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婴宁主题论摘 要婴宁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备受关注的一篇,这篇小说描写了王子服对狐女婴宁在一次灯会上一见钟情,思念成疾便孤身去山里寻找,最终将婴宁带回家里,经历了种种事情后结婚生子,相守一生的爱情故事。蒲松龄用他生花的妙笔将婴宁爱笑、爱花、善良纯真、聪慧无比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这篇小说所表达的主题,是赞扬不畏惧世俗,冲破传统束缚,勇敢追求内心真实情感,追求真善美的执着与无畏的精神。关键词:蒲松龄;婴宁;笑;花;封建;AbstractPu Songling is Yingning concern in a 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 this novel depicts the prince on the female fox in a Yingning lantern at first sight, Miss Green will go to the mountains alone will eventually find, Yingning home and experienced all sorts of things after the married life, love story. Pu Songling with his delicate touch will Yingning love to laugh, love flowers, innocent, extremely clever image depicts the true to life. The theme expressed in this novel is to praise the spirit of persistence and fearlessness, which is not afraid of the secular world, breaks through the shackles of tradition, bravely pursues the true emotion of the heart, and pursues the true, 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Key words:Pu Songlin;Ying Ning;Smile;Flower; eudal目 录引言 1一、蒲松龄的时代与人生-1二、婴宁主题阐释4结语 10文献参考 11引言清代杰出作家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影响不言而喻。其中婴宁是聊斋志异中比较经典的一篇,狐女婴宁的形象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格格不入但却深入人心,她与王子服真挚的爱情也感染着许多读者。越是细读婴宁,就越能了解到蒲松龄是一个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人,他笔下的婴宁形象更是别具一格,整篇小说打破封建、不惧黑暗、歌颂纯真、歌颂爱情的主题也引人深思。一、蒲松龄的时代与人生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生于明末清初,因为经历了社会动荡,导致他生计困窘,但正是因为如此,蒲松龄才能够在社会底层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他在青年时期参加秀才考试并且脱颖而出,但此后在考取功名的路上却屡屡受困,使他无法如愿的进入官僚阶层。他长期坐馆,身居下层,饱尝生存的心酸。这些挫折与痛苦,交织在一起为蒲松龄进入中国文学史上最高艺术殿堂铺路,成就了一位伟大的作家。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年轻时科举连连失意,转而经商,到了晚年一连有了四个孩子,其中蒲松龄天资最高,因此颇得蒲槃的喜爱。他把自己科举失意的痛苦埋于心底,默默地精心培养孩子,希望有朝一日蒲松龄能博取功名,实现自己未了的心愿。