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的汇总名词解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094635 上传时间:2021-10-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5.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的汇总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的汇总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的汇总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 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 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 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及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1: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 互作用的交往经验。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 的目的。20、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21、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木态度和方法。2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及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 的联系C24、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 并且及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 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28、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29、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0、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I: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 要。32s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33.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35、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36、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37、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45、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川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 去。46、顺应性迁移:指将朦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 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47、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 从而应用于新情境。48心向及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50、嬷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51、理性知识:是 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52、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53、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54.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55、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6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 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6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 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c58、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见74)59、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I:活动。61、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木质属性。62、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更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6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 系的过程。6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6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及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6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 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67、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 物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68、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木质特征,以便突出 本质特征。75、操作定向:即/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及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76、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7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在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 作。78、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 和自动化。79、原型定向:就是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解外化或物质化”广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 1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80、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 方式付诸实施。81、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 潜的、筒缩的形式的过程。83、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84、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 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85、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 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86、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 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87、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及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1:策略。88、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89、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 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及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90、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92.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橱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 即形成问题的表征。94、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95、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96、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训练.9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99、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100、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例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例意义的 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镌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忐。101.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 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及体验,跟苑他们行动的现象c102、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及大多数人一致的行 为。10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及他人相接近。认 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及榜样一致。104、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及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 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105、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 性学习。106、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及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107、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 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108、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 合乎其需要的协助及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及 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及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作及人际关系各个 方面做出良好适应。109、系统脱敏: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 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11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及学 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112、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 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理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113、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114、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115、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118、计算机辅助教学: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 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120、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c121、群体动力:影响群体及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称为群体动力.包括群体凝聚力、群体规 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122、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及有的重要标忐。 123、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124、课堂气第: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及情感的综合状态。125、课堂纪律:为/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课堂目标而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及控制。126、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及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 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等三种类型。127、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128、人际关系:是人及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129、合作:是指学生们为r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匚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130.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131、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 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及课堂教学结构。132、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133.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及人交往和参及学习的行为。 134、教学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135、测量: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及结果确 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解的多少。136、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 理特征,为人咸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择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137、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138、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如一个小元、章节、科目或学期)结束 后进行的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测定。139.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 告评价结果。140、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及教学等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 度。141、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 教学。142、诊断性评价:有时及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J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及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 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143、正式评价: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I:具比较客观c144、非正式评价: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145、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146、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5佥,是为特定的 教学服务的。149、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1、发展危机:艾里克森在人的社会性发展理论中提出发展危机的概念。他认为,个体发展是一个个体及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由于个体的自 我需求及社会规范之间存在冲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面临不同性质的心理 困难,即为发展危机。教育应当培养个体应对危机且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 3、概念:指一类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或观念的符号。概念是观念的、抽 象的,在现实世界并不存在,但存在于个别的事例中。