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规范训练

上传人:dfg****19 文档编号:46348318 上传时间:2021-12-1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规范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记叙文规范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记叙文规范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叙文文体训练(一)什么是“符合题意” 1、考点解说 高考作文与自由作文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统一的命题,有命题就要求作文符合题意。符合题意,就是要对试题展现的各个组成部分作准确、全面地审读和理解,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考生要善于从关键词句中提取重要信息,准确把握命题意图。还要仔细阅读分析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包括写作要求中的每一项内容,确保无一遗漏。因此,应试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审题。 审题,就是通过对考题的审读、揣摩、分析,确定写作的方式、范围和文体,把握写作中心和立意方向。审题,是一种能力,是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的综合运用。一道高考作文试题往往可以分解为“标题”“材料”和“注意”(或“要求”)三个部分。但不是每年每道作文题都必有这三个部分,“标题作文”就可能没有材料,“材料作文”也可能要你自拟题目,“话题作文”虽然给出了话题但往往也有材料的提示和限制。哪一项审读漏了,理解错了都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提醒同学们:审题失误,是原则错误,是全局性错误。此着不慎,满盘皆输。影响高考全局,影响上线录取,你一定要慎之又慎之。 2、作文题点击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2002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一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的范围之内。 分析“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可以理解为两个圈:外圈是“选择”;内圈是“心灵的”。人的一生,面临着并进行着大大小小的形形色色的选择。选择是普遍存在并经常进行的,但不是所有的选择都属于“心灵”方面的。而这个话题的要求是必须写出人的“内心、思想、精神”等等的选择,才算进入了话题范围的内圈,才算完全符合题意。这就是说,你所写的选择,不论大小,不论是经常的还是偶然发生的,不论是学校的还是社会的,不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它在选择的时候,都必须有内心的活动、思想的参予、精神的引导;都必须倾听灵魂深处的声音,让隐秘的内心站出来进行抉择。进入了心灵的选择,才更显示出这个选择的稳定和深刻,才更显示出这个进行选择的人的成长和成熟。话题材料中,生命的安危,恶劣的生存环境,强化了这种选择,但是登山者经过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毅然停下来向一个陌生人伸出援助之手,这是崇高品德的选择,这是伟大精神的选择。 同时,考生还要明白:“登山者的故事”只起引子或例子的作用。材料引出话题,也作为例子帮助考生理解话题。话题前引述了登山者的故事,但并不要求考生一定要写“生死抉择”的题材,也没有限定考生一定要写帮助别人的题材,而是让考生写那些“常常遇到、见到、听到的,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考生也不一定按照登山故事中体现出来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去立意,因为许多心灵的选择是不属于帮人救人的。这个话题既有一定的限制因素又有极大的写作自由。只要是选择者在矛盾的境况下,对某种思想、精神、品德、情操等向真善美升华的选择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韩非子中的这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分析2003年的作文命题主要有三个特点:1加强话题范围的限制性,不像以前写“诚信”、写“心灵的选择”,范围都比较“宽泛”,因此在把握材料意图和理解话题含义方面显得非常重要;2增强作文立意的自由性,无论材料还是提示语都比较中立化,不像“诚信”、“心灵的选择”等话题那样有明显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3突出作文命题的思辨性,考生可以正写,可以反写,也可以用辩证的思维来写。即感情与认知的关系,可以谈感情的亲疏对认知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正面的促进作用,也可以是负面的束缚作用。同时也可以谈认知对感情亲疏的关系。 3、病例扫描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在审题方面严重失误的有: (1)误读误解,偏离题意。 为了说明不“符合题意”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给大家多举几例。 