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解析-滕王阁序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501738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文解析-滕王阁序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课文解析-滕王阁序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课文解析-滕王阁序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文章内容:文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历叙洪州地势之雄伟、物产之珍异、人才之杰出、宾主之尊贵;第二部分由趋名楼,登高阁,写到近览楼阁之壮丽,远眺山川之胜景,展示出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第三部分正面写滕王阁宴会,由参与宴会的逸兴,引出人生遇合的感慨;第四部分自叙遭际,说明有幸恭逢盛会,自当应命作序。六、文章分析:作为一篇千古绝唱,本文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谈谈我们的认识。(一)不一般的谋篇布局首先来看看它的结构,也就是谋篇布局。谋篇布局脱去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蹊径。文章分为四个部分,而又文思缜密,层层扣题,运思谋篇,无不 统于题目之下。第一部分历叙洪州地势之雄伟、物产之珍异、人才之杰出、宾主之尊贵, 扣题中 “ 洪府 ” 二字 。第二部分由趋名楼,登高阁,写到近览楼阁之壮丽,远眺山川之胜景,展示出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 扣题中 “ 秋日 ”“ 登滕王阁 ” 六字 。第三部分正面写滕王阁宴会,由参与宴会的逸兴,引出人生遇合的感慨, 扣题中 “ 饯字 。第四部分自叙遭际,说明有幸恭逢盛会,自当应命作序, 扣题中“别” 字,而又复出 “饯 ” 字。综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宴,由宴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以及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蹊径。除了谋篇布局以外,这篇文章还有哪些具体的地方值得我们去细细玩味呢?我们认为还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谈:景色之美,思想之美,骈体之美。其中景色之美与骈体之美均表现为艺术美。(二)景色之美 多角度的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王勃从不同的角度,用灵活多变的笔法为我们展示出了一幅流传千古的滕王阁秋景图。在这幅秋景图中,充溢着各种各样的美。1 色彩缤纷之美 。在写景中,作者注意表现景物的色彩,以颜色来刺激读者的视觉器官,从而造成鲜明的印象。比如 “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这两句就着力表现了水光山色的色彩缤纷:上句设色淡雅 清明,下句设色浓重 紫色。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 “ 写尽九月之景” 。2动静交织之美 。在写景中,作者还注意捕捉景物的凝固与变动,造成动静交织之美来。 “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 着力写视觉上的静态;“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 则着力写听觉上的动态;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是一动一静;“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则是静中显动。3远近错落之美 。在作者的笔下,既依次描画了眼前各种景物的不同特点,而又让它们呈现出层次上的远近变化。 “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岗峦之体势” ,这四句写滕王阁周围的景物,是近景; “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 ,这两句写山峦、平原的广阔和川流、湖泽的迂回,是中景; “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这几句则是写水天浩淼的远景。作者将笔墨由近及远地铺展开去,把远近景物编织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4上下浑成之美。作者站在滕王阁上,有仰望,也有俯视,而他又能将俯仰之所见很好地剪接在一起,构成一种上下浑成之美。 “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这四句由两组镜头剪辑而成:上有耸翠之层峦直刺云霄,下有飞架之阁道丹彩欲流。作者借视角的俯仰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5虚实相映之美。作者站在滕王高阁之上,眼观六路,思接千里,既描实,又摹虚。 “ 渔舟唱晚 ” 、 “ 雁阵惊寒 ” 两句当为耳畔实响;“ 响穷彭蠡之滨” 、 “ 声断衡阳之浦” 则是借听觉联想,以虚写手法将这些声音传到想象中的彭蠡与衡阳。这样,既能使读者对景物有了具体的感受,又能引导读者开拓视野,展开联想,遨游天地之间。(三)思想之美如果只有这些美丽的景物描写,恐怕滕王阁序也很难取得这么高的地位。