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记 (第0130课)

上传人:1777****777 文档编号:37953152 上传时间:2021-11-05 格式:DOC 页数:247 大小:4.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记 (第0130课)_第1页
第1页 / 共247页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记 (第0130课)_第2页
第2页 / 共247页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记 (第0130课)_第3页
第3页 / 共2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记 (第01-30课)二级课程011、什麼是“勢”?世界-物質-.元素-分子-原子 -氣-勢-形 氣的運動產生了勢。 勢通過物體的體被人所感知。字形是表面的,重要的是看筆鋒的走勢。勢的表面不同:靜、險、動。書法作品,有取靜勢、動勢。但這些都是一個字完成以后所表達的勢。跟張旭表達的并不一樣。2、張旭的五勢。韓方明記:張旭體系:五執筆、九用、八法、五勢。玉有說細記錄五勢:一曰:鉤裹勢。 二曰:鉤努勢。三曰:袞筆勢。 四曰:豎筆勢。五曰:奮筆勢。結論:每個筆勢各有名字,表示固定的點畫配搭。每個筆勢都是一次運筆寫成的。一個筆勢就是筆鋒一個固定的路線。(寫字時筆鋒不是亂走的,它有規定的路線。受到點畫的規范和制約,但我們可以以不同的主法組合點畫。靈活地產生各種筆勢。)玉堂禁經除了“五勢”之外,后面還有其他三十幾種筆勢。現在的部件,就是以前的筆勢。漢字書寫實際上就是運用這些筆勢。我們應整理古人的筆勢系統,而不用另搞一套。古人的筆勢與現在的部首很相似。部首只是合體字分類用。如水部、木部、土部,按照它們的意義分別部居。至于部首以外的點畫,部首是不管的。例:旁按部首分上下兩部份發。按筆勢可用五個筆勢裹束在一起就是“旁”字。所以書法寫字,其實只組合其些筆勢。例一級課中例:寥把四個筆勢裹束成字。所以說,書法跟普通寫字不同。書法跟普通寫字不同。它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先由點畫組成筆勢。然后裹束筆勢成為一個字,我稱之兩步成字。點畫寫得好不好取決于用筆技巧,關鍵是小圈換筆心。筆勢是否順暢就要組織點畫。大圈的關鍵是運用使轉。裹束筆勢要照顧整體的結構。結論:書法兩步成字,是對應書法三要素的。點畫級成筆勢,是裹束成字的準備。看懂一個字由哪些筆勢組成,這就是識勢。3、印刷體和手寫體郭紹虞從書法中窺測字體的演變:文字的應用有兩個目標:一個要求辨認清楚,一個要求書寫便利。正國為有這兩個目標,文字就分為兩種體式。從書法中窺測字體的演變:一般人往往對要求辨認清楚的文字,稱之為正體,而對于書寫便利的稱之為草體。到后世印刷術盛行之後,就稱前一種為印刷體,後一種為書寫體。就文了的性質和應用而言是可以只分正草二體的。文定 辨認清楚-正體-印刷體(宋) 書寫便利-草體-書寫體(或手寫體) (不是書法的草書)手寫體的特點:便利流暢。使轉:使:就是直線的連續書寫。 轉:就是弧線條的連續書寫。中文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寫印刷體有一個筆順的問題。(現在書寫的筆順,與書法意義上的筆順是不一致的。)古人很早就區分的印刷體和書寫體。但民間手寫體基本上就是自由發揮,只有書法之體才有規則。書法就是把普通人的手寫體,升華到藝術的層次。只要會善用筆勢,就能把復雜的字形變得簡單。結論:印刷體是給人讀的部首以文字分類。依照筆順寫文字印刷體,不是書法。書法用筆勢,這是手寫體的規則。臨池管見清 周星蓮:近來書生筆墨,臺閣文章,偏旁布置,窮工極巧,其實不過寫正體字,非真楷書也。(真書不是正體字。下節課講)要點:古人所說“勢”的意義。“五勢”指筆鋒某種固定路線的走法。書法的筆勢和寫字的筆順比較。二級課程024千祿字書:正、通、俗,把字分三類。(這本書是給從政的人查字用的。)俗:民間記賬、開單、民間流行的手寫體。通:正體通用,用正式場合,官方用,歷史悠遠。正:文字學上有根據,用最正式場合,科舉考試等。(碑刻)正體字根據篆體字來的有根據,但寫起來未必流暢。通用字因被許多書法家所使用,漸漸承認了它的合法性,并取代了正體字。通:書法之體。“通”字很多字就是書法之體,又稱帖體、帖寫。帖體不是正體,也不是自由體,它是有規則的。我們學書法,就是學這種。玉堂禁經: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三者兼備,然后為書;茍守一途,即為未得。用筆:小圈。識勢:大圈。裹束:大圈+小圈。5筆勢適用范圍,真行草三體。授筆要說:自伯英以前,未有真、行、草書之法。(伯英即張芝)。書體發展的順序是:最早有先秦的篆書。然后有漢代的隸書,隸書早期產生了草書,晚期產生了行書,最后有了真書。五大書體可分兩類。