蒲松龄少年时期社会动荡,战火纷飞,腐败的明王朝在农民起义军的攻击下迅速瓦解,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由此建立。蒲松龄一生执着于科举,这与当时清王朝统治者的治国之策密不可分,清王朝在巩固自身政权的过程中,恩威并用,一方面以武力消灭各路起义军,另一方面采取笼络汉人的怀柔政策,继承了明王朝的开科取士制度,使天下之士尽入其中,读书人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苦读,努力应试以入“正途”,蒲松龄便是这些读书人中的一个。蒲松龄小小年纪却经历了朝代的变更,这些烙印在他后来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蒲松龄从小跟父亲生活在乡间,在父亲的教导下读书学习,在此环境下,蒲松龄对乡土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就是蒲松龄之所以能在聊斋志异中熟练地运用方言俚曲的原因。青年时期的蒲松龄年少气盛,自身的天资加上后天的刻苦努力,蒲松龄自认为通过科举考试轻而易举,加上新婚燕尔,自然春风得意。他十九岁参加秀才考试,在三场考试中连连夺冠,颇得考官施闰章的赞赏。可惜在封建官僚社会里,像施闰章这种爱才如命的权势人物太少,致使像蒲松龄这样的青年才俊无法施展其才能,实现其抱负,终是埋没世间。因为在秀才考试中成绩优异,蒲松龄自信满满的以为蟾宫折桂,指日可待。但造化弄人,此后尽管他刻苦努力钻研学习,在考试中仍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直到撒手人寰,才是个“贡生”,而且还是一个被政府忽略颁旗匾和发例金的贡生。蒲松龄在考取秀才后直至三十一岁应孙蕙之聘,到宝应县去做幕宾,专司文书笔札。虽然幕僚生涯只有一年,但蒲松龄跟着孙蕙经历了官场的黑暗和腐败,使他对吏治的黑暗,百姓的疾苦有了深切的了解。幕僚生涯使他来回两次长途跋涉,在一年多的南游中蒲松龄跟随孙蕙去过许多城市,大大增加了他接触生活的广度。这些游历经历正是他能够创作出聊斋志异的重要条件。康熙十年秋,蒲松龄参加了乡试,希望能够走上中举做官之路。他对自己的才学信心满满,另外他还有孙蕙的一封推荐信,这就使他感觉胜利在握。但考试的结果仍然不如人意,这给了蒲松龄一次沉重的打击,竟使其泪流满面。好友孙蕙写信劝他放弃聊斋的创作,专攻八股文,这样才有希望实现自己的抱负。由于对聊斋创作有着极大的兴趣,蒲松龄并没有听取孙蕙的劝告。蒲松龄是从何时开始创作聊斋志异的,具体时间没有资料作证,但南游前后是他创作的一个高潮这是可以肯定的。康熙四十八年底,蒲松龄七十岁的时候,结束了他将近五十年的教书生涯。他告别毕家,回到家里开始安享晚年。七十六岁时,蒲松龄无疾而终,一代文人巨匠就这样默默无闻地摆脱一切痛苦,离开了人世。蒲松龄的一生既普通又坎坷,他把最好的时光献给了考取功名,然而始终只是个贡生,很多人说蒲松龄的性格是“孤愤”,我是赞同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自志中写道“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1 此序乃是康熙十八年,聊斋志异的创作大体完成之时所写,此时的蒲松龄人生已过半却仍没有得到他渴望的东西,面对一生之精血,感慨唏嘘。可以说,这篇序里的“孤愤之书”,就是我们了解聊斋志异的一个基本切入点。社会的动荡和一次次失败的考试经历,蒲松龄多年怀才不遇,内心自然是“愤”。他愤而直言:“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真令人愤气填胸。”2蒲松龄不愿意敷衍趋势,攀附权贵,知己也是屈指可数,没有人可以真正的理解他,所以他的内心自然是“孤”的。生活不断地打磨着他的性格,蒲松龄本来是骄傲的青年,天资聪慧自信满满,可现实总是让他一次次失望。他将这些情绪完全的表现在聊斋志异中。“由于这些都是作者萦绕于心头,为之激动不已,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题材,当他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往往笔端饱含感情,或借小说中人物之口,倾吐着自己的郁结和愤懑;或在小说中某些人物形象身上,寄托着自己的身世之感。”3我个人认为蒲松龄最可贵的一点,是无论经历多少黑暗,多少不公,他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绝不与黑暗同行,他的骄傲依旧存在于心里。