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别研究中心对创新外语教学的作用探究——基于中国人民大学等几所北京高校国别研究中心的调查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46352568 上传时间:2021-12-1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5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别研究中心对创新外语教学的作用探究——基于中国人民大学等几所北京高校国别研究中心的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国别研究中心对创新外语教学的作用探究——基于中国人民大学等几所北京高校国别研究中心的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国别研究中心对创新外语教学的作用探究——基于中国人民大学等几所北京高校国别研究中心的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七届“创新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作品名称国别研究中心对创新外语教学模式作用的探究基于中国人民大学等几所北京高校国别研究中心的调查时间贰零壹伍年叁月目录目录1一、研究背景2(一)选题背景2(二)文献回顾21.外语研究机构的兴起22.我国高校国别研究中心设立机制现状评估33.我国高校国别研究中心设立情况和发展目标现状研究4(三)研究意义与价值5二、调查分析5(一)调查的设计和实施51.概念界定52.研究目标和内容63.研究方法64.调查实施进程6(二)调查结果分析71.我国高校国别研究中心的特色和优点分析72.我国高校国别研究中心存在的问题83.外语专业本科生在掌握所学语言国国情文化中存在的问题94.外语专业本科生与国别研究中心的互动115国别研究中心的自我定位和评价11三、结论与建议11(一)对于院校方面111.加大宣传力度112.丰富活动种类123.整合学校的资源124.与相关的学生组织合作125.更多的与国外的大学合作交流12(二)对于学生方面131.学生应积极主动参与外研中心举办的文化活动132. 学生应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13四、参考文献13五、附录14(一)调查问卷14第一部分 受访者信息14第二部分 对所学语言国文化的掌握与教学模式反馈14第三部分 与国别研究中心的互动及对中心的反馈15(二)半结构性访谈录16国别研究中心对创新外语教学模式作用的探究基于中国人民大学等几所北京高校国别研究中心的调查摘要:全球化时代外语类人才愈发被重视,许多高校设立外国语学院和国别研究中心以为外语研究者提供更优质的研究平台,本文将通过分析当下国别研究中心在组织构成、机构活动形式和目标宗旨等方面的改良空间,为国别研究中心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本文将以中国人民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日本人文社科研究中心、德国研究中心及其他高校的几所国别研究中心为样本,从学生和外研机构两方面入手,采用文献分析、访谈和问卷调查法,探究国别研究中心对创新外语教学模式的作用。关键词:国别研究中心、外语教学模式、本科生教育一、研究背景(一)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同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增强,我国“走出去”的需求更加迫切,承担国际责任的需求也日益紧迫,造成了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升温,一股学习外语的热潮在我国逐渐掀起,许多高校设立外国语学院和外国研究机构以为外语研究者提供更优质的研究平台,其中国别研究机构更因为具备更尖端、多学科背景的研究者,拥有更多国内外研究学术会议的参与权,承办更多外事交流学习活动而为外语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极大了驱动力。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服务国家外交战略,促进教育对外开放,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和研究机构启动了区域和国别研究以及国际教育研究基地遴选与培育建设工作,力争将培育基地发展成能够为国家制定发展战略、政策措施提供智力支持的研究基地。当我们每每在公告栏中看到国际学术领域的顶尖人才在学院会议室召开研讨会议时,也默默地想过,如果外研机构的活动能融入到本科生的学习生活中就好了。(二)文献回顾1.外语研究机构的兴起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高校开展的外语教育受政治和外交的影响较大,我国政府采取的“一边倒”、“向苏联学习”等国策导致全国范围内的“俄语热”。到了六十年代,陆续有苏联研究所(当时隶属于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人民大学苏联东欧研究所等一批学术机构建立起来,为我国的俄语翻译、对苏关系、经贸往来及社会制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方面输送了大量人才。文革时期,很多学术科学活动受到抑制和摧毁。在我国恢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后,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升,中外交往日益密切,国际社会上先后有大批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改革开放后,出于扩大中外教育交流,改善外语教学环节,缩小中外教育水平差距的需要,国内社科院和高等院校开始设立外国研究机构,如北京外国语学院在1979年设立的国内最早的美国研究中心、1983年设立的国内最早的澳大利亚研究中心、1985年设立的日本学研究中心等。