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书法概论一二三四什么是书法书法发展简史楷书四大家简介常见书体赏析目录什么是书法一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字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狭义而言,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二、书法发展简史先秦(一)先秦书法 先秦是中国书法的初期阶段,先秦书法可分为商、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书法是在汉字发展到成熟阶段时产生的。商、西周的文字已具有用笔、结体和章法等书法艺术所必备的三个方面的要素,书法在这时已初步形成。商、西周时期的书法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商代中期,青铜器上就出现铭文,铭文很简短,一般为二三个字,多为族徽。战国时期,随着七国割据、各自为政,文字的地方色彩更为浓厚,自春秋晚期就已出现的文字异形的现象。东方六国文字品式多样,风格不一,有很高的艺术性。二、书法发展简史秦代(二)秦代书法 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序说秦代有八种书体, 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仔细研究,其中五种是指书体的应用场合。如刻符用于古代调兵遣将,虫书用于幡信,摹印用于印章,殳书用于兵器,署书用于门榜或封简,都是指应用于不同场合的书体,在书体上并无太大的差别。秦代实际只存在大篆、小篆、隶书三大类书体,秦统一全国后,实行 书同文 ,统一整理六国篆书为小篆,作为官方公布的规范书体,秦代刻石是最标准的小篆书体。另外在秦代日常书写的书体,并不是像秦刻石那样标准的小篆书,而是一种比较草率的体方笔直的篆书,已接近于隶书,这在秦代的权量诏版上的铭文和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都可以见到,现称之为秦隶,是民间日常使用的书体,也是小吏公文上奏所使用的书体。二、书法发展简史汉代(三)汉代书法 汉代书法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起初,汉承秦制,初用篆书,后来篆书呈现出衰落的趋势,隶书得到蓬勃的发展,并在东汉进入鼎盛时期;草书(章草)在汉代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一种字体;楷书和行书也开始萌芽。石刻和简帛为汉代书法的主要载体。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文字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两汉时期的人们,充分利用这种种有利的因素,对文字本身的美和书写中可能获得的美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使书法艺术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形势,创造了大批经典作品;同时,汉末时期理论家们的思考,也成为保留至今的最早的书论著作,在书论史上影响深远。二、书法发展简史魏晋(四)魏晋书法 魏晋书法魏晋书法承汉之余绪,又极富创造活力,是书法史上的里程碑,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魏晋书法规隋唐之法,开两宋之意,启元明之态,促清民(国)之朴,深刻地影响了历代书法并影响着当代书法的发展。二、书法发展简史南北朝(五)南北朝书法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姿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字文。北朝褒扬先世,显露家业,刻石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异之处。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瘗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二、书法发展简史隋唐(六)隋唐书法 隋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鼎盛时代,300多年间,大部分时间国家安定、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成为当时有世界影响的东方大国。在安定统一的有利条件下,书法艺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二、书法发展简史宋代(七)宋代书法 宋代书法,承唐继晋,上技五代,开创了一代新风。宋太宗时留意书法翰墨,购摹古先帝王名贤墨迹,命王菁菁刻工为十卷,以枣木镂刻之,是为凉化秘阁法帖。有了帖,便打破了现书必真迹的限制,同时打破了前人法度,专门注重意趣,强调主观表现,从而开辟了新的道路。二、书法发展简史元明清(八)元明清书法 元代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赵孟頫,鲜于枢等名家,是这时期书法的代表。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但元代书坛纯是继承晋唐,没有自己风格,稍后于赵孟頫的康里巎巎还有些变化,奇崛独出于元代书坛。明清书法可视为百花齐放的时代。比较而言,清代书法更具活力。明代书法,除少数名家,大多被帖和“台阁体”所束缚。其中小楷有数家成就较高。清代前期书法仍不出明代局限,嘉庆后碑学兴起,打破帖学笼罩书坛的局面,汉唐雄风得以振兴,书法局面为之一变。三、楷书四大家简介欧阳询(一)欧阳询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八体兼妙,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传说他曾以重金购得王羲之教子习字用的指归图,日夜揣摹、刻苦钻研。还有一次他跟虞世南外出,途中见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一块碑石,竟席地而坐,在碑旁细心观察描摹学习了3天。后来他又广泛地学习北朝的碑版石刻,同时吸取了当地一些书家的长处,再融入隶书笔意,形成“刚健险劲,法度森严”的书风。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也称“率更体”)。其九成宫醴泉铭可谓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主要作品还有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梦奠帖等称名于世。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又参合了六朝碑书,所以说是广采各家之长。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 三、楷书四大家简介颜真卿(二)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曾为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 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其楷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唐以后一些名家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之上再学习颜真卿而建树起自己的风格。他的传世书迹极多,颜勤礼碑元次山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传世墨迹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 三、楷书四大家简介柳公权(三)柳公权 柳公权(778-865) 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年嗜学,十二岁能为辞赋,由于擅长书法,被穆宗李恒看中,召为翰林院侍书学士。