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鼎投资集团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1576722 上传时间:2021-10-12 格式:DOC 页数:90 大小:3.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蓝鼎投资集团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蓝鼎投资集团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蓝鼎投资集团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安徽蓝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二O一二年九月目 录总 则2第一章 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3第一节 基坑(槽)边坡开挖3第二节 回填土4第三节 深基坑排桩支护7第四节 预应力土层锚杆与支护8第二章 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10第一节 钢筋工程10第二节 模板工程17第三节 混凝土工程23第三章 填充墙砌体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28第四章 房屋裂缝防治措施32第一节 混凝土结构裂缝32第二节 填充墙砌体裂缝38第五章 楼地面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41第六章 室内抹灰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47第七章 外墙渗漏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51第八章 铝合金门窗渗漏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57第一节 概述57第二节 渗透的原因分析57第三节 施工、采购中易出现的质量缺陷62第九章 建筑水电安装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67总 则为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切实有效地防治工程质量通病,针对集团在建工程的“多发病、常见病”认真分析,对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国家有关规范、标准为依据,特编制了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一、手册作为集团内部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办法和业务培训教材,在集团开发建设的工程项目统一实施执行。各项目于工程开工前应组织参建各方(总承包、设计及监理单位等)成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管理小组,加强对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与技术管理,督促建设各方制定相关的通病防治方案和实施细则,并严格监督落实和考核。二、手册针对每项质量通病,分别介绍了通病的现象,分析了产生原因,并重点介绍了预控措施和治理方法。在质量通病控制中,工程(监理)部要从源头上做好防治工作,加强图纸会审和进场材料验收;对易产生质量通病的部位要加强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对于违章操作或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应及时予以纠正。三、项目公司要把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纳入质量控制目标,加强对施工单位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的引导和服务,组织开展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的检查、指导,一定要高度重视防治工程质量通病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创新质量工作方法,确保质量通病防治取得明显成效。第一章 地基与基础工程第一节 基坑(槽)边坡开挖一、挖土时放坡未按措施或设计要求进行 (一)现象机械或人工开挖放坡未达到设计要求。 (二)原因分析 1、对施工人员交底不清,开挖时施工人员未认真查看设计或措施要求;2、未认真查看地质资料,对地质情况不熟悉; 3、现场开挖测量标记不清; 4、施工人员及各级管理人员未从思想上重视。(三)防治措施 1、开挖前要对开挖措施进行仔细查阅,弄清开挖措施中的要求,施工前要认真查验施工单位的技术交底;2、测量人员在对现场进行开挖放线时应严格按图纸设计及措施要求进行,并在现场做出明显的标记; 3、开挖过程中各级管理人员也应熟悉措施,看到不符合措施或设计要求的开挖现象应及时制止,并提出正确的处理方法,使现场按要求进行开挖。 二、边坡塌方图1-1 边坡塌方(一)现象 挖方过程中或挖方后,边坡土方局部或大面积塌陷或滑塌(如图1-1)。(二)原因分析1、基坑(槽)开挖较深,经过不同的土壤层时,没有根据土壤特性分别坡度,致使个别土层边坡不稳定,造成塌方。2、地下水位较高地区开挖基坑(槽)时,降、排水措施不当,地表水较多时,边坡上土容重增大,凝聚力降低,滑动力增大,造成塌方。 3、坡顶荷载过大,如建筑物距离较近,而且又无挡土墙;坡顶堆料过多;坡顶施工振动荷载过多、过大,都可能造成边坡的失稳而塌方或滑坡。 4、土质松软,开挖次序、方法不当而造成塌方。 (三)防治措施 1、基坑开挖前应仔细研究地质资料,并根据不同土壤特性设计不同坡度。2、在地下水位以下施工时,基坑(槽)四周或两侧要挖临时排水沟和集水井,将水位降低至坑、槽底以下500mm。降水工作应持续到基础完成(包括地下水位下回填土)。3、雨季施工时,基坑(槽)应分段开挖,挖好一段浇筑一段垫层,并在基坑两侧设置土堤或挖排水沟,以防地面雨水流入基坑(槽),同时应经常检查边坡和支护情况,以防坑壁受水浸泡造成塌方。