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作业50题

上传人:靓*** 文档编号:44349599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匮要略》作业50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金匮要略》作业50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金匮要略》作业50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金匮要略作业501.金匮要略是怎样一本书?其价值如何?答:金匮要略为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学专著,奠定了杂 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 远影响,所以被历代医家推崇为方书之主。由于金匮要略一书,是祖国医学古典医籍之一,是古代治 疗杂病的典范,它之所以被后世称为“经典”,是由于它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2,金匮要略一书的主要精神是什么?答:金匮要略论述诊治杂病的主要精神,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 认为疾病症侯的产生,都是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从这一基本论点出发,提出了根据 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钢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辩证方法。这一主要精神充分地从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体 现出来。3 .金匮要略诊脉部位有几种?其应用原则是什么?试举例说明答:目前,临床上诊脉习用寸口,但金匮要略的诊脉部位与现在有所不同,它使用的有以下4种: 寸口三部法。趺阳诊法。少阴诊法。少阳诊法。仲景运用的原则是:诊外感疾病用独取寸口的方法。如痉湿蝎病篇云:“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 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后,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这一节“脉沉而细”当指寸 口脉而言。病涉脾胃,常用趺阳诊法。如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云:“趺阳脉沉弦,法当腹满,不满者 必便难一”据此可看出腹满属脾胃病变,仲景用的是趺阳诊法。有关妇人病变兼诊少阴脉。如妇人杂 病篇云:“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二这是论述下焦湿热而阴中生疮 的脉证和治法。少阴为肾脉,阴中为肾窍。脉滑而数主有湿热,湿热聚于前阴,郁积腐蚀,致腐烂成疮。 据此可看出仲景诊妇人病兼诊少阴脉。对某些复杂的病证,兼诊两处以上的脉象。如消渴小便不利淋 病篇以寸口与趺阳并举。上下阻隔的病分寸、关、尺以候之。如五脏风寒积聚病篇云:“诸积大 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 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据此可看出仲景对上下阻隔的病,常分寸、关、尺以候之。4 .金匮要略在治法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答: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书,历经1700余年,其辨病辨证治法方药一直 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和使用价值。中医治法上的许多特点,本书均有充分体现,如:(D治未病的指导思 想。