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活动教案

上传人:hong****2021 文档编号:45470089 上传时间:2021-12-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科学活动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活动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活动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实验兴趣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 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今天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苏教版小学科学活动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苏教版小学科学活动教案1 它们吸水吗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流程与方法: 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学习重点】 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学习难点】 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学习准备】 学生(每小组): 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 老师:古代造纸的录像。 【学习流程】 一、导课 小游戏:各取所需 具体规则:教师出示木头、纸、铁、塑料,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材料,并简单说明理由。具体情境设置举例:做一个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导语:刚才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材料,我们认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材料的吸水性吧。 二、谁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想?把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2.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小组设计实验,只要求简单设想) 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 .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 .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 .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观察。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把四种材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快的小组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关? 4.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 可预期的发现: .纸的吸水能力、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 .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 三、纸的观察 1.提供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导语:纸的吸水性,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观察两种纸吧。 2、我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镜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 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应给予肯定,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 4、我们在铅画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纸的纤维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把纸放入水中,轻轻搅拌一下,进行观察。(学生观察悬浮在水中的纸纤维) 四、介绍造纸术 导语: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但不知道同学们了解过没有,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呢!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想想跟我们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关的地方。 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 说说古人造纸与我们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纤维) 五、我们来造一张纸 1.有没有兴趣用短纤维来造一张纸呢?出示造纸方法。 2.出示浸泡好的废报纸。学生动手造一张纸. 3.观察: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由纤维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厚薄、疏密、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 4、我们能造一张厚薄均匀一些的纸吗?纸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六、课堂小结: 1、通过对纸的研究,我们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与什么有关了吗? 2、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 苏教版小学科学活动教案2 地球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知道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状况。 5.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6.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7.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8.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尊重证据、不迷信、勇于探索的精神。 9.会查找、收集、分析处理关于地球的资料及信息。 教学准备 1.查找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等相关资料。 2.稍大一点的三夹板,带桅杆的轮船模型或者地形地球仪。 教学过程 课前师生收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过程等相关资料。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1.学生朗读单元课题,提问:我们居住的星球叫什么? 2.谈话: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关于地球,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 3.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 4.谈话过渡: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关于地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从这节课开始,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共同探索关于地球的这么多的奥秘。到本学期结束的时候,我们来进行地球知识竞赛,大家比一比,看谁知道得最多。对地球知识的学习,还是让我们从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开始吧。 二、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奥秘的历史。 1.谈话: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收集了不少人类探索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资料,同学们分小组分享你们的收集成果吧,交流交流人类特别是古代的人们,在探索地球的历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有哪些主要的观点?