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保护传统节日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31896940 上传时间:2021-10-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保护传统节日提出合理化的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对保护传统节日提出合理化的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对保护传统节日提出合理化的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保护传统节日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对保护传统节日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令我们欣喜的是,今年年初,国务院修改了节假日放假办法,把 清明、端午、中秋等三个中华传统节日正式定为法定假日,这不仅 是一件尊重群众、顺应民意的历史性事件,从更深层次看,这可以 认为是百余年来对中华传统文化偏激和偏颇态度的某种校正,我们 从中也可以看到中华民族重建文化自信的坚实步伐。值得关注的是,当传统节日以法定的形式出现时,传统节日在人 们心目中的地位,更多的是体现在法定休息日上面,甚至只是作为 拉动消费、促进经济的一个商机和契机。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的一 份联合调查显示,对于现代人来说,传统的春节民俗文化已经不那 么熟悉了。不到半数的人表示自己过春节期间会“放鞭炮”和“给 晚辈压岁钱”,只有两成不到的人会“烧纸摆供祭奠祖宗”以及 “写对联、贴福字”。传统节日活动趋向简单、实际,很大程度上 造成了我们传统节日文化的流失。所以,如何过好这些传统节日, 如何体现这些节日的文化特征和内涵,重建传统节日文化,就成为 十分现实的问题。首先,要探根溯源,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发掘和保护。重建的 前提是保护。保护传统节日文化,必须要强调全民性、整体性、活 态性和创新性。一方面,我国应积极向联合国申报民族传统节日这 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法律上把我国传统节日确定下来,从法 律的角度有效的把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起来,避免出现文化流失的 问题。另一方面,要对传统节日起源与发展、内容与形式,进行更 为深入的研究,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进行进一步的梳理与挖掘, 并在此基础上,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做好节日文化的教育、宣传、 普及、推广工作。使传统节日文化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 都能深入人心,让大众理解,让大众认同,让大众乐于参与,让大 众共同丰富、共同补充、共同发展。其次,要去粗取精,展示传统节日文化的厚重与精采。脱胎于农 业社会的中国传统节日,往往有着约定俗成的形式和深蕴其中的深 刻文化内涵。比如,春节的年夜饭、放爆竹,清明节扫墓、踏青,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明月、吃月饼,等等。我们中依 然有大部分人保持着除夕吃团圆饭,元宵煮汤圆,端午包粽子的传 统。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传统 的应节活动己经少之又少了,传统节日己离我们越来越疏远和陌生, 人们更很少探究和了解隐含在传统节日中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了。 很多城市里早己禁放炮竹,更毋论在十二点钟声敲响的时候燃起祥 和的开年炮竹了。有人感叹,传统节日比不上“洋节”热闹,城里过节不如农村红 火,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传统节日在当下,特别是在中心城市 的可展示度、参与度较低,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除了 采取积极的措施保护传统节日文化之外,还应该在展示传统节日文 化内涵上积极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增加传统节日文化 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特别是青少年中的可展示度和参与度。 比如,我们可以在节日期间组织一些传统乐舞、书画、茶艺、民间 手工艺、弄堂游戏、节日礼仪、诗词歌赋诵读等活动,在家庭年节活动中倡导和推介不同的拜年、庆贺方式, 让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参与其中,使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亮丽 的展示中,在民众广泛的参与中得到传承,得到弘扬。第三,要与时俱进,赋予传统节日文化新的内涵和形式。创新, 是重建传统节日文化的关键和生命力所在。重建传统节日文化不能 简单地像保护固化的文物那样去保护和仿造。纵观传统节日的历史, 没有一个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在发展、在演 变、在完善。传统节日只有在与自然、现实、社会的互动中,才能 不断变化;只有在不断变化中,才能实现其生命的延续。我们重建中 国的节日文化,更加需要重视创新地继承传统,对传统节日进行加 工和改造,增添新的时代元素,使传统节日与民众鲜活的生活节拍、 韵律相协调。发端于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传统节日的未来是年轻人 的,传统节日这个“筐”里必然要装上他们喜欢的、现代的、时尚 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使重建的传统节日文化厚重而不沉重,精深而不艰深,才能使之融汇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灵动于民族复兴 的伟大时代,始终保持新鲜和活力,才能源远流长。在这个商业高度发达的时代里,过度商业化的“炒作”无疑能够 毁掉节日之美。