例1,1990年,关于“花与刺”的材料: 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 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请你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展开议论。 许多考生没有领悟这段寓言的“蕴含哲理”:鲜花往往不香,香花常常不鲜,鲜花香花又有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有些考生自拟的文题为“要正确教育自己的子女”,“娇生惯养与艰苦奋斗”,“让子女们到艰苦环境中去锻炼”等;还有如“谈逆境”“逆境出人才”、“逆境是坏地方吗?”等等;更有甚者,作者站出来对第一个小姑娘进行批驳,“有刺的地方是好地方”、“谈如何正确对待批评”。据统计,当年某省有万人离题或走题。 例2,命题作文审题失误。如1994年上海高考作文试题为“父辈”,原因主要是对标题的文字理解片面或理解错误。有不少考生都写成了“父亲”。“辈”,辈分的意思,它表现的范围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个体”。199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尝试”,要求写一篇记叙文,但有不少考生写成了议论文,这是“审要求”的错误。 例3,2003年话题要求写感情亲疏与认知的关系,细分起来有三种情况: 只有认知,没有感情。有的谈片面性害死人,主张一分为二看问题;有的谈主客观关系,认为主观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有的提醒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等。总之,高中政治教材中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容,在考生作文中全找得到。考生完全抛开感情谈认知。 只有感情,没有认知。如不满当今人际关系,呼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写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发誓要好好报答父母;写早恋危害,写友情可贵抛开认知谈感情。 风马牛不相及。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近墨者一定黑吗?、诚信人生的通行证,一看题目,便知已经抛开话题了。 例4,2004年江苏卷作文题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许多考生都说,见到题目是一头雾水,似乎是什么都可以写,又不知道最应该怎么写。审题难,立意难,构思难!话题中有山有水,但如果只写自然的山水,肯定不切题。话题的重点在“灵动”与“沉稳”,这是一种很难说清道明的审美感受,这是人对山水的感悟,也是山水对人的影响,对人的熏陶。灵动与沉稳之间又有着辩证的关系,灵动者可以不失沉稳,沉稳者也能不失灵动。这种具有思辨深度的题目,在没有充裕的思考时间的考场上,要求考生能快速准确地审题立意,确实是偏难了。不能给“山”与“水”的内涵准确定位,就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选材与立意。 (2)反偏为主,转移话题。 这种作文的特点是开头尚能扣住话题,但越说越偏离话题,横生枝杈,然后沿着枝杈斜着生长,最后反偏为主,直至完全转移话题。如下篇: 有人说:“世界上的问题很多,一个问题的答案也不止一个。”我原先并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专心去解决问题。可是当我看到一篇文章过后,我的想法有了变化。 有一幅漫画水开了,说的是一个女孩面对水开了的场面不知所措,竟然叫道:“妈妈,水开了,你快来呀!”很多人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人说,这是女儿的错,那么大的人不会烧开水,将来可怎么办呀。我一开始也认为这种分析对,可是有人说,错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母。一个父亲不严格管教孩子,一个母亲不教孩子干家务活,这孩子能成长吗? 这使我想起动物世界里的一组镜头:母狮子捉到一只小羊,但它没有把羊放到小狮子身边,而是让小狮子自己去捉。可是小狮子只会在母狮身边躺着,根本不听妈妈的话。没想到母狮不但不去帮助小狮子,反而去咬它,小狮争不过妈妈,乖乖地去捉小羊,最后终于把小羊捉到手。试想,如果母狮不严格训练小狮,那么小狮如何在弱肉强食的世界生存? 我希望父母们借鉴一下母狮的方法,平时管教孩子严一些,这样才是真正帮助他们。当然,孩子也不能一味地靠父母管教,自己也要主动的学习,就像魏征所说的:“若木之硬者,必固其根;若水之长者,必浚其源。”只有从小打好基础,将来才能成材。 开始说“想法有了变化”,可以说是符合题意的。但在具体述说变化的过程时,没能紧紧扣住“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话题,而是偏到“对孩子溺爱是害不是爱”的话题上去,把原话题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3)穿靴戴帽,生套硬搬。 这种作文的内容与试题不搭界。一些考生抱着靠“宿构套写”赢得高分的幻想,事先构思好一篇文章,到时不管合适不合适就生搬硬套过来。而看到考题后已经觉得所写内容与原话题“风马牛不相及”,但又不愿或无力按试题写出新作来,于是只好“沐猴而冠”,打扮一番,不得不在开头或结尾说上几句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一类的话,尽管作者用心良苦,但这类文章的毛病是逃不过阅卷教师的眼睛的。套用宿构作文的考生,往往是穿靴戴帽、生拉硬扯的,像那种面对“规则”的话题,而写“勤奋是人生的规则”的,显然就是套用了“勤奋与成材”之类的成文,所写内容与话题毫无关系,既未明提,也未暗合,有“预制”和“抄背”作文之嫌。 (4)抛开话题,另起炉灶。 