即无病早防及有病早治的预防疾病的思想。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2条指出:“若人能养慎,不 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末流传脏腑,即医治之。”重视人体正气,治病求本:因为人体抗病能力 悉赖正气,正气虚损,药物就难为力,故全书对于慢性衰弱性疾病,注意调补脾肾两脏,认为这是内伤疾 病的治本之法。治脾者以黄黄为主药,因其能健脾益气,故用黄茂方有8首,而伤寒论诸方没有用黄 芭的。治肾者以附子为主药,故其用炮附子之方有18首。再者杂病也多血亏之证,故金匮要略用当 归之方14首,而伤寒论仅4首,伤寒论多用生附子回阳救逆,金匮要略多用炮附子温肾回阳。 对于邪实之证,祛邪时注意因势利导。所谓因势利导,就是随病邪所在部位的不同,因其势而就引导, 使之排出体外,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如痰饮一证,溢饮在表,用大小青龙汤;痰饮在下用五苓散。此 外,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及八法的灵活运用,虽是本方剂的特点,同样也是本书的治法特点。5 .简述金匮要略一书的方剂特点答:疗效高、收效快。药物少。配伍严。重视药物剂量体现了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精 神体现了八法的灵活运用。6 .什么是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答:根据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人体脏腑在生理上互生互长,病理上相互传变。而病理变化方面主要遵 循虚实相传的规律,即:实则传而虚则不传,虚则受传而实则不受。实则传而虚则不传,这是指已病的 脏腑而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就是指肝实证容易传其所胜之脾上,因而“当先实脾。”虚则受传 而实则不受,是指受传的脏腑而言。如肝实证易传脾,但决定脾是否受病仍看脾本身的功能是否常,若脾 虚则易受,肝病传脾,当先实脾:若脾实即“四季脾旺不受邪,”肝病不能传脾,因此也就“即勿补之。”7 .试述湿病的主证及治疗原则答:湿病,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烦为主症,病在肌肉关节。治以汗解散邪为法。但湿性濡滞,难以骤 泄,故发汗只宜微汗,切忌大汗,这是治疗湿病的一个原则。8 .试述湿病的治禁答:根据原文14, 16, 17, 20条,治湿有三禁:禁攻下。若误用攻下,可导致额上汗出、啰、胸 满、喘、小便不利等阳上厥、阴下竭之危证。禁大汗。治湿宜微汗祛湿,不可用辛温峻汗,使风去湿存, 损伤阳气,导致病程缠绵难愈。禁火攻。火攻乃强迫发汗法,误用火攻,大汗伤阳,湿难骤驱,病必难 愈,若火热内攻,由气及血,亦可致鼻峡或发黄。9 .麻黄加术汤证与麻杏镇甘汤证有何异同?答:麻黄加术汤和麻杏葭甘汤的相同点为:1皆适用于表湿证。2均有发热身重,身体疼痛,寸脉浮 等临床表现。3两方均有微汗祛湿止痛之功效。两证的不同点为:从病机来看,麻黄加术汤为寒湿在表; 麻杏饮甘汤证为风湿在表,且有化热的趋势。从临床症状看,麻黄加术汤证身体疼痛剧烈且固定,发热无 朝暮轻重之变化,必无汗,而且无热证的任何表现:麻杏皮甘汤证身疼痛具有游的特点,发热日晡所剧, 一般无汗,或少汗,局部可见热象如苔薄黄或咽喉稍红。从药物功效分析。前者以散寒除湿为法,麻黄三 两,桂枝二两,温散之力宏大,适宜蠲除在表之寒湿:后方以轻清宣化,解表祛湿为法,方中轻用麻黄半 两,且配甘淡之饮仁,重用甘缓之甘草一两,因此温散之力大而偏于凉散,适用于轻宣在表之风湿,兼清 郁热。10 .枝附子汤证、白术附子汤证、甘草附子汤证有何异同?答:相同点:在病机方而:三方均为风湿袭表,表阳虚。在临床症状上,都可见身体痛重、恶寒等。 功效,三方均有温经助阳,祛风除湿之功。三方证的不同点有:从病机来看,桂枝附子汤为表阳虚,风湿 在表且以风邪偏盛:白术附子汤证为表阳虚,风湿在表且以湿邪偏盛:甘草附子汤证为表里阳虚,风湿俱 盛。