但是,节日带来的商业利益依然不可回避,而节日 文化氛围在相当程度上是靠商业的营销活动来营造的。我们不可能, 也不应该把经济、商业的因素与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对立起来,割裂 开来。我们无法回复到农耕文明时代,脱胎于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中 华传统节日,必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和商业化带来的影响。要 善于利用传统节日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让经济活动为传统节日文 化造势助力,借助市场的力量,使古老传统扫去“龙钟”之态,成 为新的时尚,成为现代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第四,要用历史的和世界的眼光,串起中国节日文化的链条。翻 开日历,我们可以看到有各种各样的节日。既有中华民族共同的传 统节日,也有像国庆节、五一劳动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 等富有革命精神的节日,也有像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外来的 节日,还有植树节、护士节、教师节等。这些节日如同璀璨的珍珠, 散落其上,共同构成着节日文化的丰富与灿烂。因此,重建中国传 统节日文化,还必须用历史的和世界的眼光,在与国内外其它节日 文化的考量中,串起中华民族节日文化的链条。一是要与国家富有 革命精神的节日文化、各民族的节日文化相互补充;二是要在保持民 族特色和传统的同时,尊重外来的节日文化。使不同的节日文化活 动,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共同担负起传承文明,丰富人民精神生 活的责任。在加强引导的同时,更要尊重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 年对节日文化的选择,尊重他们对节日文化的创造,使广大人民在 周而复始的各种节日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的滋养和满足。传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融入传统 节日文化教育,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文化起源与发展、内容与形式, 认可其内在的民族精神和人文价值,喜爱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传统 美德。要做好传统节日文化的科学研究工作。任何事物都处于发展 当中,民俗文化既要继承传统,也要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体 现时代风貌。高校在其中大有可为,要在尊重群众的基础上总结老 百姓的创造,通过研究不同地域的民俗特性,开展乡土民俗节日资 源的开发、收集和整理工作,通过借鉴开拓、创新民俗节日文化的 形式,引导全社会进一步认识、丰富和光大民俗节日文化,不断提 升年节活动的质量和品位。要创造富有大学特色的传统节日文化氛 围。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氛围也是一种教育,它会产生“润物 细无声”的教育作用。要对传统节日的内涵进行提炼,在不同的节 日期间组织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如,清明节突出革命传统教育主 题,端午节突出弘扬民族文化主题,中秋节突出人文精神教育主题 等。组织开展节日文化专题讲座、座谈讨论,诗词歌赋创作及经典 诵读、节日故事情景剧等活动,以及一些民俗节日文化展示活动, 调动学生对传统节日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体验传统节日所隐含的文 化情结,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经久魅力,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是一个国 家或民族宝贵的财富。我国传统节日中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 记忆,凝聚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伦理道德、文化心理、审美 旨趣和生活方式。在欧美节日日渐东来而我国传统节日日趋式微的 今天,复兴我国传统节日就和保护民族文化一样具有重要意义。节日是一年当中由种种传承线路形成的固定的或不完全固定的活 动时间,以开展有特定主题的约定俗成的社会活动日。节日观念、节 日习俗等众多因子构成的节日文化,在纷繁的文化事象中以丰富的形 态存在。它似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一定时期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风貌,反映出一个民族传统的文化特质,所以向来是民俗学研究的主 要内容之一。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中国传统节日的走向及民族传 统文化的保护引起了学界争鸣,成为一个较为沉重的文化课题。本文 拟从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的文化 内涵及其现代意义,反思传统节日的现状,提出保护传统节日的策略 和途径。一、我国传统节日的概述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以阴历计算,亦被称为“岁时节日”,源于古 代历法纪年和季节气候的计算排列。古代历法纪年早在殷墟甲骨卜 辞中有记载,节气记载可追溯到夏小正、尚书等典籍。到战 国,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基本齐备。由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民俗 传统节日在这些节令中占有显著的地位。