篆隸是分筆寫的,真行草收是用使轉寫的。書譜唐孫過庭:真以點畫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孫明確指出,真書和草書其實只是大小圈對換。)例:交字整個字 有兩個筆勢:上面“二”字,是一個使奮筆勢;下面兩撇一捺,寫了一個飛帶勢,屬于轉。整個字由一使一轉組成。在文字學上好象少了一點,但這是通用寫法。沒有人說它是寫錯了。有點畫,有使轉,這就是書法上的真書。草書舉例:福兩個字的使轉是一樣的,但智永的點畫好過懷素。懷素的線條比較單一,表現力不強。隨字也是一樣,使轉構成開體,但點畫的好壞也是重要因素。結論:一級課和“用筆”,是解決點畫好不好。二級課程“筆勢”,要解決使轉的運用。真書、行書和草書,都奸基于點畫和使轉。采古來能書人名劉宋.羊欣:鐘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銘古:碑刻之書;行押:行書。章程書:真書的名字,就來之于鐘繇的“章程書”。章程兩字快讀得一切音。章程書就是真書,鐘繇被尊為真書之祖,而不是正體字之祖。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當初小學是學基礎課程。正體是錄書,這里說“教小學”用章程書而不用隸書,是為了抄寫方便。說明在漢末已經認識到,所讀和所寫可以分開。所讀是規正的,所寫是流暢的。6筆勢的系統永字八法就是八個筆勢,復合筆勢就是從這八個筆勢中發展而來的。書法論現代沈尹默:自來論書法者,首舉“永”字八法今姑從舊習,略記於此,我以為八法只是八種筆勢,當於筆勢 篇中詳之。黃簡則認為:從玉堂禁經來看。先講述了永字的八種用筆法。然后以永字點畫為例講述筆勢。是二者的范例。要點:一字三寫:俗、通、正。筆勢的應用范圍:真行草三體。筆勢的系統表。幽答:草體:以草書形式呈現的字形。草書:用一定草書技法書寫的草體。草字:書寫草書的字體。 事物的存在有著內涵與外延的辯證統一。筆勢則由筆畫內涵延展到外沿的外在表現。按黃簡老師的說法,即筆畫在書體也呈現的不同姿態。二级课程031、單一筆勢:點 (八個永字單一筆劃)點:是文字角底的說法,但書法中姿態不同的點筆勢不同。沈尹默書法論:筆乃是一種單行規則,是每一種點畫各自順從著各具的特殊姿勢的寫法。(當點畫有一種特殊的姿勢,那就是一種筆勢,正因為每個筆勢都不同,所以稱之為單行規則.)例:永 點 側 9號位 左側點,也是點,但書法中是另一種筆勢(書法中一個筆勢,可以用于許多場合,只要看上去舒服,有美感就得了。)結論:姿態相同的點,無論同於何處,屬于同一個筆勢。 不同姿態的點,就是另一個筆勢。2、什么是八法化勢?清代戈守智漢溪書法通解這本書中第四卷。“八法化勢”:八法指永字八法,各自有姿勢(趯,嚴格不算獨立的一筆)。和永字不同的筆勢,古人把它們看作是“永”字點畫的變化。從“永”字基本筆畫變化衍生出來的,那就是“化勢”。結論:八法八勢沒有數量限制,歷代都有增加。 有需要就可以化出新勢,保證夠用。 新化出的筆拋,當然要得到社會的公認。王堂禁經中:稱“異勢”就是姿勢不同的寫法,其實就是“化勢”。3、命名書法的筆勢也是有一個名字。古籍中同一筆勢稱法也不相同。書法作為一門學科,術語必須統一。永字八法中,點就是側勢,以“側”為其特征。可以根據手腕書寫的特點分:左側勢(梅球勢),右側勢(杏仁勢)結論:永字八法的名稱比較簡單,往往指一大類。 后代的八法化勢,就是做了細分。 分得太細,太復雜,名稱太多,沒有好處。 (需簡單實用)4、側的其他化勢4.1懸膽勢漢溪:懸膽之法,上尖下圓,如懸膽之形也,意略側以取勢。(懸膽勢未必完全垂直,可以微斜)4.2蝌蚪勢漢溪:蝌蚪點在字首用之,本古隸點法也,其法上重下尖, 貴老而澀。(說蝌蚪勢用天隸書是對的,但用在字首,未必如此)。如為字下四點(隸書曹全碑)4.3兩向點(一頭一尾兩個方向)橫向的書法正宗,點畫全圖清蔣和:兩向點“心、以”等字中一點用之。(也有短橫寫成成兩向點)4.4曲抱勢(一頭一尾兩個方向)豎向的例蘭亭序中“至”,曲抱勢點最后寫。(曲抱勢有進等于一個短撇,有時等于一個折。)4.5打點勢漢溪:歐書戈法俱用之。(也不是全都用)曲抱勢是弧線,打點勢是折線,有明顯的角。側鋒角是摩擦形成的角。打點勢一定用硬筆,而且墨很深,沒有任何漲墨。書寫者的腕力也相當大。各種三角勢(各打點勢一樣,只是寫法不同)4.6四角勢四角勢運筆中兩次換面,產生兩個側鋒角。漢溪:柳誠懸善用此點。四角勢頓收為圓尾,也是四角勢。4.7顧左顧右勢搖腕:左右左。三面換。4.8播捺勢,又名瓜種勢,是一個小捺筆收筆不出鋒,頓筆回收。漢溪:翻捺點都,以捺勢出之,及其鋒之開張右磔,即翻筆迅收也.故名翻捺,劉得昇行勢所用。九成宮“於”字用之。(行書用的,九成宮中也有用的。)5、點只是橫豎撇捺的縮短橫是兩面換起筆同兩向點。豎是曲抱勢。撇比兩向點長些而已。四根線要點:什么是八法化勢。 筆勢命名的問題,簡單實用最要緊。 點的各種化勢。幽幽答:此點可歸為兩向點。無須化出一個新筆勢,避免麻繁瑣。幽幽答:可以歸為左側蝌蚪點。(無須另化一個筆勢)二级课程04點勢書寫示范1常用的起筆和收筆動作起筆有一面鋒起、兩面換起、三面換起(都是露鋒的)、有藏鋒一圈起、藏鋒兩圈起。