在症状方而,桂枝附子汤证以风邪偏盛的症状为特点,如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脉浮虚而涩”; 白术附子汤证则多见湿邪偏盛的表现:甘草附子汤证不但有“,件方疼烦,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等症状 而且还有小便不利,短气,身微肿等里阳虚的表现。从方药的功效看:桂枝附子汤重用桂枝四两,炮附子 三枚,助表阳散风湿,意在力挫邪势,驱风除湿以求速效;白术附子汤轻取炮附子1、5枚,白术二两, 走皮中逐水湿,意指湿性粘滞,得之也缓,去之亦微,温阳除湿缓缓图之;甘草附子汤,聚桂枝白术炮附 子、甘草于一方,在外能助表阳祛风湿,在里能温阳散里湿,助表里之阳气,祛表里之风湿。11 .试述百合病的病因、病机及脉症答:病因:热病之后,余热未尽,或情志不遂,郁而化火。病机:心肺阴虚内热。脉症:可表现为两 个方而:一是阴血不足,影响神明引起,时而出现的神志不定,语言、行为、饮食和感觉失调等症状,这 类症状是主观的可变的,是病人的主诉。二是阴虚内热引起的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症状,这类症状是客 观的、不变的、是最具辨证意义的征象。12 .百合病如何辨证论治?答:百合病本证,用百合地黄汤。如经误汗误下误吐产生变症,分别选用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 石汤,百合鸡子黄汤。如不经误治,日久变渴,则配用百合洗方或括篓牡蛎散:变发热,则用百合滑石 散,总之,应从具体病情出发,随证施治,同时配合精神调摄。13 .肺痈各阶段的主要证候有哪些?为什么?答:肺痈可分为三期:表证期:由风邪侵犯肺卫所致,表现有恶寒发热,有汗咽喉干燥发痒,咳嗽, 脉浮数等。酿脓期:由风热内壅,肺气不利,痰涎内结,瘀热成痈所致,表现有咳嗽口干,喘满,咽燥不 渴,胸痛,咳吐臭痰,振寒,脉滑数或数实。溃脓期:由邪热壅肺,结而不散,血脉凝滞腐溃所致,表现 为咳吐脓血,腥臭异常,形如米粥,胸痛,振寒,脉滑数。14 .肺痈脓成可见哪些症状?怎样治疗?答:肺痈脓成可见咳嗽口干,喘满,咽燥不渴,胸痛,咳吐臭痰,振寒,脉滑数或数实。治宜泻肺逐 痰。用茅苗大枣泻肺汤,溃脓时表现为咳吐脓血,腥臭异常,形如米粥,胸痛,振寒,脉滑数,治宜排脓 解毒,用桔梗汤。15 .试述薯我丸的适应症和组方意义;答:薯播丸治疗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证。组方意义:方中用薯播专理脾胃,人参、白术、茯苓、干 姜、豆黄卷、大枣、甘草、麦曲益气调中,当归、莒劳、芍药、地黄、麦冬、阿胶、养血滋阴,柴胡、桂 枝、防风祛风散邪,杏仁、桔梗、白敛理气开郁,诸药合用,共奏扶正祛邪之功。16 .何为肺胀?肺胀病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答:肺胀即肺气胀满。指以咳嗽上气为主证的病证,多由外寒内饮或饮热相搏所致的病证。特点有二: 就疾病性质而论,皆为实性咳喘,如本篇关于肺胀条文有三处(4、13、14、)皆为实性病证。就病机 而言,同属内饮外邪。如越婢加半夏汤证为外感风热,内有饮热迫肺: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为外感风热,内 有水饮郁热。17 .张仲景论述咳嗽上气病有何特点?答:仲景论述咳嗽上气病有三个特点:虚实兼论,以实为主。如小青龙加石膏汤证、射干麻黄汤证、身荚丸证、越婢加半夏汤证、厚朴麻黄汤 证、泽漆汤证均属实性咳喘,仅麦门冬汤为虚性喘咳。实喘诸证,独重痰饮。痰饮为上述实性咳喘六方 中的共同病因。内外合邪,为咳逆上气的多发形式之一。如上述六方证中小青龙加石膏汤证、射干麻黄 汤证、越婢加半夏汤证、厚朴麻黄汤证、均为内外合邪。18厚朴麻黄汤证与泽漆汤证均为水饮所致,主症均为咳喘,二者应如何鉴别?答:不同在于:病机不同:厚朴麻黄汤证为饮热迫肺,病位近表;泽漆汤证为水饮内结,病位偏里。 主证不同:厚朴麻黄汤证见咳喘气逆,痰声辘辘,烦躁,头汗出不能平卧,脉浮苔滑:泽漆汤证见咳喘, 二便不利,身肿,脉沉。治法不同:厚朴麻黄汤证治宜降肺气,化痰清热;泽漆汤证治宜逐水通阳, 止咳平喘。19 .越婢加半夏汤证、小青龙加石膏汤证、射干麻黄汤证在病机、症状、治则方面有何不同?答:不同点:病机不同,越婢加半夏汤证病属外风邪内饮热:小青龙加石膏汤证病属外寒邪内饮热; 射干麻黄汤证病属外寒邪内水饮。