这里的“节”正是对岁时 的分节,把岁时的渐变分成象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相交接之日 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 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受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是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夏商 周初见端倪,先秦萌芽,汉代成型,唐代臻至完善。中国传统节日古往 今来的传承融民俗于一体,其风俗内容和风俗活动慢慢渗透到人们的 日常生活,在民众的无意识中习得,在民间积累、丰富、完善、升华 和流行。节日最初的主题大都是追求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吉祥如 意、岁岁平安等。在某种意义上说,节日活动多源于原始宗教祭祀活 动,最早的节日和原始的(自然、神灵)崇拜、民间信仰、巫术、禁忌、迷信有关。后来, 神话传说、传奇故事、历史人物等杂糅到节日内容里,为之增添了丰 富的浪漫色彩,赋予了永恒的纪念,后续内涵的不断融入使得中国传 统节日更富有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厚重的文化感。而随后的传统 节日逐渐剥离原来凝重的观念内核,从原始祭拜、巫术禁忌的神圣氛 围中解脱出来,演化为欢乐祥和的佳节良辰。形态各异、五彩纷呈的 娱乐庆典、体育技艺等节日民俗活动也竞相出现,并沿袭至今,成为 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契机。大凡历史悠久的民族或国家,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不 同的节日有各自不同的社会活动,但它们都能把人们凝聚在一起,使 人们的行为具有相类似的民俗模式。传统节日的模式实质就是在特 殊的日子,民众遵循特定的心理惯势和行为方式:回家、团圆、宴饮、 馈赠、贺拜,节日程式中的饮食、服饰、仪礼、娱乐等习俗也异于日 常生活。它是人的社会行为及各种文化活动的综合展现并具有一定 的文化约束力。作为一种民俗事项,它有传承性、大众性、地域性、 变异性的特点。中国传统节日有着很强的内聚力和包容性,与源远流 长的历史文化一脉相承,自成体系且别具特色,主要有春节、元宵节、 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被称为“小传统” 或“俗文化”的这些节日具有各自独特而鲜明的主题和喜闻乐见的 民俗活动,在人们日常物质或精神生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二、传统节日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节日及其民俗礼仪的世代相传,能集中展现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 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国是一个民俗大国,是110一个节日众多 的国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一个耀眼的象征符号,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情感 和心理的聚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纽带和桥梁,是珍贵的中华民族文 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中国传统节日,就犹如推开一扇中华五 千年文明历史之窗,打开一幅厚重而绵长的中华人文之卷,可以从中 窥见前人的思想情趣和昔日的生活画卷。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 立认为:节日是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再现;节日是民族性格、民 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节日是社会群体和谐团结的黏合剂;节日是文化 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我国全民性的传统节日三、我国传统节日的现状在这样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猛烈激荡的时代,我国的传统节日 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尴尬处境:一方面,传统节日的衰微迹象凸 显,另一方面“,西风东渐”的潮流不可阻挡。传统岁时节日,是民族 和历史创造的文化产品。它是古代信仰物化形态的一种遗存;同时, 它也是一种生活的节奏,一种逐渐形成的自我调节机制。4 (P153) 在民间,传统节日固有自己的风俗和习惯,其民俗的内涵、精神和程 式默默地被民众遵守着。随着经济基础、社会生活的变迁,如今反观 传统节日,已是概念偏离、民俗淡薄、传统流失,节日活动本身的性 质和沿革常被忽视,具有中国乡土气息、原汁原味的民俗节日日渐淡 去。从前的春节游艺、端午龙舟、中秋赏月等民俗民间活动极具娱 乐性和大众性,但是现在,传统节日失去了原来特有的魅力,人们足不 出户、闭门过节,酒足饭饱之后就是观看电视晚会。从一定程度上看, 变成了 “吃”的代名词“,吃”成为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甚 至是度过佳节的唯一方式:春节吃饺子、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 中秋吃月饼,于是“汤圆节”、“粽子节”、“月饼节”种种俗称替 代了原本的节日名称。另外,市场经济条件下,节日的消费主义盛行, 厂家、商家为迎合大众时尚,挖空心思,在“吃”的产品上大做文章; 有的甚至丧失传统的生财之道,只求赢得经济利益,所以佳节也就成 为一个价格大战、商品促销的好时机。可见,我国传统节日本真的人文共鸣、道德向往已发生了变异。我国传统节日盛衰的走向体现了 节日从起源到变迁的趋向和动态发展的模式规律,它令人堪忧的境况 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历史上的传统节日大都带有祭 祀祈祷、辟邪求福的宗教色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些节日习 俗被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曾一度遭到批判和抨击。毋庸讳言,这深 刻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意识。