他曾经创作了一首沁园春戏作:“常期勉改前非,须索把小人一伪为:要啁啾善语,怜人似燕; 笑号作祸,迕世如鸱。赚得苍苍,抛来富贵,鬼面方除另易衣 旋回首,向天公实告:前乃相欺。”4就是说自己不肯做小人,终究一生无缘荣华富贵。在婴宁一篇中,大量的描写狐女婴宁的天真浪漫,不屑世俗。婴宁的纯、真和笑正是反应了蒲松龄的内心世界,试想蒲松龄创作聊斋时已人到中年,一个中年男子何以将狐女婴宁不惧世俗,天真美好的形象描写的恰如其分,我认为内心美好才能创作出美好纯真的词句。“社会缺乏公正廉明,他的理想难以实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 差距使他对人生,对世界充满了悲愤,在现实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他只能通过文字释放自己。”5二、婴宁主题阐释聊斋志异中有许许多多鬼女、狐女的形象,最天真烂漫的当属婴宁。婴宁本是狐仙与秦氏所生,由鬼母抚养长大,鬼母非人,没有教给婴宁太多人世间女子应有的规矩,而她们又生活在一个类似桃花源的与世隔绝的地方,所以婴宁从小的生长环境是无拘无束的,这种无拘无束的环境也是成就婴宁天真无邪,率性可爱的性格的一个原因,这也意味着婴宁生来便与同时代的其他女子不同。“婴宁”之名,取自庄子所说:“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撄宁。撄宁 也者,撄而后宁者也。”6 “作者极力地赞美婴宁的天真,正寄寓着对老庄人生哲学中所崇尚的复归自然天性的向往。”7首先,婴宁是一位非常美丽的狐女。上元节时,王子服第一次看到婴宁时便“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可知婴宁的容貌非常的吸引人。王子服回家后因为对婴宁的思念之情太深,竟致茶饭不思,身体渐渐消瘦,急坏了王母,王母甚至怀疑王子服被异物迷惑叫来了道士“作法”也无用。之后王子服身体好转也是因为吴生诓骗他知道婴宁的住址,可见,王子服对婴宁一见倾心,她的美貌是沁人心脾的。其次,婴宁是一位非常爱笑的狐女。婴宁一篇中,大半篇幅都在描写婴宁的多种笑容。王子服到山中找婴宁,婴宁的养母邀他到家中吃饭,在等待中,婴宁的笑声从门外传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在后屋的园子里,婴宁在树上看着王子服“狂笑欲坠”,笑到从树上掉下来;婴宁跟随王子服到了王母家后,仍是跟从前一样,非常爱笑,且笑声很有感染力,左邻右舍都喜欢跟她做朋友;婴宁跟王子服成婚行礼时,穿着喜服“笑极不能俯仰”,爱笑成了婴宁的一个象征性标志。婴宁的另一个象征性标志就是爱花,王子服初见婴宁时,婴宁手里就拿着梅花,这些梅花后来还成为了王子服思念婴宁的信物。婴宁生活的地方更是花山花海,美丽至极。“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意其园亭,不敢遽入。”作者这段描述不禁让人想起桃花源,世外之地,令人神往。王子服第二次见到婴宁时,婴宁手里还是拿着花。王子服在后屋的园子跟婴宁表明心意时,也是借着初见时的梅花表达对婴宁的爱慕之情。婴宁嫁到王家后,偏爱花的她买了很多种子种植各种花。可见,婴宁对花的喜爱不是寻常的喜爱,可以说是着魔的程度。最后,婴宁是一位纯真无比的狐女。婴宁的纯与真是不与世俗沾染毫分的纯真,作者蒲松龄从很多方面去侧面烘托婴宁的纯真。鬼母这样描述婴宁:“我言少教诲,此可见矣。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鬼母说婴宁年十六岁,却跟婴儿一样呆呆傻傻。当王子服对婴宁表达爱慕之情时,婴宁始终懵然不知的反应。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王子服与婴宁成婚后担心单纯的婴宁会向外人泄露夫妻闺房之事。这几点都是在写婴宁的与众不同,憨态可掬。但是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王子服向婴宁表明心意那一段,婴宁问王子服为何留着枯萎的梅花,王子服说因为这是婴宁的所以要一直保留。这已经是在暗示婴宁了,可是婴宁很呆,并不明白,直言枯萎的花还留着有何用,无奈的王子服只好直白的说:“以示相爱不忘。自上元相遇,凝思成病,自分化为异物;不图得见颜色,幸垂怜悯。”单纯的婴宁此时还没有悟出王子服的意思,只当是王子服喜爱梅花,笑道要摘一捆送与王子服。