进入90年代后,随着我国开放领域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陆续有更多的国别研究中心在众多外语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中开设,这其中就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于1999年、2000年和2001年设立的澳大利亚研究中心、日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和德国研究中心。整体上说,设立外国研究机构是在我国有足够对外交往的需要,有足够水平的外语人才和足够广阔的开放视野的情况下的选择。然而从最初六十年代单一设立的众多苏联研究所,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纷纷设立的各个国家的国别研究机构,反映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世界上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中国目前设立的研究机构更加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取更多的信息去进行对应国家国情和中外关系的研究,为我国的国际地位提升、对外交流往来等做出更大的贡献。2.我国高校国别研究中心设立机制现状评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2015年1月21日印发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培育和建设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谈到,各地要深刻认识国别和区域研究的重要意义,积极发挥所在区域和有关高校的优势,扎实推进研究基地的培育和建设工作,努力为国家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有关教育部国别研究基地的申请,办法第六条、第七条和第九条分别指出:教育部拟订布点计划,支持高等学校培育和建设“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将根据总体规划和布点计划,逐步设立、完善,全面覆盖世界各个国家和区域。同时也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自主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和建设相关研究基地建设培育基地和正式基地,原则上由高等学校自愿提出。办法第十条中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建设培育基地,应当具备和达到以下条件和标准:(一) 深刻认识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的重大意义,具有为国家服务的强烈意愿,使命感、责任感、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二) 外事管理经验丰富,与有关部门等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三) 保障基地建立实体化组织架构,具有相关学科支撑和研究基础,提供必要和充分的学术资源;(四) 拥有相关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学科背景多样的研究梯队,并配备专职管理辅助人员;(五) 提供专用的办公用房,配备必要的设备设施、图书资料和电子载体信息资源;(六) 将研究基地经费纳入学校预算管理,保证明确数额的经费支持;(七) 已在相关国家开设孔子学院等教育教学研究机构,或者建有实质性交流合作关系,拥有广泛的联系;(八) 学术评价体系涵盖并恰当定位咨政成果,在学科和专业建设、职称评聘、岗位分类管理等方面给予明确的扶持政策,鼓励做好长期研究积累。办法第十四条还对国别研究中心提出了针对本科生培养教育的要求:高等学校和培育基地要鼓励和支持研究人员开发和建设课程体系,并在每一学期开设至少一门研究对象国或者地区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制定实施覆盖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能熟练掌握对象国语言、具有复合型专业背景的人才。3.我国高校国别研究中心设立情况和发展目标现状研究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对外语类专业的重视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国别研究中心管理工作开展有序,经费保证;并严格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办理各种手续,确保国别研究中心合法、健康、高效地从事学术研究、教学培养和对外交往工作。首批获得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的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共37个,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多所高校。根据规定,教育部将对入选的研究培 育基地每年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经过约一年的培育建设,教育部将进行评估,最终确定正式的研究基地。教育部要求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政策引导、实施项目支撑、强化制度建设、注重调查研究等举措,努力构建基地建设和人才保障并重、基础研究和问题研究并行、研究对象和领域全面覆盖而重点突出、研究主体和方式 多元开放而协作共享的区域和国别研究的新格局,并争取以实施国家层面的推进计划为牵引,实现区域和国别研究的持续科学发展。国别研究中心自设立起就承担起高校外语学科乃至全校对外交流的窗口,在研究中展示高校人才的科研能力,在教学中融合当今语言学、文学等领域的尖端科研,在校可以为更多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熟悉国情外交作出贡献,在外能加强学校知名度让中外学校的交流更加顺畅。