证候不同:越婢加半夏汤证表现为:发热恶风,咳喘,目如脱状,口渴 自汗,脉浮而大:小青龙加石膏汤证表现为:发热恶寒,咳喘烦躁不安;射干麻黄汤证表现为:恶寒无汗, 咳喘气逆,痰声辘辘,脉浮紧。治则不同:越婢加半夏汤证治宜疏风清热,散水化饮:小青龙加石膏汤证 治宜散寒化饮,清热宣肺;射干麻黄汤证治宜散寒化饮,止咳平喘。20 .形成奔豚气病的因素有哪些?答:有从惊恐得之,有从发汗后复感寒邪得之,有从内有水饮误汗伤阳得之。因“惊恐”等情志刺激, 致肝郁化火气逆,循冲脉之逆上冲而发奔豚此其一。其二,原文“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言汗后再汗阳虚寒入,阴寒之气引动冲之而发病。若素有水饮,加之“发汗后”损 伤心阳,寒饮有逆冲之势者“欲作奔豚”则属其三。21 .奔豚气主要有哪些类型?试述其症状。答:奔豚气病主要分为二种类型:一为病位在肝,病从热化,证属肝郁化火,气逆上冲;一为病在心、 肾,病属寒化,证属心阳不振,下焦阴邪(寒气或水饮)上逆。前者如奔豚汤证。后者如桂枝加桂汤和茯 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奔豚气病的症状以“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为主。在此基础上随 不同类型其临床表现又有不同,属肝郁化热上冲的.以“腹痛,往来寒热”为特征:因阳虚受寒的,以内 外皆寒和“核起而赤”为特征;倘阳虚水饮内动的,则以“脐下悸”气欲上冲而作为特征。22 .肝郁奔豚是怎样发生的,可以出现哪些症状,如何治疗答:肝郁奔豚是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热,气逆上冲所致。冲脉起于胞中,循腹上行,至胸中而散,会 于咽喉。肝郁化热,气火随冲气上逆,则见气”从少腹起,上冲胸咽,”以及“发作欲死,复还止”的奔 豚气主症。肝气逆冲,血行不畅,可突发少腹部或脱腹部“腹痛”其脱腹痛与肝病侮上有关。又因肝胆互 为表里,其气相通,肝郁化热,少阳失和,故“往来寒热”。所以“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成为肝 郁奔豚特有症状。针对本证肝郁化热,气冲上逆的病机,治以奔豚汤养血清肝,降逆平冲。方中重用甘李 根白皮清肝泄热,平冲降逆;当归、川茸、白芍养血调肝,行血止痛:生姜、半夏降逆平冲和胃:黄苓、 生葛清热:甘草缓急。便气降火平,肝得血养,诸症自除。23 .“阳微阴弦”的含义是什么?答:原文:“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这里的“阳微阴弦”既指脉象,又概括了 胸痹心痛的病机。关于脉分阴阳,从寸关尺三部而言,关前为阴,关后为阴。“阳微”指关前寸部脉微。 寸脉微是阳得阴脉,为阳气不足,寸脉又主上焦,故知阳虚当在上焦,为胸阳不振之象。“阴弦”是指关 后尺部脉弦。尺脉弦是阴得阴脉,为阴邪太过,尺脉又主下焦,故知下焦阴盛,为水饮内停之征。寸脉微 与关尺部弦并见,即是“阳微阴弦”之脉,反映上焦阳气不振,阴邪上乘,邪正相搏的病机。由于胸痛、 心膈间阳气闭阻,于是形成胸痹心痛证。24特篓萩白白酒汤证与枳实燕白桂枝汤证有何不同?答:括餐萩白白酒汤用治胸痹主症,由胸阳被阴邪闭阻而致,振,证临床表现为喘息咳唾,胸背痛, 短气,其病在胸。枳实难白桂枝汤治疗“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等证候,其病势 己由胸部向下扩展到胃脱两肋,而且胁下之气又逆而上冲,形成阴邪痰浊痞结胃脱,留聚胸中的胸胃合病 之证,病变范围较前更广,病证较前为重。前者治在胸,用括篓踵白白酒汤通阳宣痹,豁痰下气,以舒展 胸阳,宽畅胸膈;后者病在胸胃,故胸胃同治用枳实难白桂枝汤,以括篓萩白通阳散结,豁痰下气宽胸; 枳实厚朴消痞除满降逆:桂枝温阳平冲以降逆气,共奏通阳散结除满降逆之功。25分析比较枳实萩白桂枝汤与人参汤答:枳实萩白桂枝汤与人参汤治疗胸痹共具“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的症状。 但二者在病机、性质、病势及方药等方面截然不同。枳实难白桂枝汤证为饮阻气逆,胸阳不振,证属实; 人参汤证属中焦阳虚,虚寒气逆,证属虚。前者病势由上及下,即由胸膺部扩展及胃脱、胁下:后者病势 由下及上,即从胃脱向胸部冲逆。前者用枳实甦白桂枝汤化饮降逆,通阳散结“祛邪之实,即以安正”: 后者以人参汤温中散寒,益气降逆,旨在“养阳之虚,即以逐阴”。