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人文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与分析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44368379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新人文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与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新人文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与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新人文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与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与新加坡人文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与分析【摘要】 我国目前的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容易产生肤浅化、政策化、口号化的问题,这与人文地理课程内容偏旧、地理性不强、知识理论薄弱、有效案例及课后活动不足等有很大关系。因此,有必要研究和借鉴国外人文地理课程内容的优点,对我国人文地理课程内容选择进行必要的反思。本文按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高中人文地理课程体系,在初步研究新加坡中学地理教材的基础上,选取了中新两国高中人文地理教材为观察的对象,对比分析了新加坡的人文地理课程同我国的主要差异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试图解析新加坡中学地理课程中的人文地理内容的特色,以期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关键词】中国和新加坡 人文地理教材内容 比较分析2012年的3月7日至27日,江苏省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加坡培训班在南洋理工大学开班,作为其中一员,我有幸接触到新加坡全新的地理教育教学理念,考察了新加坡的地理教学实践,感触颇深。我国目前的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内容偏旧、地理性不强、知识理论薄弱、有效案例及课后活动不足。因此,有必要研究和借鉴国外人文地理课程内容的优点。本文将在初步研究新加坡中学地理教材的基础上,选取了中新两国高中人文地理教材为观察的对象,对比分析新加坡的人文地理课程同我国的主要差异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一、基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比较分析 综述我国学者在国内外地理课程的比较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1.基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专门成立了地理社会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从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课程内容体系及结构等方面入手,对各国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进行了较全面且细致的分析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的王民教授比较了新加坡等十四个发达国家的地理课程目标,总结出这些发达国家中学地理课程的特点有三:第一,比较注意通过地理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第二,愈来愈重视培养真正有能力使小至社区、大至全球的生存环境良性发展的合格公民;第三,注重地理教育目标价值的表达,即把地理科学知识所具有的内在价值转化为看起来对个人和社会很实用的价值。 2.基于教材的比较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的夏志芳和地质出版社李铁钢以国际视野对新加坡等5国的教科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通过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内容呈现三个方面将之同我国四个版本的中学地理教材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指出,相较我国的地理教材,国外的教材更关注如何解决现实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等,且具有浓厚的区域背景;国外教材在内容组织上以探索活动为主线,主线与辅线密切配合,相辅相成,注重启迪多元智能,注意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外教科书在呈现形式上丰富多彩,图文并茂,且有完善的作业系统,有利于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其审美情趣。上海师范大学吴玉峰的“新加坡中学地理教材简介”一文,以新加坡地球:我们的家园一书为切入点,经过全面系统的分析考察,认为新加坡的地理教材具有如下特点:重视基础知识,对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作了详细介绍;以人地关系为主线,重视环境教育;采用案例学习形式,凸现本土地理内容;每一专题开始都有本专题知识结构图,每节课都明确列出本节课的知识目标。而盛丽芬、江晔则重点考察新加坡的选修教材,以SNP泛太平洋出版社专为高年级学生所推出的互动的地理一书为例,通过研究,指出新加坡选修教材的特色在于:注重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公民;重视案例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评学习成果;以新闻为载体,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综合以上的文献及其研究结论,可以发现,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地理教材普遍具有以下特点:建构主义的编写理念贯穿始终,注重学生的自我生长;呈现形式多样,案例灵活且贴近社会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和对全球热点问题的关注。 二、中新中学人文地理的内容 1.我国的高中人文地理内容 在对人文地理定义、内涵及主要分支学科的认识基础上,我国的高中人文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从社会文化、地理学科知识与学生学习经验等课程内容中萃取精华,并根据选择的原则,以达成预期地理课程目标与地理教育理想的课程设计。基于上文对人文地理的定义以及内容选择理念,本文将我国高中地理课程的人文地理内容划分为人口与城市、三大产业、地域文化、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四个部类。 