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摘要在现代汉语中,主观化逐渐成为一种十分常见且重要的语言现象。在现代汉语中,说、想、看是人作为动作的发出者使用频率较高的三个动词。随着语言的发展和演变,我们逐渐发现这三个动词的词义越来越虚化,并呈现出一种从动作行为逐渐向主观认知转化,然后形成话语标记的主观化过程。全文共包含五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人称代词+说、想、看”主观化研究的动因、意义、现状以及全文的研究方法、语料来源。第二章,“人称代词+说、想、看”主观化的语义基础。我们以现代汉语中的解释为主,分析了在主谓结构中,作为谓语动词的“说、想、看”的实际意义及其特征。第三章,“人称代词+说、想、看”的语义转化。我们结合具体语料分析,“说、想、看”在和人称代词组合的过程中,是如何从行为义向认识情态义转化的。第四章,“人称代词+说、想、看”主观化的话语标记。我们着手从三方面来探讨。分别是来源、特点以及功能。第五章,“人称代词+说、想、看”主观化成因。结语,是全文的总结。全文我们以人称代词+“说、想、看”为研究对象,以第二、三、四章为核心内容,研究该结构的主观化过程,突出表现该结构不断虚化的倾向。关键词:主观化;行为义;认识情态义;话语标记AbstractIn modern Chinese, subjectivity has gradually become a very common and important language phenomenon. In modern Chinese, speaking, thinking and seeing are the three verbs that people use more frequently as the initiators of actio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nd evolution, we gradually found that the meaning of these three verbs is more and more blur, and presented a kind of transformation from behavior gradually to the subjective cognition, and then form the subjective process ofdiscourse markers. The full text consists of five parts: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motivation, significance, current situation, research methods and sources of corpus of the subjective study ofpersonal pronouns + speech, thought and view.The second chapter, personal pronoun + say, think, see subjective semantic basis.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in modern Chinese, we analyze the actual meaning and features of speaking, thinking and seeing as predicate verbs in subject-predicatestructure.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semantic transformation of personal pronoun + saying, thinking and seeing. We combine specific corpus analysis,In the process of combining with personal pronouns, how to change from action meaning to understanding modal meaning.Chapter four, personal pronoun + speak, think and see subjective discourse markers.We started with three things to explore. They are source, feature and function.The fifth chapter, personal pronoun + say, think, see subjective into the cause.The conclusion is the summary of the whole paper.The full us with the personal pronoun + say, think, se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ith the second, three, four chapters as the core content, to study the structure of subjectiveprocess, highlights the structure constantly tend to blur.Key words: subjectivity; Behavior of righteousness; Recognize modality; Discoursemarkers第1章 绪论1.1研究动因和意义语言使用的根本属性是主观性,主观性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所具体表现的形式也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主观化1。沈家煊认为,“主观性”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性,指的是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也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2;“主观化”指得是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2。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从主观化的定义我们能够看出,对于它的研究,不只包含在某个时期语言是用怎样的构造形式来表现主观性的,更是包含了体现主观性的构造形式的演变过程。因此,主观化既是一个共时的概念,也是一个历时的概念2。在本质上来讲,主观化是一种语义到语用的发展演变2。也就是,意义越来越依赖于谈话人的主观信念和态度3。所以,我们探讨“主观化”,对于全面掌握语言,顺利进行语言交际具有重要的意义。1.2研究现状语言的“主观化”和“主观性”研究是当前语言学界探讨的一个热点2。从上个世纪开始,受语言学界“人文主义”复苏的影响,欧洲大陆一些语言学家已经就发现并注意到了语言的主观化现象2。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Lyons、Langacker等语言学家的推动下,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才逐步成为语言学研讨的一个显著内容,其标志是1992年在剑桥大学召开的有关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上的国际研讨会及1995年编辑出版的会议论文集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的语言学视野2。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沈家煊在国内外对语言的“主观化”研究过程中发挥了桥梁作用,将语言的主观化和主观性介绍到国内。此后,曹秀玲从主谓结构到话语标记研究“我/你+V”的语法化和相关问题、刘瑾从“我说”的语义演变及其主观化进行探讨、唐一月从“看”的主观化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进行分析等,他们对主观化的研究都有不同方面的建树。1.3研究方法查阅大量文献,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理解本次论文选题的深刻意义并进行思考。我们发现对这种言语片段的描写剖析主要分布在语法、语义、语用和认知几方面。在研究方法上采取共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个体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多种研究方法。1.4语料来源北京大学汉语言研究中心CCL语料库百度搜索前人研究“人称代词+说、想、看”主观化的语义基础2.1现代汉语中“说、想、看”的界定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说、想、看”三个动词使用频繁。例如:我没说过我不认识他。他说什么?我没听清。你说说你的意见吧!对了,在天津火车站,他给我买了三兜包子递给我,我说:“郑队长,我肚子再大,也塞不下!”(鹿回头)我在想这本书的名字。我很想你,妈妈。窗体顶端浑身的长毛在月光里像闪亮的钢针直直地刺楞着,这倒叫他想起了某个童话中的森林女妖。(青春回旋曲)窗体顶端当我看到报纸上刊登的新闻时,才明白我再也不能见到这位老战友了,悲愤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窗体顶端(9)太阳快要落山了,我看了一下表,离去接妹妹放学还有一会儿,于是帮妈妈准备晚饭。窗体底端(10)窗体顶端(10)你看这天怎么说变就变了呢?