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布线工艺课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1241480 上传时间:2021-11-19 格式:PPT 页数:101 大小:69.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次布线工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二次布线工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二次布线工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次布线工艺1二次布线知识2015.12二次布线工艺2 引 言 本PPT是根据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为满足生产加工日益增长要求,进一步规范生产加工工艺。依照相关的标准和企业的具体情况编制。仅在生产加工中参考,不是最终工艺标准.二次布线工艺31、适用范围 本工艺适用于本公司各级电压等级变压器端子箱和高低压成套设备二次回路配线。二次布线工艺42、配线工艺流程二次布线工艺53、技术要求 3.1 严格依照二次图纸要求、按工艺文件要求、按技术标准要求制做,接线要准确,途径要简捷,布局合理、横平竖直、美观大方、牢固清晰。二次布线工艺6 技术要求 3.2 选用的二次导线应采用电压不低于500V铜芯塑料绝缘导线(BV、BVR)其截面要求电流回路采用2.5m ,电压回路采用1.5m ,其颜色一般为黑色,安全接地采用黄绿双色导线,截面不小于2.5m,电子器件小电流、低电平允许采用小于1.5m ,但不得小于0.75m 。计量回路当电力和设计部门有特殊要求时,电流回路为4m、电压回路为2.5m、零线为2.5m,且颜色分别为:A相黄色、B相绿色、C相红色,零线为蓝色配置。二次布线工艺7 技术要求 3.3 二次回路的线束布置一定要有规律,原则上应以活动门铰链侧由上而下,布置做到合理、牢固、安全,分流的线束应做到横平竖直、层次分明、整齐美观,除必要弯曲(如转换方向)外,不能有弯斜、扭曲的现象。捆扎方式要规范、牢固可靠、均匀。二次布线工艺8 技术要求 3.4 所有的门应有可靠牢固的接地装置(接地柱),应与柜体柜架构成一个良好、安全接地体系。装置采用螺栓不能小于6mm,且接地点上应平整、光滑、无漆渍、无锈痕,连接的导线不能小于2.5m(建议采用不小于4m裸铜软线)的黄绿双色软线。二次布线工艺9 技术要求 3.5 二次回路的线束不准在导电部件敷设,高压柜线束与导电部位的净距离3kV不小于75mm,6kV不小于100mm,10kV不小于125mm,35kV不小于300mm。导线线部裸露部位之间及裸露部位与金属框架的电气间隙应不小于4mm,爬电距离应不小于6mm二次布线工艺10 技术要求 3.6 电器元件上接点一般只连接一根导线,必要时允许连接二根,其工艺要求应符合以下要求,所有接点与导线连接时应有防松措施,拧紧后应有25扣螺纹,所有的紧固件(螺丝、垫圈、螺母)均应为镀锌件。导线中间不允许有接头。2 5牙二次布线工艺11 技术要求 3.7 电流回路的连接应通过端子连接,且端子应为试验型接触良好的端子,同时电流回路应有可靠的接地,方式应符合相关要求。所有端子间的连接应采用专用连接片连接。二次布线工艺12技术要求 3.8 为了保证接点的安全可靠,所有导线(除单根导线需做羊眼圈外)应有冷压接头(冷压线鼻),冷压接点选用的规格与制作应符合其工艺要求。 a) 预绝缘端头与导线的冷压接后尺寸见图a。 b) 管形预绝缘端头与导线的冷压后尺寸见图b。 c) 裸端头与导线的冷压接后尺寸见图c。 d) 触针式端头与导线冷压接后的尺寸见图d。图a图b图c图d二次布线工艺13 技术要求 3.9 为了严肃二次图纸与实物的一致性,便于有关部门验证及维护的方便,所有导线端头与元器件应有明显正确的标志,即导线的标记套、元器件符号牌。