点出现严重的“中部塌陷”的现象;此外,比较教育博士培养会还出现培养方向不均衡。第三章 研究情况分析3.1对象选取和数据信息来源本数据来源于万方数据的检索,笔者选择19882018年期间比较教育学毕业博士研究生作者作为研究对象,整个研究涵盖了整个比较教育博士的培养时间,其中获取其导师、研究课题和毕业时间及毕业学校等信息,对共500名比较教育博士毕业生进行了分析研究。部分数据如下表。表 部分博士论文数据姓名论文题目毕业学校毕业时间导师王颖英国一流大学国际化发展的组织策略研究浙江大学2018宋永华刘巍伟美国高校创客空间研究浙江大学2018徐小洲王旭燕美国研究型大学创业生态系统研究浙江大学2018徐小洲倪好美国高校社会创业教育研究浙江大学2018徐小洲任佳萍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质量保障研究浙江大学2018吴雪萍黎武廷飞中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比较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8程晋宽梁帅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国际化政策研究浙江大学2018吴雪萍沈雕英国“职普融合”的资格证书框架体系研究西南大学2017徐辉杨琴当代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研究西南大学2017徐辉杨洪亮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研究西南大学2017徐辉吴佳莉英国中小学分层教学研究西南大学2016吴霓张义民欧盟职业教育研究与培训质量保障研究浙江大学2016吴雪萍阮春面越南现代私立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宏观分析西南大学2016陈时见盛荔印度独立后高等教育“反歧视”政策研究西南大学2016徐辉王光妍阿特巴赫高等教育思想研究西南大学2016徐辉高佳当代美国中小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6程晋宽肖丹欧洲跨文化学习研究西南大学2015陈时见闫德明美国义务教育财政研究西南大学2015李玲韩玉梅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研究西南大学2014李玲覃丽君德国教师教育研究西南大学2014陈时见徐中仁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学校多样化研究西南大学2014徐辉王涛比较教育认识论西南大学2014陈时见黄媛媛加拿大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西南大学2014李玲廖忠加拿大研究性大学国际化研究西南大学2013陈时见王瑜公平视域下美国义务教育改革研究西南大学2013陈时见冉源懋从隐性生活走向软性理智西南大学2013陈时见李英印度教师教育研究西南大学2013陈时见杨舒涵印度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初等教育政策研究西南大学2013李玲王娟涓当代美国农村中小学合并研究西南大学2013徐辉袁潇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研究西南大学2013徐辉苟顺明欧盟职业教育政策研究西南大学2013陈时见李俐英国高校教师发展西南大学2013陈时见张进清跨境高等教育研究西南大学2012陈时见温静美联邦政府研究生资助政策研究西南大学2012陈时见谭菲美国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研究西南大学2012陈时见蒋云芳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联邦政府以促进公平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西南大学2012徐辉邹联克比较视野下贵州省高中课程改革策略研究西南大学2012陈时见庞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瑞典基础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研究西南大学2012徐辉田腾飞社会变革背景下南非的教师教育研究西南大学2012陈时见陈冬梅后殖民理论视角下新加坡的大学模式发展研究华南师范大学2012强海燕林达蓉国际视野下澳门成人教育发展研究华南师范大学2012冯增俊张永军美国大学中小学伙伴协作的行动逻辑结构化理论的视角北京师范大学2012刘宝存余海军西方课程模式对中国学前教育的影响研究基于教育借鉴理论的比较分析北京师范大学2012霍力岩罗媛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产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12刘宝存康叶钦教育迁移理论与实践研究以英语拼读教学模式在中国西部农村的迁移为例华南师范大学2012强海燕齐晓恬美、英、印学前教育推进项目比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12霍力岩陈朋美国家政学学科发展研究现代性的视域北京师范大学2012吴忠魁阿依提拉.阿不都热依木俄罗斯民族教育政策及其功能研究基于鞑靼斯坦和北高加索地区教育发展的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2012肖甦赵章靖美国研究型大学组织化科研单位(ORUs)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12王英杰王灏追求均衡的卓越:21世纪英国基础教育政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12马健生周俊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学校领导发展的改革与创新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12马健生孙珂美国高校创新活动的风险治理机制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12马健生张晓莉美国教师教育中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体制与机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3饶从满乔桂娟俄罗斯教育现代化区域推进模式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3张德伟徐梦杰伦理视角下高校学生学术操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3黄志成谢英香90后大学生网络社交中信任关系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3吴刚萨义德.