2.新加坡中学的人文地理内容 对于新加坡的地理课程中人文地理内容的考察,本文主要从该国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两方面来进行。由于新加坡同我国学制不同,同样的主题被归在了不同的学段,一些知识点在我国课程体系中为高中内容,而在新加坡的课程体系中可能为初中内容。此外,在不同的学段新加坡的课程体系中设置的是分属不同部类的内容。反观我国的初高中人文地理内容,初中和高中教材中教授的均为以上四大部类的内容,差异仅在于深浅程度上。因此,为了统一标准,便于对比,本文所比较的人文地理内容为高中(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必修部分,淡化学制不同造成的差异,以我国的高中地理课程体系所采纳的部类和主题为准,考察同样的宏观主题在新加坡包括了什么样的微观内容。三、中新中学人文地理内容的分析(一) 中国高中的人文地理内容分析1、中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人文地理部分的要求当前,我国的地理教材体系采用的是一种“一纲多本”的模式,即一个大纲 (课程标准),多本教材,且采用不同版本教材地区的中学课堂对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实际贯彻也不一致。课程标准对于高中人文地理内容(必修部分)标准的要求如下:(1)人口与城市l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l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l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l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l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l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l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l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l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l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l 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l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l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l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l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l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4)活动建议l 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l 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l 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或城市的文化差异。l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l 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l 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简述设计理由。l 联系本地实际,撰写一篇有关环境治理或生态保护的小论文,并展示交流。l 举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制定本班爱护环境的守则。l 结合实际,与家人交流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并参与宣传环境保护的活动,为改善本地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2、中国高中人文地理内容的主要特点 第一,注重保持学科知识体系本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循序渐进。所涉及的每一个主题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自身的知识范围内自成体系,同其他主题的联系较少。 以各版教材“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为例,这个专题的内容体系为:介绍主要的农业区位条件(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一以水稻种植业或美国乳畜带、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为例综合两类因素进行分析,介绍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城郊农业的概念、特征、现代农业的概念、特征,并介绍农业区位发生变化的条件(科技等),该专题是以从普遍到个别、从抽象到具体、循序渐进的认识思路来组织内容的可见人文地理部分的内容是以人地关系为编写主线的,具有不同区域特征的人文地理事物主要是以其自身本质来统合在一起的,区域线索相对弱化,因而一种人文地理事物与具有相同区域性质的其他事物(如季风水田农业与东亚、东南亚文化圈)的联系就变得不明显了。 第二,对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多样的地域文化等同自身经济基础关联度较高、具有本土特色的传统主题投入了较大关注。 以我国课程标准中“地理II”模块为例,其标准2“产业活动与地域联系”下的几点要求为: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结合实例,分析交通方式的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可见,这些要求主要针对的是第一、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要求较薄弱,这同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现实是分不开的,并且,我们的多个五年计划的目标也主要是为建成工业大国服务的。 第四,案例较为薄弱,以陈述性知识为主,涉及的探究性活动较少。教材中所选用的案例大多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只是作为一个延伸阅读、扩大知识面的小栏目而存在。 各版教材中的案例组织和呈现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专栏”和“研究与探讨”。其中,“专栏”中的案例为陈述性知识,案例之后并不附有探究性问题。“研究与探讨”中的案例则为探究性知识,学生不仅要了解案例表面所呈现的知识,也要通过讨论来学习案例内部蕴含的原因与规律。在中图版教材下册中,每个专题下都设有3个以上“专栏”,每个篇目下设有一个“研究与探讨”,篇幅对比相当悬殊。