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利用灵敏电流计对皮肤穴位电位分布的实验研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9329277 上传时间:2021-10-0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论文)利用灵敏电流计对皮肤穴位电位分布的实验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毕业设计(论文)利用灵敏电流计对皮肤穴位电位分布的实验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毕业设计(论文)利用灵敏电流计对皮肤穴位电位分布的实验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目录1引言12穴位和经脉的知识22.1经脉介绍22.2穴位和经脉学说的发展22.3穴位和经脉的传统认知22.4穴位和经脉的现代认知32.5经脉的实质42.5.1经脉的物质基础42.5.2经脉的物质结构43现代研究对传统认识的观察和论断63.1穴位和经脉特性的总结63.2穴位和经脉特性的猜想64猜想的实验验证74.1实验准备74.2实验方法74.3实验步骤74.4实验内容84.4.1测试手太阴肺经穴位84.4.2测试手厥阴心包经84.4.3测试手少阴心经94.5实验数据104.6数据分析164.6实验讨论165结论18参考文献19致谢20摘 要自从经脉的良导电性和低电阻性被发现后,引起了一股测试经脉电流和穴位电位的热潮。本文基于灵敏电流计对经脉电流的流向与经脉的循行方向的对比观察,证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奇特的现象。关键词:灵敏电流计;穴位电位;经脉电流AbstractSince the meridians of conductivity and low resistance is found, after a test current and potential of acupuncture channels. Based on the current microdetector meridians with the meridians circulation flow direction of comparative observation, prov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lso found some strange phenomenon. Key words: microdetector; meridians potentials; meridians currentiii1引言经脉和穴位学说在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内经中先有了“十一经脉”的论述,后来又发展到“十二经脉”。与此同时,“奇经八脉”的论述也开始出现1。到此为止,有关经脉的数量和位置已经得到确立。此后,长期停留于经脉和穴位作用的研究,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皮肤经脉具有良导电性和低电阻特性的特点被发现2,经脉学说进入到本质研究阶段。基于皮肤经脉的这一特性,很多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2-12:杨文修,孙化瑜等人对经脉皮肤电位检测方法技术的研究详细分析了电极材料、电极与皮肤的接触压力、参考电极位置等等对皮肤电位的影响3。辛未东,陈立波等人对穴位周围区域电压的检测表明探测电极距穴位点越远,相应的电压值越低4。黄治物,瞿继恂对穴位的电特性的研究证实了穴位点具有低电阻、高电容特性和负向导通性,还建立了穴位的等效电学网络模型5。蔡少川等人依据穴位与非穴位的阻抗特性,设计出人体穴位伏安特性测试仪6。邵毅全等人测试了劳宫穴与十指十宣穴、十指指腹、合谷、涌泉之间的皮肤电位,发现了劳宫穴与涌泉穴之间电压的奇特现象7。以上研究者对单一的或数个穴位的电位作了研究,但其研究未将穴位电位分布与经脉循行方向关联起来。本文选取了左手三阴经的穴位进行了电位测试。测试时,将经脉上的每一个穴位点都作了参考点,测出其它穴位点的电位。然后作出按穴位分布的电位变化折线图,观察其变化规律。发现穴位电位随着经脉的循行方向而逐步减小,且此规律不受参考点的变化而变化。经脉的循行被阻断将会诱发一些相应的疾病8,基于穴位电位随着经脉的循行方向而逐步减小这一原理,在临床上,可以通过测量经脉上穴位点的电位来判断经脉是否被阻,从而可以更好地治疗一些疾病。2穴位和经脉的知识2.1经脉介绍经脉分为正经、奇经、经别三类。正经有十二条,分为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为“十二经脉”。