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发现其中的“说”、“想”、“看”三个动词的含义都是现代汉语中的原意,即“说”是用话来表达意思、开导、说明;“想”表示思考、动脑筋;“看”的意思是使视线接触人或物。“说、想、看”都是表示说话人的具体行为,其最基本的用法是一个动作动词4。2.2“人称代词+说、想、看”表示行为义的特征以上的例子中,“说”、“想”、“看”都是实义动词,是表示一种动作行为,是真实而又具体的5。它们的动作性很强,具有动词的基本特点5:它们能够被副词修饰。例如:(11)譬如小万洗脸,我才看不惯咧,有毛巾不使,把脸闷在盆子里,光用手搓。(金色的群山)(12)她刚说到这里,孔雀在角落里吵开了。(孔雀姑娘)(13)当他踏进直升飞机入口的时候,他才想起这样一件事,大叫道:“在那个人家的地窖里,藏着9个躲火的人!”(烧不掉的故事)(14)你还想让我怎么做,才肯原谅我。上述例子中,“说”、“想”、“看”可以受副词“才”、“刚”、“还”等副词的修饰5。它们后面可以加时体标记。例如:他想过许多办法惩罚自己,折磨自己,他想忘掉那个姑娘! (街上流行红裙子)窗体顶端(16)我骄傲的天性只让我淡淡的对你说了声“谢谢”然后我接过了那本书,继续着我的行程。(黄昏)窗体底端窗体顶端(17)我亮出了我的芬兰匕首,我看着这把芬兰刀的绿皮鞘在皮带上神气活现地跳着,心里满满的一股不服气。(金牧场)窗体底端我说过有一天我会带着爸爸妈妈去旅行。上面四个例子中,“说”、“想”、“看”后面可以添加时体标记“着、了、过”。它们可以重叠,变为“说说”、“看看”、“想想”、“说了说”等5。像:中午你上我家来一趟,画两幅给我看看。(破碎的梦窗体顶端管事先生,你想想看,也让这满街的千人万众评一评,是你那理对,还是我的理对?(大地)(21)在班级会议上,对于支教活动,我说了说自己的意见。它们的否定形式是在直接在动词前面加上否定词。例如:(22)他见我不说话,似乎心里又转出了几分同情也许他看到我这样子也够惨的了。(离异)(23)可是,你没看见他回到家里来那张脸子,比张飞还难看。(男人的风格)以上这些特征充分说明,“说、想、看”这三个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便是整个句子的谓语动词,“我/你/他说”、“我/你/他看”、“我/你/他想”构成了主谓短语,动词“说、想、看”要重读。若删掉“他说”、“你说”“我想”、“我看”等字眼,则句子不再完整,句子的意义无法表达,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无法继续。另外,人称代词“我”、“你”“他”和谓语动词“说、想、看”的结合并不是非常紧密,动宾成分像“想办法”、“说谢谢”比主谓成分“他想”、“我说”更紧密一些,更强调句子所表达的含义。因此,我们总结出它们关于语义核心的切分为:(人称代词)+(说、想、看+NP)或是(人称代词)+(说、想、看+NP+VP)。第3章 “人称代词+说、想、看”的语义转化3.1“人称代词+说、想、看”认识情态义的界定情态作为一种认知领域,有“现实情态”和“非现实情态”之分3。注重现实发生的真实事件的是现实情态;不注重事件真实性的是非现实情态3。因此,在现代汉语中,用来描述一个事实的陈述句表现的是这种现实情态;疑问句和祈使句来表现的是非现实情态3。认识情态属于情态范畴3。它与现实相对,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对判断的真值进行程度限制、说话人对判断真值的主观估价都是它的研讨范畴3。其主要特点为主观性。在这种认识情态机制的作用下,人称代词在与说、想、看三个动词组合过程中都发生了由行为义向认识情态义的转化,都掺杂着说话人对命题的主观评价。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只有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与“说、想、看”组合时才表现认识情态,第三人称与“说、想、看”组合不表现主观认知。Halliday(2000)证明过,在英语复句中,有一种独立的小句是用来表现主观认知的3。像:A、I think it is going to rain,isnt it?B、John thinks it is going to rain,doesnt he?上面两个句子表达的含义是不一样的,A句也能够写成“Itisprobablygoingtorain.”由于其中的“Ithink”是表达主观认识情态的,而不是表达动作行为的。但是B句却不可以,因为B句中的“John thinks”是John确确实实在思考,基于第三人称与“说、想、看”组合时没有向主观认知方面转化,所以我们不探讨第三人称与“说、想、看”的组合。3.2“人称代词+说、想、看”认识情态义的特征下面是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与“说、想、看”的组合:(24)我说你这件衣服真好看。(25)你说我能不能通过这次考核呢?(26)我看他不会来了。(27)你看我的发型怎么样?(28)我想他一定会好起来的。(29)你想应该怎么办?