(二)、新加坡中学人文地理内容的分析1、课程内容 新加坡虽然地处东南亚,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受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影响颇深,兼有华人社会的特色,其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也具有独特社会文化背景造就的独特烙印。新加坡的中学地理课程体系同我国非常接近,自然地理同人文地理体系分明,在微观内容选择上却有很大不同。 2、新加坡地理课程纲要 新加坡中学为四五年一贯制(快捷班四年,普通班五年)。新加坡的中学地理课程纲要的编写理念旨在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同时培养教育学生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一种对人地关系的全面的理解;发展基本的地理探究、交流与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质量和人类栖息地未来的关注,从而增强他们保护地球和人类的责任感。新加坡的中学地理教学目标为四点:理解基本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对环境欣赏和负责任的态度;培养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的理解和容忍;通过教学活动来发展思考和观察能力。 新加坡中学地理课程纲要分为10个部分:简介与理念、宗旨/理念与目标、课时、大纲框架、建议教学策略、评价、实施、特别/快捷课程大纲(中学1, 2年级)、普通学术课程大纲(中学1, 2年级)、附录。其中附录部分又分为A、特别快捷课程与普通学术课程内容差异表、B、案例研究表、C、基本地理设备、D、地理教师参考书四部分。 新加坡中学地理课程纲要,采用主题式的结构,表现在地理教材上,即每一册(供一学年用)地理教材都有几个主题。第一册的主题包括:地图判读、自然景观、天气的要素、天然植物、人文景观、新加坡的都市景观、新加坡的城乡边缘。第二册的主题包括:环境、交互作用、成长与改变、阶层、决策、统一性和杂异性。第三、四册的主题包括:地图判读、自然地理的要素、乡土区域的产业、更大区域(东南亚、东亚及热带地区等)的产业、聚落及人口。3、新加坡教材探索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内容体系新加坡中学阶段所使用的地理教材探索地理(EXPLORE)是一部独具特色的教材,一方面,它与新加坡教育部门统一颁布的教学大纲联系非常紧密,全面具体地反映了其大纲的内容及要求;一方面,该教材的内容的编写体例同我国教材有很高的相似性,便于进行比较。因此,本文选取探索地理作为新加坡中学地理教材的代表。探索地理这本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分别在中学一年级(七年级)和中学二年级(八年级)使用。上册主要为自然地理内容,如地貌、河流、天气;下册则分为四、五篇,其中第四篇为人文地理内容,如人口、城市、产业分布,并且按照一个个主题来组织,这些同我国地图版高中教材下册的编写体例非常相似。探索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内容体系列表如下:探索地理第二册内容体系主题章节标题主要内容主题四:人文环境单元1:人文环境人文环境要素(人口、聚落、农业、交通、通讯等); 影响人文环境的因素(自然环境、)单元2:世界人口人口增长趋势及影响因素;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社会、经济)单元3:人口增长世界范围内人口问题的两种不同表现(增长与缩减)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引起的后果;新加坡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单元4:乡村与城市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类型;乡村聚落的功能;城市聚落的功能单元5:聚落模式分散式聚落;线状聚落;发散式聚落单元6:农业农业的意义及目的;农业生产基本模式单元7:农业地域类型轮作农业;水田农业;种植园农业;高科技农业单元8:交通与通讯形形色色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的演变;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业;通讯的方式与发展;全球化*单元9:新加坡: 交通与通讯的枢纽新加坡的海陆空交通网;新加坡的通讯枢纽地位主题五: 应对变化的环境单元10:应对变化的环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改变地表景观、污染、臭氧层变薄、全球变暖);环保措施单元11:土地需求增长的原因土地资源的稀缺性;造成土地资源稀缺的原因单元12:土地需求增长带来的后果地价上涨;森林破坏;填海造陆;灌溉系统;城市用地;农业用地;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单元13:水资源的供应水资源的稀缺性;造成水资源稀缺的原因单元14:水资源需求增长带来的后果水价上涨;地表环境改变;土壤盐渍化;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单元15:新加坡的水资源供应新加坡的水资源供求状况;新加坡的可持续供水战略单元16:污染污染的类型;造成污染的原因;污染的范围单元17:应对污染个人、国家和全球减轻污染的措施及指标单元18:新加坡的环境保护事业SGP计划;“绿色新加坡”各项指标单元19:全球变暖全球变暖的定义;全球变暖的范围;全球变暖的原因;全球变暖导致的结果;减缓全球变暖的措施单元20:臭氧层的消耗臭氧消耗的定义;臭氧消耗的范围;臭氧消耗的原因;臭氧消耗导致的结果;减缓臭氧消耗的措施4、新加坡中学人文地理内容的主要特点由以上对课程体系的考察和整理可见,新加坡的中学人文地理课程内容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本土特征非常突出,非常重视对新加坡本地人文地理要素的探究。对热带农业、交通运输业与通讯业关注较多,对第二产业关注较少。其案例选择也以周边国家为主。探索地理下册单元7“农业地域类型”中,并未面面俱到谈及世界范围内所有的农业类型,而是选择了轮作农业、水田农业、种植园农业、高科技农业四种进行介绍,分别以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为例来进行深入阐述。第二,重视环境教育,人地关系主线非常明显。以探索地理教材为例,主题五“应对变化的环境”在篇幅上占到了绝对优势,略大于主题四“人文环境”。这一主题深层次、多视角地对人类与环境各要素(土地、淡水、大气、臭氧层等)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全面分析,充分折射出了新加坡作为一个资源小国所具有的忧患意识。(三)新加坡人文地理内容同我国的比较综观中新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人文地理内容,可以发现新加坡投入了较大关注度的话题,也恰恰是我国地理课程中关注得较少或者不够到位的。这些内容主要集中在人口与城市、三大产业、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几大部类。新加坡人文地理内容所包含、又为我国地理课程所缺少或简略的微观内容主要有:乡村聚落、轮作农业(我国鲁教版强调了热带迁移农业)、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措施、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轻污染的措施及指标。