4、弃土应及时运出,在基坑(槽)边缘临时堆土或堆放材料以及移动施工机械时,应与基坑边缘保持1m以上的距离,以保证坑边直立壁或边坡的稳定。5、若发生塌方时应立即停止开挖,立即作临时性支护(如堆装土草袋、设支撑护墙等)措施,将坡脚塌方清除,确定支护稳定后继续开挖。 第二节 回填土一、填土出现橡皮土(一)现象 夯打土体时发生颤动,形成软塑状态而体积并没有压缩。 (二)原因分析 在含水量大的腐殖土、泥炭土、黏土或粉质黏土等原状土上进行回填,或采用这种土作土料回填,当对其进行夯实或碾压,表面易形成一层硬壳,使土内水分不易渗透和散发,因而形成软塑状态的橡皮土。 (三)防治措施1、夯实填土时,要控制填土的含水量,避免在含水量过大的原状土上进行回填。填方区如有地表水时,应设排水沟,如有地下水应降低至基底。 2、可用干土、石灰粉等吸水材料均匀掺人土中降低含水量,或将橡皮土翻松、晾干、风干至最优含水量范围,再夯(压)实。二、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如图2、图3)图1-2 回填土未按要求分层夯实图1-3 回填土经沉积,大面积坍塌(一)现象 回填土经碾压或夯实后,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局部或大片下沉,造成地坪垫层面层空鼓、开裂甚至塌陷破坏。(二)原因分析1、填方土料不符合要求。采用了碎块草皮、有机质含量大于8的土、淤泥或杂填土作填料。 2、土的含水率过大或过小,因而达不到最优含水率的密实度要求。 3、填土未按规定厚度分层回填夯实或压实遍数不够,底部松散,仅表面夯实,密实度不够。 4、碾压或夯实机具能量不够,影响深度较小,使密实度达不到要求。5、房心处局部有软弱土层,或有地坑、积水坑等地下坑穴,施工时 未经处理或未发现,使用后,荷重增加,造成局部塌陷。(三)防治措施 1、选择符合要求的土料回填。按所选用的压实机性能,通过实验确定含水量控制范围内每层铺土厚度、压实遍数、机械行驶速度;严格进行水平分层回填、压(夯)实;加强现场检验,使其达到要求的密实度。2、如土料不符合要求,可采取换土或掺入石灰、碎石等措施压实加固;土料含水量过大,可采取翻松、晾晒、风干或掺入干土重新压、夯实。含水量过小或碾压机具能量过小,可采取增加压实遍数或使用大功率压实机械碾压等措施。三、基础墙体被挤动变形(一)现象 夯填基础墙两侧土方或用推土机送土时,将基础、墙体挤动变形,造成基础墙体裂缝、破裂,轴线偏移,严重地影响墙体受力性能。(二)原因分析1、回填土时只填墙体一侧,或用机械单侧推土压实,基础、墙体在一侧受到土的较大侧压力而被挤动变形。2、墙体两侧回填土设计标高相差悬殊(如暖气沟、室内外标高差较大的外墙),仅在单侧夯填土,墙体受到侧压力作用。3、在基础墙体一侧临时堆土,堆放材料,设备或行走重型机械,造成单侧受力使墙体变形。(三)预防措施1、基础两侧用细土同时分居回填夯实,使受力平衡。两侧填土高差控制不超过300mm。2、如遇暖气沟或室内外回填标高相差较大,回填土时可在另一侧临时加木支撑顶牢。3、基础墙体施工完毕,达到一定强度后再进行回填土施工。同时防止在单侧临时大量堆土或材料、设备,以及行走重型机械设备。(四)治理方法 己造成基础墙体开裂、变形、轴线偏移等严重影响结构受力性能的质量事故,要会同设计部门,根据具体损坏情况,采取加固措施(如填塞缝隙、加围套等)进行处理,或将基础墙体局部或大部分拆除重砌。第三节 深基坑排桩支护一、悬壁式排桩嵌固深度不足(一)现象 挖土至坑底时发现桩倾斜,桩身出现裂缝,坑边地面产生裂缝,附近道路下沉,邻近房屋出现竖向裂缝等;严重时排桩倒塌,连接圈梁折断,桩后土方陷入基坑内,基坑支护破坏。(如图1-4、图1-5)图1-5 深基坑支护边坡坍塌图1-4 深基坑排桩支护效果较好(二)原因分析 悬臂桩的埋深嵌固深度没有通过计算确定或计算不准确,未按要求施工;其次是未做好排水和止水措施。(三)防治措施悬臂桩的嵌固深度须通过计算确定,计算时应考虑土的物理参数。不按土的物理参数计算确定或按经验确定嵌固深度的将发生重大事故。第四节 预应力土层锚杆与支护预应力土层锚杆是一种典型的受拉杆件,它的一端与挡土桩、墙连接,另一端锚固在地基的土层中,以承受桩、墙的土压力、水压力等水平荷载,利用地层的锚固力维持桩、墙的稳定。为不致使桩、墙的位移太大,锚杆在安装后即在锚杆顶部预加应力以使减少变形。锚杆的有效锚固长度先由计算得出,然后在现场作实地试验得出极限摩阻力后最后确定。多层锚杆的施工程序为:挖土至第一层锚杆位置下0.5m,制作第一层锚杆并预加应力,然后再挖土到第二层锚杆位置下0.5m,作第二层锚杆,如此类推。所有用多层锚杆或多层支撑的基坑支护工程都不能一次挖土到基坑底面。一、锚杆被拔出、桩折断、排桩倒塌(一)现象 当挖土到基坑底,发现桩顶部挡土墙倾斜位移较大,顶部地面裂缝发展并延伸至围墙,随即排桩倒塌,上部土体滑动,下水道塌陷,水涌入基坑,第一层锚杆从土中完全拔出,护坡桩折断,折点一般在二三层锚杆处、折点处混凝土破碎,钢筋弯曲,第二三层锚杆锚头拉脱,腰梁扭断开裂。(二)原因分析 第一层锚杆被拔出足以说明锚固长度不够,开始产生桩顶的大量位移和裂缝发展,足以说明其前兆。当第一层锚杆的有效锚固长度不能承受桩的水平推力时,锚杆被拔出,此时桩受的水平推力集中到第二层锚杆支点,桩受到过大弯矩作用而折断,锚头拉脱、腰梁扭断、开裂是受到复杂的扭矩拉力所致,直至整排桩被巨大水平推力所破坏。(三)防治措施1、计算锚杆长度时,现场应认真核查计算书,避免错误。2、在工程现场必须作测试(如图1-6),提早发现计算上可能出现的错误。3、从事故发生的情况看,第一层锚杆的锚固长度非常关键,应特别重视。图1-6 预应力锚杆现场拉拔检测二、锚杆不起作用,桩折断,支护结构倒塌(一)现象基坑较深时,基坑挖到设计标高后不久,发现支护结构局部破坏,先是锚杆端部脱落,横梁掉下,桩间土开裂,继而裂缝增大,桩顶地面较远处发生裂缝,最后导致桩断、支护结构倒塌,土方坍塌。(二)原因分析锚杆端部脱落,说明预应力张拉后锚头没有锚固住,横梁脱落说明锚杆在桩端没有受力,也就是锚杆起不到拉结作用,使大直径桩变成悬臂桩,受力后倾斜,桩间土开裂,最后排桩因受弯矩太大而折断。(三)防治措施1、预应力施工应由有经验技术工人操作。当锚头锚固后还应检查横梁(一般为工字钢)是否受力。当发现横梁脱落时,应立即停止挖土,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倒塌。2、基坑开挖时应做排桩的位移监测(建议委托第三方专业队伍监测),以随时检查桩较大位移现象。第二章 混凝土结构工程第一节 钢筋工程 一、原材料表面锈蚀(一)现象 钢筋表面出现黄色浮锈,严重转为红色,日久后变成暗褐色,甚至发生鱼鳞片剥落现象。