很明显,“说”、“想”、“看”的动作行为义已经逐渐淡化,而是衍生出体现认识情态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表示认识情态义的“说、想、看”,其作为动词的一些基本特征已经渐渐淡化。沈家煊提出一个概念的隐退,相对应的表达方式也会发生变换,有以下三种:(1)由重读变轻读;(2)由长大变短小;(3)由自由变黏着6。基于此理论,我们将“说、想、看”的具体变化总结在以下几个方面:在音系上,表现认识情态义的“人称代词+说、想、看”中“说、想、看”出现了一种语音弱化的趋向3,不能重读,否则将失去所要表达的认识情态。在句法上,表现认识情态义的“人称代词+说、想、看”中“说、想、看”前面不可以加状语,后面也不能加“着、了、过”,这说明人称代词和“说、想、看”之间存在一定的紧密度。像:你刚才看我的造型怎么样?我想了他一定会考上大学的。都是不成立的。在词汇上,“说、想、看”由表示动作行为义时的自由成分变为了表示认识情态义的黏着成分。随着“人称代词+说、想、看”在语言环境中的频繁使用,这种构造变得越来越牢固,呈现出短语词汇化趋势。3.3“人称代词+说、想、看”认识情态义的不同表达我们基于前人学者的钻研,也对日常口语语料进行了观察,通过我爱我家和编辑部的故事剧本的研究,得到表示认识情态义的“人称代词+说、想、看”共有990例,其中“我说”244例,“你说”232例,“我想”22例,“你想”18例,“我看”248例,“你看”226例6。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将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分别与“说”、“想”、“看”组合所形成的认识情态义所表现的不用内容概括如下(注:以下例子部分来自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以及日常口语):你说 我说征询意见 例:你说我今天应该穿什么去应聘呢? 无此意义意见推断 无此意义 例:我说他可能会赢。寻求认同 例:你说咱们做的是不是有点过分呀 无此意义指责抱怨 例: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啊,全都采访去了6。(编辑部的故事) 例:我说他太笨了,一道简单数学题都算不对。欣羡赞誉 例:你说人家那思想、那境界,你真应该好好学,是不是。 例:我说他也太有智慧了吧!果然是最强大脑。劝慰说服 例:你说他那么大岁数了还能活多少年呀6!(我爱我家) 例:我说你也别太伤心了。通过上述列举,我们发现“说”在和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组合的过程中由表示“说明”的动作行为义逐渐向表示“认为”的认识情态义转化。而且,我们发现,上述例子中的“你说”和“你看”、“我说”和“我看”可以自由更换,“说”和“看”之间的词义对立消失6。那么,我们可以说,“看”由表示“视线接触”义也逐渐向表示“觉得、认为、猜测”的认知义转化。相对于“说”和“看”的认识情态义的不同层面,“想”的层面比较少。有以下几种:你想 我想意见推断 无此意义 例:我想他会回来的。寻求认同 例:你想啊,五一人那么多肯定会堵车的。 无此意义劝慰说服 例:你想啊,失败是成功之母。 无此意义“想”由表现动作行为的“思考”渐渐转化为表示“推测、认为”。在现在的语言发展过程中,它更多的体现了说话人的态度、情感,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总之,通过上面论述我们得出“人称代词+说、想、看”在表示认识情态义的表达上虽然有不同侧重,但是无论是表示何种认识情态义,它都有“认为义”在里面,表示说话人的看法和态度,只是和不同的人称代词组合侧重点不同。3.4“人称代词+说、想、看”认识情态义的特点3.4.1语义角度进一步来说,虽然人称代词和“说”、“想”、“看”的组合活跃在认识情态的不同方面,然而它们都经历了主观化的过程,其主观性不断增强。有以上分析做基础,我们接下来从语言学的语义角度总结出人称代词+说、想、看在不同的语言表达中所体现的共性:针对某个问题或者是某个事宜,说话者所持有的看法和意见。这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针对某个问题或者是某个事件,说话者持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它都是由第一人称+说、想、看所构成的结构体来表现的。上面所列举的“我说/看他可能会赢” 和“我想他会回来的”都是主观的表达说话人自己的看法。另一种是针对某个问题或者是某个事件,从表面上来看,是说话者在向听话者寻求意见,但事实上,说话者已经有了他本身明确的态度,无需听话者作出相应的回答。这也就是我们上面概括的“寻求认同”,都是以第二人称代词+说、想、看来呈现的。针对某个问题或者是某个事件,说话者向听话者征询意见时只能是第二人称+说、看。在句子中,说话者把要发生的、可能会发生的事情说给听话者并征询意见,此时说话者是不清楚听话者所要给出的看法是什么,听话者对于事情的看法是可以随意表达的,这完全是听话者的“自我”表达。