导线标记套的规格应与导线线径匹配,接线后的方向应与图纸一致,元器件的符号牌粘贴位置应醒目、正确、美观,便于观看与核对。图a图b二次布线工艺14 4、配线的准备工作 4.1 领取图纸,技术规范资料(规范书),并将其消化和策划。 4.2 按图纸领取元器件及各种规格导线和辅助材料。 4.3准备好必需的辅助材料如梅花螺丝刀,吸盘,压线钳,钢板准备好必需的辅助材料如梅花螺丝刀,吸盘,压线钳,钢板尺,尺,BVRBVR铜线,扎带,冷压端头,斜口等铜线,扎带,冷压端头,斜口等. .二次布线工艺15配线的准备工作 4.44.4然后按照盘面布置图安装元器件如指示灯和转换开关等,并且然后按照盘面布置图安装元器件如指示灯和转换开关等,并且在各个元器件下粘贴标签(标签长度为在各个元器件下粘贴标签(标签长度为15mm,15mm,字体为字体为4:3)4:3)标签应标签应贴在同一条直线上如图所示贴在同一条直线上如图所示二次布线工艺16配线的准备工作 4.54.5然后用工具然后用工具( (工具的宽度为工具的宽度为13mm)13mm)画线如图画线如图A A所示所示, ,对于单排贴对于单排贴吸盘的指示灯粘贴吸盘时距离应大于工具的宽度大约吸盘的指示灯粘贴吸盘时距离应大于工具的宽度大约20-22mm20-22mm。 4.64.6、确定所画线平直后进行粘贴吸盘如图、确定所画线平直后进行粘贴吸盘如图B B图A图B二次布线工艺17配线的准备工作 4.7 根据导线规格选择号码套管,并按图纸及配线的先后次序打印标记套(回路标号),标记套(回路标号)应清楚、牢固、完整不脱色,编写元件符号牌要求字迹清晰端正,不得涂改、不褪色。 4.8按图纸与规范书的要求领取并核对元器件型号规格和安装位置。二次布线工艺18配线的准备工作 4.9 所有接入电器元件的导线端头均应套入号码管(标记套),除电器元件本身连线外,号码管套入导线后的阅示方向原则:站在产品正前方:水平方向从左到右的读入方向;垂直方向从下到上的读入方向;若为屏后走线时,站在屏后观看与屏前相同,号码管原则上应先套入回路号,然后套入对标记套,导线两端头的标记套应与二次图相符,方向一律按下图所示方向:二次布线工艺195、 下线工艺要求 5.1 下线前应根据装置的结构形式,元器件的安装位置完整地构思确定线束的走向,有几个分支及交汇点以及固定、包扎的方式,然后按导线行走的途径大致量出导线的长度,同时应考虑每一个接点接成弧形圈所需的长度,放50100mm的余量后剪下所需导线,两端再套上标记套(号码管)。图二图三图一二次布线工艺20 下线工艺要求 5.2 用于二次回路的导线一般采用单芯硬线(BV),在经常受弯曲处如插头、过门线均采用多股塑料绝缘软线(BVR)。 5.3 抽屉式成套开关设备应采用铜质多股塑料绝缘软线(BVR)。 5.4 过门线下线长度应能使门打开到极限位置而不受拉力影响。二次布线工艺21 下线工艺要求 5.5 插件及抽屉内凡采用软联接的插头座下线长度应保证插头能有充分插拔余量如图。 5.6 装有电子元件的控制装置二次线应考虑到远离一次回路,以防干扰。二次布线工艺22下线工艺要求 5.7 用于二次回路的导线颜色及线径:设备内部敷设一般用黑色,安全接地用黄绿双色线,接地线不得小于2.5m,计量回路除电力和设计部门有要求时,电流回路一律用4m,且用黄(A相)、绿(B相)、红(C相)、淡兰(N) 色线,电压回路一律用2.5m,颜色同上。常规的电流回路用2.5m导线, 控制保护回路为1.5m,连接电子器件的小电流低电平电路允许采用小于1.5m的导线,但不得小于0.75m(推荐采用1m如微机上)。 5.8 二次线的敷设应考虑到不得占用一次施工路径及供用户引进引出电缆的空间位置,并注意留出适当的空位以保证与裸母线之间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并要注意避开元件的喷弧范围。二次布线工艺23 6、端子安装与固定6.1 开关柜内端子应集中安装成排, 按端子的数量可排成单排或多排 端子,位置垂直从上到下,柜顶 从后到前,水平从左到右(正视); 接线应与二次图纸一致性。