柳公权书法以楷书最着,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上追魏、晋,下及初唐诸家笔法,又受到颜真卿的影响,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创造了自己的柳派。其遒媚劲健的书体,可以与颜书的雄浑宽裕相媲美,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称誉。 相传穆宗皇帝曾问他笔法,他回答说:“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弄得皇帝立即“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其传世碑刻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其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其风格仍继承王家风格,结体严谨,潇洒自然。其蒙诏帖气势磅礴,痛快酣畅,乾隆称“险中生态,力度右军”,浑莽淋漓,意象恢宏,极具虎啸龙吟、吞吐大荒的气派,被人们誉为“天下第六行书” 。 三、楷书四大家简介赵孟頫(四)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昴,号松雪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书法家。同时代的书家对他十分推崇,后世有人将其列入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其篆籀分隶真草书俱佳,以楷书、行书造诣最深、影响最广。 其楷书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笔圆架方,流动带行,结构布白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学者要不仅学其形,而重在学其神。 其传世书迹较多,有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独孤本兰亭十一跋、四体千字文等。所写碑版甚多,圆转遒丽,世称“赵体”。相传他能日作楷书万字,“下笔神速如风雨”。赵氏传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笔精到,结字严谨,如赤壁赋堪称经典之作。四、常见书体赏析甲骨文(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公元前1400)的文字。因为刻在兽骨或龟甲上,故名甲骨文。文字是以契刀刻划的,故又名“契文”“契刻”。文字的内容,除极少数属於记事外,大部分是属于当时王公问卜的记载,故又称“卜辞”或“占卜文字”。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阳县(原是殷代故都),所以又称为“殷墟文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图为大型涂朱牛骨刻辞(正面拓本)。全篇能行气贯串、大小相依、左右相应、前后呼应的活泼局面。并且,字数多者,全篇安排紧凑,给人以茂密之感,字数少者又显得疏朗空灵,都呈现出古朴而又烂漫的情趣。 四、常见书体赏析金文(二)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图为大克鼎。相较以前,书风渐变,笔画由粗细相参而趋于均匀划一;收笔与起笔亦由方圆不一,而变成圆笔;行款甚至演成方格之形式,书风极为严谨端正,表现出典雅整赡的意趣。四、常见书体赏析小篆(三)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zhou)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 图为峄山石刻,其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翔灵动之势。整体笔画略细而匀整,且多用圆笔,字体呈方形,表现圆浑流丽之风格。四、常见书体赏析隶书(四)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 、隶字、古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图为曹全碑(局部),该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字迹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它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因此历来为书家所重。四、常见书体赏析章草(五)章草 章草,是书法的传统书体之一,是早期的草书,始于秦汉年间,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的标准草书。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基本不连写。章草起源,按唐朝张怀瓘主张,“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所作也。”“因章帝所好名焉。”,认为章草起于史游所做的急就章,得名于汉章帝。另有因急就章得名和因用于章奏而得名的说法。代表性书家有崔瑗、张芝、皇象、索靖。 图为索靖月仪帖,总的取势依然保留了隶书左右开张的横向取势和波折燕尾的特点,用笔果敢中带有波折;轻撇重捺,节奏鲜明;捺画收笔外露出锋,张扬个性;笔笔中实到位,点画之中富含提按起伏;笔法蕴涵温雅,体现出潇洒古淡的晋韵风流。 四、常见书体赏析八分书(六)八分书 八分书是隶书的一种,人们把带有明显波磔特征的隶书称为“八分书”。亦称“分书”或“分隶”。汉末魏晋之际,“八分”这个名称才在典籍中出现。关于八分书体,后世的解释极为繁杂多变,众说纷纭。秦代上谷散人王次仲创造“八分书”。据记载说是割程邈隶字的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的小篆二分取八分,故名八分。后被汉代蔡邕简化为汉隶用作官方字体,有三体石经流传于世,时称楷书,也称为“真书”。 图为蔡邕夏承碑,此碑结字一反汉隶常态,结构多呈长方形,并参入篆书结体,碑字逢点皆出锋为之,平横的起笔亦时取侧锋,别为一格。结字奇特,隶篆夹杂,且多存篆籀笔意,骨气洞达,神采飞扬,有芝英龙风之势。四、常见书体赏析行书 (七)行书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正因其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有艺术表现力和宽广的实用性,从产生起便深受青睐、广泛传播。行书历经魏晋的黄金期、唐代的发展期后,在宋代达到了新的高峰,于各种书体中逐渐占居主流地位。纵观漫长的书史,篆书、隶书、楷书的发展都存在盛衰的变化,而行书则长盛不衰,始终是书法领域的显学。其中王羲之创作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颜真卿创作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苏轼创作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王珣创作了伯远帖,王献之创作了鸭头丸帖等。四、常见书体赏析草书(八)草书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大草或狂草。今草又称“一笔书”,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成了书法家用来充分地表达情感或情绪的书体。狂草代表作如唐代“草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自叙帖乃怀素草书的巨制,活泼飞动,笔下生风,“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实在是一篇情愫奔腾激荡,“泼墨大写意”般的抒情之作。 肚痛帖是张旭的代表作,是狂放大胆书风的代表。字如飞瀑奔泻,时而浓墨粗笔,沉稳遒迈,时而细笔如丝,连绵直下,气势连贯,浑若天成。谢谢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