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二年级上册)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42487365 上传时间:2021-11-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二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北师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二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北师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二年级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二年级上册)培训内容本册教材整体介绍各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本册教材整体介绍本册教材的主要特色1.落实课标要求,重视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第四版教材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利于学生经历数学学习,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内容。如为了帮助学生积累乘法的学习经验,教材在第三单元第一节安排了“有多少块糖”。为了帮助学生积累除法的学习经验,教材在第七单元安排了“分物游戏” “分苹果”“分糖果”,通过三次分一分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分物的经验,为进一步学习除法知识打基础;为了帮助学生积累度量的经验,教材在第六单元安排了“教室有多长”的测量活动。三次分物活动,小数目物品平均分,沟通两种分法的联系,大数目物品平均分。2.适当调整知识顺序,使学习内容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参考实验过程中教师的经验和反馈意见,第四版教科书对教学内容、编写体例做了适当调整。教过第三版教科书的老师可能发现,本册中有两个单元是原来一年级下册的内容:第一单元“加减法”,第二单元“购物”。之所以把这两个单元从一下后移到二上,主要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对于比较复杂的计算理解起来有困难,缺少实际购物的生活经验。这样调整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二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本次修订教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部分计算单元后移将一年级上册“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后移到一年级下册;将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后移到二年级上册;将二年级下册“乘(除)加、减的两步混合运算”后移到三年级上册。后移的原因主要是考虑学生对于计算学习的年龄特征,有利于克服学生的学习困难,避免难点集中。同时,学生可以接触除了计算以外的更多内容,促进学生对于数学及学习活动的多方面的体会。比如一年级上册可以加强对于学习习惯的培养等。(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整体设计,将数的认识、常见的量、式与方程等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将部分因生活经验缺乏而增加学习难度的内容适当后移,如一年级的“元、角、分的认识”后移到二年级上册,三年级上册的“千克、克、吨的认识”后移到三年级下册。3.学习素材更加丰富多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册教科书除继承原来第三版教材好的素材外,还增加了很多新内容。这些素材与学生的生活现实和数学现实密切联系,内容的呈现注意体现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 如,第 3 页第 4 题中补充了伦敦奥运会的最新数据,体现了学习材料的时代感。第 7 页第 3 题选编了美术课上用易拉罐做灯笼和向日葵的资料,第 8 页第 1 题选编了用彩笔帽摆蝴蝶,用植物的种子做猫头鹰的材料,第52 页第 3 题选编了美术课上学生画的石头画作品,第 75 页第 4 题用儿童简笔画的形式呈现四种树,体现了数学学科和美术学科整合。第9页第6题“争做环保小卫士”的素材渗透了环保意识。第13页第5题介绍的“18元8角8分”的故事,会激发起学生对人民币面值的兴趣。 在“班级旧物市场”一课中,所选的素材和所设计的活动,具有非常积极的教育意义。“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活动性、探究性和趣味性都很强,学生会非常感兴趣。第101页第10题,给贫困母亲送“贴心包”的素材流淌着浓浓的爱意。第 81 页第 4 题“读一读,讲一讲”,使学生感受到乘法口诀与文学作品的联系 第 81 页第 4 题“读一读,讲一讲”,使学生感受到乘法口诀与文学作品的联系;第 57 页“读一读、做一做”,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本册教材的练习在保持第3版教材注重解决问题和 联系拓展的优势基础上,积极探索更适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编排方式,在习题维度上有了进一步创新。“练一练”按照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拓展练习 3个层次设计;单元后的独立练习,则呈现了数学理解、技能巩固、解决问题、联系拓展等 4 个维度的练习设计,体现了对学习内容不同方面的要求。4. 练习层次更加清楚,题目形式更加丰富,有利于学生巩固和理解所学知识。第四版教材中的练习量比第三版有所增加,特别增加了有关“数学理解”的题目。数学理解是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现实和数学对象。如,第23页第4题,让学生用画一画,分别表示43,46和25,54。第5题,请你说出两个能用52解决的问题。第47页第8题,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涂色表示43和52。第67页第7题,设计了看算式编故事的题目,让学生根据204=5和102=5编两个小故事。这些题目,能够促进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5.直观模型更加丰富,有利于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难点。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册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多种直观模型。如各种实物图片、各种几何图形、数线图、点子图、方阵图、丰富的学生作品等。各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数与代数第一单元 加减法已学过的相关内容,一年级上册2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100以内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解决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学习目标:1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2能读懂情境图或表格中蕴含的数学信息,会分析数量关系,并运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能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能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4. 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1.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取信息。2.通过学生作品和学生对话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3.结合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1.每节课都要求学生从收集信息入手,通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就会逐渐掌握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2.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探究计算方法,加强学生之间的对话,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4.教科书中呈现的计算方法,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方法,不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全部掌握。