而且现代鲜明时代特征的新世俗节日层出不穷,致使中国传统节日被贬到 不起眼的地位,使特殊节日的神圣变庸俗,失去独特的历史性和人文 魅力。曾几何时,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颇有 “兴味”的洋节蜂拥而至,部分国人盲目追求此类独特的文化情调, 把过洋节当作一种时尚,而漠视“中国制造”的“土节”。后果便是 具有丰富内涵的本国传统民族节日受到冷落和遗忘。从本质上来看,这与长 期以来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人们对中国文化缺乏认同感,缺少 自觉保护意识有一定的关系。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兴传统节日不能只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节日内涵,要改变形式上 过节的观念,使真正的过节理念成为百姓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传统节日也要与时俱进、努力创新,保存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增 加文化含量,充实时代元素,体现以人为本,突出中国特色,朝着群众 文化有益的方向发展。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如果要让这些传统节 日存在,就得给它装进一个我们时代所需要的意义”。我国传统节日 五彩缤纷,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又通过这个舞台发挥娱乐 审美、宣传教育、文化传递、生活实用的功能,释放中华民族博大精 深的文化意蕴。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绵续、传播的重要途径和载 体,可以说它的走向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文明的延续和民族精神的振 兴。因此,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整个中华节日文化的保护任重而道远。 尊重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要提上日程。(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文化自觉意识建设一个经济强国,需要文化做后盾,加强传统文化教他们了解本国传统文化,增强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兴趣。此外可 借鉴日本、韩国对青少年的传统教育,将民俗文化内容写进课本,融 进课堂。以深入人心的信念作自觉的引导,让其认识并认知传统文化 的氛围,感悟到民族气质的升华;并努力培养其良好的民族文化心态, 继承和阐扬文化传统中的精华,使民族文化逐步走出断裂和冷寂,使 民族文化源泉永远鲜活和流淌。总之,人文重建要把优秀传统作为文 化再创造的生命之源,旨在涵养民族之根,培育民族之魂,弘扬人文精 神,提升民族素质。莎士比亚说过“人最大的悲哀是无法认清自己”; 费孝通先生提出过“文化自觉”,意思都是对自身及其文化要有自知 之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受儒家文化哺育,具有高尚传统道德的民族, 强调人要重视自身仁义礼智信的修养,自觉扩充内在的仁心善性。而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具有 感召力和凝聚力,华夏子孙藉此可以找到一种归属感。认真审视本民 族文化,提升文化自觉意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振以及延续民 族生命至关重要。(二)挖掘民族文化内涵,保护中华传统文化中国社会文化中以春 节为核心的相关喜庆习俗,以寿礼作为契机的敬老传统,讲究气韵与 意境的艺术风格,推崇勤勉与淳朴的生活理念,通常被当做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3 (P7)它孕育在民族习俗,渗透在民族生活, 珍藏在民族记忆,积淀在民族心理,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具有强大和旺 盛的生命力。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应重在深入挖掘以上的文化内涵,让 灿烂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源远流长。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21 世纪是多元共生的时代,正是各民族的差异和多样才使世界五彩斑斓, 真正具有民族特色的才受到世界的青睐。当今西方外来文化对我国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小:文化的民族性、多样性和丰富性受到 威胁,现代文明意义较明显;工业化、现代化、市场化造成传统文化失落,民间优秀习俗消歇。中国的文化建设要发展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而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 会主义文化,就要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传统节日在今 天的作用,保护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继承民族文化,保持民族 特色,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充分理解与尊重本土文化与异文化的差异,在文化变迁中鼓舞自身文化的生存和 发展、继承和创新,实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化合创生,从而促进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我县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体系的渊源及现状云和建县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据境内凤凰山麓与龟山 一带考古发掘出的石斧、石刀、石梨、石箭头等文物考证,早在新 石器时期,我县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并达到了一定的文明程度。 