2001年高考题,一些考生无视试题“请以诚信为话题”这一重要要求,只抓住“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一句中的“信念”两个字去写,殊不知这里的信念,是你对“诚信”的信念,而不是让你谈对“信念”的感悟和理解。至于那些写“得失”、“取舍”、“学会放弃”的考生,则是抛开话题“诚信”,只抓住艄公的片言只语大做文章,审题酿成大错。 (5)选材不当,转移话题。 根据话题范围确立文章主题之后,还要精选材料,充分表现主题,才算真正符合题意。有的考生没有注意这一点,文章开头也能抓住话题,但主体部分却不能围绕中心行文。例如,2001年河南一位考生在不该丢弃的“诚信”中写道: 寓言中的青年,在险象环生时选择了抛弃“诚信”,这是一个错误。因为“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抛弃“诚信”的他,还怎样面对自己和别人呢?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他首先要是一个“诚信”的人,即要诚实、守信,不欺不诈。不然,他就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与支持,成功也就无从谈起。记得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在家拉个不停。家里人不堪这种“锯床腿”的干扰,每每向小姑娘求饶。女孩一气之下跑到一处幽静的森林,独自奏完一曲,突然听到一位老妇人的赞许声。老人继而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是感觉你拉得不错!”于是女孩每天清晨来到这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连声赞许:“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有一天,女孩的家人发现,女孩拉琴早已不是“锯床腿”了,惊奇地问他有什么名师指点。这时女孩才知道,树林中那位老妇人是著名的音乐教授,而她的耳朵竟从未聋过。女孩成功了,她的成功源于音乐教授的赞许、鼓励。 文章开头紧扣话题材料引出观点。第二自然段开头也和第一段的精神基本一致,但是接着讲的女孩的故事却脱离了话题,不符合题意。故事本身昭示的道理是: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赞许、鼓励,树立孩子成才的信心是弥足珍贵的。这则材料不仅没能证明文章的观点,反而造成了话题的转移。 4、作业 2003年高考分数公布后,南京金陵中学高三女生费滢滢高考作文只得了25分的新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2002年,费滢滢参加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时,以一篇讲述扶助友爱的美文平台打动了所有的评委,最终从8万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她平时的很多习作都是学校的范文,并曾出版过多本散文集。其获奖作品还被选入高中语文读本。语文一考完,语文老师说,这样的作文题最适合你做。她自己也满以为作文能出彩,得高分,没想到最后只得了25分。 考题以“智子疑邻”的寓言为材料,要求考生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费滢滢交出的作文是人情与季节,用四个中国传统节日表现现代人因感情淡薄而忽视古代传统节日,因人情疏远而丧失感知细小事物的能力。她根据记忆将原文默写出来,不少读过的人都认为这篇文章语句通顺,行文流畅,文字优美。作家叶兆言说,这是一篇写得很好的文章,更富个性化和文学性,也切合高考作文的要求,并没有跑题。作家苏童说,费的作文属于创作型作文,试图从一个更高层次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认知情感,更富有文学性和人文气息。从时代变迁看人情冷暖,这同感情的亲疏与认知的关系是一致的。为费滢滢鸣不平的人认为,“这是一篇有着自己的独立意识,在感受和技术上都尊重自己、尊重世界的好文章”,它出自一个中学生之手,令人瞩目。一位网友说,“如果我是阅卷的人,会毫不犹豫地给出满分。” 但江苏高考阅卷语文学科组组长何永康教授撰文说,费滢滢作文的基本立意落在“对感情的淡漠”和“对人情的疏远”上。她强调的是“人们因为感情的淡漠而忽视了节日”,而不是“感情亲疏”与“认知事物”的“关系”,偏离了题意。何先生强调说,高考作文是选拔人才的一种“竞争”,就必须遵守一条最重要,也是最起码的“竞赛规则”,那便是:审题要准确,作文要切题。说白了,就是命题者叫你写什么,你就得写什么。譬如叫你比赛足球,你就只能去踢足球,万万不可自行其是,去打排球,打乒乓球。排球、乒乓球打得再好,统统不算数。否则,对广大踢足球的考生来说,就很不公平了。 而费滢滢则说,我试图从现代人对古代传统节日的感情变迁,看人情冷暖,世事变迁,看人们丧失感知细小事物的能力。我是从更宽泛的人性、人情的角度看亲疏和认知的关系。我认为自己的作文没有跑题。费滢滢说,我惟恐阅卷老师看不出我要表达的意思,才特意加上最后两句话。没想到,还是被判跑题。 那么,费滢滢的作文究竟符合不符合题意呢?下面是她根据记忆事后默写的文章。 人情与季节 (一)端午 前几天是端午,当我把去年的艾和菖蒲从门上拿下来,换上新的时,我听到干枯草木细微的碎裂声,闻到灰尘中混有的一种特别的香气,这是艾的味道。艾和菖蒲是两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艾因为有浓烈的香气,被认为是辟邪之物,而叶子细长的菖蒲被当作神仙手里的宝剑,有青绿色的剑锋,可以用来斩妖除魔。记得小时侯,每到端午,就看见每个回家的人自行车篓里都会放着束好的菖蒲和艾。而现在,我下楼时看见每个门口都空荡荡的,难道人们都忘了它们的含义?或者,只是觉得在每扇紧闭的门边摆放它们是件可笑的事情? (二)元宵 按照惯例,今年的元宵节我点灯到院子里走一圈。看不见和我一样点灯的人,整个院子只我一盏孤独的灯在走。