总之二证虚实有别,证治各异。26茯苓杏仁甘草汤与橘枳姜汤有何区别?答:茯苓杏仁甘草汤以茯苓利水化饮,杏仁宣利肺气,俾气行而饮化:甘草调中和脾。全方使水行气 通,收宣肺利水之功。橘枳姜汤以橘皮、枳实理气和胃,下气消痰,行气以散饮,生姜辛温,宣通肺胃阳 气,降逆散饮,三药合用,宣通中上焦气机,行气化饮。由此可见,二方均属平和之剂,前者作用重在宣肺化饮、后者重在理气和胃。27枳实萩白桂枝汤与桂枝生姜枳实汤如何区别运用?答:枳实萩白桂枝汤与桂枝生姜枳实汤都有心中痞,气逆症状,二方均有桂枝、枳实温化水饮,下气 降逆。但前者以“胸痹”冠首,说明是胸痹兼心下痞,以喘息咳唾、胸满、短气为主:后者病属心痛,以 心中痞心悬痛为主,原文中并无“胸痹”二字。前者,病势由胸部向下影响及胃,并涉及胁而有“胁下逆 抢心”形成胸胃合并症:后者是胃气挟寒饮逆行,只牵引心窝部作痛,尚未影响胸膈气机,亦没涉及胁下, 故未成胸胃合并症。前方既用桂枝、枳实加厚朴,通阳泄满,和胃降逆,亦用括篓、萩白通阳开其胸痹, 胸胃同治:后方仅用桂枝枳实合生姜温胃化饮,下气降逆,重点在于治胃。由以上比较可知枳实疑白桂枝 汤与桂枝生姜枳实汤从方剂组成、功用及主治症方面来说都属同中有异,临床要区别应用。28试析乌头赤石脂丸的治疗作用答:乌头赤石脂丸是治疗阴寒病结心痛急痞之方,以“心痛及背,背痛及心”为证候特点。本方的药 味组成及作用有二:其一以乌头为代表,集中了翁椒、附子、干姜等大辛中,伍以一味赤石脂,固涩心阳, 收敛阳气,防止辛热之品耗散虚阳,使攻中有守,散中有敛,全方共奏温阳散寒,峻逐阴邪之效。如此则 阴寒逐、阳气复,前后牵引作痛自止。发蜜为丸,既可缓药力峻猛之性,延长药效,又解乌头、附子之毒。29.试述痰饮病的分类及四饮的特征答:痰饮病分为:狭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痰饮特征为饮停肠胃,以肠间沥沥有声,身体消瘦 为主症;悬殊饮以饮悬殊胁下,以咳嗽牵及胁下疼痛为主症:溢饮以饮溢四肢肌表,以四肢沉重关节疼痛 为主症;支饮为支胸膈,以咳嗽气喘、倚床呼吸而不能平卧为主症。30痰饮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应如何理解?答:痰饮病的治疗原则是“当以温药和之二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一是从痰饮的成因、性质和治 疗要求:痰饮是由肺脾肾三脏阳虚,气化失常,水液运化输布障碍,停积身体某些部位所致;饮为阴邪, 易伤阳气,易阻阳气;痰饮性质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饮为阴邪,非阳不运,非温不化。”二是 从温药的作用:温药既能振奋阳气以扶正助阳,又能开发胺理,通调水道以治标祛饮。三是从“和之”的 含义:“和之”有三层含义:一是指扶正祛邪兼顾;二是指用药平和:三是指调和阴阳。总之,痰饮为病, 治疗应温以振奋阳气,祛除饮邪,用药平和,使阳复饮消,则阴阳调和。31五苓散证与猪苓汤证有何异同?答:五苓散证与猪苓汤都有小便不利,发热脉浮,渴欲饮水的症状表现,此其同。但五苓散小便清淡, 舌质淡苔薄白,而猪苓汤小便短赤,甚则灼热疼痛,舌质红苔黄白相兼,此其异。五苓散证与猪苓汤病机 共同之处为水饮内停。但五苓散为寒水互结,水蓄膀胱,而猪苓汤为水热互结,郁热伤阴。五苓散证治法 为化气利水,而猪苓汤为滋阴利水,利水则同,温阳、滋阴则异。五苓散证与猪苓汤用药均有茯苓、猪苓、 泽泻,但五苓散用白术、桂枝以化气行水,后者用阿胶、滑石,滋阴清热。32试述括萎霍麦丸证的病机、症状及治疗答:括篓瞿麦丸证是治疗小便不利,有水气,其人苦渴的方剂,病机为肾阳不足,下寒上燥。主症为 小便不利,口渴,、腹中冷腰以下浮肿。治法是温阳利水,生津止渴,渗湿利水。药物组成括篓根、瞿麦、 茯苓、薯瓶、炮附子。33蒲灰散、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三证有何区别?答:三者主症皆为小便不利,但病机、主治各不同。蒲灰散由蒲灰、滑石二药组成, 用治膀胱湿热,兼挟瘀血之症。用本方化瘀利窍清热利湿。滑石白鱼散由滑石、白鱼、乱发三药组成主治下焦湿热,兼有瘀血之淋证,用本方清热利湿,化瘀止血,用治血淋。茯苓戎 盐汤由茯苓、白术、戎盐组成,主治脾肾两虚,兼有湿邪之证,用本方健脾益肾利湿,通中 兼补。可治脾肾两虚,兼有湿邪之小便不利之证。