历代鉴赏家不光对它的景物描写赞不绝口,更是对它的思想之美赞赏有加。要谈他的思想之美,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下那个时代以及作者的身世。王勃,包括四杰,是唐建国后出生的一代青年,他们不像由陈隋入唐的前辈文人,他们心头没有旧时代的阴影,胸中充满对新生活的渴望,富于青春的热情和理想,意气风发,激情洋溢,锐意进取。他们凭负着青春和才华,狂放不羁、目空一切,以为天下不可无我,在诗文中顽强地表现自我、渴望功名。他们在进入仕途之初,对功名事业抱着热切的幻想,渴望自己的才华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并以为一旦得到君王一顾,便可以布衣直取卿相。但是,仕途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通达。四人在京城任职不久都遭到贬谪,后来,卢、骆、王三人又相继去官。再后来,王勃因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卢照邻因不堪疾病之苦,投水自尽;骆宾王曾系狱幽囚,而最终至于被杀。只有杨炯得以善终于官任,而官职却仅止盈川县令。冷酷的现实,给他们 “ 拾青紫于俯仰,取公卿于朝夕 ” (王勃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的梦想以无情地打击和嘲弄。他们正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逐渐看到了社会黑暗的一面,看到了进步知识分子与黑暗社会势力的悲剧性冲突。所以他们一生的作品,大多激烈而愤懑,抨击传统、批评现实,尽情宣泄自己怀才不遇的痛苦和不平,曲折地表达对“ 圣主 ” 、 “ 明时 ”的不满情绪。在滕王阁序中,这种情绪是十分明显的。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这里表达的痛苦和愤懑是十分深沉的。宇宙无穷、人生有限,这是 永恒的悲哀 ;怀才不遇、功业无成,这是现实的悲哀 ;而以横溢的才华处在 “ 明时盛世 ” ,却仕途落拓、报国无门,就尤其是 强烈的悲哀 。在这种情绪里, 既有他个人真切的人生感受,也概括了封建时代千千万万下层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 ,因此 这种深沉的感情便具有了高度的代表性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如果这篇文章仅止于此,即它的思想仅仅停留在诉说愤懑和悲哀上,它也许也能成为一篇不错的文章,但却难以成为流传千古的绝唱。 它的价值 、它的高于同时代人的地方, 在于它在诉说痛苦和愤懑的同时,还能够表现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昂扬进取的精神、一种坚定豪迈的情绪 。文中自 “ 所赖 ”起,振起全篇: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意之长风尽管有仕途失意的悲哀,尽管有遭受打击的愤懑,但命运并没有把他压倒。 他的 内心确实有矛盾、有痛苦,但在他的胸中始终激荡着热烈的情怀,涌动着一股郁勃不平之气, 对人生的理想,是穷且益坚、白首不移。虽然有痛苦、有悲愤,但不屈不挠、进取不息,感情基调健康,人生态度坚定,就是这篇文章的思想价值所在 。而 正是这种昂扬进取、穷且益坚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代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知识分子 ,他们在这里找到了知音,并将它一代代地传诵下去。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一文中写道: “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 ” 他所说的 “ 三王 ” 中,王仲舒的滕王阁记、王绪的滕王阁赋均已失传,只有王勃之序独存。韩愈“ 壮其文辞 ” ,以为读之可以忘忧,正是看到了这篇序文中这种坚定的精神和高昂的意气。 在困境中坚持奋斗,在痛苦中保持坚定,位虽卑而思有为, 这种精神,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直到今天,这种人生态度仍值得我们认真地体味。(四)骈体之美如果滕王阁序只在景色之美与思想之美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而没有它的骈体之美的话,我们仍将很难说它还能像现在这样在文学史上有这么高的地位。因为光有内容上的美,而没有形式上的美,那也只能是 “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本文在形式美上,集中体现在骈体之美,而且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 带着锁链的动人舞蹈。 ”这篇文章是一篇著名的骈体文。所谓“ 骈体文 ” ,是和 “ 古文 ”相对提出的概念,是指南北朝以后发展起来、至唐开始规范化的一种文体。它的特点是:在句式上讲究骈偶(对仗)和 “ 四六 ” ,在语音上讲究平仄相对,在用词上讲究用典和藻饰。当然,在散文中也有这样的一些特点,而且并不是到齐梁时代才出现的。比如对仗,在诗经里,在先秦散文里(如本教材庄辛说楚襄王、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等文),就已经有了。但只有到了魏晋以后,文学才进入一个自觉的时代,文学形式的探讨才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骈文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前提之下发展起来的。而到了唐代,这种文学形式方面的要求,已经严格地规范化了。艺术形式的规范,自然是对艺术自由的一种约束。