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环节下辨认制度造成刑事错案成因及对策

上传人:众众****夺宝 文档编号:35927739 上传时间:2021-10-2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侦查环节下辨认制度造成刑事错案成因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侦查环节下辨认制度造成刑事错案成因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侦查环节下辨认制度造成刑事错案成因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侦查环节下识别制度造成刑事错案成因及对策摘要:近年来,我国陆续曝光一些刑事错案,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不仅会损害我国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还会降低司法公信力。本文从侦查环节入手,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刑事识别的形成过程,并从其形成过程分析影响刑事识别的因素,提出對策,来减少刑事错案的发生。关键词:刑事错案;刑事识别;识别规那么中图分类号:D9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2102-0116-02一、识别的一般形成过程识别形成都会经历感知、记忆、辨识三个阶段。感知阶段是识别人感受犯罪过程的开始阶段,识别人通过眼、耳、鼻、舌等感官耳闻目睹了犯罪的过程或案件发生的局部情况后,反映到大脑中,形成了某种“印记。记忆阶段是识别最重要的阶段。识别人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在大脑中形成印记,并把这个印记储存起来,但这种储存具有时效性,所以,在信息足够多或其它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印记有可能会在大脑中变得模糊甚至消失。辨识阶段是指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识别人将存储于大脑中的案件信息提取出来,与识别客体进行比较、判断的过程。在识别形成过程中,由于掺杂了识别人的个体因素及各方面的客观因素,因此人对这种主观印象所带来的反应有可能失真,从而引发错案。二、刑事识别引发错案因素从心理学角度讲,任何刑事识别的形成过程都要经历感知、记忆、辨识三个阶段,无论哪个阶段,由于受到主、客观各方面因素影响,其识别结果都有可能失真,而引发错案。一感知阶段引发错案因素1.客观因素客观因素是影响识别人感知的重要因素,对客观因素考察和分析,有利于提高判断识别结果的可靠性。这些因素主要有:第一是客观环境因素,比方光线强弱和色彩,识别人观察角度和与观察对象所处的位置关系,都会影响其对观察对象的感知。第二是被观察对象因素,作案人自身有意伪装以及作案人自身相貌的相似性等,都会影响识别结果。2.识别人的主观因素识别人在感知阶段引发错案的主观因素,因人而异。总体包括两方面,一是识别人恐惧、紧张等心理原因。犯罪突如其来,往往使识别人碎不及防,因此陷入紧张、恐惧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识别人感知外在事物和事件往往与实际情况出现误差,因此引发错案。二是识别人个体差异的原因。如识别人自身经验、对事物适应程度及偏见等主观因素,都会导致识别人对事件感知的不同,从而导致其所作出的识别存在较大差异。二记忆阶段引发错案因素对于刑事识别,其记忆阶段引发错案因素主要有:第一是记忆时间的长短。时间长短会影响识别人的记忆,例如时间越短,识别人对识别对象的记忆就会越清晰,反之,时间越长,记忆就越模糊甚至消失。第二是识别人个体差异及事件重要程度,识别人智力水平,记忆偏好及其兴趣爱好均是影响识别人记忆的重要因素。如对于感兴趣的事物,识别人的记忆力就越好且越清晰。三辨识阶段引发错案因素刑事识别实际上就是识别形成过程中的辨识阶段,在辨识阶段,引发错案因素主要有两方面。1.组织人员询问方式在识别过程中,识别组织人员询问方式影响识别结果准确性表达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识别组织者引导性提问。如“你看到那个破的前灯了吗?之类的问题比“你看到过破的前灯吗?会使识别人产生暗示的两倍。另一方面是识别组织者就同一问题的屡次询问。在识别时,重复提问就会使识别人产生需要用另一种方法答复的错觉或以为其答复令识别主持人不满意,而降低对识别结果的自信心,增加识别结果的错误率。2.陪衬者的选择标准怎样选择陪衬者,会在不同程度上对识别人的识别产生影响。如果在列队中识别对象特征特别突出,就会影响到识别人的选择,就不能保证列队的公平性。所以,陪衬对象选择不科学,也会影响识别结果的正确性。三、刑事识别引发错案的防范对策分析刑事识别形成过程及引发错案的因素,可认识到,对于感知、记忆阶段影响识别的准确性因素,由于在识别前就已经客观存在,司法机关对此无能为力,但应更加审慎评估识别结果的可靠性。而对于辨识阶段,可通过科学的程序和方法提高识别的准确性,防止错案的发生。一我国立法及司法实践中识别制度的现状1.识别主持人中立规那么关于刑事识别的主持人,公安、检察机关都规定识别主持人不得少于两人,这样规定,可使识别主持人在主持时,通过相互监督,提高识别结果的准确性。但在识别过程中,仅靠这一条规定来标准其行为,还远远不能保证识别主持人保证中立,从而提高识别结果的准确性。2.识别前询问、告知规那么公安、检查机关对识别前的陈述规那么都做了规定,但公安机关没有规定告知规那么,而检察机关也只是对识别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告知,其内容的有限。如在识别过程中,识别人通常会认为犯罪嫌疑人在队列中,所以,在识别时,识别人会选择一个像但并不是真正犯罪嫌疑人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告知识别人被识别人可能在也可能不在队列中就显得及其重要了。3.