(如图2-1)(二)原因分析 保管不良,受到雨雪侵蚀,存放期长,仓库环境潮湿,通风不良。(三)预防措施 钢筋原料应存放在仓库或料棚内,保持地面干燥,钢筋不得直接堆放在地上,场地四周要有排水措施,堆放期尽量缩短。(四)治理方法 淡黄色轻微浮锈不必处理。红褐色锈斑的清除可用手工钢刷清除,尽可能采用机械方法,对于锈蚀严重,发生锈皮剥落现象的应研究是否降级使用或不用。 图2-1 钢筋锈蚀严重二、钢筋加工(一)箍筋弯钩形式不对 1、现象 箍筋末端未按规定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制成相应的弯钩形式。 2、原因分析 不熟悉箍筋使用条件;忽视规范规定的弯钩形式及应用范围;现场配料及钢筋加工管理混乱。 3、防治措施 (1)熟悉半圆(180)弯钩、直(90)弯钩、斜(135)弯钩的应用范围和相关规定,特别是对于斜弯钩,是用于有抗震要求和受扭的结构,在钢筋加工的配料过程中要加强检查(如图2-2)。 (2)对于已加工成型而发现弯钩形式不正确的箍筋,可做如下处理:斜弯钩可代替半圆弯钩或直弯钩;但半圆弯钩或直弯钩不能代替斜弯钩。图2-2 标准加工角度 (二)直螺纹丝扣加工1、现象 丝扣缺损、数量不够、丝头端部不平整,成品保护不到位等(如图2-3、图2-4、图2-5)。 图2-3 部分钢筋直螺纹丝扣加工不合格及加工机械 图2-4 直螺纹连接采用专用螺帽保护丝扣 图2-5 直螺纹丝口存在断丝现象2、原因分析(1)操作工人未经培训,现场交底不清;(2)过程质量控制不严格,加工机械维护不到位;(3)丝头加工后未及时加戴保护帽进行保护;(4)钢筋端部直接采用切断机切割。3、防治措施 (1)钢筋接头丝扣加工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持证上岗; (2)现场须配备通规、止规等检测工具,对加工的丝头要经常性抽查;(3)合格的丝头应及时加装保护帽;(4)钢筋端头应采用无齿锯切割,以保证钢筋端部平整。二、钢筋安装(一)柱子纵向钢筋偏位1、现象 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基础插筋和楼层柱子纵筋外伸部分常发生偏位情况。因此,在施工中必须及时进行纠偏处理。(如图2-6、图2-7)图2-7 柱纵向钢筋间距均匀、无移位图2-6 柱纵向钢筋间距偏差大、移位 2、原因分析(1)模板固定不牢,在施工过程中,时有碰撞柱模的情况,致使柱子纵筋与模板相对位置发生错动;(2)因箍筋制作误差比较大,内包尺寸不符合要求,造成柱纵筋偏位,甚至整个柱子钢筋骨架发生扭曲现象;(3)不重视混凝土保护层的作用,如垫块强度低被挤碎,垫块设置不均匀,数量少,垫块厚度不一致及与纵筋绑扎不牢等问题影响纵筋偏位。(4)施工人员随意摇动、踩踏、攀登已绑扎成型的钢筋骨架,使绑扎点松弛,纵筋偏位;(5)浇筑混凝土时,振动棒极易触动箍筋与纵筋,使钢筋受振错位;(6)梁柱节点内钢筋较密,柱筋往往被梁筋挤歪而偏位;(7)施工中,有时将基础柱插筋连同底层柱筋一并绑扎安装,结果因钢筋过长,上部又缺少定位箍筋约束,整个骨架刚度差而晃动,造成偏位。3、防治措施(1)设计时,应合理协调梁、柱、墙间相互尺寸关系。如柱、墙比梁边宽50至100mm,即以大包小,避免上下等宽情况的发生;(2)按设计图纸要求将柱、墙断面尺寸线标在各层楼面上,然后把柱、墙从下层伸上来的纵筋,用两个箍筋或定位水平筋分别在本层楼面标高及以上500mm处用柱箍点焊固定;(3)基础部分插筋应为短筋插接,逐层接筋,并用定位箍筋固定;(4)按设计要求正确制作箍筋,与柱子纵筋绑扎应牢固,绑点不得遗漏;(5)柱、墙钢筋骨架侧面的垫块应绑扎牢固,所有垫块厚度应一致,并为纵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6)在梁柱交接处应用箍筋与柱纵向钢筋点焊固定,同时绑扎上部钢筋。(二)框架节点核心部位柱箍筋遗漏1、现象框架节点是框架结构的重要部位,但节点处的梁柱钢筋交叉集中,使该部位柱箍筋绑扎困难。因此,遗漏绑扎箍筋的现像经常发生(如图2-8、图2-9)。图2-8 梁柱核心区箍筋数量不足图2-9 梁柱核心区箍筋绑扎规范2、原因分析因设计单位一般对框架节点处柱梁钢筋排列顺序、柱箍筋绑扎等问题都不作细部设计,致使节点处钢筋较为集中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核心部位钢筋绑扎困难的局面,因此在绑扎时经常遗漏柱箍筋的现象。3、防治措施(1)施工前,应按照设计图纸,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框架节点处钢筋绑扎顺序;(2)纵横向框架梁底模支撑完成后,即可放置框架梁下部钢筋。若横梁比纵梁高,先将横梁下部钢筋套上箍筋置于横梁底模上,并将纵梁下部钢筋也套上箍筋放在各自相应的梁底模上。再把符合设计要求的柱箍筋一一套入节点部位的纵向钢筋进行绑扎。然后,先后将横纵梁上部纵筋分别穿入各自箍筋内,最后,将各框架梁箍筋按设计间距拉开绑扎固定。若纵梁断面高于横梁,则应将上述横纵梁钢筋绑扎顺序颠倒,即按“先纵后横”进行绑扎即可;(3)当梁柱节点处梁的高度较高,或实际操作中个别部位确实存在绑扎节点柱箍困难的情况时,可将此部分柱箍做成两个相同的两端带135度弯钩的“L”型箍从柱子侧向插入,钩住四角柱筋,或采用两相同的开口“U”型箍,套入后焊牢箍筋搭接接头。(三)同一连接区段内接头过多1、现象 在绑扎或安装钢筋骨架时,发现同一连接区段内(对于绑扎接头,在任一接头中心至规定搭接长度的1.3l内,所存在的接头都认为是没有错开,即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受力钢筋接头过多,有接头的钢筋截面面积占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超出规范规定的数值。2、原因分析(1)钢筋配料时疏忽大意,没有合理搭配原材料的下料长度;(2)忽略了某些构件不允许采用绑扎接头的规定;(3)错误取用连接接头的钢筋截面面积占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数值;(4)分不清钢筋位于受拉区还是受压区。3、防治措施(1)配料时钢筋编号要清晰,注明各个区段的搭配情况,对于同一组搭配而安装方法不同的,要加文字说明;(2)轴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杆件中的受力钢筋接头不得采用绑扎搭接;(3)若分不清钢筋所处部位是受拉区或受压区时,接头位置均应按受拉区的规定考虑。