收尾通常就是三種情況:1、就是挫,尾巴是挫筆;(尾部不圓潤,稱斷尾)2、是圓尾巴,那就是頓筆。(圓尾巴是寫到收尾處,鋒需推到尾巴扭回來。此時有腕從右轉向中的手腕動作。)3、尖頭尖尾。(尖頭側,手側后推出,成尖悵,我們叫揭筆。)2左右對稱、中線是直線的點:懸膽勢蝌蚪勢懸膽勢可先用橫來練習。露鋒一面鋒起,取得分數以后,拉向右。然后把筆尖推到尾巴,(這里有轉腕右向中的動作)扭回來。寫的短一點就是點了。粗壯的話,需蹲的重一些,取分數多,需要順時針還是逆時針,要看下一筆在什么地方。也可以用豎來練習,一面鋒起,手在左面下來,筆尖推到尾,然后回過去,下面就是圓的。寫短一點就懸膽式點了,可以加重筆鋒寫粗。蝌蚪式。正好是換過來。也可用橫來練習,一個圈起筆,拉出去。同樣用豎也是一樣的。3手腕先右后左的點:右側勢四角勢翻捺勢曲抱勢打點勢右側勢:走9號線側,中線是右-左。快收筆時筆尖到尾,然后扭回去。就是“摧鋒下衄n”,就是頓筆的動作。點左邊要平些。四角勢:與右側勢差不多,中線右左是一根弧線,而四勢的中線右中左,中間轉兩次面,產生兩個比較方正的側鋒角,下筆換面時,要按緊這兩個地方。第兩次換面時,筆尖拉向尾巴,就是尖收筆。四角勢有時候也有用頓筆收的。筆尖拉到尾巴的時候,回鋒收。收筆就比較圓,這還是四角勢。翻捺勢:與右側點差不多,起筆向右,然后毛筆盡量向左下來,(有轉腕的動作)。這兩個動作是一樣的。翻捺勢到最后通常是不出鋒,用頓筆回收。如果出鋒就成普通一捺,他是向左回收的.曲抱勢和右側點差不多,只不過尾巴拉出去就行了。練習時可以由細向粗,細的比較容易換面。這是因為毛筆跟紙張的接觸面比較大了。打點勢也是右左,這個動作可以寫很多筆畫,如一豎、一捺。打點勢可以相當于一撇。換面處要加一個側鋒角,下筆后要按住這個地方。使它摩擦現一個比較鮮明的側鋒角,這就是打點。練習時可以先寫細的。按得重,動手腕,放手時慢點就比較方了。4手腕先左後右的點:左側勢兩向點左側點可以側在8號位的這個方向。中線左-右,頓筆收。可以先練細的。左右拉到尾,推回去。這是一豎。兩向點跟左側點差不多,是一橫。等于我們平時寫兩面換一橫。把尾巴改成尖的。兩頭可以不一樣粗的。可以一邊粗一邊細,一邊長一邊短。5手腕左右左的點顧左顧右勢這個實際上是三面換一豎。左-右-左,就是把它寫向天而短一點。換面時可以加粗些。要點:中線左右對稱:懸膽、蝌蚪。右側:四角、翻捺、曲抱、打點。左側:兩向。三面換:顧左顧右。幽答:四角勢和曲抱勢收筆時筆尖拉到尾,本來就呈尖形,不需加揭筆動作。幽答:曲抱勢兩頭本來就是尖的,不需要蹲筆收必,如果頓收筆就成了右側點了。二级课程05上一節講了點的十個筆勢以及化勢。專論筆勢最早是唐朝玉堂禁經,所以玉是一個基礎.單一筆勢+復合筆勢這十三個筆勢就是崔邈所言,韓方明記錄的,確鑿無疑。十三勢,這是筆勢系統的根本。單一筆勢是動作,復合筆勢是招式。玉中還論述了三十幾個筆勢,如烈火勢等。韓方明授筆要說沒有提到。后代的筆勢都是從玉中演化而來的。1永字豎筆努勢-鉤努勢-鉤裹勢。豎筆還有比較直的一種叫縱。篆勢漢蔡邕:縱者如胵,橫者如編。(縱是一個很古的名稱,篆書中已經有這樣的稱法了。玉中介紹了:懸針、垂露。此兩種寫法,篆書中也有的。真行草中保留了下。玉:此名頓筆之理,以摧挫為工。(頓筆寫垂露。一來一回。)此乃古法,鐘元常守而不失,改為“垂露。”(這種寫法篆隸時就有。鐘元常:指鐘繇。)玉:此名懸針,古無此法。右軍書曲江序,“年”字緣向下頓筆,“歲”字三畫藏鋒,與“年”字頓相逼,遂改為垂露頓筆直下垂針。後人立懸針相承,遵此也。(王羲之的曲江序中有懸針寫法。)駐谿書法通解清.戈守智:鐵柱者,首搶上蹲鋒,借勢捷下,尾乃煞筆上搶。“山、由”等字用之。(煞筆:就是停筆。煞筆上搶,就是挫筆收必,然后搶出。)這樣把挫筆收尾的豎,定為鐵柱。這樣縱就有懸針、垂露、鐵柱三種筆勢。按收筆來分的,是小圈。加上“努、裹”豎筆筆勢有五種。但按筆勢來分,三種算一種。豎只有懸針、垂露、鐵柱。努势:手腕动作:左右。裹势:手腕动作:右左。鐵柱:手腕動作:向左,(搖腕弧度減小。)對於豎,除百很短的豎,不搖腕,稍長一點的豎都需要搖腕,豎越長相對搖腕的次數就越多,這就是著名的屋漏痕寫法,又叫“戰行”。技法上稱之為“振”。在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很多。書法中的四根線,兩根直線,兩根弧線,拿掉中間的橫,就是三采豎的筆勢。王羲之蘭中“帶”中豎,尖鋒向左偏,不需另取一個名字,也是懸針。智永真草千字文中豎有時向左有時向右,可理解這懸針化勢。要注意偏左或是偏右是由揭筆動作完成,絕對不能簡化。要點:書法十三勢是筆勢系統的基礎。豎的基本筆勢:努、裹、縱。包括收筆:懸針、垂露、鐵柱。幽幽答:屋漏痕:可以理解為鐵柱的化勢。懸什、垂露和鐵柱可以用于努、裹這個的弧線上。二级课程061、横豎的筆勢2“永”字橫筆的筆勢。第二筆勒,第五筆策,以及第七筆啄也可愉轉化為橫來寫(這個問題將來再說)。2.1“永”字八法中橫筆的特點也就是“勒”和“策”的特點。勒勢平放策勢向上有些人勒未必平放,如智永千字文勒策均向上。王羲之蘭亭序中永字勒就是平放的,策向上的。但勒用側鋒,沒有尖鋒趯。“永”字八法是要定一個規范,當然不會規定“勒”和“策”兩筆筆勢一模一樣。