34水气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应如何理解?答:水气病的治疗原则是发汗,利尿,攻逐水湿三个基本原则。腰以上肿,病位属阳,在上近表。多 由肺失通调,不能宣肃,水液泛溢所致,当用汗法,使潴留在身体上部的水气从汗液排出腰以下肿,病位 属阴,在下属里,病程相对较长,当以利尿为法,使潴留在身体下部的水气从小便排出。当素体不虚,水 气壅盛,深痼难化,则非发汗、利尿所宜,又当用峻下逐的方法荡逐水邪。以上方法适用于水肿病实证、 阳证。对于虚证、阴证者则不能单独使用,通过辨证选用健脾利水,温肾利水,淡渗利水活血利水等法, 还可配合宣肺发汗利水。若属于阳虚阴盛,本虚标实者先用以上三法,急治其标,以祛水邪,而后再进温 补,缓治其本35试述水气病的分类及其主要脉证答:水气病的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水五种类型。水气病五种类型的脉证,并提出风水与皮 水的治疗原则,同时还有黄汗的脉证和转归。各类的发病机理如下:风水:与肺关系较密切,因肺主皮毛, 风邪侵袭肌表,正邪相争,卫外不固,故脉浮恶风:皮毛不宣,通调失职,水湿潴留故头而浮肿;湿邪流 注关节,故骨节疼痛。皮水:与脾,肺关系较密切,因脾居中州,主四肢、肌肉,脾失健运,则水湿阻滞中焦,故腹满如鼓 状,口不渴:水湿溢于皮肤,故皮肤肿,按之没指:水行皮中,因皮与肺相合,故脉浮:不兼风邪,故不 恶风。由于病变在表,治疗时当因势利导,可发其汗,使水从皮肤排出。正水:脾肾阳虚,不能气化, 水停于里,故腹满,脉沉:水气上射于肺,肺失宣降而有喘。石水:肾阳虚衰,水气结于少腹,故少腹硬 满如石且脉沉。因水聚于下,未及于肺,故不作喘。黄汗:与脾有关,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停, 故脉沉迟:湿邪郁而化热,湿热流于肌肤,故身热,四肢头面肿:湿热内郁,肺气不畅,故胸满;湿热入 营,邪热郁蒸,汗出色黄,故称黄汗。此病若日久不愈,湿热郁滞营血,气血腐败而化脓,可导致痈脓。36 .风水如何辨证施治?答:风水,因肺气不能通调水道,内有水湿,又外感风寒,风寒闭塞,寒湿郁表,故脉浮而紧,头而 体表浮肿:寒湿在肌表,未入关节,故骨节不疼,而身体酸重;寒湿在肺与肌表,未及脾脏,脾气尚可输 布津液,故病人不渴。风水病在表,当汗法治之,以去在表之风寒湿邪,此乃风水表实证的证治法。水肿 病本为阳气不足,使用汗法应正气强盛,否则发汗易伤阳气,阳气因汗而损,其表更虚,卫阳更虚,恶寒 加重,故臼: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解表法治之。但须注意体内津液情况,若见渴而下利,小便 频数等兼症,此为体内津液已伤,此时在发汗,有导致津枯液竭的危险,故口:皆不可发汗。37 .何谓远血与近血?如何治疗?答:远血是大便在先,便后出血,血来自直肠以上的部位,是中焦脾气虚寒,统摄无权,血下渗所致, 用黄上汤温脾摄血。近血是先血后便,是湿热蕴结大肠,迫血下行,用当归赤小豆散,清利湿热,活血化 瘀。38 .试述蛔厥的证治。答:本证是因肠寒胃热,蛔虫避寒就温,南扰于胃,或钻入胆道,故曰:蛔上入膈,胃受蛔扰,故烦; 若略得温而蛔则安,故病者安静而复时烦;如得食,蛔闻食臭,出而扰动,故得食呕烦,或吐蛔虫。由于 脏寒蛔动,腹痛时作,剧则阳不达四肢,手足厥冷,故为蛔厥。蛔厥是因脏寒蛔动,上入于膈所致的寒热 错杂之证。综其主要症状,可见烦躁吐蛔,腹痛急剧,发作有时,吐涎沫,得食则吐,手足厥冷。治以乌 梅丸,寒热并用,安蛔止厥。方中乌梅酸温,和肝安胃,敛阴止渴,蛔得酸则止;附子、干姜、桂枝温 经扶阳,以祛寒邪:川椒、细辛辛辣性热,通阳破阴,杀伏蛔虫:黄连、黄柏苦寒泻胃热,以止呕烦,且能驱蛔下行:人参、当归补气养血,以扶正气。诸药相合,使寒热祛邪,阴阳协调,蛔安胃和,气血恢复, 蛔厥即愈。39 .蛔虫病如何辨证?答:蛔虫寄生于肠,动扰不安,胃中不得安宁,影响了胃的升降生化功能,气不化津,胃气上逆,故 令人吐涎,蛔动则痛,所以心痛发作有时,此乃蛔虫之证。用治气治血、攻寒逐积之药,不能收效,故言, 毒药不止。治以甘草粉蜜汤,和胃诱导杀虫。方中甘草,白蜜养胃和中,缓急止痛。解铅粉之毒;铅粉杀 虫,与甘草白蜜同服,诱使虫食,甘味即尽,毒性旋发,而虫患乃除,但铅粉毒性甚剧,不宜多服。故方 云:差即止。40 .妊娠腹痛应当如何分型论治?答:妊娠六七月,忽然出现脉弦发热,腹痛恶寒,并自觉胎更胀大,尤其少腹作冷,有如被扇之状, 其病机是阳虚阴盛。