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节水灌溉规划.doc

上传人:1666****666 文档编号:37936563 上传时间:2021-11-05 格式:DOC 页数:79 大小:1.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节水灌溉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全国节水灌溉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全国节水灌溉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陇川县陇川县节水灌溉规划节水灌溉规划报告报告 陇川县水利局勘测设计队 二九年十月 2 批准: 核定: 审查: 校核: 编写: 概算: 参加工作人员: 1 目目 录录 1 1 综合说明综合说明 . 1 1.1 项目背景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1.2 编制依据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1.3 项目规模和内容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1.4 资金筹措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1.5 综合评价结论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1.6 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2 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2.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3 3 项目区概况项目区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自然概况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3.2 社会经济状况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3.3 水利基础设施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4 4 水资源状况及供需平衡分析水资源状况及供需平衡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水文地质条件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4.2 水资源状况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4.3 作物需水量分析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4.4 水量平衡分析结论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5 5 项目建设内容及节水工程技术方案项目建设内容及节水工程技术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和目标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5.2 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5.3 工程总体布置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5.4 节水工程技术方案设计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6 6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 投资估算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6.2 资金筹措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7 7 效益分析效益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 国民经济评价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7.2 敏感性分析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7.3 财务分析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7.4 效益分析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7.5 生态环境效益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7.6 社会效益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7.7 综合评价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8 8 项目建设管理与施工组织项目建设管理与施工组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 项目建设管理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8.2 施工组织设计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8.3 建筑材料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8.4 施工导流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2 8.5 施工队的选择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8.6 施工总进度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9 9 建后管护措施建后管护措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9.1 项目管理机构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9.2 工程运行管理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1010 结结论和建议论和建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0.1 结论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10.2 建议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1 1 综合说明综合说明 1.1 基本情况基本情况 陇川县节水灌溉规划区位于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境内, 陇川县位于云南省西部, 介于东经 97399817, 北纬 24082440之间,东邻潞西,南连瑞丽,北接梁河、盈江,西与缅甸毗邻。