“你说”、“你看”、“我说”、“我看”、“你想”在用于劝慰说服时,小句都是用来说明现状或者是讲道理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取得对方的认同和理解6。3.4.2句法角度表认识情态义的“人称代词+说、想、看”是由动作行为义渐渐虚化来的。上面是从语义角度分析的,下面我们从句法上进行分析,总结了两点:第一点,表认识情态义的“说、想、看”后面常常以疑问的形式呈现,在句子中往往会出现“能不能”、“是不是”、“怎么样”等表现情态的字眼3,在句末更是以“吗、呀、呢”等词收尾。第二点,假设“说、想、看”后面是非疑问方式,那么句子中往往会用判断句或者句末用体现“变化义”的“了”字,来突出体现说话者的主观性3。综上来看,表认识情态义的“说、想、看”由中心动词变成了次要动词,由核心部分也变成了修饰成分,表明了这些动词语法化的进程。在语言交际中,句子的核心语义发生了后移,使“人称代词+说、想、看”变成了次要部分,那么,它的分界也就发生了改变。由(人称代词)+(说、想、看+NP+VP)变成了(人称代词+说、想、看)+NP+VP,在这一过程中,主观性不断增强。第4章 “人称代词+说、想、看”主观化的话语标记4.1话语标记的来源董秀芳在其论述中指出:话语标记是一种依附成分,是用来划分语言单位的,对命题的真值意义不产生影响,是说明话语单位和交际情景之间连贯关系的7。可见,话语标记是独立于概念意义以外的,是一个程序性意义8。那么,话语标记的源结构到底是什么,学者之间有不同的见解。刘嵚认为用于话语标记的“我说”直接来源于表示认识情态义的“我说”,它是在表示认识情态义的结构:(人称代词+说、想、看)+NP+VP中独立出来,逐渐游离于语义之外,成为一个固定部分,最终形成了话语标记9。但是,李宗江认为刘钦的观点无法说明源结构与话语标记功能之间的关系,即无法说明话语标记和表示“提醒注意”的语用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而,他提出作为话语标记的“我说”直接来源于表示言说义的“我说”9。李宗江认为在现代汉语中具有提醒注意作用的表达方式,是由用于话语标记功能的表示“说”和“听”的动词构成的9。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注重说话人的,由第一人称加上“说”,像:我说、我跟你说;二是注重听话人的,由第二人称加上“听”,像“你听我说、你听我跟你说”9。说话者通过用由听、说动词组成的短语来告诉听话者自己想要说什么,或者是让听话者听自己想要说什么,均提供信息给对方,因为人们总是对提供的信息十分感兴趣,所以,这些话语标记就能够给对方提醒,以引起注意9。这样就将话语标记和提醒注意的语用功能相结合在了一起。那么,表示话语标记的人称代词+“说、想、看”究竟是来源于行为动作义还是来源于认识情态义呢?我们以“我看”为例进行了分析:例:我看这小伙子长得不错。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发现这个句子有两种停顿方式:一种是“我看这小伙子/长得不错”;另一种是“我看/这小伙子长得不错”。首先,我们发现“我看”后面带小句宾语的这一结构中有两个谓词,分别是“VP”和“看”,这就为结构之间的重新组合提供了可能性;其次,我们发现,在“我看+NP+VP”这个结构中,“看”不仅可以和NP组合,还可以和“NP+VP”组合在一起;最后,“(我看+NP)+VP”和“我看+(NP+VP)”在语义表达上都成立。在“(我看+NP)+VP”中“我看”表示“我认为”;在“我看+(NP+VP)”中,“NP+VP”本身就是一个可以独立的句子结构,所以造成“我看”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比较固定的部分10。随着语言的发展,“我看”逐步成了一个表示说话人主观态度的“话语标记”成分,它独立到一定程度,后面可以加上语气助词“呢、吗、呀”表示停顿,对后面的内容给予提示,成为了一个显著的“话语标记”。这里的“我看”是说话人给听话人以指示,具有很强的现场性,表示提醒。其实,“我看”作为话语标记也有“我认为”的意思,只不过“我看”被看作了一个整体,凸显的是它的话语标记功能。甚至,我们也认为“看”也有观察义在里面,“我”是观察的主体,“这姑娘”是观察的对象。可以说,作为话语标记的“我看”是以“看”的观察义、认为义作为基础的。也就是说,表示话语标记的“人称代词+说、想、看”来源于“人称代词+说、想、看”的行为义和认识情态义两部分。4.2表示话语标记“人称代词+说、想、看”的特点“人称代词+说、想、看”在提醒、构造语境、增强交际双方认知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这在它的句法上和所处位置上都得到了很好的证明。例如:(30)我看你还是别计较了,大人有大量吗!(31)你说,还要不要读研呢?(32)你想这样做不是很好吗?通过上面个例,我们总结出表示话语标记的“人称代词+说、想、看”的几个特点:第一在句法上。人称代词+“说、想、看”这一结构中,人称代词“我/你”是整个句子的傀儡主语,“说、想、看”是整个句子的傀儡谓语3。