又因为下雨,火光明明灭灭,显得格外微弱。回到家,电视里在说,今年夫子庙的灯市也由于雨而变得冷清。“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是欧阳修笔下的元宵。现在,人们更宁愿呆在家里,连饭后的元宵也是草草了事,这样,他们也就忽视了这个在古人眼里相当热闹,便于交际的节日。 (三)重阳 看过一个挺感人的故事,一个母亲病了,女儿到医院探望她,在路上想起今天是重阳,于是买了糕,糕也有登高之意,是避免灾病,是吉利的象征。糕上还插着小旗,也有辟邪的意思。后来母亲病好了,那碟糕也就一直放在那儿,没舍得吃。其实这是件小事,但里面的感情却令人动容,这样的感情,也使节日的意义更加突出,让我们知道,节日的形式其实是浓厚感情积累的结果,人们的真心祈愿,是节日的全部内容。 (四)冬至 冬至这个名字我格外喜欢,每次我默念,都有老朋友来拜访时,听他们的脚步来到门口的幸福感觉。在古代,每到冬至这一天,皇帝都会和大臣们祭天。而老百姓在这一天会怀念老友,回忆过去。这是个温暖的节日。但当这一天,我到学校,问同学今天是什么日子,他们的表情都很冷漠,他们并不关心,也不在乎哪个节日在哪天。 我想,人们是因为感情的淡漠而忽视了节日。但更可怕的是,对感情的淡漠,对人情的疏远,使我们丧失了感知生活中在我们身边的细小事物的能力。 分析写一篇漂亮的文字,不少中学生都容易做到,但把一个道理在逻辑上说清楚,把一个中心写得明确而突出就不容易了。应该说,费滢滢是一个写手,但她并不真正懂得应试作文,她没有遵守考试作文的规则,只知道为自己而写,不知道为考试作文的要求而写,为话题作文的中心而写。 升格作文 人情与节日 (一)端午 前几天是端午,当我把去年的艾和菖蒲从门上拿下来,换上新的时,我听到干枯草木细微的碎裂声,闻到灰尘中混有的一种特别的香气,这是艾的味道。在民间传统习俗中,艾和菖蒲是两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被认为是辟邪之物。而叶子细长的菖蒲被当作神仙手里的宝剑,有青绿色的剑锋,可以用来斩妖除魔。记得小时侯,每到端午,就看见每个回家的人自行车篓里,都会放着束好的菖蒲和艾。而现在,家家门口都是空荡荡的,没有人家在端午节挂艾和菖蒲了。难道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端午”的感情早已疏远到忘了它们的含义?也因此,认为在每扇紧闭的门边摆放它们是件可笑的事情? (二)元宵 按照惯例,今年的元宵节我点灯到院子里走一圈。但看不见和我一样点灯的人,整个院子只我一盏孤独的灯。加上下雨,火光明明灭灭,显得格外微弱。回到家,电视里在说,今年夫子庙的灯市也由于雨而变得冷清。“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是欧阳修笔下的元宵。现在,人们与元宵的感情也日益疏远,因此,他们更宁愿呆在家里,也不出来点灯观灯,更谈不上“正月里闹元宵”了。这个在古人眼里相当热闹的节日,我为人们对它的冷漠而悲哀。 (三)冬至 冬至这个名字我格外喜欢,每次我默念,似乎都有老朋友来拜访时,听他们的脚步来到门口的幸福感觉。在古代,每到冬至这一天,皇帝会和大臣们一起祭天。而老百姓在这一天会怀念老友,回忆过去。这是一个冬天里的温暖的节日。但这一天,我到学校,问同学今天是什么日子,他们的表情竟然都很冷漠,他们不关心也不在乎哪个节日在哪天。因为,今天的年青一代,他们与传统节日的感情已经疏远到陌生。 (四)重阳 看过一个挺感人的故事,一个母亲病了,女儿到医院探望她,在路上想起今天是重阳,于是买了糕,糕有“登高”之意,是吉利的象征。糕上还插着小旗,也有辟邪的意思。后来也巧,母亲病好了,那碟糕也就一直放在那儿,没舍得吃。虽是件小事,却令人动容。人们的真心祈愿,是节日的全部内容。倘若女儿与民间习俗的感情不亲近,她怎能知道这个传统节日美好的祝福内涵呢?节日的形式其实是人与自己的文化传统亲为一体的血脉感情积淀的结果。 我并不是好古者,但我崇敬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时近乎到了敬畏的程度:因为它凝聚了历史的沧桑,积淀了传统的精华,融入了民族的魂魄。当然,传统的节日习俗,也有落后于时代的因素,但是,我们可以赋予它新的内涵呀。只有亲近它,热爱它,才能发展它,让它焕发出崭新的青春。怎能在感情上疏远它,在心理上忽视它,在行动上抛弃它呢?更可怕的是,对传统节日感情的淡漠和疏远,使我们丧失了认识自己传统文化的能力。 请你对照前后文章,并把文章修改后增添的句子画出来。分析有何不同并总结记叙文扣题规律。 5、针对性训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学万学,先学做人。做人的内容包括方方面面,如:乐观,坚强,宽容,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学会做人虽然不易,却是我们首先要学会的。 请以学会为题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本题涉及范围较宽泛,做人的范围有多宽,题目的内容就有多宽。 以学会承受为题写议论文。一个人应该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差的。享受最好的并不难,关键在于如何承受最差的。一个人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必须能承受最差时的无奈。忍辱负重地承受最差的,是为了享受最好的。承受最差的未必不是件好事,体会到得来的不易,才能更加珍惜最好的,追求更好的。 以学会快乐写感悟作文。写几个生活片断,分别感悟出:坦然面对失意是一种快乐;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遇到困难,只要努力去做也会快乐。人生注定与成败同行,与得失相伴,只要我们以博大的胸怀,真诚对待别人,我们就会坦然,就会快乐。 记叙文文体训练(二)【训练目标】会写典范的记叙文。【对策与指导】一、优秀范例变铅字的时候贾平凹八年前,我在大学,发疯似地写着各类形式的文艺作品,夜夜像鸡下蛋一样,焦躁不安地在床上构思。但是稿件源源不断地寄到编辑部,却源源不断地从编辑部退回来了。