全县东西最大横距 42km,南北最大纵距 51km,国土面积 1931km2,国境线长50.899km。陇川县城距省会昆明 911km,距芒市 131km。 陇川县属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 18.9,温度最低的一月份平均气温为11.2, 59月份各月平均气温都大于22.0,最高的七月份,月平均气温为 23.4。全年无霜期 337 天,日平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 6812.1,年日照时数 2316h,日照率 55%。多年平均降雨量 1676mm,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山区多、坝区少,11 月至翌年 4 月为旱季,干旱少雨。5 至 10 月为雨季,雨量丰沛,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 90.7%。 陇川县水资源丰富,境内有大小河流 98 条,总长 752.85km。主要河流是南宛河, 属伊洛瓦底江水系瑞丽江一级支流, 发源于陇川县护国乡的野牛坝, 自东北向西南蜿蜒贯穿陇川坝, 在坝子末端南面进入峡谷后汇入瑞丽江。河道在县境内全长 65.7km,流域面积 1058.7km2,多年平均产水量 10.61 亿 m3。麻栗坝水库位于老麻栗坝村以上约 1km,水库控制径流面积 294km2,多年平均径流量3.69亿m3。 1.2 农田水利现状及存在问题农田水利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农田水利现状农田水利现状 2 1.2.2 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 规划区水利设施现状存在的基本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工程老化、年久失修;渠系不配套、水的有效利用率低;麻栗坝水库已建成且干渠已招标实施, 计划在 2 年内完工, 但麻栗坝干渠以下支渠尚未配套,不能发挥水库设计效益;工程管理体制不健全,技术落后,水价偏低,工程管理运行困难。 上述存在的问题造成区内水利工程效能低下, 可利用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大量的耕地得不到及时灌溉,供水保证程度偏低。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本灌区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 与本灌区在全县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极不相符,区内工程急需续建完善。 1.2.3 规划的必要性规划的必要性 灌区所处陇川坝区是全县的政治、 文化、 经济中心。 土地资源丰富,光热条件充足,是陇川县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甘蔗、茶叶、热带水果等经济作物、经济林果生产基地,在陇川县占有重要的地位。德宏州陇川县一直抓紧灌区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水利工程建成后,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灌区建设、 管理经验, 为灌区工程节水改造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无论从区域水资源利用上来看, 还是从农田灌溉自身的要求来看, 或者从推动地方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的目的来看,姐乌片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建设非常必要,亟待实施。 1.2.4 规划的可行性规划的可行性 (1)工程技术简单,实施建设条件可行; (2)领导重视,群众建设积极性高; (3)项目开发前景、建设效益较好。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无论在工程建设技术、项目建设领导与 3 群众的建设积极性上来说, 还是在项目区开发前景与建设效益等方面来说,都具有较为优越的条件,项目的建设与实施是可行的。 1.3 水资源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供需平衡分析 1.3.1 规划水平年和设计标准规划水平年和设计标准 1 1 、规划水平年、规划水平年 考虑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相一致,以 2008 年为现状基准年, 2020 年为设计水平年。 2 2、 设计标准设计标准 (1)灌溉设计标准 灌区所在地属半干旱、半湿润地区,作物以水稻为主,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规定,灌溉设计保证率为 7595%,结合本灌区实际情况,灌溉保证率取 P=80%。 (2)城镇、工业及农村人畜饮水供水设计标准 根据室外给水工程规范第 3.1.4 条规定,用地表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时,其供水保证率应根据城市规模和工业大用户的重要性选择,一般可采用 9097,结合陇川县城区及工业大用户糖厂的实际情况,城镇及工业供水保证率取 P=90%。 农村人畜饮水供水保证率取与农田灌溉一致,即 P=80%。 (3)排水标准 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规定,排水标准为五年一遇一日暴雨, 旱作物从受淹起三天排至田面无水, 水田两天排至耐淹水深。 1.3.2 灌区农田灌溉需水预测灌区农田灌溉需水预测 4 1.3.2.1 灌溉制度设计灌溉制度设计 1 1、灌区作物组成及种植比例灌区作物组成及种植比例 通过对最近三年县、乡统计资料分析,并参照陇川县结构调整的思路调研及陇川县“十五”发展计划的基本思路的构想,对照陇川县综合农业区划中种植区划的总体布局, 同时考虑麻栗坝水库对生产发展的影响,由此对灌区作物组成和种植比例作如下调整: 沿河两岸坪坝区提高水稻种植比例, 大力发展优质稻, 减少田蔗面积,推广:双低油菜:良种,提高小春复种。二级台地缓坡地带以种植甘蔗为主,适当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甘蔗面积不扩大而略缩小,通过调整品种结构,改善水利条件,以提高单产来保证总产。