5.体现学以致用,训练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拿到一个问题知道如何思考,掌握必要的解题策略。第三单元 数一数与乘法已学过的相关内容,一年级上册加法的意义,20以内的加法;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并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 ,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单元学习目标1在“数一数”活动中,感受相同数连加的特点,体会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乘法产生的必要性。 2能根据具体情境或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能借助直观手段和具体情境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3体会到生活中有很多与乘法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能结合画图和操作,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1.通过丰富的数数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数数的活动经验,并沟通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内在联系。2.借助直观模型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乘法的意义。为了发挥直观模型的作用,教科书在附页 2 增加了点子图,还专门设计了“有多少点子”一课。通过“横着数”“竖着数”帮助学生体会乘法算式表示的意思。通过用两种方法表示同一个算式,进一步丰富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此外,教材还通过让学生解释算式中每个因数的意义,如结合情境引导学生解释46中的“6从哪儿来?4表示什么?”,让学生结合算式如36找出相对应的生活中的问题等方式,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巧用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结合情境引导学生解释算式中每个数的意思。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1.课前教师需要准备充足的数数材料, 要保证学生有东西可数。2.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把数的过程变成连加算式,再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的过程。真正体会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用乘法算式表示连加算式的简便性 。3.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结合具体事例体会同一个乘法算式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要能够自己画图表示乘法算式的意义。4.用乘法解决问题时,先确定这道题是几个几相加,再列乘法算式。 第五单元 2-5的乘法口诀已学过的相关内容,100以内数的加法,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25的乘法口诀单元学习目标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体验运用乘法口诀计算的优越性。2能够发现每一组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在寻找乘法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提高推理能力。3会比较熟练地用2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口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乘法口诀的乐趣。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1.以“大九九”的形式编排口诀,方便后续学习。 乘法口诀在现行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中有两种呈现方式:“小九九”和“大九九”。乘法口诀是45句的,就是平常所说的“小九九”。它的特点是,在每句口诀里表示相乘的两个数,第一个数总是小于第二个数,遇到相乘的两个数相同时,该数的口诀就结束了。例如:4的乘法口诀,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这四句都是在4的乘法口诀里。四五二十,则在5的口诀里,四六二十四,则在6的口诀里。“大九九”乘法口诀是81句的,它的特点是,不管哪个数的乘法口诀,都是从1到9。例如:4的乘法口诀,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四五二十,四六二十四,四七二十八,四八三十二,四九三十六。“小九九”只有45句,便于记忆;而“大九九”共有81句,便于后续学习。如,在学习除法试商,当学生遇到486=?的时候,他们总是先想6的口诀,可是在“小九九”中6的乘法口诀里,最大是“六六三十六”,找不到六八四十八。而 “大九九”则很容易想到“六八四十八”。 “大九九”的学习虽然口诀多但只要把握了规律反而学得更容易。越往后学数越来越大,但是要学习和记住的新的乘法口诀却越来越少。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编排乘法口诀。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口诀的设计与编排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教材的呈现方式是:在现实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按乘法意义把几个几写成乘法算式根据乘法算式编出相应的口诀。教材先安排5的乘法口诀,进而再学习2,3,4的乘法口诀,这样编排,各段教学重点突出,同时分散了教学难点,由易到难呈现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学习的层次性。在口诀的编排上注意体现一定的规律性:(1)由情境引入连加,算出得数。(2)借助乘法意义编制口诀。(3)寻找规律,记忆口诀。这种编排便于体会乘法口诀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性,便于运用知识的迁移学习新知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口诀。3.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熟记乘法口诀是小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练习是学生熟记乘法口诀的基本途径。在练习时特别突出两点:一是理解每一句口诀的具体意思,它表示哪两个数相乘的积是多少;二是感受口诀的作用,能很快得到乘法算式的结果。低年级学生对重复出现的知识会产生厌倦感。他们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本单元注意选择形式多样的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如:对口令、数线图、圈一圈、儿歌、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注重在实际应用中巩固乘法口诀,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1.本单元每节课编排体例相同,结构上进行了“同构”,前两节课的教学很关键。2.乘法算式是编乘法口诀的基础,每节课都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或画图,由加法得到乘法算式的积。3.注意“数形结合”,引导学生在编口诀的过程中体会每句口诀的意义和用途。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口诀编制的方法,为乘法口诀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5.引导学生发现口诀之间的联系,巧妙记忆乘法口诀;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学过的乘法口诀。第八单元 6-9的乘法口诀已学过的相关内容,二年级上册25的乘法口诀及其应用,除法的意义 ,乘法口诀求商及其应用。 单元学习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经历编制6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初步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2比较熟练地用69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口算,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在熟记乘法口诀的练习中,感受乘法口诀的魅力,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1.