国别研究中心自设立起一般就确立了详细的发展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高等研究人才北京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目标中提到协调和组织北京大学各系所从事有关澳大利亚问题研究的学术活动。在北京大学开设有关澳大利亚研究的学分和非学分的课程。人民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等国别研究中心甚至承担着培养研究生的任务。研究中心凭借自身有利的科研条件和丰富的师资,为研究生们提供良好的资源和对外交流的锻炼机会,旨在为国家培养更多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外语教学、外语理论和外事交流等领域的高等研究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2)促进外事交流中国人民大学的澳大利亚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已经与十数所国内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心,日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致力于开展人大-北大-筑波大学日语语言文学联合研讨会,与日本许多高校也建立了友好合作机会。各个国别研究中心作为高校对外的窗口,可以通过召开研讨会、参加其他学校举办的交流活动等方式加大校际和国际的学者往来,促进学术交流。同时也可以构建学校的海外联系,建立与更多学校的海外合作关系,给与本校学生充足的出国交流交换体验学习的机会,促进中外高等教育的交流。(3)展示外国文化习俗国别研究机构的建立有的得到了外国使馆或者公司的资助,有的出于自身研究的要求,承担着在学校中介绍对应国文化习俗的任务。通过举办文化周、文学周等活动,可以向全校师生展示对应国的风土人情,起到介绍外国文化习俗的作用。我们可以意识到随着中国的加速发展,我们将不仅面临着“引进来”和“走出去”的问题。如何能够培养更多的熟悉外国国情,了解风土人情,交流无障碍的人才将会是新时期下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研究课题。(4)创新本科外语教学外语研究机构的师资是研究外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语言等领域的专家,在科研活动中收获的新知和在研究领域的人脉可以融合到本科教学中来。在语言教学的同时为学生介绍外国文化,介绍外国经济、社会领域的最新动向,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邀请外国使馆工作人员、外国有意愿从事双边民间交流的人士到本科课堂中来,为同学们传道授业,可以更加创新本科外语教学的方式和途径,为本科生培养奠定坚实的跨文化基础。(5)承担智库职能国际关系研究离开了深入的国别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能就事论事而难以由表及里。对于外国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的研究大大多于对于外国自身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研究。这样的一种不平衡不利于准确把握外国的行为和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国别研究中心的建立可以着眼于某国自身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研究,为我国的外事外交等领域提供指导和建议,承担民间外交职能和智库的职能,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三)研究意义与价值国别研究中心的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国际化阶段所采取的必要的一步。通过国别研究中心的建设可以在我国高校内搭建研究世界各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平台,为我国不断培育了解外国国情,有助于国家对外开放和构建世界范围话语体系的人才,促进我国国际认可度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家之间的交流首先要弥合语言上的差异,而本科生的外语教学又是我国构建对外交流平台的坚实力量,如何在使本科生掌握语言的同时,加深对外国本身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了解,是外国语学院和国别研究中心的任务。恰逢教育部出台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培育和建设暂行办法,对国别研究中心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调研就深入本科生和研究中心这两个群体当中,仔细探究国别研究中心和本科生自身可以提供的供给和需求,探讨资源不匹配的原因。为外国研究机构的改革和定位校准方向,更加促进其对本科生外语教学的帮助和影响。二、调查分析(一)调查的设计和实施1.概念界定国别研究中心:以高校为依托,整合校内外、国内外资源,充分利用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对外交流优势,对某国进行多方位、跨学科、前沿性研究的研究与教学机构。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外语专业本科生:主要学习除本国外某国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科研方法,具有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能力的高校本科生。2.研究目标和内容本次调研以中国人民大学等几所北京高校中较为典型的国别研究中心机构和外语专业本科生为调研对象,力求运用多样合理的调查方式对我国高校国别研究中心对创新外语专业本科生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等方面产生的作用进行较为精确有效的调研。