其证发热非为外感,而是虚阳外浮之象:阳虚不能温煦胞宫,阴寒之气内盛,故自觉 胎愈胀大,腹痛恶寒,少腹感觉冷如风吹之状。故治当温阳散寒,暖宫安胎,宜用附子汤。本方虽缺,但后世有人主张用伤寒论附子汤(炮附子二枚,茯苓、芍药各三两,白术四两,人参 二两)。附子有破坚堕胎之弊,仲景用之,是本内经“有故无殒”之意,但临床必须用之准确,方能无 殒。妊娠腹痛原因很多,本证腹中拘急,绵绵作痛,病由肝脾失调,气血郁滞所致。肝虚气郁则血滞,脾 虚气弱则湿胜,故用当归芍药散以养血疏肝,健脾利湿。以药测证,本条除腹中拘急,绵绵作痛的主症外, 并有小便不利,足时浮肿等症。所以方中既重用芍药敛肝、和营、止痛,又佐归、苗以调肝和血,更配以 茯苓、白术、泽泻健脾渗湿。41 .产后腹痛如何辨证施治?答:产后腹痛亦有虚实之分,如腹痛不烦不满的,病属里虚;今腹痛烦满不得卧,是属里实,但与阳 明里实不同,而且由产后气血郁滞成实,气机痹阻不通所致。故治用枳实芍药散破气散结,和血止痛。方 中枳实破气散结,炒黑并能行血中之气:芍药和血止痛:大麦粥和同安中,合而用之,使气血宣通,则腹 痛烦闷诸证自除。42 .金匮如何从脉象论述疟病的病机和治则?答:疟为邪搏少阳,脉多弦,但由于病人的体质和发病的原因不同,故疟病往往以兼脉出现。如热重 者多见弦数,寒盛者多见弦迟。由于人的个体差异,感邪兼夹的不同,其病情变化,则有偏表偏里,在上 在下,属寒属热的不同。如弦小而紧,是病偏于里,多兼有食滞,可酌用下法。如脉浮而大,是病偏在上, 可酌用吐法。至于迟紧两脉,虽均主寒,但有表里不同,如弦紧是病偏于表,多兼感风寒,可用发汗法, 或结合针灸治疗;如弦迟则为里寒,可用温法。弦而兼数是里热炽盛之象,病属阳邪,故言“风发”,“饮 食消息止之”是指以甘寒饮食调理治疗。43 .试述温疟的证治答:首条“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说明了疟病脉象的特点。此谓“其脉如平”,意指温疟的脉象 和平时常见的病脉一样,多见弦数。身无寒但热,为内热盛。骨节疼烦,为表寒未解。时时作呕为热伤胃 气,可用白虎汤清热、生津、止呕,加桂枝以解表邪。44 .何谓牝疟?其证治如何?答:牝疟多由素体阳虚,阳气难以外达,或素有痰饮,阳为饮邪所阻;故临床以寒多热少为特征,蜀 漆散乃祛痰止疟之剂,方中蜀漆(即常山苗),功能祛痰截疟为主药,配云母、龙骨以助阳扶正,镇逆安 神为佐药,浆水和胃,且酸收敛阴,助蜀漆祛痰。然治疟疗效与服药时间有关,故方后曰:“临发时服”, 很有实践意义。凡服常山、蜀漆一类方剂,必须在未发前一至二小时服药,过早过迟,均难获效。素问刺 疟篇王注谓:“先其发时,真邪异居,波陇不起,故可治:过时则真邪相合,攻之则反伤正气,故曰失时。”这是用本方治疟疾首应注意的问题。45何谓中风?它与太阳中风证应如何区别?答:中风,又名卒中,病因正气不足,感于风邪,痰火内发所致。其发病急骤,病症多端,有风性善 行数变的特征,故称中风。证候多见突然昏倒,丧失神志,然后出现口眼斜,半身不遂等症。答:由于肝肾阴血亏损,阴不敛阳,虚阳浮越于外,故脉浮。经络血脉中阴血不足,不能御邪,是 其主要的病因病机。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邪气留于肌表经络血脉,故脉紧。风寒邪气在肌表,闭塞经脉, 是病机进一步发展。邪气留而不去,或在左,或在右。邪气侵袭之侧,脉络闭塞,气血受伤,故筋缓而不 用。无邪之侧,气血运行正常,正气独治,故筋拘急。缓者为急者所牵引,故见口眼斜,半身不遂。中风 的辨证,病变轻浅者,邪中络脉,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表,以致肌肤麻木不仁。病变较重者,邪中经脉,经 脉阻滞,气血不能运行于肢体,以致肢体重滞不易举动。病势更为深重者,是邪气传入于腑,如胃腑缓弛 不用,胃中湿浊郁蒸,神失清灵,故不识人。病势最为深重者,邪气传入于脏,如邪气归心,乱其神明, 则舌强难言,津液失摄而口中吐涎。46 .试述寒湿历节的证治答:寒湿侵袭于关节之间,凝结不去,阻碍气血的运行,所以关节疼痛不可屈伸,强直拘急,脉象沉 紧。治以乌头汤散寒止痛。方中麻黄辛温,散风寒湿邪;乌头温通阳气: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通络敛阴; 黄黄益气祛湿,可制麻黄发汗太过:乌头大辛大热,有毒,用白蜜之甘润以缓其燥热,并能解毒。