我猜王子服此刻内心一定是又紧张又焦灼,紧张是因为跟喜欢的姑娘表白,焦灼是因为心爱的姑娘听不懂他话里的意思。后面王子服直言不是爱花,而是爱花的主人,这已经是非常直白的表达了,婴宁却以亲戚之爱来理解。于是王子服终于说出,不是亲戚之爱而是夫妻之爱,晚上要同床共枕的那种爱。婴宁思考片刻竟然说她不习惯与生人同睡,并将王子服要与她同睡的话告诉了鬼母。可以说,正是婴宁的纯与痴,逼得王子服一步步将心底最直白的想法说出。这一段表白的描述堪称经典,采用一来二去的对话方式,既将婴宁的纯真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又多了几分喜剧色彩,让人读到此处时忍俊不禁。这样一个爱笑,爱花,又纯真的狐女形象,放在当时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蒲松龄塑造婴宁这一人物形象的真正意图是“在努力探求一种境界,一种生活在封建礼教禁锢下的人应然状态”。8我们都知道,古代女性三从四德,言行举止都要格外注意。而婴宁却像是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人物,她不懂世事,整日与花草打交道;她也没什么规矩,在举行婚礼时亦狂笑不止。而大笑在古代是有违妇道的,所以婴宁的“笑”可以说是“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9这样一种人物形象,恰好符合了作者蒲松龄的内心。蒲松龄在创作聊斋之前,目睹了太多官场黑暗,经历了太多不公正的待遇,他的内心应该是厌弃这种压迫的,但同时,他还保留着内心的纯真,才创造出“婴宁”这一人物形象。蒲松龄想在现实中反抗却无能为力,于是将满腔的愤懑都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婴宁就是这样一个不懂世事,无拘无束,脱离三纲五常的束缚的狐女,可她吸引到了王子服为她倾心并一生专情与她。很多人在读婴宁时只注意到了婴宁的形象,却忘了王子服也是一名“十四入泮”的聪慧青年。可见,作者本身很渴望像婴宁一样,保持一颗真心,做最初的自己,不用被复杂的社会磨去自我,不用与黑暗同流合污,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蒲松龄创作出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其实突出了一个主题:不管现实怎样,都一定要跟随内心深处最真实的灵魂,不背叛自己,不取悦他人。为了凸显这一主题,我们可以将它与聊斋志异中聂小倩的形象来进行比较,聂小倩一篇主要讲鬼女聂小倩,因死后尸骨葬在一个老妖旁,而不得不听从老妖的驱使去吸取凡人的血供老妖享用,直到她遇见来金华考试的宁采臣,她的命运才有所改变,最终她与宁采臣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首先,婴宁与聂小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也是聊斋中大部分女性的特点,即容貌极美,摄人心魂。聂小倩与婴宁都很善良,但是善良归善良,聂小倩还是做了很多逼不得已的恶事,然而蒲松龄不会去做违背自己内心的坏事。所以两个人物形象相较,婴宁的形象更能突出不改初心的主题,她从始至终都是善良的。其次,聂小倩与婴宁表达爱的方式的不同也反映了这一主题。婴宁的爱是非常谨慎小心和含蓄的,只是在一些动作上稍稍表现。而聂小倩则是很直接地表明对宁采臣的倾慕并且十分信任宁采臣。当宁采臣把小倩的尸骨带出来安葬好后,小倩主动请求去宁采臣家里当婢女照顾他,并且在宁母婉拒后仍不死心,最后打动了宁母留了下来,可以说从头到尾,聂小倩都是非常主动的,如果没有她的执着,她是没有机会嫁给宁采臣的。她对宁采臣的爱非常直接且不计后果。这两种鲜明不同的表达方式放在一起一对比便可以看出,婴宁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内心,无论是在自己家还是在王子服家,婴宁依然纯真善良,爱笑爱花,依然含蓄的表达着对王子服的爱意。婴宁不会改变自己,就像蒲松龄不会改变自己一样。我认为婴宁是蒲松龄的一个内心世界,王子服就好比是一个大社会。他希望像婴宁一样得到王子服,即社会的认可。前面说了,婴宁很纯真,同样,作者的内心也是纯真的。但同时,蒲松龄又是一个非常聪慧的人,从小便被父亲寄予了很高的厚望。所以我认为他笔下的婴宁,不是只有痴傻和纯真,其实婴宁是一位善良又聪慧绝顶的姑娘。