6.2 端子排安装位置:高压柜应装于仪表室内,低压柜一般型应装于门链侧垂直安装;抽出式低压柜进线、母联柜应于铰链侧垂直安装,特殊情况(无法垂直安装)允许在主开关上侧合适位水平安装,但应注意飞狐距离及导电部位距离。二次布线工艺24端子安装与固定 6.3端子装配时,始末两端必须装以挡板,不同安装单元的端子排也应在始末端安装挡板。端子排上逢5遇10应写明其顺序号。图二次布线工艺257、行线、接线工艺要求 7.1 行线方式有完全行线槽行线,行线槽与成束捆扎混合行线及成束线捆扎行线等型式,推荐采用行线槽行线方式。二次布线工艺26行线、接线工艺要求 7.2 行线时自上而下地将线束理成塔形或多边形(线束太大时也可理成圆形),然后分路,并将上下笔直的线路放在外档(往往是主干线的最长线束放外层),将中途要折弯的线路顺序放入内档,尽量避免线间和层间交叉,特别是顶层必须理直,这样线束从始至终被整齐的顶层盖住易于美观,接线头从线束下或中经背面绕过线束成弧形接入配件接线桩,线头拉出的根部必须捆扎。如下图:二次布线工艺27行线、接线工艺要求 7.3 二次回路的导线线束敷设过程中需要弯曲转换方向时,用手指进行弯曲后再直或横行走,不得使用夹咀或其它锋利工具弯曲,以保证导线绝缘层不受损伤。当线束过大确实需要借助工具弯曲时,应选用不带棱形钳齿的工具进行。断线钳尖嘴钳断线钳平口钳二次布线工艺28行线、接线工艺要求 7.4 线束分支处原则上应遵从小线束服从大线束的原则,即一般情况不改变主线束的走线路径,小线束通过横或竖折弯方式从大线束中分出,线束折弯处两边就近必须捆扎。线束在行线过程不允许出现有斜拉现象,除过门线及部分要跨越障碍的场合外一律采用或竖或横的两种行线方式。且所有扎线处不得有凹凸不直或有歪斜现象。如下图:二次布线工艺29行线、接线工艺要求7.5 用行线槽行线时行线槽应敷设在柜(箱)的两侧或底部,若是元件布置排列明显和线束较多时也可在中间敷设,装于引出线的下面,行线槽的安装部位一般以垂直和水平为主。7.6 行线槽的安装应采用尼龙铆钉或其它绝缘件进行紧固,行线槽出线口不允许有毛刺。图四二次布线工艺30行线、接线工艺要求 7.7 当用缠绕管捆扎时,对固定的线束选用的缠绕管其内径是线束的二分之一左右,活动的线束选用的缠绕管其内径接近线束的外径。 7.8 缠绕在线束上的缠绕管其间距约为缠绕管本身的宽度。 7.9 对1.5m及其以下的导线线束,应采用全长包扎,对2.5m及其以上的导线线束,可采用分段包扎,包扎时每隔100150mm左右均匀地扎一段,每段约5圈。100 150mm222.5mm 以 上 的 导 线1.5mm 以 下 的 导 线缠 绕 管二次布线工艺31行线、接线工艺要求 7.11 捆扎带的抽紧程度以线束被捆线基本抽紧为准,不能损伤导线的绝缘层,抽紧捆线后留2mm左右,多余的用斜口钳剪去。 7.12 捆扎好的线束应逐段立即填入扁形线夹,拉直结束拧紧线夹,边扎边固定直至全部结束,线夹夹持部的线束应先用塑料胶带包扎妥善后方可填入线夹固扎线间距应尽量统一,线夹固定后的线束应无晃动现象。二次布线工艺32行线、接线工艺要求 7.13 线束最多不得超过24根,每层最多不得超过6根,如实际需要较多根数时,尽可能采用行线槽方法,为保证线束美观整齐,应在各层线间垫上硬质卡纸或硬质塑料薄片,卡片宽度根据每层线列实际宽度确定,以不露线束两侧导线为界,该位置应有扎线捆扎牢固,线束粗细可按实际导线根数确定,一般为单层二根,双层四根至六根,三层九根至十二根,四层二十至二十四根。见图B:图B二次布线工艺33行线、接线工艺要求 7.14 二次回路的导线线束不准在导电部件和元器件本身上固定和敷设(框架式断路器除外),也不许直接敷设在金属铁板上,必须腾空35mm或导线包以塑料绝缘带,采用支承样板铁条敷设线束时,样板铁条必须包以塑料绝缘带。 图 二次布线工艺34行线、接线工艺要求 715 在经过包扎的样板铁上敷设线束的包扎应按如下: a)先用塑料布一端插入线束中间加以抽紧。 b)将导线整齐排列成多边形或塔形。 c)然后包扎25层,包扎后用捆扎带抽紧,且捆扎带尾朝上,等全部完工后,齐根剪去带尾。