调研以高校国别研究中心与高校外语专业本科生两个角度作为切入点,一方面了解国别研究中心的运行模式、发展定位、活动方式及开展效果;另一方面展现外语专业本科生对现有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评估与反馈。通过综合两方面的因素,努力探索如何将国别研究中心丰富的教育、文化资源运用到外语专业本科生的实际教学当中,并对如何能更好地培养具有跨文化、跨专业学科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3.研究方法我们将从文献调研和社会调查两方面来对整个课题进行研究。首先,我们将查阅分析已有的相关课题方面的研究成果,明确研究现状和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确定下一步调查的侧重点。另一方面,在社会调查中,将研究对象限定在北京高校中较为典型的几个国别研究中心,分别了解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别研究中心的相关情况。调查方法上,采用问卷抽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外语专业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对国别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员进行访谈,收集整理调研结果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提出建议,确保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4.调查实施进程本次调研基本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我们通过图书馆、资料室、互联网等多种渠道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对于调研目标的发展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实地走访考察,咨询相关老师和与外语专业本科生对话等方式对现存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根据问题制定了初步的调研计划。第二阶段开展第一轮调研工作,并根据调研进展逐步调整完善调研计划。之后分析调研结果以制定第二轮的具体调研方针。第一轮的调研主要针对两个方面:(1)文献调研。根据制定的调研方向,利用网络、图书馆、核心期刊等资源进行资料查找,了解国别研究中心设立的背景及发展现状,并对国内相关问题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确定调研重点。(2)对几所高校的外语专业本科生随机发放问卷并进行抽样调查,了解外语专业本科生对本校国别研究中心的认知程度,以及对现有外语教学模式的反馈。第三阶段开展第二轮调研工作。通过联系高校国别研究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对相关负责人员进行采访访谈,深入了解中心情况。并将在问卷调查中了解到的情况进行反馈,探讨国别研究中心在丰富外语教学模式上的可能性。第四阶段进行数据汇总,统计分析。用科学的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信息汇总,使用SPSS等数据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并根据结果进行合理分析。同时整理对老师进行访谈的结果,加以分析整合,得出尽可能科学的结果。(二)调查结果分析1.我国高校国别研究中心的特色和优点分析(1)在整合学校师资中的优势国别研究中心是在学校中建立的能够整合全校资源的研究平台。很多学校的研究中心,比如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为依托,整合校内外、国内外资源,充分利用北大的传统和底蕴、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对外交流优势,致力于对美国进行多方位、跨学科、前沿性的研究。现在,北大美国研究中心的学术骨干中有在国内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王缉思、袁明等,也有关于美国经济、美国教育、美国历史、美国法律、美国宗教、美国文学、美国的新闻传播等著名专家学者。此类综合的国别研究中心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实现不同学科资源共享,促进研究者和学生更深入了解所研究国家的情况,在研究中重视更多元的因素,构建更复杂的模型,使得研究结果更接近实际。(2)在与国内外学科尖端人才交流中的优势国别研究中心的建立为高校提供了对外交流的窗口。很多高校利用国别研究中心为平台,积极联系国内外高校和学者,举办学科领域的交流会。比如人大日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建立“3校论坛”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与北京大学、日本筑波大学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平台,对于提高我校日语系教师和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意识和学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大日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和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国际合作与日本学研究”东亚日本语言文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4国6地的日语界同仁欢聚一堂,不少顶尖级学者出席此次研讨会,影响很大,奠定了人大日语学科向高层次发展的基础。如此的交流平台将会为学校研究中心的研究和本科教学拓宽视野,为本科生增强对专业的自信和对科研的兴趣培养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3)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优势 近年来中国的智库不断发展,吸引了很多学者和媒体的关注。