四、新加坡中学人文地理内容的特色及价值体现(一)人口与城市:以社区为载体新加坡“人口与城市”这一部类下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多以“社区”作为这些内容的共同载体。在新加坡的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中,“社区”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1、社区的概念及其在地理教育中的意义“社区”一词,可以说是现今的社会学家最常使用的词汇,意指“由共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密切、守望相助、存在一种人情味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团体”,一个完整的社会(Society)即是由许许多多个这样的社区所构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社区”一词被从美国引入中国,中国学者根据这一概念的内涵,将英文的Community翻译为中文的“社区”,在原有的定义基础上又为社区赋予了一层“地域共同体”的涵义,社区概念的地理性便凸现了出来。费孝通曾经说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不能是概然性的,必须是具体的社区,因为联系着各个社会制度的是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有时空的坐落,这就是社区。”将东西方的社区概念稍加整合,亦即是说,只要具备了共同价值观念、同质人口、守望相助、共同地域这四点特性,即可称为一个社区,例如,一个江南村庄、一个东北小城镇或者一个处于共同基层组织机关管辖下的城市街区。在实践中,人们发现,如果要着手在社会这个大的范畴中来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研究,往往过于抽象和芜杂,但如果把研究范围局限在一个又一个单独的社区中,则极富有可操作性。因此,“人口与城市”部类下的贫富差距、犯罪等问题,以及由此延展出的社会保障、失业、文盲、住房等问题,都可以被整合到“社区”这一概念中进行考察。2、新加坡中学人文地理课程中有关社区的内容分析(1).突出人文地理事物的区域特性和不同事物间的地域联系。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征。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人文地理学与其它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就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人文地理内容同“人”这一要素结合得相当紧密,如果对这一要素把握尺度不适当,容易造成人文性有余,而地理性不足。因此,通过社区这一概念,一方面将一个区域共同体中的“人”所特有的生理、心理、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特点抽象出来,一方面对这个区域共同体中地理事物的特色进行分析研究,再将两者结合起来,能够很好地突出这些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区域特性。(2).体现人文精神,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人文精神同社会责任意识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其核心思想为三点:第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第二、提倡理性精神,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第三、主张灵与肉的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和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的观点。由此可见,人文精神与社会责任意识同与我们现今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中学阶段地理课程应当承担起主要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启蒙任务,在新加坡的地理课程中,这一点通过对社区的研究学习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二)、三大产业:以全球化为核心新加坡在“三大产业”这一部类的微观内容,涉及范围非常之广,但细究起来,均是围绕“全球化”这个知识点而展开的,注重在全球范围内考察地理事物的时空联系。1、全球化的概念及其在地理教育中的意义人文地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区域性,而区域概念本身的许多特征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正逐渐发生变化。世界正在成为一个“地球村”,传统的区域界限正在变得模糊,同时区域之间的关系也在变得越来越紧密。随着交通运输业、现代通讯技术和尤其是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各个国家及地区间在不同层面上的交流与互动不仅仅是越来越频繁,而且是越来越深入,也就是封闭的区域越来越少,而区域的开放、互动以及区域之间的相互依赖则更多地呈现了出来,“全球化”这一概念便日益凸现出来。全球化的趋势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对全球化的现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对全球化对未来生活将会造成的影响有一个清楚的预期,也只有具备了最基本的国际视野才能去面对21世纪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竞争和作为合格公民所应有的基本素质。对于我们来说,应该帮助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认识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迁移,认识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中区位因素的重要影响,认识“未来地球村”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这些都会有助于学生不断成长,进而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2、新加坡中学地理课程中全球化相关内容的分析(1).从空间的角度,注重揭示产业间的地域联系。全球化的最直接体现便是不同国家的地理事物在空间上的联系,这其中又以产业间的地域联系为主。因为有了各类产业的跨国、跨地区联系,各级国际组织也就应运而生,使得全球产业地域联系更加紧密。不同于我国地理课程中按照传统的学科逻辑顺序,孤立地在一个个国家或地区中对三大产业的内容进行描述的模式,新加坡的地理课程在此基础上比我们更注重对产业间地域联系的阐释。此外,新加坡的课程在谈及全球化的时候都普遍重视国际组织在经济、政治和产业地域联系中发挥的作用。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冲突等问题必然需要相关的组织来进行协调和处理,而这些官方或者非官方的组织或者对于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推动作用,或者关注世界上部分区域关于环境、资源、疾病、文化遗产等方面凸显出的问题。