比如,婴宁初次见王子服时,王子服便盯着她目不转睛,换了寻常女子一定觉得此人很轻薄,会有厌恶感。但是婴宁并不介意,只是一笑置之,这一方面说明了婴宁很善良,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婴宁对王子服其实也是有好感的。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即“遗花落地”,萍水相逢看似不经意的动作,却透露着少女的内心。再比如,王子服对婴宁表明心意那一段,表面上看,婴宁到最后也没有理解王子服的意思,只能看到婴宁的呆傻。其实细细品读,会发现婴宁真的非常聪明。在那个时代,男女表达爱慕之情非常的含蓄,并不像现在这样简单直白。特别是女子对男子,表达感情的方式更是小心翼翼。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在封建社会里,“小姑娘有很多机敏而巧妙的方法可以使人知道她的临场。”10她开口问王子服为何留着枯萎之花时就是在试探王子服,我想婴宁是可以认出这朵枯萎的花就是当日的“遗花”,后来又以痴傻掩盖,一步步问出王子服的心意。直到王子服说出对她是夫妻之爱,她才终于确定。这还可以看出,婴宁内心是缺乏安全感的,婴宁是一个孤儿,由并非亲生的鬼母抚养长大,生活在深山里身边也只有一个婢女陪伴,她知道自己的身世却也无可奈何。所以婴宁接触外来的人和事都是小心翼翼的,因而她一定要问出王子服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才会安心。婴宁的聪慧之处还在于她对王子服说出自己身世的时机,虽然她知道王子服对她真心实意,爱她护她,却也不敢一开始就将自己所有的事情和盘托出,而是在二人完婚后的一段时间才借为母迁坟的事说了出来,因为这时候她已经完全了解王子服,知道王子服深爱她不会因为身世而嫌弃她,并且再说这件事时,先是说她对王子服的信任“曩以相从日浅,言之恐致骇怪。今日察姑及郎,皆过爱无有异心,直告或无妨乎?”然后才说出自己的身世以及请求王子服答应她为母迁坟,这块处理的非常妙,直接折射出婴宁的聪慧。婴宁刚到王家时,王母虽然喜欢她但也心生怀疑,婴宁这时候没有解释,只是用笑来掩饰过去,非常恰当的解决了难题,有人说婴宁:“时当笑则笑,时当不笑则不笑;时当痴则痴,不当痴则不痴”,11 她的聪慧便是如此了。婴宁的形象从宏观来看算是一个喜剧形象,全文多半是婴宁的笑。但是微观来看,婴宁这个人物也有几分悲剧色彩,首先是身世,婴宁是一个孤儿;其次,全文虽然多写婴宁的笑,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婴宁唯一一次哭泣,是为了母亲迁坟的事情,这个哭,一是哭自己的母亲不能与父同葬,二是哭自己从小没有父母亲的陪伴,三是哭要将自己的身世告诉丈夫王子服。这种哭多少带点无可奈何,我们也无从得知婴宁因为父母亲的事私下哭了多少次。婴宁爱笑,但是这样的笑有多少是真心实意开心的笑呢?王子服爱上婴宁是因为笑,而婴宁最后一次笑,结束于西郊轻薄者。婴宁的笑使这位男子误以为婴宁对他有好感,便肆无忌惮地想要与婴宁约会,被婴宁惩罚,后而离世。此后婴宁再也没有笑过,即使是使劲的逗她,她也不再笑了。不知是因为王母因为被告上公堂之事对婴宁的训斥,还是因为婴宁已不再是以前的婴宁,总之,婴宁不笑了,她的笑没有了。“有人认为婴宁的笑表明了她存在的本真状态,是感性的存在,而她的不笑,则是理性状态的表现。”12作者对婴宁不再“笑”了的描述不多,甚至有点突兀。有人认为,由“笑”到“不笑”是“婴宁由最初的天真浪漫、无拘无束到后来的接受现实生活的法规、无声无息的生存”13,是作者“在悲叹俗世社会对人的本真的美的压抑与扭曲”;14或进一步认为 婴宁 “表层的喜剧色彩和内在的悲剧情味,使这篇以写笑著称的短篇小说跨越了喜剧与悲剧的边缘,成为女性命运和人类困境的一个绝妙的象征 ”。15还有学者认为,婴宁“由笑到不笑 , 由不笑到哭,情节关矫多变的发展,是经由理想境界到现实境遇生活历程的结果,是婴宁性格衍变突的必然,是婴宁形象美的升华 ”。16我个人认为,婴宁由“笑”到“不笑”肯定是有现实因素的影响的。婴宁一直很爱笑,直到她的“笑”为王家惹来了麻烦,遭到王母的训斥,婴宁不再笑了。这意味着婴宁确实是改变了,她放弃了她的“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蒲松龄改变了。小说里有一个值得注意得小细节,婴宁虽然不笑了,但是也没有见过她的愁容,也就是说,婴宁是平静的。小说末尾还写了婴宁与王子服的孩子,生下来就爱笑,像极了婴宁。