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4认识感官l 苏教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9927101 上传时间:2021-11-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4认识感官l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4认识感官l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4认识感官l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认识感官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与同伴互相指认眼、耳、鼻、舌、皮肤的活动,说出它们都是感觉器官(感官)。2、观赏视频或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3、在用感官观察的活动中,尝试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教学难点: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教具、学具准备】各种声音的录音片段【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谜语:两间房子一样宽,大门常开也常关,房里可容千万人,难容沙粒在里边。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个谜语指的是我们身上哪个器官么?眼睛可是好宝贝,通过眼睛我们可以观察到事物的大小,看到它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二、认识感官。(一)活动一:初识感官。1、师:小朋友们,我们所说的“观察”也不仅仅是看哦,谁来说一说还有哪些“观察”的方法?2、师:小朋友们可真聪明,是啊,人身上的宝贝可真多啊!眼睛、鼻子、舌头都能帮助我们观察事物,除了这些你还从自己身上找到哪些宝贝可以帮助你观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12页的图片。3、说一说,你发现自己身上还有哪些宝贝可以帮助你观察呢?根据学生回答,逐一板书(眼、耳、鼻、舌、皮肤)注意:手不是感觉器官,手上和遍布人的全身的皮肤是一种感觉器官,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二)活动二:认识感官的作用。1、用眼看:观察图片,找出不同小动物,描述小动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师:接下来老师来试试小朋友们的火眼晶晶,看看谁的眼睛观察起来最厉害,13页的图片中有许多小动物,看看你能找出来几种?(当学生对自己找到的小动物进行描述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达给予帮助,例如:你讲给大家听的时候,可以说说小动物个头的大小,身体的形状、颜色;如果讲不出它的名字就说不知名的虫子或动物。注意事项刚入 3 学的小朋友描述水平较低,教师可以帮助他们用一些科学词汇表达,但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表述,也不必对学生的描述准确度作太高的要求。)2、用耳听:刚刚小朋友们带着老师走进森林里去用眼睛发现了许多小动物,接下来老师要邀请你们用耳朵来听听森林中的声音。(课件播放:风声雨声流水声、小动物发出的声音等)3、用鼻闻:接下来的游戏就更难了,老师这里有两杯看上去一样的液体,你知道它们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方法分辨。(出示一杯醋,一杯白开水,邀请学生用自己的办法分辨。)4、用舌尝:出示一些彩色糖果,请学生自主品尝,并说一说尝到的味道。(观察的顺序通常是一看二闻三尝,强调对不认识的物品不能随便闻和尝。)5、触摸游戏:摸一摸自己身边的物品,组织学生试着用光滑、粗糙、软、硬等词语来描述。师:想一想,皮肤的触觉只有手才有吗?三、拓展:读图,了解有些动物的感觉器官很灵敏。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图片资料或观看视频资料,狗的嗅觉、鹰的视觉、猫的触觉等。2、组织学生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感觉器官也有了不起的功能?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小朋友们真棒!让我们一起到户外,用眼睛看看蓝天,用耳朵听听风声,用鼻子闻闻花香,用脚踩踩松软的草地,用我们的感官感受美丽的大自然吧!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板书设计:4、认识感官眼 看耳 听舌 尝鼻 闻皮肤 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