形式方面的要求越多,规范越严格,创作中的枷锁就越多,困难就越大。但是我们看到,在那些最有才华的作者身上,规范的严格化,主要并不表现为对思想的桎梏、对艺术的束缚,而是为他们提供了展示无限才华的广 阔天地,这应当说是符合艺术辩证法的。歌德曾经说过: “ 在限制中才显出大师的本领,只有规律才能给我们自由。 ” (引自冯至论歌德,137页)我国诗人闻一多也曾指出:”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到格律的束缚。对于不会做诗的,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 ” (闻一多选集第一卷, 333页)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正如 “带着锁链的动人舞蹈 ” ,能够得心应手地驾驭声韵、驱遣格律,在对艺术形式的超越中表现出艺术腕力、显示出卓越才华。试以下边这段著名的风景描写来加以分析: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骏,腓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岗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1 先说句式 。作为骈文,它使用的是偶体双行的四、六句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是“四四”句;“俨骏隹非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 为 “ 六六 ” 句; “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岗峦之体势”为“ 四六四六”句;“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为“ 四四四四”句。这些四六句式使文章产生出整齐的美感。但是,作者在运用四六句式时,还特别注意了句式的交替使用。仔细分析这些句子就会发现,它们的字数,每两句、至多每四句就会不同。比如“俨骏隹非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岗峦之体势。 ” 前四句为六言,中四句则改为四言,末四句则分别为四六交替。此外, “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为七言句, “ 披绣闼,俯雕甍” 则为三言句。这样,在整齐中又有了变化,完全没有刻板之感。这种参差变化的句式,似乎在显示着作者感情的起伏回荡,它本身也似乎就是一种优美和谐的旋律,使我们感到一种飞扬灵动之美。毛主席说: “ 为文尚骈,但是唐初王勃等人独创的新骈、活骈,同六朝的旧骈、死骈,相差十万八千里。 ” (毛泽东读初唐四杰集批语)正是对这种参差变化的、活泼的句式的肯定。2再说对仗。这一段全文属对,极其工整。如:“ 时维九月 ” 对 “ 序属三秋 ” ; “ 潦水尽而寒潭清” 对 “ 烟光凝而暮山紫 ” 。皆属工对。“俨骏,腓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 四句皆对:前两句可对,后两句可对;前两句又可和后两句对,即两个 “ 于 ” 字句对两个“之 ” 字句。又可理解为隔句对,即 “ 俨骖,腓于上路”对“临帝子之长洲”;“访风景于崇阿”对“得天人之旧 馆” 。“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对 “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是隔句对。“ 披绣闼 ” ,对 “ 俯雕甍 ” ,既是工对,又是流水对。“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上下句是工对,又是流水对;两句又都是句中自对。即 “ 云销 ” 对 “ 雨霁 ” , “ 彩彻 ” 对 “ 区明 ” 。其他四、六句,也都对得非常工整,但同时又对得十分自然,不露斧凿的痕迹。如历来享有盛誉的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一联,写秋江暮色,水天交融、光影飞动,虚实相衬,动静对比,审美主体浑然入画。难怪当年都督阎公叹为 “ 真天才也 ” 。宋人王应麟曾指出,这两句是从庾信马射赋 “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 脱化而来。其实,前人同类的句式还可以找到不少,如:“ 旌旗共云汉齐高,锋锷与霜天比净” (后魏释僧懿平心露布文)、 “ 浮云共岭松张盖,明月与岩桂分丛” (唐德州长寿寺舍利碑)等等。但只要稍加比较,我们就不难看出,在意境的创造上, 王勃此句确实比他们优美和洒脱百倍!3再说平仄。 “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上句为平平仄仄,下句为仄仄平平。 “ 落霞 ” 为仄平, “ 秋水 ” 为平仄。 “ 齐飞 ” 为平平,“ 一色 ” 为仄仄。 “ 渔舟唱晚 ” 为平平仄仄, “ 雁阵惊寒 ” 为仄仄平平。平仄相对,在语音上造成一种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说到 藻饰 ,在这段话中也有表现,兹不赘述。至于 用典 ,追求文章的典雅,则在其他段落中有很多表现,这里也不详述。骈体文,由于过分追求形式,内容往往是平庸而贫乏的。但也有一些好作品,不为形式所困,仍能言之有物,既细腻地写景,又婉转地抒情,王勃的滕王阁序便是这样的一篇好文章。总之,思想上积极进取,感情上真挚热烈,艺术上清新优美,虽然带着 “ 骈体 ” 的枷锁,却不掩其优美动人的舞姿,这些都可以算得上是本文的突出特点。-可编辑修改-Welcome To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可编辑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