婴宁不笑了,但她的孩子却爱笑,仿佛是婴宁的“笑”留给了这个孩子,孩子在替婴宁“笑”。这便是作者对婴宁“笑”的一种寄托,也是他自身的寄托。所以蒲松龄并没有改变,他对于这个“笑”还是执着的,就像是他这一生对科举之路的执着。蒲松龄对于考取功名的执着,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执念。这种执着在婴宁中颇有体现,一方面表现为王子服对婴宁的执着,这种执着使王子服对婴宁一见倾心,倾心一生,使王子服敢独身一人去一个未知的地方寻找仅有一面之缘的未知女子,更是使王子服对不懂世事,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狐女婴宁从始至终都不离不弃;另一方面表现为婴宁对“笑”和“花”的执着。蒲松龄的这种执着并不是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弟素不达时务,惟思世无知己,则顿足欲骂。感于民情,则怆恻欲泣,利与害非所计及也。”16在与韩刺史樾依书,寄定州中,蒲松龄中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他并不是要计较利害,计较功名富贵,真正让他痛苦的是没有知己和感于民情。可见,蒲松龄的执着中带有大爱。婴宁所折射出的主题,放在当下也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在这个快节奏,利欲熏心的社会,同流合污容易,初心不变却难。无论我们身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时代,都要像婴宁一样纯然,像王子服一样坚定,像蒲松龄一样执着。结语剖析婴宁后,我们会发现它之所以比较经典,之所以每读一遍都有收获,在于婴宁是蒲松龄内心世界的一个缩影。他的执着,他的无畏,他的寄托,全都在婴宁里了。婴宁的喜与悲,也是蒲松龄的喜与悲,透过婴宁,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立体的蒲松龄。婴宁所表达出的主题,就是不惧封建礼教,不惧社会黑暗,不惧所谓世事,做最真实的自己,爱所爱之人,做想做之事,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品鉴。总之,拙笔写不尽婴宁的好,这是一篇非常值得细细品读的佳作。参考文献1蒲松龄著.任笃行辑校.聊斋志异.齐鲁书社.全校会注集评本.2000(29).2蒲松龄集第一册中与韩刺史樾依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3邵海清.蒲松龄与吴敬梓J.蒲松龄研究,1998,(2).4蒲松龄.蒲松龄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17).5张德瑞.论聊斋志异的悲剧美J.蒲松龄研究,2005年,(第3期).6庄子.庄子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7袁行霈.聊斋志异艺术谈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司,1987.8冷金成.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0林语堂.人生的盛宴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11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M.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6.12冯文楼.婴宁:一个本真而自然的存在J.明清小说研究 , 1994,(2).13潘晓声 . 再释婴宁.J.蒲松龄研究 , 1994,(3)14二苏涵 . 婴宁的文化解读与小说的文化研究.J.吕梁 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2 ).15杜贵晨 . 婴宁的文化解读.J . 文学评论 , 2000, ( 2 ) .16阮温凌 . 婴宁:笑与哭的诗美观照.J . 名作欣赏 , 1996 , ( 3 )17蒲松龄.蒲松龄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