然而,句子的真正主语、真正谓语则在分句中。尽管有时候分句中并没有出现主语,在具体的语境中,谈话双方对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是十分明确的,因此可以省略。正是因为“我/你”做句子的傀儡主语,“说、想、看”做句子的傀儡谓语,所以,句子的句法功能变得越来越弱,语用功能变得越来越强,逐渐抽象形成了话语标记3。第二在位置上。在表示认识情态的人称代词+“说、想、看”的结构中,人称代词+“说、想、看”一般放在句首,而且与后面的分句连接在一起。像:你看这件衣服好看吗?伴随着人称代词+“说、想、看”的语法化,人称代词+“说、想、看”与后面小句的联系越来越松散3,有的将两者用标点隔开表明两者之间有停顿。像上面的例(2)。有时也可以放在句中,像:这个礼物你说是谁送的?有时也可以放在句尾,像:我们去吃火锅吧,你说呢?我们发现,作为话语标记的人称代词+“说、想、看”的位置相对比较随意,但是这丝毫不会影响句子说表达的含义,并且删除它们,也不会造成句子不合语法或者是无法理解8。4.3表示话语标记人称代词+说、想、看的功能到目前为止,学界对话语标记还没有给出一个相对确切的定义。RisseladaSpooren认为,话语标记是一种自然语言表达式,它的主要作用便是加强谈话双方对语句、交际情景中的各个因素之间的连贯性11。Fraser认为,话语标记是指那些能使话语产生语用含义,使发话人准确向受话人传递语言信息的语言形式12。综上来看,我们认为,话语标记应该和语言学的功能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我们主要探讨人称代词+说、想、看的功能。那么,用于表示话语标记的人称代词+“说、想、看”具体的功能有哪些呢?国外学者Halliday(1985,1994)认为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国内学者方梅(2000)认为话语标记的功能有:话轮转接、话题处理、指示说话人的态度以及指示段落或意群的开始和结束四个13。基于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个人的看法,我们将人称代词+“说、想、看”的语用功能更细致地总结成四种,即人际功能、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篇章功能。4.3.1人际功能(33)圆圆怒了,把手机摔一旁,喊道:“你看你就知道玩手机,其他的什么都不管。(34)我看你今天的发型不太好。(35)小慧:“欸,我说你今天的包真好看!”李静:“谢谢!”在一段话语交流中会包括一定的情景以及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33句是说话者在暗示听话者接下来的话语是说话者的个人看法,并给听话者义提示和警告;34句说话者的态度较为委婉含蓄,为了避免出现尴尬和正面冲突,语气缓和8,这样使听话者更容易接受;35句说话者构建了话语情景,使说话双方在同一个话语背影下进行互动。这些都是话语标记的使用都是为了让谈话能够顺利进行,虽然删去第一人称+“说、想、看”也不妨碍语言的交流,但是有了这一结构更有利于调节交际双方的人际关系。4.3.2表达功能由于在交流的过程中,指称客体的概念识解与说话人的视角不同,因此我们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与“说、想、看”组合所表现的语用功能分开来研究。第一人称+“说、想、看”是从说话者的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人和事作出推断、评价,再加上说话者的语气,使得说话人的态度更鲜明。因此,说话者在说话时更容易在“我说”、“我看”“我想”后面加上语气助词“呢、吗、呀”,更加突出说话者表达的情感倾向。第二人称+“说、想、看”更多的是想要表达说话者为了得到受话者的支持,想要与对方达成共识。因此说话者运用话语标记进一步说明缘由、阐述自己的道理、向对方提供更多的信息,其最终目的就是在谈话双方之间达成共识。可以说,话语标记的表达功能是对表现认识情态义的人称代词+“说、想、看”的不同语义的概括和总结。只不过,上一章我们的认识情态是从语义方面来说明的,而本章的表达功能是从语用角度阐述的。这不仅是从认识情态义向话语标记的过渡,更是从语义向语用的过渡。可以说,语义和语用是密不可分的。4.3.3提醒注意功能说话者可以利用话语标记给听话者以提醒,让受话者注意自己接下来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些信息内容是听话者了解的,说话者时为了激活听话者的共知9,强调信息的重要性;有些内容是听话者陌生的,说话者利用话语标记可以起到吸引听话者注意的作用9。4.3.4篇章功能在谈话过程中,交谈的双方需要话轮来延续和维持交际,说话者掌控者整个谈话的话题,通过对命题的组织、处理,实现角色的互换和信息的传递14。说话人可以利用表示话语标记的人称代词+“说、想、看”在篇首开启一个全新的话题;在谈话中间,一方面说话人可以利用该结构由一个话题转到另一个话题,另一方面说话人可以接续受话人,也可以打断对方发表自己的意见,完成话轮的转化,其都是为了保持话轮;位于篇末则是结束话轮。