在智库中发展尤为迅猛的就是大学下属型的智库。国内重点建设大学纷纷成立了众多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从海内外吸纳了各种学科人才,通过研究政策问题、向政府部门汇报研究成果、公开发表文章出版著作,积极推动其在国家和社会层面发挥决策咨询影响。在这种发展大潮中的国别研究中心也积极承担着为国家政策建言献策的责任。比如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目前已形成了硕士、博士、讲师以上高层次、高质量、高素质的日语教育和日本研究的专业人才的培育模式,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日两国教育文化交流、中日友好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北京大学希腊研究中心也在中国对希外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研究中心的设立也是旨在为国家制定发展战略、政策实施提供智力支持。2.我国高校国别研究中心存在的问题我国国别研究中心的建设处在历史上升期,不管是从国家政策的倾斜资金的支持还是到国家综合国力提升所带来的国际交往红利,都为现存的国别研究中心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然而囿于研究中心的自身定位待调、制度安排欠妥、活动宣传不利等实际情况,研究中心的发展出现瓶颈。抓住问题症结才能为研究中心的进一步发展指出方向。(1)自身定位目前我国的研究中心大多定位于研究生以上高级研究人才的培养,比如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在网站上公布着招收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招生简章,人民大学的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也承担着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任务。众多的研究中心纷纷把目标定位于研究人才的培养,却悄忽视了与本科生的互动与交流。这种情况是否正常?可以看到今年一月新出台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培育和建设暂行办法第十四条特别对国别研究中心提出了针对本科生培养教育的要求:高等学校和培育基地要制定实施覆盖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能熟练掌握对象国语言、具有复合型专业背景的人才。这就表明,跨国界跨文化的人才不应该从研究生才开始培养,研究中心在自身定位时应该适当考虑在本科生的教学培养中增加有关对应国文化和制度的介绍和讲解,为研究生阶段的科研能力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加速跨文化人才的培育。(2)制度安排在访谈中我们发现现行国别研究中心很多都是虚体机构。在机构运行中存在系别教师和研究中心研究者身份双重化的现象。这种虚体研究中心的运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给予教师把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迅速介绍给学生的平台,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引起机构内标准的双重化和人员职能分工的不明确。很多老师本能上更加偏重教学(教师是他们工资收入的名义来源),长此以往会在研究中心形成不重视、凭自愿的研究态度,降低研究中心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阻滞了研究中心的发展和壮大。(3)活动宣传国别研究中心身肩向全校学生推介外国文化的使命,大多数学校和研究中心都设立了外国文学周、文化周等类似的外国国情宣传活动,然而我们就自身所观察的现象结合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却是,很多同学甚至是外国语学院的同学都不知道或者不关心此类中外文化交流活动。这其中包含的原因有:国别研究中心过于依赖官网和学院网站,而不善于利用微信平台、学生社团等与本科生关系更加密切的传播方式;国别研究中心的宣传并没有体现出亲民性,很多活动都只发布了学术性的海报,并没有尝试从本科生可以参与互动的角度出发设计有吸引力的宣传;国别研究中心对于以往举办的活动应注意整理和宣传,建立自己的官网,将活动照片和学生感想及时上传,有助于逐渐提升中心的知名度。3.外语专业本科生在掌握所学语言国国情文化中存在的问题(1)对所学语言国国情与文化的认识情况的不足【表一】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国情与文化的了解程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许多本科生表示对所学语言国家的国情及文化的了解程度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大部分低年级(大一、大二)本科生认为自己并不太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国情与文化,根据数据分析显示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 认识缺乏深度,很难窥见所学语言国文化的精髓。数据显示超过77%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困难或不清楚如何就所学语言国的某个方面做出较为深入的剖析。首先,这当然与本科生的专业水准、学术水平、阅读量等个人因素有关,但也同时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在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条件下,学生很难独立对所学语言国的文化产生较深层次的思考。而对于处于知识积累阶段的本科生来说,对所学语言国文化精髓的探究和思考不可或缺。