必然一平放,一向上,兩筆不同,而且“永”字八法規定這兩筆的用筆方法也不同。“勒”規定用趯鋒,就是用尖鋒。規定“以錐畫石”,筆管垂直。“策”規定用側鋒,背筆向上。也就是三號位側面向上。所以說“永”字八法規定的這兩個橫筆,非常具體,非常細致。與王羲之、智永寫的都不同。張旭重新解釋和規定“永”字八法,這是可信的。這兩種橫筆做了區分。2.2橫線的名稱豎有三種筆勢,如果我們把這三要線轉過來,那就是橫的基本筆勢。中間平放,下面線手腕動作左右,上面這根線手腕動作右左。梁武帝蕭衍觀鐘繇書法十二意:平,謂也。直,謂縱也。(平直,就是縱橫的特點。平,是沒有高低,直,是沒有彎曲。縱橫這兩個名稱,篆書中已經有了。但真要寫成“橫平豎直”,那就有點問題。因為真正的橫平豎直,只有在篆、隸中才會出現。如李斯繹山刻石。隸書繼承篆書而來,縱橫也往往有平直的特點。如漢孔宙碑隸書中橫比較平直,可到了真行草書中,就算是比較規矩的真書都不會把橫寫的很平真,如柳公權的“三”沒一根是入水平的。陰符經中“三”字上兩橫比較平,第三橫就用弧線來打破平直。王羲之蘭亭序寫了七個“一”字,沒有一個是水平的。l對于用筆搖腕的人來說,寫水平線反而不容易。王羲之蘭亭序中“生”字有向上的橫,向下的橫,上下兩橫筆的走勢剛剛相反,它們都不是水平線。橫筆也有像豎筆屋漏痕那樣戰行的。如文徵明遊虎丘詩中的“一”字。就是手腕左右寫的,其原因就是我們采用搖腕來寫線條。手腕一搖,線條有高低,自然就不平了。豎筆三條線:努縱裹。橫筆三筆線:覆橫仰。其中上下兩條線都是動手腕一個來回。按筆勢的角度來說,橫應該稱之為“平”,縱應該稱之為“直”。在篆隸中沒有問題,在真行草書中其實是不平不直的。所以還是用“縱”“橫”來稱呼這兩條線。 在王羲之用搖腕寫線條的系統中,橫不平豎不直,是一種正常現象。讀帖看線條要有一種敏感,如智永這個“量”字。下面的豎是裹,不是筆直的。而它所有的橫都是向上的。“水”字的中豎是屋漏痕,而那個“策”,其實是“仰”。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傳為顏真卿所作:乃曰:夫平謂橫,子知之乎?僕思以對曰:嘗聞長史九丈,令每為一平畫,皆須縱橫有象。此豈非其謂乎?長史乃筆曰:然。(雖然一橫稱之為平,實際上不是真正的平,在書法中要有多種形象,這樣才好看。橫雖然稱為平,但在真行草書中,要縱橫有象。這就是賦于線條以生命,而線條的生命來之于手腕的運動。)王羲之蘭亭序中橫都是同上斜的,要打一筆水平的橫還真不容易。2.3“斜畫緊結”和“平畫寬結”王羲之蘭中橫畫都是斜的,而竹山堂連句是顏體,橫畫都是平的。王羲之也有平畫,但都是很短的。如“日”字中短橫平些。如果橫畫一長,都是向上的。這種特點,稱為“斜畫緊結”。所謂“緊結”指結字緊密,有一個中心。陰符經中橫也是向上的。作都搖腕用筆和王羲之是一樣的。宋.米芾海嶽論書:字之八面,叭尚真楷見之,大小穩中有降自有分。智永有八面,已少鐘法。丁道護、歐、虞筆始勻,古法亡矣。(智永有八面,已少種繇法。從智永以后,用筆開始平勻,和魏晉有點不同了。)到唐朝中期出了顏真卿,是張旭的學生,早年也是“斜畫緊結”一路。晚年實施變法,改“斜畫緊結”為“平畫寬結”,創造了顏體。其實就是用篆書方法寫真書,所以顏體平線條就多了。本課程是講解王羲之系統的,是以“斜畫緊結”為主。將來專題課,也會講到顏體的“平書寬結”。推薦兩種字帖,智永真草千字文和陰符經。用筆結字都有特點,你也可以體會到從智永到唐楷的演變。不要輕易換帖,沒有深入研究過,隨便換帖是不妥當的。2.4橫筆的化勢“永”字八法的八個點畫。1、2、4三個方向留給鉤趯。永字本身的趯是1號或4號位。其他字如“乙”的鉤,就是向2號位趯的。點是橫豎撇捺的縮短,我這里不標示出來了。筆鋒的基本行走方向,永字八法都包括了。單一筆勢要化出新筆勢,發揮的空間並不大。舉例:元.李溥光雪庵字要:“虎牙”一策只化一,尖若“金錐”利器物。(虎牙,策的另一個名字,金錐指很尖銳的策。)清.戈守智漢谿書法通解:虎牙之法,“金”、“王”等旁用之。力貴遲澀,勿使輕薄,則字之皆虛矣。金錐之法,提手旁、三點水等處用之。力貴勁捷,勿使漫緩,漫緩則字之筋節不靈矣。這兩種寫法不管怎樣描述,它都是走三號位,大方向是不變的。唐.張懷瓘王堂禁經。勒法異勢:此名“鱗勒”。鱗勒之中,勢存仰策,而收雖去仰收,無使芒角,芒角則失於遒潤矣。(用鱗勒的方法寫策)此名“借勢”。法以不仰策及鱗勒,但取古勁枯澀,無求銛xin利,則其妙也。(用側鋒寫的橫畫,借勢不是一個專稱,在“策變異勢”和“倚戈異勢”中都有“借勢”。借勢不是新筆勢)此名草勢,法以儉策捷挫,鐘露飛動而已。(寫策需用背筆,就是用毛筆背后的那一個面來寫,所以必然是側鋒挫。此名平布,凡俗不可用也。(完全的平,為凡俗,不可以用的。)6號方向是取平勢的橫。平勢寫起來是一個動作。如果用兩個動作來寫弧線,那就是覆勢和仰勢。這和豎勒、縱、裹一樣。仰勢寫短了就是兩向點。3號位走向就是策勢。不管怎么收尾。要點:斜畫緊結和平畫寬結。三號位:策勢。六號位橫:平勢、覆勢和仰勢。二级课程071八法化勢的走向研究我們現在討論大圈走勢是路線方向,不是小圈用筆。寫字的道理與開車也一樣:一是會用毛筆;二是知道走勢。