本方便 寒湿之邪微微汗出而解,邪去而正气不伤。47 .简述血痹证治。答:阴阳俱微是营卫气血的不足;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是阳气不足,阴血涩滞的表现。局部肌肉 麻木为血痹的症状特征,与风痹的症状不同,前者以麻木为主,后者以疼痛为主。治以黄黄桂枝五物汤温 阳行痹,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说:“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之意。方用黄黄 补气,桂枝、芍药通阳除痹,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共成温阳行痹之效。48试述黄黄桂枝五物汤的方义与临床运用答:黄芭桂枝五物汤温阳行痹,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说:“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 调以甘药”之意。方用黄芭补气,桂枝、芍药通阳除痹,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共成温阳行痹之效。. 临床应用:因本方具有振奋阳气,温通血脉,调畅营卫的作用,所以,凡证属气虚血滞,营卫不和者,皆 可选用。血痹病舌质紫暗,脉沉细涩者,可加当归、川笃、红花、鸡血藤。有用本方加味治疗中风后遗症 手足无力,肢体不仁者。本方治疗产后身痛疗效甚佳,根据产妇多有气血虚弱,营卫俱虚,卫阳不固,媵 理空疏,易受风寒侵袭之特点,故重用黄芭、桂枝为主,下肢痛加杜仲、牛膝、木瓜;上肢痛加防风、秦 无、羌活:腰疼重加破故纸、川断、狗脊、肉桂等。此外,本方尚可治疗阴阳、营卫俱虚或兼阴寒内盛之 自汗、胃脱痛、胸痹等病证。2.尤怡金匮要略心典:“阴阳俱微,该人迎、趺阳,太溪而言。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即阳不足而阴 为痹之象,不仁者,肌肤顽痹,痛痒不觉,如风痹状,而实非风也。黄芭桂枝五物,和营之滞,助卫之行, 亦针引阳气之意”。49.阐述小建中汤证的病机与治疗意义答:虚劳病乃因虚成损,积损成劳;往往阴虚及阳,或阳虚及阴,从而导致阴阳两虚之证。出现寒热 错杂证候。如阴虚生热,则蚓血,手足烦热,咽干口燥;阳虚生寒流,则里急,腹中痛;心营不足则心骼 肾虚阴不能内守,则梦遗失精:气血虚衰不能营养四肢,则四肢酸疼,这些都是阴阳失调的虚象。因此治 疗方法,就不能简单地以热治寒,以寒治热,心典谓:“欲求阴阳之和者,心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 必以建中也:故小建中汤用甘草、大枣、胶饴之甘以建中而缓急:姜桂之辛以通阳调卫气:芍药之酸以 收敛和营气。中气得立,升降得宜,阴阳得以协调,则寒热错杂之证可愈。小建中汤是补益脾胃的祖方。因其具有益气生血,调和阴阳之功效,临床应用较广泛,凡辨证属脾胃虚弱者,均有良效。并可治疗因脾 虚所致的内伤发热。这种“甘温除热”的治法,对李东垣创设补中益气汤类方具有指导意义,影响颇为深 远。脾胃亏虚有阴阳之别,小建中汤毕竟偏于甘温,辨证当以阳虚为主。如阴虚内热明显,见舌红、脉数 者,不宜使用本方。50.简述虚热性肺痿的成因与病机答:肺痿的成因,是由耗伤津液,而致阴亏,产生虚热,肺燥津伤而成。具体原因有:汗多;呕吐;消渴小便利数:津亏便难加之泻下而更伤津液。肺痿的症状:咳而吐浊唾涎沫,脉数虚。其 治法应以养津益肺之法,方用麦门冬汤。5 L胸痹心痛短气合篇讨论的依据是什么?答:本篇篇名虽有胸痹、心痛、短气三病,但实则论述胸痹与心痛两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其中又 以胸痹为主。胸痹是以病位和病机命名,“胸”指胸廊部,“痹”是闭塞不通之意,不通则痛,故胸痹是以 胸腐部满闷窒塞,甚则疼痛为主症;心痛是以病位和症状命名,病情比较复杂。本篇所述之心痛,主要是 指心窝部的疼痛证。短气是指呼吸迫促,在本篇中仅作为胸痹的一种症状来叙述。胸痹和心痛两病,均有 疼痛症状,发病部位相邻近:病因病机亦有所相同,且可相互影响,合并发生,而短气又是胸痹病的常见 症状,故合为一篇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