比如新加坡的课程中不仅介绍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亚太经合组织这三个最主要的区域贸易集团的渊源、宗旨和在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方面的贡献,还详细介绍了联合国、世界儿童基金组织、世界健康组织以及绿色环保组织等各类NGO组织对于解决全球范围的自然灾害、贫困、艾滋病等问题发挥的作用。(2).从时间的角度,注重对过去状态的考察。不同于空间上的直接,全球化在时间层面上的表现要间接和含蓄得多。新加坡作为在全球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主要航线枢纽,在中学地理课程中也注重通过时间尺度上的对比来阐释全球化的历史沿袭和体现现代性。如探索地理教材第8单元“交通与通讯”的最后一个章节“日益缩小的世界和全球化”的 案例:这个世界真的在缩小吗?一个世纪以前,一个人从旧金山坐船到新加坡需要耗去至少一个月时间。而现在,我们只需要花掉17.5小时便可以直接从新加坡飞往旧金山。随着我们在“可访问性”和“连通性”两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交通上的进步体现在旅行时间的缩短上,这使得当今的世界显得很小。两个不同地方的实际距离仍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行程所花的时间比起过去来大大缩短了。过去,一个住在新加坡的人要花上很多天时间才能攀到一封发自旧金山的航空信,而如今通过电子邮件,同样的一封信只需要花几分钟即可到达收件人手中。这些例子都生动地表明: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小的世界上。(3).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适应现代全球化的基本技能人文地理的课程内容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生活和全球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对全球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掌握全球化对于21世纪公民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并且通过对全球化的认识、理解和技能的掌握真正融入全球化的浪潮。正是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才使得我们今天的世界区别于昨天,现代科技是全球化最重要的推动力。因此,在对全球化进行考察的时候,不可忽视对全球化必须的现代科技的介绍和展示。新加坡课程中,这种介绍和展示不仅通过陈述性知识来进行,还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到现代技术的特性,将操作层面上的知识同记忆、陈述性质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三)、人类与环境:以人地关系论为依托人类的生存和活动,都要受到一定的地理环境的影响。纵向上来看,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对这一理念的探究仅有深度和广度的差异,而并无实质上的不同。对人地关系在认识论层面上的差异,是造成我国和新加坡课程内容差异的根本原因。中国自古以来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强调自然规律制约着人类的生死存亡,人类的生产与生活要顺应自然,如“道法自然”、“不违农时”,然而并未上升到辩证法的高度,没有系统地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主观能动性。西方作为地理学的产生地,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则要成熟、复杂、系统得多;环境问题更涉及到不同的学科领域,尤为关键的是涉及到人的道德观念和具体行为规范。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新加坡,其中学地理在“人类与环境”这一专题下的内容是以人地关系论作为理论依托和指导思想的。1、新加坡中学人文地理课程中有关人地关系的案例分析综观新加坡地理课程中关于人地关系的内容,可以归纳出以下两大特色:(1).对人地关系的探究和挖掘非常全面。从知识体系整体来看,新加坡课程中的人地关系思想贯穿几乎所有的知识点和所有年龄段。从知识体系内部的逻辑结构来看,新加坡课程中严格采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认识论观点来考察人地关系,既考察良性的人地互动,也考察恶性的人地互动;既考察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也考察人类对环境的能动作用,并且将人地关系同区域差异有机结合起来。不论是大气、水圈、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内容,还是农业、城市、人口等人文地理内容,其所蕴涵的人地关系线索都被挖掘得很透彻。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顺序更多是按照学生心理发展顺序和社会实践能力而不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案例:新加坡探索地理教材的第五个主题“应对变化的环境”,其二级知识点分为综述、土地需求、水资源供应、人口增长、全球变暖、保护臭氧层六个部分,详尽且系统地阐释了与人类相互作用最突出的土地、水资源、气候等方面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整体情况和在不同区域的情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2).注重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切身体验。人地关系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渗透到微观层面上则体现为个人和自身周边环境的互动。新加坡关于人类与环境的课程内容都采用了大量富有互动性、实践性的内容,避免在各个学科领域知识的思辨层面作过多停留,不仅仅挖掘知识层面的深度和难度,也注重观念的提升和行为的落实。案例:新加坡探索地理教材第14单元“应对日益增长的淡水需求”的最后一个小节“水资源保护”内容如下:另一个应对日益增长的淡水需求的措施就是实施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保护可以应用于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工业、商业、农业),然而,在未被告知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不明白水资源保护为什么重要,以及要如何减少水资源损耗。因此,公共教育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核心措施。开展教育的工具包括海报、宣传手册、宣传单、演出和项目。观察图14.9,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图略)活动:你将如何对他人开展宣传教育使之明白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同伴一起,设计制作一个关于水资源保护的海报。