(這就是筆法和筆勢。或稱中圈和大圈。)張旭系統中,“九用”講用筆,“五勢”講筆勢。兩方面通過“永”為字例,它不僅是九用的范例,這個永字的筆勢,也是五勢的基礎。幫助你走向“五勢”這樣的復合筆勢和那些化勢。橫豎轉45度就成了撇捺。橫與豎都是三根線。撇和捺也是這樣。也是三根線。如撇,7號方向,啄勢、掠勢。2啄的化勢先討論單一筆勢。元.李溥光雪庵字要:“龍爪”一啄化三啄;“戲蝶”“蟠龍”真可制;“吟蛩”屈折理難寫,筆力回旋不容滯。清.戈官運亨通智漢谿書法通解.鳥啄勢:鳥啄之勢,點首撇尾,左出微仰。“鳥”“白”等字用之。清.戈官運亨通智漢谿書法通解.拂掠勢:拂掠之法,.凡在字首用之,“愛”“看”之類是也。(勢相較啄法平些,放平因為下面筆畫較多,放平了就可以節約空間。如果下面的筆畫少,啄還是可以寫標準的7號位。所以說,啄勢有時候會根據需要調整角度。元人著作書法三昧:短撇之祖,啄法也。“水”“永等字皆用之。.豎三撇都,則須分勢,如“三”字之畫,為仰、平、覆也,此則上撇平,中撇斜,下撇直。(三撇的角度雖然不同,但都歸入一個筆勢,就是叫它“啄勢”。)結論:啄勢本身是七號位直線。所謂鳥啄勢、拂掠勢走向和啄勢相同,不用。(我們就不用這些新名稱了。)3掠的化勢元.李溥光雪庵字要:“龍角”一掠但化二:“懸戈”“飛帶”何由系?(把掠稱為“龍角”并化為“懸戈”“飛帶”兩個化勢。)清.戈守智江谿書法通解.鉤鐮勢:鉤鐮之勢,偃筆而下,偃筆而收。兩頭尖鋒,如鉤鐮勢之形也,“月”“舟”之字用之。懸戈者,承上之勢也。引鋒順下,盡處力出,如戈之懸於空中,不著一物,而鋒铦xian1自不可犯也。當以輕利為佳。“广”(這里读yan3俨)字用之。犀角之勢,“人”“入”之字用也,須斜而勁。(就是掠勢和啄勢。)新月之法,“右”“大”之字用之,須勻而圓。(但找王羲之蘭中“右”“大”有的不是很直。也就是沒有統一的標準。)護尾之勢,章草法也。季直表“獻”字用也。九勢中需用力收鋒。右上圖左四個是走弧線的,稱掠勢;右三個是走直線的,稱啄勢。還有一種撇勢上弓,在文徵明遊虎丘詩中“石”“簾”。宋元明以來,歷代都有人想完善書法系統,一個學科,必須規定術語內涵清晰,概念明確。可惜他們走錯了路,書法系統反而混亂了。張旭所闡明的“永”字八法,已經清晰地定義筆鋒走勢,簡單而明確。所謂“八面鋒”就是八個方向,在“永”字中已充分的表達了。如果再把這八個筆勢細分,那勢必就是繁瑣。所以“永”字八法是精心設計的范例。思想深刻。崔邈所言,韓方明所記,玉堂禁經所錄。這就是王羲之系統的詳細說明。統一和單一的筆勢,以后的復合筆勢就好講了。本節要點:歷代啄的化勢。歷代掠的化勢。“永”字八個方向的意義。思考:“仁”字第一筆用啄寫還是用掠寫?幽答:啄寫。“八”字左撇,可以用掠勢寫嗎?幽答:可以用掠勢寫。宋元明以來,歷代都有人想完善書法系統,一個學科,必須規定術語內涵清晰,概念明確。可惜他們走錯了路,書法系統反而混亂了。張旭所闡明的“永”字八法,已經清晰地定義筆鋒走勢,簡單而明確。所謂“八面鋒”就是八個方向,在“永”字中已充分的表達了。如果再把這八個筆勢細分,那勢必就是繁瑣。所以“永”字八法是精心設計的范例。思想深刻。崔邈所言,韓方明所記,玉堂禁經所錄。這就是王羲之系統的詳細說明。統一和單一的筆勢,以后的復合筆勢就好講了。本節要點:歷代啄的化勢。歷代掠的化勢。“永”字八個方向的意義。思考:“仁”字第一筆用啄寫還是用掠寫?幽答:啄寫。“八”字左撇,可以用掠勢寫嗎?幽答:可以用掠勢寫。二级课程084捺筆的走勢9號位的捺,也就是“永”字八法中的“磔”。凡是在8-6號位的筆畫,都可以歸之為捺筆。這樣一來就有一個角度問題,所以古語說“直捺為磔,平捺為波”。明.張紳法書通釋:磔者,波也。而謂之磔者,微直曰磔,橫曰波耳。(“波磔”連用,成為一個捺筆的代稱。)“永”字八法中的捺稱“磔”有張開的意思,把它放平了,就是波。如果走9號方向,捺筆的頭抬起來了,就是磔。這只是粗淺的分法,實際上一捺的走勢沒有這樣簡單。王羲之蘭亭序:春、舍、今。收尾不尖。大、次、又,9號位。向上仰的一根弧線,挫筆斷尾收。只取中段大圈,也是弧線上仰。捺筆中不一定都有一個尖銳的尾巴。 9號位直線。揭筆收尾,尖尾巴。最后一筆捺中線也是9號位直線。去頭去尾,中線是略為有弧形的一條線9號位。之字6號位接近。足,捺較平。王羲之行穰帖:人、決反捺寫法。去頭去尾的節點,中線是上仰的弧線。 中線接近于直線。略覆,接近6號位,放得很平,和6號位非常接近。這就是 所以也是“波”。一個“波”了。是下覆的弧線,方向在6和9之間。比前 “足”字的平捺麯面換起筆,頓筆收而彎,弧度比較大。 尾,去兩頭節點,中線基本6號位, 放得很平。王羲之行穰帖9號位覆勢,在草書中常見這樣的寫法,是磔還是波呢?王羲之喪亂帖:9號位下覆,弧線。半個順時針內向圈。近于直線,挫筆收。給人速度很快、很爽利的感覺。完全直線,一點都不彎曲。挫筆收斷尾,9號位。“深”字捺筆同一種寫法。讀帖看中線,也是9號位。智永時寫捺,未必用戰行的。智永真草千字文中捺筆的寫法很多,不光有直的,還有與王羲并不多的寫法:捺筆分類:第一組走勢是上仰的弧線,基本主向是9號位。越向下越平,最下面這一根橫色的捺,接近于6號位。中間這一組是直線,都是9號方向。第三組是往下覆的弧線,最上面那一根接近于6號方向。