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自己编制口诀。 学生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对乘法口诀的含义、怎样编制乘法口诀都有了初步的了解,新的口诀剩下的不多,而且教科书的编写结构与前面乘法口诀的编排基本相同,因此教科书中没有给出乘法口诀,而是让学生独立编制乘法口诀。教科书这样处理的目的是尽可能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能力。为了便于教师抓住重点进行教学和组织学生练习,教科书采用了套色的排版形式,黑色字体部分是学生前面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用红色标注的部分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新口诀。2.借助点子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在教学4,6和7的乘法口诀时,教材通过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算式,以数形结合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数感,提高乘法口诀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含量。3.引导学生观察乘法口诀,发现乘法口诀间的规律。 本册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乘法口诀共有 81句,对于一个二年级小学生来讲,一下子记住这么多句口诀确实比较困难,为了降低学生记忆口诀的难度,在记忆69的乘法口诀时,教材通过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如“如果忘记了某句乘法口诀怎么办?”,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启发学生找联系、找规律来记忆乘法口诀。 比如,六八四十八,忘记了,可以在六七四十二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6,如,9的乘法口诀,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几个9就比几十少几”这一规律来记忆。4.通过多种练习形式熟记乘法口诀。 为了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过的乘法口诀,教科书配备了必要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理解所学知识。除注意练习设计有重点、有层次、有针对性以外,还特别在练习形式上做了精心设计。通过设计多种有趣的练习,为学生创造运用口诀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对口令、找朋友、利用手指记忆9的乘法口诀、找规律、数学游戏等,为熟练口算表内乘、除法打下基础。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1.把握教学起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编制口诀的经验,鼓 励学生自主编制69的乘法口诀。2.重视直观模型的使用,通过点子图、数线图等帮助学生沟 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3.教学中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把重点放在新口诀、数目较 大、容易混淆和比较拗口的口诀上。4.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的一些规律,能够巧记乘法口诀。5.加深对乘法口诀表的理解和记忆,加强对容易混淆和难以 记忆的口诀的练习,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的练习形式应尽可 能多样化。第七单元 分一分与除法已学过的相关内容,二年级上册,乘法的意义,25的乘法口诀及其应用。单元学习目标1. 经历一系列的分物活动,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分物经验。 2.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一些有关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4. 感受除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1.强化“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为认识除法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本单元从简单到复杂安排了三次分物活动。第一次“分物游戏”让学生通过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平均分物的活动经验;第二次“分苹果”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分物的不同分法及最后结果的特点;第三次“分糖果”则是让学生体验把大数目物体平均分的过程与策略的多样性。通过三次平均分的活动,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意义的理解,为后面正式学习除法作好铺垫。2.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真正理解除法的意义。 日常平均分东西时有两种情况:第一种,知道要分的总数和平均分的份数,求每份是多少;第二种,知道要分的总数和每一份的数,求平均分的份数。这两种分法表面上看上去不同,新课程之前,小学数学教育界通常称前者是“平均分”,后者是“包含除”。其实两者本质是一致的,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若干相同的部分,这个“部分”就是“一份数”,而这里的“若干”就是 “份数”,这其中的数量关系就是“总体”与“一份数”和 “份数”的关系 。在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基础上,教科书通过“分香蕉”的实例把直观操作符号化、数学化,引导学生认识除法,并使学生体验到:每几个为一份,能分成几份的问题可用除法;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个也可用除法。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教师把重点放在建立平均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和除法算式的认识上。3.将“倍的认识”安排在除法单元,更有利于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倍的认识实际上是除法意义的拓展,就像“比多少”是减法意义的拓展一样。建立除法与倍的意义的联系,使得除法不仅能表示平均分的问题,而且也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倍的认识”可以结合乘法进行学习,也可以结合除法进行学习。本套教科书把“倍的认识”安排在“除法单元”,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学生此时已经积累了更多的计算乘、除法的经验,心智技能也更为成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和方法,更利于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二是应用“倍”的概念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既需要学生对乘、除法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较为透彻的理解,也需要学生对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更强的分析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如果学生对除法意义有比较好理解,倍的认识完全可以用除法的意义来解释。实际上,我们说甲的数量是乙的数量的多少倍,就是指甲的数量中包含有多少个乙的数量,也就是说“乙的数量”是“一份数”,那么“倍数”就是 “份数”。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1.本单元教学体现了除法概念建立的“慢过程”。教师要特别重视三次分物活动,活动组织得要充分,要实在。这样才能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 。2.除法是小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要突破学习除法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的具体含义。3.结合操作,使学生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4.