分别是: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奇经有八条,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为“奇经八脉”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的较大的分支,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其中,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循行体内后,仍回到本经;阴经之经别从本经别出循行于体内后,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能够加强十二经脉中互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并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部位,以补正经之不足9。2.2穴位和经脉学说的发展高震将经脉学说的研究分了三个时期10:第一时期是从我国古代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这一时期主要在搞临床治病,研究工作主要停留在唯象论和经验论的阶段;第二时期是从40年代末到现在,主要用形态解剖、物理化学和生理学等方法来研究经脉,发表了很多科学论文;第三时期应进入分子生物学和量子生物学时期,研究探索经脉的实体及其本质机制。2.3穴位和经脉的传统认知中国古代基于对针灸的临床观察和总结逐渐形成了穴位和经脉理论,其经过长期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和完善。内经中汇集了先秦至汉代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中的大量医学文献资料,吴弥漫先生通过考证归纳1,得出了以下经脉学说的发展历程。最先是帛书“十一脉”提出了经脉的论述,灵枢的阴阳系日月、根结及素问阴阳离合论等直接接受帛书“十一脉”的理论,并结合学术的发展加以充实、提高,同时根结等篇开始记载一些位于经脉上的腧穴。“腧穴”即今日所说的“穴位”。素问气府论 、灵枢本输等篇比较系统地记载了经脉上的腧穴,形成了“腧穴归经”的理论。“腧穴归经”理论是在“十一脉”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出现在十二经脉理论系统完整之先。在“十一脉”的基础上,又发现了位于上肢内侧后缘的另一经脉。该经脉的发现,使手足三阴三阳经脉构成比较完整的对称配套系统。仿照足三阴经的排列,医家把新发现的经脉称为手少阴经,而把位于上肢内侧中间,原已发现并称为手少阴经的经脉改称为手厥阴经。于是“十二经脉”开始出现。灵枢逆顺肥瘦等篇提出了“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的经脉走向,改变了帛书原载各经脉均从四肢走向头面胸腋的说法,使十二经脉在体表形成一个按阴阳、手足次序逐经联接的闭合网络。至此,十二经脉的循环理论走向成熟。灵枢经脉等篇进一步发现并载述各经在体腔内部的循行路线,使十二经脉与体内五脏(六脏)六腑形成直接的络属关系,亦使各经脉在体腔内通过脏腑而互相交通连接。至此内经形成了以灵枢经脉篇为代表,比较完整系统的描述了十二经脉理论。另外,在由“十一脉”发展至十二经脉的同时或其后,奇经八脉等理论亦在医学实践过程中先后形成。于是,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内容的经脉学说,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经中以比较完整的形式得到确立,并在近两千年来的医学发展过程中为广大医家所接受,被有效地用以指导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在今天更得到科学方法的检验而证明其客观存在。2.4穴位和经脉的现代认知上世纪中期,经络学说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兴趣,通过大家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白靖,刘桂英等认为经脉研究取得了三次较大的突破2。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日本学者首先采用物理测量手段,发现了“ 良导络”现象,即皮肤经脉具有良导电性和低电阻特性。显示出经脉具有传导电子的特性。第二次是1978年法国科研人员在人体经脉穴位注射放射性同位素锝后,同位素跟踪显示是沿经脉方向扩散。第三次是前苏联科学家不久前用强光照射经脉穴位,发现光线可以通过经脉传到较远的部位,显示出经脉具有传导光子的特性。与此同时,我国也对经脉现象进行了高层次、多学科的科学研究,在二十二个学科和专业人员的参与研究下,经过“七五”、“八五”和“攀登计划”的实施,取得了一系列可贵的成果,形成了“经脉现象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经脉脏腑相关及其联系途径的研究”和“经脉循行路线理化特性的检测及其相应的物质基础的研究”三大研究方向。为新世纪的深人研究奠定了基础。2.5经脉的实质2.5.1经脉的物质基础经脉系统是有物质基础的,它不同于神经系统,也不同于血液系统,更不同于淋巴系统,但与此三系统皆有一定的关系,现在普遍被认同的观点是:神经节段分布是经脉的物质基础;交感神经是经脉实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血管和淋巴系统是经脉实质的组成部分8。2.5.2经脉的物质结构经脉包含经脉结构,经脉上的穴位点,经脉中的内气,经脉的路线。经脉既然有物质基础,那么其结构是怎样的呢,谢浩然先生为此作了详细的解释11。