我恨我无能,更羞于同学们的嘲笑,我不得不给编辑部写信说:稿件不用,就不要退稿了。但我还是要写,我还在写,为了刺激自己,每写成一篇,就去校外的饭馆吃一顿有肉菜的米饭,虽然那时很穷,身上从未有过上一元钱的。 我终有一篇文章变铅字了呢!那时候,已是我学创作一年之后的1973年的6月。 那天,我正在学校挖防空洞,刚刚从地道里出来,一位老师说:“你给群众艺术写过稿吗?”“没有。”我看着身边的同学,脸红了。“你哄老师了!一双袜子是你写的吗?”“这,这”我是有这么一篇故事稿寄给群众艺术杂志的。“贾平凹!编辑部来了人,在系办公室,要见见你哩!”“真的?”我看着老师,看出了他脸上的真情,就“噢”地一声,飞跑而去了。我跑得很快,口里大叫着的,我不知道我是怎样跑过了操场,跑过了马路,跑上了60个楼梯台阶之上的系办公室:我完全像一头麝鹿,为我的香气而发狂了!我站在系办公室门口,我却慌惑了,我不敢去敲门,不知道那是一位什么人,要说些什么,我拍打着浑身的土,拢着头发,害羞得站在走廊里,把发烫的脸贴着墙壁但门拉开了,走出一个文文雅雅的人来。“你是?”“我姓贾。”“平凹吗?”“嘿嘿。”此后,我被牵了进去,我一切都迷糊了,谈了些什么,全然不晓得的了,只记得那时很热,汗擦不及,手脚没处去放。 夜里,我失眠了,想,我还行呢,行呢!我恨不得让所有的同学都知道这事,但我又决定,不告诉任何人。我开始构思我的另一篇故事了!从此,我十分注意起群众艺术了,整天翻着报纸,查看它的下一月的目录发了没有?但是,第7期目录发了,却没有我的一双袜子!我去编辑部查问,回答是:推迟发在8月号了。“哦!”我松了口气,颤巍巍地递上了第二篇故事稿。 过了十天,我又去编辑部了,编辑同志向我祝贺,说第二篇故事稿写得不错,已决定在9月号发表。我激动得几乎要流眼泪了,一出编辑部大门,就直奔街道饭店去了,我掏光了身上仅有的5角5分钱,买了一盘炒肉片吃了。 8月号刊物出版了,我是去编辑部拿的样本,边走边看,一遍又一遍,末了,还对着太阳耀着看了一会。那天太阳很好,街上行人很多,都是笑笑的,我只是想跑,想唱,甚至想象毛驴一样就地打个滚儿。 9月号,我的第二篇故事又出版了,我就觉得我真能写了呢。我相信了我自己,越发发疯似的写下来了。 我写到了今日,已出版了和即将出版的有5本书册,但我常常想起我的一双袜子,虽然它只是一个故事,已经不被人理会了,但我怀念它,怀念那时的一片真情。二、分析点评这是贾平凹写的一篇回忆自己文学起步的文章。文章着重回忆了一双袜子发表前后“我”的心理活动与表现。当得知编辑部来人找我时,“我看着身边的同学,脸红了”,“我”既高兴又惊恐,当得知作品将被采用时,“我”失眠了,“我恨不得让所有的同学都知道这事,但我又决定,不告诉任何人”,“我开始构思我的另一篇故事了”。“我的第二篇故事又出版了”,以后“越发发疯似的写下来了”,作者就是这样迈进了文学的乐园。全文文笔细腻活泼,叙来娓娓动听,事件记叙完整,充满情趣,读后给人以很鲜明的感受。三、写作指导记叙文主要的文体特征就是以故事为依托,文章的主体是故事,并且多用描写的方法。记叙文应注意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齐全;注意环境、语言、动作、心理的细致描写和刻画;注意人物的感情流露,事件的内涵升华。从量上来分析,记叙文的记叙部分至少应该占文章三分之二的篇幅。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进行简洁、精当的议论;或为了抒发感慨,或为了深化主题,或为了点明故事的意义。记叙文可以依靠两种手段来吸引人,一是真情实感,二是巧妙构思。如何写出真情实感呢?首先,考虑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生动感人。变铅字的时候一文,正是因为作者写的是自己第一次发表文章时的亲身经历,所以特别真切动人,充满真情实感。其次,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来表现。“我拍打着浑身的土,拢着头发,害羞得站在走廊里,把发烫的脸贴着墙壁”这些细节描写多么真切啊!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最容易打动人,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文似看山不喜平”,情节曲折、构思巧妙是记叙文引起读者兴趣的重要因素。精巧构思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展现,需要丰富而又大胆的想象,精于选择,巧于安排。或开头突兀,布设悬念;或结尾巧妙点题,立意高远;或情节曲折,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或矛盾迭加,故事波澜起伏。【练习与评价】一、课堂练习人生难免会有许多的遗憾;一个单位,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请你以“遗憾”为题,构思一下记叙文的框架。1文章的中心思想是:2文章的故事内容是:3文章重点描写的部分是:4文章的思路是:5文章真情表现的地方是:二、课堂评价1文章的中心是否明确。2文章主体的故事是否生动、曲折。3文章中有没有具体的描写,生动的细节。4文章真情表现是否到位。【作业与反思】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一位画家的屋里,我见到墙上挂着一张非常特别的画。那是一张被装裱起来的白纸,在中间偏左的位置,有一块黑渍。我不明白这块黑渍到底算什么生花的妙笔,被画家挂在墙壁正当中最为显要的位置上,我琢磨了很长时间,头脑里仍是一片空白。我向画家请教。画家说:“我的这幅画叫快乐。”“快乐?我不明白。”在我的记忆中,没有哪个画家能画出快乐来。画家说:“中间这块黑渍是痛苦,每个人看到这幅画时,都是只看到这块痛苦的黑渍,却看不到背景里的快乐。我们的生活不就是这样的吗?多少快乐我们都视而不见,却被微小的痛苦遮住双眼。”我说:“那就把画中的痛苦去掉吧!”画家说:“没有痛苦,我们更见不到快乐。”我明白了,我们的眼里,总是盯着痛苦,而快乐常常是被我们忽视了的那一部分。 