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2.学生分组交流。 3.全班交流。重点放在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历程上,梳理出:居住地中心说天圆地方说地球说。 4.提问: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哪种观点最接近现在的情况?古希腊人是通过什么现象提出这种观点的呢? 5.演示模拟实验,师生讨论。 用一张大一点的三夹板模拟海平面,一个带桅杆的船的模型,模拟船在海上的航行,再现古希腊人看到的情形。 6.谈话:这个现象激起了科学家的好奇,他们从这种反常的现象中大胆地提出了海平面不是平的,而是弧形的观点。古希腊人由海平面是弧形的联想到整个地球是球形的,他们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先生,首先提出地球是球形的观点,这是人类对地球认识历的一次伟大的飞跃。他们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振奋人心的,但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因此,在当时还只是一个猜想。他们是怎样寻找证据的呢? 7.学生阅读资料,讲故事,谈感想。感知人类寻找证据,对地球形状进行的艰险的探索活动。 三、观察图片,计算数据,构建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知。 1.谈话: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能够从太空远观地球了,地球真的是一个“地”球吗?也就是说是一个以陆地为主的球体吗? 2.学生计算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面积以及它们占地球表面积的比例,感知陆地和海洋、地球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得出结论。 3.观看关于地球的图片,包括从太空、月球上看地球的照片,地球上一些美丽景色的照片,感知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美丽的景象。让学生建立和舒发对地球的美丽情感。 4.画“太空中的地球”图,写关于地球的解说词。 四、课堂小结:请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苏教版小学科学活动教案3 一年中气温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一年中气温会变化,初步了解这种变化的规律性。 2、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绘制曲线图,并根据绘制的曲线图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 4、能利用统计表、统计图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5、了解四季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6、体会到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 7、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善于倾听的意识。 8、渗透事物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世界观。 教学准备 1、气温收集卡(学生用) 2、曲线图座标纸(可利用教材上的、学生用) 3、大的气温卡(教师演示用、可用投影片) 4、准备挑选有本地特征的能突出四季特点的典型图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学习 1.谈话:一年四季,春华秋实,寒来暑往。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发生着变化。请大家说说看一天中气温有什么样的变化?(学生发言) 2.提问:你能说一说你对一天当中气温变化的感受吗? 3.谈话:刚才我们说了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在我们这儿,一年四季中气温有没有变化呢?我们能从哪些方面可以感受到? 二、收集整理资料 1.出示本地四幅春夏秋冬景观图。 请学生看图后,讲讲自己对气温变化的直接感受和亲身体验。 2.在学生讲述他们感受的基础上,提出:一年四季中气温的变化有规律吗?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知道它是否有规律呢? 3.学生讨论交流找规律的方法。 4.师生统一研究方法。 5.师生交流收集的本地气温资料。(表中的数据资料准确地表现出了气温一年内的变化状况,但不够直观。怎样才能更直观明了的表示出一年内气温的变化状况呢?) 三、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1.学生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曲线图。 教师巡视、查看。鼓励指导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任务,重点指导学习困难的学生完成任务。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交流经验。 2.展示交流学生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四、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 1.观察曲线图,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吗? 2.小组内学生交流。 3.集中交流,教师可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补述。 4.记录交流结果。 五、课堂评价小结 1.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学生自我评价。 苏教版小学科学活动教案4 茎里的“运输网”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茎的形态。 2.了解茎的一般结构。 3.探究茎的作用。 能力培养 1.通过观察茎的形态,进一步学习观察的方法。 2.通过探究茎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并尝试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对植物的好奇心,产生继续探索自然的欲望。 2.能尝试用间接法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培养崇尚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重点难点 通过了解茎的形态和一般结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准备 变色花及其制作视频、不同形态的茎的图片、有断枝的图片、有关记录树干枝条的观察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课本插图。 问题:波波发现了什么? 彬彬认为茎里流出来的汁液是根吸收来的水分,大家觉得有道理吗? 二、活动一:水在植物体内的流动 导入:出示课前老师做的“变色花”(或课本图)。 猜想:花的红颜色是从哪里来的呢? 观察:切开茎部,观察横截面。思考并记录。 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可能重点会放在花是否变色的现象上。教学时应及时引导学生关注引起这个现象的原因,引导他们发现茎能运输水分这一功能。 交流:各组汇报自己的看法。 媒体:播放“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视频。 归纳:茎能运输水分。 引申:你会做一枝两色花吗?回家试做一朵两色花。 三、活动二:探究茎的其他作用 导入:出示一些不同形态茎一二三四的图片。 讨论:植物的茎除了能运输水分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观察:大风吹植物不倒的图片。 归纳:茎还有支持作用。 问题:为什么有人说“树怕剥皮”呢? 阅读:出示有关茎运输养分的资料。 讨论:如果有的树皮被环割了一圈,割得不太深,树皮会怎么样呢?割得不宽,又会怎么样呢?割得太宽,树皮又会怎么样呢? 归纳:植物的茎还有运输养分的作用。 引申:莲藕的茎是哪个部分?长在地下的茎有什么作用呢? 四、拓展:树干和枝条记录的秘密 导入:出示课本驱动页的图片。 波波和琪琪有什么发现呢? 问题:叶片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阳光呢? 五、小结 苏教版小学科学活动教案5 光和影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窗帘的教室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 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回顾和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1光和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