1) 经脉内气是体液系统的气化物质经脉内气是与经脉外气相对而言体液系统的气化物质。体液系统是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包括有组织液(器官间液、组织间液、细胞间液)、血液、淋巴液、脑脊髓液等液体物质。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五络脉等古典经脉循行路线的经脉内气,是属于器官间隙组织液的气化物质。中医大辞典基础理论分册说:“气化是气的运行变化”。这种组织液及其气化物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简单物质,而其中是有内分泌物质、神经介质(激素)、免疫物质、维生素等多种复杂的生命物质,还有物理溶解与化学结合的氧、二氧化碳、氯等呼吸之气的物质分子,与组织液中的碳酸、氯、钠、钾钙等电解质的多种阴阳离子、正负电子等实物,及其运动场的电磁波等信息物质。因此,经脉内气的循经运行,也就具有电、磁、热、光、波、声等多种物理性质。2) 经脉结构是间隙系统上的气道物质经脉结构是由机体的多种器官之间、组织之间、细胞之间有序排列与搭配组成体内脏腑间隙与体表分肉间隙(器官间隙)、肉分间隙(组织间隙)、细理间隙(细胞间隙)等层次间隙系统的气道物质。在灵枢营卫生会中,有“气道通”与“气道涩”的“气道”物质等论述。在经脉气道的分肉间隙中包括有气穴。素问气穴论说:“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3) 经脉路线机体系统的气机物质经脉路线是机体的经脉内气沿着经脉气道系统从这个部位循行到那个部位所经过道路的气机物质。中医大辞典基础理论分册说:“经隧是经脉的通道”。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中医辞典基础理论分册说:“气机是泛指功能活动,用以概括各脏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活动。如“气机通畅、气机失调、气机阻滞等”。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中医治病的临床实践也有很多病倒经验表明:经脉路线通则无病,病则不通;不通则病,通则病愈。例如,消除阻塞间隙气道肿物,疼痛即可消失。经研究:经脉路线的气道间隙,是有相对固定的多种组织结构,而经脉内气的循经运行是有绝对流动的多种物质。经观察:经脉路线有结缔组织的物质作用,神经系统的物质作用,血管淋巴的物质作用。3现代研究对传统认识的观察和论断3.1穴位和经脉特性的总结1) 经脉有一定的物质基础10,11。2) 经脉具有流动循行特性12。3) 经脉中有比较大的生理电流8,11。4) 经脉具有良导电性和低电阻性2。5) 穴位是经脉上的特殊感觉点,位于皮肤上的穴位表现为直径不大于2mm的圆点4。6) 通过测量穴位上的电位可以证实经脉的一些特性。3.2穴位和经脉特性的猜想经脉上既已有生理电流经过,而穴位是经脉上的点,那么通过测量穴位上的电位可以判断经脉中的电流的流向,这可以对比经脉循行的方向,从而观察两者的关系。猜想:经脉中的电流应流向与经脉的循行方向相同。4猜想的实验验证4.1实验准备实验仪器:AC15型灵敏电流计,内阻,临界电阻,阻尼时间,分度值为,灵敏度指向“”。测试结果用光指针偏转度数表示。则:经过电流计的电流为,两测试点之间的电位差为实验对象:男,年龄21岁,身高170cm,体重65kg,身体健康,测试时无任何不适现象,身心放松,心情平静。实验条件:实验在常温下进行,为减少灵敏电流计测试探头的接触电阻和对皮肤的刺激作用,实验采用直径约4mm的球形金属探头7。4.2实验方法测试时,在待测点抹上生理盐水3,将灵敏电流计的正负接线柱装上探头后连接在人体两穴之间,观察光指针的偏转度并记录数据即可,若指针向右偏转,表明电流从“+”接线柱流到“_”接线柱,“+”接线柱电位高;若指针向左偏转,表明电流从“_”接线柱流到“+”接线柱,“_”接线柱电位高。测试时,应尽量保证测试人员与被测人员之间的相对运动,保持皮肤电位相对稳定。另外,探头接触穴位时压力要适中。4.3实验步骤1) 根据实验的简单性法则,特地选择位于左手的手臂内侧的三条经脉进行测试:左手太阴肺经、左手厥阴心包经、左手少阴心经。2) 为了使实验结果有可比性,统一使用正接线柱作参考电位,负接线柱作探测电位的方法。3) 根据实验的普遍性法则,在同一经脉中,先固定正接线柱在一个穴位点作为参考点,然后测试其它穴位点电位。接下来,固定正接线柱在下一个穴位点,再测试其它穴位点的电位。以此类推,从而可以测试出各穴位间的电位差。4) 将测试结果记入表格,统一记录格式为:竖排为参考穴位点,横排为点。然后做成一个按照经脉上穴位分布的电位变化折线图。统一格式为:横坐标为,竖坐标为所测出的值,每个参考穴位所测得的值作一条折线。5) 将经脉上的穴位电位变化规律与经脉的循行方向进行对比,观察两者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6)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4.4实验内容4.4.1测试手太阴肺经穴位手太阴肺经(体表循行路线为中府至少商)13,见图1(a)所示。