南北朝初期,柳姓太祖元晔避乱于此,后来唐成通中工部尚书梅姓 因厌恶官场腐败,也辞官隐居于此。北宋年间,时任处州刺史王元 见浮云溪两岸山青水秀、宁谧安逸,故定居此。从此便有柳、梅、 王三姓定居云和繁衍生息。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百姓因金入侵而 大量南迁,逐渐有更多的汉族民众定居于瓯江流域。到了明代,畲 族民众陆续从福建迁徙到我县山区。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又 有大量的客家(汀州人)等其它汉族民众不断迁居至瓯江沿岸。近现 代多次的民众迁徙入云,也带来了各民族、各地区的特有文化习俗 的进一步融合,文化元素也进一步丰富,并逐步使我县形成了江浙、 客家(汀州)、畲族等三大民俗文化体系。我县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同属于汉文化体系,按属性可分为岁时 节令和祭祀节日文化,岁时节令有春节、元宵、中秋、腊月、重阳 等,祭祀性节日有清明、神鬼节、端午、畲族“三月三”等。在我 县广泛流传的传统节日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以农耕文化 为背景的祭祀性和民间性的自发活动,其民俗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 也大同小异。旧时我县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可以说是四时八节,精彩纷呈,每 个节日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与其相关的民俗活动。如每逢除夕, 有除旧守岁、迎神戏、灯谜、狮子闹千家、龙舞百街、走马灯等活 动。到了元宵节更是热闹非凡,历来就有正月十三至十五日迎龙灯、 赏花灯、闹元宵的习俗,特别是舞动乡间的云和板龙从元代开始已 绵延600多年未间断,而畲族元宵节则还有通宵达旦对山歌闹元宵 等特有习俗。此外,我县及周边区域内的民众在千百年来的农耕生 活中,经过自在、自发传承,也形成了世代传袭的表现重大生活内容的民俗节日,如畲族“三月三”、梅源梯田开犁祀福活动、沿瓯 江村落的端午赛龙舟等等。二、我县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衰退的主要原因历经千百年岁月沧桑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成熟 的缩影,它既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反映着现实中人与人之间 的联系。然而,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人员的 频繁流动,世界逐渐成为了一个“地球村”。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组织形式乃至文化意识的巨大变化,使我们每个人都强烈地感受到 了文化的“世易俗移”,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着 巨大的考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日渐消远,原有 农耕社会的文化形态和方式逐渐消退,人们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 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我们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大多是植根于传 统农业的,是农业社会和农耕文明的产儿。培育传统民俗节日文化 “土壤”的退化,让越来越多的人渐渐漠视于传统民俗节日的文化 和精神价值,这是许多传统民俗节日被逐渐“淡化”与“矮化”的 一个重要原因。外来文化快速涌入带来的冲击科技的发展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农耕文明架构下原有的诸多文 化都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很快瓦解、涣散甚至泯灭。一些优秀的传 统地方民俗文化,往往来不及清查就被外来文化的浪潮所席卷而去。 不少曾经影响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社会习俗和生活艺术,在外来 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元素严重退化,传统文化意识和传统思想 观念被逐渐淡化。比如西方情人节和中国七夕节的遭遇就是一个很 明显的例子,演绎的是同样的主题,遭受的却是不一样的待遇,一 个火爆,一个冷清。外来文化的冲击直接导致传统民俗节日主体组 织机制难以形成,也成为了影响我县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保护和发 展的重要因素。本地人口流动频繁带来的冲击作为集老、少、边、穷、移于一体的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小县,我 县最大的特点是山多地少、村多人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据统 计,全县11. 14万人分布于170个行政村、842个自然村,平均每 个自然村只有90多人,100人以下的自然村就占了 50%左右,最小 的自然村只有1户。这样的山水分割、人口分散、要素分离,导致 了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低效率和低水平发展。特别是大量农村 人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带来的制约经济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融合,使得 原本处于弱势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被切割、 肢解直至没落;另一方面,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很大程 度上又有赖于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的支撑。