二次布线工艺35行线、接线工艺要求 7.16 不在样板铁上敷设线束的包扎,将导线理顺整齐排列成近似于圆形的线束,用捆扎带包扎,线束中间的扎线处要均匀,其横向扎线间距不得大于150mm,纵向间距不得大于200mm,扎线处要求扎紧,用手滑动,不得松动。 7.17 线束在柜内敷设时线束与金属柜体之间应用绝缘线夹进行固定。线夹间距水平方向不大于300mm,垂直方向不大于400mm,离线束转角处30mm左右,必须配有绝缘线夹将其固定。 7.18 对角钢结构的箱柜应采用支件在适当位置紧固,并安装线夹,对需在安装板,面板上固定线束的,应在适当位置设绝缘线夹进行紧固。二次布线工艺36行线、接线工艺要求 7.19 导线与线束需要穿过金属板时,必须在金属板的穿孔处加装橡胶圈或齿形带。交流回路的导线在穿过钢制金属隔板时,该回路所有相线(包括中性线)均应从同一孔中穿过。 7.20 绝缘导线不允许贴近具有不同电位的裸露的带电部位。线束与带电体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5mm。图五图六二次布线工艺37行线、接线工艺要求 7.21过门的线束两端要用线夹压紧,过门线应套波纹管呈“U”形或“S”形。线束的长度应保证门及导电物件开启关闭时线束不得叠死,在开启及关闭过程中不应擦门框,同时应确保门开启120。 图 7.22 二次回路的导线线端裸露部位之间及导线线端裸露部位与金属骨架的电气间隙不应小于4mm,爬电距离不小于6mm。二次布线工艺38行线、接线工艺要求 7.23 行线时不允许损伤柜体表面涂层,安装和接线过程中不能损坏电器元件。 7.24 行线过程中,不允许使任何异物落入元器件内,特别是有触点的元器件的触点间隙内或磁性元器件的线圈间隙内以及断路器和刀开关的灭弧室内,以免引起配件卡死或短路。 7.25 在一般情况下导线不允许弯许多类似弹簧状的圆圈后接线,但接地线和元器件有活动接点的连接线除外,接地线和有活动连接线的圈数限定5圈,如下图:二次布线工艺39行线、接线工艺要求 7.26 元件本身引线与导线的连接必须配有接线片或小接线过渡端子,不允许直接搭接。 7.27 行线时如遇导线太短,必须调换,不允许将导线加长。 7.28 产品上所有的接线端子,应根据接线图的要求,标注或套上标记套(回路标号)。二次布线工艺40行线、接线工艺要求7.29 有接地母线的产品,每个互感器必须下一根接地线至接地母线排上,其余产品互感器相连后必须下一根接地导线到接地螺钉。7.30 二次线接到元器件桩头时,线不能贴牢元器件敷设或用吸盘固定在元器件上,上线方式也应有序,二次线不能遮住元器件一次接线桩头,应考虑到配件本身的发热及检修拆换方便。7.31 二次线在敷设途中如遇 有金属障碍时,应加以弯曲 越过,中间保持4mm以上的 距离。如图:4mm二次布线工艺418、 线头制作及配件上线工艺要求 线头制作:即对线头弯圆或冷压铜制接线端头。 8.1 线头制作时不能使导线的线芯和绝缘层受到损伤。 8.2 剥线钳刃口应与线径相匹配。二次布线工艺42线头制作及配件上线工艺要求8.3压线钳的选择不同的端头应分别采用相适应的专用冷压接钳。a) 预绝缘端头压线钳口见图1所示。 图1 图2 图3 图4 b) 裸端头压线钳口见图2所示。c) 管形预绝缘端头压线钳口见图3所示。e) 触针式端头压线钳口见图4所示。二次布线工艺43线头制作及配件上线工艺要求 8.4 线芯与端头配合 a) 预绝缘端头与导线的冷压接后尺寸见图5。 b) 管形预绝缘端头与导线的冷压后尺寸见图6。 c) 裸端头与导线的冷压接后尺寸见图7。 d) 触针式端头与导线冷压接后的尺寸见图8 图5 图7 图6 图8二次布线工艺44线头制作及配件上线工艺要求 8.5对单芯导线线头一般采用尖咀钳或圆头钳进行弯成单眼圈,弯圈后的导线其线芯不允许受到损伤,圆圈应基本成圆形且其内径应比电器接点螺栓直径大0.51mm,羊眼圈末端距导线绝缘应有24mm距离,保证装入接点时垫圈不压着导线绝缘,导线接入接点后,从垂直方向看去不得有线芯弯成的羊眼圈露出;单眼圈呈顺时针接入螺钉。