越往下越接近于9號位,不過這是弧線。這三組捺筆中很多就是角度不同。智永真草千字文中“戈”是走9號方向的弧線。具體寫法以后講解。橫戈勢:這是把“戈”這條弧線橫過來放置了。但上仰的走勢沒有改變。捺得三種體勢:上波勢;中磔勢;下戈勢。5捺的化勢5.1漫游魚元.李溥光雪庵字要:“金刀”一磔性化一,“游魚”上水神如戟。擊石波:在章草中很常見,中線是折線,實際是用了“九用”中的按鋒和揭筆兩個動作寫成的。這不是一波三折,是一波兩折。等于石片擊水时一次弹跳。注意后代有人用“激”石波代替“擊”石波。说一捺收笔处缺了一块,这就是“缺波”。以王羲之兰亭序中“欣”字为例。这样理解是不对的。5.3翻捺势和柳葉势点和笔势中又有一个翻捺势,又称瓜种势这就是捺笔收尾不出锋,顿笔回收。举王羲之蘭亭序“感”字為例。通常捺筆有起筆行筆收筆組成。比較長,但捺筆也有比較短的,如下圖,下面一個就是翻捺勢,上面一個是柳葉勢。有些著作不稱為捺,稱之為長點,或者短捺。其實拉長一些就是捺,縮短一些就是點,沒有矛盾。看它們的中線,柳葉勢是波,翻捺勢是戈。舉例:柳葉勢四個字。要點:捺筆又稱波磔的來歷。三種基本走勢:磔、波、戈。化勢:漫游魚、擊石波、柳葉勢和翻捺勢。幽答:“戰行”寫磔勢,結是一定是波良那樣的曲線,否則怎么體現“戰行”的變行呢?所以沒有可能是直線。是直線的也不會稱為“戰行”。我所學的柳體中有一個“露”字反捺接近一橫畫,不知算不算。二级课程091複合筆勢:五勢單一筆勢以及化勢已經講完了。單一筆勢和他們的化勢可以用四根線來表達。如果要說單一筆勢的區別,那就是:一是放置角度不同,也就是方向不一樣。二是路線,同樣的方向,行筆還要分弧線、折線、還有直線。永字八法即是單一筆勢,又是九用的范例。紅色是已經講的內容,接下來講複合筆勢,先講張旭的五勢,再講化勢。單一筆勢只是個別的點畫,還沒有組織起來。書法是點畫組成筆勢,裹束筆勢就成整個字。單一筆勢必須組織成復合筆勢,才成為一個招式。否則寫起字來還是零零碎碎寫單一筆畫。唐.張懷瓘玉堂禁經: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又先達八法之外,更相五勢,以備制度。(就是說光有“永”字八法還是不完備。還要補充五勢,這就是一些復合筆勢。唐.張懷瓘玉堂禁經:中的五勢鉤裹勢、鉤努勢、袞筆勢、豎筆勢、奮筆勢它們都是復合筆勢,也就是書法的五個招式。古人對書法的理解比我們深刻。2怎樣整理復合筆勢理整幾條原則:2.1簡單實用說文解字篆字部首:540;康熙字典部首:214。作者統古籍中書法的筆勢大約有:130種。其中很多是重復的,可壓縮,常用的筆勢只有幾十個。整理筆勢既要全面,又要簡約實用。光彩照舉例:元.李溥光雪庵字要:“鐵柱”一努卻化三:“垂針”、“象笏”h、“曲尺”端。(曲尺復合筆勢,橫豎的組合。如:橫折。)橫豎曲尺組合很多,我們拿古人已經有的一個筆勢作為基準。如曲尺勢,古人以縱橫兩筆為標準。那所有其他衍生出來的,都稱之為曲尺化勢。這就是簡約的原則,力避繁瑣。2.2小圈不計舉例:顏真卿寫的兩個“有”字,左邊是他早期的作品多寶塔碑,橫豎的角很方面,用了明節點。右邊是他晚年的麻姑仙壇記,晚年變法,用篆書方法寫真書,雖然方向還是6-8,但角位往往出現了圓角。晚年這條線算不算早年折線的化勢呢?不算。因為方向路線都相同,不同的只是節點的處理。把本來明節點的折線,改成了暗節點的弧線而已。我們看復合筆勢,如果只是節點有明暗不同。這僅僅是小圈有所區別,跟大圈方向路線無關。所以不把它看作是另外一種筆勢,或者是一個新的化勢。舉例:又如兩撇一捺飛帶勢。第二撇轉角處究竟是方角明節點呢,還是圓角暗節點呢?這個問題也是小圈的節點處理,不影響大圈兩撇一捺。所以不把它看成兩個筆勢,或者一個是另一個的化勢。2.3同類合併一復合筆勢都是由勒、裹和趯這三個單一筆勢組成的。在古籍中,左面這一個有人叫它鉤裹勢。用于“均、旬、勿”這些字。中間這一個稱為獅口,用于“刀、鳥、馬”等字。左邊這一個稱為節用于“即”等字中。同樣的筆勢三個稱呼。我們可以統一起來這一個筆勢,稱為“獅口”。結論:張旭提出“五勢”,以完備筆勢系統。“八法”是單一筆勢,“五勢”是復合筆勢。整理古代復合筆勢,應該簡單實用。(有了這樣的基本認識,我們接下來看看“五勢”是怎么回事。)3鉤裹勢和鉤努勢鉤和勾兩個字意思差不多,我現在統一用“鉤”。說文解字的解釋都是“曲也”。指彎曲的東西。還有鉤努勢,有些版本寫為“弩”。我統一用“努”。講到這兩個筆勢的著作有:但文章中講法都不一樣。我們主要年玉堂禁經唐.張懷瓘玉堂禁經這樣記錄。鉤努勢中,有一個努,那么在這一點上,漢翰林密論比較令人信服。玉堂禁經中舉例“門”,且罔、閔二字用之。這三個字共有的筆勢就是鉤努勢。明.李淳大字結構八十四法:勾裹:甸句勾勺勾裹之字,不宜用努,若用努,字最難飽滿。(例字中都有“ ”bao1,區別獅口沒有撇。說文解字說: ,裹也。)結論:一曰鉤裹勢。口訣云:圓而蹲鋒,待筋骨而成,要如武人屈臂。古軍云:迴角不用峻及有棱,是也。均、勻、旬勿等字用之。結論:二曰鉤努勢。口訣云:圓角歷鋒作努法,勢未盡而趯之。罔、閔二字用之。(注意“圓角走歷鋒作努法”,是先有角然后行筆寫“努”節點有方角圓角。方用折,圓用轉,踆鋒就是圓角。