(四)梁箍筋弯钩与纵筋相碰1、现象 在梁的支座处,箍筋弯钩与纵向钢筋位置抵触。2、原因分析 梁箍筋弯钩应放在受压区,从受力和构造角度看是合理的。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例如在连续梁支座处,受压区在截面下部,要是箍筋弯钩位于下面,有可能被钢筋压开,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将箍筋弯钩放在受拉区。此外,实践中还会出现另一种矛盾:在目前的高层建筑中,采用框架或框剪结构形式的工程中,大多数是按抗震要求设计的,因此箍筋弯钩应采用135度,而且平直部分长度又较长,故箍筋弯钩与梁上部二排钢筋经常相碰。3、防治措施 绑扎钢筋前应先规划箍筋弯钩位置(放在梁的上部或下部),如果梁上部仅有一层钢筋,箍筋弯钩与纵向钢筋不抵触,为了避免箍筋接头被压开口,弯钩可放在梁上部(构件受拉区),但应特别绑牢,必要时采用封闭箍筋,对于两层或多层纵向钢筋的,则应将弯钩放在梁下部。(五)钢筋直螺纹连接1、现象 钢筋连接丝头外露丝扣不符合规范规定,接头处套筒未拧紧,连接套筒开裂等。2、原因分析(1)钢筋连接接头丝扣加工数量不够或过多,现场控制不严(如图2-10、图2-11);(2)施工人员不按要求操作,现场监督管理不到位,接头连接后未采用力矩扳手及时检查;(3)连接套筒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及规范规定。3、防治措施(1)严格控制钢筋接头丝扣加工质量,要求施工单位做好后台的交底和检查工作;(2)连接套筒规格必须与钢筋一致,材质应符合设计要求及规范规定;(3)检查钢筋接头质量时,根据钢筋规格抽查接头连接力矩拧紧值是否符合要求;丝扣长度不够,端头切割不平。图2-10直螺纹接头切割不平,四口长度不够图2-11 直螺纹接头用通规和止规检验(4)检查钢筋套筒连接型式检验报告,并做好过程中钢筋连接接头现场见证取样送检。(六)平板保护层不准1、现象 浇灌混凝土前发现平板保护层厚度没有达到规范要求。(如图2-12、图2-13)2、原因分析 保护层砂浆垫块厚度不准确,或垫块垫得少。3、预防措施 检查砂浆垫块厚度是否准确,并根据平板面积大小适当垫多。4、治理方法 浇捣混凝土前发现保护层不准及时采取措施补救。 图2-12 现浇板底面钢筋保护层达不到要求 图2-13 地下室砼墙板竖向钢筋保护层过小第二节 模板工程一、轴线位移(一)现象 混凝土浇筑后拆除模板时,发现柱、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位置有偏移。(二)原因分析 1、模板翻样错误或技术交底不清,模板拼装时组合件未能按规定就位; 2、构件轴线测放产生误差; 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或限位不牢,发生偏位后又未及时纠正,造成累积误差; 4、支模时未拉水平、竖向通线,且无竖向垂直度控制措施; 5、模板刚度差,未设水平拉杆或水平拉杆间距过大; 6、混凝土浇筑时未均匀对称下料,或一次浇筑高度过高造成侧压力过大挤偏模板,造成模板位移;7、对拉螺栓、顶撑、木楔使用不当或松动造成轴线偏位。(三)防治措施1、要求施工单位将复杂部位的模板翻成详图并注明各部位编号、轴线位置、几何尺寸、剖面形状、预留孔洞、预埋件等,以此作为模板制作、安装的依据,相关人员要审核模板加工图及技术交底; 2、轴线测放后,组织专人进行复核验收,确认无误后方可同意模板安装。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须设可靠的限位措施,如:采用预埋短钢筋固定钢支撑,以保证模板底部位置准确;4、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5、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6、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7、混凝土浇筑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筑高度应严格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的范围内。二、标高偏差(一)现象 测量检查时,发现混凝土结构层标高或预埋件、预留孔洞的标高与施工图设计标高之间有偏差。(二)原因分析 1、楼层无标高控制点或点偏少,控制网无法闭合;竖向模板根部未找平; 2、模板顶部无标高标记或末按标记施工或标记有误差; 3、高层建筑标高控制线转测次数过多,累计误差过大; 4、楼梯踏步或降板等部位模板未考虑装修层厚度等。 (三)防治措施 1、每层要设足够的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须做找平; 2、模板顶部设标高标记,要经常对标高标记进行复核,严格按标记施工;3、建筑楼层标高由首层0.000标高控制,严禁逐层向上引测,以防止累积误差,每层标高引测点应不少于3个(可按实际情况增加),以便复核;4、楼梯踏步或降板处模板安装时应考虑装修层厚度。三、结构变形(一)现象 拆模后发现混凝土柱、梁、墙出现鼓凸、缩颈或翘曲现象。(如图2-14、图2-15) 图2-14 砼柱涨模严重 图2-15 剪力墙涨模严重(二)原因分析 1、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模板刚度差; 2、组合小钢模,未按规定设置连接件,造成模板整体性差; 3、墙模板无对拉螺栓或螺栓间距过大,螺栓规格过小; 4、竖向承重支撑的地基土未夯实,未垫平板,支承处地基下沉; 5、门窗洞口内模处顶撑不牢固,在混凝土振捣时模板被挤偏;6、梁、柱模板卡具间距过大,或未夹紧模板,或对拉螺栓配备数量不足,以致局部模板无法承受混凝土振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导致局部胀模; 7、浇筑墙、柱混凝土速度过快,一次浇灌高度过高,振捣过度; 8、采用木模板或胶合板模板施工,经验收合格后未及时浇筑混凝土,长期日晒雨淋导致模板变形。 (三)防治措施1、模板及支撑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本身自重、施工荷载、混凝土自重及浇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以保证模板及支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如图2-16); 图2-16 模板支撑系统倒塌2、 支撑底部若为回填土方地基,应先按规定夯实,设置排水沟,并铺放通长垫木或型钢,以确保支撑不沉陷;3、组合小钢模拼装时,对拉螺栓间距、规格应按设计要求设置; 4、梁、墙模板上口必须设临时顶撑,保证混凝土浇捣时,梁、墙上口宽度;由于砼浇筑时有胀力,设置顶撑时其长度可率小于梁、墙宽度; 5、浇捣混凝土时,要均匀对称下料,严格控制浇灌高度,特别是门窗洞口模板两侧,既要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又要防止过分振捣引起模板变形;6、对于跨度4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跨度的1/10003/1000。四、接缝不严(一)现象 由于模板接缝不严,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漏浆(如图2-17、2-18),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严重的出现孔洞、露筋。 图2-17 模板支撑不牢固,拼缝不严 图2-18 墙板拼缝处漏浆(二)原因分析1、模板翻样不准确,木模板制作粗糙,拼缝不严;2、钢模板变形未及时修整,接缝措施不当;3、梁、柱交接部位,接头尺寸不准、错位。(三)防治措施1、要求施工单位认真翻样,加强过程管理,强化质量意识;2、浇筑混凝土前,木模板要提前浇水湿润,使其充分吸水; 3、钢模板变形,特别是边框外变形,要及时修整平直; 4、钢模板间嵌缝措施要合理(可采用双面胶纸),不能用油毡、塑料布,水泥袋等去嵌缝堵漏;5、梁、柱交接部位支撑要牢靠,拼缝要严密(缝间加双面胶纸)。五、脱模剂使用不当(一)现象 模板表面涂刷废机油造成混凝土污染,或混凝土残浆不清除即刷脱模剂,造成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等缺陷。(二)原因分析 1、拆模后不清理混凝土残浆即刷脱模剂; 2、脱模剂涂刷不匀或漏涂,或涂刷过厚;3、使用废机油脱模剂,既污染了钢筋,又影响了混凝土表观质量,还不利于后期装修面层的施工。(三)防治措施 1、拆模后,必须及时清除模板上遗留的混凝土残浆后,再刷脱模剂;2、严禁用废机油作脱模剂; 图2-19 砼墙板麻面严重3、脱模剂材料宜拌成稠状,应涂刷均匀,不得流淌,一般刷两遍为宜,以防漏刷,也不宜涂刷过厚; 4、脱模剂涂刷后,应在短期内安装模板及时浇筑混凝土,以防隔离层脱落。六、封闭或竖向模板无排气孔、浇捣孔(一)现象 由于封闭或竖向的模板无排气孔,混凝土表面易出现气孔等缺陷,高柱、高墙模板未留浇捣孔,易造成混凝土离析、浇捣不实或空洞现象。 (二)原因分析 1、墙体内大型预留洞口底模未设排气孔,易使混凝土对称下料时产生气囊,导致该部位混凝土不实或气孔过大;2、高柱、高墙侧模无浇捣孔,造成混凝土浇筑自由落距过大,造成混凝土离析或振动棒不能插到,造成振捣不实。(三)防治措施 1.墙体的大型预留洞口(门窗洞等)底模应开设排气孔,使混凝土浇筑时气体及时排出,确保混凝土浇筑密实; 2.高柱、高墙(超过3m)侧模要开设浇捣孔,以便于混凝土浇灌和振捣。第三节 混凝土工程一、蜂窝砼局部酥松(一)现象 混凝土结构面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类似蜂窝的空隙(如图2-20、图2-21)。施工缝交接处不密实图2-20施工缝交接处局部砼不密实图2-21板底砼松散及蜂窝(二)原因分析 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3、混凝土下料下料过高,未设串筒,造成石子砂浆离析;4、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5、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严重;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混凝土坍落度过小;7、基础、柱、墙根部未先浇同配比减石子砂浆(三)防治措施1、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符合要求;2、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墙体、柱等竖向构件根部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先浇同配比减石子砂浆(一般3050mm为宜);3、浇灌混凝土时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4、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待下部混凝土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5、如出现小蜂窝:洗刷干净后, 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6、如出现较大蜂窝:凿去蜂窝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干净后支斜模,采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二、麻面(一)现象 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如图2-22) (二)原因分析1、模板表面粗糙或黏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3、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4、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或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拆模后形成麻点。