早作物种植结构中考虑一部分小麦、包谷、蔬菜和薯杂,满足当地需要。水稻以优质稻为主,不在考虑留养再生稻。调整后的作物组成及种植比例见表 4-1。 表 4-1 麻栗坝灌区作物组成及种植比例 南宛河沿岸坪坝区 二级台地 作物名称 现状比例(%) 规划调整结果(%) 作物名称 现状比例(%) 规划调整结果(%) 水稻 56 59 水稻 17.5 25.0 甘蔗 48.5 35 甘蔗 74.5 65.0 小麦 12 16 小麦 1.5 10.0 油菜 41.5 38 油菜 3.5 15.0 玉米 3.2 3.0 玉米 0.1 7.0 冬包谷 0.7 4.0 冬包谷 0 3.0 蔬菜 0.2 2.0 蔬菜 0.2 2.0 薯杂 0.1 1.0 薯杂 0.2 1.0 合计 170.5 196 合计 172.3 196.0 注意:甘蔗、蔬菜和薯杂属全年生长作物,计入复种。 通过对两种类型灌区的作物组成及种植比例调整后, 复种指数都调高到 196.0% 2 2、 水稻灌溉制度水稻灌溉制度 水稻灌溉制度与降水、蒸发、土壤等自然条件关系密切,并与作物品种、栽培和灌溉方式有关。陇川坝区的耕作制度是一季中稻(部分再 5 生稻)小春轮作,由于再生稻留养面积很小。因此水稻的灌溉制度以一季中稻为模型进行分析计算确定水稻的灌溉用水量及用水过程, 不考虑再生稻的种植及灌溉用水。 (1)水稻灌溉制度设计方法 按时历年法采用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的 灌溉制度软件逐年计算确定水稻灌溉制度。首先,根据彭曼法计算水稻各生育期的潜在需水量;其次,根据水稻各生育期的作物系数与潜在需水量,计算出水稻各生育期的实际需水量;最后,根据调查确定的泡田时间、定额和泡田进度,水稻移栽时间、进度,考虑田间渗漏损失,扣除降雨的有效降利用量, 按水稻格田水量平衡法推求本田期的灌溉用水量。 然后将秧田期用水按比例分摊至本田,即得出历年水稻的灌溉制度。 (2)水稻生育期参数拟定 水稻生育期划分: 水稻全生育期可划分为秧苗期和本田期两大生长阶段。在水肥保证的前提下,水稻最佳的播种日期是四月下旬,秧期30 天,拟定 4 月 20 日撒秧,五月下旬开始移栽,本田期 110 天。按照水稻高产栽培模式,将本田期划分为:移栽返青、分蘖、拔节孕穗、抽穗扬花、灌浆结实、黄熟共六个生育阶段。 淹灌水层深度: 水稻生育期的淹灌水层深度包括适宜下限、 适宜上限和降雨滞蓄深度。 麻栗坝灌区水稻生育期已进入雨季, 降雨几乎连续不断,不象干旱灌区需在田间积蓄水量,而是排水防涝渍,所以田间水层不宜过深。 为利用降水并达到丰产节水的要求, 各生育期水层深度按“浅水勤灌”的灌水模式,结合各生育阶段的不同要求拟定。生育初期和末期水层较浅,中期较深。 渗漏强度与作物系数: 水稻田间渗漏强度主要与土壤性质、 水文地质条件有关,灌区内以冲积土为主,沙泥田分布较广,渗漏量较大, 6 田间渗漏强度值参照同期降雨量及地下水位埋深取值为 3.02.5mm/天。 作物系数为潜在需水量与实际需水量之间的换算系数, 取 1.11.3,生育初期和末期较小,生育中期较大。 泡田定额及移栽进度: 按灌区的耕作方式, 一般在移栽前十天开始泡田,泡田定额为 270m3/亩。移栽期需 20 天,进度为前 5 天 20%,中间 10 天 60%,后 5 天 20%。 水稻生育期划分及主要参数表 项目 生育期 日期及天数 作物需水系数 渗漏强度 适宜水层深(mm)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天数 (mm/天) 秧苗期 4 月 20 日 5 月 19 日 30 3.0 移栽返青 5 月 20 日 5 月 29 日 10 1.15 3.0 30 20 10 分蘖 5 月 30 日 6 月 18 日 20 1.20 3.0 30 20 10 拔节孕穗 6 月 19 日 7 月 18 日 30 1.25 3.0 40 30 20 抽穗扬花 7 月 19 日 7 月 28 日 10 1.30 3.0 50 40 30 灌浆乳熟 7 月 29 日 8 月 17 日 20 1.20 2.5 20 20 10 黄熟 8 月 18 日 9 月 6 日 20 1.10 2.5 20 20 10 全生育期 4 月 20 日 9 月 6 日 140 (3)水稻灌溉制度计算结果 水稻全生育期灌溉用水量计算按照规范采用系列年法计算, 并在可麻栗坝灌区研阶段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增加了 19962001 共六年资料使系列长度达到 41 年。其成果见表 4-2。 通过计算成果排频分析,选定 p=80%的典型年为 1972 年,其水稻灌水定额为 441.18m3/亩(与麻栗坝灌区可研相同) 。多年平均灌溉定额为 416.14m3/亩(比可研阶段的 412.72m3/亩增加 3.42m3/亩) 。 表 4-3 水稻全生育期灌溉用水量表 单位:m3/亩 序列年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全生育期 7 1961 35.00 264.56 57.03 26.34 23.31 35.13 441.37 1962 35.00 260.64 27.27 39.72 15.04 48.04 425.71 1963 35.00 264.87 36.35 2.02 0 39.33 377.57 1964 35.00 267.17 43.44 9.72 25.18 21.72 402.23 1965 35.00 262.07 50.08 31.07 19.4 16.9 414.52 1966 35.00 259.22 35.69 7.5 11.2 35.01 383.62 1967 35.00 273.58 43.31 9.01 50.36 19.78 431.04 1968 35.00 262.45 20.48 30.77 49.63 22.59 420.92 1969 35.00 268.97 22.28 25.15 21.01 47.71 420.12 1970 35.00 263.24 62.8 2.71 66.83 43.23 473.81 1971 35.00 269.67 31.25 1.35 3.14 16.19 356.60 1972 35.00 261.85 52.87 10.87 37.46 43.13 441.18 1973 35.00 264.44 27.97 10.08 36.79 29.06 403.34 1974 35.00 261.37 32.35 1.01 29.06 17.1 375.89 1975 35.00 260.75 72.28 19.77 67.35 25.5 480.65 1976 35.00 260.68 20.04 16.52 33.62 55.27 421.13 1977 35.00 263.18 35.92 13.36 0 28.34 375.80 1978 35.00 264.5 22.13 10.91 40.24 25.92 398.70 1979 35.00 275.43 33.88 18.77 30.94 19.27 413.29 1980 35.00 267.45 26.88 12.16 17.01 19.92 378.42 1981 35.00 264.41 34.45 14.48 