读了上述材料,你一定有所感悟,请你以“痛苦与快乐”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优秀例文 丑娘李兆权在村里,没有人不说我娘长得丑的,或许就是这个缘故,在她嫁到李家之后,人们先是叫她丑媳妇,在生下我以后,不管长辈小辈的又都改称她做丑娘。娘说我是日本同中国打仗的第6个年头来到这个世上的,在娘身边我一直长到了8岁,后来才由爹送我到城里的一所小学去念书。当时我不明白丑是什么意思,因为娘待我特别好,临走的时候,她给我做了一双毛边布鞋,一个小书包,书包里除装了一支铅笔外,还塞下了满满一袋鸡蛋。我依稀记得就在她把我送到村口时,我第一次看见她流下了眼泪,泪水大滴大滴地顺着她的脸颊直落到我的小手背上。一件事使我开始认识了我的母亲。 一天,学校上体育课,因为舍不得穿娘做的鞋,当我把它脱下挂在凳子上时,恰巧让老师给看见了,他提过鞋左看右看,随即又把鞋举得高高的,兴奋地说,好漂亮的鞋呀!说着,又把鞋底端详了半天,数着一层一层连起来的底,足有8层之多,且针脚细密结实,靠脚掌和脚跟的部分都挑上了花。之后,他问我:你娘一定最最漂亮吧!殊不知就在我要回答老师的问话时,同村来的一个同学抢上话头:老师,他娘不漂亮,村里人都叫她丑娘。之后,我仿佛才知道丑是什么意思。或许老师说的全错了,而那个同学的话是对的。我的娘确实不漂亮,黑黑的肤色,原本挽成髻的头发在解放的那年她自个改成了齐耳短发,额头上一块大大的胎记,在黝黑的脸上是这样的显眼。为此,我心里像满含着委曲,在公开场合很少提及她,更不愿把同学领到家里,只是在每次放假时呆呆的看着生我养我的她,而这时娘总是像欠帐似的默默地把我揽在她胸前。临别,又拿出一双同样的毛边布鞋给我,那双分外黑亮的眼睛像是两潭水,即使漆黑的夜也能让人感到它的明亮。许多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往往需要以后才能得到公正的解释。到60年代末,我已经是一个大小伙子了,娘已苍老了许多,原来虽黑但还丰满的脸颊已经凹陷了下去,头发变得稀疏而花白,手背上的骨节兀突出来。看着娘养我这么大,一辈子在农村吃苦,且作为一个丑女子面对别人的嘲笑从不与人红脸,对于种种伤心话语所表现出的难能的平静,我的心在发酸。一天,当我把在外边买的几件湖蓝色起暗花的衬衣和两瓶珍贵的雪花膏给她时,她先是一惊,继而情不自禁的又像儿时一样把我拢到她的胸前,嘴里喃喃地说:要那干什么呢?娘是不配了,待以后你相上媳妇了就送给她吧。娘还说到时一定要把姑娘领回家让她看看。我是70年代初结婚的,按照她的嘱咐。婚前几天我和爱人终于赶到家里。事前我就同爱人讲好,娘一辈子在农村,农村人显丑显老,见了面一定要多说些宽老人心的话。爱人说,谁还没有老的一天,但娘一定不丑。到家了,不知怎么,我发现屋里空荡荡的,看着爹和弟弟的眼睛又红又肿,我一问才知道娘已在一个星期前病逝了,爹说是娘病重时交待他叫不让我们知道的,要不会冲了我们的喜。望着突然空寂和失去了生气的屋子,我极力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当到了娘的床前收拾她的遗物时,我发现一切都是经过精心整理过的,唯见一块红绸布包放在她平时靠头的那一面,我急忙打开一看,原来是两双精致的毛边布鞋,一大一小,显然一双是给我的,一双是给她的儿媳妇的,看着看着,我觉得膝头一阵酸涩,扑通一声跌跪在地上,我和爱人的眼泪如泉涌般直落下来。我想起了儿时老师说过的话:你的娘一定是最最漂亮的吧! 记叙文文体训练(三)细节传神【训练目标】在记叙文中能写出传神的细节。【对策与指导】一、优秀范例本土“留学”散记朱铁志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和中国人眼中的外国人,同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因为从异族的角度,往往容易发现本民族习焉不察的东西。 大学4年中,我有3年半的时间与留学生住在一起,颇为有趣地体味到这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认真的日本的做事认真与刻板,在世界上是有名的。与我同居一室的W君有件小事便颇能说明问题。 一天半夜,我被一阵“咔嚓、咔嚓”的按快门声吵醒,发现W君正举着相机对着纱窗上的一只蝉照个不停。 “三更半夜你干吗呢?”我不无愠恼地问。 他用食指挡住撅起的嘴唇,示意我别吵,然后小声说:“快起来看吧,蝉正脱壳呢!”我很不以为然:“这有什么好看的!”听了这话,他倒是放下了相机,一本正经地问:“你看过蝉脱壳?”“没有。” 他便不再理我,转身又盯着那只蝉,每隔上三五分钟,就“咔嚓”一张。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左右,蝉脱完了壳,W君兴奋得像个孩子似的对我说:“本人记录下了蝉脱壳的全过程,我很可能是记录这一过程的第一个日本人!”我被他的情绪感染,也有几分兴奋。我忽然觉得,这午夜的“儿戏”,虽然与我们学的哲学专业关系不大,倒可能与战后日本的迅速崛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呢。 “什么时候去?”在我以往的印象中,许多外国人讲究客套,惯于寒暄,而实际接触起来也不尽然。 一次,有位中国学生对法国同窗说:“有空到我家来玩!”这或许只是咱们中国人告别时随口说的一句话,不想那位已经准备走开的法国同学马上转回身来,热情地回应道:“我很高兴到你家里去,什么时候去?”中国学生显然缺乏准备,虚应了一句:“哪天再说吧。” “哪天?明天行吗?”法国同学又问。 法国同学又问。 “明天恐怕不行。”中国同学答。 “明天到底行还是不行?”法国同学穷追不舍,脸上始终挂着诚恳的微笑。 “明天不行。”中国同学已面有难色。 “那么后天吧?”“那就后天吧。”无奈的回答。 这是一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小事。我们毕竟在“模模糊糊”、“模棱两可”中生活惯了,突如其来的“较真”不免让我们措手不及。我发现多数国外留学生是避免使用诸如“也许”、“大概”、“差不多”之类模糊词语的,这是否反映了一种直率、认真、诚实的处世态度呢?耐人寻味的致谢记忆中有两次接受致谢使我铭心刻骨。 一次是我在足球比赛中受伤,撕裂了大腿肌肉,疼痛难忍,夜不能寐。