(三)防治措施 1、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双面 图2-22混凝土表面严重麻面胶条等堵严;2、模板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并且涂刷均匀,不得漏刷;3、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4、若出现麻面缺陷,混凝土表面作粉刷装修时,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应在麻面处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三、孔洞(一)现象 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外露(如图2-23)。 (二)原因分析孔洞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预埋件处,混凝土下料被挡住,未振捣沉实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2、混凝土离析,砂石分离,石子成堆,模板严重漏浆,振捣时间不够;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振图2-23大梁底部露筋捣时不认真,形成松散孔洞; 4.混凝土内掉入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三)防治措施1、在钢筋密集处,用细石混凝土浇灌,认真分层振捣密实或加配人工捣固;2、预留孔洞处,两侧应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口,模板内应清理干净;3、若出现孔洞缺陷时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水冲洗,支设带托盒的模板,洒水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四、缝隙、夹层(一)现象 混凝土表面发现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凝土(如图2-24、图2-25、图2-26)。 图2-24夹渣、烂根图2-25墙体砼施工缝留置不当,砼振捣不密实图2-26结构砼质量好(二)原因分析1、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或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就浇筑混凝土;2、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3、混凝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筒、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4、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三)防治措施1、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交接部位;2、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3、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或溜槽;4、接缝处浇灌混凝土前先浇同配比减石子砂浆(一般3050mm为宜),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5、若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 水泥砂浆强力填嵌密实;6、若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强力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五、缺棱掉角 (一)现象 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棱角有缺陷。(如图2-27、图2-28) 图2-27 柱边掉角严重 图2-28 框架梁缺棱掉角(二)原因分析 1、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强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拆模时,棱角被粘掉;2、冬季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3、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成品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4、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匀、漏涂。(三)防治措施 1、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2、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1.2MPa以上强度;3、吊运模板,防止撞击棱角,运输时将成品阳角保护好,以免碰损;4、若有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12.5水泥砂浆抹补齐整,或支斜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养护。 六、表面不平整 (一)现象 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或板厚薄不一,表面不平。 (二)原因分析 1、砼浇筑后,表面仅用铁锹拍平,未用抹子找平压光,造成表面粗糙不平;2、模板未支承在坚硬土层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撑松动、泡水,致使新浇灌混凝土早期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 3、砼未达到一定强度时(1.2N/mm2),上人操作或运料,使表面出现凹陷不平或印痕。