至于走歷鋒,我以前講過,集韻說就是快速。或者是“盜行”走起路來一左一右。筆勢的形狀就是勒努趯。4用法和化勢今天講的筆勢怎么用的,有沒有化勢呢,下節課講。本節要點:什么是“五勢”。整理歷代復合筆勢的原則。鉤裹勢和鉤努勢的考證。幽答:勺:由鉤裹勢和側法組成幽答:刁由獅口勢和策法組成。二级课程104、用法及化勢曲尺勢 鉤努勢 獅口 鉤裹勢4.1曲尺勢書法三昧說明:用于“自、目”等字。漢溪書法通解說:曲發言尺之法,“貝、見”等字用之。(曲尺勢就是一折,不帶鉤或者趯。)如何寫好曲尺勢?曲尺勢是勒加縱,而縱只是彎曲度較小的努。所以曲尺勢就是兩筆的得合,你會寫“永”字就會寫曲尺勢。曲尺勢的化勢,那就是節點有圓有方,或者有尖,線條有覆有仰等,這些以前都講過。一個基本筆勢的化勢,可能產生許多化勢,但如果僅僅是長短、弧度、節點明暗不同,通常就不把它當作新筆勢。這些化勢中,如果有哪一個經常使用,很流行,而且古代已經給了它專稱,不是我們現在結合實際它起個新名字,那還是可以保存,本課會介紹舊稱是什么。如犁梁勢(橫長豎短)從本質上來說,犁梁勢和曲尺勢差不多,說成曲尺勢的化勢也可以,但因為古人已經給了它專稱,而且途又廣,所以我們還是保留“犁梁”這一筆勢。漢溪書法通解清.戈守智:犁梁之法,取其賀而得勁,方而能遒,蓋隱其鋒而為之。“四、中”之類是也犁梁也是復合筆勢。6-7或6-9犁梁勢本身也會產生化勢,橫仰勢。4.2鉤努勢和獅口勢(很相向的兩個筆勢)鉤努勢由勒、努和趯組成,那就是“永”字中間的在筆,三個單一筆勢組成一個復合筆勢。獅口由勒、裹和趯組成,所相差的只是中國一筆向右彎曲。也可以理解:獅口是鉤努勢的化勢。因為這兩個筆勢使用頻率很高,所以我們都把它們保留下來。鉤努勢有“永”字八法中做支撐,有時鉤努勢的節點或許寫成暗節點。但這還是鉤努勢。不會因為一個節點而改變名稱。獅口也有這樣的情況,上下兩個節點,都可能變成暗節點。“永”字八法把趯和鉤分開了,從此“趯”變成了獨立的一筆。趯有踆鋒動作形成一個足跟,是明節點,在真書、行書中使用較多,而在草書中經常會用暗節點往往不做踆(chun3)鋒動,寫成一個鉤。在有些字中,鉤努拋和獅口差另不大。4.3鉤裹勢有兩種用法第一種單獨寫,只寫鉤裹勢本來的形狀。第二種是包裹,鉤裹勢的形狀就是一個“ ”字,這個筆勢的意思,正如說文解字所說:“ ,裹也,象人曲形,有所包裹”。“鉤裹勢”這個名字的意思,就是包裹一些東西的戀鉤。三十六法傳為歐陽詢(有疑問是否出自歐陽詢之手。)刨裹謂如“園、圃”打圈之類四圍包裹也;“尚、向”,上包下;“幽、凶”,下包上;“匱、匡”,左包右;“旬、匈”,右包左之類是也。(鉤裹勢屬于右包左)隸定:書法家要變換筆勢常用這種方法,如“男”,書法家根據大圈運用筆勢,是常見的手法。隸定:書法家要變換筆勢常用這種方法,如“男”,書法家根據大圈運用筆勢,是常見的手法。鉤裹勢的化勢倒筆勢(原先先寫A再寫B,再在先寫B再寫A)A-B B-A如: ,先寫啄,現寫橫折趯。現在倒寫,先寫橫折趯,再寫啄。如“刀、力”。第二種手法轉動角度變成上包下。框架角度的變化,是鉤裹勢的化勢。原來是“右包左”,現在化勢就是“上包下”。這一化勢確定,那就有很泛的用處。篆書中的“月”。外框都是“上包下”。外框就是鉤裹化勢。 下面的框架,都可以歸入鉤裹化勢中。簡而言之:鉤裹勢本身形狀是獅口加一啄。鉤裹化勢,一種是倒筆勢。另一種將“右包左”改為“上包下”。要點:曲尺勢和犁梁勢。鉤努勢和獅口。鉤裹勢的化勢:倒筆勢和上包下。幽答:由飛帶勢、鉤裹勢組成。二级课程161什麼是排點?今天講排點。第一,什麼是排點?上次講的合點,是兩個單一筆勢合併成一個複合筆勢。排點不是合併,僅僅是排列成行的意思。你看陰符經中“扵”字。右旁下麵有兩個點。就是垂直方向的排點。“心”字,這兩個點是橫向排列。“經”字,絞絲旁下三點,也是橫向排列。不過方向是偏向三號位了,就是策的方向。三點水,可以認為是一種直向的排列。其實略帶弧度,就是努的走向。這是簡單的四點橫排。四點橫排有很多種,我會在後面解釋。四點排列是漢字最多的點排列,沒有超過四點的排列。2排列的方式第二,排列的方式。當幾個點作排列時,會有哪幾種排列法呢?基本方式有三種:相順、相對、相背。21相順第一種方式是相順,就是兩個點方向一致。你向左我也向左,你向右我不敢向左。總之跟你方向一致,這就叫“順”。你看這個“無”字,下面四點都是同一個方向。這就是四點相順橫排。2.2相對第二種排列方式是相對,兩個點面對面。王羲之蘭亭序中這個“其”字,下面兩個點就是相對橫排。陰符經這個“於”字右下的兩點,相對豎排,看清楚,下面一點是反手寫的,手腕向左。23相背第三種排列是相背,背對背。這種情況在真行草書中較少用。這是傳為張即之杜甫詩,“儀”字右面上頭兩點。一點向左,一點向右,兩點相背橫排。很多人寫這兩點是相對的,如歐陽詢九成宮。改為相背,姿態也有特殊的趣味。這是洛陽龍門的孫秋生造像“父”字上頭兩點,左邊是打點,有點像啄。右邊是捺的縮短,一挫。點的相背,往往來至於漢隸。如禮器碑的“父”字,點畫如八字左右分背。北朝時期的造像文字,保留了較多隸書的意趣,比較一下就可以知道。這種相順,相背和相對的關係,在其他點畫中也有。如“門”字左右兩豎,褚遂良、米芾和顏真卿處理手法不同。