在家中开展水资源保护:马桶用水:检查马捅水箱是否缺水;安装一个小流量的抽水马桶;不要把马桶当作垃圾桶,避免不必要的冲水。淋浴用水:减少淋浴时间;涂抹香皂的时候关掉水的开关;安装个小流量的莲蓬头;使用后,拧紧开关。盆浴用水:刷牙的时候关掉开关;往手上涂抹肥皂的时候关掉开关。厨房用水:在盆子里洗蔬菜和水果,并且重复利用这些水来洗碗和浇花;只在脏碗装满的情况下运行洗碗机;洗衣用水:只在脏衣服装满的情况下运行洗衣机;起居室用水:种植耐旱的植物;用淘米水来浇花草。“应对日益增长的淡水需求”这样的课程内容提供了许多学生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操作的内容,使得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如何为人地关系和谐发展做出贡献。五、新加坡中学人文地理课程内容对我国的启示(一)、我国高中人文地理各部类内容选择所存在的不足经过进一步的对比分析,可以总结出我国的高中人文地理内容选择在人文地理的各个部类所存在的主要不足之处:1.“人口与城市”部类:对社会性挖掘不够在“人口与城市”这一部类下,新加坡的地理课程以社区为载体,普遍对几个问题进行了重点关注:社区(Community)、贫困(Poverty)、犯罪(Crime)、社会保障与福利(Insurance),这是当前中西方社会科学界共同的热点问题,却是我们的中学教学中关注得较少的内容。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以下简称宪章)中明确提到,“人口增长、粮食与饥饿、城市化、社会经济差异、文盲、贫穷、失业”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很强的地理性,而与其他学科无关”。宪章的“地理教育的内容与概念”一节中,则进一步指出“地理学能够解决人类当前及未来面临的问题,而且在政治、社会、道德、个人、人性、美学、环境与和平的教育中起着实质性的作用,这依然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我们中学阶段的地理课程应当且必须承担起培养社会责任、开展人文关怀和进行社会改造的职责。然而,我国目前的中学地理课程中却鲜有这些内容,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于人文地理最主要的社会性特征缺乏充分的理解和挖掘,仍然没有在课程内容选择、教材编排设计等诸多环节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区分开来。华东师大的陈大路在博士论文高中人文地理内容选择研究中认为,现行教材中未能很好的地表现人文地理的社会性特征,如教材大谈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仅仅简单地把环境问题归于人们的浅见,没有能从社会价值判断的深层次原因进行讨论,缺乏鲜活的、可以深入剖析的素材。我国目前处于一个关键的社会转型期,城市与乡村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都在急剧拉大,由此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和谐社会秩序的形成。这其中贫困问题和犯罪问题都是相当突出的,亟待我们去研究和解决,我们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中却对此涉及甚少。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让“人口增长、粮食与饥饿、城市化、社会经济差异、文盲、贫穷、失业”这些内容地理性不强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教师担心涉及这些内容会将地理课程变成社会课或者政治课。这恰恰在一方面说明了我们的地理教育者对人文地理的社会性特征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另一方面则说明,我们在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没有很好把握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征,使得我们对这些内容所蕴含的地理性的挖掘深度也远远不够。如果能够通过内容选择,将社会性和区域性在一起得到充分体现,才能真正体现人文地理的学科内涵。2.“三大产业”部类:侧重点偏离现实需要在“三大产业”这一部类下,新加坡的地理课程对于全球化、产业地域联系、交通、旅游、国际组织这几项知识点的关注度明显超过我国地理课程,这些知识点均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其微观内容涉及范围之广,是我国现行地理课程难以望其项背的。总体上来看,在我国目前的中学地理课程内容中,三大产业部类相较其它部类来说显得较为薄弱,尤其是第三产业的部分。课程标准中“产业活动与地域联系”这一标准之下的几点要求基本都是针对农业和工业,第三产业的部分仅对交通和商业做出了要求。因此,我们需要聚焦当前凸显的现实问题来进行“三大产业”部类的课程内容选择,关注当前正在发生和未来将要发生的社会变迁,重新认识各类产业的地位和价值。3.“人类与环境”部类:看待问题不够全面新加坡的地理课程和我国的地理课程均将大量的篇幅用于揭示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即对于人地关系的阐释。相较之下,新加坡地理课程中对人地关系的探究则更为成熟和全面。我国课程中对于人地关系的探究,目前主要集中于揭示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上,这只是人类与环境互动的一个方面,且仅仅是一个负面的方面。其余一些阐述人类与环境的内容如水资源保护、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制约等内容,要么以课后阅读的形式呈现,要么仅在相关专题的正文中以少量笔墨带过,不够系统也不够全面。人地关系尤其是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只有融合各个学科的知识,才能深刻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因此,虽然各个学科都有环境问题的相关内容,但往往都只是从单一学科领域出发,而人文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人文地理对于人地关系的阐述和探究必须更为深入、全面和富有辩证精神。(二)、对人文地理课程内容选择的再认识 课程选择的价值取向可以分为三种:以学科知识系统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和以社会需求为中心。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这三种取向之间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应当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参考新加坡的情况,再结合我国地理课程的现状,我们当前需要重点考虑的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和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的两种取向。即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观需要,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将以人为本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内容选择理念有效结合起来:1.