艾哈迈德巴基斯坦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交际法的效果与困难东北师范大学2013饶从满翁朱华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3钟启泉潘瑶珍科学教育中的论证教学华东师范大学2013钟启泉李利英国高校教师发展研究西南大学2013陈时见彭莉莉造就美国人:赫什教育思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3黄志成郑丹丹教师教育者及其专业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3王斌华何玲梅面向文化理解的英语专业教育华东师范大学2014吴刚丁嫚丽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4张德伟曹珊全球化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互动关系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4程晋宽陈氏芳草中国与越南教师评价的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4王斌华杨九斌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对研究型大学科研资助政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4赵中建邓友平美国课程现代化的科学主义内核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4张贵新马毅飞中美国际教育政策研究 -基于比较视角的理论与实例分析华东师范大学2014周南照丁笑梅大学治理结构研究 -基于比较的视角华东师范大学2014黄志成刘春香美国基于共同标准的课程改革:策略与启发华东师范大学2014赵中建徐昌和中美学校评价比较研究:组织、标准与实施华东师范大学2014王斌华刘淑云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重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4钟启泉方蒸蒸全球化进程中美国学校教育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4程晋宽刘国军日本大学教师发展制度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2015张德伟郑兴富美国新品格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3李守福姚树伟职业教育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框架 东北师范大学2015谷峪余凯大学普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1999王英杰彭正梅解放的教育华东师范大学1999李其龙罗婉明中学德育与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1999王英杰罗星凯实验室情境下学生学习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1999顾明远阎金铎李家永发展中大国普及义务教育的问题与政策分析北京师范大学1999王英杰李建华当代美国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1999顾明远钟善基曹才翰綦春霞数学课程理论探索北京师范大学1999顾明远曹才翰丁邦平国际科学教育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1999顾明远王月胜教育规划战略的研究与建议北京师范大学1999曲恒昌黄宇可持续发展视野中的大学北京师范大学2003王英杰李现平比较教育身份危机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3顾明远韦丽娟泰国汉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2赵中建刘晓敏美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2张贵新苗学杰融合的教师教育东北师范大学2012饶从满姜俊禾美国中小学课程知识的合法性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2孙启林杜禾美国中小学道德教育主流价值观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2谷峪刘智英技术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之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2黄志成张文军后现代教育思想述评华东师范大学1997钟启泉徐辉国际教育的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1997顾明远3.2数据结果与分析3.2.1 毕业生人数从1988年开始有比较教育博士毕业生以,截止到2018年共有500名毕业生。2004至2013年10年培养毕业生340名,占总培养数的68%,是比较教育博士培养的高峰期,但在30年的培养过程中,前10年培养人数较少,总体发展缓慢但增长稳步,绝对数培养人数不多。见表1。表1培养毕业生人数年份人数年份人数年份人数198831999102010401989120001720113919902200112201235199112002122013191992120031620141719935200427201513199452005272016131995520063320173199602007342018719975200843199812200943图1 培养毕业生人数3.2.2培养高校及毕业学生数目前有比较教育博士毕业的学校共8所,浙江大学(杭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是最早招比较教育博士的高校,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达168人,是毕业生最多的高校;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招生较多;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招生相对偏少。