我县目前就处于这样的双 重困境当中,县域经济水平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大部分农村群众 尚不宽裕,地方财政收入极为有限,目前还没有能力拿出足够的资 金用于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节庆活动运作模式单一带来的制约任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当地的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时代 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建立在一定经济和社会生活基础上的节日文 化活动运作模式也应随之逐步改变。然而,从我县近年来组织的几 个节庆活动来看,其运作模式还有有待改进的地方,组织策划也有 有待完善的地方,还一定程度存在“为办节而办节”的问题,市场 化、商业化程度不够,群众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些也 影响了我县各类节日活动的持续性开展。(六)地方特色缺乏带来的影响特色,是节庆活动的灵魂,是民族性和地域性的集中体现。目前, 我县除畲族“三月三”相对具有民族特色(但与景宁畲族自治县相比 又不具特色)、“梅源梯田开犁活动”具有一定地域特色外,其它的 传统民俗节日都是大同小异,溶入的地方传统文化元素甚少,人为 拼凑成分多,原生态成分少,未能很好地挖掘出地方传统民俗节日 真正的文化内涵。各种传统民俗节日活动未能很好地成为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的展现,原生态性、地方性特色的 缺乏,也影响了我县民俗节日活动的吸引力。三、对传统民俗节日活动“办节”模式的一次探索传统民俗节日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内涵,是弘扬和培育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保护和发展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是 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近年来,我县在传统民俗节日文 化的传承和发展方面一直在积极探索,特别是今年举办的雾溪畲族 “三月三”乌饭节,因为“办节”模式的创新,让活动取得了意想 不到的效果。作为全省8个少数民族重点县之一,我县畲族人口有近9千人, 占全县总人口的7.8%。据考证,自明万历以来,广大畲民就有“三 月三”吃乌饭、唱山歌的习俗。但长期以来,我县各地的畲民通常 只是以一个村,甚至是几户人家的小范围聚集在一起举行活动,只 是“各管各”的民间自娱自乐,明显带有地方封闭性的局限。在年 初省政府公布雾溪为畲族“三月三”传统节日保护地后,为了进一 步传承和发展畲族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今年4月,在县委、县政府 的倡导下,雾溪村举办了一场畲族“三月三”乌饭节。本次办节一 改以往由政府自导自演、大包大揽的方法,而是明确了 “畲族人过 自己的节日”这一主题,突出了 “吃乌饭”这一特点,提出了 “民 族特色有弘扬,群众主体得体现,年青人有事干,老年人有戏看, 大家顺便还有钱赚”的目标,并采取了由雾溪畲族村具体主办、其 他畲族村寨联办的形式。由于活动形式的创新,让本次活动带有了 明显的原生态性,群众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活动当天, 全县26个畲族村几千畲民自发地聚集到雾溪村,浓浓的乡音和民族 情缘让广大畲民一到雾溪立刻就沉浸在了节日的氛围之中,大家手 捧乌饭,载歌载舞,尽情享受属于自己民族的“狂欢节”,以致到 了深夜,围坐在篝火旁的畲民们还久久不愿散去。虽然这次“三月三”乌饭节没有完全达到初设的目标,但“办节” 观念和思路的转变,加上定位明确、主题鲜明,却让畲族悠久的历 史和灿烂的文明在此次活动中得到了近乎完整的展现,同时也给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一次全新的尝试,为我们的传 统民俗节日保护和传承工作拓宽了思路。四、对我县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传承发展的几点思考雾溪“三月三”乌饭节的成功举办给了我们诸多启示,其中很重 要的一点是要做好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传承发展这篇文章,就必 须同时关注传承积累和创新重构这两个方面。没有传承积累,文化就 没有基础和灵魂;没有创新重构,文化就没有活力和生命,“种文化” 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同时,雾溪“三月三”乌饭节活动的成功举办, 也说明了我县的传统民俗节日并不是没有生命力,关键是我们如何 在保持原有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新思路,准确定位, 将民俗节日活动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由百姓办,使百姓乐,让百姓 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使百姓在自觉和不自觉中传承着本民族的传 统文化。只有这样,我们的传统民俗节日才能越办越活,越办越有 生命力。一是要建立民间自行组织为主,政府倡导推动为辅的“办节”机 制。我县的一些民间传统节日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如春节舞 龙与柳氏龙母传说、狮子闹千家等民俗节日文化千百年来经久不衰, 至今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不过近年来,因组织松散、主体缺乏、 计划不周、经费不足、协调困难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民俗文化 才逐渐走向了衰败。因此,我们在进一步加大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挖 掘保护资金投入力度和加强对民间民俗文化研究的基础上,还需要 充分发挥各民间组织自身的力量。通过建立各种民间民俗文化协会, 加强对各种民俗节日活动的政策推动和组织引导,完善传统民俗文 化组织体系建设;通过树立典型、培育传人,开展文化示范村、示范 户评比等方法,逐步形成一批热心支持和维护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 民间组织和传承者。