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逐渐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5.学会画图或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物的过程 ,对于理解除法的意义非常重要。第九单元 除法已学过的相关内容,二年级上册29的乘法口诀及其应用,除法的意义,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及其应用。单元学习目标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再次经历探索除法运算方法的过程并与同伴交流,体会除法与减法、乘法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体验除法运算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2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提高计算能力。3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学习与他人交流与分享。教科书一共安排了两节内容,“长颈鹿与小鸟”复习除法的意义,学习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农家小院”是一节复习课,主要巩固前面学过的乘除法知识和有关倍的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对情境图进行观察、思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1.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不同,每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当我们面对同一个问题时,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题策略,学生的这些差异正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彼此分享各自解题方法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构建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第三版教科书在“长颈鹿与小鸟”一节中,在探索如何计算426时,只给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一种方法。而第四版教科书除了介绍用口诀求商的方法,还增加了另外三种思考方法:利用点子图进行思考、利用数线进行思考、利用表格进行思考。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有利于沟通除法与减法、除法与乘法之间的内在联系。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本册教科书的最后一个单元,为了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科书专门设计了 “农家小院”一课。在这节课的主情境图中呈现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启发学生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并解决有关乘法、除法的实际问题,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的可能,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打好基础。3.通过研究括号里最大能填几,为除法试商做准备。在二年级下册学生将学习有余数除法,为了给除法试商做准备,教科书在“长颈鹿与小鸟”一课的“试一试”中专门设计了方框里最大能填几的题目,帮助学生掌握此类问题的思考方法。为了使学生形成技能,教科书在第一节课练一练的第6题、练习七的第3题中均增加了类似题目。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1.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好“问题串”,组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的计算问题。2.充分运用情境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3.走出课本,把目光聚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找可以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巩固乘、除法的意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二单元 购物单元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的购物情境,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2感受1元的实际价值,学会简单的购物,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积累一些简单的购物经验。3. 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人民币的实用价值,懂得要爱护人民币。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1.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认识人民币的基础。2.以课堂中的模拟购物活动为主线认识人民币。3.在多样化的付款方式中发展学生数感。教材创设了“小小商店”的情境,让学生在购买活动中巩固人民币之间的换算,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编排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组织这些活动时,可以模拟购物情境,把学生分成三部分,分别到各部分当售货员或顾客,然后进行轮换,学生在购物时,先讨论买一件物品的付款方式,再讨论买两件物品怎样付款,怎样找钱。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交流实际生活中如何灵活选择合适的付款方式。最后可以全班在一起讨论书上提出的问题。如果受教学条件所限,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在小组内选择购买的物品,进行算钱、付钱和找钱的活动。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1.由于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购物经验,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2.准备好上课需要的教具、学具,以便于上课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学具可以是货币的模型,也可以是真实的货币。 3.多组织一些换钱、算钱、找钱的购物活动,体现 “做中学”。4.付钱的活动中,使学生体会不同的付款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思维能力 。图形与几何第四单元 图形的变化单元学习目标1结合动手操作活动初步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积累活动经验。2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3通过操作活动对图形的认识产生兴趣,初步感受数学的美。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1.学习目标定位在“积累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是图形变换的基本形式,对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对图形美的感受与欣赏都是十分重要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四基”目标,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属于学生的主观性数学知识的范畴,它形成于学生的自我数学活动过程之中,伴随着学生的数学学习而发展。本单元就是根据标准(2011年版)新增加内容,主要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图形认识的经验,沟通图形和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为学生三年级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本单元主要是组织学生活动,定位在“初步感知”“积累经验”, “平移”“旋转”“对称”等概念不必告诉学生。2.通过组织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既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所选的素材来看,剪纸、画画、做风车、玩华容道游戏、做竹蜻蜓、做陀螺、移动小汽车等,都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通过这些活动,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悟”。