【表二】能够就所学语言国家进行深入剖析2) 认识不够全面,对于政治经济社会的即时动态和风俗民情了解不足。许多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国情的认识仅仅局限在狭义的文学文化领域内,而对其他领域诸如政治制度、经济发展、风俗民情等一些领域缺乏认识。这将导致学生对所学语言国的了解停留在片面和文艺形态上,难以触及到与实际国际交往相关的政治、经济、民间外交等领域,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同学们对专业实用性的评估,专业无用论和追求辅修的人数变多,反而更难以专心研究所学语言国的国情。【表三】对所学语言国最缺乏哪方面了解3) 认识的即时性不强。许多学生认为课堂上教授的知识时效性不强,课本不能反映所学语言国新鲜的动态和资讯。因此往往通过课后观看影视资料、读书看报乃至出国交流等方式(见表六)来获取即时的信息。【表四、表五】对课程时效性的评估和增加即时内容的需求(2)有效了解文化途径的局限调研反映出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文化的途径还是多种多样的。然而相应的,也就体现出有些手段目前不能完全匹配学生的需求,比如分别有超过100名被测者增设外国文化选修课和参加文化活动是有效了解文化的手段,但是分别只有不到50名同学采用这两种方法来学习了解外国文化。这反映出目前外国文化相关选修课前景良好,课程潜力大,现存的课程不能完全满足同学们的需求,而目前研究中心和学院举办的文化推介类活动也没有吸引学生足够的兴趣来参加,有待改进。【表六】了解外国文化的常用方式和有效手段4.外语专业本科生与国别研究中心的互动大部分外语专业的本科生与国别研究中心的互动总体来说较少,原因与本科生的个人能力精力有关,也与研究中心主办活动的类型性质有关。此外,学生接触研究中心机会少也与研究中心的宣传力度有很大关系。然而同时,大多数接受调查者也能认识到国别研究中心在学科资源上所具有的优势。认为国别研究中心可以在拓宽视野、提高专业素质方面产生较大的帮助,并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拥有一条了解探究所学语言国国情文化的高效途径。5国别研究中心的自我定位和评价1) 自我定位与发展方向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根据研究中心规模和运行模式的不同,各个研究中心的自我定位与发展方向也不尽相同。有些注重文化文学方面,有的强调跨学科多视角。但相类似的是,多数国别研究中心的自我定位主要还是集中在科研方面,面向的对象也以专业研究生为主。其中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美国研究中心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分为硕士(学制三年)和博士(学制3-5年)两个层次。而针对本科生的活动较少,还是以一些文化活动、知识竞赛为主。2) 对本科生参与度的评价及展望对本科生在中心举办的活动中的参与度,不同中心的受访者表示不尽一致。有些认为本科生的参与热情不够,学习观念有些功利浮躁,不能够积极参与一些文化性的讲座和活动。而还有受访者认为就某些活动来说,本科生的参与度还比较高,尤其是对于一些能够结合其课堂进度的学术讲座,大多数学生只要有时间还是很愿意参与到其中去的。3) 研究内容融入本科教学的设想在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一些研究中心将最新的学术动态与院内的本科教学相结合的范例。例如课堂上讲到某国的政治架构,中心就会邀请这个领域内的权威学者来校进行某个方面的深入解读和剖析。这样一来,既配合了教学内容,又拓宽了学生视野,还为学生提供了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可谓一举多得。这样一来,原本主要面向研究生的专业学术讲座也能够对本科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三、结论与建议 (一)对于院校方面1.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外研中心及其举办活动的知名度,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活动。而更多的学生参加活动,本身就可以对外研中心和活动的事后宣传造势,形成一个正反馈。如此良性循环,外研中心的知名度和活动的参与度就将得到极大的提高。在活动举办前,通过海报、传单等传统方式与微信公众号推送、朋友圈分享和其他社交网站的线上宣传等手段相结合,广而告之活动的时间、地点、形式和内容等信息,吸引同学们参加。活动结束后,及时发布通讯稿,宣传活动现场和同学们参加感言等,吸引同学们关注。通过活动前宣传和活动后报道等一系列手段相结合,起到扩大影响力,宣传活动效果的作用。2.丰富活动种类外研中心过去举办的活动活动形式过于单调,缺乏互动性,学生只是被动的参加。可以通过一些社交媒体发动同学们,用投票的方式,让同学们自己选出自己想参加的活动,让同学们自己来设计活动形式,这样势必可以参加活动的关注性和互动性,让同学们更加有参与感。可以提供多种活动方案让同学们选择,大家看到觉得更有趣,例如可以列举观影会、读书沙龙、趣味问答和语言学习等活动让同学们选择,还可以进一步细化,比如投票选出观影会想看的电影等。3.整合学校的资源中心可以联合学校内其他学院对该国熟悉了解的教师为同学们开设介绍外国文化的选修课,通过选修课上老师的介绍,让同学们更多的了解外研中心。也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开展相关活动,兼具趣味性和学习性。开展与对应国家相关的外研中心的课程,一方面可以满足同学们的需求,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外研中心起到一个宣传的作用,扩大外研中心活动的参与度。4.与相关的学生组织合作通过学生组织和社团在同学们中的影响力,进行相关的宣传活动,同时学生组织的成员参与到活动的举办中,有助于丰富活动形式。学生组织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外研机构,在如今去中心化的媒体时代,学生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成为一个信息传播的节点,活动信息将得到飞速传播,有助于提高活动的参与人数。