概念具有以下特征: 概念是对多个同类事物共同特征的概括;概念将大量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单 位,大大简化了人的思维过程;概念是用词来表达的;概念是有层次的, 它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系统。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是由定义特征和概念规 则有机组合而形成的。原理: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间某种关系的表述,也就是对概念间关系 的言语的说明。因此,原理学习是建立在概念学习的基础上的。原理学习 有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两种方式。5、驱力: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 激。多用来表明属于原始性的或生理的动机。如:饥饿、性等。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状态。有时用来表示形成驱 力的原因(如由渴产生的驱力),有时用来表示各种不同的动机(如生理需 要、成就需要、亲和需要等)。6、好奇、习惯:好奇是指促使个体对新奇的事物去观察、探索、摆弄、 询问,从而获得对环境中各种事物了解的一种原始性的内在冲动。习惯是 指习得性的行为反应或习得性的动机。7、态度、兴趣:态度是指个体对人、对事、对周围世界所持有的一种具 有一致性及持久性的倾向。兴趣有两种涵义:一是指个体对某人或事物所 表现的选择性注意的倾向;兴趣及动机大同小异,两者都可视为引起个体 行为的内在原因。8、意志、价值观:意志是指个人对自愿选定的自认为有价值的目标全力 以赴的内在心理过程。价值观是指个人自认(或社会公认)正当、并据以为 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符合某种标准就判为有价值,不合标准则判为无价 值。个人的价值观可用于对人和事物等各方面的判断。9、诱因:指能够激发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够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 5 / 14件或刺激物。凡是使个体趋向或接近的刺激,并能由接近而获得满足的, 称为正诱因;凡是使个体逃离或躲避的刺激,并能由逃避获得满足的,就 是负诱因。10、群体:指两个人以上为了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 动的人群。群体具有以下特点:群体成员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标;群体有一 定的组织结构;群体成员有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即群 体心理)。11、从众: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不由自主地遵从群体中多数人的思想 和行为的现象。从众有助于群体形成一致意见和行为,有利于形成一种风 气和凝聚力,并且可以通过群体来改变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从众容 易排斥不同意见,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12、去个性化:指个体有时在群体意识的影响下,失去或削弱了自我导向 的功能和责任感,个性状态相对丧失。13、群体极化效应:指个体参及群体讨论时,由于受群体气氛的影响,出 现支持极端化决策的心理倾向。具体说有冒险偏移和谨慎偏移两种情况。14、社会助长和社会阻抑:群体心理效能的两种表现形式。社会助长作用 是指个体在群体中活动增质增量的倾向,也就是个体因他人在场而增强了 行为的水平。反之,群体对个体的活动不产生促进作用,在某些条件下, 反而出现阻抑作用,也就是群体情境使个体活动减质减量即为社会阻抑。 社会助长及以下因素有关:活动任务的难度;优势行为参及的程度;竞赛 动机。2 .自发恢复是指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出现的反弹现象。3 .分化就是对刺激做出精确的反应。4 .条件刺激的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应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 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它表明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的识别不 精确。5 .效果律的基本思想是:如果在一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 伴随着一种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 的或跟随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削弱。8 .对象-对象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表现 为得知特写关系里的一个对象出现了,便预言、等待或猜测、推想另一对 象的出现。9 .替代学习通俗地说学习者把榜样记在心里,印在脑子里,实质上是把他 人的经验保持在记忆里。意思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 样会成功、受奖,怎样将失败、遭罚;如果人,就得我亲历这一学习过程, 那就得我付出代价,可些代价是我会不起的。”10.行为-结局期望是认识了 H己的行为及结局的关系后所产生的预料,表 现为肯定或猜测自己的一项行为会是怎样的结局。55、教师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 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56、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 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参观法、实习作业等。57、教师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策略和个别化教学等。58、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 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59、行为目标的陈述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和行为 标准。60、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 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61、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62、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 程。63、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 一目,预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 ” 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 为止。64、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 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及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66、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 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67、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主张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 现合作学习概念或原理。69、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70、课堂管理始终制约_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功能。71、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持久地_维持良好的内部 环境。20、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23、所谓 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24、短时记忆 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 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忆,指从长时记忆贮存中提取 的正在使用的知识信息。27、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提出了 心智动作 (按 阶段)形成的理论。29、指导教学模式及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 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30、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用来帮助学习成绩差生阅读领会.31、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32、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 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9.1)35、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 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3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性。38、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 通 过个体及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40、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及体 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41、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 意见而采取及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42、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及榜样一致。4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 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 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46、焦虑症是一种及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48、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 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方式所构成7、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 值的自我了解及自我评价。8、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 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 卑及自暴自弃等。9、自我监控属于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 追求等。12、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15、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 同化新知 识的适当的原有知识。16、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72、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创设对教学有促进作用的组 织良好的.学习环境_ ,激励学生潜能的 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73、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 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74、班内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会形成_定型的期望。他们期望教师 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75、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 联合体。76、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_ ,责任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80、非正式规范的形成是成员们_约定俗称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 从等心理因素制约。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81、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 态度及情感的综合状态。82、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 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气氛区。83、一种课堂气氛形成后,往往能够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不 同的课堂活动也会被同样的课堂气氛所笼罩。84、由于教师在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_ 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85、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_投射到学生身上,使教师及学生的 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86、处罚学生的消极的课堂行为,但不能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和_剥夺学 习权利一等手段。87、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H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 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88、只有当教师焦虑适中一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 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90、个人可能为了避免他人的非议或排斥,避免受孤立,因而发生 从众现象。92、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及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及严谨的有 机统一。93、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94、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_失控的气愤、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 随便插嘴、故意捣乱。50、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 必须针对教学目标。51、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于选择接受学习),及之相应 的教学策略是讲授教学。52、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的集 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53、对所学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 的回忆。54、知识领会过程中的转换,即指用自己的话或用不同于原先表达方式 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95、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 感的过程。96、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现象,它以认知协调.、情 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97、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 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人际交往_ 。98、也有的心理学家把问题行为分为:品行性问题、性格问题行为、 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等三类99、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 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一的过程。100、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 关资料、_描述并分析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101、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 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_行为及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 测问题了解的多少。102、测验是测量一个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 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们心理特征。103、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的评价则常常采用.非测验性_的评价 手段,如案卷分析、观察、问卷量表以及谈话等。106、评分必须以一定的比较标准为依据,评分的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一两种。107、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 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108、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 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及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109、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他们的思维的条理性_、 系统性、合理性及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14 / 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