7.58 31.54 387.46 1982 35.00 261.87 20.89 10.69 30.75 12.11 371.31 1983 35.00 276.87 35.17 1.11 36.28 28 412.43 1984 35.00 263.29 41.46 0 40.02 22.68 402.45 1985 35.00 258.53 27.04 11.79 36.34 10.97 379.67 1986 35.00 275.5 37.31 2.64 25.24 17.43 393.12 1987 35.00 268.44 18.44 0 14.17 18.71 354.76 1988 35.00 259.8 72.74 31.62 10.49 15.26 424.91 1989 35.00 271.18 36.64 25.44 65.62 23.8 457.68 1990 35.00 264.31 28.73 11.51 73.75 33 446.30 1991 35.00 262.96 19.97 13.13 27.75 32.08 390.89 1992 35.00 270.65 97.34 1.19 61.91 36.16 502.25 1993 35.00 267.29 67.56 30.94 6.73 18.21 425.73 1994 35.00 269.44 48.22 20.6 44.81 15.46 433.53 1995 35.00 269.82 26.53 1.62 67.18 27.33 427.48 1996 35.00 258.96 72.23 47.57 7.17 17.65 438.58 1997 35.00 267.07 36.12 20.18 47.45 32.55 438.37 1998 35.00 259.46 33.4 1.39 7.14 30.15 366.54 1999 35.00 261.76 51.27 8.02 24.72 38.34 419.11 2000 35.00 268.73 43.52 44.2 44.81 30.9 467.16 2001 35.00 258.53 52.65 40.86 72.66 27.23 486.93 平均 165.3 265.24 40.39 15.56 32.44 27.53 416.16 3 3、 旱作物灌溉制度旱作物灌溉制度 由于灌区内无灌溉需水试验资料, 故旱作物灌溉制度是通过对当地 8 农科部门的访问调查及本区丰产灌水经验, 并参考我省类似灌区灌水情况,经综合分析而拟定,主要旱作物灌溉定额如下: (1)甘蔗:为全年生长作物,是灌区内最主要的经济作物,按本区气候特点及其生长特性, 在冬、 春季节需人工给水。 拟定 11 月5 月灌水 7 次,11 月考虑降雨相对还多,灌水定额为 40m3/亩,其余 6 次每次灌水定额为 50m3/亩,总灌溉定额 340m3/亩。 (2)小麦:小麦一般在 11 月上、中旬播种,次年 4 月上旬收割,生育期约 160 天。当地生产管理经验为“三肥五水” ,拟定生育期内灌水五次,除 11 月灌水定额为 20m3/亩外,其余 4 次灌水定额为 40m3/亩,灌溉定额 180m3/亩。 (3)油菜:油菜作为水田复种作物,在坝区内将积极推广种植。其生长期为 11 月3 月,在生长期内拟定 12 月3 月灌水 4 次,每次 40m3/亩,灌溉定额 160m3/亩。 (4)包谷:包谷属大春作物,主要生长期在雨季,只在 5 月播种时灌一次水,灌溉定额 30m3/亩。 (5)冬包谷:冬包谷作为小春复种作物,有扩大的趋势,生长期10 月中旬至次年 4 月上旬,拟定灌水 4 次,每次 30m3/亩,灌溉定额120m3/亩。 (6)蔬菜:蔬菜为全年生作物,供水主要在冬、春两季,根据各品种的用水要求,采用综合灌溉定额,11 月至次年 5 月供水,每旬灌一次,灌水定额 15m3/亩,灌溉定额 285m3/亩(11、12 月各灌二次) ,共灌水 19 次。 (7)薯杂及其它:灌区内薯杂及其它作物种植较少,大、小春都有,拟定在干季 11 月5 月每月灌水一次,每次 30m3/亩,灌溉定额210m3/亩。 9 上述旱作物的灌溉制度,由于耕作方式和灌溉技术没有大的变化,可以保持到近期设计水平年。 到远期设计水平年, 由于耕作方式和灌溉技术有了改进, 例如旱作物普遍推广薄膜栽培技术, 各种作物的灌溉用水得到有效控制,喷灌、膜上灌、移动软管灌、小畦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在有条件的地方已经实施, 所有这些措施都将促使灌溉制度朝着节水的方向发展。 因此拟在近期作物灌溉制度的基础上, 将作物灌溉定额适当下调,从而确定远期设计水平年的灌溉制度。近期、远期灌区各种旱作物 P=80%的灌溉制度如表 4-4。 表 4-4 主要旱作物灌溉制度汇总表(P=80%) 作物名称 生长期 (月-月) 灌水定额(m3/亩) 灌水次数(次) 灌水时间和定额(月过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甘蔗 全年 340 7 50 50 50 50 50 40 50 2.小麦 11-4 180 5 40 40 40 20 40 3.油菜 11-3 160 4 40 40 40 40 4.包谷 5-9 30 1 30 5.冬包谷 10-4 120 4 30 30 30 30 6.蔬菜 全年 285 19 45 45 45 45 45 30 30 7.薯杂 全年 210 7 30 30 30 30 30 30 30 4 、万亩综合供水过程线推求 根据拟定的旱作物、 水稻灌溉制度, 按照规划调整确定的灌区的作物组成和种植比例,组合计算得 P=80%麻栗坝灌区万亩综合灌溉用水过程线见表 4-5。 表 4-5 灌区万亩综合用水过程线(P=80%) 月过程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月 11月 12月 合计 两岸片 40.3 42.1 41.8 48.4 163.8 31.2 6.4 22.1 25.4 0.0 19.9 41.8 483.3 二级台地 43.7 46.4 45.2 59.0 82.3 13.2 2.7 9.4 10.8 0.0 31.0 44.9 388.6 南宛河两岸片及二级台地现状耕地复种指数较低, 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可以提高复种指数,并进行作物结构调整,适当提高水稻比例,降低甘蔗比例。 同时由于灌区发展节水型农业和不断改进节水的耕作方式与灌溉技术, 通过各种节水措施的综合作用使作物的灌溉定额有所下降, 最终达到降低万亩综合灌溉定额效果, 所以万亩综合灌溉定额到设计水平年比较低。 10 5、灌水率 灌水率与灌区内的作物组成、种植比例、作物允许灌水延续时间、栽插进度有关。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规定,以及各种作物每次灌水延续时间(5-10 天) ,计算并绘制灌水率图,加以合理修正后选定设计灌水率, 用以推算灌溉渠道分段设计流量。 南宛河两岸片设计灌水率为 0.79m3/(s万亩);二级台地设计灌水率为0.38m3/(s万亩) 。灌溉用水高峰发生在五月中、下旬,此期间灌溉用水量最大。 灌区设计灌水率随着高程的提高而下降, 反映了各类型区水利条件的差异和作物结构特点。 