东部、中部、西部高校具有比较教育博士点不均衡,中部明显塌陷,西部也只有一所。大多数高校比较教育博士点培养人才效益相对较弱,发展缓慢但增长稳步总体培养博士生人数偏少。表2培养高校及毕业学生数学校毕业生数学校毕业生数北京师范大学155南京师范大学16华东师范大学168华南师范大学13西南大学58东北师范大学54浙江大学(杭州大学)35上海师范大学1图2 各高校毕业生数3.3比较教育博士生导师状况目前,有比较教育博士生毕业生的导师有58名,浙江大学7个博导,北京师范大学24个博导,华东师范大学13个博导,西南大学4个博导,华南师范大学3个博导,南京师范大学2个博导,东北师范大学5博导,共58博导。其中王承绪、马骥雄2位导师已经过世,有些导师已经退休了,还有少部分是第二合作导师。浙江大学(杭州大学)王承绪和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2位教授是我国最早培养比较教育博士生的导师,培养学生相对较多,但大部分导师培养学生偏少;2008年第一次有学生毕业的比较教育博士生导师达11个,是历史最高,可以说新一代比较教育博士生导师已经成长;其中西南大学巴登尼玛是研究国内教育比较尤其是民族比较教育研究很有特色。但总体比较教育博士生导师在岗数量偏少。表3博士生导师状况序号博士生导师第一届毕业生时间总共培养博士生数所属高校1王承绪198822浙江大学(杭州大学)2顾明远198849北京师范大学3马骥雄19901华东师范大学4迟思莲19931北京师范大学5钟启泉199450华东师范大学6梁忠义19954(其中1个与顾明远合作)北京师范大学7徐辉199827(其中5个与王承绪合作)浙江大学8王英杰199826(其中2个与顾明远合作)北京师范大学9李其龙199916华东师范大学10阎金铎19992(其中2个与顾明远合作)北京师范大学11钟善基19991(顾明远、曹才翰合作)北京师范大学12曹才翰19992(顾明远、钟善基合作1个,与顾明远合作1个)北京师范大学13曲恒昌19991北京师范大学14邓志伟20001华东师范大学15李守福200123北京师范大学16张鸿苓20011(与顾明远、张锐合作1个)北京师范大学17张锐20011(与顾明远、张鸿苓合作1个)北京师范大学18孙寅官20021北京师范大学19杨大春20021(与李守福合作1个)北京师范大学20赵中健200330华东师范大学21孙启林200421东北师范大学22王斌华200419华东师范大学23吴忠魁200412北京师范大学24魏贤超20041浙江大学25夏慧贤20052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各一个26方展画20051浙江大学27黄志成200618华东师范大学28冯增俊200618南京师范大学29袁锐锷20071华南师范大学30张德伟200810东北师范大学31周南照20087华东师范大学32饶从满200811东北师范大学33巴登尼玛20085西南大学34丁钢20085华东师范大学35张民选20085华东师范大学36吴钢20088华东师范大学37陈时见200830西南大学38朱旭东20089北京师范大学39项贤明200810北京师范大学40王晓辉20088北京师范大学41张贵新20097东北师范大学42李子建20091(与吴忠魁合作)北京师范大学43马健生20098北京师范大学44肖甦20094北京师范大学45强海燕20103华南师范大学46高益民20102(与李守福合作)北京师范大学47谷峪20114东北师范大学48程晋宽20116南京师范大学49卢晓中20111华南师范大学50周满生20113北京师范大学51刘宝存20113北京师范大学52霍力岩20122北京师范大学53李玲20134西南大学54吴霓20161西南大学55吴雪萍20163浙江大学56彭正梅20161华东师范大学57宋永华20181浙江大学58徐小洲20184浙江大学注:表中黑体部分是该专业第一批博士毕业的时间及学校3.4 比较教育博士生论文选题分析考察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是审核该学科研究趋向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选题总体方向主要分布在5个方面,外国教育研究尤其是国外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占相当大的比例,国内比较研究不足;比较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在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研究方面,我国青年学者贡献较少。见表4。与常媛媛,于佳雪的论文20022011年中国比较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以7个比较教育学博士点的244篇论文为样本研究一致:我国现有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主要集中于“一个对象的研究”所占比例为45.08%,“两个以上对象的比较”作为比较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形成压倒性的优势,仅占24.18%。“超国家组织”与“国家内部教育比较研究”是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中的薄弱点,“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不足,“其他”所占比例过高。16表4论文选题分析选题人数超国家组织29中国教育研究36外国教育研究230比较教育学科建设19跨国教育比较研究43其它(教育思想、课程研究、教学改革、领导力、质量)143图3 论文选题人数分布第四章 建议4.1加强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扩大招生数量博士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博士生培养的规模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国家科研队伍的整体质量和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水平和创新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统计显示,美国每年博士毕业生约为18万人,我国的博士毕业生仅为5.5万人,我国人口总量是美国的4.3倍,博士毕业生数不及美国的1/3。