打破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促进学科内的知识迁移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结构主要不是出自地理学科的需要,而是出自地理教育的需要,这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共识。因此,我国的地理课程中的人文地理内容也可以参考大部分国家采用的形式,将区域地理内容与人文地理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起符合认知需要和社会需求的内容体系。以鲁教版高中教材为例,可以以初中教材中已教授过的政区为依托,打破现有的顺序,通过区域的案例将各类人文地理要素组织起来并逐步深化。例如,“东亚”主题下可融入的人文地理要素有:中国的人口政策、季风气候影响下的水田农业、日本的电子产业、传统产业转移、以稻米为主的饮食文化等。“西欧”主题下可融入的人文地理要素有:人口负增长、高度商品化的农业、发达的水陆空交通网络、以欧盟为代表的经济一体化模式等。2.深入挖掘人文地理课程中的本土特色地理课程中所蕴含的本土特色,不仅体现在课程中包含的乡土地理事物上,也体现在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的理念上,是为形式和内在的结合。新加坡地理课程中的人文地理内容都对本国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时代特色有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我国的地理课程也应当做到这一点。不是将别人的好的理念拿来就用,而是要谨慎对待,取人之长的同时也要将其充分内化,使之符合我们自身的国情。新加坡采用了“社区”来体现人文地理事物的区域性和社会性,而在我国,社区研究起步不久,尚不成熟,我们一方面可以借鉴新加坡地理课程在社区研究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应该灵活选择与社区概念相对应的、能够将社会性和区域性相结合的符合我国国情的载体。例如我国的行政区划,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我国特有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更是将民族这一人文要素和特定的自然区域有机结合了起来。我们完全可以在我们的课程内容中充分体现出这一特色,我们可以在讲到人口这一要素的时候,介绍一下不同民族的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和婚育观念,让学生结合这些民族的主要聚居地的自然环境,去思考和总结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都可能面临着哪些具体的人口问题,是否人口过多导致环境承载能力薄弱?某些特殊的婚姻制度会对人口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滇西北沪沽湖地区摩梭族人的走婚制度)等。【参考文献】1、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宪章(草案),19922、王民,十四个发达国家地理课程目标比较分析,地理教学,1996.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王恩涌,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5、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6、邓艳红,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盛丽芬、江哗,新加坡中学地理选修课教材简析,地理教学,2006 118、王民,地理比较教育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9、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10、吴玉峰,新加坡中学地理教材简介,地理教学,2005.9毕业论文答辩开场白尊敬的主持人、评委老师:早上好,我是09春行政管理本科的学生x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论我国城市公共物品及其供给,指导老师是xxx老师。我的论文从确定题目、拟定提纲到完成初稿、二稿、三稿到最后的定稿,得到了x老师的精心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论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突飞猛进,国家之间的经济界限渐趋模糊,但却使国家次级的经济形式城市经济的重要性日渐突出起来,城市之间的竞争正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依托。世界各国(地区)政府都正积极致力于培育和提高城市竞争力,而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则是推动城市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各国(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城市化不仅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支撑点,也是增进国民福利的重要手段,若处理不当则会成为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障碍。未来10几年,中国城市化将进入从40%发展到70%的国际公认的加速发展时期。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实现城市公共物品有效地供给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成为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研究我国城市公共物品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于是最终将论文题目定为论我国城市公共物品及其供给。其次,说说文章的具体结构。论文阐述了城市公共物品的定义及特点,分析了我国城市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现状及城市公共物品供给方式,着重探讨目前提高我国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方法:树立“公共财政”观念,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投资融资体制的改革,加大对城市公共物品的投资 ;改进政府对公共物品生产的管制方法 ;发挥市场与社会的力量,形成供给主体多元化格局等。只有切实做好对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才能使公共物品满足城市公众的需要,更有效地为社会和民众服务。唯有如此,和谐社会的建设才会事半功倍。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存在的不足:限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使得本论文对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探索不够深入,还需要继续进行思考和探索。