(如图2-29) 图2-29 楼板面砼强度未到,踩踏严重(三)防治措施1、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浇筑混凝土后,应根据水平控制标志或弹线用抹子找平、压光,终凝后浇水养护;2、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支设在坚实地基上,有足够的支撑面积,并防止浸水,确保不发生下沉;3、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以上,方可在已浇结构上走动施工。第三章 填充墙砌体工程一、加气砼砌块、普通砼小型空心砌块强度低、缺棱掉角(一)现象 砌块运至现场后发现强度较低、易碎,缺棱掉角情况严重。(如图3-1)(二)原因分析1、混凝土砌块龄期不符合要求就运至现场使用; 2、砌块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用低强度等级砌块代换高强度等级砌块; 3、材料搬运过程中,没有保护措施,操作人员野蛮施工,对砌块损坏严重;4、加气混凝土砌块受水浸泡。图3-1 空心砖缺棱掉角 (三)防治措施 1、砌块进场时,要附其质量证明文件,取样进行复试,合格后方可使用;2、按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对进场材料砌块进行检查验收,严防以次充好;3、现场严禁野蛮施工,防止人为破坏;4、加气混凝土砌块严禁受水浸泡,雨季材料堆放应有防雨覆盖措施。二、砌体、砌块砂浆饱满度不合格(一)现象砌体砂浆饱满度小于80%,外力作用下易松动。(二)原因分析1、砌筑砂浆的和易性差,直接影响砌体灰缝的密实和饱满度。2、干砖上墙和砌筑操作方法错误,不按“三一”(即一块砖、一铲灰、一揉挤)砌砖法砌筑。3、砌筑砂浆铺浆长度过大,导致分层干硬。(三)防治措施1、改善砂浆和易性,如果砂浆出现泌水现象,应及时调整砂浆的稠度。确保灰缝的砂浆饱满度和提高砌体的粘结强度。2、砌筑用的烧结普通必须提前12d浇水湿润,含水率宜在10%15%,严防干砖上墙使砌筑砂浆早期脱水而降低强度。3、砌筑时可采用“三一”砌砖法和铺浆法,采用铺浆法砌筑时,铺浆长度不得超过750mm,施工期间气温超过30度时,铺浆长度不得超过500mm。三、组砌方法错误,留槎错误(一)现象 墙体整体性差。(如图3-2)(二)原因分析1、组砌方法混乱,碎砖集中使用,砌块搭接长度小于25mm出现多处同缝,使墙体整体性降低。2、墙体内拉结筋少放、漏放、 图3-2 马牙槎高度留置、拉结钢筋留置错误埋入长度不足,任意留设直槎,构造柱处马牙槎留置不标准,使墙体整体性抗震性降低。(三)防治措施1、砌筑时采用一顺一丁,承重墙底部、顶部采用丁砖砌筑;断砖、碎砖应分散使用在受力较少的砌体部位中,宽度小于1m的墙应用整砖砌筑;留槎砖块搭接长度应不小于60mm。砖墙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对不能同时砌筑而又必须留置的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斜槎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2/3。2、当不能留斜槎时,除转角处外,可留直槎,单直槎必须做成凸槎。留直槎处应加设拉结钢筋,数量墙厚每增加120mm应多放置16拉结钢筋(240mm厚墙放置26拉结钢筋),间距沿墙高不应超过500mm;埋入长度从留槎处算起每边均不应小于500mm,对抗震设防烈度6度、7度地区,不应小于1000mm;末端应有90度弯钩。3、构造柱处砖墙应砌成马牙槎,马牙槎从柱脚开始,应先退后进,退进高度不超过300mm,沿墙高度方向每5000mm设26钢筋(一砖墙),每边深入墙内不应少于1m。(如图3-3)图3-3 填充墙砌体墙体拉接筋正确做法 第四章 房屋裂缝防治措施造成房屋裂缝的原因很多,错综复杂。如因房屋产生倾斜而导致裂缝或因倾斜改变构件的受力状态,致使部分构件承载力不足而产生裂缝;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产生裂缝;温差应力造成的裂缝;干缩和收缩裂缝;构造处理不当在结点处产生裂缝;构件强度或刚度不足发生变形而产生裂缝;使用劣质材料产生的裂缝;施工不规范造成的裂缝;因偷工减料造成的裂缝等。裂缝是建筑工程中最常见、最广泛的病症之一。第一节 混凝土结构裂缝影响结构裂缝的主要因素有:温差或收缩、线膨胀系数、弹性模量、板厚或墙高、地基对结构的约束程度、结构长度、材质组成和物理力学性质,以及施工工艺和环境影响等。大约80%的建筑工程裂缝是由上述因素引起的。建筑裂缝有害程度根据建筑物的各种使用要求确定。一、材料不合格引起的裂缝(一)水泥不合格或水泥品种使用不当引起的裂缝1、原因分析(1)使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在水泥水化后凝结硬化过程中,在有害物质作用下,产生了剧烈的不均匀的体积变化,在构件内部会产生破坏应力,导致混凝土强度下降、开裂;(2)不同品种、不同标号的水泥,其性能完全不同,水化后初凝和终凝的时间不同,收缩率也不同,造成开裂;(3)施工人员不完全了解水泥的性质或不清楚工程的性质,滥用水泥,又没有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因而造成破坏事故或产生裂缝。2、防治措施(1)砼强度等级低于设计要求,裂缝宽度大于0.3 mm时,需返工处理;(2)经检查,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已达到设计要求,且裂缝宽度小于0.3 mm时,可采用化学注浆等方法对裂缝进行封闭处理。(二)砂、石集料中含泥量超标,细砂或外加剂选用不当造成构件裂缝1、原因分析(1)采用劣质产品,掺入后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直接影响构件的质量,造成混凝土的强度下降,出现裂缝;(2)骨料的含泥量控制不严,骨料表面附着的黏土、灰尘和有机杂质,影响了水泥的黏结,使泥浆浮在构件表层,当混凝土构件硬化后便产生网状干缩裂缝;(3)配比不准确,造成外加剂的掺量过大,使混凝土拌和物不能硬化,造成混凝土构件破坏。2、防治措施(1)经检测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设计要求时,必须会通有关部门研究加固处理方案;(2)造成构件的裂缝时,应先检测构件混凝土的强度。如能满足设计要求,可根据裂缝实际的宽度、长度、位置等,可采用化学注浆等方法对裂缝进行封闭处理,恢复原有功能和防止钢筋锈蚀。