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1.本单元是新增内容,教学要求是“只学不考”,但又必须学好、玩好。2.教师课前需要准备充足的教具和学具,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效果。3.玩是形式,想才是目的。玩时要会观察,玩后要有思考。4.结合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积累活动经验。5.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好玩。第六单元 测量单元学习目标1.在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为学习测量知识积累基本活动经验。2.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厘米和米,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 义,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4.在实际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激发学习的兴趣,发展观察、操作的能力。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根据测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结合儿童学习测量过程的观察与研究,有效的长度测量的教学可以参照“直接比较运用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运用标准单位测量”的顺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顺序有助于引导学生对测量本质的理解、对标准长度单位的理解、对测量结果的理解。本单元内容即在一年级上册学生能够对长、短进行直接的比较基础上,进行了自选单位测量和统一单位测量的编排设计。在度量中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是关键,“度量单位”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反映了人类测量活动的发生发展历程,反映了测量的本质。因此教科书在引出长度单位之前,引导学生寻找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实际的测量活动,鼓励学生小组合作、相互交流,积累基本的与测量活动相关的活动经验。如在“教室有多长”和“课桌有多长”两课中,组织了学生的操作活动,通过学生交流,使学生丰富了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同时切实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这样做实际上就是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测量活动过程,在动手操作中增进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理解和感悟。2.组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 度量的关键是确定测量单位。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对长度单位1厘米、1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现实材料的支撑。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就可以方便学生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际测量,也更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如,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1米有多长,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厘米或1米;先估测再测量一些熟悉物体的长度,或者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来表示一些熟悉物体的长度等等,都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长度单位厘米或米,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东西,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对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有了多方面的理解和体验,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估测意识的形成和估测能力的提高。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1.通过组织学生用非标准单位测量教室的长、课桌的长,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能够在实际中灵活应用。3.教学中要把估测和实测有机结合,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4.使学生初步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综合与实践班级旧物市场根据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教材在每一册都安排了综合与实践活动。教材安排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和其他学科的联系,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对数学价值的初步认识,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彼此交流、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学习目标1通过有趣的旧物交换和买卖活动,锻炼交际与沟通能力,复习学过的乘除法及人民币知识。2能够利用学过的乘除法知识进行物品的买卖活动,能够进行物品的等价交换,能够正确计算及付钱、找钱,培养应用意识。3通过为贫困山区孩子或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培养热衷公益的良好品德。4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本次实践活动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加减混合运算、认识人民币、乘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让学生在活动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不同的学生会获得不同的体验。活动一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布置活动任务,教师讲解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通过“议一议”做好活动准备。第二阶段,活动开始,学生彼此买卖和交换物品,在买卖的过程中利用学过的乘除法和人民币知识进行商品的交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献爱心活动,组织学生把自己卖旧物的钱捐献给贫困山区或希望小学的孩子们,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关心公益事业的良好品德。第三阶段,活动回顾,通过“想一想”中的两个问题让学生谈收获,谈感想。第四阶段,自我评价,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自己的表现进行有效的评价。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 学习目标:1通过活动,了解人体中的有趣现象,从数学的角度感受人体中的秘密。2在获得自己的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后,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培养应用意识和估算意识。3.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本次活动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求商和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其定位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好玩”。如何才能体现出真的“好玩”呢?我们想到了人体本身,其实在人体中有很多有趣的数据,特别是彼此之间的关系学生会更加感兴趣。 