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教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7978071 上传时间:2021-08-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教案梁衡先生曾深情赞美过两篇文言小品: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粱衡秋月冬雪两轴画,青年文摘(红版)1984年第2期)被贬黄州的苏轼在宋元丰六年写下的记承天寺夜游,是表达即兴偶感的名作,被林语堂先生誉为“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之一。其中写景的美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下面的内容,就是欣赏此句的于教学有用的片段资料:“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选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人们经过一天的劳作后,在月光下小憩,心情自然是恬静、明快的。月色给人以甜美。苏东坡只用了十八个字,就创造出了这个意境:“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水、藻、荇、竹、柏,他用了六种形象,全是比喻。先是明喻,“庭中如积水空明”。月光如水,本是人们用俗了的句子,苏轼却能翻新意,而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出奇制胜。第二句用借喻,以客代主,索性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最后总之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先客后主,明暗交替,抑抑扬扬,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了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青年文摘(红版1984年第2期)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到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了。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三分美景了。苏轼在此文中处处扣住个“月”字写夜游,这是特点之一。他写月,不像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繁词竞采,而是轻点几笔,则境界全出。这是特点之二。苏轼写月夜景,不是明写,而是暗写,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清朗空明,这是特点之三。(吴功正字唯期少意唯期多读苏轼的一篇散文,选自古今名作鉴赏集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写的是水吗?不,它是在借水写月,是写了美丽的月色而并不言及美丽的月。这与直接描写月色相比,有什么好处呢?好在创造,好在新颖,好在写出了作者在刹那间的真实感受,写出了一种非常幽雅的情味:既写了那清幽澄明的就像水下宫殿一样的奇美环境,又写了月色的皎洁和月光的柔和。这就是“一笔双写”的美妙笔法,它言此意彼,虚实相生,语言凝练,令人回味;它比直接描写某物更能表现优美的意境。(选自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这篇短文没写奇景,没绘幽胜,然而却描写了一个玲珑剔透、冰清玉洁的银辉世界,“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这两句高度传神之笔集中写了夜月的透明。前一句写大片月光泻地,清辉透彻,明净无比;后一句写月色穿透竹柏,星星点点,碎银一般,楚楚动人。这明月如洗、夜光清幽的美丽画面,真使人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何春雅一首清冷的月光曲,选自阅读与鉴赏(高中2002年第10期)苏东坡眼中月光如水般平静,心中月光却藏着波澜。他用少到不能再少的文字(仅十八字),状写出流传千古的“苏氏月光”:月光洒落,如庭院积水,水草交错,原是竹柏倒影。虚无之物,历历在目;动静和谐,亦实亦空。没着一个月字,却满目月华。如抒情诗,如写意画,如小夜曲,渲染出一种天地洁美的情调,抒发了一种浪漫文人的心境。特别是结句“闲人”二字,意味深长,既有人生不如意的悲凉之感,又有人与自然相融的温暖之色。(邸玉超宋朝的月光,选自中学语文(学生版)2007年第12期)这历来被誉为写月色的绝唱,究其原因,不外三点。其一,处处有月又处处不提月。三句之中没提一个月字,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月光无处不在。这个表里澄澈的月的世界,完全是靠喻体来完成的。其二,比喻能摆脱陈俗的旧套,它与视觉、错觉、悬念、联想结合起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种悬想设疑之法不但把竹柏的影子写得生动而逼真,而且还暗示出那无处不在的月色,确实无比精妙。其三,动静相承,给月色增添了十分诗意。“积水空明”,这是一种静谧之美;“藻、荇交横”,这是一种动态摇曳之美,给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淡雅而又具有风韵的诗化的透明世界。只有在这个世界中,作者才摆脱了迁谪的压迫感,才从类似拘囚的狭小天地中解放出来,才能达到一种物我两忘、天地共存的悟境。(姚文慧从(记承天寺夜游)中看苏轼的月亮情结,选自教坛聚焦2009年第8期)下面说说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思考。教学创意:一课三练,一次自读练习,一次背读练习,一次欣赏练习。教学过程:背景材料介绍: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林语堂苏东坡传第16章)一、一次自读练习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读课文注释。老师补充如下字词注释。解:脱下,解开。户:门;这里指门窗、居室。遂:于是,就。盖:句首语气词,可译为“原来是”。但:只,只是。交横:横斜交错。相与步于中庭:一同漫步于庭院中。同学之间自读自讲课文内容。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怀民也还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地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织,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教师小结:记承天寺夜游仅85个字,记叙了在月光皎洁的晚上,作者约好友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的情景。文中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二、一次背读练习活动:朗读、背诵课文。活动过程:请同学们将课文进行变形:在人教版课文中,这篇课文只是一个“段”的形式。它能变形为两个段、三个段、四个段吗?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勾画,试将课文“变形”并讲述道理。同学们课文变形之一: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记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情)教师点评:文章结构之美显现,文脉清晰,思路明朗,层层推进,表达方式井然有序。同学们课文变形之二: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起)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承)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转)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合)教师点评:起,写出了事件的背景;承,写出了寻友的情景;转,写出了美丽的月景;合,写出了非同一般的心境。由“月色人户”到“月下寻友”到“月影清丽”到“月夜偶感”,情思荡漾,一气呵成。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结构所表现出来的规律进行背读。三、一次欣赏练习活动:用写的方式欣赏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写。话题:我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美。提示:同学们自由欣赏,可欣赏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叙说之美、抒情之美、结构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等等。同学们写话。同学们交流,教师与学生对话。老师讲析,学生听记。记承天寺夜游美在层次的清朗:第一部分记叙描写,第二部分议论抒情。美在思路的清晰:抒写背景,叙写情境,描绘月景,表达心境。美在内容的丰满:月下欣然起行,相与步于中庭,清丽皎洁月色,宁静旷达情怀。美在月色的描写:有画面感,有色彩感,有澄澈感,有静谧感。美在情感的波澜:欣然,孤寂,陶醉,感叹。美在“闲人”的意味:悠闲的情致,宁静的心境,旷达的胸襟,惆怅的心绪。教师进行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1.了解;2.读背;3.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下载 > CAD图纸下载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