1.3.3 灌区水量供需平衡和总蓄水量灌区水量供需平衡和总蓄水量 1 1、灌区水土平衡基本原则灌区水土平衡基本原则 (1)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用水相结合; (3)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联合调度;(4)水土平衡方案应使总体效益最佳。 根据麻栗坝灌区规划, 平衡后需由麻栗坝水库供水灌溉面积为22.68 万亩。 其中,4.43 万亩为原有工程可灌但保证率较低,麻栗坝水库改善灌溉的面积,其余 18.25 万亩为麻栗坝水库的增灌面积。 水库控制范围内的平衡调整结果见表 4-9.平衡后 P=80%年份需麻栗坝水库供灌溉水量 14733 万 m3。 麻栗坝灌区水土平衡表(麻栗坝灌区水土平衡表(P=80%P=80%) 灌区分片 项 目 东干渠 西低干渠 西高干渠 合计 一、耕地面积 控制区面积 万亩 7.54 11.64 5.64 24.82 11 现有工程灌溉面积 万亩 1.16 0.68 0.30 2.14 麻栗坝水库供水面积 万亩 6.38 10.96 5.34 22.68 仍缺灌面积 万亩 0 0 0 0 二、水量平衡 灌溉净需水量 3644 5483 2192 11319 渠系损失水量 万 m3 1562 2350 939 11319 灌区总蓄水量 万 m3 5206 7833 3131 16170 现有工程供水量 万 m3 801 469 167 1437 需麻栗坝供水量 万 m3 4405 7364 2964 14733 按照拟定的万亩供水过程线及麻栗坝水库供水面积, 并按灌溉水利用系数0.7推求得麻栗坝水库1961年至2001年各年灌溉需水过程线见表 麻栗坝水库农业需水过程线麻栗坝水库农业需水过程线 单位:万单位:万 m3m3 月 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 1961 1339 1406 1388 1672 4553 900 416 368 555 0 754 1385 14736 1962 1339 1406 1388 1672 4491 461 627 237 758 0 754 1385 14518 1963 1339 1406 1388 1672 4558 574 32 0 621 0 754 1385 13729 1964 1339 1406 1388 1672 4594 686 153 398 343 0 754 1385 14118 1965 1339 1406 1388 1672 4514 791 491 306 267 0 754 1385 14313 1966 1339 1406 1388 1672 4469 563 118 177 553 0 754 1385 13824 1967 1339 1406 1388 1672 4696 684 142 795 312 0 754 1385 14573 1968 1339 1406 1388 1672 4520 323 486 784 357 0 754 1385 14414 1969 1339 1406 1388 1672 4623 352 397 332 753 0 754 1385 14401 1970 1339 1406 1388 1672 4532 991 43 1055 682 0 754 1385 15247 1971 1339 1406 1388 1672 4634 493 21 50 256 0 754 1385 13398 1972 1339 1406 1388 1672 4510 835 172 591 681 0 754 1385 14733 1973 1339 1406 1388 1672 4551 442 159 581 459 0 754 1385 14136 1974 1339 1406 1388 1672 4503 511 16 459 270 0 754 1385 13703 1975 1339 1406 1388 1672 4493 1141 312 1063 403 0 754 1385 15356 1976 1339 1406 1388 1672 4492 316 261 531 873 0 754 1385 14417 1977 1339 1406 1388 1672 4531 567 211 0 447 0 754 1385 13700 1978 1339 1406 1388 1672 4552 349 172 635 409 0 754 1385 14061 1979 1339 1406 1388 1672 4725 535 296 488 304 0 754 1385 14292 1980 1339 1406 1388 1672 4599 421 192 269 314 0 754 1385 13739 1981 1339 1406 1388 1672 4551 544 229 120 498 0 754 1385 13886 1982 1339 1406 1388 1672 4499 330 169 485 191 0 754 1385 13618 1983 1339 1406 1388 1672 4748 555 18 573 442 0 754 1385 14280 1984 1339 1406 1388 1672 4533 655 0 632 358 0 754 1385 14122 1985 1339 1406 1388 1672 4458 427 186 574 173 0 754 1385 13762 12 1986 1339 1406 1388 1672 4726 589 42 398 275 0 754 1385 13974 1987 1339 1406 1388 1672 4614 291 0 224 295 0 754 1385 13368 1988 1339 1406 1388 1672 4478 1148 499 166 241 0 754 1385 14476 1989 1339 1406 1388 1672 4658 578 402 1036 376 0 754 1385 14994 1990 1339 1406 1388 1672 4549 454 182 1164 521 0 754 1385 14814 1991 1339 1406 1388 1672 4528 315 212 438 506 0 754 1385 13943 1992 1339 1406 1388 1672 4649 1537 19 977 571 0 754 1385 15697 1993 1339 1406 1388 1672 4596 1067 488 106 287 0 754 1385 14488 1994 1339 1406 1388 1672 4630 761 325 707 244 0 754 1385 14611 1995 1339 1406 1388 1672 4636 419 26 1061 431 0 754 1385 14517 1996 1339 1406 1388 1672 4465 1140 751 113 279 0 754 1385 14692 1997 1339 1406 1388 1672 4593 570 319 749 511 0 754 1385 14686 1998 1339 1406 1388 1672 4473 527 22 113 476 0 754 1385 13555 1999 1339 1406 1388 1672 4509 809 127 390 605 0 754 1385 14384 2000 1339 1406 1388 1672 4619 687 698 707 488 0 754 1385 15143 2001 1339 1406 1388 1672 4458 831 645 1147 430 0 754 1385 15455 平均 1339 1406 1388 1672 4564 638 246 512 435 0 754 1385 14338 1.3.4 项目区水质分析项目区水质分析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 规定, 灌溉水源 COD 为 300mg/L、SS 为 200mg/L,PH 为 5.58.5,本项目水源以水库水为主,水源主要水质指标满足规范要求。 