混杂识别、分别识别规那么混杂识别、分别识别规那么,我国法律都有一些规定,但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其内容较少且不够全面。如对于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识别对象时,应如何组织识别,以及陪衬对象的选择标准等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二是陪衬者数量规定不同。如对于人和照片的规定,公安机关规定识别对象不得少于七人,照片不得少于十张。检察机关规定识别对象不得少于五到十人,照片不得少于五到十张。正是由于对陪衬者数量规定的不合理,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可能引起识别的出错。二识别制度域外考察1.双盲识别及回避规那么对于识别主持人中立,英国要求识别主持人既有行政级别上的要求,又要遵循回避规那么,而且还规定了双盲识别规那么。“对证人识别的安排及执行负责的人必须是级别不低于警督的、穿制服的警察人员,且不得参与对本案的调查,同时不得参与识别程序。这条规定既对识别主持人做了明确的限制,有利于提高识别结果的准确性,增强识别结果的可信度。2.识别前询问、告知规那么对于识别前询问、告知规那么,意大利规定“当需要对人加以识别时,法官要求识别者描述有关人的情况,列举一切他记得的特征。這确规定了识别主持人是法官,识别前,要询问识别人有关识别的一切他所记得的情况。而英国也规定“主持识别的警官应当告知证人,其识别对象有可能也有可能不在队列中这一规定,对防止识别人错误识别具有重要意义。3.陪衬者的选择标准英美对识别陪衬者的选择标准做了比较详细规定:“识别对象应尽可能地在年龄、身高、大体相貌及生活状况等方面与嫌疑人相似。且不得将两名以上的嫌疑人置于同一列队中,假设有多个列队以供识别,每个列队应由不同的人组成。而美国规定识别对象应以五到七名为当,所有的识别对象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且其均应符合识别人之前的描述。三对刑事识别引发错案的防范对策1.建立双盲识别和识别主持人回避规那么要使识别主持人保持中立,提高识别结果的准确度,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采取双盲识别规那么,由不了解案情、经过培训的非案件人员来承办组织识别,这样,不仅可防止识别主持人将自己的推测传递给识别人,而且也可防止识别人在不确定情况下,试图从识别主持人那里得到答案。二、回避原那么,识别主持人假设与该案件存在利害关系,应当予以回避,来提高识别结果的准确性。2.建立全面记录规那么建立全面记录规那么,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一是记录时间要贯彻始终。二是记录内容应当详尽。三是记录方式应多样化。而且,在进行识别笔录的同时,应尽可能地对其过程全程录音录像,以此来保证识别笔录的合法性与准确度。3.完善识别前告知规那么我国对于识别前告知规那么规定还不完善,应借鉴英美相关的识别制度,重点从以下三方面来完善:一是向识别人解释识别的相关规那么。二是明确告知识别人在识别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及虚假识别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特别是识别人有意诬陷或隐藏、包庇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三是应明确告知识别人队列里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犯罪嫌疑人。4.完善混杂识别、分别识别规那么对于混杂识别、分别识别规那么,具体应从两个方面来完善。一方面,统一两机关的识别规定,使陪衬数量更合理。另一方面,扩充混杂识别、分别识别内容,标准陪衬者选择标准,陪衬者年龄、身高、大致外貌等应有一定的相似性。四、结语古今中外,刑事错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错案的发生,不仅损害司法公正性和权威性,而且影响司法公信力。研究刑事错案,更好的防止刑事错案的发生,推动中国的法治进程。注释石琪,主编.心理学概论新编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王东.目击识别规那么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21.肖承海.多维视角下的刑事识别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21.同.张智伟.程序视野下的刑事识别D.太原科技大学,2021.同.陈晓云.目击证人错误识别的立法防范英国?1984年警察与刑事证据法守那么D?解读J.中国刑事法杂志,2021.02.同.宋波.侦查识别实施问题研究J.天津法学,2021.03.崔丽.侦查识别行为诱发刑事错案原因分析与制度完善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21.02.参考文献【1】石琪,主编.心理学概论新编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2】王东.目击识别规那么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21.【3】肖承海.多维视角下的刑事识别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21.【4】张智伟.程序视野下的刑事识别D.太原科技大学,2021.【5】陈晓云.目击证人错误识别的立法防范英国?1984年警察与刑事证据法守那么D?解读J.中国刑事法杂志,2021.02.【6】宋波.侦查识别实施问题研究J.天津法学,2021.03.【7】崔丽.侦查识别行为诱发刑事错案原因分析与制度完善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21.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大学论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