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中气升降理在脾胃中的应用

上传人:功*** 文档编号:253225410 上传时间:2024-12-03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2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元御中气升降理在脾胃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黄元御中气升降理在脾胃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黄元御中气升降理在脾胃中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黄元御中气升降理论在脾胃病应用的浅识,生平简介,黄元御,(,1705-1758,),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家,曾为乾隆御医。,30,岁时偶患目疾,为庸工所误,导致左目失明,遂放弃仕途,转而潜心研悟岐黄之术。他在二十余年的行医生涯中,精研古圣经典,致力深而识悟彻,深得先圣遗旨。,一生著作,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四圣心源,、,素灵微蕴,、,长沙药解,、,玉楸药解,等,11,部专著。,四圣心源,全书分十卷。前四卷谈基础理论,后六卷谈具体疾病,包括杂病,七窍、五官、外科疮疡、妇科经产等。,黄元御的学术特点:,“,天人合一,一气周流,”,提出从本气为病的角度去认识疾病发生,创立“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理论来阐述人体结构模式,用“,左升右降,”理论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病机。,临床十分重视阳气,临证力主扶阳抑阴,崇尚脾土,对脾胃升降理论在临床应用有更加独特认识。,黄氏认为阴阳是气的不断运动变化中产生的,升则为阳,降则为阴;是两种运动中的趋势,不是具体的物质。,“,天人合一,”、“,一气周流,”,“,天人合一”是在气的层次上理解:,“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纽,,所谓土也。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一气周流),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与,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云“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是一致的。,“,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卷一,天人解,阴阳变化,“,一气周流”在不同位置、不同状态、不同时间段有不同名字,“,土枢四象,”,“,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卷一,天人解,藏府生成,“,人身十二脏腑之经气,行于身之上下左右,左升右降,如轮一般。中气在人身胸之下脐之上,居中枢之地,如轮之轴一般。中轴左旋右转,轮即左升右降。”,彭氏把中气四维轴轮互运成圆运动理论进一步发展为:中气如轴,脏腑之经气如轮,中气与经气轴轮互运成圆运动。,四圣心源,的理论在脾胃升降理论的应用,一、生理观念上的基本理论,1.1,、,主张人身立命,以阳为本,“阳盛则壮,阴盛则病。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也”。,“人之衰也,火渐衰而水渐长,燥日减而湿日增,阳不胜阴,自然之理,扶阳抑阴为不易之道”。,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阳虚,黄氏临证治疗上处处顾护阳气,用药喜温热而远苦寒。,1.2,、,注重中气,强调气机升降,黄元御对阴阳学说的理解重在“气化”层面,黄氏认为:中气为阴阳五行之本,而阴阳五行又是万物生化之源。他提出的中气升降论秉承,内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理论,视人为一“器”。以升降为机,出入为用。“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阴阳变化,),前面提到的黄氏“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理论结构,演化气机“左升右降”机制来阐述人体脏腑生理病理变化。,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精神,提到“培养中气,降肺胃以助金水之收藏,升肝脾以益木火之生长,则精密而神安矣”,1.3,、人体生理机能的运行模式即脾胃升降机制:,二、病理观念上的基本理论,2.1,、提出,阳气虚衰,是疾病发生的病机关键:,“阳盛则壮,阴虚则病。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也”。,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阳虚,黄氏认为,阳气在生理上的重要地位决定了阳气虚衰乃病机关键。阳气若伤,阴霾弥漫,百病由生。在,四圣心源,中所载病证,绝大多数是因阳衰所致。,2.2,、,阳微火衰的原因必责之于脾,“木火之生长,全赖脾土之升,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澌亡,则下寒而病阳虚。人知其木火之衰,而不知脾土之弱,是,宜升肝脾以助生长,不止徒温肾气也,。”,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阳虚,2.3,、阳衰土湿水寒是致病之源,黄元御将,阳衰、土湿、水寒,作为一切外感杂病发生的主要根源:,“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中气,“,百病之生,悉由土湿,是以多有痰证,而鼓胀、噎膈、虚劳、吐衄、嗽喘、惊悸之家更甚。原因土湿阳虚、气滞津凝”,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太阴湿土,。,“火为阳,而阳升于肝脾,脾陷而肝木不生,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水寒”,。,“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阳虚,黄元御提出的:“中气(脾胃),四维(肝心肺肾)”的框架模式,创立“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理论模式:即中气脾胃的升降构成一气周流的中心(即枢),带动肝心肺肾四维的升降浮沉;中气(脾胃)失健则导致四维(肝心肺肾)之病。,三、治疗上重视,扶阳抑阴,,崇尚,中焦气化,升脾阳,“,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百病之来,湿居十九,悉缘于太阴脾土之阳衰也”,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黄氏认为人身立命,阳气为本。阳气受损,群阴即起,则百病作也,而阳虚证的关键是脾土虚。阳衰中气枢轴失常致土湿、水寒是致病之根源,而其基点无不系于中气之升降。,“,阴易盛而阳易衰,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阴盛则病,阳绝则死,理之至浅,未尝难知。后世庸愚,补阴助湿,泻火伐阳,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此古今之大祸也”。,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太阴湿土,临证强调“扶阳抑阴为不易之道”。治疗上首重顾护或恢复中气的升降健运,用药喜温热而远苦寒。对贵阴贱阳,滥用寒凉的流弊深恶痛绝。,黄芽汤,针对中气虚衰,黄元御创立黄芽汤。,方中以人参、干姜崇阳补火,茯苓、甘草培土泻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加减:,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则加附子、川椒以温肾;,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则加桂枝、丹皮以疏肝;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作为黄元御的代表方剂黄芽汤充分体现其扶阳抑阴,中气脾阳健运的理念。,四、临证用药多崇阳温补,喜用甘草、干姜、桂枝、茯苓与半夏,四圣心源,中载方,140,首,其中,107,首方有甘草,,78,首方有茯苓,,70,首方有桂枝,,39,首方有干姜,,32,首方有半夏。,黄元御注重阳气,崇阳温补,突出的是阳气“,动,”的特点。认为阳气的周流非常重要,临证不以大热之品纯补,而是强调运化阳气,阳气化则不壅,故能温煦振奋、行气利水,发挥其生理功能。,“,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中气,黄氏所说的“扶阳”之阳、“补火”之“火”,系指脾阳,“泄水”之“水”、“抑阴”之“阴”是指水湿之邪。常用甘草、人参培土健中,扶阳升清;干姜、附子暖脾温肾,助中气温升;茯苓、泽泻培土而泄湿、利水;半夏降胃逆,使胃气下行;桂枝、干姜温肝以达木郁。,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离不开肝胆之气的生发疏泄协调来实现,一般医家多注重肝胆的疏泄而,忽略肝胆的生发功能,;所以用桂枝、干姜达木扶阳,有助于中气的左旋升清。肝木不郁,水湿输布、代谢正常,一气周流而清浊复位,对脾胃病的治疗获益更多。,五、结语,黄元御创立以中气升降理论为核心的“一气周流”学说,从生理、病理、治则及临证遣方用药均以此为核心,在临床应用中亦多有取效,近年来已经有较多的文献报道。,学习黄氏的理论对以气机升降失调为主的脾胃疾病,运用“一气周流”“土枢四象”“左升右降”的中气升降理论来指导临证辨证施治,必将有助于完善和丰富脾胃病的理论体系,拓展治疗的思路,对提高临床疗效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