最后,再次感谢x老师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所给与的悉心帮助与指导;其次我要感谢各位专业老师在这两年来我的教育与培养,使我初步掌握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知识,还要感谢本专业同学对我的关心与支持,和你们生活在一起的日子很快乐!也很难忘!恳请各位老师、同学们进行批评指正。谢谢大家!我的大学爱情观目录:1、 大学概念2、 分析爱情健康观3、 爱情观要三思4、 大学需要对爱情要认识和理解5、 总结1、什么是大学爱情:大学是一个相对宽松,时间自由,自己支配的环境,也正因为这样,培植爱情之花最肥沃的土地。大学生恋爱一直是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恋爱和学业也就自然成为了大学生在校期间面对的两个主要问题。恋爱关系处理得好、正确,健康,可以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催化剂,使人学习努力、成绩上升;恋爱关系处理的不当,不健康,可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情绪波动、成绩下降。因此,大学生的恋爱观必须树立在健康之上,并且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我从下面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对大学爱情观。2、什么是健康的爱情:1) 尊重对方,不显示对爱情的占有欲,不把爱情放第一位,不痴情过分;2) 理解对方,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并以对方的幸福为自己的满足; 3) 是彼此独立的前提下结合;3、什么是不健康的爱情:1)盲目的约会,忽视了学业;2)过于痴情,一味地要求对方表露爱的情怀,这种爱情常有病态的夸张;3)缺乏体贴怜爱之心,只表现自己强烈的占有欲;4)偏重于外表的追求;4、大学生处理两人的在爱情观需要三思:1. 不影响学习:大学恋爱可以说是一种必要的经历,学习是大学的基本和主要任务,这两者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有的学生因为爱情,过分的忽视了学习,把感情放在第一位;学习的时候就认真的去学,不要去想爱情中的事,谈恋爱的时候用心去谈,也可以交流下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2. 有足够的精力:大学生活,说忙也会很忙,但说轻松也是相对会轻松的!大学生恋爱必须合理安排自身的精力,忙于学习的同时不能因为感情的事情分心,不能在学习期间,放弃学习而去谈感情,把握合理的精力,分配好学习和感情。3、 有合理的时间;大学时间可以分为学习和生活时间,合理把握好学习时间和生活时间的“度”很重要;学习的时候,不能分配学习时间去安排两人的在一起的事情,应该以学习为第一;生活时间,两人可以相互谈谈恋爱,用心去谈,也可以交流下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5、大学生对爱情需要认识与理解,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 明确学生的主要任务“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大学时代是吸纳知识、增长才干的时期。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认识到现在的任务是学习学习做人、学习知识、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校大学生要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社会实践中,而不是因把过多的精力、时间用于谈情说爱浪费宝贵的青春年华。因此,明确自己的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道路,合理分配好学习和恋爱的地位。(2) 树林正确的恋爱观提倡志同道合、有默契、相互喜欢的爱情:在恋人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摆正爱情与学习、事业的关系:大学生应该把学习、事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学习、事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大学时间,锻炼自身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有爱而放松了学习。 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爱情是奉献而不时索取,是拥有而不是占有。身边的人与事时刻为我们敲响警钟,不再让悲剧重演。生命只有一次,不会重来,大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3) 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 在当今大学校园,情侣成双入对已司空见惯。抑制大学生恋爱是不实际的,大学生一定要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与恋人多谈谈学习与工作,把恋爱行为限制在社会规范内,不致越轨,要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4) 爱情不是一件跟风的事儿。很多大学生的爱情实际上是跟风的结果,是看到别人有了爱情,看到别人幸福的样子(注意,只是看上去很美),产生了羊群心理,也就花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爱情(5) 距离才是保持爱情之花常开不败的法宝。爱情到底需要花多少时间,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的大学生爱情失败,不是因为男女双方在一起的时间太少,而是因为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太多。相反,很多大学生恋爱成功,不是因为男女双方在一起的时间太少,而是因为他们准确地把握了在一起的时间的多少程度。(6) 爱情不是自我封闭的二人世界。很多人过分的活在两人世界,对身边的同学,身边好友渐渐的失去联系,失去了对话,生活中只有彼此两人;班级活动也不参加,社外活动也不参加,每天除了对方还是对方,这样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不仅影响学习,影响了自身交际和合作能力。总结:男女之间面对恋爱,首先要摆正好自己的心态,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重应有的品格,千万不要盲目地追求爱,也不宜过急追求爱,要分清自己的条件是否成熟。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明确大学的目的,以学习为第一;规划好大学计划,在不影响学习的条件下,要对恋爱认真,专一,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认真对待恋爱观,做健康的恋爱;总之,我们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念,让大学的爱情成为青春记忆里最美的风景,而不是终身的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