二、模板系统造成混凝土构件裂缝(一)模板支架不规范产生的裂缝1、原因分析(1)模板支设前,没有根据工程结构形式和上部荷载的大小,计算确定支架的用材规格和间距大小,盲目估计确定,造成施工时承载力、刚度不足的变形,致使新浇混凝土裂缝(如图4-1、图4-2),严重的还会发生坍塌事故;图4-1 电管下铺钢丝网,防裂措施得当图4-2 楼板过早堆料等原因,导致裂缝明显(2)施工管理不当。支立底层模板之前没有先夯实基土和铺设垫层,则基土达不到持力层的标准;或土质干硬,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基土被浇水、渗水淋湿后软化,在上部荷载的压力下支架沉降变形,造成砼构件产生裂缝;2、防治措施(1)检查变形构件的实际情况,如梁、板局部弯曲变形最大值小于20mm时,可不做处理,仅需在抹灰时纠正外观即可;(2)检查构件上部裂缝的宽度,及时采用灌浆抹压密实,并加强湿养护。(二)模板支架立在楼板上造成的裂缝1、原因分析(1)多层房屋施工时,上层模板的立柱支在下层新浇筑的钢筋混凝土楼板上,造成楼板变形和裂缝。裂缝的宽度在楼板的底宽、上窄;裂缝是跨中多、四边少;(2)若下层新浇筑钢筋砼楼板的底模和支撑已拆除,在上层模板、支架和浇筑混凝土的施工荷载大于楼板的弯曲抗压强度时,会产生变形和裂缝;(3)有的工程施工速度较快,下层新浇混凝土楼板的混凝土强度还未达到设计值,因上下层模板的支撑立柱没有对准,在上部集中荷载的作用下,使楼板局部产生变形和裂缝。2、防治措施(1)检查楼板裂缝处,立即加设支撑进行加固,以防止楼板继续变形和裂缝的扩大;(2)检查裂缝宽度,当裂缝宽度小于0.2mm,弯曲变形小于跨度长的1/1000时,可采用灌浆封闭,恢复原有功能和防止钢筋锈蚀;(3)当裂缝宽度大于0.3mm时,须加强观测,请相关人员研究加固方案。(三)早拆底模与支架造成的构件裂缝1、原因分析(1)提前拆除承重梁、板底模,造成构件承载力不足而变形和裂缝;(2)提前拆除悬挑梁、悬挑板底模,造成砼构件倾覆、断裂和裂缝;(3)若悬挑构件锚固端上部尚没有抗倾覆的砖砌体或荷载时,拆除底模与支架时,会造成悬挑构件倾覆事故;(4)冬季施工气温较低时,若使用的水泥品种不当,如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硅酸盐水泥配制混凝土,则该混凝土强度增长缓慢;但工地仍按照常规时间拆除底模与支架,造成构件强度不足而产生变形、裂缝。严重时,还会产生断裂或坍塌事故。2、防治措施(1)检查裂缝宽度,当裂缝宽度小于0.2mm,弯曲变形小于跨度长的1/1000时,采用灌浆封闭;(2)当裂缝宽度大于0.3mm时,须加强观测,及时请相关人员研究加固处理方案。三、钢筋施工不规范造成的构件裂缝(一)悬挑构件的钢筋放错和下沉产生的裂缝和断裂(如图4-3、图4-4)1、原因分析(1)悬挑构件在嵌固支座处是受负弯距(上部受拉,下部受压),与简支梁结构的受力情况刚好相反。悬挑结构的受力钢筋应在上部,如果错将受力主筋倒放,必将造成事故;(2)操作不规范,如悬挑梁和板的混凝土浇筑时,不搭设操作平台板,而是踩踏在钢筋面上,常把挑梁上部的主筋踩踏下沉,从而造成裂缝或断裂;(3)施工单位对悬挑结构重视不够,弄错主筋直径或放反主筋,或受力下沉位移值大,削弱了悬挑结构的承载能力,或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设计要求,过早拆模,致使悬挑构件沿嵌固端根部裂缝和断折。2防治措施检查已经裂缝的悬挑梁中的钢筋直径、级别、数量,若直径、数量、位置与设计不符时,必须及时返工,更换合格的钢筋。图4-3 悬挑板根部裂缝图4-4 悬挑板钢筋安装位置错误(二)现浇楼板的负弯距配筋不规范产生的裂缝1、原因分析(1)现浇楼板的负弯距钢筋或附加构造筋漏放、踩踏、下沉等,导致板沿负弯距区应力较大处产生裂缝; (2)悬挑板的转角附加筋漏放或少放,造成板角处的斜裂缝;(3)施工前交底不清,对板的负弯距配筋或附加构造筋设置不重视,没有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以确保钢筋的架空位置。2、防治措施(1)对已经浇筑好的混凝土楼板,如有裂缝,缝宽大于0.3 mm时,须会同相关人员查明原因,采取加固措施;(2)若负弯距配筋少放或下沉,应采取加固补强措施。四、混凝土裂缝(一)混凝土的塑性干缩裂缝干缩裂缝:当浇筑的混凝土尚处于塑性状态时,由于炎热多风使水分蒸发过快,泌水率小于表面蒸发率,引起构件表面失水过多而开裂。裂缝纵横交错,没有规律性,多沿板短向分布。裂缝随着时间的延长向混凝土内部发展;裂缝断断续续,似连非连,有时呈龟板状,这种裂缝一般粗而短,裂缝到钢筋为止。(如图4-5)1、原因分析(1)使用收缩率较大的水泥;或水泥用量多,用水量大,现场私自加水或因外加剂影响,如氯化钙等常会加大混凝土的干缩值;(2)体、表比值小的构件,混凝土中的水分容易蒸发,构件容易干缩;(3)对新浇筑混凝土的遮盖、挡风和湿养护不及时。当风速从无风到六级大风,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量增大3倍,空气中的湿度由90%下降到50%,水分蒸发速度增加5倍;环境气温由10升高到20,水分蒸发量增大1倍;(4)高温、干燥、大风等使混凝土失水过快,失水速度大于混凝土泌水速度。塑性混凝土在表面收缩和内部约束作用下,薄弱的硬结表面就会产生拉应力,造成长度不等的裂缝;2、防治措施用钢丝板刷或平面砂轮机磨除水泥结膜和进行毛化处理,扫除冲洗干净,晾干。用聚合物砂浆”修复找平即可。(二)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差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断面最小尺 图4-5 砼表面干缩裂纹寸在800mm以上,同时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最高温度与环境气温之差预计超过25的混凝土构件。大体积混凝土构件,在硬化期间,水泥的水化热较高,加上构件厚度大,内部温度不易散发,构件外表随自然气温下降,内外温差大于25时,则外表产生冷缩应力,当应力大于当时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常产生破坏性较大的贯穿构件的裂缝或深浅不等的裂缝。1、原因分析(1)混凝土流动性大、坍落度大,用水量大、水泥用量多、砂率大,因而水泥的水化热大。浇筑速度快,使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大,表面散热快,收缩大,因而产生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