1.4 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目标任务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目标任务 1.4.1 指导思想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和水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田的目标,以以农业可用水量为约束,以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 通过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管理改革,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水安全, 为农业增产、 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支撑。 1.4.2 发展原则发展原则 (1)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 要重视调查研究, 注意倾听和尊重基层和当地 13 群众的意见,重点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要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 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综合兼顾农田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要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 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状况, 科学规划,多方论证,慎重决策,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3)开源和节流并举、开发和保护并重、建设和管理同步 要始终坚持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并把节水放到优先位置; 要把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 建设同时考虑; 彻底改变过去重建轻管的现象, 要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就先行考虑为今后的运行管理创造条件,把工程建后管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4)量力而行,稳妥发展 积极探索建立农田水利的多层次、 多元化的长效投入机制, 根据国家财政投入及地方财力的可能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建设目标和发展规模,采取操作性较强的措施。 1.4.3 基准年、水平年基准年、水平年 规划基准年:2008 年。 规划水平年:近期 2010 年,中期 2015 年,远期 2020 年。 1.5 工程建设规划工程建设规划 14 2 基本情况基本情况 2.1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陇川县位于云南省西部, 介于东经 97399817, 北纬 24082440之间,东邻潞西,南连瑞丽,北接梁河、盈江,西与缅甸毗邻。全县东西最大横距 42km,南北最大纵距 51km,国土面积1931km2,国境线长 50.899km。陇川县城距省会昆明 911km,距芒市131km。 陇川县位于高黎贡山西坡向南延伸地带、龙陵瑞丽大断裂西侧,属滇西高原山间盆地, 大地形属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的褶皱带, 整个地势东北高, 西南低, 山势为东北西南走向, 形成 “三山两坝一河谷”的地形地貌。 “两坝一河谷” 呈梯级排列,西北部户撒河河谷盆地户撒坝,海拔 13801500m;中部南宛河河谷盆地陇川坝,海拔 9301050m;东部龙江河谷,最低海拔 780m。县内最高点位于西部与盈江县交界的春花塘梁子,海拔 2618.8m,最低点位于东南部勐约乡岳岛坝,海拔 780m,两地各支流河床高差 1838.8m。 2.1.2 气候气候 陇川县属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 18.9,温度最低的一月份平均气温为11.2, 59月份各月平均气温都大于22.0, 15 最高的七月份,月平均气温为 23.4。全年无霜期 337 天,日平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 6812.1,年日照时数 2316h,日照率 55%。多年平均降雨量 1676mm,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山区多、坝区少,11 月至翌年 4 月为旱季,干旱少雨。5 至 10 月为雨季,雨量丰沛,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 90.7%。 2.1.3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陇川县地处云南省西部, 横断山脉的南延部分, 全境由高黎贡山余脉纵贯,地貌特征为“三山两坝一河谷” ,东北高峻,西南低平,最高海拔 2618.8m,最低海拔 780m。受区域断层控制,山脉河流呈 NE 向展布,两侧分布有宽厚地形分水岭,根据地貌成因及形态特征,将陇川坝划分为以下两个地貌成因类型: (1)侵蚀堆积类型:分布于麻栗坝盆地,由上第三系及第四系松散堆积层组成。其中又把第四系松散堆积区分为山间河谷冲积平原地形:分布高程 900m1050m,沿南宛河河谷两岸主要发育有、级阶地,阶面平坦。其中级阶地最宽达 5000m,前缘高出漫滩 2m 左右,局部因河床抬高使一级阶地形成季节性沼泽化现象;级阶地最宽达4000m,前缘高出级阶地m10m。