如,将拳头滚一周,它的长度约等于脚底的长度;身高约等于双臂平伸的长度;身高大约是头长的7倍;腿长大约是头长的4倍;人的身高数大约是买鞋时尺码的7倍等。一拃 (zh) 指的是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一庹(tu)指的是两臂向左右伸开的长度;一步指的是行走时两脚间的距离。 “一拃”“一庹“一步”是人们经常用到的,也是古代的长度单位。让学生用“身体上的尺子”进行测量,把厘米和米的认识与学生自身的实际相结合,再与用工具测量进行对比,很容易激发学生测量的兴趣。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导入时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2.学生测量时只需要取整厘米数即可。3.本节课所说的倍数关系,都是大约的倍数。由于学生所学的知识有限,有的倍数关系没法通过计算得出。可以通过“份数”关系来进行解释。4.教学问题4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字材料,读完后可以问一问学生:读后你知道了什么?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当我们外出时,不一定会随身携带直尺和卷尺等工具,但我们可以用自己身体的一些部分“当尺子”来代替,例如,只要我们知道自己一拃的长度、一步的长度等,便可以近似地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使用身体上的尺子进行度量的优点和缺点。优点:用起来方便,可以随时进行度量。缺点:不能量太大的物体,得到的数据是近似数,不够精确。使学生明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当时情况选择用估测还是用工具测量。整理复习与总复习整理和复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既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学习形式。做好这一内容的教学,对提高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科书主要以回顾和练习的形式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整理。这部分内容由四个板块组成:一是“我学到了什么”,帮助学生通过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来整理学习内容;二是“我的成长足迹”,这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情感进行总结与反思;三是“我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困惑或者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四是巩固应用,参照独立练习的设计,题目维度包括数学理解、知识技能、解决问题、联系拓展。整理复习课的教学要求: 复习课要突出自主性 ;复习课要体现灵活性 ;复习课要注重针对性; 复习课要训练综合性 。整理复习课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教材内容取与舍的关系 ;学习材料旧与新的关系;知识覆盖点与面的关系;教学方式扶与放的关系;复习进度快与慢的关系 学习目标1经历整理前面所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2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3通过回顾、整理、练习等学习活动,初步养成整理所学知识的良好习惯和自我反思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总复习学习目标:1.经历对本学期各个领域所学知识进行梳理的过程,初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习惯,感受复习的作用。2.掌握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在购物情境中进行有关钱款的简单计算;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除法和倍的意义,熟记29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学习目标3. 结合动手操作活动初步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积累活动经验;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用计量工具进行测量;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测量有关的简单问题。4.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课时安排总复习这部分内容大致可分为5课时进行教学,“数与代数”安排3课时,“图形与几何”安排1课时,最后1课时可以进行综合练习。教材中“巩固练习”中的题目可以根据需要安排到相应的课时中 。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对原先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再学习,它更多的是一个加深数学知识理解,理清数学知识间联系,进一步提高数学知识掌握水平,提高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和技能的过程。总复习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要搞好总复习,教师要特别注意以下五点。1.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了解本班学生对本学期各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复习计划,做到有针对性地复习。平时教学中发现学生掌握得不牢固的部分要重点复习,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重点给予辅导。2.突出知识重点,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复习时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突出本学期的教学重点,突出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如,解决问题的复习,要教会学生“从头到尾”思考问题;乘除法的复习,要突出对乘除法意义的理解;乘法口诀的复习要突出口诀之间的联系;度量知识的复习要突出空间观念的培养。3.精心选择练习题目,注重练习效率。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练,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复习时不随意超出或降低课程标准的要求,教科书中的题目要用足、用好、用活,要充分挖掘习题所蕴含的价值。限于篇幅,有的题目只是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题型,教师可以仿照这样的题型自己再编一些题目。结合本班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适量补充一些题目,使复习更有实效性;在期末总复习阶段,由于都是学生熟悉的内容,学生容易丧失学习新鲜感。教师应设计丰富多样的形式进行练习,还可适量补充一些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题目,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4.关注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总复习中的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努力把情感态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可以对部分学生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提供再次评价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相对于平时的学习而言,复习中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并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5.关注学习后劲,开发学生潜能。 根本上讲,复习要“面向未来”,就是要让复习充满生长的力量生长知识、生长技能、生长思维、生长智慧这种生长,应该贯穿在复习活动的各个环节。相对于具体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言,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显得更为重要,教师既要重视对知识的复习,更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说明:总复习与期末考试的内容都是应知应会的,不能超出标准要求。边教边学,边教边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