(羊 眼 圈)14-1二次布线工艺45线头制作及配件上线工艺要求 8. 6工艺要求 a) 端子的接线均应采用冷压接端头,线芯直接接于电器接线端子只有该接线端子适应于这种方法才能允许。 b) 预绝缘端头压接后,绝缘部分不能出现破损或开裂。 c) 导线芯插入冷压接端头后,不能有末插入的线芯或线芯露出端子管外部以及绞线的现象,更不能剪断线芯。(见图所示) 图 二次布线工艺46线头制作及配件上线工艺要求 d) 冷压接端头的规格必须与所接入的导线直径相吻合,导线与冷压接端头的配合见本守则的规定。 e) 剥去导线绝缘层后,应尽快与冷压接端头压接,避免线芯产生氧化膜或粘有油污。 f) 压接后导线与端头的抗拉强度应不低于导体本身抗拉强度的60%。不同端头与导线压接拉力负荷值见表。二次布线工艺47线头制作及配件上线工艺要求 g) 针形端头、片形端头和管形端头长度,应根据所接入的端子情况,接触长度应与端子相一致或至少长出压线螺钉;二个压线螺钉时(如电度表),其端头长度应保证二个螺钉均接触固定。(见图所示) 图 二次布线工艺48线头制作及配件上线工艺要求 h) 触针式端头 j) 通常不允许二根导线接入一个冷压接端头,因接线端子限制必须采用时,宜先采用二根导线压接的专用端头,否则宜选用大一级或大二级的冷压接端头。预绝缘端头与二根导线压接配合仍应符合要求,避免出现裸线芯露出绝缘管外的情况。(见图所示) 图二次布线工艺49线头制作及配件上线工艺要求 k) 一个接线端子接入二个冷压接端头时,应根据不同的端子接线形式,选择适合的冷压接端头。 螺钉串插式平板连接宜采用圆形和叉形端头(见图a所示)。允许两种不同的端头同时使用,且允许不同大小线径的冷压接端头接线,此时大线径在下面,小线径在上面。连接时两端头采用背靠背的形式,相叠或张开相互夹角不小于30(见图b所示)。 图a 图b二次布线工艺50线头制作及配件上线工艺要求 螺钉串插式弧形板连接宜采用针形端头或管形端头,也可采用圆形端头。采用两个针形或管形端头时,线径或端头大小应相同。(见图a所示) 平板压接式连接宜采用片形端头。(见图b所示) 弧形板压接式连接宜采用针形和管形端头。但线径或端头大小应相同。(见图c所示) 图a 图b 图c二次布线工艺51线头制作及配件上线工艺要求 8.7对多芯导线线径剥头后,应在导线端部压上冷压接端头,具体做法是:用剥线钳剥去57mm长的塑料皮,并将号码管套上,打开冷压钳,将冷压钳端子标记向上,放入冷压钳相应的钳口处,把导线插入冷压端子内,然后进行压接,必需加压至钳口完全闭合方可放开,并达到如下要求: 1)压接冷压接端头时,线芯顶端应露出插套0.51mm,不带绝缘护套的压接端头,导线绝缘层与插套之间的过渡间隙应控制在0.5mm范围内。 2)冷压钳锥口的中心应对准冷压接端头插套焊缝中心,压痕在无焊缝处。10.50.50.5导线导线铜芯 压接EP导线铜芯UT直插端头二次布线工艺52线头制作及配件上线工艺要求 8.8低压抽屉柜接线头一律采用冷压端子。 8.9 同一电器单位应用同一种导线端头制作方法。 8.10 冷压接端头的选用,应根据元器件上接线端头的型式不同而不同: 当电接点两边没有挡板时必需选用TO型冷压如接地线桩头、电线与母排的连接处、CT、PT及大部分仪表上,样式见图:14-1图 D图 E图 C二次布线工艺53线头制作及配件上线工艺要求 8.11冷压接端头的规格应根据导线的截面积或设计要求进行选用,具体见下表1:WTO10-8TO10-6TO10-5TO10-4TU6-6TU6-8TU6-4TU6-5TO6-6TO6-8TO6-4TO6-5TO4-6TO4-8TO4-4TO4-5TU4-6TU4-5TU4-4TU4-8TU2.5-8TO2.5-8TO2.5-6TU2.5-6TU2.5-5TO2.5-5TU2.5-4TO2.5-4TU1.5-8TU1.5-6TU1.5-2.5TU1.5-4TU1.5-3TU1.5-5TO1.5-5TO1.5-4TO1.5-3TO1.5-2.5TO1.5-8TO1.5-6TO1-6TO1-8TO1-2TO1-2.5TO1-3TO1-4TO1-5TU1-2TU1-3TU1-4TU1-5TU1-6TU1-2.5TU1-8TO1-8TO1-6TO1-5TO1-4TO1-3TO1-2.5TO1-2TU1-8TU1-6TU1-5TU1-4TU1-3TU1-2.5TU1-2M8M6M5M4M3M2.5M21.61.63.22.64.25.21.91.130.972.241.762.733.991.37穿线孔外径线芯10642.51.510.75LWD端头型号及安装螺丝规格)2截面(mm绝缘导线二次布线工艺54线头制作及配件上线工艺要求 