大约后半夜两点左右,我的房门被轻轻叩响,一位瘦削斯文的英国同学出现在门口,手中拿着一个精致的小木盒。他用还不熟练的汉语对我说:“很对不起,这么晚来打搅你。我刚从外面回来,听说你受了伤,我想你现在一定很难受。这里有一盒我从英国带来的专治肌肉撕裂的药,效果不错,请你试试吧。” 尽管他的发音不准,讲的也并不流利,可在我听来,却是世界上最美妙最动人的表达。我不知如何表达内心的感受,只是机械地重复着“谢谢!谢谢!”不想这位英国“绅士”在感动之上又给了我新的感动,他说:“其实,我应该谢谢你。” “为什么?”我万分不解。 他似乎有些激动地说:“因为,你是第一个不问价钱接受我帮助的中国人。” 说完,便带着十足英国式的自豪与满足转身走了,留给我一个全新的“致谢观”和对人生、金钱、社会的深深思考。 另一次接受致谢则是使人尴尬和惭愧的。”“在宿舍楼门口,一位法国女同学紧随我之后进入大楼,我马上拉住门,待她进来后才放手。没想到这样一个极平常的举动却引来那位女同学十分夸张的致谢。 “这还用谢吗?”我笑着问。 “当然!当然!”她强调着。 “就为拉了一下门?”我觉得她未免太大惊小怪了。 “也是也不是。”她模糊了一下。 “谁都会这么做。”我说。 “你说得不对!在商店,在食堂,在许多公共场合,我看到许多人不这样做,他们一脚把门踢开,或使劲把门推开,然后像小偷一样闪身进去,不管后面跟上的是老人,还是孩子。可你不是这样,所以我当然应该谢谢。” 我受到了真诚的感谢,却丝毫也高兴不起来。二、分析点评这篇文章选用了四个细节:(1)日本人给蝉脱壳照相;(2)法国人对“有空到我家来玩!”这句话的错误理解;(3)在我扭伤时,英国同学意外的出现在门口,“手中拿着一个精致的小木盒”给我的帮助;(4)一位法国女同学,在“我马上拉住门,待她进来后才放手”的致谢。表现了“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文中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也没有令人心悬的故事情节,但却很耐人寻味,这要归功于真实而细致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非常重要,它决定着作品的文学价值。你认识个问题吗?三、写作指导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具体细腻的描写。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我们通常所说的“于细微处见真情”,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细节描写。它能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而且把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凸显出来,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活。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你能熟练地运用它吗? 【练习与评价】一、课堂练习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要求运用传神的细节描写来描绘形象。二、参考习作转折北京 某考生3岁的时候,捏坏了邻居家鱼缸里的塑料小鱼并撒谎而挨了人生的第一个巴掌。从此我知道了,诚实是所有人对我最基本的要求。6岁的时候,和哥哥在路边将一只折断腿的麻雀捡回家并悉心照顾、看着它重飞蓝天。 从此我懂得了,善良和爱心可以拯救一个生命。10岁的时候,因为一篇题为我的妈妈的作文被老师当范文在全班朗读,而之后的篇篇作文都成为范文。从此我意识到,一句赞扬有可能注定一个人一生的喜好。12岁的时候,一次与同学郊游的归途中,发现自行车的座套上浸润了斑斑点点的鲜红。惊惶失措中我明白了,我长大了。14岁的时候,眼睛总偷偷地落在同年级那个很高、很帅、很沉默的男同学的身上,盼望着哪一天不经意地相逢、相识;盼望着他能注意到我,就像我在注意他一样。然而,直到毕业我们都不曾说过一句话。从此我领悟到,原来喜欢一个人的滋味可能是酸的。15岁的时候,踌躇满志地报考了艺术学校,却无情地名落孙山。从此我顺顺当当的人生经历中有了第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体验。16岁的时候,在心脏的怦怦乱跳中收到了第一封情书。这是一个小学时同年级的男生,他喜欢我的理由竟是小学一次放学时,我大胆地对正在欺负他的大同学义正词严。从此,我记住了,一个人的正直能够赢取到别人长久的惦念和爱。17岁的时候,在那个死心塌地地喜欢我、纠缠我,而我一点都不喜欢的男孩子的脸上默然而无情地落下了一掌。他就此远远地躲在了我的视线之外,只留下那双混杂着无助、痛苦、愕然和绝望的眼睛。从此,我的生活中骤然少了一个本可以不被伤害而成为朋友的人,我也明白了,伤害一个人远比宽容更容易。18岁的时候,一张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带着一颗渴望远走高飞的心顺其自然地离开了家,只留下身后两双苍老浑浊、充满牵挂的眼神。从此,我的世界更广阔了,我也猛然间意识到,以后的眼泪,只能一个人偷偷地流。19岁的时候,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父亲突然走了。我流着泪回忆着,小时候父亲每天给我洗脚的情景。回忆着,妈妈下乡演出时父亲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回忆着,下雪的天气他一言不发背着送我上学的样子。回忆着,离家上大学时他将所有的行李包都拎在自己手里、扛在肩上却不说一句话而我却无论如何想不起,我为他做过些什么,甚至在他弥留之际都没有再叫一声“爸”。而当活生生的父亲变成一盒灰白色的粉末的时候,心里的那种悲恸让我明白了“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滋味,明白了父母的爱厚重如山。