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女性形象解读汉语言文学专业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45970718 上传时间:2021-12-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半生缘》女性形象解读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半生缘》女性形象解读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半生缘》女性形象解读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半生缘女性形象解读【摘要】张爱玲笔下的半生缘以曼桢与世钧的爱情互动关系,及其与曼璐的亲情互动关系交织出刚刚跨出旧式生活模式的门槛的近代职业妇女的生存尴尬,描绘了新旧两代女性精神空间的交融及对抗的现实图景。传统价值观与新式女性意识的冲突而致的精神困惑。本文主要从女性形象方面对半生缘进行了解读。【关键词】半生缘;张爱玲;张爱玲上世纪 40 年代张爱玲在文坛上的异军突起,本身就如她的第一部小说集的命名, 构成了一种传奇。而当她 50 年代从改天换地的中国大陆悄然赴港,又辗转赴美之后,便传奇难再,在创作上很有些江郎才尽的意味,勉力为之的新作,几乎都乏善可陈,与巅峰时期已不可同日而语。 但其对旧作的改写,仍然引人瞩目,最重要的莫过于由十八春改写而成的半生缘。一、错位的母亲张爱玲在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母亲形象,她对母亲情感的表述,对母亲深层世界的刻画无不令人惊叹。她写尽了人间百相,尤其是写女性,千姿百态。她笔下的母亲角色,处在男权文化的阴影中,没有确立独立的价值体系,以致在这种文化的抑制下畸变出病态的人性。张爱玲在小说半生缘中塑造了一个出离常规的错位的母亲顾太太。曼桢因为难产住进了医院,产后想借此机会出逃。然而,由于身体非常虚弱,逃跑的计划难以实现。这时愿意帮忙的反而是在医院里认识的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蔡金芳。连曼桢自己都这样不相信她的母亲:“她跟金芳商量,想托金芳的丈夫给她家里送个信,叫她母亲马上来接她,其实她也觉得这办法不是顶妥当,她母亲究竟是什么态度也还不知道,多半已经被她姐姐收买了,不然怎么她失去自由快一年了也不设法营救她?这一点是她最觉得痛心的,想不到她自己的母亲对她竟是这样。倒反不及像蔡金芳这样一个陌路相逢的人”。这与传统作家所描写的母亲是完全对立的。如此的母亲竟然还不如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这既是女儿的悲哀,也是母亲的悲哀。后来曼桢经过了人生的转折,与母亲的关系很淡薄,母女间剩下的只是钱的义务了。她想着:“姐姐现在死了,鸿才也未见得有这个闲钱补贴她母亲,曼桢便汇了一笔钱去,但是没有写她自己的地址,因为她仍旧不愿意她母亲来找她”。顾太太自己也知道“她虽然是一肚子的妈妈经与驭夫术,在曼桢面前却感到很难进言。曼桢现在对她的感情也有限,剩下的只是一点责任心罢了。”曼桢心里筹划着和鸿才离婚的事情,她知道:“娘家这些人,就没有一个可商量的,她母亲是不用说了”。张爱玲以女性作家细腻、深刻的笔触,成功地塑造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众多的女性形象,最令人叹服的是她笔生活、性格和行为扭曲了母女关系的错位形象。二、人性的挣扎与欲望养家和舞女之间,曼璐以青春的代价换来了一家人的生计;面对和豫瑾的爱情,曼璐又在痛苦挣扎中埋葬这段美好的回忆;还有当祝鸿才惦记着曼桢,“我也不知怎么,尽想着她”。曼璐依然在进行着人性的挣扎,“还有脸说!你趁早别做梦了!告诉你,她就是肯了,我也不肯。”这里,曼璐的挣扎正说明了她的善,至少在她的人性深处存有良知。她明白自己已经堕落不堪,但她找不到出路,更看不到光明的所在。她被道德、被美好的纯真远远地抛弃了,却没有逆转的可能。曼璐内心深处永远交织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与碰撞。