中府位置:在胸外侧部,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云门位置:在胸外侧部,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天府位置: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侠白位置: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尺泽位置: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孔最位置: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 7寸处。列缺位置: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经渠位置: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太渊位置: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鱼际位置: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少商位置: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4.4.2测试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体表循行路线为天池至中冲)13,见图1(b)所示。天池位置: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天泉位置:在臂内侧,当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曲泽位置: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郄门位置: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间使位置: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内关位置: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大陵位置: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劳宫位置: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中冲位置: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4.4.3测试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体表循行路线为青灵至少泽)13,见图1(c)所示。青灵位置:在臂内侧,当极泉与少海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少海位置: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灵道位置: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通里位置: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阴郄位置: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腕横纹上0.5寸。神门位置: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少府位置: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少泽位置:在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a) (b) (c)图1 人体手三阴经穴位位置图4.5实验数据4.5.1手太阴肺经穴位实验数据分别以中府至少商的穴位点作为参考点,测其它穴位点的电位时,灵敏电流计的偏转方向和大小如表1所示。表1 手太阴肺经穴位点测试数据测试穴位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参考穴位中府-13-12-10-11-7-3-3-2-2-1云门-16-11-10-11-8-5-3-2-1-1天府-12-12-10-9-7-5-4-2-2-1侠白-11-11-9-10-8-4-3-2-1-1尺泽-20-18-17-16-16-10-7-5-3-1孔最-21-20-18-14-11-8-7-4-2-1列缺-19-18-18-16-16-17-7-5-3-1经渠-22-21-20-19-19-17-9-7-5-3太渊-25-24-22-21-21-18-13-11-8-4鱼际-32-32-29-28-20-18-14-10-9-6少商-32-30-26-25-23-24-23-19-16-9根据表1中的数据,分别作出每个参考点所测出的数据按穴位分布的折线图,参考点的数据为空,故折线图会出现断续现象。如图2(a-k)所示。(a) 以中府为参考点所得折线 (b) 以云门为参考点所得折线(c) 以天府为参考点所得折线 (d) 以侠白为参考点所得折线(e) 以尺泽为参考点所得折线 (f) 以孔最为参考点所得折线(g) 以列缺为参考点所得折线 (h) 以经渠为参考点所得折线(i) 以太渊为参考点所得折线 (j) 以鱼际为参考点所得折线(k) 以少商为参考点所得折线图2 手太阴肺经穴位点测试数据分布折线图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无论参考穴位点选取哪个,灵敏电流计的指针皆向负方向偏转,说明经过灵敏电流计的电流是从“_”接线柱流向“+”接线柱,则“_”接线柱的电位高。