22岁的时候,一张10元的报名费帮着我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陌生城市里拥有了一份很多人羡慕的工作。扛着行李卷走出学校大门的那个晚上,望着偌大的、陌生的都市街道,我惊惶失措。与一位一同报到的同事打扫了单位一间又小又脏的办公室,在一张用木板搭起的简易的床上挤了一夜。那一夜,我们相互回忆着无忧的大学生活,不敢想象明天怎样开始。当第二天,阳光照进这个满是尘土的小家时,我告诉自己:从此的太阳会是新的,每一个日子只能靠自己去过。24岁的时候,挽着那个无数次争吵、分手又和好的大男孩走进了一间租来的、小小的,经过我们一起粉刷的屋子,那是我和他的家。从此,在这个城市里独行的我有了亲密的伴儿,委屈的眼泪终于可以在另外一个人的胸前任意流淌。27岁的时候,我收到了人生最奇特而珍贵的礼物一个长得像极了我的孩子。生活中已经有的那么多的称呼:女儿、妻子、朋友之外,又多了一个:妈妈!想着,将由我陪着那个小孩长大,让他拥有自己的灵魂和梦想。想着,我们一起活在世界上一个小小的角落,彼此越来越相像、越来越依赖。我从此感慨,生命的延续要靠爱承担。儿子3岁的时候,踢坏了邻居家的花盆还撒了谎,我像当年妈妈打我一巴掌一样,打了他。这一年,我30岁30岁了,我没有人生大起大落的体验,我没有经历脱胎换骨的变化,生活给予我的就是那么些平平常常却刻骨铭心的转折。每一次转折一点点雕刻着我对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认知。每一次转折见证着我或痛苦或快乐的成长。30岁终于明白:享受转折,享受转折带来的成长,享受成长改变的生活三、对比评价如何对自己的创新作品进行评价呢?我们按照高考作文评价量表对转折这篇文章进行评价,供您对比参考:基础等级(总分50分):转折这篇文章,从内容方面来看,通过我成长经历的一个个细节,表达了因转折带来的喜悦和享受。作者情感自然、真挚;内容丰富,有现实感,也符合文题要求。从表达方面来看,文章以时间先后为序,条理清楚,结构自然完整;语句也流畅。可获一等分数。该文基础等级可获50分。发展等级(总分10分):从发展等级来看,这篇文章材料丰富,观点具有启发性,见解有新颖感;语言灵活生动,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应该加10分。总分:综合如上分析,这篇作文应得60分(总分60分)。【作业与反思】一座庙里的石地板,对香客膜拜、香火不断的石佛像愤愤不平:“你我同是石头,来自同一座山,为什么你能高高在上,享受千人朝拜,万人供奉?”佛像略一沉思后微笑道:“贤弟,世间事大体是十分公平的。你我的确材料相同,来自同一座山,但在你出山之前,师傅只是嚓、嚓几下了,把你劈的方方正正送出山。在你走后的3年中,师傅对我砍呀、凿呀、刻呀、磨呀,从未间断,我才成了今天的样子。既然出山前我们的历练不同,今天的际遇又有什么不公平的呢?”的确,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许多事,公平与不公平,就看你从什么角度看问题。请结合你的经历、见闻和认识,以“公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题目自拟。 2、写成记叙文。 3、字数不少于800字。 4、写出传神的细节来。思路领航1) 生活对待人们是公平的:你付出了劳动,就会得到收获;你待人宽厚,就会被人宽容;你性情懒散,就会事无所成。2) 生活待人又是不公平的:有时我们明明付出了很多努力,却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我们明明真心待人,得到的却是冷漠与刻薄。在生活的不公面前,我们该怎么办?是否真的有命运的存在?3) 可以用具体的叙事来表现“公平”的主题:如母亲重男轻女,对我和弟弟不平等对待;老师有偏向,对优生和差生不公平对待,等等。4) 可以幻想一个“公平国”,那里人人都是平等的,东西都是平分的,一丝一毫都不差。人们都有公平的意识,只要有一点不公,人们便扭打上公堂,于是衙门便成了肥差,人们便整天生活在为“公平”而战之中5) 公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所以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公平问题,不能把它绝对化。上帝给谁的都不会太多关键构思1讲一则寓言故事。2通过四个人对葡萄的不同吃法寓指四种不同的人生。上帝耶和华是公平的。面对四个来到他跟前祈求人生的人,他给了他们每人一盒葡萄,里面有好的,有坏的,且好坏各半。耶和华说:“好的葡萄代表顺利和幸福,坏的则代表苦难与挫折。你们开始各自的人生吧!”第一个人迫不及待地打开盒子,挑了一个好的葡萄:“多甜啊!于是他吃光了所有好的。他人生的前半段自然是顺利无比,可从40岁开始便以历着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事业失败等一系列的厄运。前半生的美满早已让他失去了斗志,于是他在痛苦中了却余生。第二个人看了第一个人的惨剧,似乎汲取了教训,专拣坏的葡萄,最后才吃好的。也许在他看来,有个好的结局才是最重要的。可殊不知,在经历了前半生只有黑暗没有光明的日子后,突如其来的所谓幸福,比一切都更残忍。最后他被葬在了财富堆成的坟墓里面却面目狰狞。第四个人倒是很聪明,他细细地挑出每一颗好葡萄,美滋滋地品尝着,把剩下的坏葡萄扔得一干二净。于是,他的人生近乎完美:春风得意少年时,富甲一方在中年,功成名就年老时。可回忆人生时,他却后悔:“我这一生毫无意义!”再看那第三个人,他一手捧着人生之盒,一手招呼耶和华:“我们来下盘棋吧!他看也不看那盒葡萄,拿起一颗就吃,无论好坏都细细品味:好的,他面带微笑;坏的,他皱皱眉,而后仍带着微笑。于是,耶和华输了,他输了这盘棋,因为他被第三个人的微笑迷惑了、震撼了。其实不用我说,想来便知那第三个人的人生是最充实的。他没有刻意去挑拣好坏,而是相信自己的双手,相信自己的选择,勇于面对未知的一切。生活,本来就是一种形式,而不是框住你身心的工具;人生,本来就是一种选择,无论好坏都是真实。我欣赏第三个人,他看似洒脱不羁,其实他身上所闪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