同时,引入本科生从事服务性的工作,也可以给他们一次了解学术前沿,与学术对话的机会,渐渐从活动的组织服务者转变为活动的参与者,对学术感兴趣,对研究中心感兴趣。5.更多的与国外的大学合作交流研究中心的设立为院际、校际甚至不同国家之间的学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通过加大对外合作可以让研究中心的科研不断注入新的血液,同时,广泛的对外交流使研究中心成为学界对外的窗口,能够及时把我校教师的科研成果推广到学界,也能及时引进其他学者的最新研究,能够增加学生的对专业的认同和对学校的信心,增加同学们参与活动的可能性。在交流中可以更大程度上构建我校和外国高校的联系,给同学们提供更多的出国交换学习的机会。(二)对于学生方面1.学生应积极主动参与外研中心举办的文化活动在调查中,研究者发现在一些情况下,并不是外研机构的文化活动组织不力,而是学生往往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样的文化活动中去。比如组织一场观影会,组织者安排时间、场地,协调各方面的人员、资源,可最终到场的人数却差强人意。长此以往,“流水有情而落花无意”,参与者的热情不高,无用功做多了,组织者就会心灰意冷,很难把活动办好。究其原因,一部分是因为大学本科生课业忙、时间紧。大学本科阶段是一个人知识积累的重要时期,原本课业负担就不轻,而学校中各种各样社团活动、学生工作又占据着学生大量的时间,学生很难再分出精力参与各类的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许多学生认为参与类似的文化活动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它既不与成绩挂钩,又不能直接反映在履历上,付出了时间却没有什么利益回报,所以即使有时间也不会用在参与文化活动上。其实,在本科生阶段参与一些文化活动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参与一些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学生可以弥补一些因无法出国亲身经历而缺乏的体验,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领略到一个特定国家文化的独特之处,从而拥有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而且在活动中,通过与同学、组织人员的互动,学生还可以结下新的友谊,同时锻炼自己的交际与表达能力。总而言之,对于本科阶段的学生,人生还存在很多可能性。如果能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多了解一种文化,就能够多拥有一种看世界的视野和角度。2. 学生应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在调研中发现,许多高校的国别研究中心往往涉及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传媒等多方面领域,掌握着这些领域一些较为前沿的信息动态。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总的来看,主要就是理解、运用他国的文化要素来解决实际当中交流交际问题的能力。通俗地来讲,就是能懂并且会用,知道在其他的文化语境下应该怎样为人处世。而跨学科思维能力,顾名思义,就是能够运用不同的学科知识、学科角度来解决现实问题。对于外语专业的本科生来说,虽然其主要任务依旧是夯实语言基础、了解所学语言国家基本的制度、文化,但是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就应该开始注重培养自己的跨文化、跨学科的思维能力。而掌握着前沿信息的国别研究中心无疑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平台和窗口。具体来说,便是借助已有的教学资源,借助国别研究中心这个平台,去了解不同国家最新的政策动态,加强对所学语言国家前沿信息的关注,还可以依照兴趣了解国外的学术动态。 四、参考文献1. 陈许 郭继东 高校外语教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C.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2. 邓之湄 教育部力促区域和国别研究“全覆盖” 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 年/7 月/23 日3. 户思社 中国外语教学研究论文精选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24. 郭龙生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J. 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 2014年6月5. 文秋芳 徐浩 2012中国外语教育年度报告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6. 许伟通 大学新使命:区域国别研究 J. 高教与经济 2012年9月7. 杨连瑞 中国二语习得研究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8. 赵秀凤 连洁 国内高校外语人才的特色培养模式以中国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 J. 继续教育 2014年第11期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培育和建设暂行办法S. 201510. 周建设 语言教学:课程与改革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1. 周建设 语言学习:发现与提升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五、附录(一)调查问卷学校设置国别研究机构对本科生的帮助和影响的调研问卷同学,您好:我们是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调研队员,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学校设置外语研究机构对学生的帮助和影响的实践调研,旨在了解学生对于学校设置的外语研究机构的作用和功效评价,以分析外语研究机构是否达到其在教学、科研等方面促进学生培养的目标,对外语研究机构的发展建言献策。