8.12 剥线的长度应按电器元件接线板上螺钉的直径来确定,如表2所示: 表228824211845615度 (mm)剥 线 长3径 (mm)螺 钉 直14-1(TU型)(TI型)(TO型)14-114-114-114-1型)(TC(羊眼圈)二次布线工艺55线头制作及配件上线工艺要求 TUTO型冷压头规格尺寸电流(A)最大允许TU4-6TU6-8TO4-6TO6-8TU2.5-8TO2.5-8TU2.5-3TU2.5-4TO2.5-3TO2.5-4TU2.5-6TO2.5-6TO2.5-5TU2.5-5LTU1.5-3TU1.5-4TU1.5-6TU1.5-5TO1.5-6TO1.5-5TO1.5-4TO1.5-3LDWL5.34.33.24.33.28.46.45.36.4型号W8.517167.519146188166.5271311.52421374891911.520尺寸(mm)8.415.026W12.0236.5二次布线工艺56线头制作及配件上线工艺要求 8.13 元器件的接线方式有:a)直接接入法b)焊接型接法 c)螺钉压接型接法 d)插接型接法 8.13.1 直接接入法:如电度表及抽屉式二次插件上用瓦型垫圈压接的接线方式,用瓦型垫圈压接接线线头制作应达到如下要二次布线工艺57线头制作及配件上线工艺要求 1)用瓦型垫圈压接的导线,导线的线芯应露出瓦型垫圈0.51.0mm。 2)接入一根导线时,导线应顺螺钉旋紧方向插入。 3)两根接入瓦型垫圈接线端的导线,线径不相同时,其中线径细的单芯导线可将导线线芯弯曲180度后再插入,如下图,多芯导线须用冷压接头.810二次布线工艺58线头制作及配件上线工艺要求 8.13.2 焊接型接线原则: 1)焊接型接线端要求焊点光亮、牢固,不允许出现虚焊、漏焊。 2)导线元器件上的焊接处在焊接前应清除其表面氧化层,并进行搪锡处理。 3)焊接时可以用少量松香或少量中性助焊剂,不允许使用酸性助焊剂进行焊接。 4)焊接完毕后,焊点应当用洒精棉擦试清洁。 5)焊接时应注意保护导线的绝缘层不被烫伤,或产生明显的热收缩现象。二次布线工艺59线头制作及配件上线工艺要求8.13.3 螺钉压接型接线:即用螺钉压接弯圆导线或压接TO TU型压接端头的多芯导线接线原则:1)被压接的弯圆型导线,导线的弯圆方向应与螺钉的旋紧方向相一致,方向不允许逆转。2)两根弯圆导线接入接线端时,弯圆导线之间必须垫入与螺钉相应的铜质平垫圈,并且导线规格不同时,应将截面积大的导线放在接线端底部。二次布线工艺60线头制作及配件上线工艺要求 3)弯圆导线接入接线端时,导线的绝缘层不允许被平垫压住,两根TO、TU型压接端头的导线应“背对背”接入接线端。 4)二次线接至母排上时,必须在排上打孔,2.5mm2以下的导线用M5螺钉孔, 4mm2以上的用M6螺钉连接,一个孔允许接2根线,该孔另一面不允许再接线。二次线不允许从母排相间穿过。 5)一般电流电压互感器及部分仪表以及抽屉式断路器的二次插件桩头大多无弹垫,上线后易松二次布线工艺61线头制作及配件上线工艺要求 8.13.4 插接型接线 在线芯上插接插针型冷压铜接端头后,用适当工具压接牢固,再插接在元器件相应的插接片上,插接后不得有松动现象。二次布线工艺62线头制作及配件上线工艺要求 8.14 桩头上线的工艺要求: 8.14.1 一般情况每个接线端点只允许连接一根导线接头,最多允许连接二根导线,并在导线压接端头的上下侧均应配有平垫圈,导线压接端头必须可靠推入且螺丝需拧紧,不得有松动现象,对未接线的紧固件在完工时应逐个拧紧,避免松动脱落,螺钉端头伸出螺母应符合露出(25牙)的标准。