与豫瑾短暂可悲的爱情虽然成为曼璐一段纯美的回忆和空虚心灵的一种慰藉,然而分离十几年之后当豫瑾再次来到家中,曼璐的热情却再一次被点燃。可是物是人非,此刻的她正带着一副被声色场浸染的妖娆面容和脂粉气息面对着这个曾带给她快乐和幸福的男人。随着顾太太极力撮合曼桢和豫瑾和两人渐渐表现出来的好感,她心中那个华丽的梦开始被渐渐击得粉碎。她感到了威胁,感到了恐惧,女性的本能逼使她露出了凶狠的一面,最终“铸就”了曼桢的不幸。纵观全文我们也可以发现,正是豫瑾再次来到顾家的这段情节,把曼璐的疯狂推向了极致。在她的人性深处,其实是有着强烈的报复欲的。这种报复欲驱使着曼璐疏离她所认为的造成她的不幸之人,即使是她的亲妹妹也没能逃脱。与豫瑾不能再续前缘以及为爱求生的强烈欲望最终促使曼璐不顾伦理和亲情的约束,和祝鸿才合谋设计使其骗奸了曼桢。张爱玲在谈女人里说过,曼璐或许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但是她的坏更多的是含有嫉妒与报复的心理。她以一个表面光鲜其实坏得令人发指的形象而存在,坏成了她的生存手段和生活必需。对曼璐而言,这又何尝不是在报复?她在报复俗世对她的戕害。三、精神实质与救赎热望的冲突与消解曼桢极力扭转社会对其家庭背景的负面评价,扭转由家庭背景而定为个人价值的旧式价值逻辑,努力地建构自我价值,努力地争取社会对其个人价值的认同,淡化甚至取替原有的家庭背景色彩,营建以我为立足点的新的家庭背景,以挣脱长期困扰她的背景问题。表现出一种在而不属的生存挣扎与精神姿态。然而在这关节点上,世钧却表现出一种属而不在的犹豫和退却,其对旧式价值模式由潜意识的认同到显意识的回归。他这种属而不在动摇的精神状态,与曼桢在而不属的生存挣扎构成一股张力场,在这个场里,他们的精神世界彼此拉锯,相互消解。以致两人频频出现思维错位,愈来愈难以获得情感上的默契,彼此心中的疑团日益堆积却又无法消除,以致成为情感死角,无从化解。最终令两人相遇了,却又抱憾地擦肩而过。其实,曼桢对世钧的爱的自信力,很大程度是建立在世钧逃离旧家庭的价值磁场的前提上的,也就是说世钧对旧式道德价值思维模式的抛弃,为曼桢走进他的精神世界而括出了一个情感空间,曼桢才有勇气将自己的家庭背景向世钧全盘托出的。世钧对其姐的理解和同情,对曼桢自力更生的生存姿态和学识能力欣赏,构成了二人情感的共同基础。然而,不难看出,他们的爱情是遗世独立的,他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将他们这份感情隐蔽于社会焦点背后,远离社会舆论的关注点。虽然,他们有着共同的感情基点,彼此深爱着对方,但当他们携手走入社会的视野时,各有各的隐忧:曼桢思量着如何跨越其姐的背景阴霾,而世钧则忖度着如何跨越大家族的门第观念。其实,二人的关注点都在于传统道德对这份感情的接纳与否,而曼桢姐姐的舞女身份则是一个节骨点。可以说,他们俩在这个节骨点上相知,继而相爱;然而也在处理这个节骨点的方式上相悖,继而令二人相分。结论:半生缘也构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文本,曼桢和世钧的爱情悲剧被叙写到触目惊心的程度,人们也往往由此将二人视为悲剧的主角。 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在这场悲剧的背后,还有着更深层次上的一种悲剧,悲剧的主角恰恰就是导演、制造了这场悲剧的曼璐。这种悲剧制造者的悲剧,有着更深的现代性内涵,更加发人深醒,引人深思。参考文献:1 王岳川.现代性与中国文化的发展G.大思想.北京 :西苑出版社,2002:49.2 吴晓东.20 世纪外国文学专题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3.3 张爱玲.半生缘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18.4 李今.张爱玲的文化品格M 张爱玲评说六十年.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509.5 周海波,孙婧.寻找失去的天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