希望您能积极参与,您的答案只要能反映您的想法就达到我们此次调研的目的,我们将对您的回答完全保密。调研会耽误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请您谅解。谢谢您的支持与配合!【填答说明】1. 请在每个问题后适合自己情况的答案选项上划勾。2. 若无特殊说明,每个问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3. 若选项中没有符合您的情况的选项,请在横线处填写适当的答案。第一部分 受访者信息1. 您的年级是?A. 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2.您的专业是?A.英语 B.日语 C.俄语 D.德语 E.法语 F.其他小语种第二部分 对所学语言国文化的掌握与教学模式反馈3. 您认为自己对所学语言国家的国情文化了解程度如何?A. 很了解 B.比较了解 C.一般 D.不太了解 E.不了解4. 您认为自己对所学语言国最缺乏哪方面的了解?A.政治架构 B.经济发展 C.风俗习惯 D.地理概况 E.文学文化5. 您认为自己能够就所学语言国文化的某个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吗?A.能 B.应该能 C.很困难 D.不清楚6. 您平时会通过什么途径了解所学语言国家文化?(多选)A.读书看报 B.影视作品及纪录片 C.出国游览学习 D.专业课程 E.初高中阶段地理课 F.外国文化类选修课程 G.参加文化活动 H.学院开设的文化通识课7. 您认为哪些是最有效的三个途径?(多选)A.读书看报 B.影视作品及纪录片 C.出国游览学习 D.专业课程 E.初高中阶段地理课 F.外国文化类选修课程 G.参加文化活动 H.学院开设的文化通识课8. 您认为目前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能否满足您对外国文化了解的需求?A.能 B.基本可以 C.效果有限 D.很难满足 9.您认为目前课堂上学习的外语知识是否有即时性?A.有很强时效性 B.有较强时效性 C.时效性不强 D.没有时效性10.您是否希望了解该国经济、政治、历史、哲学等多个人文社科领域的即时动态?A. 想 B.不想 C.无所谓 11.您认为在本科教学计划中是否有必要增加与所学语言国政治、经济、文化相关的内容?A.很有必要 B.有适当增加的必要 C.没什么必要 D.没必要,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 12.您会去选择专门介绍某国(如美国、日本、俄罗斯)政治、经济、社会或文化的选修课吗?A.会 B.不会 C.试听之后根据课程吸引程度做选择 第三部分 与国别研究中心的互动及对中心的反馈13.您听说过下列我校设置的哪些外语研究机构?(多选)A.澳大利亚研究中心 B.日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C.德语研究中心 D.都没有听说过14.您是通过何种途径了解到我校设置的外语研究机构?(多选)A.外国语学院或机构的官网 B.任课教师谈起过 C.招生手册上有介绍 D.参加过研究中心举办的活动 E.明德国际楼中的标识 F.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 G.其他_15.您参加过国别研究中心举办的什么活动?(多选)A. 学术讲座 B.趣味比赛 C.主题观影 D.读书沙龙 E.征文活动 F.从未参加过 G.其他_16.阻碍您参加国别研究中心活动的因素有哪些?(多选)A.活动缺乏吸引力 B.宣传不到位 C.没时间 D.觉得活动意义不大 E.能力达不到17.您以什么身份参加过国别研究中心举办的活动?A.主动参与者 B.被要求参与者 C.策划者 D.志愿服务者 E.其他_18.您认为参加国别研究中心举办的活动对您了解该国文化有无帮助?A. 有很大帮助 B.比较有帮助 C.帮助不大 D.没有帮助19.您认为国别研究中心开设对本科生有何帮助?A. 承接学术活动和学术会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 B.促进外语教学 C.促进学校对外交往,提供交换名额 D. 促进学术科研,为本科生提供科研机会 E.促进外国文化在学校内传播 F.其他_20.您认为提升学校外语学科群的实力会否提高您参加国别研究中心活动的积极性?A. 绝对会 B.应该会 C.不知道 D.应该不会 E.绝对不会21.您认为增加国别研究中心的活动种类会否提高您参加国别研究中心活动的积极性?A.绝对会 B.应该会 C.不知道 D.应该不会 E.绝对不会22.您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或邀请研究员在课堂交流会否提高您参加国别研究中心活动的积极性?A.绝对会 B.应该会 C.不知道 D.应该不会 E.绝对不会23.您认为国别研究中心的活动宣传力度如何?A. 很好 B.较好 C.一般 D.不太好 E.差24.您认为国别研究中心整合全校资源的能力如何?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不太好 E.不清楚25.您对我校国别研究中心今后的发展有什么意见或建议?答:_我们的问卷到此为止,衷心感谢您的支持!(二)半结构性访谈录国别研究中心教师访谈提纲1. 请问您XX研究中心是如何建立的,您是如何进入到研究中心工作的? 2. 请问您可否介绍一下研究中心的章程和发展目标?3. 请问您认为研究中心的发展目标中有哪些是和本科生息息相关的?4. 请问您能否对本科生参与研究中心的活动积极性作出评价?5. 请问您认为本科生活动积极性差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6. 请问您丰富研究中心的活动形式有什么障碍?7. 请问您认为本科生和社团能否为宣传活动给予帮助?8. 请问您研究中心是否能够联系我校其他学院的研究领域相关的教师参加活动?9. 请问您研究中心有无面向本科生开设文化类课程的打算?10. 请问您是否了解到教育部出台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培育和建设暂行办法?对我校的研究中心未来发展有没有指导意义和目标定位?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