因为参考穴位点是接的灵敏电流计的“+”接线柱,所以参考穴位点的电势始终最低。从图2中的折线可以看出,无论参考穴位点选取哪个,穴位电位从总体趋势上都是从中府到少商逐步减小(排除参考穴位的电位)。单独来看,以中府、云门、列缺作为参考点时的折线图出现较大偏差,见图2(a,b,g)。4.5.2手厥阴心包经实验数据分别以天池至中冲的穴位点作为参考点,测其它穴位点的电位时,灵敏电流计的偏转方向和大小如表2所示。表2 手厥阴心包经穴位点测试数据测试穴位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参考穴位天池-16-14-13-12-11-12-10-5天泉-12-12-11-8-9-10-8-4曲泽-15-15-12-11-11-10-7-4郄门-20-20-21-20-18-16-8-5间使-19-21-15-15-12-11-6-2内关-15-15-10-10-7-4-3-1大陵-17-15-12-11-8-6-5-2劳宫-12-12-12-10-11-9-8-4中冲-15-15-13-13-12-11-10-5根据表2中的数据,分别作出每个参考点所测出的数据按穴位分布的折线图,参考点的数据为空,故折线图会出现断续现象。如图3(a-i)所示。(a) 以天池为参考点所得折线 (b) 以天泉为参考点所得折线(c) 以曲泽为参考点所得折线 (d) 以郄门为参考点所得折线(e) 以间使为参考点所得折线 (f) 以内关为参考点所得折线(g) 以大陵为参考点所得折线 (h) 以劳宫为参考点所得折线(i) 以中冲为参考点所得折线图3 手厥阴心包经穴位点测试数据分布折线图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无论参考穴位点选取哪个,灵敏电流计的指针皆向负方向偏转,说明经过灵敏电流计的电流是从“_”接线柱流向“+”接线柱,则“_”接线柱的电位高。因为参考穴位点是接的灵敏电流计的“+”接线柱,所以参考穴位点的电势始终最低。从图3中的折线可以看出,无论参考穴位点选取哪个,穴位电位从总体趋势上都是从天池到中冲逐步减小(排除参考穴位的电位)。单独来看,以曲泽,大陵,中冲为参考穴位点时,折线图最为理想,见图3(c,g,i)。4.5.3手少阴心经实验数据分别以青灵至少泽的穴位点作为参考点,测其它穴位点的电位时,灵敏电流计的偏转方向和大小如表3所示。表3 手少阴心经穴位点测试数据测试穴位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泽参考穴位青灵-14-10-10-8-12-9-4少海-11-7-6-4-6-8-2灵道-18-14-11-9-8-9-5通里-17-14-10-8-9-8-4阴郄-20-18-13-14-11-7-3神门-20-15-9-9-8-7-5少府-21-17-13-11-10-8-7少泽-24-20-17-17-15-14-15根据表3中的数据,分别作出每个参考点所测出的数据按穴位分布的折线图,参考点的数据为空,故折线图会出现断续现象。如图4(a-h)所示。(a) 以青灵为参考点所得折线 (b) 以少海为参考点所得折线(c) 以灵道为参考点所得折线 (d) 以通里为参考点所得折线(e) 以阴郄为参考点所得折线 (f) 以神门为参考点所得折线(g) 以少府为参考点所得折线 (h) 以少泽为参考点所得折线图4 手少阴心经穴位点测试数据分布折线图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无论参考穴位点选取哪个,灵敏电流计的指针皆向负方向偏转,说明经过灵敏电流计的电流是从“_”接线柱流向“+”接线柱,则“_”接线柱的电位高。因为参考穴位点是接的灵敏电流计的“+”接线柱,所以参考穴位点的电势始终最低。从图4中的折线可以看出,无论参考穴位点选取哪个,穴位电位从总体趋势上都是从青灵到少泽逐步减小(排除参考穴位的电位)。单独来看,以神门,少府,少泽为参考穴位点时,折线图最为理想,见图4(f,g,h)。以青灵、少海为参考穴位点时,折线波动很大,表现为阴郄穴位电位偏小,神门、少府穴位电位偏大见图4(a,b)。以灵道、通里为参考点时,少府穴位电位都稍微偏大,见图4(c,d)。以阴郄、神门为参考点时,灵道穴位电位偏小,见图4(e,f)。4.6数据分析1) 根据以上三条经脉穴位的电位变化规律,可总结出:除去参考穴位点,同一经脉上的穴位电位基本都随着经脉的循行方向而减小,即经脉电流的流向与经脉的循行方向相同。这与假想相符合。但从数据可以看出,出现了以下意想不到的结果。2) 无论参考穴位是哪个,参考穴位点的电位总是最低。同一经脉中的其它穴位电位总是高于参考穴位电位。3) 当参考点越远离指端时,同一穴位的电位就越低。4) 有个别数据明显反常。4.6实验讨论猜想既已得到验证,说明经脉中的电流方向与经脉的循行方向有很大关系。而出现以上几大意外现象,只能感叹经脉现象是多么的复杂,多么的博大,多么的令人神往。在测试时,明显显示出穴位点和非穴位点的区别:当探测端没有接触到穴位时,指针摆动很小,当接触到穴位时,指针摆动一下增大。说明了经脉的阻抗相对较低,非穴位点的皮肤阻抗较高。测试时,某些穴位受到压迫稍久,就会使手臂出现很酸麻的感觉,例如,中冲穴。当手臂出现酸麻感觉时,经脉电流明显增大。为了使实验数据有稳定性、实验结果有比较性,要求被测人员都处于平静状态,所以出现酸麻感觉时立即停止,等恢复后再测。