就算同一個書法家,手法也是經常變換的。臨帖的時候要注意這種變化。3兩點豎排下面我具體介紹排點的筆勢,先從兩點豎排講起。31鐵鈴第一個鐵鈴,見七十二例法。這篇著作作者不詳,明代姜立剛曾以真書刻石。所以通常就稱為薑立剛七十二例法。從圖例可以看到,鐵鈴是兩點直排的複合筆勢。更早一些,傳為歐陽詢的三十六法中有:貼零,如“令”、“今”、“冬”、“寒”之類是也。“貼”是黏貼的意思,最後一點要防止它孤立。如果聯繫上一筆,氣脈就連通了。“令”、“今”兩個字,最後一點已經組織到袞筆勢中。“冬”、“寒”最後一點,和上面的點一起組成鐵鈴。所以清代蔣和書法正宗一書舉例,就把“令”和“今”兩個字去掉了。只說“冬”“寒”兩個字用,這是對的。但他把鐵鈴名稱改為“帶下點”,這個名字就不大好了。我體會“鐵鈴”的原意,就好像一個鈴鐺。中間那個小球,要拴住它,太高太低都不行。鐵鈴兩個點,沒有規定要用什麼點。在真書中,兩個都是右側點,是最老實的寫法,相順;或者一個右側點、另一個換成左側點,這是相對;或者一個曲抱勢、一個右側點;或者一個合點,一個右側點,這兩種也是相順。這些組合都可以。剛才講到的這個陰符經“於”字右下兩點。上面一個有趯,是合點。下面一個是左側點,合起來就是鐵鈴。這裡有兩個字,都是顏真卿寫的。“每”和“母”。中間都有兩個鐵鈴勢。但這兩個鐵鈴的第二點,方向一樣。“每”字用了右側點,“母”字用了左側點。讀帖的時候,要小心這種不同。32龍爪兩點直排還有龍爪,又名冰法,冰點勢。指“冰”字左邊那兩個點。本來就是一個部首“冫(仌)”字。但有些字未必是“冫”部,所以還是叫龍爪比較好。好像這個“次”字,就是跟“冰”沒有關係。看起來左邊也是龍爪。但“次”不屬於“冫”部。是“欠”部。我們看這幾個“次”字,龍爪和鐵鈴的不同:這是兩點相對,下面第二點還可以改用策。顏真卿這兩個字,都有龍爪。你說這龍爪下面一點,究竟是一個合點還是一個策呢?“莊”字龍爪兩點都是合點,這沒有疑問。“藏”字下面一點,就近於一個策。其實所謂策,起筆小圈調峰較小拉出來較長,和合點的動作基本一致。但合點可以向上、可以向下、向左、向右。策只有走三號位。4兩點橫排接下來講兩點橫排的複合筆勢。通常有兩個,就是“曾頭其腳”。所謂“曾頭”,就是“曾”字頭上那兩點。“其腳”指“其”字下麵這兩點。問題是“曾”字頭有很多寫法,並不固定。你看虞世南孔子廟堂碑中的“曾頭”。和顏真卿麻姑仙壇記中的“曾頭”。兩點的形狀和位置恰好倒了過來。顏真卿寫的“曾頭”,反而和“其腳”一樣了。再說“其腳”的情況也麻煩。你看這三個人,寫“其腳”三個樣。智永是相順兩點,褚遂良是相對兩點。柳公權是相背兩點,好像一個八字。所以你說“其腳”,究竟是哪一種?太籠統了。歷代補充的筆勢,根據是點畫的形狀。一個筆勢名稱包括幾種形狀就沒法定。考慮再三,只好放棄“曾頭其腳”這兩個名稱了。還有一個問題,翰林要訣這樣說:“曾頭:對向貴從,上開下合。其腳:相背貴橫,上合下開。”這裡“開合”是什麼意思?你看這兩條藍線,上下距離一樣,這就是平行。這兩個白線,上面距離比下面寬,這是上開下合。這兩條紅線,上面距離比下面窄,這叫上合下開。古人這樣講已經很聰明,但其實用方位來講容易得多。平行就是8-8,上開下合就是9-7,上合下開那是7-9。我給大家講過,點事橫豎撇捺的縮短。拉長了就是橫豎撇捺,垂直的點是豎筆縮短。中線如果是7,就是撇的縮短,中線是9那是捺的縮短。兩點橫排常用有四個筆勢:一是撇捺成八字形,中線是7-9.這種是鬥鶉勢。所謂“其腳”就是這一種。第二種反過來,先捺後撇,中線是9-7.這種叫羊角勢,古人叫“曾頭”。第三種7-7,兩個都是撇,歸入向背勢。第四種9-9,兩個捺,稱之為布棋。這四種筆勢,鬥鶉勢和向背勢這兩個,我將在後面講撇捺時再詳細解釋。今天只講羊角勢和布棋勢。先講羊角勢。戈守智漢溪書法通解說它有三個名字:“曾頭勢,亦名羊角點;亦名亂四角點。”我不用曾頭,剛才講過,是因為曾頭的寫法很多。所以還是用羊角勢比較好。宋代“翰林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這樣說:“口訣雲:左潛揭而右啄,曾頭用”,所謂“左潛揭”就是左點有帶筆或趯。可能是兩向點,或者合點。而右點用一啄,這是最常見的羊角勢。但這樣規定就限死了寫法。你看王羲之的名字,“羲”字上面就是羊角勢。王羲之寫起來並不遵照翰林密論講的那種規定。王羲之為羊角勢提供了非常好的樣板,寫法很多。順便說一下,羊角勢下面往往有一橫。如果羊角勢加上這一橫,就是“上”字。應該歸入豎筆勢。簡言之:“羊”字可以分為兩個筆勢。最上面是羊角勢,如果和下面一橫加在一起,就是“上”字,可以歸入豎筆勢。那下麵這一豎兩橫呢?我先不說。你書空一下,這是什麼勢?我只告訴你,“羊字這上下兩部分非常有用。這是陰符經中的羊角勢例子,可以看到各種變化。也請大家注意,這三個字羊角勢下面都是有一橫的。真的要分筆勢也是當作“上”字,豎筆勢。陰符經中這一個“矣”字,上面是羊角勢,代表“”(si1)字。中間兩橫組成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任务书类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