2 5牙二次布线工艺63线头制作及配件上线工艺要求 8.14.2 连接元器件上的接线头必须弯成贺弧形,有利于检修,线也不易损伤。同一台同一类电器或同种方案的几台柜子元件接线后所弯成的圆弧大小和高度应统一。 8.14.3 凡是直流电流表须配有分流器时,其二次接线应直接连接,不得经过端子板,当线径为1.5平方时其长度不得超过3m。二次布线工艺64线头制作及配件上线工艺要求 8.14.4 连接到发热元件(如管形电阻,板形电阻,瓷盘电阻)上的导线,应从其侧方或下方引出,离发热元件30mm以上,当接入小于或等于15W管形电阻时应剥去导线绝缘层20mm左右长度,接入大于15W管形电阻时应剥去导线绝缘约40mm。然后套上耐热瓷珠,再进行连接,焊接处应牢固无虚焊、漏焊。 8.14.5 对于小于75W的管形电阻允许用螺杆串心后一头固定在骨架或支架上。对大于75W的管形电阻应用螺杆串心后二头固定后才能接线。对时间继电器上的附加电阻不能悬挂焊接,应固定在面板支件上。 8.14.6 导线接到电器元件接线端头时,导线不允许把元件上的接线端头遮住,应方便拆装。二次布线工艺659、二次行线部分示例及符号牌形式 9.1端子排的配线 9.1.1 导线接入端子前应做成圆弧形状, 其圆弧半径不小于10mm,圆弧跨度 图a 长视标记套管长度而定。(见图a) 9.1.2导线接入端子排前的分线: 1)导线从上往下接入端子排。(见图b) 图b 2)导线从下往上接入端子排。(见图c) 3)导线从端子排中间分别向上、 图c 下方向接入端子排。(见图c) 图d 二次布线工艺66二次行线部分示例及符号牌形式 4)插销式扎带捆扎方式导线接入端子排,分线前应捆扎,一次最多分3根导线或分出接入3只端子排距离的导线。(见图e) 5)卷式结束保护带包扎方式导线接入端子排,应按接入端子排的导线顺序,相对于接线端子位置,逐渐分出。(见图f) 6)行线槽方式导线接入端子排,行线槽与端子排的安装距离应为40mm60mm之间,导线相对于接线端子位置从行线槽出线孔逐渐分出;行线槽孔距应选择与端子板厚度相同,导线分出平直,高度一致。(见图d) 图e 图f 图d 二次布线工艺67二次行线部分示例及符号牌形式9.2电器元件端子的配线9.2.1导线接入端子前应做成圆弧形状,其圆弧半径不小于10mm,跨度长视标记套管长度而定。(见图a) 图a 9.2.2导线距离端子接线管端部的弯曲应符合规定要求,因装配限制接线端头必需弯曲时,只允许弯曲一次,且折弯角度不得大于45。(见图b) 图b二次布线工艺68二次行线部分示例及符号牌形式 9.2.3 LA、AD11型按钮、信号灯配线见图c所示。 9.2.4 LW5型转换开关配线见图d所示,导线跨度不应大于120mm。 9.2.5 LW12型转换开关配线见图e所示,导线跨度不应大于120mm。 9.2.6 LW2型转换开关配线见图f所示,导线跨度不应大于150mm和90mm。 图c 图d 图e 图f二次布线工艺69二次行线部分示例及符号牌形式 9.2.7 42L6仪表配线见图g所示,导线弯曲跨度不应超过仪表边缘。 9.2.8 6L2仪表配线见图h所示,导线超出仪表上部边缘不大于6mm,左右与边缘平齐。 图g 图h 二次布线工艺70二次行线部分示例及符号牌形式 9.2.8 继电器的配线 见图i所示。 图i 9.2.9 电器接线端子位于并突出于电器中间段的配线见图j所示,导线与电器面的角度不大于30o。 图j 22-122-13022-122-13022-122-122-122-1标签22-122-122-122-122-122-122-122-1二次布线工艺71二次行线部分示例及符号牌形式 9.2. 10 仪表门的配线(见图k所示) 各电器元件配线方向应从导线束敷设相反的方向弯绕。 各电器元件的安装应端正,导线敷设应尽量采用集中线束的方法。 图k二次布线工艺72二次行线部分示例及符号牌形式 9.3 其他 9.3.1二次电源线接线: 采用专用接线端头,二次电源线用冷压扁平快速端头与之连接。(见图l) 在母排上开4的孔或直接攻丝,采用M4螺钉连接。 