我国博士生培养规模已经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际需要,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迫切需要。同时,他建议,国家加快扩大博士生的招生和培养规模。这也能进一步满足广东建设创新人才高地的需要。7比较教育博士的培养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已是必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水平预测我国年度博士需求数量,在支撑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适当加快博士培养规模的扩张速度。8此外,改革博士生招考模式,比较教育博士生招生可以招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硕士,不仅仅只招教育教育学学科背景的硕士,那些有多学科背景的学生,有利于开拓多学科的比较研究。实践也证明了那些教育教育学学科背景之外的博士在撰写博士毕业论文时可以通过脱离教育谈教育,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同时招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硕士,还可以扩大比较教育博士生选拔的范围。4.2加大博士点的培育,扩大博士生导师遴选2006年度我国博士培养质量问题凸显,博士生导师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非常严重,因此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07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首次明确地提出“切实将博士招生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稳定招生规模。”9当前,我国的比较教育博士生教育,在博士点数量、博士生导师遴选上都不能适应我国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发展以及社会对高质量、高水平的比较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国际比较发现,我国博士培养规模虽然与规模较为适当,但远低于人口规模需求,并且存在博士学位获得者存量过低,博士学位授予人数占总学位授予人数比例过低的问题。通过需求预测发现,我国现有的博士培养规模无法满足学术性岗位中持续存在的扩张性需求、逐步增长的替换性需求和大量存在的提升性需求。因此,我国应该适度扩大高校博士生培养规模,保证专任教师的在职提升需求,扩大中西部地区博士培养比例。10比较教育博士点学科发展缓慢,博士生导师年龄偏大,而且有些导师指导博士数偏少。因此,在一些重点高等师范院校,要加强比较教育博士点的培育,因为比较教育博士生点的培育能够有效地促进了比较教育学科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推动该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加强比较教育博士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利用“传、帮、带”的传统师徒制优势,鼓励学术造诣精深的博士生导师指导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使其成为合格的博士生导师,从而成为该学科的带头人。高等学校扩张性需求持续存在,新老更替的替换性需求逐步扩大,高校教师学历提升性需求缺口巨大等大环境的背景下,我们应该适当增加教育学博士(如比较教育学博士)培养规模,预留在职教师攻读教育学博士(如比较教育学博士)学位的名额,保障我国地方本科高校教育学科专任教师提升学位的需求。尤其是目前低速发展的教育学博士生培养规模很难满足不断地增加教育学专任教师退休替换性需求,严重影响教育学科尤其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4.3提升比较教育研究的科学性,促进学科建设学科是高校建设发展的核心与龙头,是科学研究的平台和教书育人的载体,学科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至关重要。梳理学科的演变发展进程及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演变发展,有利于明确我国现阶段双一流建设现状及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开展一流学科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学术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尽快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绩效评价体系,改变以往高校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两张皮的脱节现象,全面提升一流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综合实力。11重视本学科基础研究的探索与建设,有利于本学科的发展与完善。顾明远先生在1991年就提出:“论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还众说纷纭。至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更是至今未见端倪。如何建立比较教育的学科体系,我建议专业机构的一批比较教育专业研究工作者,特别是有权授予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单位的同志开一些专业会议来讨论这个问题,持出一个头绪,制定一个发展规划,作为今后十年的任务来完成。”12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13因此,重视比较教育学科本身的建设,加强比较教育学科的建设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要把比较教育学科培育其为优势特色学科,该专业的博士生责任重大。