第5章 人称代词+“说、想、看”主观化成因人称代词+“说、想、看”主观化形成原因,我们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人称代词+“说、想、看”和后面内容有着非现实性的联系;二是人称代词本身的主观化倾向。下面我们进行仔细探讨。5.1人称的主观化Traugott(1989)提出语义变化道路的三大趋势:一、对于情景意义,外部描写大于内部描写3;二、和篇章、元语言学的情景意义相比,外部和内部描写的意义更强烈3;三、意义更多的表达说话人对命题的主观态度和看法3。Lyons(1995)认为,认知、情感、感觉都可以看做说话人的意识,言语的主体所表现的便是这种意识,这些便是主观化的表现3。5.2非现实情态的主观化倾向据前面分析,人称代词+“说、想、看”在认识情态方面都表示“认为”,因此它与后面内容都存在着一种主观判断的语义关系,是表达将要发生的非现实情态。一般来说,为了更准确的传递信息,说话人根据某个命题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再从自己或者听话者的角度做出判断、征询别人意见,最后采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这个过程中,谈话双方要以非现实性为前提3。5.3句子的主语上升为言者主语在表示动作行为义的人称代词+“说、想、看”中,“人称代词”是句子的真正主语,“说、想、看”是句子的谓语;在表示认识情态义的人称代词+“说、想、看”中,“人称代词”是傀儡主语,“说、想、看”是傀儡谓语,也就是说,人称代词和“说、想、看”已经不是句子的真正主语和真正谓语了,是句子的言者主语,因此具有很强烈的主观性。5.4人称的主观化和交互主观化主观化是指话语的意义集中在说话人身上,交互主观化指的是言语意义聚焦在受话人身上。Traugott(2006)认为,在说话人和受话人谈话的过程中,主观化和交互主观化存在一种相互感染的现象3。也就说,要想使得双方的交谈得以顺利进行,说话人要时时刻刻领悟受话人的需求,当双方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受话人成了说话人,说话人成了受话人,同样也需要这样做。这样在双方交谈的过程中,主观化和交互主观性可以使听话人和受话人的主观认知更好得凸显出来。结 语通过对“人称代词+说、想、看”的行为义、认识情态义、话语标记的具体分析,我们发现在这个过程中,语义经历了从实到虚的主观化过程,其主观性不断增强。可是,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过度的状态。并且,在主观化的进程中,我们发现主观化逐渐呈现出从命题功能向言谈功能、从客观意义向主观意义、从非认识情态向认识情态、从句子主语向言者主语转化的倾向15。其中掺杂着语义、认知、语用等多方面的内容,使得语言发展演变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参考文献1周静,徐李洁.国内主观化研究综述J.牡丹江教育学报.2011,3.2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3姚占龙“说、想、看”的主观化及其诱因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5)4曾立英.“我看”与“你看”的主观化J.汉语学习.2005,2.5刘 嵚.“我说”的语义演变及其主观化J.语文研究.2008,3.6曹秀玲. 从主谓结构到话语标记“我/你 V”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J. 汉语学习.2010,5.7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1.8彭飞.“我V”式话语标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9李宗江.关于话语标记的两点看法J.世界汉语教学.2010,2.10曾立英.“我看”与“你看”的主观化J.汉语学习.2005,2.11李珂,王扬.话语标记的意义及其功能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1.12李二龙.话语标记的特点、功能及其认知阐释D.黑龙江教育学院.201113颜红菊.话语标记的主观性和语法化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6.14严川.“你V”类话语标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15唐一月.“看”的主观化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D.华中科技大学.201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