测试手厥阴心包经时,发现以郄门为参考点时,所得结果明显大于以其它参考点所得结果。测试手少阴心经时,发现以少海为参考点时,若少海所受压力比较大,会出现参考穴位电位高于电位的现象,但反复几次测试后,此现象不再出现。猜想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少海受到压力,造成感觉变化,从而使皮肤上的电荷重新分布,反复测试几次后,电荷分布逐渐正常,此现象就不再出现。5结论本文使用灵敏电流计对左手三阴经穴位电位进行了测试观察,证实了经脉的良导电性和低电阻性,表现出了经脉电流的复杂性,发现了经脉电流方向与经脉循行方向相同的特性。可以进一步推断十二经脉的经脉电流方向与经脉循行方向也相同,至于“奇经八脉”是否也具有这一现象,还需要实验验证。测试时发现参考穴位点电位总是最低,换句话说两穴位的电位相对高低会因电路反接而发生逆转,这个现象之前已被发现7。目前还没得到合理的解释,等待着更加深入、专业的研究。有多组数据与理想偏差较大,归其原因主要有:1) 受皮肤状况、电极湿润度和压强大小及测量时间长短的影响14,这可以用张脉桢设计的双四电极法来解决15。2) 测试对象为“穴位皮肤”,而穴位和经脉都不完全等同于体表的某一点或线,穴位具有一定的深度和不同的解剖层次。皮肤表层的电特性受到许多物理和主观因素的影响,测试结果不稳定,缺乏可比性,可重复性较差。这可以用穴位电特性探针来解决14。本文仅对部分经脉的电位分布作了实验观察,有关经脉的电、声、光、磁、热等方面的特征16还需要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虽然现代科技如此发达,但还有很多经脉现象没有得到解释。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经脉和穴位的存在,并且利用经脉和穴位现象对人体健康作出了莫大的贡献。我们今人应仿效祖先,更进一步研究经脉和穴位,这将对人类健康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参考文献1 吴弥漫从内经看十二经脉理论的形成过程J中华医史杂志,1992,22(4):240-2432 白靖,刘桂英观察与科学验证的统一J中国气功,2000,4:4-63 杨文修,孙化瑜,李正明,乔月印,许文胜,陈学群经脉皮肤电位检测方法技术的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1993,1:39-454 辛卫东,陈立波,李振江,易红英,夏玉军穴位周围区域电压的检测J康复与疗养杂志,1996,11(3):104-1055 黄治物,瞿继恂穴位的电特性研究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0,18(3):157-1606 蔡少川,张志勇,吉小军,施文康人体穴位伏安特性测试仪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6,14(9):1278-12807 邵毅全,张新龙,唐建明基于激光多普勒血流仪与灵敏电流计对人体皮肤穴位的观察J激光杂志,2009,30(6):65-668 何旭初经络学说形成原理的假想与应用前景J医疗保健器具,2006,6:6-89 刑玉瑞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陕西: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77-17810 高震经络的本质和机制J气功与科学:1992,3:9-1111 谢浩然经络实质的整理研究J中国人体科学,1990,3(4):156-16612 胡剑北从经脉循行特点与穴位分布规律对新穴预测J中国医药学报,1998,13(5):60-6313 小草穴位定位大DB/OL14 刘堂义,杨华元,蒯乐,高明穴位电特性探测存在的问题及新探穴方法的设想J中国针灸,2007,27(1):23-2515 张脉桢经络穴位电测量方法新探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14(3):35-3616 刘芳,黄光英经络的生物物理学、化学特性的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07,32(4):281-284致谢 衷心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邵毅全教授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对我的悉心指导,他严谨精细的治学态度,孜孜不倦的工作热忱和诲人不倦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谢物电系的老师对我成长的关心和帮助。要特别感谢我的朋友唐周明,是他陪我在实验室完成数百个数据的测量。没有他,我将无法完成我的实验,无法完成我的论文。是他给了我坚持下来的决心。最后感谢图书馆为我提供查找资料的场所。声 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内江师范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说明并表示谢意。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