上第三系分布区分为冲湖积台地低丘地形(部分已改造成、级阶地):分布高程 1000m1150m,由平顶丘构成的台地和谷地相互交织, 台地开阔而且较为平坦, 相对高差30m80m。 (2)构造剥蚀类型:分布于坝子东、西两侧山区,高程 1050m2180m,相对高差 150m1000m,为中山或低中山地形。山顶浑圆状,山脊较为宽阔,河谷成“U”型,局部成“V”型,谷坡一般在 30左右。 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混合岩化片麻岩或燕山期花岗岩, 植被发育。 16 2.1.4 河流、水系河流、水系 陇川县水资源丰富,境内有大小河流 98 条,总长 752.85km。主要河流是南宛河, 属伊洛瓦底江水系瑞丽江一级支流, 发源于陇川县护国乡的野牛坝, 自东北向西南蜿蜒贯穿陇川坝, 在坝子末端南面进入峡谷后汇入瑞丽江。河道在县境内全长 65.7km,流域面积 1058.7km2,多年平均产水量 10.61 亿 m3。麻栗坝水库位于老麻栗坝村以上约 1km,水库控制径流面积 294km2,多年平均径流量3.69亿m3。 2.1.5 土壤植被土壤植被 本区域内主要有红壤和黄红壤两种土壤类型, 在红壤和黄红壤中交错分布有少量紫色土。黄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拔 9001050m 的低热坝区及其边缘的丘陵和江边河谷地区,成土母质是花岗岩、千枚岩、砂岩发育而成的坡积物和冲积物。 黄红壤分布于较为干旱地区, 且土壤偏酸缺磷、少氮、部分钾不足,有机质含量较低,少数田块偏沙或偏胶,结构不良, 潜水位高。 黄红壤以下又分为不同土属的红土、 油红土、 油砂土、山砂土、褐红土五个土种。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拔 13002100m 的中山、中下部及山麓地带,是区域内较大的一个土类,成土母质是花岗岩、千板岩、砂岩发育而成的坡积物和冲积物。土壤偏酸缺磷、少氮、瘦、薄,受古风化影响大,表土深厚不一,旱地耕作土产量不高,红壤又分为红壤、 棕红壤两个亚类, 红壤亚类有不同土属的黄红土、 山砂土、 红泥土、大红土、 石渣子土五个土种; 棕红壤亚类有不同土属的红黄土、 山沙土、香面土、棕红土四个土种。紫色土是由侏罗系沉积的紫色砂岩、紫色页岩的坡积、残积发育而成,土壤表土薄,呈酸性反应,养分含量低。水稻土有冲积、坡积、残积母质,经人为开垦、水耕,熟化而成,区域内有分布。土壤热化程度不高,层次分化不明显,耕作层浅。 本区森林覆盖率 44.8%。区域上半部分主要包括弄巴镇、姐乌乡的 17 大部分地区, 海拔在 14002300m, 是陇川县的水源林区和甘蔗主产区,生态条件较好,植物种类繁多,生物资源丰富,森林植被有暖性阔叶林和针叶林,以及温凉性阔叶林和针叶林类型。组成树种主要有栎类、茶科、樟科、木兰科、松科和杉木科的一些树种,暖性针叶林树种有云南松与栎类混交。 海拔 2500m 以上地带有温凉性实心竹成片分布, 海拔在3200m 以上地带为杜鹃、竹类和灌丛。区域中、下部分,包括勐勐、贺六的全部及沙河乡的部分地区,大部分地区海拔在 10001400m,森林植被有暖热性、 暖性阔叶林和针叶林类型。 暖热性针叶林树种主要有思茅松, 暖性针叶林树种主要有云南松, 暖性阔叶林主要由桑科、 苏木科、蝶形花科、漆树科、草科和栎类的一些树种组成。人工栽培的树种有茶树、桉树、铁刀木、凤凰木、芒果和龙竹、棉竹等。总的来说,本区域自然条件优越,生物资源丰富植被良好,但由于长期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现有森林的系统功能日趋衰退。 2.1.6 工程及水文地质工程及水文地质 地层岩性 本区出露地层主要有寒武系变质岩、 燕山期花岗岩、 上第三系及第四系松散堆积层, 各地层岩性同区域部分。 其中寒武系变质岩()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 燕山期花岗岩(53)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 上第三系(N)主要埋藏于第四系之下,总厚度大于 100m;第四系(Q)以冲洪积砂卵砾石层及阶地上部堆积的壤土、 砂壤土层为主, 其次为残坡积砂壤土及碎石土层,厚 1m6m 不等,另有零星沼泽堆积及地滑堆积层,主要分布于南宛河两岸。 地质构造 本区地质构造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 呈 NESW 向展布。 主要断层有瓦德隆断层(F1)、清平广卡断层(F2),但 F1 断层面扭曲,在在 18 陇川坝倾向 SE。褶皱以王子树南京里倒转背斜为主,寒武系岩层总体呈 NE 走向,倾向 NW,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陇川坝上第三系为向SE 缓倾斜的单斜状构造,走向大致平行南宛河,无褶皱,岩层总体产状:N10E,倾向 SE,倾角 515。 水文地质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于南宛河河谷、 级阶地, 上第三系碎屑岩类孔隙水分布于南宛河河谷两岸坡脚, 并向盆地内延伸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之下,基岩裂隙水分布于库区东、西两岸和北面山区。其中分布于麻栗坝水库库盆区的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上第三系碎屑岩类孔隙水中的砂卵砾石层为灌区主要含(透)水地层;其次,陇川坝东、西两岸和北面山区燕山期花岗岩及寒武系变质岩全强风化带也具有一定的含(透)水性,但其下部的弱风化基岩为相对隔水层。此外,在花岗岩中,沿瓦德隆断层带见有断续分布的温泉,水温 3659,流量大于 5.0L/s,最大温泉流量大于 100L/s,即陇川坝区存在断层含(透)水层(带) 。 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GB183062001) ,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度。 2.1.7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 陇川县国土面积 1931km2,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 78.5%,坝子(盆地)占 21.5%。陇川县耕地集中于县境中南部南宛河河谷盆地陇川坝,全县耕地面积 39.6 万亩。 2.1.8 矿藏、动植物资源矿藏、动植物资源 区内的矿藏资源主要有:铁、铜、锡、铅、锑等金属以及煤矿、硅 19 藻土等非金属矿。其中尤以硅分布最广,但储量不丰,主要分布在南宛河西岸。目前全县原矿藏储量尚末探明,上述矿藏均为小规模开采。 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 44.8%,植物资源有 62 科、145 属 288 种。其中经济林木主要有:紫胶寄主植物、茶、橡胶、油桐、各种竹类、棕、芒果、菠萝密、柑桔、番木瓜、番荔枝、无花果、苹果、梨、核桃等。县境内除有一般的饲养动物外,尚有野生动物 87 种。 