导线长度应留有适当的裕量,并将其卷成螺旋形状,螺旋形内径约8mm10mm,绕35圈。(见图m) 图l 图m母线专 用接 线端子二次布线工艺73二次行线部分示例及符号牌形式 9.4 保护接地 9.4.1标志和识别 a) 保护接地端子应采用颜色标志(黄-绿双色的标志)。 b) 文字符号采用PE识别。 c) 图形符号见图n、图o , 优先选用图o 图n 图o保护接地二次布线工艺74二次行线部分示例及符号牌形式 9.4.2接地保护的范围 a) 所有作为隔离带电导体的金属隔板均应有效地接地。 b) 设备的框架、仪用变压器的金属外壳、开关电器、仪表、继电器的金属外壳以及金属手动操作机构均应有效接地。 c) 对于门、盖板、覆板和类似部件,如果其上没有安装电气设备则一般金属螺钉连接或镀锌的金属绞链连接就认为保证了电的连续性;如果其上装有额定电压值超过42V的电气设备时,应采用保护导体将这些部件和保护电路连接。二次布线工艺759、二次行线部分示例及符号牌形式 9.5 二次行线部分示例及符号牌形式 1)分路部分接入单排仪表的线束布置示例:二次布线工艺76 二次行线部分示例及符号牌形式 2)分路部分到双排仪表的线束,可用中间分线的布置:二次布线工艺77 二次行线部分示例及符号牌形式 3)分路部分到按钮,熔断器,控制开关等部件的线束布置:原则上按横向对称行走,如果受到位置上的限制,允许紧向对称行走,所有接线应有一定抛度,其抛度高为20mm左右。一排按钮接线一排信号灯接线二次布线工艺78 二次行线部分示例及符号牌形式 信号灯或按钮双排及双排以上布置接线LW12接线LW15接线二次布线工艺79 二次行线部分示例及符号牌形式 4)分路部分到继电器的线束,一律按水平居中向两侧分开的方向行走。到继电器接线端的每根线应略带圆弧状连接,一般圆弧如图,力求同面板上的各种继电保护回路圆弧一致。二次布线工艺80二次行线部分示例及符号牌形式 5)符号牌形式及编写方法见下附图,符号牌横线上方编写元件安装序号如:I 、I ;横线下方编写元件符号。接线图上有设计标志时按图纸要求编号。二次布线工艺8110 、检验规则 10、检验规则 10.1 接线完工后一定要打扫柜内与周围的杂物,进行自检。 10.2 接线头螺钉有无松动现象,如有松动,即加以紧固。 10.3 所行线路要平、直、齐、牢。 10.4 所有元件不接线的端子,都需配齐螺钉、螺母、垫圈等并要求紧固。 10.5 按技术要求的各项规定,进行元件规格的外观检查,并符合图纸要求。二次布线工艺82 检验规则 10.6 核对导线选用规格是否正确,导线绝缘层及导体有无损伤。 10.7 检查扎线质量、弯曲半径是否符合要求,方向是否正确。 10.8 检查此次回路的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安全距离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10.9 按原理接线图及施工接线图,检查导线连接是否正确。 10.10 按有关技术条件和标准,进行出厂检试。二次布线工艺8311、不规范接线图例 图1 图2二次布线工艺84不规范接线图例 图3 图4二次布线工艺85不规范接线图例 图5 图6二次布线工艺86不规范接线图例 图7 图8二次布线工艺87不规范接线图例 图9 图10二次布线工艺88不规范接线图例 图11 图12二次布线工艺89不规范接线图例 图 13 图14二次布线工艺90不规范接线图例 图15 图16二次布线工艺91不规范接线图例 图17 图18二次布线工艺92不规范接线图例 图19 图20二次布线工艺93不规范接线图例 图21 图22二次布线工艺94不规范接线图例 图23 图24二次布线工艺95不规范接线图例 图25 图26二次布线工艺96不规范接线图例 图27 图28二次布线工艺97不规范接线图例 图29 图30二次布线工艺9813、好的典范 图 1 图2二次布线工艺99二次布线工艺100二次布线工艺1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