同时,还要将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同现代文明有 机相结合,为各民间组织及民间艺人搭设展示、发展的平台,为其 创设适宜的“土壤”,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传承和 发展。二是要确立以城镇“办节”为主,农村“办节”为辅的“办节” 思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民转产转业转身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可以预见,今后我县农民进城的趋势还将进一步扩大,城市化 水平还将进一步提高。作为地方政府,我们不应该让此成为加速地 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消亡的一个因素,而是应该将这一原本不利的 因素转变为加快保护和弘扬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一个契机。人 口的集聚,同时也为需要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此类活动集聚了人气。 因此,我们要立足实际,重点搞好云和镇、崇头镇等人口相对较密 集城镇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活动,通过制订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培养文化经纪人等途径,进一步做大做强重点城镇的传统民俗节日 文化活动。同时,通过城镇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逐步激发其 他周边乡村民众过自己节日的热情,促进全县各地传统民俗节日文 化的传承和发展。三是要做到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文 化是历史的积淀,文化更是生活的升华。我们在开展传统民俗节日 文化活动中,除了要继续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保留独特的地方风韵 外,更要紧跟时代步伐,为其输入时代的新鲜血液,赋予传统民俗 节日文化以新的内涵。只有这样,我们的传统民俗节日才能更加符 合时代发展的节拍,才能为更多人所接受,才能有一个更为广阔的 发展舞台。当然,创新发展并不是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否定,而 是一种扬弃,是在继承和发扬其优秀、独特的地方风韵的基础上的 再创造。例如,畲族“三月三”活动作为一个传统的歌会,其内容 到表演形式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我们通过重新明确“过节”主 体,调整“办节”思路,突出畲族乌饭特色,使活动获得了成功, 但如果我们打着创新的旗号,让其对歌活动从旷野下、篝火旁搬到 歌厅里,那就失去了畲族对歌原有的文化魅力了。四是要将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有效地加以整合。文 化与经济联姻,文化为经济鸣锣开道,经济为文化提供财力、物力 支持,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已经成为历史潮流。目前,我县 在政府财力有限,尚无更多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传统民俗文化保护 和发展就必须寻求自主发展的现实途径。特别是在当前我县积极推 进生态旅游的形势下,积极推动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 的有效整合,使旅游这只有形的手与我县民俗文化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应该不失为一种双赢的选择。比如,我们可以借助小顺这一旅游景区,推动端午龙舟赛的开展,并通过 龙舟赛的举办,进一步挖掘和保护瓯江沿岸的船帮文化,进而也能 进一步提升景区的品位。六是要将传承发展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和培育现代节日文化相结合。 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是传统优秀文化精神得以普及、延 续和发展的保证,我们应不遗余力地坚持。但是,节日作为一种文 化现象,它更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这种创新,除了为 传统民俗节日文化输入时代的新鲜血液,赋予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以 新的内涵外,还应该注重培育现代节日文化。因为现代节日文化中 蕴含着一个民族走向未来的精神动力,体现着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 魅力和时代特性,对于展现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增强一个地方的凝 聚力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甚至可以这么说,也许我们今天在不 经意中或细心“种下”的“节日文化”,几十、几百年之后也可能 成为我们后代传承的一个传统节日。出现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 “有心栽花花更红”的现象。当然,我们今天培育的现代节日文化, 它必须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必须是与地方产业、地域特色相结合 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先进文化。比如,由我县的木制玩具产业而衍 生的木制玩具节日文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几届县委、县政 府的极力培育,如今中国木制玩具节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节日文化 己经初具规模并展现着蓬勃的生命力。可以想见,只要我们将这一 节日文化继续细心培育下去,相信它必将成为云和极具魅力的地方 特色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