2.2 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经济状况 陇川县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 “直过区”为一体的农业县。全县辖 5 乡 4 镇和 1 个国营农场,总人口 17.85 万人,居住着景颇族、傣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等多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9.97 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55.85%。县城章凤古为中缅贸易的必经之地和集散地,现为省级口岸,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滇西对外开放的最前沿阵地,经过历届县委、政府的不懈努力,以章凤为中心的交通枢纽已基本形成:沿瑞章公路(二级路面)向东 28km 可至德宏经济窗口瑞丽市; 沿章遮公路 (二级路面, 正在建设) 向东北经龙江河谷 100km到达德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潞西市;沿章八公路(弹石路面)向西经缅甸雷基 93km 直通缅北港口旅游城市及交通枢纽八莫;沿盈章公路(柏油路面)往西北经“佛祖花园”户撒 99km 通往盈江;沿梁陇公路(柏油、弹石路面)向北 120km 达梁河县,再行 50 余 km 至腾冲。 2008 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现价)130054 万元,其中:第一产业 53300 万元;第二产业 32168 万元;第三产业 44586 万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 153978 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 71397 万元,农业总产值82581 万元。章凤口岸进出口贸易总额 69572 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0200 万元,财政收入 1336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853 元。 20 2008 年底全县总人口 178541 人,其中汉族 78834 人,占总人口的44.15%,景颇族 47081 人,占总人口的 26.37%,傣族 30049 人,占总人口的 16.83%,阿昌族 14012 人,占总人口的 7.85%,傈僳族 4893 人,占总人口的 2.74%,德昂族 1290 人,占总人口的 0.72%,其他少数民族2382 人,占总人口的 1.34%。 2.3 农业生产状况农业生产状况 通过解放后 50 年来的建设,全县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区域内农业生产发生了很大变化。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党的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及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农业生产通过从种子、试验、示范、推广、病虫害防治等系列措施,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2008 年,陇川县认真树立和落实“农业强县”的发展思路,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 51394 万元, 比上年增 17.5%。 年内着重抓了以下大事:一是加大冬季农业开发力度,全年冬季农业开发面积 14.4 万亩,比上年增 22.03%; 油料总产量 6607 吨, 增 11.67%; 实现冬季农业产值 4650万元,增 3.58%。二是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全年种粮面积 23.05 万亩,粮食总产量 68534 吨,比上年增 28532 吨,增 71.33%。三是甘蔗生产得到巩固和发展,甘蔗种植面积 26.08 万亩,收获总面积 23.9 万亩,全年总产量 121.4 万吨, 工业入榨 110 万吨, 是全州甘蔗生产最稳定的县。四是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 7216 吨,比上年增24.31%。 五是以林竹业开发为主体的绿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全年种植西南桦 1.2 万亩、麻竹 2.4 万亩,累计种植西南桦 8.8 万亩、麻竹 7.1万亩。麻竹产笋带来的经济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2.4 自然灾害情况自然灾害情况 陇川县自然灾害以旱灾为主,其次是洪灾,冰雹等则居次。 (1)洪涝灾害 21 陇川县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 自然降雨原因: 陇川县地处低纬湿润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水气、地形、地貌等作用的影响,区域内降雨量相当丰富,降雨年际变化小,年内时空分布不均,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 89%,其中 68 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 64%,11 月至次年 4 月,降雨量仅占年降雨量的 11%,由于雨季大量降雨,往往行成暴雨性天气,持续发生大雨、暴雨及大暴雨,洪水源于暴雨,行成洪灾最根本的原因是暴雨, 持续暴雨致使河道干支流洪水暴涨, 造成洪灾。地形原因:陇川坝受区域断层影响形成断陷盆地,为干沟地形,沟壑纵横,冲沟狭窄深切割,山高坡陡,冲沟出口为盆地,支流河床陡急,河道短,发生山洪,汇流时间短。地质原因:陇川出露岩石有寒武系变质岩和燕山期花岗岩石,受南亚热带“高温多湿,雨热同季”的水热条件下,风化强烈,风化带原十米上百米,侧蚀向源侵蚀作用强烈 ,再加上表层覆盖主要是第四系残坡聚物,结构松散,边坡稳定性差,遇水易产生崩塌、滑坡、下移、淤塞河床,致使河床堆积升高,行洪断面缩小。以上原因造成陇川县洪涝灾害较为频繁,大雨大灾、小雨小灾,一年中出现多次,2004 年“7.5”特大泥石流及洪涝灾害中,农作物受灾面积 8.925 万亩。每年汛期,南宛河上游及各支流挟带大量泥沙,顺河而下,使南宛河河床逐年淤高(特别是南宛河姐乌、赛号、章凤段,河床比两岸农田高 0.5m0.8m, 形成大面积的冷浸田) 、 行洪断面减小、行洪能力差,再加上现状河堤不完善、防洪能力低、病险段多,河段整体防洪能力不足两年一遇, 离国家 防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