博士研究生作为本学科高层次人才,科研的生力军,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具有该学科扎实的学科基本理论识,在这方面研究本来应该大有作为,但长期以来,教育政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占据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向的绝对比重,而比较教育学科理论的研究以及文化与教育、国际与发展教育研究的培养方向较少,14这种状况不利于比较教育教育学科的发展。只有深入比较教育学科内部研究,才能提升比较教育学科的科学性,这需要博士研究生投入更多的智慧和精力,才能为进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4.4加强课程建设,提升培养质量课程对保障新时期比较教育博士生培养质量具有独特的价值,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提出构建符合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要提供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等。以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学(博士点)为例,其研究方向有各国教育制度比较研究、各国教育政策法规比较研究、国际教育理论思潮比较研究、各国课程与教学比较研究、教育社会学比较研究等5个。博士研究生总学分不少于18学分,课程设置有必修课程:1.学位公共课(7学分),政治理论3学分,第一外语(专业外语)4学分;2.学位专业课(不少于6学分),教育问题比较研究3学分,国际教育文献研究3学分,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研究3学分,教育学术前沿理论专题讲座3学分;选修课程:1.专业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有比较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教育政策法规研究(2学分),双语教学研究2学分),学科教育研究2学分),教育哲学流派研究(2学分),国际教育社会学前沿问题研究(2学分),教师教育比较研究2学分),中西教育文化中的传统与革新(2学分),教育经济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2学分)2.跨学科或跨专业课程(至少选一门)(2学分),3.博士论坛(1学分)15。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学(博士点)课程设置卓越性、学术性、个性化、动态开放性的特征,有利于博士生学术能力提升,学术品质养成。比较教育博士生培养是一种专业性强的教育,培养的是学术精英,课程设置应该注重专深性与开放性;同时开一些引导性与探索性的课程。参考文献1杨汉清,韩骅编著,比较高等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252田鑫鑫,张磊.我国学位制度的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J. 煤炭高等教育,2007,25(3):52-553桂水德,贯彻学位条例培养高级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1年第1期,18-214贾学攀,坚持改革,继续前进-我国学位条例实施五年来的情况综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6年3月4-8,51525生兆欣二十世纪中国比较教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常媛媛,于佳雪20022011年中国比较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以7个比较教育学博士点的244篇论文为样本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9):20-23.7曹斯,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建议加快扩大博士生的招生培养规模,8徐志平,沈红. 过剩还是不足?我国博士生培养规模适切性分析J.究生教育研究,2018(6):1-6.92007教育部公报教育部关于做好年招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10徐志平,沈红,过剩还是不足?我国博士生培养规模适切性分析,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12)1-611宫新栋,杨平,时留新. 关于高校一流学科演进与建设的思考,中国高校科技2019(3),24-2612顾明远比较教育回顾与展望J外国教育动态1991(1):5-813韩春玲“双一流”建设中深化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12):3-5.14王建梁,姚林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检视与反思J重庆高教研究,2007(1):81-89.15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学(博士点),16项贤明.教育:全球化、本土化与本土生长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观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2):32-41.17王瑜.比较教育学教材的内容分析J.教学研究,2014,37(01):25-29+123.18.比较教育学简介J.江西教育,1981(02):56.19卢晓中等.比较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0M. J. Demiashkevich. Why comparative education?J.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1931,9(1)致谢我能完成这篇论文,首先要感谢的就是我的父母,没有他们就没有这篇论文,其次还要感谢我的同学们,没有他们的鼓励和共同奋斗,我也不一定能写完这篇论文。通过这次的论文写作,我悟到了一些道理:1. 选择占了成功因素的百分之五十,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就等于成功了一半;2. 德不配位,必有殃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